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运营商全业务背景下本地光缆网架构
电信行业的重组,引发了国内新一轮行业竞争高潮。业务竞争的基础是网络,网络建设的基础又是底层的光缆网。提前调整光缆网建设策略,抢先部署全业务环境下的光缆网,将是决定移动运营商保持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成功挑战固定运营商在固定语音和互联网络领域优势和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
光缆网现状
移动运营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从上至下建设起一个适应移动通信的光缆网。从覆盖范围上可将光缆网分为省际长途干线、省内长途干线和本地传送网三个级别。本地传送网按网络规模大小又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个网络层次。本文将重点介绍全业务影响最大的本地光缆网。
核心(骨干)层光缆网是连接本地核心机房之间的光缆网。移动网络在核心层高度集中,核心机房数量少,一般在2~4个,少数发达地市在4个以上,机房多集中在市区,相互间距离短。核心机房内安装的设备是整个网络的大脑和心脏,机房间传输数据量大,业务密集。核心节点间传输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安全,一旦发生意外必定是重大事故。因此,核心层传送网的特点是容量大、冗余备份多、安全性极高。核心层光缆结构多为多环叠加的方式,核心节点4个以上的地区,逐步实现光缆网格化,核心光缆芯数一般在48~144芯之间,全程采用管道方式敷设。
汇聚层光缆是连接汇聚节点之间以及汇聚节点与核心节点的光缆,是介于移动基站与核心节点之间的光缆网络,用于将底层传送需求集中,提高网络传送效率,降低CAPEX和OPEX。由于汇聚节点数量多,分布广,环行结构是首选。在业务量大的地区,已建成独立的汇聚层光缆。在业务量较小的地区,汇聚层光缆与接入层光缆混合使用。汇聚层光缆的市区芯数在36芯以上,郊县、农村地区则在24~48芯之间。城区光缆敷设以管道方式为主,郊县和农村以杆路质量较好的接入层杆路或专用汇聚层杆路为主。
接入层光缆是连接移动基站之间或基站与汇聚节点的光缆,同时兼顾少量营业厅和集团客户。光缆网结构以环行为主,辅以少量的星型、树型。光缆芯数一般在24芯以下,敷设方式无特殊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管道、架空或直埋等多种方式。
移动运营商光缆网结构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运营商光缆网分成结构示意图
全业务背景下业务和技术对光缆网的影响
全业务在国外又称为“多业务”或“综合业务”。全业务运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全业务运营是基于政策管制角度进行定义,即移动业务、固话业务、宽带业务,还包括基于以上三种基本业务延伸和拓展的各类增值和信息化业务(VOD、视频监控等)。广义定义是基于多业务领域与通信的结合,即综合信息服务、通信+多媒体信息服务+综合信息解决方案。本文主要指狭义的全业务,它所对应的网络包括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及互联网络。
从整体来看,移动运营商向全业务转型的重点在于在现有以移动业务为主的网络中引入固定和宽带数据业务。业务网的融合转型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技术的出现又反过来改变了网络架构模式,推动业务层面向全业务融合。网络架构模式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又对底层光缆网的建设产生较大影响,下面将分析全业务网络的主要变化特征对光缆网的影响。
1.3G
3G网络核心层设备集中设置在少数核心机房,大量数据通过大容量的局间中继传送系统疏导,对核心层光缆网影响不大。在接入层,3G移动基站对光缆网的需求与2G基本相同,应重点保障基站接入光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网络建设初期,大部分3G基站将与2G基站共址,但3G基站需要支持高速率的数据业务,在基站空口能力提升的同时,覆盖半径在逐渐变小,后期3G基站密度将较2G网络有所加大,光缆网密度在接入层也需要随之适当加大(即FTTM),网络结构仍然以环行为主。3G基站数据电路需求量大,类型复杂,可在传输系统层面通过更加智能高效的MSTP/PTN传送技术解决。
2.固定语音、互联网
固定语音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是移动运营商网络中资源比较匮乏的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运营商建设传统固话网络的可能性很小,更可行的方式是利用软交换技术和IP技术的结合,在数据城域网平台上承载固网软交换业务,通过综合接入终端(PON+LAN+I)为用户同时提供固定语音和互联网服务。为能提供互联网业务,运营商需在核心汇聚层建设数据城域网,在接入层建设FTTx为主的数据接入网。在核心层,由于核心网元高度集中,对光缆需求不大;在汇聚层,应充分利用现有汇聚层光缆资源,数据城域汇聚点布局时应尽量与传输汇聚节点重合。但数据城域网汇聚设备与BRAS之间连接为双归星型,与汇聚层光缆环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直接用现有的汇聚光缆网承载,不但会造成大量纤芯资源的浪费,而且中间跳纤点过多,还会增加网络故障点。因此要求光缆网需逐步由环行向网格型演进,需增建城域数据汇聚节点与数据核心节点之间的直达光缆路由,或在汇聚光缆网之上增加汇聚调度光缆,重新配置汇聚纤芯资源。在接入层,全面建设面向用户的FTTx光缆网,满足海量用户的接入需求是主要任务。
3.网络扁平化
网络扁平化是业务网转型的必然结果。网络扁平化后,核心层网络膨胀,核心节点之间连接更加紧密,跨片区、跨地市甚至是跨省的光缆路由需求增多。接入层由于可以方便地接入到核心网络,单个接入光缆网的覆盖范围缩小,整体网络规模加大,光缆网更加靠近用户,光缆网的接入能力和接入便利性得到提高。
4.网络IP化
对移动运营商而言,网络IP化最大的变化在于移动基站的IP化。但无论是2G还是3G,无论其电路形式是TDM还是IP化的,均要求承载层能够提供电信级保护,因此传送网的网络结构不会产生大的变化,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光缆网仍将以高效安全的环行结构为主,通过传输设备升级提供IP接口,应对网络IP化初期电路传送需求。
5.网络宽带化
随着IP业务的发展,普通移动个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对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接入层,无线接入的宽带化,使得移动基站IP化之前的电路需求由1~3个E1扩大到5个以上,IP化后电路接口将以10Mbit/s甚至100Mbit/s为主。随着高清IPTV等业务的普及,普通互联网用户带宽需求也将达到10~30Mbit/s。在汇聚层,上联带宽已经达到1GE,正全面向10GE升级。若仍采用传输系统解决如此大容量的传输电路需求,将会占用大量汇聚层和核心层带宽,系统复杂度和建设维护成本也随之升高,裸纤直连的优越性逐渐凸显,这就需要增大汇聚层光缆密度。
6.传送网技术发展
在核心汇聚层,传送能力强大的WDN/OTN技术大大降低了业务对光纤需求的压力,光缆容量无需大规模扩容。但技术的发展无法弥补光缆路由不足的缺陷,相反需要光缆网的网格化来支撑传送网系统向MESH升级。光纤路由的不丰富,将制约设备性能发挥。接入层MSTP/PTN技术与核心层相类似,利用设备的处理能力缓解了接入点电路需求增加造成的压力,网络结构也无需作大规模调整。
归纳以上分析,全业务技术环境下除数据城域网和用户接入网分别对光缆核心、汇聚层和接入层产生很大影响外,其他变化因素都可在现有光缆网基础上灵活应对。
全业务光缆目标网架构
综合未来网络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光缆网应分为核心、汇聚、接入三层。其中核心层、汇聚层为多业务共享的物理平台,接入层可再细分为主干(馈线)光缆、配线光缆和末端引入光缆。主干光缆可考虑多业务共享,而配线和末端引入由于基站接入和用户接入需求差异较大,建议独立建设。核心节点三个以上的大型本地网,核心光缆网结构以网格状为主,非数据核心节点之间与数据核心节点之间光缆芯数应适当加大,以满足数据城域网连接需要。汇聚层光缆仍然以环行为主,并逐步在汇聚层之上以数据汇聚节点为中心叠加汇聚调度层,增加数据汇聚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的直达光缆,推动汇聚层光缆网向网格化、扁平化演进。接入层解决2G、3G移动基站接入的光缆网应以环行为主,用户接入光缆网应以星型、树形为主,辅以少量环行光缆网,为重要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保证。光缆网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光缆网整体架构示意图
