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小经济”促增收,党员“双带”齐发展
“五小经济”促增收,党员“双带”齐发展
——三都村党总支部建设汇报材料
首先,作为三都村党总支部书记,我代表三都村人民群众对州、县各位领导到我村指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本村共有25 个村民组,831户,农业人口3938 人,村党总支部所属3个支部,共有党员81名,其中女党员9名。
近年来,我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以党员、干部“双带”活动为载体,狠抓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以村党总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五小经济”在三都村得到蓬勃发展,促进了全村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下面,我将本村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强化党员、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增强了基层组织创造力、战斗力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是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关键,因此,村党总支部首先从狠抓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入手,建立《党支部工作十条规范》、《党员七知道八记住》、《党员三禁制度》、《党风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通过建章立制,用制度不断规范、约束党员和干部言行,并通过党总支部每月举行一次集中学习,进行“政治洗脑,科技充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本领。
其次是加强乡土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村党总支部积极推荐、培养一些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政治强、作风清正廉洁、群众拥护,同时又能在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中思想创新、勇于开拓的致富能手、科技能人进入村级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中;把村里率先致富起来的一些乡土人才(包括私营企业主)作为入党先进分子进行培养;发展一批符合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经过村党总支部培养、推荐的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全部都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在近五年来发展的党员中,有26名是村里靠发展“五小”经济致富的能人,占全村党员总数的30%。
一、党员带头发展“五小”致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号召力 村党总支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五小”经济,并在村干部会议和党员大会上明确规定:凡是村两委班子成员,2 必须带头发展“五小”经济的其中一项,而且必须要抓出成效;凡是党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带头发展一项第三产业。
群众眼睛是看着党员,看着干部的,规定下来了,关键是落实。就先以我为例子,我几年前就搞起了酿酒作坊,专门酿造米酒供应附近村民,总支部大会开完后,我就想:何不利用酿酒的酒糟喂猪,搞庭院养殖?于是就买来5头母猪,开始搞起养殖业。在养殖过程中,也曾发生过猪病死的情况,但我没有气馁,而是多次跑到兽医站虚心请教,还买来《生猪饲养手册》、《农村致富丛书》等书籍,利用晚上时间钻研、学习。经过不断的摸索,终于掌握一手熟练的养猪、医治猪病技术。现在除了酿造的米酒全部供应到附近乡镇及县城外,存栏生猪已达百余头,年平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不仅盖上了300平方米的两层大楼房,银行里还有几十万元的存款,成为全村第一个靠养猪致富的能手。
还有新苑组党员庞绍忠,几年前就开始在自家院落里搞手工加工绳索,小打小闹也算不错。村党总支部提出发展“五小”经济后,他开始对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无论是在省城贵阳,还是县城、乡镇,特别是农村,塑料绳索总是供不应求,于是他开始计划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说干就干,3 他四处打听,联系到生产绳索加工机器设备的厂家后,一狠心用房产抵押贷了2万元,加上自家的全部积蓄,买来机器设备,推掉院子里原来一间草房,盖了间简易厂房,开始投入生产。刚起步时,由于技术问题,质量跟不上,生产的塑料绳索不结实,批发商不愿进货,庞绍忠一跺脚,拉着一车的绳索回到家,一股一股地重新分解、重织。经过反复的调试、操作,终于生产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打开了销路,在农忙季节时,产品还供不应求。现在不仅还掉了贷款,还买了辆大货车跑货运。
女党员何云菊承包了鸡鸭冲路口的一片荒坡种经果林,丈夫经常在外帮不上忙,自己每天扛着锄头到山上整地、打坑,风雨无阻干了整整一个月,硬是挖出了两千多个树坑30余亩的经果林种植地,并且在林业站技术人员指导下,种上了500株桃树、1000株柑桔、200株梨树、100株杨梅、200株李树和2亩地的西瓜。树种上后,自己带着儿子女儿在坡顶盖了2间瓦房住下精心管理果园。如今,何云菊的小果园已满园青葱,有的早熟品种已果实累累。
村委委员彭家林、王铭晶等几人到和平镇惠明村参观学习了该村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后,买来塑料薄膜搞起早熟蔬菜种植,每季蔬菜成熟上市时,总能买上好价钱,户均增加 4 收入2000—3000元。成为村里一时“种小菜也能赚钱”的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这些率先致富的党员、村干部中,最精明的要算党员陈玉军了,他从98年起就开始开着小农用车走村串寨搞货运,接着又专运农村土特产到贵阳,几年下来,不仅拥有两辆大货车,而且在贵阳还有一间经营土特产门面,资产几十万元。
党员就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率先致富了,群众也就自然跟着学。三都村的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影响和带动下,也开始放手投入到发展“五小”经济中。现在全村831户中,小有规模的“小运输”业已经有32户;搞粮食、绳索和小食品“小加工”业的有53户;猪、鸡、鸭、鹅等庭院“小养殖”的有24户;“小果园”6户;“小菜园”22户,2004年,仅“五小”经济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2元,实现人均增收134元,其中年平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就有112户。专门从事个体工商的有235户,其中有103户在贵阳经营土特产,132户在本地经营粮食、百货、烟酒及农副产品等。在这些发展“五小”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农户中,有52名是党员,占总数的15%,其中,年平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党员有36名,占党员总数的51%。
