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48赣莆物流业合作汇报材料
关于促进赣莆两地交通物流业大发展的汇报材料
莆田市人民政府(2010年4月8日)
江西与莆田山水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通,友好交往和经济协作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闽浙赣皖经济协作区框架内,两地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对促进双方经济繁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江西省拥有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莆田市拥有区位交通优势,随着向莆铁路、兴尤高速公路等现代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将把两地更加紧密相连,为现代物流大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地理区位优势是两地物流大合作的重要前提 莆田市拥有大陆海岸线271.6公里,海岛岸线262.9公里。湄洲湾秀屿港位置适中,介于福州港和厦门港之间,又介于上海港和湛江港之间,北上福州马尾港132海里,南下厦门港96海里,离香港398海里,距上海港510海里、湛江港600海里,航道顺直,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避风良好,被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湄洲湾是江西最近的出海口,向莆铁路建成后,江西的出海距离将由原来的距广东、上海的800多公里,减少为距莆田的500多公里,缩短物流距离300多公里,而且向莆铁路建设标准高,动力更强、运输时间更短。湄洲湾为天然深水港,可建大驳位码头,码头作业费用低,以液体化工物资运输为例,其作业费和仓储费仅为其它港口的60%。由于莆田人多地少,向莆铁路建成后,我市将有大量企业往江西投资办厂,将进一步放大我市的港口优势。
二、交通网络优势是两地物流大合作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以港口、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为骨架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做好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统筹协调和衔接融合,争取在2015年前将莆田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
(一)港口。目前湄洲湾已建成3.5万吨级码头、1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福建LNG10万吨级专用码头、4万吨级木材专用码头、3000吨级中原石化码头、3000吨级集装箱码头、5000吨级滚装码头、8000吨级煤炭过驳码头、2500吨级重件码头、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3000吨宫下对台客运码头各1座;今年计划完成投资9.5亿元,重点建设莆头、东吴、罗屿等3个作业区20个5-20万吨码头泊位。当前,我市正围绕构建‚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产业、大腹地‛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做好与铁路、高速公路的衔接,争取尽快形成以秀屿、东吴、兴化湾南岸三大港区为支撑的莆田港口总体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2012年港口吞吐量达到3800万吨以上,201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2020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海峡西岸具有深水中转和战略物资储备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枢纽港。
(二)铁路。贯穿全境的福厦铁路已经通车,全程约56公里,沿线设莆田、涵江和仙游三个站。向莆铁路正线长度603.6公里,建设标准为国铁I级双线电力牵引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正线长度为56.3km,莆田站至港湾站段建设标准为国铁I级双线电力牵引铁路,支线建设标准为国铁Ⅱ级单线电力牵引铁路。向莆铁路和港口支线已开工,将于2012年前建成投入使用。当前,我市正按照‚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配套港口支线、拓展经济腹地‛的目标,加快建设以莆田铁路站为中心 的快速铁路网,进一步完善福厦铁路相关配套项目,适时建设兴化湾南岸铁路支线、木材加工区及其它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全力配合宁漳客运专线莆田段、宁漳货运专线莆田段、宁漳城际铁路莆田段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高速公路。我市现有福泉、莆秀两条高速公路共70公里。当前,我市正按照‚每年开工一条高速路,努力构建‘二纵二横’高速公路网‛要求,加快建设沈海线莆田段扩建工程、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莆田段工程,准备开工建设沈海复线莆田段和兴化湾至尤溪高速公路莆田段工程,争取2013年底前建成通车。同时,我市正积极推进主要港区、铁路场站、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与高速公路快速连接,争取在2012年前完成莆田大范围绕城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造各重点区域之间‚半个小时交通经济圈‛。
(四)普通公路。全市普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140公里,其中一般干线公路1883公里,农村公路325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所有县(区)均有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当前,我市正按照构建‚二纵二横‛干线公路及六条疏港公路为主骨架疏港公路网的目标,加快推进第一纵——省道S201线莆田段建设,2015年前全线竣工;完善提高第二纵——国道G324线福州至昆明公路(福厦公路)莆田段。加快推进第一横——省道S202线莆田段建设,争取2012年内建成通车,促进山区与沿海的连接;积极推进第二横——省道S306线莆田段。加快推进湄洲湾北岸、兴化湾南岸等主要港区疏港公路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尽快建成完善的疏港公路通道。
三、临港产业壮大是两地物流大合作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市正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构建优势强劲的临港产业支撑体系。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全面推进东吴石化园区、石门澳工业园、LNG产业园、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及太湖工业园区、灵川工业园区、枫亭工业园石化中下游基地等环湄洲湾北岸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鞍钢冷轧(莆田)项目,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炼化一体化、重油裂解及钢铁等重大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属大型骨干企业在湄洲湾北岸布局更多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产业链整体转移和企业抱团转移,努力形成LNG、林浆纸、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3-5个集中度大、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劲的环湄洲湾北岸临港工业带。依托国家投资开发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兴化湾南岸规划建设。
(二)推进能源基地建设
加快国投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湄洲湾电厂二期超超临界火电和莆田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动工建设。完成石城石井风电场建设并正式并网发电,推进东峤风电场、石城石井风电场二期、南日岛风电场二期三期等一批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及其二期项目,积极推进LNG冷能利用。在湄洲湾东吴港区盘屿岛布局建设商业油品储备基地,配合台湾海峡南日岛盆地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启动LNG接收站二期、莆田燃气电厂二期项目前期工作。
(三)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依托湄洲湾北岸大型码头群和铁路、高速公路及可能实施 的京台铁路快速通道,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湄洲湾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辐射海峡两岸的大型铁矿石、油品、煤炭、木材、建材等重要生产资料集散地。加快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发展,吸引台资或台商合资的大型物流企业进港运作,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以保税仓储为基础,以货物集散、分拨配送与贸易、加工相结合的湄洲湾现代物流中心。支持台商及其它外商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构建莆台物流合作平台。
四、莆台经贸往来是两地物流大合作的有力促进 莆田是海峡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台胞在大陆的重要祖籍地和台商投资集中区,在对台经济合作中地位突出,优势突出。莆田正在打造台湾产业的转移平台,莆台经贸合作也必将通过向莆铁路、兴尤高速公路延伸到江西省。
(一)建设便捷莆台通道