用户接入光缆网(FTTx)架构中,FTTx光缆网又分为主干、配线和末端接入三层。为提高接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降低线路衰耗,主干、配线光缆采用星型和树型结构,利用基站和光交递减配纤或非递减配纤。同时,FTTx网络应能支持为少数重要客户提供路由保护和后期扩容,因此,需保留部分公共光纤。FTTx主干、配纤光缆结构建议如图3所示。FTTx主干、配纤光缆结构示意图
光缆网发展策略
1.光缆网建设应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光缆网是底层物理层,多业务共享,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所有业务需求,需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由于用户接入光缆网的特殊性,其分布面广,接入数量庞大,光缆若要一次到位投入巨大,投资效益比很低。因此,需要根据市场拓展情况逐步实施,先覆盖用户密集、业务发展好的地区,后逐步向周边渗透;先解决资源问题,后提高容量。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移动运营商已经建成的大量汇聚光缆、汇聚节点和基站,是其光缆网向客户推进的基础,应以这些点为基点,向下敷设主干、配线光缆,覆盖周边用户。向上利用汇聚核心光缆,完成业务汇聚。
3.核心汇聚层扁平化,接入层纵深化。受业务网和传送网技术发展的影响,核心汇聚层光缆将逐步扁平化。随着汇聚层与核心层的连接光缆越来越多,层次间的界限也逐步模糊。而在接入层,为维持基站接入光缆网的稳定,应独立发展面向基站接入的光缆网和面向用户的光缆网。用户接入光缆数量庞大,若直接接入汇聚层,将会给汇聚节点周边管线和进出局管道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通过移动基站、光缆交接箱、接头盒等设施逐级汇聚,通过分光器汇聚节约主干光缆线芯资源,尽量避免末端接入光缆直接进入汇聚节点。
4.网络建设差异化。在光缆网建设过程中,也应对光缆接入对象进行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安全级别不同的接入服务,以有效控制网络建设成本,体现差异化服务(SLA)的服务特色。对于移动基站、集团大客户等,应使用安全级别高的环形光网络,普通用户使用成本低、效率高的星型和树型光网络。
5.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动FTTx光缆网建设。移动运营商作为固定接入和互联网接入的后进入者,基础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又必须打造优于先进入者的光缆网,来吸引用户。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利用新型光纤光缆和新的施工工艺,如微管微缆、浅槽光缆等,快速建设更加贴近客户的光缆网。
6.多运营商网络资源共享。在核心汇聚层,需要保障光缆网的绝对安全和稳定,以及在故障时的快速响应,因此,建议尽量确保使用自有管线资源。在接入层,情况复杂,管线需求数量庞大,应加大资源共享力度,节约投资。
光缆建设技术选型
1.光纤类型选择
目前最常使用的光纤类型主要有G.652和G.655光纤。对于通路非常密集的WDM系统,G.652光纤能有效抑制影响系统的主要因素——FWM效应,在技术上有更多的优势。高密度、大容量的WDM/OTN系统是未来干线和核心汇聚层光传送系统中的主流技术。因此,笔者建议干线、核心层、汇聚层选用G.652D光纤。在接入层,速率相对较低的传送系统对纤芯各项指标的要求除衰耗外,其他并不严格,仍然可以采用G.652B型光纤。
FTTx网络进入用户建筑物内后,因为特殊的施工条件,需要使用G.657低弯曲损耗敏感单模光纤。考虑到与本地光缆网G.652光纤的兼容性,应优先考虑使用G.657A型。G.657光纤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范围使用,价格仍然偏高,应尽量减少G.657光缆的使用量。
2.光缆结构选择
光缆结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并且经过了长期商用的考验。骨干、汇聚层大芯数光缆优先选择骨架式、层绞式光缆,接入层选用层绞式、中心束管式,末端引入层则可采用敷设简单、室内外通用的8字型和气吹架空型等各种新型干式、半干式光缆。
以全业务为背景的网络转型,使光缆线路建设在沉寂了几年后,又迎来新的建设高峰。光缆网络的重要性已经引起所有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均把光缆资源列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物理资源。但各运营商的网络基础和向全业务发展的策略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最终建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光缆网。
第二篇: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探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全业务运营模式下,中国电信运营商以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切入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本文中,笔者客观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详细指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在全业务背景下更好的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提出了一些关键性建议,以期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个角色对于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电信;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1.前言
近些年来,全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同时将全球带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其一是模拟技术时期,其二是CDMA和GSM技术时期,其三是得到大范围推广的3G通信网络技术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08年底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6.4亿,并且目前已经拥有超过3.6亿3G用户。大力推行和发展3G通信技术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信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也是现阶段通信技术与网络发展取得极大进步的体现。中国电信运营商则需抓住我国移动互联网事业发展进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2.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2.1移动互联网成竞争热点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形式大多为开单一的语音服务以及传统的移动增值服务。但是,近段时期国内移动互联网不断趋向于通信带宽大幅提高、资费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移动业务创新速度愈来愈快,同时移动终端的功能也愈来愈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不断实现互动化、多媒体化、多元化。据《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在2008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拥有高达96.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预计2009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将拥有148.8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业务的相互融合,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热点。
2.2互联网产业链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