5
二、党员帮带群众共同致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党员、干部富了,并不等于群众都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带头致富奔小康上,而且更要体现在带领、帮助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上,既要做给群众看,又要带着群众干。我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共同致富”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党员、村干帮带作用,深入扎实地开展“一帮
一、户带户”活动。
三都村共52户贫困户,其中13户是特困户。自“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总支部就把党员联系帮带困难户作为巩固“学教”活动成果,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首先在村干部会议和党员大会上进行讨论,听取广大党员和村干的意见,最后形成决议。其次是建立党员联系帮带制度,制定出详细的帮带措施,明确规定每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或村干部要联系扶持一户或几户贫困户,从资金、劳力或技术等方面帮助他们发展“五小”经济和搞好生产,达到人均增收140元以上的目标。
像贫困户杨光清、黎廷华、王世雄等7户长期借贷度日,无力生产,想发展却一无资金,二无门路,我就手把手教会了他们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养猪技术,帮他们买仔猪,并无息借了5000元给他们买饲料,还无偿帮助医治猪病,联 6 系销路。特困户杨光清穷得买仔猪的钱都没有,我出钱买了1头耕牛和4头母猪给他喂养,鼓励他搞好生产,用双手勤劳致富,这个七尺男儿感动得流下眼泪:“谢谢杨支书,谢谢党……”。几年来,在我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先后有19户困难户发展了生猪养殖,年平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并且在我们几名干部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成规模养殖致富的发展到24户;率先发展绳索加工的党员庞绍忠,带动全村22户一起发展,其产品远销贵阳、安顺等地,户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在这些加工户中,有16户是经过庞绍忠亲自传授技术、帮助销售产品而发展起来的。实行党员帮带后,他出资金、提供原料和机器设备帮助特困户庞绍云、吴家翠、张功全3户发展绳索半成品加工,使他们由原来缺吃少穿的窘迫状况变成现在平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村党总支部委员张兴平出资500元帮助贫困户张麻麻买了两头母猪喂养,并让他们和另一贫困户袁丫头到自己办的一个小砖厂做工,月工资400元,基本解决了这两户的温饱问题;党员、村委会副主任孙建忠也送了一头仔猪给一户贫困户,并亲自传授养猪技术,还帮助联系两个子女外出打工,使其度过暂时的困境;女党员吴锡秀多年经商,家境较宽裕,她提供本金、技术帮助两户特困户发展“小养殖”和做小生意,其中一户 7 在她的帮助下已经脱贫……
在村党总支部的带动下,其他具备帮带能力的党员也分别主动联系困难户进行结对帮扶。三都村党总支部共3个支部71名党员,现在已经有32名党员通过各种方式对52户贫困户进行帮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9名党员、村干所帮扶的13户特困户已经基本脱贫,人均增收130元,有的已经开始走上了致富之路。
党员带了头,树立了榜样,一些富起来的群众也受到感动和影响,自觉加入到帮带活动中来。有的农户在播种季节无资金买种子,村党总支部知道了,立即联系有帮带能力农户进行扶持;有的想搞点蔬菜种植,却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热心的村民不仅借出资金,还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帮助其发展;养的猪生病了,有经验的农户会主动上门帮助医治。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村已经有43户发展起来的农户通过各种方式对困难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全村现在已形成了一帮
一、户带户、齐发展的大好局面。
以上是我村党总支部建设取得的一些主要成绩,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8
第二篇: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陈昌智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强调
《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2日 10 版)
本报南宁10月11日电(记者庞革平、谢建伟)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10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提出以发展林下经济为重点,全面深化林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兴林富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发展林下经济,是解决山区、林区、沙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是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林地和物种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资源增长、林区和谐的强大推动力量。
陈昌智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调动了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增长,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民生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扶贫开发,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强林惠林政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态疗养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第三篇:发展优势产业促农增收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稳定增产,生猪养殖、食用菌、蜂蜜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对全县的生猪、食用菌、养蜂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全县有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养猪户6122户,生猪饲养量15370头,存栏9640头,出栏5710头。其中:能繁母猪84头,种公猪34头。10头以上大户80户,50头以上4户。