我市正进一步完善口岸通关条件及查验设施建设,争取公安部、省公安厅授权我市出入境管理部门受理、审批、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和五年期‚台胞证‛,方便两岸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台湾同胞来莆投资兴业。加快申报批准莆田一类口岸水域扩大开放范围,争取将莆田港所有港区纳入两岸海上直航点。加强与台中港、高雄港及基隆港的港务联系,积极推动开通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散杂货不定期航线和客运航线。加快湄洲岛对台客运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湄洲岛与台中港不定期进而定期客运直航,努力实现直航常态化。加快推进台湾海峡铁路轮渡大型滚装码头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实现与台湾铁路、高速公路跨海峡对接,成为两岸 直航的重要通道。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知名的船运公司和码头经营公司参与莆田港口建设与经营,大力开拓国际海运航线。鼓励原料和产品‚大进大出‛的国内外企业在港口建厂或自建码头。积极参与闽浙赣皖经济协作区、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交流活动,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与湄洲湾港口经济腹地范围内各设区市的联系,研究其物流走向,规划建设‚无水港‛,积极推行‚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大能力的对外开放综合便捷通道。
(二)打造台湾产业转移平台
全力推进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允许台商以独资或控股方式投资石化、冶金、船舶等产业,促成台湾重化工业向湄洲湾地区转移,使之成为闽台产业深度对接集中区。全力推进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取上报批准为台商投资区,形成政策叠加优势,争取成为台湾电子信息、装备机械等产业转移的平台。积极推动华林工业园区拓展范围、整合提升LED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争取成为承接台湾光电产业转移的基地。建立和完善承接台湾高端产业转移的各项功能,鼓励台湾优势企业、龙头企业进园设厂,填平补齐产业链。
(三)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
在湄洲湾北岸规划建设莆田口岸联检分支机构,争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湄洲湾北岸保税港区。鼓励台商投资参与湄洲湾北岸临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罗屿铁矿石转运基地、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盘屿油品储运基地建设,进 一步完善秀屿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功能,大力发展铁矿石、煤炭、油品和木材等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促进莆田尽快形成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培育莆台商贸合作流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到莆田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努力把我市建成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原辅材料供应的重要中转中心。吸引台商及其它外商投资改造涵江小商品市场,建设涵江国际商贸城、黄石商贸物流园和台湾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
五、物流扶持政策是两地物流大合作的重要保障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交通物流产业工作都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交通物流业发展。
(一)编制交通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委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编制《莆田市‚十二五‛建设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及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专项规划》。
(二)建设交通物流场站。在《莆田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规划建设省级重要物流站场(或物流中心)13个:湄洲湾港口物流园区、莆田LNG物流槽运中心、黄石物流基地、青山物流园区、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港湾站物流园区、向莆铁路白沙站物流园区、湄洲湾北岸秀屿物流园区、湄洲湾北岸东吴物流中心、涵江兴化湾南岸物流中心、城厢物流中心、荔城物流中心、涵江物流中心、秀屿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县区级物流站场(或物流中心)6个:涵江商贸城汽车货运站、秀屿东峤物流中心、秀屿忠门物流中心、仙游枫亭公铁物流中心、仙游物流中心、仙游榜头汽车货运站。
(三)制订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目前正在着 手制订《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意见》,拟提出如下优惠政策,促进两地物流大合作。
1、加强与内地海关的合作,推行口岸放行进、出口提运单电子化,实现无水港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检验检疫放行制度,对从无水港进出口的货物实施直通放行制度,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施检、一次通行‛。
2、推行对通行高速公路运送进出口莆田港口货物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实行‚递远递减‛的优惠计费模式。
3、根据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交通情况,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措施,为物流配送车辆的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降低物流业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的境外资本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
5、物流业规划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本地区土地储备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安排解决。优先安排规划建设项目用海用地,并依法依规减(免)缴海域使用金;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可优先用于发展物流业,从使用月份起减免土地使用税10年。
6、对重点培育和扶持的物流企业物流项目用地实行最优惠地价政策,按工业用地最低地价标准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并适当放宽其全部付清土地出让金的期限。物流建设项目用地出让年限可在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按需设定,出让金按设定的出让年限计收。允许实行土地年租制,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逐年缴纳租金,减少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物流企业以土地、房产抵押融资的,有关部门应简化登记手续。
7、企业改制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设立仓储、包装、运输物流企业的,变更为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并转增国家 资本金或国有股资本金。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对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利用现有厂区、厂房改造建设的项目,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通过财政预算支出全额返还给企业。
8、在物流企业兼并中,对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兼并企业中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制造企业利用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入股成立物流公司,参与物流企业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物流企业租赁制造企业的仓储等闲置物流设施,其租赁支出按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9、调整和优化市级部门预算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统筹使用财政预算安排给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并保持每年有所增长。
10、鼓励金融机构在《物权法》框架内,发展各类以不动产、无形资产、权利为抵(质)押品的信贷业务,并着力加强类似仓单质押、存货监管融资等符合物流企业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
