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制定工作程序规定(修订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制定工作程序规定
(修订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依法行政,使海事立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海事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范海事立法工作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有关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的程序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海事法律、法规、规章(以下总称“海事法规”)的立项、调研、起草、审核、报批、修订、废止等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海事法规,是指:
(一)经过交通运输部审查后提交国务院审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定的海事法律草案;
(二)经过交通运输部审查后,由国务院审定的海事行政法规草案;
(三)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定的地方性海事法规草案;
(四)交通运输部审定的海事规章草案;
(五)由地方人民政府审定的地方性海事规章草案。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和废止,不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中国海事局法制部门(以下简称“法制部门”)负责海事法规立项、调研、起草、审核、报批和废止等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国海事局各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业务部门”)依照本规定并在其职权范围内负责海事立法工作,协助法制部门做好有关海事立法的管理工作。
各直属海事局和地方海事局根据中国海事局的委托,协助做好有关海事立法工作,依照本规定参与地方立法工作。
第四条 海事立法工作应当符合《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有关立法程序的法律、行政法规,符合交通、海事法规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海事管理工作实际,遵循统筹协调、分工负责、责权明确的原则,保障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海事法规的名称应当准确、规范,符合下列规定:
(一)法律称“法”;
(二)行政法规称“条例”、“规定”、“办法”;
(三)规章称“规定”、“办法”、“规则”、“实施细则”、“实施办法”。
第六条 海事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条 海事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为编、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第二章 立法计划
第八条 海事法规制定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或中国海事局批准的年度立法计划组织实施。
交通运输部批准的立法计划,分为一类、二类两种立法项目;中国海事局批准的立法计划,均为二类立法项目。
一类立法项目,为当年内必须完成的立法计划项目;二类立法项目,为当年处于调查、研究、论证、起草或者适时报审的立法计划项目。
第九条 中国海事局的年度立法计划,由法制部门负责编制。编制海事立法计划,应当符合交通水路法律体系框架和海事法规体系框架的基本要求,并与国际公约和惯例相衔接。
第十条 在交通水路法律体系框架和海事法规体系框架内业已列明的海事法规项目,只要海事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需要,申报部门可以不附海事立法项目建议书和立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直接申报海事立法计划项目。
未在交通水路法律体系框架和海事法规体系框架内列明的海事法规项目,申报部门应当首先经主管局领导同意后,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向法制部门提出海事立法项目建议书并附立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法制部门审核认可后,方可列入海事立法计划项目。在紧急情况下或特殊需要时,由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指定或经其认可的,可以直接申报海事立法计划项目。
第十一条 海事法律的立法建议项目,以及综合性或者主要内容涉及2个以上业务部门的海事行政法规、海事规章的立法建议项目,由法制部门商有关业务部门提出。
主要内容仅涉及单个业务部门的海事行政法规、海事规章,立法建议项目由该业务部门商法制部门提出。
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海事公约需要转化为国内法规的立法建议项目,由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商有关业务部门提出。
区域性海事规章的立法建议项目由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或省级地方海事局提出。
第十二条 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在每年的10月底之前提出下一年度的海事立法建议项目,将下列内容填入《海事立法建议项目申请表》(见附件一),经部门(单位)负责人签署后报法制部门:
(一)拟制定或修订的海事法规名称、立法层次;
(二)制定海事法规的目的和主要依据;
(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有关背景情况的说明;
(四)与现行或正在制定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关系;
(五)管理体制,以及与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六)调整的范围、设立的主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以及是否还需制定实施细则或其他配套规定;
(七)立法进度计划安排和起草单位(部门)及拟参加起草人员的建议,以及立法经费的需求;
(八)其他需要建议和说明的事项。
第十三条 法制部门应当根据上报的《海事立法建议项目申请表》编制中国海事局年度立法计划和报部的立法计划建议书,编制过程中需要对立法建议项目做出调整的,应当与有关业务部门进行协商。必要时,申请主管局领导进行协调。
立法计划应当明确立法项目的名称、类别、主办部门、协办部门等内容。
新报的立法建议项目通常应当先在中国海事局本局的年度立法计划内进行立项,待条件基本成熟后,再申报列入交通运输部的年度立法计划。
第十四条 编制和审批年度海事立法计划建议书,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当前海事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立法建议项目;
(二)交通运输部领导和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针对重大安全或管理问题提出的立法建议项目;
(三)在海事管理中存在立法上的空白或者法律层次太低,需要完善或者提高法律层次的立法建议项目;
(四)与有关部门职责交又、不清,需要尽快明确的立法建议项目;
(五)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修正案需转化为国内法规的立法建议项目;
(六)上一立法年度没有完成并需要跨转的立法建议项目。第十五条 法制部门应当于每年的 11月20日之前完成局年度海事立法计划和报部的立法计划建议书编制工作,经主管法制的局领导签署并经常务副局长同意后,提交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局长办公会议应当于12月 31日之前审议通过下一年度的部年度立法建议书、局年度海事立法计划。
第十六条 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拟报部的年度立法建议,法制部门按照局长办公会议的决议,填写《年度立法计划编制表》(见附件二),经主管法制的局领导签署后,报部批准执行。
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后未列入拟报部的《年度立法计划编制表》的立法项目,以及报部后末被列入部年度立法计划的项目,纳入局年度海事立法计划。
经批准的部、局两级年度海事立法计划,法制部门应当行文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七条 立法计划一经批准,主办部门应当将有关立法项目的工作安排,列入本部门的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实施项目的计划和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完成时间,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