3G移动通信的到来使得移动互联网产业与移动通信加快了价值链整合的步伐,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断向着细分化市场、差异化竞争和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前进,逐步形成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移动终端提供商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并逐步向这金融、物流等相关领域渗透。其中,以苹果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制提供商,以微软、诺基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苹果移动终端制造商为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中增加自身话语权,大范围内推广“iphone终端+应用软件商店+运营商利润分成”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而备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Ovi,这是具有移动互联网服务品牌的产品[1]。
3.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用户高速增长、TIME产业价值链逐步形成等相关因素为中国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相关调查数据表面,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拥有约1.2亿的手机上网用户,较2007年增长133%,增幅极为显著。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大力需求。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大力需求主要体现在用户隐私保护、网络便捷化应用等。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逐步成型[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于130家的具有一定运营规模的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包括网络设备制造商、MID 厂商、运营商等,同时还包括3G数据卡还有移动应用提供商等。
3.2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产业链开放程度不足。运营商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全面主导权为基础的运营模式限制了第三方厂商介入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的开发,阻碍了业务和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亟待创
新。其二是移动支付体系不完善[3]。就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支付量来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模式建设仍不完善,信用体制缺失成为限制移动支付体系发展的瓶颈。其三是3G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客户感知网络质量达不到要求[4,5]。
4.全业务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建议
4.1加强3G+WLAN网络建设
中国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3G+WLAN网络建设:
(1)中国电信运营商应大力推广3G+WLAN这一混合组网方式,并在推广混合组网方式时不断对3G+WLAN平滑切换技术加以完善,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无缝移动网络的使用需求。
(2)其次,无论 3G 还是 WLAN,运营商应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为简单的网络选择方式,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便捷的登陆互联网的需求。
(3)再者,打造实现3G+WLAN双网统一计费、用户身份认证的业务管理平台,并加快促成具有WLAN功能的3G手机在国内推广的步伐。
4.2增强用户需求识别和市场细分能力
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有效增强用户需求识别能力以及市场细分能力:首先,不断建立完善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化信息需求进行群组细分,不断完善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目前男性青少年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主体,这些客户具有上网需求高、关注娱乐化和新闻类信息等特征,而电信运营商应能对这些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业务服务。其次,运营商应能根据不同企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开发出针对性业务平台服务,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跨产业、跨网络业务的需求。此外,为了在全业务背景下增强自身竞争力,运营商还应不断整合电子渠道、实体渠道等,打造集营销内容、营销手段等于一体的精准化体验营销模式。
4.3提升终端深度定制与营销能力
(1)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定制方面,运营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产业链整合者的作用:即提升手机等移动终端深度定制能力、推进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现终端和业务一体化销售模式。
(2)在移动终端营销过程中,中国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增强社会化渠道营销能力,建立集移动终端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卖场,同时注重开发网上
商店等。
4.4打造业务运营平台
运营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业务运营平台:(1)根据市场建立平台化业务运营模式,实现长尾性小利润业务的创新,以有效满足各类移动互联网客户的定制需求。(2)加强移动电子支付的安全保障建设,建立短信支付、语音支付等移动电子支付手段。(3)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性和实名性,在基于自身的业务平台上实现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移动定位、手机电视等相关移动业务的创新。
(4)激励用户参与创造内容应用,如移动社区、移动博客、照片和视频短片分享等[6]。
5.结语
全业务运营模式下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热点。如何在全业务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是电信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运营商能够抓住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加强3G+WLAN网络建设,增强用户需求识别和市场细分能力,提升终端深度定制与营销能力,打造业务运营平台,则有望在激烈竞争中赢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鲁笛.国际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公平使用原则策略分析及对中国运营商的借鉴意义[J].信息通信技术,2011,(16):21-22.[2]任华、王铮、罗俊、毕家瑜、杨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LTE业务需求及业务网络演进分析[J].电信科学,2011,(16):21-22.[3]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35-38.[4]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11):21-23.[5]李垚.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06):59-61.[6]王豪.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信产业链纵向整合和运营商商业模式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12):77-79.