2、食用菌:全县食用菌代料栽培75万袋,食用菌干品年产量16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食用菌生产是我县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
3、养蜂:全县养蜂9761箱,养蜂大户67户。使养蜂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蜂蜜以质量好、营养丰富、无污染、药用价值高的特点迎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二、资源和区位优势
1生猪:猪肉是山区群众肉食消费的主要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并且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三成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食用菌:我县森林覆盖率95%,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适宜发展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可充分利用农作物挤秸秆、果树和林木枝丫、杂草等废弃物变废为宝,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农业收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养蜂:一是我县位于亚热带和暖温气候交接处,植被繁茂,种类繁多,大宗蜜源植物和零星蜜源植物交替生长,花期及流蜜期长,一年当中就有八个月的花期,为蜜蜂越冬提供了蜜粉源。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高低差异大,形成许多小气候,蜜粉源植物分阴坡、阳坡、低山、中、高山先后交替开花,秦岭山区成为天然的蜜库。三是我县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药、化肥用量少,为发展养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生猪:
1、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低。养猪户占农户的90%以上,但养猪大户仅占养殖户的 1 %。大多数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吊架子”方式饲养,平均饲养周期10 个月左右,商品率仅占 30 %。
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的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市场的变化,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因为行情变化而亏损,便丧失了养猪的积极性。
3、疫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大。复杂多变的疫病形势与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会不同程度造成动物疫病风险增大,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
4是动物防疫体系亟待完善。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发生、防疫过程中免疫程序不到位、基层防疫员总体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5、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所限,我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加上市场行情和疫病等影响,母猪饲养量持续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减小。而外调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成本和疫病传入可能增加。多年来,我县在生猪品种改良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因投资少,品种改良规模小,加之我县生猪饲养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疫病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二)食用菌
1、在资源保护上和利用上的片面性。栎类资源是传通的周期永续利用的资源,周期性合理采伐利用,有利于调动广大菌农保护栎类资源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不允许周期采伐利用,只会挫伤菌农的积极性。
2、龙头加工企业少,缺乏专业市场的引导。
3、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县内现有规模生产的产品都属香菇类,品种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4、品牌意识差。产品质量好、包装不规范,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低,价格上不去。
(三)养蜂:
1、养殖技术落后,产量效益低。我县的中蜂生产以传统的老式圆桶为主,占整个蜂箱的70%以上,养殖方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养殖技术落后,平均每箱产量5公斤,产值仅100元,产值只有新法饲养的1/4。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每箱产量15-20公斤,产值400元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左右,只占整个饲养比例的20-30%。
2、养蜂人员素质不高,家庭收入低下,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我县养蜂人员中高中以上的人员只占调查总数的6%,养蜂人员素质低下,养蜂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制作蜂箱、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从而影响了我县养蜂业的健康发展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蜂蜜掺杂使假,影响我区蜂蜜的品牌形象。
我县蜂蜜远近闻名,产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一些小商小贩和蜜农开始掺杂使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掺杂使假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县蜂蜜的品牌形象。
四、发展建议