以上政策正在进一步深化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六、物流企业发展是两地物流大合作的重要载体 为了促进我市交通物流业的发展,经市政府批准,市交通局已注册成立了市交通物流有限公司。目前市政府正将市交通局、市公路局下属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增大了公司有效资产;将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中央补助资金等每年均不少于5000万元的各项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公司,形成对公司的有效增资;支持公司对全市重要交通节点的土地优先进行收储,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垄断性资源支持。目前 公司已拥有莆田火车站周边200亩物流用地,并正在东吴港区、向莆铁路港湾编组站附近办理相关手续,筹建东吴港物流园区、港湾站物流园区。今后,公司还将结合我市产业布局,在各交通枢纽、节点特别是港口、火车站、高速路出口等附近征地建设物流园区。我们竭诚欢迎江西的物流企业与我市交通物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参与我市物流基地开发建设,开展区域物流协作。
当前莆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前景为赣莆两地客商的发展创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江西在中部的迅速崛起和龙头带动作用将为我市提供充足的物流。同时,我市湄洲湾港将成为江西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江西可以利用湄洲湾港口把产品销往海内外,又可利用湄洲湾港口运进所需要的大宗物资。向莆铁路、兴尤高速公路成了我们交流的最便捷通道,使我们两地共同拥有了内陆资源,共同拥有了海洋文明。我们热切欢迎江西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多到莆田走一走,看一看,传经送宝,发展友谊,增进合作,实现共赢。我们也将组织交通物流企业到江西学习取经。
第二篇:借力向莆铁路 打造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
借力向莆铁路 打造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
■蓝师龙 宋小锋
随着向莆铁路的开通,我市在对接海西经济区通道上,形成了以福银高速和向莆铁路为主线的“人”字型交通格局。交通、区位的重要变化,使我市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地位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对我市产业融入海西的战略取向、战略定位和战略举措等进行再思考。
一、我市参与赣闽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闽商在抚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3年底,全市闽商投资工业企业有119户,投资总额为78.9亿元,在投资个体数、总额上仅次于浙商。在部分行业中,还出现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闽商龙头企业,对带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相比抚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闽商在我市投资工业企业也存在分布不均、影响不足、受力不匀的问题。
一是抚闽虽地缘相近,但产业承接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均。闽商投资地域主要分布在福银高速通过的黎川县、南城县和高新区。黎川县现有闽商企业49户,南城县22户,高新区10户,三地共占闽商总数的68%。其中相对较大的企业有恒兴食品、卓诚纺织、嘉盛纺织、惠泉啤酒、宝仁达包装等。企业的分布主要是基于地缘相近的原因,而忽视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适应性的需要。
二是抚闽虽产业发展层级相远,但产业带动的梯度效应影响不足。所涉产业主要集中在鞋帽服装、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仅以闽商投资最多的黎川、南城为例,纺织鞋服企业有42家,占两县闽商投资总数的59%,其他都集中在食品加工、陶瓷、竹木制品加工等行业。可以说,闽商投资项目在我市普遍处于产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科技含量不高、本地企业配套不足状态,没有真正承接到海西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优势项目,承接闽商产业的梯度转移效益不明显。
三是抚闽虽产业发展所处经济圈相同,但产业发展的政策杠杆受力不匀。虽然抚闽同属海西经济区,但仍受行政地域限制,我市享受不到海西核心区域的特定政策,在产业扶持、政策导向方面,抚州扮演着“有名无实”的角色。
二、我市参与赣闽合作的比较优势与短板所在
我市与福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交往频繁、互通互融,参与和推动赣闽合作,具有许多比较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短板”。
首先,在区位上“跳板效应”和“虹吸效应”并存。我市是江西对接海西经济区的前沿阵地,随着向莆铁路的开通,抚州在联通海西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桥头堡”地位优势明显。但抚州临近南昌,在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方面与南昌差距较大,无大型现代保税物流园区,无集报关、仓储、装卸、运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物流配送网络,如果不尽快完善,我市的区位“虹吸”效应将逐步显现。
其次,在产业基础上“小特色”和“大同构”交织。我市初步形成了机电汽车、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也形成了崇仁变电设备、高新区汽车零部件及生物医药、金溪香料、黎川耐热陶瓷等多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但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聚集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各地在产业规划发展上各自为战,产业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产业间融合度较低。
再次,政策引导上在“爱”与“不爱”间纠结。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同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区三个国家级区域发展平台。但是,由于受地缘和产业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我市没能进入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因而在国家扶持政策上没有享受到期望中的待遇,对政策反应的灵敏度也不高。
最后,资源禀赋上“基础优势”和“支撑劣势”同在。我市生态环境优良,用地资源充足,在用工、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保障上相对完备。但是,企业发展所需的结构性用工、融资、技术研发等核心要素支撑劣势突出,核心竞争力不足,对承接战略新兴产业的转移缺乏吸引力。
三、我市参与赣闽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我市正面临参与、推动赣闽合作的难得机遇,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一化两园一带”产业格局的发展思路,借力向莆铁路,着力构建向莆铁路产业带,着力将抚州打造成为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
第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突出区域的“专业化”。区域的专业化可以带动区域在某个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优势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做好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一个县(区)发展1-2个核心主导产业,2-3个支柱产业。要有效运用工业目标管理和招商引资考评手段,加重产业集群考评分值,着力避免县(区)产业招商的恶性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同构化现象,彰显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培育和形成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推进产业协作对接,在向莆铁路产业带构建上突出合作的“差异化”。只有将产业链各个环节放到具有与其最相匹配的生产要素地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要强化“一产一策”的产业发展理念,找准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引导昌抚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两市园区板块对接,促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联合发展,引导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化工建材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将抚州打造成为南昌的产业配套协作基地;依托向莆铁路,积极承接闽台产业转移,合作发展电子信息、纺织鞋服、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将我市打造成为重要的赣闽工业走廊。要重点瞄准台资以高端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在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引导本地企业加快融入台资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着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发展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相对完整、自主配套、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链,努力形成多品种、多系列、多档次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加快要素优化配置,在促进区域要素匹配上突出流通的“柔性化”。区域间要素的流通是根据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不同,通过地方的比较优势来推动的。向莆铁路必将加速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我市属于内陆欠发达地区,具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日益改善等自身优势,但是科技、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依然是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短板”。要利用南昌、福州、泉州、厦门等城市在生产技术、研发、设计、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逐步建立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和公共检测等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协同创新。