第三篇:移动全业务总结
开辟新市场、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增长
一、全业务竞争优劣势分析
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与最佳战略决策。无论是为了降低资本开支和运营成本,还是为了新业务、新商务模式,都需要考虑融合。融合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推动行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源动力,是行业创新和转型的主旋律。
(一)市场形势
电信重组后,三家电信运营商均已具备了全业务运营的资质和能力,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目前移动仍主导移动话音市场,占据了约63%的市场份额,在固话领域联通、电信两家他网运营商占据了整个市场约75%的市场份额,专线及互联网领域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在新的形势下电信和联通一方面通过固网接入将集团客户牢牢把控,另一方面将固网优势和移动进行捆绑,抢夺我网移动用户。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公司应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前提下,本着保收入,保增长,稳定移动用户的市场目标,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在固话、专线、互联网三个他网运营商传统利润区开展亮剑行动,利用全业务作为武器,阻挡手机用户流失,并发力集团客户市场,深入进行固网业务挖掘,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移动在全业务运营商转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中国移动在移动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觊觎的领域
2、中国移动个人用户群基础庞大、拥有最丰富的客户资源
3、移动网络及服务质量好,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业务口碑
4、雄厚的资金优势,可以采用资本用作的方式快速拓展全业务
5、移动话音替代固定话音趋势不可阻挡,移动在传统话音业务上优势明显。
6、与中国铁通合并,融合了固网宽带资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固网资源的缺陷,有利于发展集团ICT业务。
(二)劣势
1、在固定宽带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公里以及互联网骨干网资源方面较电信和新联通具有明显劣势。
2、重组前,仅限于移动业务,基于全业务的发展缺乏运营经验,相应配套人员、维护系统、支撑系统缺乏准备。
3、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固话和宽带领域站绝对优势;中国移动在互联网、专线和固话方面基础薄弱,全业务服务能力很不均衡
4、中国移动在以固网为基础的家庭和集团客户资源方面与电信、联通存在着巨大差距。
5、中国移动和铁通的整合工作还在继续过程中,获取的固网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
二、三个领域重点渗透,开展亮剑行动
重点推广以语音专线、数据专线和互联网业务为基础,捆绑综合V网、IMS等多种业务,切入固网的核心利润区,扩大业务影响力。
(一)专线领域
1、在金融行业前期的良好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数据专线,从备份电路做起,并逐步向主用电路渗透。持续扩大金融行业中的市场影响力。
2、通过在金融业数据专线的营销及建设经验,面向政府无线城市及办公内网、企业内部专用数据网、企业内部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寻求突破,快速复制,在重客部所有集团全面开花。
3、提供数据专线+TD+视频应用,数据专线+行业应用等创新业务模式,深度挖掘市场需求,深度捆绑集团客户,实现固网业务与移动行业业务捆绑营销。
4、在专线业务发展的集团内大力开展ICT信息集成服务,指由中国移动提供项目解决方案,基于基础通信及增值应用,满足集团客户办公、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网络通信需求的通信与信息化软、硬件开发、集成项目。
(二)固话领域
1、通过语音直联方式,在集团客户内积极开展综合V网业务,利用手机、固话短号互拨,提高集团手机用户粘性,为下一步固话策反提前埋下伏笔。
2、利用TD8位信息机与铁通固话相结合,结合移动总机、PBX业务、IMS业务,在高价值、重点集团客户内大力发展语音策反工作,提高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
3、面向服务类集团客户,如电力、金融、保险、交通、公安、公共事业等单位呼叫中心,加大公关力度,积极开展语音分流业务。
4、面向商业类集团客户,利用语音直联+400业务或TD信息机+400业务,进行产品组合营销,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拓展在商业类客户中的市场份额。
(三)互联网领域
利用铁通营销队伍及移动客户经理团队,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大融合力度,在互联网领域实现快速拓展。
1、面向集团客户互联网需求,为客户提供专线方式互联网接入,同时结合MAS、企业建站、ERP、CRM、移动财务、企业邮箱等多种业务推介捆绑。
2、结合移动WLAN与中国铁通的有线互联网业务资源在集团单位和集团宿舍内,形成优势互补,为集团客户及集团个人客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从而形成具有移动特色的互联网接入。
三、三十大重点集团发展规划
提取重客部前三十家高价值集团客户,通过客户经理及数据经理联合摸底调查,列出三十家集团高收入业务公关领域,切入他网运营商核心业务利润区,提高我公司固网业务市场占比,迅速提高信息化收入。
第四篇:全业务背景下的集团客户业务思考
全业务背景下的集团客户业务思考
标签: 集团客户 2011-09-27 15:36 IT+CT=ICT。当中国移动高喊着“不差钱”冲入原本属于IT厂商领地的时候,问题产生了,客户先懵了:啥时候中国移动也能做信息化了?IT厂家也懵了:先是信息机,然后又是MAS、又是ADC的,移动要干啥?来砸场子?其实移动的人也挺懵:信息化咋做呀,送手机、送话费吧,反正先把指标完成再说?
以上是信息化开展初期的写照,现在当然没有这么明显了,但是在中国移动挥舞成本大棒进行竞争的时候,我们同时更要考虑成本运用的效果问题,这里不想讨论我们运用成本优势砸出的示范项目其产出是否经得起投资回收的评估,那样就太局限了,而是希望对行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移动的自身定位和手段运用进行探讨,并且基于“只有统付收入才是真正的新增收入”及“集团客户业务挣的是本不属于移动的钱”两个基本观点(两个观点详见我的上篇博客)就如何迅速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首先谈定位: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说要掌控价值链,中国移动在梦网业务上、无线音乐领域一直在制定规则并根据我们的需要改变规则,而且从目前看似乎确实“一切尽在掌握”,但是危机也是显而易见的,iphone入华和TD终端缺乏,说明即使在CT领域,也不是所有的环节我们都能掌控。CT领域的“蓝色巨人”(移动应该算得上)现在要进入IT领域,我们要掌控什么?这里就要提到去年看的一个访谈,IT领域的蓝色巨人IBM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大意为:IBM要让其服务成为整个价值链中的“重要组件”。IBM用了component这个词,说明其虽然希望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但是也只是去影响产业链,而不是控制产业链,那么中国移动介入这个产业链所凭持的“底气”又是什么呢?别说因为“不差钱”,再拨走500亿试试!所以移动公司要想健康的发展信息化,就一定要摒弃制定规则的陋习,更多的融入这个产业链,然后在确保产业链“和谐”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施加影响。(具体下面分析)