(一)生猪: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组织领导。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细化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畜牧业生产投入力度。要把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和畜牧兽医技术部门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托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支农资金,搭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融资平台,确保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来源。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快速育肥技术。加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强化科技支撑,强力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4、抓好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圈舍,大力推广绿色无污染养殖技术,努力改变传统养殖业脏、乱、差的状况。
5、强化网络信息,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平台,利用乡、村信息网点,及时采集和发布畜牧业生产、销售信息。二是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积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6、狠抓良种繁育工程,着力提高生产性能。重点扶持和奖励引进良种繁育的养殖户,在实现良种母猪饲养总量及仔猪生产总量满足县域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我县生猪饲养总量的扩张。
7、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就是抓公共卫生安全”的观念,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强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食用菌:
1、重新认识和估价食用菌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食用菌是真正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人均销量增加,市场潜力很大。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区大量的栎类资源及清林丫材,为木类菌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三是有广大菌农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四是只要各级政府认识到位、加强领导、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服务跟上,把食用菌当作产业来开发,食用菌生产必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食用菌生产涉及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要积极做好开发、科技公关、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与指导,真正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
3、规范菌种生产程序,坚持食用菌质量标准。质检和农业部门要按照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抓好检查落实,保证菌种质量,为食用菌发展保驾护航。
4、合理利用资源。栎类资源丰富的地方,林业部门部门应按采伐周期有计划的批准菌农合理采伐利用,点种食用菌,提高木生菌品质量和效益,调动菌农保护林木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修林后的枝梗和木材加工后的木屑等农林废弃资源进行袋料生产,变废为宝实行生态良性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生态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5、开发利用名贵珍稀菌种。我县山地菌种资源丰富,在海拔800-1200米 的松栎混交林是松茸、鸡油菌、牛肝菌、白灵菇和竹荪等珍贵菌种的适生区,这些菌类香味特殊、营养丰富、出口价值很高,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同时加以有效保护。
(三)养蜂:我县虽然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蜂蜜品质优良,养蜂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按照《畜牧法》,加强养蜂业的领导,做好全县养蜂业的各种规划、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二是强化养蜂协会职能。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训上,要有计划的轮训和培训,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素质,提高其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大发展。
3、建立示范样板户和示范场,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在全县养蜂比较多、开展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一定的农户,大力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蜂改良技术。养蜂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部农户掌握四季管理技术,特别是冬季补饲、春季奖饲、过箱操作、养群蜂养大群夺高产的养蜂技术,60%以上农户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全面发展。
4、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我县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境内无任何污染,空气洁净,生态环境保护好,蜜粉源植物丰富,适合养蜂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的养蜂业基地,努力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培育蜂业产品基地,培育蜂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开发,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大打我县绿色品牌,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5、加强部门配合,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强化外来蜂种引进的管理。二是密切与工商、公安和质量监督部门的配合,加强蜂产品市场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净化我县蜂产品市场,杜绝假冒伪劣蜂产品,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农户发展养蜂制作蜂箱所需木材,林业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大力支持,给予适当倾斜
