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挖掘数学美,实施美育功能
挖掘数学美,实施美育功能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关键词】数学美,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感悟颇多,现写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探讨。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简单性。数学基本概念、定理或公式所呈现的简单性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简洁美。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就是“简洁美”的典范。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所有圆形的共同特性,在数学中,像周长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和谐性。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和谐美的规范,和谐的实例中最负盛名的黄金分割,它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美的比例,并为广泛应用。人体最优美的身段遵循着这个黄金分割比;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凭借的也是这个美的密码,就连芭蕾舞艺术的的魅力也离不开它。真是:哪里有黄金数,哪里就有美的闪光。
三、严谨性。严谨性是数学的独特之美。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此外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
四、奇异性。数学的奇异是指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勾起思想上的震动,引起人们的赞赏与叹服。如在三种类型的三角形中作出中线之后,学生惊喜的发现:对于任意三角形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同样,对于任意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也分别交于一点,使学生看到各种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显示了数学的一种奇巧的美。
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
一、寓美于教,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二)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
(三)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
(四)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 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
二、以美启智,加深知识理解。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如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由此可见,数学并非是枯燥乏味,初中数学的王国中,有许许多多的美需要老师去发掘,向学生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用美去感悟、理解和变通数学知识,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 :李丽 工作单位:罗山二中
联系电话:***或***
第二篇:挖掘数学中的美育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挖掘数学中的美育教育 作者:史劲松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4期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
第三篇:发挥美育功能进行德育教育
发挥美育功能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运用美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在育人,德育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周边6所小学,每年从外地转入学生250—300名。学生家长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到家长总数的10%,家长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生源中50%是本地居民子女,另外50%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学生的家教较缺失,对学习的认识模糊,对前途概念不明确,学习较被动,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更严重的是在每个班完全不做作业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10%。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加之本地居民封建思想教严重,外来务工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总体来看,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学生基础总体较差,学校的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学生的家教较缺失,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前途理想概念模糊,学习较被动,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不快,在一定情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作为德育工作第一线美术教师,如何在自己任教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
本上属于少年时期,开始步入青年时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我校在文化宣传开拓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我们以“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倡导以君子之风,育有德之才,在校园里走廊通道至每个围墙角落,我们都精心设计了艺术、文学、历史、科技等专题的宣传,让同学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我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感悟到我国传统美德,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也从我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中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美育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做: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李可染的《王维诗意图》、《崇山茂林源远流长图》等山水画,让学生领略其作品的崇高之美,博大之怀,深厚之实,肃穆之境,领略其画的线条粗犷,壮美,墨色的光华照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奇壮丽。油画《南京大屠杀》,以刽子手、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啼哭着的小男孩的强烈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烈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揭露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真相的不齿之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了学生献身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又如:王羲之“宛若惊龙,漂若浮云”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艺术家的杰作,但有的学生却戴着“黄”
色眼镜去审视她,这实际就是单纯地从作品中寻找感观刺激,满足于生理上产生的快感,而没有从精神上产生美感,堕入了低级趣味,这就脱离了艺术欣赏的本质。通过欣赏“维纳斯”这件作品,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女性丰腴典雅、端庄宁静之美,而且清除了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种种误区,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工艺美术欣赏,结合服装的艺术,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与时下的非主流着装的美丑分辨,如何做到仪表美,展现当代青少年青春风采。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艺道以人品为先,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其人的品格。人如其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开设艺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众多的艺术家都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俄国画家列宾说:“我热爱美术甚于自己的生命”,李可染大师也对学生谆谆教导,成大事须有大志向,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想境界。荷兰画家凡.高在阿尔的狂风与烈日中面对自然,用蓝和金黄的混合
与对比创造着神秘颤动的色调,终成一代名师。可见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成为一代英才。名家大师往往具有正直的人格。齐白石老人在抗战时期毅然辞去艺专学校的职务,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日军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寄愤怒于书画,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辛辣讽刺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达到了内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统一。白石老人木匠出身,刻苦作画,晚年任中国美协主席,党和国家给他极高荣誉,但他毫不骄傲,自称自己为“鲁班门下”,不忘自己是个普通的木匠,谦谦君子之风昭露无遗,大师的人格魅力正体现如此。这些大师的崇高的理想、正直的人格及敬业的态度,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五)、以美育人,培养人生目标
