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苦荞协会促增收)
发挥链条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陇南苦荞协会促农增收
陇南气候资源独特,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很大。多年来,陇南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产业化整体经营水平仍然很低。市委书记王玺玉在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上指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完善特色产业链条、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陇南市苦荞专业技术协会正是这样一个推动苦荞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协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健全和完善,带动了全市苦荞由山区小杂粮,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协会概况和业绩
2007年底,陇南康神苦荞酒业公司牵头,吸纳种植大户,经营大户、科技人员和企业员工,成立了我市首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专业协会—陇南市苦荞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制定了章程,筹备选举了以康神苦荞酒业公司总经理为会长的协会理事会,从种植、加工、科研、营销各个环节组建了适应苦荞生产的产业体系和链条。
协会的成立提高了苦荞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调动了产区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加速了苦荞产业化经营步伐,使苦荞产业开发具有了现代农业的雏形,在陇南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 1
很好的示范作用。协会通过拉动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解决社会就业,带动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协会在武都区、宕昌县、礼县、文县等苦荞适生区发展会员3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000多户,发展苦荞基地面积1万余亩,亩产苦荞500—800斤,户均苦荞收入达2500多元,其中协会会员年收入最高的达2.6万元,协会会员普遍增收28%以上,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协会的主体企业陇南康神苦荞酒业公司2004年就成功获得苦荞酿酒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申请苦荞酒专用曲发明专利一项,填补了国内苦荞酒曲的空白,同年获外观包装奖四项,获陇南市名牌产品奖、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武都区工业发展先进企业等称号;2009年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10年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在今年7月举办的武都区第二届花椒节上,以苦荞酒主打的苦荞茶、苦荞面等系列产品参展亮相,受到外来客商的一致好评,目前产品除销往甘肃各地外,已远销陕西、山西、辽宁、江苏等省市。
二、主要经验
苦荞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研、深加工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在苦荞行业内充分发挥服务、协调、自律功能,发挥行业群体优势,大力发展苦荞产业;另一方面坚持民办原则,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加快了高寒山区苦荞适生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成为我市协会助农增收的成功典范。
(一)坚持民办原则,运作以章办事
协会坚持民办原则,不断完善内部结构,健全章程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一是完善章程。协会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完善章程,健全入会、退会自由的会员体制,明确农户、公司、能人大户等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二是坚持民主管理。协会成立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协会会员在协会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管理,民主决策,推动协会的正常运作和顺利发展。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会的运行,将公司和农户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稳定共同体,促进了企业和基地的共同发展,调动了产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科技含量
协会成立后,以基地为主,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了苦荞产业化发展。一是扩大基地规模。苦荞是陇南市传统的粮食作物,生长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寒阴湿区,适生区面积达36万亩。高寒阴湿区一般小麦收割后,闲置一段时间才种植马铃薯等作物。苦荞成熟期为三个月,正好利用闲置的时间进行种植,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多年来由于苦荞销路不畅,市场开发程度不高,群众种植苦荞多以自己食用为主,种植面积不大且逐年减少。协会成立后,在武都区、宕昌县、礼县、文县等苦荞适生区大力发展苦荞,其中武都区黄坪乡的苦荞基地今年种植面积就达5000亩以上。二是狠抓无公害生产。在苦荞的生长过程中,种植户在协会的指导下,按照生产规定,严格施肥和用药。
协会邀请农牧、科协等部门的专家到田间地头为苦荞把脉,避免了盲目施肥用药,保证了苦荞的正常生长,实现了苦荞的绿色无公害生产。三是积极培训农民。协会经常邀请科技专家为种植户培训讲解苦荞的种植技术。为了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协会还组成技术小组,深入基地、种植户进行检查指导;对农户来电、来人的咨询,协会安排专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做到了有问必答。四是开展学术交流。去年底,协会主办了陇南市苦荞产业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市的领导、专家和协会会员、苦荞种植大户共同探讨苦荞产业的发展,并将学术论文汇编成集,为绿色苦荞技术普及引导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统一供给收购,解决资金难题
协会不断探索便民服务的方法和措施,在调动种植户积极性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原料保障。一是播前统一发放种子。在苦荞的播种时期,协会免费统一提供种子,最后在农户的收购中扣除。这一措施一方面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户购买种子的资金压力,保证了苦荞的如期播种。二是最低保护价统一收购。在苦荞成熟季节,协会派会员按最低保护收购价
1.95元/公斤(去年实际收购价达1.20元/公斤)在当地统一收购,最后公司从会员处统一收购,抽样检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且在收购中,做到应收尽收,解决了农民种植销售的后顾之忧。三是为荞农提供贷款担保。协会加强和银行的沟通协调,以苦荞种植户联保、协会最终担保的方式,为每户苦荞种植大户从农行贷款三到五万元,解决了荞农贷款难的问题。
(四)狠抓企业管理,提升产品档次
协会以康神苦荞酒业公司为主体,加强企业管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打造陇南苦荞品牌。一是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坚持“诚实做人、诚信酿酒”的经营理念,提出了“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造就一流的企业”口号,对员工作出了“老有所养,病有钱看,子女教育无后顾之忧”的承诺,发扬实干苦干精神,以协会为依托,力求把企业建成管理先进的现代企业。二是积极开发系列产品。企业以白酒生产为主,年产白酒200吨,产值1000万元。同时,不断拓展产品链条,对苦荞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苦荞精致粉、苦荞挂面、苦荞茶、苦荞醋等苦荞系列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三是申报产品认证。协会积极开展本市内苦荞种植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本行业的现状,积极研究苦荞生产、流通、精深加工技术。目前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为今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四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协会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争取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年产白酒500吨的锅炉改造项目被列为灾后重建项目,有望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将使协会的白酒酿造迈上新的台阶,为协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发展葡萄产业促农增收经验做法