第十八条 立法计划在其实施过程中若需要调整的(指立法项目的增加、合并或取消,或者调整进度、完成时间等),应当由主办部门经主管局领导认可后,及时书面向法制部门提出。经法制部门审核并经主管法制的局领导批准后实施;调整交通运输部年度立法计划的,应当报经交通运输部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 主办部门,应当在中国海事局机关每月第2个周业务工作例会上,通报部立法计划中法律和行政法规项目以及一类立法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
法制部门应当于每季度将部一类立法计划和部二类计划中法律、行政法规项目的执行情况,在中国海事局机关内进行书面通报,以督促落实年度立法工作。
第二十条 对年度立法计划的执行情况,主办部门应当于每年的6月和11月底向法制部门提交书面说明,对未按期完成、需要更改或者预计年内完不成的,应当阐明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第三章 起草
第二十一条 海事法律以及综合性或者主要内容涉及2个以上业务部门的海事行政法规的起草,由法制部门牵头负责。
非综合性或者主要内容仅涉及单个业务部门的海事行政法规的起草,由业务部门牵头负责。
综合性海事规章的起草,由法制部门负责;其他海事规章的起草,由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经主管法制的局领导批准,可以委托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负责海事法规调研、起草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起草海事法规,主办部门应当会同法制部门提出起草工作班子的组成建议,报主管局领导批准后,成立起草工作组。但是,起草法律、行政法规,需同时报请主管法制的局领导和常务副局长同意。
起草工作组应当由业务部门、法制部门、相关单位或部门的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组成。
海事法规的具体起草工作,由起草工作组负责实施。
第二十三条 起草海事法规,应当针对起草海事法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必要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组团出境进行考察、调研。
起草海事法规,还应当就国外是否有类似的海事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在该国的法律地位,与其他海事法规相互之间的关系,管理体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或者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十四条 海事法规起草之前,主办部门应当研究海事法规的立法目的、必要性、主要依据、管理主体、管理制度等,搜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外的有关法律、法规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明确的起草框架(章节)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必要时,可委托有关法律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
第二十五条 起草海事法规,应当包括以下环节:
(一)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分析;
(二)拟定起草框架、主要内容、起草原则和思路;
(三)编制调研提纲、调研计划,并付诸实施;
(四)对下列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1、调整的对象和范围;
2、所要建立的管理制度和基本要求;
3、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4、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
5、行政许可事项以及许可的程序、条件、要求、时限;
6、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设定。
(五)起草文本,同时根据起草中的问题作进一步调研;
(六)征求管理相对人、相关管理部门、有关专家的意见;
(七)汇总所征求的意见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八)协调横向、纵向的法律关系和管理关系;
(九)根据调研和征求意见的情况,对海事法规草案文本进行修改、完善;
(十)形成海事法规草案,并编制起草说明和报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各环节的工作,由主办部门负责。主办部门为业务部门的,法制部门应当配合;主办部门为法制部门的,业务部门应当配合。
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第(一)、(十)项工作,主办部门为业务部门的,应当邀请法制部门参加。第二十七条 起草海事法规,应当广泛听取管理相对人和社会有关方面、有关管理部门以及专家的意见。
内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或者有关机构、组织或者公民对内容有较大意见分歧的,应当广泛征求有关机构、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内容涉及其他主管部门职责或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应当通过协商,尽量取得一致意见。
征求意见的方式包括书面或网上征求、召开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研讨会、专家会、协调会和走访等。
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或者中国海事局的名义书面征求意见的文件应当经法制部门的会签。
第二十八条 主办部门应当将国内(外)调研的情况形成报告,将征求意见的情况编制《征求意见汇总和处理表》,认真研究和处理调研所获得的信息和通过多种形式征求的各种意见。在上报海事法规草案时,应当说明对各类意见的处理情况及其理由,特别是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予以详细说明。
第二十九条 起草海事法规,应当注意处理好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关系,涉及国际公约或条约的,还应当符合国际公约或条约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 在起草工作阶段,与交通运输部内外之间的协调工作,由主办部门负责,法制部门协调;法制部门为主办部门的,业务部门配合。第三十一条 海事法规草案起草工作完成后,主办部门应当编写海事法规的起草说明。起草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制定海事法规的目的、依据,必要性;
(二)起草过程情况综述;
(三)海事法规草案中确立的管理体制或建立的主要管理制度;
(四)对海事法规草案中规定的主要事项和重要条款的解释;
(五)海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情况、主要意见的处理和协调情况;
(六)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公约的关系;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三十二条 主办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海事法规草案、起草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和处理表》(见附件三)等内容进行审核,涉及其他业务处室管理的,还应当听取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确认符合本规定要求并经主管局领导认可后,主办部门方可将海事法规草案、起草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和处理表》等材料移送法制部门审核。
第三十三条 委托直属海事局或其他单位起草的海事法规,承担单位完成起草任务后,承担单位负责人应当按照本规定,对海事法规草案、起草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和处理表》等材料进行审查,并以正式文件报送中国海事局。
中国海事局接到送审的海事法规草案等材料后,应当由主办部门首先进行审核,确认符合本规定要求并经主管局领导认可后,方可将海事法规草案、起草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和处理表》等材料移送法制部门审核。
第四章 审核与报批
第三十四条 主办部门应当根据法制部门审核的实际需要,提供下列材料:
(一)调研报告或调研汇总材料;
(二)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听证会、专家会、协调会等会议的代表名单和会议纪要或记录,对海事法规草案的主要不同意见以及协调、采纳情况的书面材料或专题材料;
(三)主要起草阶段的草案文本;
(四)起草工作中请示领导的签报和领导的批示;
(五)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国际公约、国外的法律或法规;
(六)其他有关的文件资料。