人生最怕不没目标,没有追求,学生成绩差,对学习没兴趣的原因大多不是不会学,是在学习中感受不了学习乐趣,甚至把学习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苦差,看不到人生的美好,我在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培养他们的人生目标。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促进了班风、校风建设,也使一些后进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初三年级的一名姓郑的女同学平时不太守纪律,不爱学习,学习成比较绩差,经常迟到早早退,还喜欢闹闹事、打打架,家庭又疏于管教,是典型的“双差生”。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我发现她很喜欢绘画,且画也画得很有创意,还知道她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的梦想,我就以此作锲机,鼓励她在这个方面发展,跟她交朋友,谈怎才能把美术学好的心得,鼓励她在学好美术的同时还要把文化课学好才能真正发挥她的特长,将来才能顺利考上高中、大学,才能得以更进一步得到深造,以后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把她的绘画作品作一次专场展出,让她在同学中展示她特长,受到其他同学赞许,发掘她的闪光点,增强她自信心,让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让她辅导其他同学绘画,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表扬了她,并鼓励她把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的表现转到纪
律和学习上来,近半年来,这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行为表现上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2006年开始,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共收集同学们的画作近千幅,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与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现在,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值周的学生会向你送去微笑和问候。你会看到楼前的花坛花团锦簇。学生车棚的自行车码放有序,楼两侧的壁报栏绚丽多彩。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古元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陈洛加主编《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减福军《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浅析》,原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第四篇:学校书法的美育功能
学校书法(写字)特色实验的开展,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永兴小学一至六年级每班每个星期安排写字课一节。由专职书法教师上课。学校自编的以语文教材中的生字为载体的校本楷书教材1-6册,行书教材上、下册,供课堂教学使用。并编有钢笔楷书古诗字帖和钢笔行书古诗字帖供学生比赛时选用。
一至五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书写比赛,根据比赛章程评出每年级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学校统一制作图版展出。学期末以年级为单位统一书写考核。将成绩纳入学校期末对班级的考核,将学生作品放入学生个人的档案袋保存。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各年级的教学任务作了统一的安排:
一、二年级为铅笔楷书教学。此项工作由语文教师完成。三、四、五年级为毛笔教学。此项工作由专职书法教师完成。
具体如下:
一年级:教学铅笔楷书。以掌握基本笔画、笔顺为主。重视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二年级:教学铅笔楷书。巩固基本笔画的书写。注重汉字的结构规律的学习。继续巩固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此项工作由语文教师完成)
三年级:教学钢笔楷书。继续加强结构教学。指导创作简单的钢笔楷书作品。
四年级:教学钢笔行书。以掌握行书特征及行书的概念为主。
五年级:教学钢笔行书。以整行、整篇书写练习为主。进行行书的创作,并具有一定的书法性。如粗细、浓淡、大小、气息连贯等的表现。
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永兴学习的学生通过六年的完整的书写学习,绝大多数达到“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的目标。
丰富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不断丰富书法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推品牌。利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富阳市创作骨干培训班”,“浙江省中小学生书法兰亭奖现场创作活动”,“富阳市书画名家雅集活动”,“富阳市写字教学研讨会”,“富阳市书法大赛评审现场”,“教师学生书法展览”,“师生写春联、送春联、春联展活动”“学生书法欣赏讲座”,“教师书法讲座”„„组织参加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社会中、师生间营造了浓郁书法氛围。
走进永兴小学,随处可见师生的书法作品。除展厅外,办公室、会议室、教室、走廊都成了书法作品的展示处,近150件书法作品散发着浓浓的墨香。
“生亦有涯艺无涯”,永兴小学的书法特色之帆正迎着朝阳远航,假以时日,定能走得更远,取得辉煌的硕果。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教学必须挖掘美育因素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富源县第二中学 方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而语文课程中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摇篮,学习文言文是传承文明、提升中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片面追求应试对策,只注重字、词和句式的分析,忽视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僵死、低效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新教材中文言文占有较大比重,而且选文大都是经典篇目,教学中只有用新的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才能让文言文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使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激活审美氛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 唤起审美共鸣
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因为,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这条情感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如教学《陈情表》一文,这篇散文以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文章亲情浓郁,往往令经历过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青春年少、末谙世事的学生就难以动容。如果我们能够以现实生活中的母子之情、祖孙之情等生活体验作为情感纽带,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寻美访胜、采珠探宝,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二、加强诵读 提升审美情操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
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联想,才能揣摩其内在意蕴,提高审美情操。诵读经典文言名篇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诵读的过程,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般的默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但仅是粗读而已;教师的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但仅是辅助而已;唯有学生的诵读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有作用的。清人贺贻孙在《诗笺》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颂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反复诵读不但有助于培养语感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文言文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精彩的人物传记,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等,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放声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为解读文本的美打下基础。优美的文章,精彩的片断,还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达到全方位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时,诵读又
能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语言,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又如《滕王阁序》这样文辞优美的散文,让学生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读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对祖国壮美的河山产生喜悦和热爱之情。
可见,加强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并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 进入审美意境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切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像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读优美的文言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像。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像;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像。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有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意境,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但它要通过想像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像,也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想像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
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文章的意境美,陶情冶性”。
总之,高中文言文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审美天地,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片天地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极视听之娱”,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