近年来,**县**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走现代高效农业之路,打造“葡萄大镇”,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100亩以上成规模红提园15个,成立了2个葡萄专业协会组织,葡萄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抓规划引导。该镇制定葡萄高效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中心,建立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分步实施,逐年扩面,每年新扩面积1000亩,并完成一批配套设施项目。截止目前,全镇已发展葡萄面积5000亩,建成了15个100亩以上成规模红提园。
2.抓建设投入。该镇在大力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拓宽葡萄产业建设投入渠道,实行镇村以奖代投、种植户自主投入等多元投入形式助推葡萄产业项目建设。几年来,该镇先后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道路、水利设施配套问题。2007年,该镇依托项目建设,建起了年生产量达800吨的葡萄酒堡,兴建了3座总贮量650吨的水果保鲜库。当前,该镇正在着手建设黄河葡萄大市场,启动葡萄旅游休闲工程。
3、抓技术服务。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该镇以发展欧亚系列红提为主,实行品种早、中、迟搭配,筛选确定了最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红宝石、黑宝石、红地球等6个优质主导品种;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与湖南农大加强合作,兴建了葡萄科研基地,聘请了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三是建立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该镇有葡萄专业协会、合作组织2个,其中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会员有160多户,合作社在种植规划,技术服务、病虫防治、种苗供应、农资配送及产品销售上,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在去年销售旺季,该合作社每天组织外销量3万多斤。
第三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典范
扶贫主打油牡丹,脱贫致富促发展
--石人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从昔日精明的煤矿小老板到如今敢想敢做的产业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大平一直在忙碌操劳着自己的事业。不过在人群中,王大平倒也亲切可爱,身材肥胖的他显得憨态可掬,认识他的人对他无不翘首称赞。王大平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在家发展,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照顾了家人,也免受奔波之苦,还能惠及乡亲们。
现在王大平的200亩油牡丹育苗基地已绿意盎然,300余亩种植基地早已一片花海,规模化效益十分明显,形成石人河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此轮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并帮助管理大大拓宽了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油用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现在王大平正在充分开发利用油牡丹花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通过养蜂获取蜂蜜、采籽榨油等获取经济价值,切剥根皮等获取药用价值,预计丰产期基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王大平是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河村村民,前些年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在山西的小煤矿发展,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浪潮提前到来了,他不得不放弃那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煤炭行业。回到家乡的他总想做点事业,然而面对凋敝的农村现状却又没有任何思路。
2014年底,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郧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河夹镇六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石人河村,这让王大平看到了希望。在郧西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理顺思路,随同郧西县发改局考察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油用牡丹产业,看到国家、湖北省、郧西县出台的相应政策支持,他随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一定要把油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节约成本并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王大平流转村里一百多户的五百余亩闲置土地注册了郧西县众帮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与郧西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共建种植基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双方协议按照实际投入比例分配收益。资金方面,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主动协调对接银行,帮助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在王大平家庭农场的带动下,石人河村现已注册多个经济主体,主要发展农村电商、马头山羊养殖,土杂鸡养殖等产业,还有些农户未正式注册但也积极响应政策主动发展合适产业。据统计油牡丹这个龙头产业带动的其它产业共计解决了102户269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预计将使这些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收入,大大加快石人河村的整体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石人河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依林增收
2、发展特色养殖业,依畜增收
3、发展种植业,依地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依副增收
(二)对策建议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太白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和具有优势的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五点对策建议,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产业发展 生态林业
【正 文】
近年来,太白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明晰产权,盘活了林业资源,调动了林农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积极性,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但是,如何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提出了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太白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突出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2万亩。涉及全县5个乡镇,66个行政村的7135农户,人口37742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4504万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受益1127元。退耕还林带动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国土绿化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全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传统耕作方式逐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太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导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名、特、优林业产业,全力推进基地产业化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初见雏形。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太白县经果林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板栗、核桃、花椒等干果类;桃、梨、李、猕猴桃等水果类;板栗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和太白