第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在区域产业对接模式上突出合作的“平台化”。要加快“两园”建设步伐,将产业园和物流园打造成为承接海西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利用向莆铁路通道,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着力依托海西产业园区、抚闽“飞地”工业园区、省级产业基地3个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的产业承载基地。以东临公路和向莆铁路为两翼,推行“1+5”布局,以抚州高新区为核心区,以抚北、东乡、南城、南丰和黎川工业园区为两翼,组成反“7”形架构,加快建设抚州海西产业园。探索园区设施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工业园”建设模式和运作机制。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抚州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东乡、南城、崇仁、金溪、黎川物流园建设,加强向莆沿线陆海港口、仓储基地等资源整合,完善铁海联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集成设施,健全物流运输体系,积极拓展与昌九港口、沪昆沿线货运码头的对接,努力构建连通赣闽的物流大通道。
第五,积极构建协作支撑体系,在政策引导层面上突出互通的“常态化”。产业整合的关键在于制度协调。在政府层面要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共赢机制和协调机制,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成效。要着重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性产业结构布局的导向作用,构建政府定期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相互认证等服务平台。进一步鼓励支持地方行业、企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交流和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协会组织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海西各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互利协作。建立政策支持的引导机制,借鉴深圳市与吉安市共建吉安(深圳)产业园合作模式,加快先行先试,以飞地工业园为平台,努力走出一条特区带老区、沿海带内地的区域经济协作新路子。实行由政府高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运作,实现产业对接,共建产业合作园。创新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发挥“第三方调节”作用,即争取通过省政府的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方式予以调节“飞地经济”的利益分享,把抚州海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产业合作的示范区。
第三篇: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调查汇报
一、我市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生产流通环节的分工,我市以运输、仓储、配送和流通加工等为主的物流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截止目前,市货运企业达到3000余户,拥有营运货车18000余辆,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约128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我市涌现出千千佳物流、正大物流、中邮物流、宇通物流、铁力货运等一批骨干物流企业,时风集团、信发集团、祥光铜业等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随着我市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现有商业集团的壮大、商贸集中区域的形成和专业批发市场辐射力的明显增强,我市作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二、我市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独特
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是鲁近年来,随着全西乃至进军中原地区的“桥头堡”。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物流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周边没有辐射性强的一线城市。为此我市加快了物流中心建设,力争使我市物流中心成为鲁西区域物流服务功能最强、服务竞争优势最大、服务品牌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枢纽。
2、交通优势显著
我市是京九铁路、济邯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黄金十字架的交汇点,青银高速公路和104、105、106、308、309等5条国道以及9条省道相连接,济聊馆高速公路与京沪、京福、济青高速公路相连接,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四通八达,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
3、产业优势较强
多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产品深加工,形成门类齐全,产品独具的工业产业体系。目前,电力及有色金属、汽车及机械设备、化工、生物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电解铝、铜冶炼、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余家,利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40余家、过亿元的企业20余家。目前,韩国希杰、香港华润、四川希望、中冶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已经入住。同时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每年有大量的农副产品资源需要外运。
三、我市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市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结构不合理、层次低、理念落后,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
物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由于物流行业投入大、回收期长,且要建设一定面积的仓储设施,因此,对物流业的发展要予以足够的政策支持,以推动物流业的起步发展。从我市整体情况来看,缺乏系统性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尤其在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产业政策、税收等方面没有明确具体的扶持政策。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与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工作联动机制,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方式尚未有效对接,物流服务的综合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物流成本难以降低。
2、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较低
调查表明,我市近3000家交通运输仓储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能够开展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占少数,能够提供特色服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尤其缺乏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多数物流企业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货物代理等低层次服务上,而增值空间较大的包装、加工、供应链服务等业务则开展的相对较少;物流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上明显偏低。其经营和管理多数属于粗放型,与现代物流所要求的高效率、低成本不相适应,在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个性化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的距离相差甚远。
3、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滞后