第三十五条 对于移送审查的海事法规草案,法制部门主要从海事法规草案与有关法规的衔接、是否符合立法技术要求以及是否符合《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方面进行审查;业务部门主要对海事法规草案的内容是否符合海事管理的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及实施效果负责。
第三十六条 法制部门对移送的海事法规草案,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并可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调研、协调、征求意见和修改等工作:
(一)是否已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并符合《海事法规体系框架》的要求;
(二)是否符合《立法法》、《行政许可法》以《行政处罚法》等国家行政立法的规定;
(三)是否与现行的海事法规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相衔接、协调;
(四)是否符合本规定第三章的有关要求。
第三十七条 对于海事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法制部门应当自收到草案之日起2个月内(规章草案1个月内)完成审核。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由法制部门会同主办部门起草报送局长办公会审议的签报;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由法制部门将草案等退回主办部门并协助其修改。
主办部门再次向法制部门移送海事法规草案等材料的,法制部门仍需按照本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
第三十八条 法制部门审核期间,需要与交通运输部内有关司局或交通运输部外的相关管理部门、法制部门进行协调的,由法制部门牵头、主办部门配合。必要时,应当由中国海事局局领导主持协调工作。
第三十九条 提交局长办公会审议海事法规的签报,由主管法制和主管相关业务的局领导签署并经常务副局长同意后,提交局长办公会议审议。第四十条 局长办公会审议海事法规草案时,由主办部门向局长办公会汇报,法制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参加并做补充说明。如法制部门系主办部门,则由法制部门汇报,有关业务部门参加并做补充说明。
第四十一条 海事法规草案经过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由主办部门按照局长办公会议的审定意见和纪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由法制部门审核后报主管法制的局领导、常务副局长签署后,送交通运输部法制部门审查;需要会签的,经部内有关司局会签后送交通运输部法制部门。
仅作个别修订的海事法规草案,由法制部门审核合格后,经主管法制的局领导签署并经常务副局长同意,可以直接由中国海事局局领导传批后,送交通运输部有关司局审查或会签。
第四十二条 海事法规草案报送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全国人大的法制部门后,由法制部门会同主办部门配合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全国人大的法制部门做好海事法规的审议、调研、征求意见、协调、修改等工作。
第五章 海事法规的修订和解释以及法规征求意见的办理
第四十三条 有关单位和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修订法律、法规、规章的建议,并按照本规定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有关规定执行。提出修订建议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立项建议或者有关编制说明中具体说明实施现状、修订的必要性等,并提出被修订或者替代方案。
第四十四条 需要对海事法规的有关法律问题或者具体应用问题解释的,应当由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以书面形式向中国海事局提出。
法制部门负责组织有关解释工作。
第四十五条 海事法律、法规、规章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含义或者作补充规定的,由法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经局批准后报请上级有关部门解释。
第四十六条 海事法律、法规、规章业务管理问题的询问,由业务部门按照职责提出意见。需要书面答复的,应当会签法制部门后,以局文形式答复。
第四十七条 其他机关或者单位起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草案征求中国海事局意见的,由法制部门归口办理,并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分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办理时限提出书面反馈意见。法制部门对书面反馈意见汇总研究后,拟定函复意见,并报局批准。
第六章 备案与废止 第四十八条 下列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海事类国际公约,中国海事局局机关各部门以及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在60日内向中国海事局的法制部门备案:
(一)由中国海事局为主或参与起草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二)由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为主或参与起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由中国海事局局机关各部门收到的涉及海事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四)由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收到的涉及海事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五)中国海事局局机关各部门或者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参加多边或者双边会议通过或者批准的国际公约、双边协定。
第四十九条 因制定、颁布实施新的海事法规,使得原有的海事法律、法规、规章需要被废止的,主办部门应当在海事法规移送法制部门审查时说明。
非前款所述原因需要废止海事法律、法规、规章的,提出废止建议的部门或单位应当提出废止海事法规的建议书。建议书内应当表明拟废止的海事法规的名称,废止的目的、依据和理由并说明对废止的海事法规的涉及事项的处理意见。
第五十条 废止海事法规的建议书经法制部门审核,报中国海事局局领导审定或者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报交通运输部决定。第五十一条 法制部门应当于每年的一季度通报上一年度中由相应的立法部门公布的被废止的海事法律、法规、规章。
第七章 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参与的立法活动
第五十二条 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参与的立法活动包括:
(一)中国海事局委托调研、起草的海事立法项目;
(二)参加起草的地方性海事法规或者规章;
(三)列入交通运输部年度立法计划的区域性海事规章。第五十三条 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章的有关规定,向中国海事局报送需要列入交通运输部年度立法计划或者地方人大、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的海事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建议项目。
第五十四条 由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承担起草的拟列入地方人大、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建议项目,应当经中国海事局同意后,方可向地方人大、人民政府正式报送立法建议。
第五十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向中国海事局报请批准海事立法建议项目,除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章的规定提交有关文件外,还应当书面说明以下情况:
(一)是否有制定地方性海事法规或规章的必要性,并陈述与现行海事法律、法规、规章的关系;
(二)是否符合《立法法》的规定,并陈述拟制定的地方性海事法规、规章所规范的事项和调整的范围是属于地方事权还是中央管辖事权;
(三)是否符合现行海事法规的规定;
(四)地方人大、人民政府对拟制定的海事法规、规章的观点和立场以及相关的地方性现行的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第五十六条 其他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承担调研或者起草列入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事局年度立法计划的海事立法项目,应当按照本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承担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海事法规、规章,起草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均应当参照本规定明确的各项要求办理。