接着说说奶酪的问题,前两年一本小说《圈子圈套》红极一时,写的是IT行业商战的内幕,里面对于商战中利益的分配进行了充分描写,我不敢说小说对分“奶酪”的描述真实性多少,相信大家(特别是做过IT销售的)心里都有数。这里我想从一个电信运营商的角度谈谈IT企业和CT企业营销模式的不同:作为电信运营商,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功能对客户进行绑定,最大程度的争取客户在网,所以我们在提供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时候经常是由移动公司来进行前期投资(不论软硬件投入还是开发),客户分期付款的方式,总体在几年内收回投资即可,客户的绑定是核心诉求。可是IT企业呢?大家见过几个项目可以让客户分3年或5年付款的?传统的IT企业实行的是“一把一利索”,首先投入当年或者说终验后就要回收,然后每年再收取维护费用,看不到钱就停止服务了。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运营商更看重的是客户绑定,即“合同外的利润”,集成商看重的是直接的销售额,是“合同里的利润”。两种模式的链条里我们不能忽略的就是客户,客户的决策者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人,影响决策人的因素很多,比如上级领导的指示、能否为个人带来荣誉、长期合作的惯性、应标者与决策人的关系(同学、亲属等),最后还可能有利益驱动等等。事实上我们说产业链的时候往往提到集团客户、集成商、软硬件供应商,但是往往忽略了集团客户里的决策者(这里的忽略是从价值链角度说的),因为我们无法堂而皇之的将其定位为集团客户之外的一环,而且这种定位又是基于某种阴暗的假设,所以我们制定的营销政策中往往与他们无关,而是采用一些赠送手机、提供充值卡、礼品馈赠等手段提供一些回报,却忽略了这样做其实打破了潜规则,没有想到你送的东西可能根本不是人家真正需要的,甚至影响了这些决策者在以往同类事物中的精神奖励或物质所得。
移动的同事可以看看我们经手的项目为什么大多投入高、产出小,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小?这里又要提到我的观点“集团客户业务挣的是本不属于移动的钱”了,既然挣的就是本不属于我们的钱,为什么我们总是按照老的思维方式进行衡量和评估呢?我们能不能在保持“奶酪分配和谐”的前提下影响这个产业链呢? 笔者一直持有个体会:上感子不是买卖!客户分两种:有钱的客户和没钱的客户。当客户有钱想花的时候你不能及时了解需求,非要免费送,要给客户无偿提供;最后导致客户还要再找项目去花钱,结果因为我们的项目不能帮助客户实现花钱的目标,最终客户开始更关心帮助他花钱的项目了,白白把有钱客户变成了没钱的客户。而对于没钱的客户我们还要分清是“真没有”还是“可以有”,这方面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最典型,只要策略得当,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从客户工作角度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就可以实现两个状态的转化,可以通过申请到财政拨款或者政府扶持的资金变为“可以有”。但是不论那种情况,我都坚持反对低价贱卖的做法,因为不论是我们和SI的分成,还是我们的投资回收评估,都是以收入为计算基础的,自己没有挣到钱,拿什么分给合作伙伴?拿什么让人跟随中国移动搞“移动信息化”?既然这部分“本不属于移动的钱”是集团客户原来支出到IT集成商的,现在我们要给人家提供OA、提供CRM,我们要做集成商,我们要让客户把钱付给中国移动,那么我们就一定要让这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持稳定,我们替换的是给客户的产品,但不是给客户的所有集成服务,所以我们不要太过于在意和SI合作的分成比例,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如何筛选和帮助SI上面,其实将我们的收入分给没有合作前景的SI才是浪费时间而且可悲的。(这个问题以后还会再详细说)
客户需要的是“信息移动化”,我们想做的是“移动信息化”,两者貌似,本质还是差距很大,国外的微软、RIM、IBM、CISCO、GOOGLE都在推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方案仅仅局限在“信息移动化”倒还是非常理想的,但是不幸的是,涵盖语音、位置、终端、邮件的各种方案一个接一个,战火燃烧在每个角落,我本人都已经订阅了google的免费天气预报(呵呵,天知道我们每年依靠天气预报赚多少信息费)。这些大企业对未来的趋势研究的非常深远,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把运营商掌握的无线接入资源看成其业务拓展的瓶颈,反正有国家导演的电信竞争大戏,反正有越来越多的免费上网资源提供,反正有越来越新的技术减少流量,我只要把我的产品功能做得越来越优秀就够了,但是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现在繁荣的移动信息化建设成果会不会一夜坍塌?
企业信息化还是一个大蛋糕,我们都想去分点奶酪,我不去抢别人的,就会有人来抢我的,蛋糕不能无限大,注定有人出局,我们不能改变的是别人的目标,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策略,在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与现有的IT巨头合作,并与这些强者的竞争对手合作(除非他们能签字不与我们的竞争对手合作),虽合作但不盲目扩大合作规模。
2、扶植本地的集成厂商,通过政策将本地集成渠道对IT巨头的依赖转化为对移动的依赖。(具体以后再讲)
3、制定开放、规范的合作策略,让SI看到和移动合作的前景。(这部分是我们非常缺失的,外人的眼中移动信息化似乎还是一个寡头在制定一些看不懂的游戏规则,参与的厂商还是“那个圈子”里面的“老面孔”)
4、在以上三个来不及实现的时候,一定不要动客户决策人的奶酪。
5、一切谈判的基础还是老人家倡导的“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抢奶酪的最终还是看谁的胳膊粗。
一、品牌营销的商业模式游戏规则
中国移动在个人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品牌战略。品牌营销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IT界被证明需要多渠道营销,特别是分销和代理制。面向集团客户的业务是否也是这样呢?答案的假设是肯定的。特别是在CT、ICT、MICT等越来越多的融合概念的讨论下,电信的品牌营销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殊途同归,游戏规则也应该是融合的。
二、集团客户的渠道营销