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4、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四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目前已将物流专业人才列为十大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市物流企业人才缺乏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奇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物流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员已经成为我市物流发展的“硬伤”。据统计,我市目前还无人拥有高级物流师资格,拥有物流师资格的人员也仅有30人左右。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应用程度还较低,多数物流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甚至个别企业开展业务的通讯手段还停留在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上。
四、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挥综合交通优势为切入点,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商品的流通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加快构建我市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2、目标任务
XX至2015年,重点建设信发物流园区、鲁西田园农产品冷链物流、鲁西国际现代物流园、鲁西煤炭储备配送基地、鲁西物流中心等7处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创建2—3个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的物流服务品牌,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初步建立以为物流枢纽,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为载体,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
到2020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使现代物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专业物流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基本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比目前的水平明显下降。
3、物流业发展的重点
(一)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完善的流通服务体系。重点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提升重点企业、重点商贸带的运营模式,稳步培育发展带动力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积极发展国内外大商场、大超市连锁经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努力打造我市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中心商务区。加快县市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城乡商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社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依托供销社综合服务和农资连锁等机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配送。重点搞好市场街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企业主辅分离,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抓好企业设计、研发、营销等辅业与生产经营主业的分离,实行专业化分工,规范完善已经相对分离的企业,继续通过剥离工业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培植专业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推进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工程的建设,集聚规模大、辐射力强、效益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主要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工业品、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规划建设铁路物流园区和高速公路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工程项目建设步伐,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三)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建设。结合目前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的实际,物流园区要科学规划,重点抓好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规划、论证、建设,使物流园区具有货物集散、商品存储、流通加工、配置、物流信息服务等功能,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进驻园区的环境,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参与园区建设。
(四)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高唐至临清高速公路、济聊馆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德商高速公路、济聊一级公路尽快开工,加快泰安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度,构筑高等级现代化公路网络。加快邯济铁路复线、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聊泰铁路建设。完善运输场站体系,推进运输线路资源整合,在陆空接驳、节点运输,公铁联运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建议及对策
1、规划引导、合理布局。政府要根据全国及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制订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全市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尤其是涉及到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和设备投入,需要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土地审批(包括规划)、工商注册、查验通关等服务,需要政府提供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从而为现代物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尽快建立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领导机构,明确现代物流业的主管部门,以对物流业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根据我市的区位特点和城市规模,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城区物流业发展的龙头带头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项目,引导物流设施、物流资源向集聚,构筑城区物流枢纽——七县(市)物流节点的物流体系框架,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网络,充分体现专业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实现物流节点在规模上的合理布局。
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目前我市的众多中小型物流企业还停留在“同行是冤家”的小农经济时代,停留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和客户竞争上。通过组织物流行业协会来协调物流企业,规范物流行业行为,引导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是提升物流业经营和发展水平的途径。物流行业协会对上协调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管理,对下服务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培育专业市场,还可以进行物流行业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形成物流企业联盟,从而提高我市物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流通主体。
要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整合流通资源,引导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是引导百货大楼、振华集团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把连锁与物流有机结合起来,以强有力的物流配送促进连锁经营的发展。二是引导千千佳、中邮等专业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机械化分拣仓库,变传统物流为第三方物流。三是引导信发、时风、鲁西化工、祥光铜业等大型工业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企业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经营的专业物流公司。四是引导香江市场、临清烟店轴承市场、开发区大东钢管城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走批发交易与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相结合的路子,实现生产、交易、仓储配送一体化,实现由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向现代物流园区的转变。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整合,优势互补,培育起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