第五十七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承担或者参加制定、修订地方性海事法规、规章,应当在向当地有关部门上报海事法规、规章草案送审稿之前,应当首先将拟送审查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草案提交中国海事局审核,经认可后,方可正式向当地人大或人民政府报送海事法规或规章的送审稿。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海事法规应当适时进行立法后评估,以评价海事法规在施行过程中,在适用范围、效力、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情况,以确定在立法内容、法律措施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十九条 立法评估工作由法制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和相关海事管理机构以及管理相对人等配合。
中国海事局定期将立法后评估情况在海事系统内进行通报。必要时,法制部门应当提出修订海事法规的建议。
第六十条 法制部门根据列入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海事局年度立法计划的海事法规项目,提出各项立法项目的经费预算并列入年度法制经费预算,经中国海事局财务会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局长办公会议批准实施。
法制经费的使用,按照中国海事局有关专项经费的规定执行。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自 2008年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制订程序规定》(海法规【2002】204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
制定工作程序规定》修订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规制定工作程序规定》(海法规„2002‟204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02年5月1日生效施行以来,对规范海事立法程序,提高海事立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全面推进,海事立法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该规定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海事立法工作。因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规定》进行了修订,现就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修订的必要性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海事管理机构参与地方立法活动的领导。一个完善的海事法规体系应当在进一步健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立法资源,积极推进区域性海事立法,形成以国家立法为主,地方立法为辅的海事法规体系。因此必须对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需要进一步规范对涉及海事管理的法规征求意见回复工作。随着国家依法行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各执法部门都在加大立法建设,在许多法规中涉及海事监管职责,因此积极关注、深入研究、认真应对由其他部门起草的涉及海事管理的法规征求意见回复工作,深入研究相关条文对海事工作的影响,是目前我局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高度重视和规范意见征求回复工作,将有利于充分体现海事事权,为海事行政执法争取和谐的法制局面。
(三)修订并完善《规定》是我国加入自愿审核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规范国际公约国内化的立法工作。我局已经向国际海事组织递交了履约自愿审核申请,今后将接受国际海事组织组织的专家组的审核。“IMO强制性文件实施规则”规定:“通过颁布国内法和制定指南来协助实施和执行所有加入的国际海上安全和防污染公约的要求,贯彻其履约方针”,因此,制定完善的立法程序,将国际公约及时转化为国内法,是加入自愿审核机制的内在要求。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我们于2008年1月向全国海事系统发出征求修订意见的通知,在汇总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制定工作程序规定(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修订稿》主要对《规定》进行了以下修改:
(一)扩大了规定的适用范围。为充分体现“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行政执法一面旗”的管理理念,《修订稿》将《规定》的适用范围由规范中国海事局和直属海事局的立法活动,调整为规范全国海事系统的立法行为,尤其是海事管理机构参与地方立法活动的管理。规定从立法计划的提出、草案的审查、法律文本的备案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此,将《规定》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海事法律、法规、规章(以下总称“海事法规”)的立项、调研、起草、审核、报批、修订、废止等工作适用本规定”,删除了原来仅适用于中国海事局及其直属系统的规定。
(二)进一步完善了立法程序。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以及《交通法规制定程序规定》的体例结构,对
《规定》程序中缺少的法规修订、解释、意见征求回复等环节进行了补充,同时按照立法程序的先后顺序对有关章节进行了调整。为此,在《规定》第二条第一款的适用中增加了“修订”;在规定中增加了第五章“海事法规的修订和解释以及法规征求意见的办理”。
(三)规范了国际公约国内化的立法程序工作。IMO自愿审核机制要求进一步规范国际公约国内化的立法工作。为此,《修订稿》增加了第十一条第三款“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海事公约需要转化为国内法规的立法建议项目,由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商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在《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中增加了第五项“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修正案需转化为国内法规的立法建议项目”。
另外,我们还对《规定》有些条文的文字进行了处理。以上情况,特此说明。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日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
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局和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对海事规范性文件进行制定和管理。
相关单位、行政相对人或者专家对海事规范性文件内容提出重大分歧意见的,应当在起草说明中予以阐述。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2-05-21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行为,保障执法督察顺利实施,提高海事行政执法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海事管理机构对本级或下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执法风纪情况的监督以及对督察人员的管理。
第三条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实行监督与教育相结合、检查与改进相结合,保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督察人员管理
第四条 督察人员分甲、乙两级。
甲级督察人员可以监督全国海事系统的行政执法活动;乙级督察人员可以监督所属省级辖区的海事行政执法活动。第五条 督察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严守纪律。
(二)持有海事行政执法证,具有两个以上执法业务岗位工作经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其中甲级督察人员应具有8年以上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乙级督察人员应具有5年以上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经历。
