第一篇:全业务时代智能管道发展浅析
全业务时代智能管道发展浅析
一、智能管道发展的背景
2011年,“智能管道”的概念变得炙手可热,不但爱立信、华为等厂商热推,更成为运营商决策人物们的热点话题。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集团2011年总经理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移动要发挥智能管道的作用;而在中国移动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向“智慧管道运营者”转型。
1、运营商面对“边缘化”窘境的艰难选择
随着3G和固网宽带应用的发展,运营商的网络负荷已经大大增加。中国移动各省网络数据流量2010年普遍增加100%以上,有的省甚至达到300%,这给网上用户的通信体验造成了冲击,也迫使运营商不断投资优化网络。但是运营商总体的用户ARPU值却在下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据业务流量被某些特定互联网应用大量占用,比如广东移动2010年上半年40%以上的数据流量就来自腾讯QQ。腾讯、苹果通过应用不断拓展用户和业务的同时,运营商却只能得到较少的包月费或者流量费。
苹果、谷歌、腾讯等公司的崛起,让运营商感到自己被新兴的互联网应用“边缘化”。管道越宽,低价的智能手机和WiFi越普及,运营商被彻底管道化就越快。如何让增加的网络流量带来真正的通信收入,如何更好地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企业发展,成为每个运营商必须面对的难题。
2、智能管道是被迫的“智能”
“智能管道”概念的提出,来源于一个根本性矛盾:传统通信网络与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无法配套。传统通信网应用分析模型根植于大量的相似应用,其对网络资源的分配是遵循统计学原理并留出一定冗余的;而互联网应用却是个性化的,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尽其所能”。
对于互联网来说,网络是“管道”,是应当免费的基础设施;而对于通信网来说,网络是生存工具,是运营的主体。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冲击,改变不利的局面,运营商必须回到自身的核心资源--网络当中来,一方面通过网络得到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资源的分配促进其他业务发展。即要让网络成为“智能管道”,通过智能的资源调配、多业务的接入、复杂业务管理、计费体系、终端感知与管理、用户管理等方式,向所有用户和运营商自身提供除信息传输之外的信息检索、分类、管理、计费、推送能力。通信网与互联网二者相互妥协,相互博弈,便有了“智能管道”。
3、智能的价值
对于运营商来说,智能管道设想虽然不错,但实行起来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到智能分级,智能分级以后还要智能管理,智能管理以后还要智能服务,如此多的智能足以让整个体系设计和建设困难重重,而且阻力很大。
尽管如此,“智能管道”的雏形在国内已经初现端倪。比如近日广州用户办理业务时,就被服务人员告知,系统显示他用的是iPhone可以办预存2400送2400的加油卡,分2年返回2400的话费。抛开竞争手段不谈,这就是一个关于智能网络应用的很好案例,通过智能感知,针对特定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虽然智能管道不会给运营商带来像当年传统通信网的丰厚利润,但也能避免被互联网时代所抛弃。
二、智能管道的发展现状
(一)如何理解“智能管道”
移动互联实验室在2010年初率先提出了完整的智能管道概念及体系,并针对电信运营商的需要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论述。他们分别是业务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业务层面的核心思想是流量经营策略思路;技术层面等同于具有智慧能力的管道,也就是可以对负载进行均衡的网络及系统平台;而管理层面主要是开放式的平台体系。
1、业务层面
智能管道正是“流量经营”的实现之路,从智能管道带给运营商的商业价值而言,正好与“流量经营”的目标不谋而合。在优化流量方面智能管道可以节省资源、合理分配资源、提供差异化溢价业务提高收入、提高用户满意度。智能管道能给不同业务分配不同的优先级,资源效率或容量通常可提高5%-10%甚至更高。容量提高意味着可以节省相应的投资,或者同样的投资可提高忙时数据收入。智能管道可以把网络忙时留出更多的资源给高付费用户和业务,通过应用智能管道技术并结合激励型市场定价,运营商能够在相同的资源下获得更高的收益。智能管道可以对用户在网络容量和业务保障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比如针对高端用户提供免溢价的高价值服务或业务,将会提高高端用户满意度。
2、技术层面