4、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和营销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物流业市场竞争力。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所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科技、善管理、会营销的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组织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物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积极吸引省内外物流管理、技术等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物流咨询机构、科研院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提高物流业人力资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
5、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推进物流信息化。一是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综合服务等服务功能。利用现有通讯、电视、广播、网络资源,将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二是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广泛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全市性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相对接,着力建设一批知名品牌市场。三是引导工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五是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鼓励、扶持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组织各类信息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物流策划、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加强物流统计工作,建立完善基础数据。督促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发展,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中心城市。
第四篇:庐山区发展物流业总体汇报
庐山区发展物流业总体汇报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和“决战工业2000亿、城建200亿”的发展目标。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提升九江物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为了创造物流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所对全市现阶段物流发展现状展开了调研、并提出以下参考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物流业的发展目标
(一)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它通过加工、整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从原材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揽子多功能全方位的高效有序的服务链条,极大地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誉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可供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其意义远远超过物流业本身,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二)工作目标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工业经济基础较为发达。为发展物流业创造了先决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路货运管理部门要抓住这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提高行政服务意识。进一步规范公路货运物流市场的经营秩序,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壮大公路物流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公路货运、物流市场的建设;抓紧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具备现代企业制度,实力强、观念新的物流龙头企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九江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一类口岸优势,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物流网络。力争用五年时间,把九江发展成集水、公路、铁路、空港、管道于一体,以港口集装箱物流为中心,综合型物流和保税物流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框架,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鄂、皖、湘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九江发展的新亮点,突显九江无法替代的物流优势地位,为九江科学发展、奋起赶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我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九江位于赣、鄂、皖、湘四省的结合部,古时依靠水路成为沟通南北的域性的商贸物流大通道,近代随着水运的衰落,九江的传统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有所衰落。然而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规划的批复,九江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期。作为鄱湖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九江的工业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已达1500亿元位列全省第二,同时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昌九高铁建成通车,武九高铁,池九城际,九景衢铁路的相继立项,使九江成为中部地区高铁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公路方面随着九江长江二桥,绕城高速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九江作为国家级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这些都为九江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
“十一五”以来九江的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公路方面2006年至2010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从1916万吨增加到7678万吨,年均增长60%货物周转量从19.9亿吨公里增加到160.2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0%。水路方面九江共有长江岸线152公里,共有各类港口及专用码头144个,2010年九江港口吞吐量达到3291万吨,同比增长15%。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2.06万标箱,同比增长20%,实现了九江港的历史新突破。至此,九江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3年实现增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领导下,通过市职部门和相关企业的不懈努力,九江的现代物流业已经逐步进入到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提升和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是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我市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物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来看仍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是处于粗放经营,以货物运输业为主的阶段。我市物流产业的现状与九江快速发展的经济还不相匹配。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