(三)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法律专业知识、海事业务知识。
(四)经过专门培训合格。
第六条 符合甲级督察人员条件的,由各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
方海事局推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以下简称中国海事局)培训、考试合格,颁发甲级督察人员证件。
符合乙级督察人员条件的,由有关海事局或者有关海事局部门推荐,经各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培训、考试合格,颁发乙级督察人员证件,并报中国海事局备案。
第七条 督察人员调离执法岗位或暂时不适合从事督察工作时,其督察证件由所在单位的督察部门收存,并报备中国海事局。
第八条 中国海事局、各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督察人员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第九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督察人员考核制度,建立督察人员管理档案,如实记录督察人员的相关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第三章 执法督察的组织管理
第十条 中国海事局成立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委员会,实行督察长负责制,对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负责并报告工作,督察长由中国海事局分管督察工作的局领导担任。督察委员会由督察部门、业务部门、人事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全国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
各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参照本办法,成立相应的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委员会,领导本单位的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督察长由本级海事管理机构行政首长担任。
第十一条 中国海事局督察委员会负责审议和批准全国海事系统行政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报告,作出重大督察事项。
中国海事局督察部门承担全国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能,负责指导协调全国海事系统的行政执法督察工作,部署全国统一的督察任务。
第十二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督察部门应当配备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执法督察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制定督察计划,报本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实施,将执法督察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预算,确保督察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十四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执法督察工作制度和督察人员培训制度,为执法督察活动配备必要的装备,保障培训经费,并确保督察队伍的稳定,保证督察工作的有效进行。第十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督察部门组织执法督察时,应当调派持有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的人员参加,并综合考虑督察活动的规模、督察人员的专业特长以及回避制度等因素。第十六条 需要调派督察人员的,应当在督察方案确定后三日内,向督察人员所在单位发送书面通知。
督察人员应当服从调派,按时参加督察活动;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三日内回复。
第十七条 上级督察部门可以指令下级督察部门对特定执法事项进行督察。下级督察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完成督察任务,并上报督察结果。
第十八条 督察人员执行督察任务时,应当如实记录督察情况,不得干扰正常的执法活动。
第四章 执法督察的实施
第十九条 开展执法督察时,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本级海事管理机构分管督察工作领导担任。
组长应当召开督察预备会议,明确督察的内容、重点、分工和要求,做好督察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条 督察人员应当服从督察组长的工作分工,督察活动结束后,由督察组长根据督察人员的实际表现填写《督察人员考核表》(附件二),报督察活动组织单位或部门。
第二十一条 督察人员执行现场督察任务时不得少于两人,按照规定着海事制服并出示督察证件,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就有关督察事项询问执法人员;
(二)查阅、复制与督察事项相关的执法文书及资料;
(三)以音频、视频、照相等方式获取与督察事项有关的证据和信息材料。
第二十二条 督察人员在执行督察任务时,如发现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应当要求其立即纠正:
(一)未取得海事行政执法证执法;
(二)着装不符合规定;
(三)不遵守执法风纪。
第二十三条 督察人员在执行督察任务时,如发现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的,除应当要求其纠正外,还应通报所属海事管理机构:
(一)越权执法;
(二)适用法律法规明显错误;
(三)违反法定程序。
第二十四条 督察人员在督察活动中发现执法人员不作为的,应当要求其立即履行或限期履行。
第二十五条 督察人员在督察活动中发现行政管理相对人具有海事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执法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 督察主要采取定期督察、不定期督察、专项督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察结束后,应当及时通报督察情况。第二十七条 定期督察的频次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有关规定执行,一般在半、的时间节点开展。
定期督察的主要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中的规定执行,并应以表格的形式明确督察的具体项目,具体海事执法行为的督察比例应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并在督察方案中明确督察比例或数量。第二十八条 实施定期督察或专项督察时,应当遵守以下程序:
(一)制定方案。督察方案应明确被督察对象、督察内容、督察方式、督察比例或数量、督察人员、督察组长和时间安排,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方案表》(附件三);
(二)报批公布。督察方案应报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公
布;
(三)开展督察。督察人员按照方案实施执法督察,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记录表》(附件四),由被督察部门的负责人签字确认;
(四)情况反馈。督察组长负责组织汇总督察情况,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反馈表》(附件五),交被督察部门的负责人签字确认;
(五)编写通报。督察部门应当根据督察情况编写《督察通报》,准确描述督察内容、存在问题、整改要求和督察建议,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予以通报,并报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六)整理归档。督察活动结束后,督察组应当及时将督察中的相关材料交督察工作主管部门整理归档。
第二十九条 不定期督察可以采取巡查、抽查、随访或暗访等方式。
以暗访形式开展督察时,应当制定督察方案,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实施。暗访时,督察人员应当采取录音、摄像等手段对重点督察过程进行记录。
第三十条 被督察对象对督察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五个工作日内向督察部门反馈。
督察部门对提出的异议,应当进行复核,并在五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三十一条 被督察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或者个人的责任:
(一)妨碍或拒绝执法督察;
(二)拒绝执行督察处理意见;
(三)隐瞒事实真相,伪造或者隐匿、毁灭证据;
(四)包庇执法人员;
(五)打击、报复举报、投诉人和督察人员。