智能管道就是运营商对整个网络的资源实现合理和充分的调度,针对差异化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考虑如下手段:按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设定、用户接入优先区分、根据业务类型限制峰值速率、满足用户最低接入带宽服务保障等。
智能管道应该是运营商与无线应用开发运营者共同携手,研究和制定适应无线网络带宽的应用控制信令标准和业务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包括了应用、网络到终端的端到端的体系,实现对应用的有效区分和管理以及对服务等级和质量的一致性控制。
3、管理层面
智能管道在管理层面要更具开放性、融合性。支撑系统也就是管理平台和计费系统等,不能很好实现开放式的业务接入,那么这个支撑系统就不是一个很“智能”的系统。融合的网络管理也要统一管理接口和模型,这是基本的前提。
(二)智能管道的三大关键技术
智能管道的核心能力是对融合网络的可管可控,因此,多网协同的融合架构是打造智能管道的基础,对用户、业务和网络状态信息的感知是前提,策略控制与计费(PCC)功能是核心技术手段。
1、基于EPC的多网协同融合架构
全业务运营情况下,很多地区同时具有固定接入、2G接入、3G接入,未来还会有4G接入,支持固定移动多网协同与运营是智能管道的基本能力之一。
要想实现多网协同,就必须有融合的网络架构,由统一的核心网屏蔽和管理多种接入网络之间的差异,实现用户在多网之间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保证用户在网络间切换时的业务连续性。融合的网络架构必须能够向前和向后兼容以及平滑演进。3GPP定义的SAE/EPC架构目前向上能支持IMS系统,向下能够支持GERAN、UTRAN、E-UTRAN、eHRPD、i-WLAN、Femto等接入技术,并提供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和互通,是业界公认的移动分组域网络演进方向。目前3GPP和BBF正在分阶段地开展固网接入EPC的标准化工作,预计在未来1-2年内可以完成。
基于多网协同的融合架构,通过在网络侧部署接入网络选择功能服务器,根据WLAN、2G、3G、LTE等接入系统的忙闲状态和各种业务的特点,向终端动态下发网络选择策略和IP流路由策略,由网络指示终端就各种业务流优先选择哪个网络进行传输,例如将低QoS要求的业务从高负载的移动蜂窝网络卸载到WLAN网络中,从而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络之间、移动网络内部的流量均衡和智能流量管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本地分流技术方案,将数据网关功能下移,根据用户的接入位臵为用户选择最合适的网关,从而实现路由优化,减少迂回流量和重复处理,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和传输效率。
2、业务检测与网络状态感知
要想根据流量状况对业务流进行管理调度,首先要能感知网络忙闲状态并能识别出不同的业务流,也就是要实现“管道可视化”。
目前,业务流检测可以依靠DPI技术。DPI除了对IP包4层以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外,还增加了应用层分析,依靠特征库可以识别各种业务应用及其内容。对于检测出来的业务流,可以由DPI设备根据预配臵的策略进行正常转发、阻塞、限制带宽、标记优先级等处理。在部署了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PCC)的场景下,也可以将业务流的信息反馈到策略控制节点,由策略控制节点统一决策并指示策略执行节点执行相应策略。
网络状态的感知应当具体到用户所在小区,理论上可以通过无线网管从基站采集;或者通过基于DPI的网络监测设备,根据探测到的小区吞吐量、用户数、包处理时延等信息进行推算;或者由基站通过网络主设备实时上报到网络状态分析系统。对网络状态信息进行周期性收集和分析,再结合用户位臵信息,可以作为制定流量管理策略的依据。
3、增强的PCC技术
PCC是3GPP定义的通用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及功能,部署在分组域核心网侧,支持固定/移动各种接入技术,可以实现业务流级别的QoS策略控制、计费控制等功能。
PCC架构主要包括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PCRF及策略和计费执行功能PCEF两个关键功能实体。PCRF是一个中心控制器,作为整个网络控制策略的中心控制节点,包含策略控制决策和基于流的计费控制功能,向PCEF提供关于业务数据流检测、门控、基于QoS和基于流计费的网络控制策略规则。PCEF一般位于分组数据网关上,根据PCRF下发的规则执行业务数据流检测、业务流的QoS处理、业务数据用量的测量,以及在线计费和离线计费的交互等。
具体来看,PCRF可以根据用户和网络的综合信息,再依据运营商预定义的用户优先级规则、业务优先级规则、接入网络优先级规则、公平使用规则等策略逻辑,为用户的业务会话制定特定的策略控制规则,并发给PCEF执行。这些信息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用户签约信息、用户业务数据用量信息、应用服务器或业务检测设备提供的业务特征信息和QoS要求、网络状态分析系统提供的网络忙闲状态信息、数据网关提供的接入技术类型,以及用户当前位臵等多维度输入信息。
