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时间:2019-05-14 06:2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一篇: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吴 莹

http://www.xiexiebang.com 发布时间:2012-01-30 13:25:39 2011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确定了云南桥头堡建设的5大发展定位,其中一项是要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云南是一个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和欠发达的省份。云南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分布广、种类多。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有16个跨国境而居,还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云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有8个民族自治洲、29个民族自治县,还有197个民族乡。

各民族大团结为桥头堡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的特殊省情,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疆稳定、社会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十一五”期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经济实力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卫生事业有效改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关键期,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正在凸显出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发展和自身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利益和人民诉求的多样性使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桥头堡建设是关系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共同心愿。在桥头堡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切实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

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一,探索有云南特色的民族地区发展路子。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迈进,是民族地区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当前,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地区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和发展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持续稳定,探索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地区发展路子。

第二,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更加坚定各族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一批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消除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旅游文化、生物资源开发、矿电、畜牧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带动面广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商品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以开放带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繁荣当地经济,加快脱贫致富,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第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比,云南省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的任务更为艰巨。要把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深入实施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边境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散居民族地区扶持发展工程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切实解决好民族教育中存在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的投入扶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和体育事业,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第四,着力维护民族地区平安和谐。在桥头堡建设中,保持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前提和基础。要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加强民族立法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符合省情的地方性民族法规体系,推进民族工作依法行政,在边境地区普及法律法规常识,提高各族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管理边境。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选用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使少数民族党政、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扎实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认真开展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筑牢保持稳定的社会基础。

第五,着力为民族地区繁荣进步提供有力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地区的大政方针,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为此,要加强党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的位臵,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能力,建立完善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自2007年4月起,云南省在25个边境县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3个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抓村、突出抓创、以点带面、讲求实效”的思路,深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扎实工作,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使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维护边境安宁的重要力量。

作者 吴 莹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副所长

原载2011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关注”

黄毅: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

作者: | 来源:云南网 |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6日

深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 黄毅

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在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立足云南、放眼全国、着眼全球、面向未来,以宏大的气魄、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谋划云南改革发展大局,提出了在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主题,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发展方略、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并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作了部署,为推进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是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9月29日,省委书记秦光荣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刻阐述了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指示,强调要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干部人才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作出示范。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部署,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关键是深刻领会、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示范区建设统领全省民族工作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部署上来,树立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倡导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切实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桥头堡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典型和窗口,为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探索和积累经验。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和把握省第九次党代会对示范区建设的新要求

省第九次党代会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在新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在这个云南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新起点是总要求、是新高度,科学发展是主题,和谐发展是保障,跨越发展是关键,而桥头堡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在新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和把握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路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抓住扩大对外开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睦邻友好,提升我国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和把握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定位。通过示范区这个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发展,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工作作出示范、探索经验。

在新的高度上深刻理解和把握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把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民族工作举措,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坚定信念,充分认识云南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分、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缩影。多年来,云南民族工作高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旗臶,创造了“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为坚定信念,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浓厚的民族工作氛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省委书记秦光荣在调研示范区建设时指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重视民族工作已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的自觉行动。从省到县层层建立了民族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适时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建立了研究民族工作、检查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工作决策的机制。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体制和思想保证。

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省委、省政府始终立足多民族边疆省情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云南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了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民族立法,颁布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办法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举措等方面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法制保障。

快速的发展基础支撑。通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努力,以交通、铁路、航空、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规模,广大民族地区农村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针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散居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战略目标,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散居民族、特困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使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近10年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要经济指标以两位数增长。为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实的民族团结基础。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使讲民族团结光荣、做民族团结模范成为风尚;广泛动员各族群众、社会力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在民族问题“热点”、“难点”地区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探索和完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及时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纠纷,全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示范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抓住关键,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牢牢抓住跨越发展这个关键,进一步完善思路,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努力在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