据调查九江多数企业的从业人数在20人以下,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特别是从事公路货运物流的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比较小,主要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更谈不上开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业务。部分企业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规模小,设施陈旧,功能不配套,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低,不具备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规模集结、吞吐货物的能力。在流通加工、信息应用、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九江物流产业的现状与九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2、基本设施投入不足,资金保障能力有限
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交通运输设施外这几年投入并不大,形成的格局与产业布局并不完全适应,现有物流的一些基础设施,物流在规模,质量功能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产业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站场,商贸市场比较多,而交通布局合理,信息化程度高,整体规模较大,相关配套设施齐全能发挥区域性枢纽功能的物流产业园建设还是一个空白。同时物流企业的资金短缺限也限制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创造较为可观的效益。物流企业要开展高附加值的业务,必须具有设施完备的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信息化平台等硬件条件。这些前期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我市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弱,加之银行借贷门坎高,企业吸纳资本和资金的渠道比较少,因而我市物流企业的发展程度普遍不高。
3、信息化程度低,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九江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多数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如收货站、托运部名目繁多,他们只是将所在地附近生产企业收集到的物流,重新委托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承运,显然还是家庭作坊式经营,物流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公用信息互通。极大的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物流行业比较特殊,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全市目前货运从业人员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5%左右。物流人才匮乏,特别是观念新、素质高、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知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奇缺。严重束缚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
4、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协调
国家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九江市也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物流专业企业,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上,缺乏明确的措施和要求,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难成一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经贸等物流主管部门各自为政;运输、仓储、代理、批发等物流行业之间也缺乏内在协调机制,导致设施之间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全市物流设施难以形成体系,系统功能残缺。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割裂了物流业的内在联系,造成行政服务责任不够明确,功能不够完善。
三、推进我市公路运输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公路运输物流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至目前为止全市(地区)共有货运企业735家(市区90家)货运车辆30708辆、总吨位191359吨。但总体上我市公路物流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还是缺乏大型综合的交易市场和正规专业的公路物流企业。这就形成了制约我市公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两个主要的问题,我所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加大物流领域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创造宽松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先进物流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建议项目用地挂牌出让起价可按本区域工业用地最低限价执行,对新建物流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大力倡导国内外物流企业加强合作,特别鼓励市域企业在我市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安排较大比例的服务业发展资金,用于物流项目的贷款贴息或项目补助。鼓励传统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全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同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适时制订相关规则,加强运营组织,规范运营管理等,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2.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断提高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市场运作的方式,由政府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投资兴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平台的经营管理上实行物流企业自管自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平台的具体建设方面,可先行组织全市单体物流企业联网,再将商业、交通运输、工业、贸易、邮政通讯等相关部门逐步纳入,建立全市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物流信息服务,承接物流业务和在线教育培训,推动物流行业内部的合作与交流。
3.培育物流行业协会,加快相关中介组织建设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行业协会按市场化原则组建的步伐,通过加强宣传。使物流企业认识到加快物流行业协会建设的紧迫性,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召开物流报告会、研讨会、培训会等行业会议,然后引导其成为九江物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同时抓住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强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企业组织发起组成行业协会,逐步吸引中小企业参加。最终使其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推广物流行业标准、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等工作,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
4.加快培养人才,推动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现代物流完全不同于运输与仓储组成的传统物流的概念,而是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先进管理模式。人才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重视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市物流业的当务之急。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是制定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政府要为物流人才的引进,大开政策“绿灯”,为物流人才提供一个创业、兴业的宽松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加盟我市的现代物流业中来,从而促进九江物流产业管理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在从业人员中选拔业务骨干进行学习,提高他们对物流产业和现代物流观念的认识,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鼓励九江地区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增设物流业相关学科和研究课题、加快培养一批急需的物流实用型人才和物流研究课题成果,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注入“后劲”力量。
5.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健全城市配送体系