特别的,对于多网协同的融合网络,PCEF可以分散部署在每个接入技术的网络中,而PCRF应该提供一套统一完整的策略,以便做好移动和固网之间的QoS映射和费用折算,保障用户使用不同接入技术时业务体验的一致性。
利用上述基于PCC的智能策略控制机制,可以在保障整个网络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的同时,实现差异化服务和精细化运营。
(三)运营商的智能管道策略
做智能管道商,运营商必须将目前的运营管理工作从以网络技术为核心转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从网络、业务、用户和市场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思考,通过运营转型来保持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成本的持续降低。
1、中国电信的智能管道运营策略
2010年12月28日在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强调,未来2-3年仍是中国电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继续深入实施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推动企业向基于网络和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
按照中国电信的资源能力情况,中国电信作为一个运营商,首先是管道,中国电信是信息的传送者,这是运营商的最大责任。当然,中国电信也希望通过将管道智能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将信息传送得更好,但总体而言,中国电信首先要做好信息传送运营商。
中国电信提出的智能管道概念,力图通过构建智能管道,实现“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加强网络与平台的协同。在网络层面应用多种接入手段,实现不同接入方式的平滑过渡,在部署承载策略控制系统,有机关联终端、网络、业务平台和支撑系统,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精确配臵,提供端到端的业务承载质量。
2、中国移动的智能管道概念
在中国移动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中国移动作为“核心拓展者”的价值定位,明确了中国移动将立足于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多种B2B集成平台,并以多种形式聚集上游优势资源和应用资源,以实现用户价值、公司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多重提升的整体战略。
中国移动提出积极引入和试点标准策略控制架构(PCC)方案。动态策略计费控制(PCC)被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数据业务流量冲击,实现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和网络运营,依靠PCC方案,采用业务、累积流量、用户签约信息、位臵/接入、时间等多维管控手段,与业务营销、计费策略相关联,通过端到端QoS控制,减少资源占用。据了解,智能管道与PCC方案异曲同工,其核心思想和特点都是对用户、对业务进行区分,达到对流量可控、对网络可管的目的,从而使得客户端到端的速率得到保障,应对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发展带来的网络冲击。
三、智能管道的实施建议
目前,国内外领先设备厂商们对于帮助电信运营商建设什么样的智能管道已经有了共识。其中爱立信的概念最为明确,智能管道的“智能”有四个层次:第一层,能够实现对丰富应用的优先级设臵;第二层,能够对不同的通信服务进行优先级设臵;第三层,能够对不同的服务种类进行区分;第四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实现对接入质量的优先级设臵。综合来说,智能管道即是在原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体验和网络性能的双提升。
(一)智能网络建设要克服现有网络和体制的束缚 智能管道的部署和实施对运营商来说是个难点。智能管道部署涉及核心网、无线网、传输网、BoSS和IT支撑系统等多个网元的新建或改造,需要统一的规划建设。智能管道运营涉及市场、数据、计费、网络等多个部门,需要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
(二)加快全IP网络的构建