第一,把发展作为示范区建设的第一要务,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抓住桥头堡建设大开放、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翻番”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倍增”为目标,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效缓解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群众增收、拉动社会就业、扩大财税来源的重要途径,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加速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向城镇转移。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散居民族、深度特困民族发展工程,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快发展,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第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为先。统筹城乡、区域和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从帮助解决各族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看戏难、学科技难等问题入手,显著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产业技术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落实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帮困、扶贫体系,使各族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把繁荣民族文化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内生动力,着力壮大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多民族文化交融交汇、和谐共荣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优势和独特的宝贵资源,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坚持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以保护促发展、促开发,加大各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语言文字、文物博物、图书出版、体育竞技工作,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别要创新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载体,深入挖掘各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热爱祖国、维护统一、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兼收并蓄、包容和谐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各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在扩大交往交流中增进共识、互信,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使示范区建设的过程成为培育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过程。

第四,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维护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伤害民族感情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巩固和发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基础,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和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建设,大力弘扬维护民族团结光荣的主旋律,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互助、互帮、互学,深化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时代主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及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努力把云南建设成安定边疆、和谐边疆、繁荣边疆。

第五,把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制度保障,着力构建示范区建设的长效机制。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适时研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支持政府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整合资源、协调配合、突出重点、关键突破的思路,以民族关系复杂、民族工作重点难点地区为突破口,加大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确保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要建立健全跟踪督查机制,就示范区建设进展、成效进行总结,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推动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为构建和谐**提供重要保障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这“两个重大”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民族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关系”,“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和谐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跨越,加快了工业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认识上取得新提高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部署,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做到与全县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及时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民族宗教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各乡镇切实抓好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职责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县委、政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民族工作精神,研究我县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情况大检查,督查指导各乡镇、部门(单位)的民族政策落实情况。

二、强化宣传教育,在营造氛围上取得新突破

宣传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对于贯彻党对民族工作的总体部署、动员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大作用。为使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们通过广泛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我县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抓经常性的教育。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等作为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中心组学习和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纳入县、乡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宣讲、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方式,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要性的认

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以“民族团结月”活动为载体,力争做到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办法,年年有新成效。通过组织宣讲队深入乡、村(组)集中宣讲民族政策、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三是抓舆论宣传。利用制作电视专题片、宣传栏、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了民族团结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了人人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三、强化第一要务,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着力解决民族聚居村和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在项目安排、资金投放、政策扶持等方面尽可能给予倾斜扶持,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据统计,2008年—2011年,共申报批复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8个,总计430余万元,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共为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办实事

1000余件,扶助资金总额近5000万元,使一大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村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道路、电力通讯、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自救和自我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四、强化文化建设,在创新载体上取得新突破

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按照创建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寓创建活动于各种有益载体实践活动之中。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平安家庭”、“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认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二是着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人士书画展、回族“花儿”歌唱大赛、伊斯兰教宗教人士“吾尔兹”演讲比赛、散居少数民族联谊会等活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讴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优越性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充分展示全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

下,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全县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着力培育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和衷共济、和谐相处。

五、强化宗教事务,在规范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做好宗教工作,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坚持把做好宗教工作与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模式,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宗教活动、教职人员的管理。健全了宗教事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协调处理宗教事务,掌握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宗教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全县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的依法有序进行。认真调处化解涉及宗教方面的各类矛盾隐患,尽力使其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了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工作水平。结合我县宗教工作的实际,通过举办各类座谈会、学习会、培训会等形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学习贯彻了《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到外地学习借鉴了宗教场所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宗教界人士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珍视团结,维护稳定,做到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团结和睦,和谐相处,让群众把更多的智慧和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上来。

六、强化制度建设,在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上取得新突破

我县十分重视健全民族工作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县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县民族宗教信息报告制度》、《**县清真食品管理制度》等地方性管理制度。为保证政策法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我县统战、民宗部门建立并实行了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等制度。人大、政协及民宗部门每年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乡镇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惠农惠民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切实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强化了责任监督,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族法制建设创造了条件。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也是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继续要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精神,同心同德,创新工作,以改革稳定大局为重,为构建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篇: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当好先锋