集团客户是关系营销。先说信息化,B-B-E、B-B-M、B-B-C、B-B-P,总体的划分应该以是否介入集团客户的系统为原则,通常是不介入地,即提供物理接口、通信协议等;从趋势上看,移动希望做集成,就是要进入集团客户的系统,这是极其艰难的过程,关键是没有核心技术和创造核心技术的机制,说白了就是动嘴的不会动手,说到底就是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显然,无论是与已有的系统做通道的互联,还是介入系统进行开发集成,集团客户原有的系统供应商是成为共赢价值链还是成为利益矛盾体,当然我们选择多赢,那么这些供应商是否就是比较理想的SA呢?这是不掌握垄断核心技术者的一种选择,相对明智的选择,至少在短期内是可以行的通的,但并不构成根本的竞争门槛,因为这个关键价值链环节还可以和运营商的竞争对手们共盟,可能概念和应用上领先了,但从使用的普及率出发,对手不费吹灰力即可实现。
再说非信息化,语音业务是看家本领,移动终端是长期竞争的焦点。但做为关系营销,集团客户市场是比较容易培养出来SA的。而语音,特别是基于专线、专网的语音、视频的解决方案,似乎也应该纳入客户的“弱电类项目”管理中或者与电脑部、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才是正途。
我们还会发现,越是通信费大单子的(支出费用以百万、千万、亿元人民币计算)单位,其实这个金额与其的预算支付对比真是九牛一毛。运营商是否可以将从终端到应用的消费,与电脑、软件、系统等从开发、采购到维护的全过程相结合,相复制,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代理分销的商业模式将形成新的游戏规则。
三、集团客户的直销与分销
关于直销和分销,我们将来一定用专题来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公司应该有很强大的直销团队和一批关系硬梆梆、业务响当当的集团客户,从公司各级领导到客户经理都引为自豪的案例集、如数家珍。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中国移动与其它运营商不同,就是直销团队的规模小、员工边缘化忠诚度低,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想做事、做大事、大做事,分销是必然的选择。这两种销售必将是冲突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各有千秋,互有短长。中国移动以直销为主、分销为辅,在某些业务上甚至是分销为主,在某个阶段中甚至是分销与直销两分天下,但营销至少是市场行为做基础,以“赚钱”为基本目的行为至少不赔钱,如果做的比较兴旺将不差钱。
中国移动在集团客户市场中取胜,商业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代理制也许可以为新服务提供新动力。
在全业务和移动3G时代到来之际,中国移动集团客户的战略是客户和信息化工作,策略是守拓攻。
结合小汤山的干训班的学习和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工作,特别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结合个人的多年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供大家讨论。
第一、要明确集团客户定义。工作对象是我们的工作方向。集团客户和集团客户成员,关键是确定目标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成员。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明确的需求,设计业务和服务,形成营销和服务,进行市场评估。从个人市场到集团市场,这个根本基础的变化是深刻的。即个人市场的商业价值过程是个人消费,个人支付;集团市场是个人消费,单位支付。单位支付(或日集团统付)是中国移动一惯强调的工作重点,但还是力度不够,工作不系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当前是单位客户、个人客户混杂视同,一线工作不集中,精力分散。
明确集团客户的定义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是方向问题。这个转身必须要做,早做早收益。我们看看对手在做什么,对手是如何界定这个市场的。最终,集团市场也是要评做占有率的,即集团客户占有率和集团客户收入占有率,我们必须有清晰的客群市场和相应收入的界定,否则就是乱战、乱仗、乱帐。这样做,我们会发现从数字上看集团客户的规模变小了,甚至很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底数就比较清晰了。集团客户工作战线的同仁必须明确,中国移动在集团客户领域是非领先的,是非主流的;但是可以做成领先的,至少在局部区域和某些行业。
梳理工作是要有一个过程。强化这个目标在当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可以经历12-24月的过渡期。即先强化AB类客户的单位支付的纯度,营销服务工作转型为面向这样的单位和单位的成员。存量逐步理清,增量要从头开始。
第二、面向集团客户和单位支付进行服务业务的设计。
集团客户是接受单位支付这种价值模式的。我们要大力宣传,特别是商务客户,重点是营销类岗位,号码是单位资源,应该通过支付方式强化管理起来。包括集团积分等,集团客户是可以经过比较、被说服接受单位支付的。
中国移动是可以优化对单位支付的营销和服务要素。单位支付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全额银行托收、分帐、单位户名等。我们应该力推这样的方案。特别是单位户名实现混合计费是最有吸引力的方案。VODAFONE的GROUP SERVICE就是这样设计的(05年笔者在其澳洲商店见过相关的宣传单页,从3个人开始,多重组合)。
中国移动可以推动更多的面向集团客户和集团成员的信息化业务。我们许多集团业务有明显的集团属性。普及型的业务是V网和彩铃,特别是集团彩铃可以直接确定这个号码是否与相关的单位相关性。手邮和MOA等业务更是可以体现B-B-E的业务,当然这个目前还是比较阳春白雪。M2M业务方兴未艾。固定的语音和宽带业务是面向集团客户的大市场,这是对手的红海,是移动的“蓝海”。移动的固定的语音方案应该是全光纤的、IP的、视频的。这个领域天地宽,别有洞天。
中国移动是成功过的公司,口号是“我能”;集团客户市场需要复制这种成功。共产党人是讲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这两方面我们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是大公司在大市场中的复制过程,方向比激情更重要;要服务已有的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先学习再创新;要有先扎实,再逐步做大的信心和耐心。