智能管道当前主要在分组域实现,从传统网络过渡到智能管理需要构建安全高效的全IP网络架构。全IP和池组技术的提出为分组域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架构,这个全IP池组架构可以同时支持2G/3G/LTE,做到真正高效共享容量、降低投资,并把安全性提升到网络层面而不是现在的节点层面。主要代表技术有动态双接入、接口IP化和SGSN池组。
(三)业务向分组域承载转移
智能管道的实施需要将传统数据业务和融合的全业务承载到已建好的分组域上。已经完成网络构架和业务控制建设的分组域,具备承载各种业务的能力,包括实时业务、视频业务、会话业务等,与IMS域和其他非3GPP网络互通完成全业务多网融合。LTE到来后,可以轻松在原有SGSN上加载MME功能,软件升级GGSN为综合业务网关,不改架构,原有网络升级为EPC。
(四)用户服务级别标准的研究
为了实施智能管道,运营商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运营商来说,智能管道的差异化手段包括可以实现单用户带宽最大化,按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设定、用户接入优先区分,根据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设定、用户接入优先区分,根据业务类型限制峰值速率,满足用户最低接入带宽服务保障等等。根据智能管道运营理念,运营商可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实现区分忙闲时的优先级策略,一些大量使用P2P下载的用户对下载的时间被没有要求,可以通过闲时的资费优惠,保障忙时高优先级用户的业务优先级;其次,实现基于位臵的优先级策略,一些用户可能对在商务区、办公区的移动宽带使用提出更高质量要求,此时,可以制定专门套餐方案;再次,实现基于业务的优先级策略,比如,对移动视频类业务的“粉丝”,可以量身定制特殊服务,保障他们享用较一般移动视频用户更高的业务等级,这一点还尤其适用于行业用户;第四,实现基于终端类型的业务优先级设臵,比如,由于iPhone套餐绑定用户ARPU值较高,网络可以感知到终端类型,从而实现对他们的优先保障;第五,实现流量续订,在目前大多数运营商实施按流量计费的情况下,让用户可以在流量用尽的情况下,主动续订,在改善服务的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更多收入增长机会。此外,智能管道还让运营商可以对用户进行流量限制约定,以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公平使用。
(五)BOSS和OSS/BSS网管系统的建设
融合的OSS/BSS的发展与演进会进一步促进全业务运营中智能管理的实施。
首先,融合是智能管理的基础,如果固网和移动接入仍然依赖于独立的系统,没有有机融合,那么诸多能力就无从谈起。融合网络需要有效的管理,传统的OSS建设分散且独立,无线、有线IP和传输网各自管理,缺乏统一的资源模型和管理接口,相互间信息沟通不畅,数据难以共享。
其次,智能管道如何与BSS/OSS合作协商在融合网络上灵活地进行业务的定制、扩展和开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随着融合型全IP承载网成为主流,业务与网络由绑定、分散走向分层、融合。网络可以在用户不知道情况下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实现业务推送,这也是智能管道的特色。
此外,智能管道需要增加策略控制和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提供业务。未来OSS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添加了接入网业务性能分析、客户需求分析的功能。智能管道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业务推送策略和计划,实现2G/3G/LTE/WLAN接入的统一策略控制,根据业务不同特点将业务分配到不同的网络。
第二篇:2014年全业务发展思考
1、数字电路
(1)市公司行业层面,如叶剑、何倩等金融行业市公司如何施压、指标;
考核客户经理数字电路封顶等
(2)县市公司层面如何扬长避短,折扣回收到2折?避裸光纤扬数字电路;
每个部门单位的信息化科长客情
(3)网络后端支持如何保证,通报、十条以上县市项目经理如何跟进通报、如何快速优先
(4)市公司财务部存款资源换电路等政策如何去落实
2、校讯通
(1)客户端事宜,教师客户端为主,本暂缓看明年指标;家长客户端
(2)如何优胜劣汰,淘汰差的;并购模式
(3)新业务试点快乐学堂
(4)如何管理控制sa,考核sa,如何纳入移动把控
(5)如何让移动教师用起来,每月8万的缴费卡成本如何撒的更广、更有
效
3、互联网专线
(1)退订机制,如何把控,真正知道用户为什么不用?如网银?淘
宝?。。。持续改进跟踪机制
(2)资费10M/300元/月,如何宣传打击对手
(3)Idc引入如何启动?
4、一卡通
(1)售后维护工作
(2)如何统一平台如何更有粘性
(3)公交一卡通、自行车项目如何推进
5、移动工作台的推进
(1)自身人员的培养支撑,5人模式+本地sa代理并行方式,尽快执行,改变响应问题
6、物联网
(1)电动车gps,前装启动报告,后装政策
(2)车辆gps客户经理如何推广?大众市场政策如何推广?政策产品如
何?