筑强桥头堡 建设当先锋

杨茂臣 吴喜庆

二连边防检查站,依法行使口岸管理和入出境边防检查的职能。历经57年风雨历程,由最初的5人检查小组,发展到如今几百人组建的队伍;由最初单一的孔道检查发展到今天集公路客货运、铁路客货运、国际空港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口岸;查验方式由过去原始的眼看手模到比较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边防检查由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出入境人数由90年代初的1万人增至2013年的210万人次,交通运输工具由90年代初的不到6000辆(列)次增至2013年的50万辆(列)次。

进入新世纪,我站继承光荣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口岸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一主题,积极顺应口岸大通关、人员大出入、物资大流通、运力大提升的发展形势,创造性履行边防检查工作职能,主动服务口岸经济建设、促进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实施,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忠诚奉献 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二连口岸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口岸,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和首都的“护城河”。我站牢固树立“口岸平安就是首都平安,局部稳定就是全国稳定”的理念,严密口岸管控、积极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创造了安定有序的口岸发展环境。筑牢北疆屏障。在出入境查验把关上,建立起勤务组织科学系统、检查程序成熟规范、执法环节严密高效、执勤行为精准细致的有效防控机制;在口岸通道和限定区域管理上,投入600多万元,安装近200个监控探头,完善口岸执勤现场监控设备,实现了口岸和限定区域全天候、全方位防控,视频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对内、对外协作联动上,建立了军警结合、联检协作、中蒙互动的联勤处突机制,实行联编、联训、联管、联建、联战,实现情报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了维护边境口岸安全稳定的合力。同时,推出了一线正常执勤、二线堵截劝阻、三线防暴处置的三层防控机制,管控维稳能力经受住了一系列安保任务及应急处突事件的检验。特别是针对新世纪以来口岸偷渡案件高发的实际,我站完善了核查护照“五核对”工作机制,在重要节点,对行李物品开包率达50%、机动车辆监装监卸率达30%、无铅封或铅封破损车辆100%开启检查,有效遏制了走私偷渡活动的多发势头。2006年以来,我站共抓获偷渡人员百余人次,查获各种违法违规两千余人次,特别是重点人员查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现役站前列,达到全区边检站查获量的70%以上。今年以来,我们先后查获“2·28”跨国走私武器弹药案4起,有力震慑了涉枪涉爆违法活动,维护了口岸通关的安全通畅。

锻造忠诚队伍。面对驻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执勤任务和境内外敌对分子“策反、渗透”的复杂局面,我站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官兵的忠诚意识,先后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做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卫士”等主题教育,积极开展国门宣誓,火线入党、立功,文明使者评选,授章授衔等仪式活动,使广大官兵始终做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金钱所动,不被非法利益所惑,保持了昂扬的精神、旺盛的斗志和国门卫士的浩然正气。通过营造红色的政治环境、多元的文化娱乐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外部环境来坚定官兵信仰,增强官兵戍边卫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利用国门、界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爱国奉献意识,官兵们始终保持“国门似铁,宾至如归”的职业理想、“尊重旅客,公平公正”的职业操守和“和谐沟通世界,亲情不分国界”的职业境界,形成了“自信开放,亲和体恤”的职业文化。先后涌现出郭爱成、弓艳红、杜团等一批先进典型。10年来,我站官兵共拒贿3000余次,人民币100余万元,连续15年未发生重大违纪和等级事故案件。

改革创新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口岸繁荣

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近年来,二连浩特口岸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边检工作也面临着服务对象需求多样化、提高服务水平标准越来越高以及警力不足、检查员超负荷工作等多重压力。面对挑战,我们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勤务组织模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加强警务联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初步构建起以综合指挥体系、情报搜集体系、专业检查体系、诚信通关体系、警务联动体系为支撑的边检勤务“二连模式”。