做集团客户市场,我们很容易考虑到行业的差异,并迅速划分了行业,意图完成行业解决方案,但是实际我们发现行业的营销服务属性并不明显,特别是没有规模化的特征。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当前的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和对象的需求的结合度所决定的。即一方面集团客户认为运营商就是语音、数据、互联网和宽带传输的服务者,甚至与承载类业务直接相关的硬件、软件类服务也不能与集团客户成交,集团客户认为这类服务提供有更专业的公司来操作。另一方面运营商计划在做“移动通信专家”的基础上,实现“移动信息专家”,而在全业务的环境下还要做全业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并且图谋在集团市场的“领先”,这种诉求与实际自身可以提供的业务、服务、技术有相当大的差距,就是意识和能力的不协调性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那么当前应该如果经历这个过程呢?我想应该是行业走精品效应之路,区域走规模效应之途;且应先区域后行业,或是重区域轻行业。集团客户的需求,在通信类、信息类,或者说是信息化类和IT类,在我们不断放大内涵和外延定义的领域有着广泛地需求、巨额地投入,当然这个价值链自然依附了众多的利益群体。我们的从看家本领做起,这就是我们可以满足集团客户的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要可以快速复制的东东。显然,语音类、互联网类、宽带类和传输类,从无线到有线,这就是移动做为通信运营商的基本功。例如一家药厂生产两类药品,实际的医药代表是不同的,针对的学科也是不同的,虽然是访问同一医院,但这种重复成本是必须的。但我们客户经理营销的产品和业务是同质化的,所以可以就近访问客户对象,而不必一开始就强调客户的行业属性。因为我们的基础服务方面,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这类业务显然不是“个性化”的,应该是“共性化”的,已经太成熟了,成熟到了标准化产品业务(竞争对手甚至可以窗口受理),我们的客户经理要把这些业务在区域内复制,规模复制,在短时间(超越对手的)内规模复制。这是保有和提高集团客户纯度的根本保障和基本所在。在这个“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行业(即我们通常说的有影响的、有钱的)集团客户中探索“自选动作”的行业应用。这个的沟通过程是漫长的、技巧是相对复杂的。但我们一方面要相信,中国的政府、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相当低的,即市场是相当广阔的;一方面还要相信,中国移动的商业模式,即我们可以与价值链的利益相关体形成开放的共赢格局,我们的品牌优势,我们自信可以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从网站、邮箱、OA办公、内部生产管理、客户的上下游价值链等,从产供销和客户服务等,这要求我们有耐心地一个一个模块地与客户沟通需求、形成方案、商务成交、售后服务,要求客户经理成为集团客户的咨询专家,并协同一系列的方案专家、执行专家、培训专家等完成具体的案例并不断提升。这真的很有挑战性。从商机的捕捉到商务的达成到售后服务再到新的商机的出现的正循环,这个历程真的需求中国移动洗心革面、从头再来。但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精品案例也要充分确定“做势和做事”的尺度界线,不可为了“业绩”形成浮夸,根本的标志就是项目的寿命和商业价值。我们允许实践中的“创新实验”,但当事人(决策人)要有道德和管理的底线,尽量少做“短命项目”的“花招工程”。共产党的管理干部更应该通过历史教训明白这样的道理,名利之间,名的祸害有的时候更大。
如果同意先区域后行业的逻辑,那么生产管理也要有较大变化。即集团客户经理应该是按街道、楼宇划分。这样可以节约很大的访问资源,如时间、车辆等。从格局看,当“条”与“块”协作时,条是造“势”,块是做“实”,两相结合;当出现资源矛盾时,要重视块的利益,要向块倾斜,做事儿做实。评估也可以更科学,即可以与外部的经济水平、集团客户的属性指标(如注册资本金、从业人员数),内部的基站运行指标等相结合,可以做出相对科学地KPI模型。
从方向上讲,中国移动在集团客户市场取得优势地位的根本在于一方面做好“规定动作”,即使是这个领域,同样存在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区别,同时有创新领先的空间,这是中国移动在运营商行业地位的确立的根本,不容撼动;一方面努力多做“自选动作”,这是长远和根本上确立移动在产业地位的格局的基础,实践检验。
第五篇:移动全业务技术测试题
XX移动全业务技术测试题
(A卷)
说明:
本测试题主要涉及全业务相关的知识内容,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满分100分,推荐测试时间为100分钟或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IP PBX直接部署在企业,通过()中继连接移动侧前置机。
2、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在针对用户进行WEB认证的时候,用户通过()获得IP地址。
3、GPON是一种点对多点的光纤传输和接入技术,业务上行采用()。
4、XX移动城域网接入层设备管理IP地址使用10.0.0.0/16~10.127.0.0/16,用于OLT、ONU的管理、“10”网段能否()被公网路由。
5、如果无线AP的发射功率为200mw,那么对应的dbm值是()dbm
6、目前主流的WiFi协议802.11g的物理层传输带宽是()Mbps。
7、天线的线性极化方向分为()和()。
8、CMNET网络可以分为核心层,接入层和()。
9、MSTP和光收加协转的接入方式相比,MSTP主要减少了什么节点(),减少了一个节点相应的也减少了故障维护点。
10、在无线城市中,通过CMCC接入移动网络,用户在进行web认证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是否()已经获取了IP地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在Cisco路由器上如何查看一个以太口(如Ethernet 0)的丢包率,收到和发送的包数,字节数,用什么命令?()A.show interface Ethernet 0
2、在我们使用操作系统为windows2K/XP的计算机通过MODEM拨号上网时,使用的协议为()
A、HDLC;
B、PPP;
C、X.25;
D、Frame Relay;
3、在OSI 七层模型中,IP协议位于模型的()层
A、应用层;
B、物理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4、在IP地址分配中,除了公网IP地址外,还保留了三个网络号作为私有网络号,下列代表私网网段的网络号是()/ 9
B.show controller Ethernet 0 C.show config Ethernet 0
D.show detail Ethernet 0
A、127.X.X.X
B、129.9.X.X
C、224.X.X.X
D、192.168.X.X
5、选出基于TCP协议的应用程序()
A、PING;
B、TFTP;
C、TELNET;
D、OSPF;
6、PPP中的LCP协议实现以下哪种功能,请选择最佳答案?()A、建立、保持和中断点到点的连接 B、保持多条链路 C、路由器的更新 D、压缩
7、以下关于PPPOE描述错误的是()A、PPPOE是数据链路层协议 B、PPPOE是网络层协议
C、一旦PPPOE的会话建立起来后,通信双方就开始依据PPP协议传送PPP数据,且PPP的数据报文是承载在PPPOE数据报文的数据域中的。
D、用户使用PPPOE拨号上网,当某时刻该用户正常断开这次会话连接时,那么用户侧会向网络侧发送PADT数据包以终止这个会话。
8、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平台。这项技术是指?()
A、MSTP
B、GPON
C、WLAN
D、DWDM
9、“nat outbound 2000 address-group 1”对这条命令解读正确的是?()A、2000是指端口号
B、address-group 1是在调用访问控制列表1 C、将访问控制列表2000指定的业务流,按address-group 1定义的地址进行目标地址转换 D、将访问控制列表2000指定的业务流,按address-group 1定义的地址进行源地址转换
10、移动IP承载网管理地址和网内互联地址是通过()协议承载。
A、IGP 协议
B、OSPF
C、ISIS
D、BGP
11、GPON上行数据使用波长是多少?()
A、850nm
B、1310nm
C、1490nm
D、1550nm