7、人员培养事宜
(1)问题/县市一到二名通才
(2)解决办法等
第三篇:《智能时代》读后感
《智能时代》是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吴军。该书揭示了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智能时代》读后感三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智能时代》读后感一
这本书内容比较浅,基本属于讲故事、走马观花的那种。作者文笔、见识、阅历是很牛,本书没有体现出来。
唯一觉得亮点的地方在于,以前不太知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具体关系,这本书简单地讲解了一下。
机器智能,传统上来说是指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去解决问题,而由于人类解决问题并非是在当下的场景下学会解决当下那个场景的问题,有很多时候是应用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迁移能力这方面,机器要学会“人”的思考很难。那么大数据是怎么与机器智能相联系的呢?另一条发展机器智能的方法,就完全摒弃了“像人思考”这一条路,而是直接对准“解决问题”这一终极目标。比如说翻译,以前的思路是让机器理解各种语法,现在则不需要机器去理解语法,而是直接去“学习”十几万句用语,用量变来抵达质变。也就是说,当见识过越来越多的用语时,翻译的准确性也会不断提高。
《智能时代》读后感二总的来讲,本书主要内容是在探讨基于大数据的机器智能是如何发展的、将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应对。
大数据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很深刻,最深刻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因果论的机械思维到相关性的相关性思维。这里转变的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今我们有能力在全集上分析问题,也终于有能力在全集的基础上精准刻画群体侧面画像,转变的还有看待问题的方法——我们不再是“小心假设,大胆求证”,而是“减少假设,数据自明”。这种转变实际上使得机器智能具备了成为公共设施的基础——不必要所有人都懂机器智能是如何工作的,对于使用者来说只需要明白有这样一个工具可以在数据全集上找到恰当的结论即可。因此,这会迅速引起一场商业革命。
实际上,这场革命已经开始:在书本中已经列举了包括酒吧、冰箱制造商在内的传统行业利用大数据的手段改善经营状况。但是,还有更多的行业在探索如何将数据有效整合起来探索新的模式——首先是数据的获取问题,寻找有效的获取数据的方法可能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得到的;其次,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价值依然需要一个指导方向;最后,如何利用数据发现的规则设计更合理的模式。
书中另外一个精彩内容是最后一章——论述了智能革命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冲击。我认为作者实际上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智能革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生产,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够养活全世界,那么剩下的人怎么办?作者通过论述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得出来的结论不容乐观——只有通过时间的作用才能使革命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解放得到释放。我们很不幸地处于这个历史进程,我们也很幸运地处于这个历史进程。
所以整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科普的书,读完全书能对当下最时髦的概念——大数据、机器智能、区块链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大数据。但是我觉得更像是一本宣传鼓动的书——因为他描绘了两个世界,一种是参与到革命的进程中,跟上历史的车轮向前,另一种则是抗拒革命,被历史抛弃——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可以云泥计。至于事实上是否真的会有这么严重,这个就仁者见仁了,只不过历史告诉我们,至少前三次是这样的,如果抱有怀疑,最好祈祷太阳底下会有新鲜事。
至于革命已经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是读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的。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置身在一个全社会都在讨论大数据的环境下,很难不去想大数据会如何影响世界。本书的效用只是在于让读者知道这个过程是如何的不可抗拒。
《智能时代》读后感三人工智能是未来10年可期有大发展的领域,也是我们从事数据行业的职业愿景。看我这本书,更加坚定这是一个可期,有意思的方向。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据分析和应用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基本思路
经典思路:目前在做数据分析时,采用的是传统的逻辑推理的分析的思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解释商业问题。
新思路:尝试使用相关性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就是数据挖掘的一些技术,比如聚类、决策树、随机森林等高级统计模型。这种思路做出的东西,一般而言是技术门槛较高、解决经典思路无法解答的问题,也符合当前流行的大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思维。新思路的处理问题逻辑,先有相关性分析,找出导致问题的相关性因素,然后再解释背后的商业逻辑。
适用范围
经典思路:符合人脑的思维模式,由A—>B—>C的逻辑顺序。在解决小而美的独立case时,效率高。比如,“为什么今天某个页面的转化率突然升高啦”这类的问题,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下钻,可以很快定位原因。
新思路:这是AlphaGo下围棋是采用的思路,决策nextmove是因为nextmove对最终赢得棋局概率最高。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将智能问题变成了数据问题。AlphaGo不需要知道如何布局,只关注每一次的落子都在提高最终胜利的概率。这种思路可以解决目标明确且影响因素众多的决策问题。
第四篇:智能时代读后感1
智能时代读后感
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多切斯特县,警察是怎么通过智能电表抓住一个在自家种大麻的人?
亚马逊为什么会把男性护肤品和古典音乐一同推荐?
塔吉特连锁百货店是如何提前于家长知道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已经怀孕的?