第三十二条 被督察对象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将整改情况报督察部门,由督察部门实施验证。
第三十三条 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以及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每年开展的定期督察应当覆盖所属部门和单位以及全部海事行政执法业务。
第三十四条 对执法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依据《海事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应当追究责任的,督察部门应当提出责任追究意见,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责任追究建议表》(附件六),按照规定报批后实施。
涉及到其他部门职能管理范围内的,督察部门应当移交其他部门处理。
第三十五条 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涉嫌违法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六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执法督察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及所在执法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执法督察结果纳入海事行政执法考评。
第三十八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执法督察档案管理,督察活动中的相关记录材料、录音、录像、视听资料、督察通报以及验证材料均应整理归档备查。
第三十九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对执法督察情况进行总结,纳入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报告,报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各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应当每年将督察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汇总,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考核汇总表》,上报中国海事局。
第四十条 对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成绩突出的督察人员,各单位、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的式样,由中国海事局统一规定。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的有效期自签发之日起不超过5年。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推荐表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照片 职 务
(职称)参加工作时间 所在
单位 推荐
类别 执法证号 本 人 简 历 所在 单位 推荐 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上级 单位 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发证
文化程度所学专业
单位 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备 注
附件二: 督察人员考核表
姓 名 督察 证号
工作单位
类 别 甲级□ 乙级□ 督察时间及任务: 单项 评价
(一)是否依法履行督察职责; 是□ 否□
(二)是否有违法行使监督职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是□ 否□
(三)是否有涂改、转让、出借督察证件的行为; 是□ 否□
(四)是否服从督察组长分工,认真完成督察任务; 是□ 否□
(五)是否有利用督察身份及证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或以权谋私的行为; 是□ 否□
组长 评语 结论
优秀□ 合格 □ 不合格□ 备注
注:有“□”处适用的打“a”。附件三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方案表
编号:X海督察【 】第 号 督察时间
被督察单位(部 门)督察人员 督察组长 督察主要内容 和督察方式 部门负责人 意 见 分管领导 审批意见
附件四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记录表
编号:X海督察【 】第 号
被督察部门: 方式: 期:
年 月
日
序号 工作类别 数量 督察事项具体描述 结论及处理建议
日
督察人员签字:
年 月 日 被督察对象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五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情况反馈表
督察对象 督察时间 督察人员 督察组长
督 察 情 况 及 意 见 反 馈 存在问题 整改建议
督察情况综述: 督察组长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督察对象负责人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六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责任追究建议表
编号:X海督察【 】第 号
被督察单位/人员
不合规行为的具体描述 有关证据
(可附页)违反的有关规定 责任处理依据 督察建议
附件七: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考核汇总表
年 月 日
序
号 姓名 督察证号 类别 所在单位 督察频次 考核结果 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 姓名:___ 性别:___
执法证号:___ 所在单位:___ 发证机关:___ 有效期:___
类别:
背面:
督 察 证
督察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工作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程序 目的
为规范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职责分工
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管理职责对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交通部批准或核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国务院及以上有关部门批准的跨国、跨省以及特大型涉水工程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
2.2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水域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指定管辖的建设项目以及辖区内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涉水工程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核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评估项目的水工许可;审批跨直属局辖区和涉及敏感水域的水上水下活动及许可证的发放;组织审批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竣工验收。
2.3 其他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水域内水上水下活动的现场监管;负责除2.1、2.2以外的,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涉水工程及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负责所有《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审核申请和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的受理工作,及时按工作程序处理;负责除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以外的所有水上水下活动的审批及许可证的发放;组织审批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竣工验收。(或水上水下活动许可权限由各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确定)
水上水下活动前期工作 3.1 各级海事机构应加强与同级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水上水下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2 3.2.1 3.2.1.1 3.2.1.2 3.2.2 3.2.2 3.2.3 活动前期有关工作,提出海事管理意见,并加强跟踪落实。