河地区,核桃主要分布在桃川、高龙、鹦鸽三乡镇。花椒以靖口镇为中心并向周边乡镇辐射。桃、梨、李、柿子、猕猴桃等水果主要分布在咀头、桃川、鹦鸽地区。通过集约经营已形成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木有核桃、板栗、花椒。到200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6.35万亩,其中板栗2.66万亩,核桃2.42万亩,花椒1.27万亩。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主要有山茱萸、杜仲、厚朴、乌茱萸、五味子。山茱萸主要分布在黄柏塬、桃川、鹦鸽,杜仲、厚朴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幼树生长良好。乌茱萸、五味子经过科学管理已开始结果。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太白县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与林业争地、不与人争粮,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发展能源林3.77万亩,其中油质能林2.27万亩,主要有兼用林花椒1.27万亩,主要分布在靖口镇,漆树1万亩,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以培植业原料为主的木质能源林栎类1.5万亩,主产区在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我县林业特色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以后开始规模化养殖,养殖种类主要包括林麝、野猪等,发展模式为 “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分别成立了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殖)和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
殖)由5户养殖户组成,主要分布在太白河镇和王家楞乡,共50只,种源主要以引进为主。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咀头镇大沟塬村,现已发展3户专业户,养殖存栏数120头,种源主要来自野外抢救及猎捕;蛇类养殖刚刚起步,主要品种为大王蛇,现发展1户,养殖数量150条左右。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林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木竹、栓皮生产受到限制,香菇、木耳生产受到禁止,但我县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绿色产品,其中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的珍稀中药材分布广泛,从目前发展来看,由于投入少,品质差,收益低,制约着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工和销售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力水平低下,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太白县依托国有靖口林场,于2004年7月开发建设了青峰峡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4360公顷,开发旅游景点20余处,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9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1350万元。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全县后续产业发展的品种不多,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规模不大,起点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缺损,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退耕农户存在“等、要、靠”思想,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发展产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存在盲目性;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形式单一,综合利用差,经济效益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县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对项目综合效益发挥和后期管理,政策引导不力。一是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后续产业没有形成明确思路;二是对退耕还林新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缺乏引导扶持;三是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新增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存在毁林复耕的隐患;国家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缓慢,后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能及时跟上,尚未培植形成适合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涉及的项目多,应成立统一机构管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生态移民、农民培训归农业部门管,补植补造、经济林发展归林业部门管,水利、扶贫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后续产
业。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管理不到位,个别部门甚至只追求行业利润,没有注重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由于管理部门多,技术力量分散,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同时,专业人员对后续产业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不精、不深,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少。农民渴求的修枝培冠、施肥杀虫、保花保果、采摘储存等技术找不到咨询和服务的对象,技术推广仅限于培训会,现场操作少,缺乏技术入户最后一道坎,新技术推广落后。特别是经济林产业快速扩张和延伸,农户缺经验,缺信息,缺管理的矛盾突出,产业技术培训、宣传和咨询服务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开发少,对有资源,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如种苗、花卉等产业还未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技术含量低,林木经营粗放,技术管理落后,传统经营思想浓厚,重造林轻管护,林分质量差,生产力水平较低;三是林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产品作为原料进入终端市场,产品开发不强,资源浪费较大。四是成长郁闭慢退耕农户缺乏抚育管护的主动性,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是被动的对退耕林木进行除草、扩盘措施,有的甚至出现弃管现象,因此导致部分退耕地块由于扩盘、抚育、施肥等管护措施不到位及病虫危害、杂草荒芜等原因,苗木长势较差。五是由于林业技术力量薄弱,推广运用先进生产技术跟不上,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
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县委、县政府树立生态立县方略,核心是富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大农业产业体系中,除蔬菜部分产品从2000年取得认证,由传统农产品升格为“A级”外,林果业、畜牧业仍然停滞在传统农业产业阶段,其产品仍处在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水平,连“A级”认证都达不到,更枉谈由“A级”升格为“AA级”有机认证。我县所有的农林牧产品均未进行原产地认证,生态优势区的生态农产品竟体现不出生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无法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造成我县农民增收乏力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县目前还无干杂果加工利用企业,更谈不上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缺乏后劲。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以林增收
以林增收是将退耕还林与“特色林业”相结合,就是以培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提升品质,优化结构,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针对我县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结合退耕还林,充分利用林上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一是发展特色干杂果产业。太白县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杂果经济林,特别是核桃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要用足用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适地成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
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质高产,并努力扩大干果深加工规模,不断提高附加值。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地造林尽量选择核桃、板栗等兼用树种;要积极引导农民对原有经济林进行改造,调整品种结构;要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经营产业化要求,在规划和种植时尽量推广栽植优质品种,标准化栽植,为后期加工奠定基础;要及早培植精深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桃川、鹦鸽、高龙建成核桃基地,在黄柏塬、桃川、太白河建成板栗基地,在靖口建成花椒基地。