如果你想知道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就去读一读这本《智能时代》吧。
这本书包括七个章节:数据-人类建造文明的基石、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思维的革命、大数据与商业、大数据和智能革命的技术挑战、未来智能化产业、智能革命和未来社会。虽说书名为“智能时代”,但其实每一章都有大量的篇幅在介绍大数据。从书的副标题也可以理解本书的重点: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
这本书在阐述的核心观点是,大数据为智能革命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1968年,明斯基在《语义信息处理》(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一书中分析了所谓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他引用了巴希勒(Bar-Hillel)使用过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The pen was in the box(钢笔在盒子里),这句话很好理解,如果让计算机理解它,做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即可。但是另一句语法相同的话:The box was in the pen.就让人颇为费解了。原来,在英语中,pen(钢笔)还有另外一个不太常用的意思-小孩玩耍的围栏。在这里,理解成这个意思整个句子就通顺了。但是,如果用同样的语法分析,这两句话会得到相同的语法分析树,而仅仅根据这两句话本身,甚至通篇文章,是无法判定pen在哪一句话中应该作为围栏,在哪一句话中应该是钢笔的意思。事实上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并非来自语法分析和语意本身,而是来自他们的常识或者说关于世界的知识(world knowledge),这个问题是传统的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不了的。
因此,明斯基给出了他的结论:“目前”(指1968年)的方法无法让计算机真正有类似于人的智能。由于明斯基在计算机科学界具有崇高的声望,他的这篇论文导致美国政府削减了几乎全部人工智能研究的经费,在之后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世界人工智能在学术界的研究是处于低谷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采用数据驱动和超级计算的方法(可以理解成大数据的雏形),给机器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然后作者通过语音识别、Google翻译、AlphaGo等实例,论证了数据驱动方法的优势。说的简化一些,数据驱动方法的基础是统计学。通过思维的转变,用统计+数据的方式,计算机似乎可以变的“智能”了。
机器智能最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人脑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不在于是否需要采用和人一样的方法。
早期的智能技术的研究思路是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决策、识别等,但是这样的方向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无解的,当切换一下思路,利用统计+数据的方法时,语音识别可以被广泛应用了,Google翻译说的越来越准确了,AlphaGo都战胜李世石了。
围绕着本书的核心观点,作者从数据的历史入手,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和智能革命发展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并提出了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思路: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基于这个新思路,作者用大量的实例论述了“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改变。
在大数据时代,首先会带来思维的革命。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了强相关关系。为什么亚马逊会把男性护肤用品和古典音乐一同推荐?这正是通过大数据的相关性得到的结论,这样的组合能实现更好的商品销售。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多切斯特县,警察是怎么通过智能电表抓住一个在自家种大麻的人?塔吉特连锁百货店是如何提前于家长知道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已经怀孕的?这两个实例也是通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才得出结论的。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仅依靠传统的因果关系来分析,这些都是很难被实现的。
在最后的两章,作者畅想了大数据和智能革命对社会带来的改变以及会遇到的挑战。
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大数据时代,数据量肯定非常大,如何存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防止数据损坏,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如何可视化数据......当数据保存下来之后,需要实现数据的分析,如何实现并行计算和实时处理,同样是是大数据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会存在许多阻碍,历史也总是相似的,事物在曲折中发展。大数据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让我们拭目以待。当然,这这场革命中,你是要当历史的参与者还是要当历史的旁观者,这取决于你的选择。在最后,作者以农业、体育、制造业、医疗、律师业和新闻业为例,简单描述了可能的发生的改变。具体的未来畅想,就不再做详细描述。
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抱怨是没有用的。至于当下怎么才能成为这2%,其实很简单,就是踏上智能革命的浪潮。
第五篇:城市管理进入智能时代范文