为促进我市公路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完成传统公路运输向现代物流的转型,这就需要筑巢引凤,搭建平台。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的完善和审定《九江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城西综合物流中心等四大物流园区。进一步整合土地、物流资源,完善原有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建立公铁水多式联运的综合货运枢纽平台,实现多式联运的无缝对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资集散保障。同时根据城市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行机制,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城市物流配送实行品牌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引导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统一标志、统一车型、并实行公司化管理、采取封闭两厢货车运输。
四、推进我市公路运输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物流产业是现代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群、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地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物流产业涉及的行业多、地域广、流程长,因而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专门的领导机构,打破原来的条块分割、行政垄断格局,转变目前管理分散状态,同时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管理职能、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制定行业管理办法、提供政策保障
相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发改运行(2004)1617号】精神,研究制定结合我市实际可行的公路物流行业管理办法。以保证公路行业良性、有序发展。同时应建立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体系,在物流集中发展区实行土地滚动储备制度。凡符合产业导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物流用地依法及时提供。对列入物流发展规划的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业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对市重点物流建设项目,应按照仓储、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提供用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在新增建设用地及计划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财政扶持、市财政在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主要用于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扶持培育以及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标准化、物流统计系和物流人才培养等业务,通过这些相应配套措施积极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第五篇:关于农村交通物流业发展的汇报
xx市交通运输局 农村交通物流工作汇报
2009年,省交通运输厅把xx列为交通系统农村物流试点单位之一,今年又被省厅确立为“农村客运公交化”试点市,我们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农村交通物流工作和农村客运公交化工作整体推进、整点突破,取得了较好的试点成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初步显现。我们已经形成了连接城乡、辐射村庄、层次分明的“县(市)物流分拨中心、乡镇物流配送站、农村物流网点” 的三级物流框架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目前现状:
一是积极构建农村客运线路及交通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站场建设规范化。2009年,聘请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结合全市客运现状,编制了《xx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研究》和《xx市交通物流站场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线路,通过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新辟或延伸等措施,使全市农村客运班线达xx条、客车xx部,城市公交线路11条、公交车xx部,客车通村率达100%,形成了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有机衔接的客运网络。以加快城乡物资流通,有效发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为抓手,按照“先行试点、全面推广”的原则,总投资1.28亿元,建设占地220亩的xx交通物流中心,作为全市农村交通物流集 散中枢。其中,投资xxx万元、占地80亩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可容纳100多家业户同时入驻;总投资6000万元,去年4月开工建设占地70亩的xx汽车总站,12月28日投入使用。2007年至2009年,加快镇(街)客运站建设改造步伐,投资1100万元,完成了13处镇(街)客运站的新建改建,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客运管理服务功能。同时,依托交管所建设镇(街)物流站,成为农村交通物流的重要节点。在208个农村社区建设村级交通物流点,初步形成以交通物流中心为枢纽,以镇(街)农村交通物流站为中转,以社区物流点为网点的全市农村交通现代物流网络。
二是拓展小件快递业务。目前,我市农村客运线路达36条,客运班车xxx辆,日发班次xxx班,平均发车间隔时间10-12分钟,全市范围内点对点捎货时间平均在五十钟以内。我们依托xx汽车站客运货物零担业务成立了交通物流远征快递中心,利用农资连锁超市,开展农村货物捎带业务。根据客流量和货物流向,在7条线路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现已在36条线路全面铺开。为了加强规范化管理,我们加大监管力度,以远征汽车站有限公司为主体,建立起了信息发布、运输、配送、结算及理赔的农村客运捎带物流体系。目前货物捎带已从各类零散小宗货物,逐步拓展到农资配送、农村日用品供应等范围,方便了群众生活、提升了服务水平。
三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在对全市车源、货源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汇集农产品的产销、货物和运力供求及交通政策法规 和物流产业政策等信息,建成xx交通物流网,方便物流业户和农民群众网上查询或交易。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交通物流信息采集网络,及时发布和更新物流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在线服务、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实现了与各大物流网站的链接,搭建起了交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基本装备不足。物流基础设施基本装备还比较落后,运输结构也不尽合理,货运站场和仓储设施建设滞后,自动仓储系统、自动化作业系统几近于零。
二是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首先,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经调查,物流企业除了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股务等基础性物流服务外,很少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其次,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不够。
三是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我市符合市场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物流从业人员相应地缺乏知识和业务技能,制约了交通物流业的发展。
四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物流的标志与核心,日益成为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目前,全市只有少数物流企业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三、工作建议
一是提供扶持政策。恳请上级将有主管部门在物流资源整合、物流站场建设、优惠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二是完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议上级加大指导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建立健全货运信息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和有效管理。
三是加快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议上级交通部门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现代物流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xx市交通运输局 xxx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