创新服务举措。紧紧围绕“以服务为中心,坚持顺畅通关、坚持严密管控”的新时期边检工作指导方针,以“缩短查验时间、简化通关程序、加快通关速度”为目标,积极探索边检管理创新。通过主动 走访和开门纳谏,我们主动征求驻地党委政府、联检联运单位、进出口企业、出入境旅客的意见建议,以提高旅客满意率为首要工作目标,在公路货运口岸推行“担保预检”制度,初步改变了每车必检的边检管理惯例;在铁路货运口岸,采取人工查验与高科技监控设备相结合的查验模式,使查验效率提高了近30%;在公路客运现场,实行旅游团预检预录、开启绿色救助通道、组织“学雷锋服务小分队”等服务举措;在铁路客运现场,打破封闭检查模式,对从蒙古国始发至二连口岸的入境国际列车采取“通道式验证”新式勤务组织方法,通过一系列扎实努力,我站在各执勤现场整体通关速率提高25%的同时,服务对象满意率连续7年保持在99.8%以上。

提速口岸通关。为了进一步贯彻2012年全国边检工作会议关于深化边检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我站迅速掀起了深入实践调研、讨论的热潮。在依托口岸发展实际和总结前期勤务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了以“综合指挥体系、情报导侦体系、专业检查体系、诚信通关体系和警务联动体系”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陆路口岸边防检查的“二连模式”。一是构建实时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自主研发综合查询系统和海量数据筛选软件,安装电子哨兵周界防控系统,实现了对重点人员、车辆信息的全面掌控,在提升管控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了警力资源。二是构建灵敏广泛的情报信息体系。按照“情报信息服务边防现实斗争”的工作理念,在各现场建立情报信息采集点,积极与公安、国保、安全、海关缉私及口岸联检单位构建情报互通机制,形成覆盖口岸内外的大情报网络体系,有效降低了查验用警成本,实现了边检管控效能的整体提升。三是构建灵活精干的专业检查体系。抽调士官骨干成立专业检查队,装备移动警务车、车辆破拆工具、电子内窥镜等技术设备,并携警犬参与执勤,打造了一支精干的边检一线“救火队”。四是构建分级量化的诚信通关体系。主动放权,简化非必要、非关键的环节,通关诚信管理变普检为抽检,引导服务对象自觉自愿加强自我管理,推动边检预检工作良性发展。五是构建协作有力的警务联动体系。主动联合国际、国内的执法力量,创新建立“效益型、灵活型”的警务联动体系,创新推出“边检搭台、政府出资、地方受益”的新型协作模式,主动协调驻地政府为对应的蒙古国扎门乌德边检站援建了价值100余万元的口岸基础查验设施,帮助实现了查验模式从人工查验到人机结合的转变,实现了口岸通关的双向提速。

守望相助 打造民族团结文明和谐口岸

二连边检站始终发扬拥政爱民优良传统,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将维护民族团结贯穿于边检工作全过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和服务口岸经济发展,真情帮助草原牧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形成警政警民携手维护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在部队内部开展民族教育,提高官兵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立足出入境口岸优势,把执勤现场作为文明执勤、热情服务的窗口,积极组织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警营那达慕,定期组织演艺小分队到牧区演出。把学习、应用蒙古语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我站90%的检查员都能用蒙古语工作交流,2012年,被自 治区政府授予我站“全区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殊荣。