参与海事意见要争取提前介入,避免意见难以落实或无法落实的情况发生。
负责参与意见的部门事前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上级部门参与意见前要征求下级单位的意见,参与意见后要及时将参与意见的情况及时通报下级单位和相关部门,以便在跟踪落实时协调与配合。
参与海事管理意见要尽可能采取书面形式,对征求海事部门意见的,应明确表达意见,对须征得海事部门同意的,应明确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
被指派参加相关会议的人员应在会后及时提交书面会议情况报告,说明参与意见的情况,并及时反馈水上水下活动主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要及时用书面补充意见或确认意见。
参与海事管理的意见要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以便于跟踪落实。
参与意见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及时跟踪了解海事意见的落实情况,并要明确跟踪落实意见的部门。上级海事机构参与意见需要下级跟踪落实的要及时指示下级海事机构跟踪落实情况。同一项目的后续环节要注意先前意见的落实情况,要在项目审查、审核审批、竣工验收和口岸开放等环节落实海事管理意见。
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应进行通航安全评估。应进行通航安全影响论证的情形: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立项的对通航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涉水工程,在工程立项前应当申请海事管理机构组织通航安全影响论证;
在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申请海事管理机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之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审核申请应向项目或活动所在地的海事主管部门提出,同时提交以以下材料:申请文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有关部门关于该涉水工程或活动的意见(必要时)。
当地海事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或要求修改。
对符合要求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按照职责分工,在审核权限内或由上级指定审核的,按要求及时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评审。
不在本局审核权限内的,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转报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由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按规定组织评审或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3.2.4 当地海事局对修改完善后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不在本局审核权限内的,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转报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对《通航安全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核的,提出审核意见后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核。
3.5 根据上级的指定审核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在完成审核后应及时将审核意见及修改后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报备上级海事管理机构。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 4.1 水上水下活动审批应遵循受理、审核、审批三分离原则,按照《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第一部分)通航管理类有关要求进行。
4.2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申请应向项目或活动所在地的分支海事局政务受理部门提出。
对于涉及敏感水域活动的许可申请直接向有审批权限的海事管理机构所在地的政务受理部门提出。
政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及时将受理的申请及有关材料移交审批部门。
4.3 分支海事局按照审批权限,或根据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的指定或核准意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批、签发水工作业许可证、发布航行警(通)告。
对不在本局审批权限内的水工项目,应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报上级核准。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施工单位申请情况、初步审核意见,并附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4.4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按照审批权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批、签发水工作业许可证、发布航行警(通)告,核准或指定相关分支局审批。
4.5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名称、船名、时间、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4.6 从事按规定需要办理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水上水下活动,应当在活动开始前办妥相关手续。
4.7 审批部门应将审批的水工作业项目情况及时通知现场监管部门,内容包括:《许可证》复印件、航行通告、审批意见、监管要求等。
现场监管
在水上水下活动作业期间,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和作业船舶、船员的现场检查工作。
5.1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海事主管机关应定期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文件和记录等方式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原则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5.1.1 对建设单位监督检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2)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3)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情况;
5.1.2 对施工单位监督检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
(2)水上交通安全制度和管理体系、施工安全保障方案、施工作业安全及防污染措施的建立、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4)与作业船舶、设施安全协议的签订情况;(5)对施工船舶的安全管理情况;(6)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情况;(7)应急演练的组织开展情况;
(8)与施工作业有关的重要气象信息、航行警告、紧急通知的传达情况。
5.1.3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存在安全责任未落实、安全管理混乱等影响施工安全的重大隐患,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待隐患整改通过检查后再准予继续施工。
5.1.4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存在安全安全管理未有效实施、未落实通航安全评估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者增加施工作业船舶、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 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等影响施工安全的一般隐患,应限定时间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若在限定期限内未完成整改,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