二是发展木本中药材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加强后期管理和科技支撑,促使其早日成林见效。在我县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黄柏塬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厚朴基地,在黄柏塬、桃川、鹦鸽建成山茱萸基地,以咀头地区红豆杉繁育基地建设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红豆杉。在鹦鸽、高龙开发黄连木、五味子。
2.发展特色养殖业,以畜增收
特色养殖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迸一步发展的重要出路。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养殖主要是指在林下放养特色禽类,实现养殖与林木管护互利的效果。我县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地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发展模式上,通过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山林已承包到户,利用林下丰富的天然饵料和种草放养鸡、鸭、鹅、兔、蜜蜂、野猪等形式,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禽类食品、生态禽类食品,提
高经济效益。
3.发展种植业,以地增收
发展种植业是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用”林草、林药、林果”等营造模式,在退耕地林下间作经济作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带,以达到增收目的。根据我县立地条件和种植经验,种植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化肥、农药使用水平低,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林药间作模式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发展模式,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广林下种植中药材,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开发森林食品,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为主。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创名牌产品,加强地方优良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发展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加工产品,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加工企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为退耕还林农户的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发展非农产业,以副增收
第一,将退耕还林与搬迁扶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农户迁入集镇从事第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转移了农村人口、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还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退耕农民外出打工,以副养农、以副增收。第二,开发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以旅游增收。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增加生态旅游区的绿色,使景区更加秀美,不断提升现有生态旅游区的档次,吸引游客。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开发新的生态旅游
景点,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周边地区交通方便,客流量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需求,充分开展退耕还林,按花园规划、按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业。三是抓好沿路退耕,构建旅游干线的绿色通道,按多树种、高标准、宽林带、乔灌草结合的模式绿化、美化,提升我县的旅游业。
(二)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后续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过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分散,政出多门,不能形成资金优势和产业优势,投资效益不高。政府应组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序管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负责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品种,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统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经济,促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林产业为主、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辅,大力开发林副产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抓紧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后
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区后续产业发展。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手段、经济利益为纽带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培植形成主导产业。结合我县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核桃、板栗规模建设和深加工项目,提高后续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鼓励种草养畜养禽;三是积极开发中药材产业及其精深加工;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产业大户、养殖大户,为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开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提升产品品位,促进产品效益,关键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就太白县目前状况,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一种紧密的联结关系,实行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辐射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县级各部门要结合扶贫包村、干部包户机制包抓基地、示范点、农户,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力争在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林产品
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等方面催生一批先富户、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后续产业,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财政贴息和产业投资补助等政策,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金融部门要将后续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3、《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
政发〔2008〕2号)》
4、《太白县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年报》
5、《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成因分析——以太白县北沟村为例》,作者:胡崇德 王晓毅 王红艳 雷建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
6、《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作者:叶萍,http://
第五篇: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3、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扶持组建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加强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研发力度,在“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产量。其旗下生产的“神州庄园”牌干红葡萄酒荣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葡萄酒堡和冷贮保鲜库,完善葡萄产业链建设,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大力促进了我镇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