倾情帮贫扶困。坚持把驻地牧民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帮扶工作重点,主动担负起辖区失学儿童的救助责任。在执勤现场,倾情打造“三声四快”、“快乐工作”、“微笑服务”等口岸窗口服务品牌。针对各类遇险、病重旅客,与蒙古国边检部门建立起24小时跨境紧急救助机制,与“绿色通关”、“爱心通道”、“帮扶档案”等服务举措一起,努力创建和谐文明口岸。几年来,我站联合蒙古国扎门乌德边检站先后为我国350个政府代表团、经贸考察团和国际大型活动提供了优先通关等服务,联合开展“边检服务调查”活动5次,举办中蒙企业座谈交流会7场,并启用跨境紧急救助协作机制为1200名蒙古籍受伤病重旅客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关服务,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满意度。今年6月份,我们在口岸开通绿色救助通道救助受伤同胞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并受到蒙古国领事馆寄来的感谢信。2006年以来,我站启用绿色通道为各民族旅客解困500余次,启动中蒙跨境救助机制解救受困人员300余人。

近年来,我站先后获得“全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区文明口岸共建先进单位、自治区青年文明号、自治区文明标兵单位、公安部、公安部边防局“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突出单位”等殊荣,刚不久,我们又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北疆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

(作者系分别内蒙古边防总队二连边防检查站 政委 站长)

第四篇:在推进桥头堡建设发展对外贸易

在推进桥头堡建设发展对外贸易

事业中创先争优

西双版纳州商务局党组在深入开展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创先争优、促进发展”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破解影响和制约西双版纳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落实好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制定的措施,解决好基层、企业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推进“桥头堡”建设中促进西双版纳对外贸易事业科学发展。

一、对外经济贸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累计完成48791万美元(口岸数),同比增长89.2%,完成年计划数的55.4%,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从口岸统计数看,全州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45273万美元,同比增长96.4%,完成年计划数的58.0%(其中,进口10646万美元,增长94.0%;出口34627万美元,增长97.2%);边民互市贸易累计完成2583万美元,同比增长41.1%,完成年计划数的50.6%;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935万美元,同比增长3.3%,完成年计划数的19.1%。海关累计征收关税、增值税等共计9952万元,同比增长92.5%。对老、缅、泰三国外贸进出口完成44155万美元,占全州进出口额45273万美元的97.5%。

从省商务厅反馈数看,我州外贸企业累计完成进出口货值11094万美元,同比增长49.2%,完成省商务厅下达目标24324万美元的45.6%;“绝对值”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5位(比上年同期下降1位),“增幅”排在第11位(比全省平均增长130.8%低8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73万美元,增长5.9%,完成出口目标7876万美元的42.8%;进口7721万美元,增长81.6%。在外贸进出口货值中,边境小额贸易累计完成9930万美元,同比增长58.0%,占外贸进出口货值11094万美元的89.5%;其中,进口7089万美元,增长91.6%;出口2841万美元,增长9.9%。

二、口岸三大指标持续增长。上半年,州内4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景洪港含240通道的数字)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94.51万吨,同比增长81.4%;其中,出口12.98万吨,增长32.7%;进口81.53万吨,增长92.6%。口岸出入境人员累计达72.70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境36.48万人次,增长22.7%;入境36.22万人次,增长22.3%。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累计达21.21万艘(辆、架)次,同比增长71.9%;其中,出境10.69万艘(辆、架)次,增长70.9%;入境10.52万艘(辆、架)次,增长73.0%。

第五篇: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今年年是我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26周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

1983年9月,自治区首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在全区范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1983年以来,我区先后召开了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078个先进集体和1695名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114个先进集体和128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家民委的表彰,30个先进集体和98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从“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到“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从“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为各族群众办好事的包头钢铁公司„„这些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流传久远、深入人心。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区人民尽管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却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无私养育了来自沿海的3000多名汉族孤儿。在“十年**”期间,我区尽管遭受了极“左”劫难,但全区各族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共产党、依靠共产党、拥戴共产党。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治区民委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盟市各部门也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各地和各部门把检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紧抓好,解决了一些在执行民族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各地和各部门坚持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2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地、各部门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区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中,我区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一是狠抓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地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三是把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加强配套法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四是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将调整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桥头堡建设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