12、下列关于GPON性能描述正确的是?()A、支持最大逻辑距离为:40km B、支持最大物理距离为:20km / 9
C、支持最大距离差为:10km D、分光比最大为1:32,可升级为1:64
13、下列关于GPON描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A、GPON(Gigabit-Capable PON)技术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
B、GPON系统上下行数据分别在一对光纤上传输,互不干扰。
C、传输距离的计算,是从GPON系统的OLT端到离开OLT端最远的ONU端之间的距离。D、在GPON系统中,OLT和ONU之间能使用多级分光器级联的方式组网。
14、OLT通过Ranging测距过程获取ONU的往返延迟RTD(Round Trip Delay),从而指定合适的均衡延时参数EqD(Equalization Delay),这主要是保证?()A、知晓每个POS的距离避免冲突 B、确定ONU带宽的主要依据
C、每个ONU发送数据时不会在分光器上产生冲突 C、以上答案都错误
15、最大带宽和最小带宽是对每个ONU的带宽进行极限限制,保证带宽根据业务的优先级不同而不同,通常情况下,业务的优先级排序由高至底的顺序是?()A、语音业务,视频业务,数据业务 B、语音业务,数据业务,视频业务 C、视频业务,语音业务,数据业务 D、视频业务,数据业务,语音业务
16、现阶段IP语音专线NO.7链路使用的数字通道速率是?()A.32K bps B.64Kbps
C.128Kbps
D. 256Kbps
17、宽带同轴电缆的阻抗是多少?()
A、50欧
B、100欧
C、64欧
D、75欧
18、在MSTP几项关键技术中,既可以在字节同步的链路中传送长度可变的数据包,又可以传送固定长度的数据块,是一种简单而又灵活的数据传送方法。这描述的是哪项技术?()
A、通用成帧规程(GFP)
B、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C、智能适配层
D、虚级联
19、请详细阅读下图,根据图上的提示信息,请判断这是属于全业务接入中的什么接入方式?()/ 9
A、协转+光纤收发器 B、MSTP+网络设备 C、PON+网络设备 D、PDH方式接入
20、下列哪项是合法的IP主机地址?()A、127.2.3.5
B、1.255.255.2/24 C、255.23.200.9
D、192.240.150.255/24
21、路由器的OSPF优先级为数值“0”意味着()? A、该路由器可参与DR选择,其优先级最高 B、该路由器执行其它操作前转发OSPF分组
C、该路由器不能参与DR选举,它不能成为DR,也不能成为BDR D、该路由器不能参与DR选择,但可以成为BDR
22、当同一区域使用多个AP时,通常使用()信道。(A)1、2、3
(B)1、6、11(C)1、5、10
(D)以上都不是
23、用来描述天线对发射功率的汇聚程度的指标是?()
A、带宽
B、功率
C、增益
D、极性
24、在验收测试位置,接收信号强度大于等于-80dBm,重要热点接收信号强度大于等于多少dBm?()
A、-85dBm
B、-75dBm
C、85dBm
D、75dBm / 9
25、常用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协议是()A.SMTP
B.HTTP
C.SNMP
26对于高密度无线用户接入区域,需要考虑在同一区域内布放多个AP()A.正确 B.错误
27、Radius加密使用的是()
A、MD5算法
B、DES算法
C、RSA算法
D、RC4算法
28、BRAS设备ME60,无论是CAR还是GTS进行流量限速,主要是基于什么原理进行?()
A、传输限速原理
B、令牌桶原理 C、用户接入端口限速原理
D、CMNET控速原理
29、专线用户的组网图如下,仔细看下列拓扑图:
D.FTP
用户将增加一台新的pc到交换网络中,根据图的提示你认为下列哪个ip地址可用?()
A.192.168.5.55
B.192.168.5.47 C.192.168.5.40
D.192.168.5.32 E.192.168.5.14
30、SDH中,STM-1可以装载2Mbit/s信号()个。
A.16
B.64
C.63
D.128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根据数据信息在传输线上的传送方向,数据通信方式有?()/ 9
A、单工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D、无线通信
2、常见的网络测速方法有。()
A.PING
B.下载测速
C.专业网站测速
3、全业务接入中,关于专线业务包括以下哪些?()A、传输电路出租
B、互联网专线
4、假设AP使用第2信道,下列哪些设备会对WLAN信号造成干扰()(A)微波炉
(B)使用6信道的AP(C)PHS基站
(D)使用7信道的AP
5、已知C类网络192.16.1.0/24,将其划为27位的子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获得6个子网 B、获得8个子网
C、每个子网32个主机地址
D、每个子网30个主机地址
6、以下可以工作在2.4GHz频段的无线协议是()
A、802.11a
B、802.11b
C、802.11g
D、802.11h
7、移动IP承载网的组网应用了多种协议技术,请在下列答案中选出,IGP采用的路由协议,标签分发使用的协议,传送VPN路由使用的协议等。()A、RIP
B、EIGRP
C、IS-IS
D、SDH E、MP-IBGP
F、MP-EBGP
G、LDE
H、LDP
8、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s)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A、OMCI
B、OLT
C、PBX
D、POS E、ONU
F、DBA
9、有关PP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是将IP数据报封装进入串行链路的方法 B、PPP协议必须进行PAP或CHAP认证 C、NCP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
D、PPP可实现端到端的传输是传输层协议
10、关于设置静态路由(static routes),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掩码参数是可选的B.网关参数是必选的 C.优先级是必选的D.优先级是可选的 / 9
D.专用软件
C、集团短信
D、语音专线
四、简答题(共15分)第1题(4分)
在高校WLAN接入服务中,测试发现A区的AP发射功率偏大,请问是否会带来问题,如果有问题请问直接受到影响的区域是哪些,说明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第2题(4分)
在进行宽带业务故障处理的时候,我们除了用ping之外,还常常用到tracert(tracerouter),请简要说明用tracert(tracerouter)程序与ping的主要不同,并就tracert(tracerouter)程序的工作原理与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9
第3题(3分)
用户小区(LAN)宽带接入,反映无法访问互联网,请你站在互联网接入故障处理的流程思考,简述其处理过程。(提示:先做什么判断,再做什么判断,通常如不能满足什么条件则再向移动公司申报故障,在故障排除后还要注意什么?)
第4题(4分)
PON技术以“光进铜退”的形式逐步取带金属介质的接入,作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技术解决方案,请详细阅读下图,并阐述,PON在业务传送中,上下行业务分别以什么方式进行传送;请阐明动态带宽分配(DBA)的工作细节。/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