6、强化养蜂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配合。特别是要加强养蜂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工程和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首先,养蜂业需要丰富的无任何污染的蜜粉源植物,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如药材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既可以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和有机食品,又可以为蜜蜂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其次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的蜜粉源植物,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基地。第三是充分利用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我县蜂蜜产品做大、做强、做响亮,使之成为我县走俏的一个旅游产品,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7、加强投入,建立养蜂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投入。一是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增加投入,对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实行一定额度的奖励,提高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二是实行银行优惠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投入。对于想发展却没有资金的农户,可以实行小额贷款和政府贴息方式鼓励他们发展;三是将养蜂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和基本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发展葡萄产业促农增收经验做法
近年来,**县**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走现代高效农业之路,打造“葡萄大镇”,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100亩以上成规模红提园15个,成立了2个葡萄专业协会组织,葡萄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抓规划引导。该镇制定葡萄高效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中心,建立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分步实施,逐年扩面,每年新扩面积1000亩,并完成一批配套设施项目。截止目前,全镇已发展葡萄面积5000亩,建成了15个100亩以上成规模红提园。
2.抓建设投入。该镇在大力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拓宽葡萄产业建设投入渠道,实行镇村以奖代投、种植户自主投入等多元投入形式助推葡萄产业项目建设。几年来,该镇先后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道路、水利设施配套问题。2007年,该镇依托项目建设,建起了年生产量达800吨的葡萄酒堡,兴建了3座总贮量650吨的水果保鲜库。当前,该镇正在着手建设黄河葡萄大市场,启动葡萄旅游休闲工程。
3、抓技术服务。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该镇以发展欧亚系列红提为主,实行品种早、中、迟搭配,筛选确定了最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红宝石、黑宝石、红地球等6个优质主导品种;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与湖南农大加强合作,兴建了葡萄科研基地,聘请了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三是建立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该镇有葡萄专业协会、合作组织2个,其中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会员有160多户,合作社在种植规划,技术服务、病虫防治、种苗供应、农资配送及产品销售上,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在去年销售旺季,该合作社每天组织外销量3万多斤。
第五篇:党员争当“三先锋”促民增收保稳定
金塔县东坝镇梧盛村
党员争当“三先锋”促民增收保稳定
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东坝镇梧盛村党总支立足肉羊和优质葡萄产业,充分发挥协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外调种羊和葡萄管理工作,引领广大党员争做“三先锋”。
一是争做学习提高先锋。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集中学习政策理论和“铁人精神”的同时,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别是优质种羊繁殖、育肥、销售、饲草加工精拌和优质葡萄定植、栽植、修建、抹芽、田间管护等技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优势和示范园区基地优势,积极邀请市县专家开展培训讲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群众使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发展新技术的能力,全力打造“五配套”的“西盛养殖模式”,营造了党员干部争做学习先锋的浓厚氛围。
二是争做产业实践先锋。按照市委“一特四化”、县委“五五增九”富民增收计划和镇党委“打造15万只养羊强镇、万亩特色林果大镇、千亩日光温室精品瓜菜示范镇”“三强大镇”战略目标,紧紧围绕肉羊和葡萄两大产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做强产业。至目前,全村480户中养羊15只以上的农户达到172户,栽植葡萄2亩以上的农户达到176户,建成市级种羊繁育科技示范园区1个,外调种羊6000多只,定植优质葡萄580多亩,挂果面积达350多亩,实现了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三是争做服务群众先锋。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党员服务群众,争当服务先锋”活动。
通过建立联系帮扶机制,提出“包稳定、包发展、包增收”的“三包”要求,采取村干部联系组干部,组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形式,确定每位村干部联系包挂1-2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组长联系帮扶3-4名党员,每位党员联系帮带5-6户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谋增收,在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和联系帮带下,全村呈现出了互帮互助、和谐稳定、共谋发展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