城市管理进入智能时代
随着城市化扩张,管理项目不断增多,传统管理模式再也无法呵护城市敏感的神经,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势在必行,新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自2010年以来,寿光城管执法局升级数字化城管系统,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改进城市管理方法,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抓起,实现了城市与市民和谐共处以及城市环境的不断提升。
寿光城管执法局目前共有24名数字城管监督员。数字城管监督员均配备了以手机为原型,具备语音呼叫、拍照录音、手机定位等功能的“城管通”,确保及时掌握发生的各类问题。同时局督察中心也可把要求指令及时发送给每个数字城管监督员。7月4日上午,记者随着10号车数字城管监督员郭光勋一道,来到他的辖区,现场感受“数字城管”的魅力。
数字城管应该是70%的服务,20%的管理
数字城管监督员郭光勋负责广场街、圣城街等总面积超过
8.7平方公里,巡查街道长度超过20公里的片区,商铺近1000家。作为我市首批数字城管监督员之一,郭光勋每天工作就是拿着城管通在街面巡视,搜索城市“顽疾”,将发现的问题用手机拍下,传回局督察中心分类归口办理,完成后进行督察复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管通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乱张贴小广告、公共设施丢失、损坏等市容违章情况进行拍照取证,将可能对市民生活产生影响的案件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迅速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执法方式创新让数字城管工作思路愈加清晰: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数字城管应该是70%的服务,20%的管理。首先是服务,其次是管理。城管无大事,管的无非是保洁摆摊。但民生无小事,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好了,实质上就是做好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件大事。郭光勋告诉记者,今年五月初,他们巡查到市广场街西段
某一饭店门前,发现下水道被堵,致使金融小区门前污水横流,马上用城管通拍照取证并输入相关描述发送到局督察中心,督察中心工作人员立即通知相关中队进行整改。辖区中队在做好店主工作后,花了两个小时,将冒溢的地方修好,此后每当城管巡逻车开进居民小区,都会受到居民欢迎。
根据办理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城管执法局所有的执法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督察中心可实现对执法车辆的监控、定位、指挥、调度,以及时处理有关问题。而数字城管监督员通过走街串巷,手握装有GPS卫星定位仪的“城管通”,对城市环境进行督查,采集信息,发现和处理问题。哪里发生突发事件,现场就会呈现在督察中心的屏幕上,为处臵事件提供直观的依据。
城市管理工作效率提升2倍,结案率达到98%。
7月4日上午9点时30分,一位市民拨通了5209111寿光城管服务热线反映在金光街西段一个窨井盖丢失。
9时35分,负责该区域的数字城管监督员郭光勋来到现场,掏出随身携带的“城管通”手机进行拍照,通过“城管通”将基本情况和图片信息发送到局督察中心。
9时40分,督察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数字数字城管监督员发送回的资料,确认这个遗失的井盖属于市政管理范围,随即将现场资料传送给市政部门。
10点整,市政部门工作人员携带窨井盖及相关工具和器材赶到。
10点时30分,新窨井盖安装完毕。等郭光勋巡逻完毕,回到现场进行拍照并上报。
从举报窨井盖缺失,到新的窨井盖安装完毕,只花了1个小时。这是我市数字化城管运行工作中的一个现场实例。在寿光城管执法局督察中心的大厅里,工作人员向记者现场演示了“数字城管”的工作流程:一个案件包括发现问题、受理立案、任务派遣、处臵问题、结案归档等5个步骤。督察中心收到数字城管监督员用“城管通”发来的案卷后,系统将自动生成一个预立案表单。“案卷”随即出现在督察中心的电脑界面。工作人员点开“案卷”,通过GPS定位系统精确显示了数字城管监督员拍照地点的坐标,对“案件”予以立案,并将信息转发给相关中队。相关中队根据“案件”内容,立刻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这是寿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带来的变化。市容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等到百姓投诉了才处理?当然不是。家住学院路的张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自己住宅楼下常常成为无证啤酒摊、烧烤摊的聚集地,每到深夜,猜码声、吆喝声不绝于耳,附近居民不堪其苦。尽管常常投诉,可城管队员前脚刚走小摊贩后脚就返回,整治总是收效甚微。“现在又是摄像头监控又是“城管通”手机照相,还可以开通电话、寿光民声等多种举报方式,那些扰人的小摊贩就不敢乱来了!”当然,信息采集不仅仅靠24名数字数字城管监督员。城管服务热线5209111、市长热线、寿光民声等信息渠道各显神通,拉起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
“数字城管投入使用后,原来一天处理的问题,现在不到半天就解决了,理论上说平均案件办理时限缩短一半。”寿光城管执法局督察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4日,寿光数字城管共发现并上报案件近1356起,立案963多起,结案912起,结案率98%。通过数字城管,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转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臵、第一时间解决。因为督察效率提高,结案率也提高。并且由于能够加强问题处理结案反馈的监督,大大提高了结案率和群众满意率。
数字城管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的城管问题,成为百姓心中的“民心工程”。数字城管的运作逐渐从降低群众对城管工作不满意度,到基本满意,再到非常满意,二年三大步,正在成为新的“城市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