5.1.4 若施工作业期间发生一般等级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或险情,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5.2信息通报 5.2.1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定期组织召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分包单位以及船公司等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了解涉水工程进展情况,通报工程通航安全情况及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通航安全工作要求。
联席会议应根据涉水工程的工期适时召开,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并形成会议记录。
5.2.2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与涉水工程施工单位之间建立通信机制,明确联系方式和联络人,确保重要海上风险预警信息、航行警告、紧急通知等能够迅速通知到施工单位,并由施工单位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施工船舶;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海事部门。
5.2.2 对在港池、航道等通航环境复杂水域施工的涉水工程,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建立通航安全协调会制度。在作业前,召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引航部门、相关港航企业召开通航安全审查协调会,对施工方案、安全与防污染措施和应急预案进行讨论,明确船舶间避让措施和联系渠道等,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港航企业的安全责任,协调各单位共同做好施工期间的安全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5.3作业船舶、船员现场检查 5.3.1 原则上在核发许可证之前进行船舶准入现场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拟参加作业船舶存在较多缺陷应对该轮实施安全检查。完成船舶准入检查后,应将检查结果书面通知作业审批部门,明确是否同意被检查船舶参与水上水下活动。
5.3.2 对于无法实施准入检查的船舶,应根据申请方提交的相关材料作出水工许可决定,待船舶到达作业港口或水域时再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及时通报作业审批部门撤销及作业许可。
5.3.3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做好施工作业动态监管,强化施工作业水域的现场检查和海上巡查,原则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每月对所有施工船舶完 成一次检查。
5.3.4 对于下列施工船舶应加大检查的力度,原则上每次必查:
(1)发生险情、水上交通事故或污染事故的船舶;(2)被连续滞留2次的船舶;
(3)出现配员不足、超载、不按规定报告等违法行为的船舶。
5.3.5 对于连续半年未发生险情、水上交通事故或污染事故;未被滞留;未发生违法行为的船舶可减少检查次数。
5.3.6 现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现场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检查的时间、地点、方式、检查的对象、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
竣工验收 5.1 对于新建码头、航道等引起通航条件和通航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应组织通航安全竣工验收。
5.2 建设单位申请海事主管机进行通航安全竣工验收时应递交以下材料:(1)通航安全竣工验收申请和竣工报告;(2)通航安全评估审查意见;(3)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
(4)施工图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的图纸;(5)导助航标志设置情况及效能验收意见;(6)有资质单位出具的扫测图等图纸资料;(7)海事主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5.3 通航安全竣工验收可邀请航海、引航、航标、设计、港口及航道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参加。
5.4 通航安全竣工验收应根据通航安全评估及初步设计的要求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工程建设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港池、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回旋水域、连接水域及航道的三维尺度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评估的要求;
(3)安全保障设施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评估的要求;(4)导助航设施是否经过专题论证并通过验收;(5)水深扫测图等图纸资料是否满足要求;(6)查看现场是否存在碍航物。5.5 未通过通航安全竣工验收的工程,海事主管机关应不同意该工程进行试运营或通过竣工验收。
档案管理 7.1
7.2
7.3 7.4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4.10 7.4.11 7.4.12 7.5 7.5.1 7.5.2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职责负责权限范围内水上水活动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书、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的立卷归档工作。
水工作业档案应按照一案一档的原则进行归档。包含多个独立水工项目的综合性水工作业项目应归为一档。如卷内文件数量较多可分订数卷。归档的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分类清楚、保持联系、题名确切、易于查找,卷内排列系统条理,不得残缺不全。
根据水工作业性质的不同,应于水工作业竣工或水工作业项目验收后二个月内完成立卷工作。
根据不同的作业项目,以下材料的原件或其影印件应归入档案管理: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批复及作业申请书; 证明施工作业项目被批准的有关文件、材料; 安全和防污染措施、安全责任制及应急方案;
有关打捞、拆解等作业方案,沉船、沉物所有人对打捞方案的意见; 与水上水下活动有关的技术资料、海图和图纸; 有关合同或协议书(须含安全保障条款);
施工单位的资格证书、经营许可证、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作业船舶证书、船员适任证书;
有关审核会议、审查活动的会议材料、会议纪要、报告书、往来函件等; 施工作业现场监管总结材料; 航行通(警)告申请及底稿;
通航安全验收证明文件、竣工报告和扫测图纸。
根据水工作业项目性质的不同,水工作业档案的保存期限分为永久、长期(16至50年)和短期(15年)三种:
港口建设类、水下管道铺设等永久性建设项目水工作业管理活动或对海事监管工作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永久保管;
港口疏浚类等较大水工管理活动或在相当长时期内对海事监管工作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长期保管; 7.5.3 港口维护疏浚、扫测等一般性水工管理活动或在较短时期内对海事监管工作有查考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短期保管。水工作业档案原则上供海事执法部门在海事管理活动中使用。本单位工作人员查阅水工作业档案,应填写档案查阅登记薄,经档案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借阅。
有关机构或利害方进行法律允许的查询时,须凭单位证明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对一般性水工作业档案,经水工作业审批部门负责人和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阅,对存在利害关系的水工作业档案,还须经本单位法规部门批准,必要时需报请局领导同意后方可查阅,水工作业档案一律不得借出档案部门。
水上水下活动管理人员
9.1 水上水下活动管理人员及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应持有通航安全审核员证书。9.2 通航安全审核员证书分为通航安全审核员、高级通航安全审核员两级。
高级通航安全审核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培训、考试、发证。通航安全审核员由部直属海事局、省级地方海事局培训、考试、发证。具体培训、考试、发证规定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