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4 06:3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010年,潜江市搬迁安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2699户,11309人,是全省2个接收移民数量过万的县之一。移民来自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等三地,共有安置点14个,分布在7个镇处场。移民搬迁后,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种遗留问题尤其是拆迁补偿的利益纠纷突出;二是背井离乡带来的情感(亲情、乡情、友情等)阻隔和心理不适;三是原住地的山区以旱地种植、水产养殖、林业、庭院经济等为主与迁入地平原地区的水田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差异性,导致移民生产技能流失、生产效率低下;四是移民搬迁后收入来源减少而刚性支出大幅度增加,导致生活质量相对下降;五是村集体经济贫弱,村级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空心村”和“三留守”人员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困难较多;六是移民就业困难,由于缺少人脉资源自主创业又无法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难题。

在省移民局的支持下,潜江市主导实施了以“一站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创新试点。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潜江市移民社区的便民服务站、基础设施、网格化管理、移民社区信息高速公路等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运作效果良好;社会组织、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快速发展壮大,积极参与移民新村社会治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移民村特色模式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移民村的真正自治,保障移民当家作主;社会风险的源头治理、矛盾纠纷的村内化解、移民权益的有效保障等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立体构架基本形成;建设美丽家园与移民生活方式优化基本实现了良性互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联动机制也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多主体合作共治的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独具潜江特色的村域治理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省移民局指导下,市政府主导,整合党员便民服务站、移民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移民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移民办事不出村”的目标。

1.完善硬件设施

筹资40万元在9个移民社区修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标准地配备了服务、办公、管理、信息化等所需要的全部设施。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完全能够满足为移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需求。

2.健全规章制度

各便民服务站制定了《值班制度》、《考勤制度》、《工作制度》、《财产制度》、《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网格管理划分图》等制度并上墙,市移民局编印了《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日志》、《便民服务中心登记台账》,以市移民安置工作指挥部的名义印发了《潜江市移民安置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在便民服务中心实行登记销号制度的通知》。

3.创新运行机制

第一,有效激励机制。根据移民需求,立足全方位服务平台的实际,构建“岗位责任体系”和岗位工作“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奖勤罚懒”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社会联动机制。在市委领导下,由市政府主导、移民局负责、各移民安置地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配合,根据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通过行政推动、互利合作、政府购买、市场招标等不同方式,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形成政府、自治组织、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公益组织、域外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服务移民的社会联动机制。

第三,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与“为移民服务登记、督办、销号”制度相适应,构建完善了“移民为主、多主体参与”的服务态度、过程、质量等全方位的综合监督评价机制,辅之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互动机制。

第四,互利共赢合作机制。潜江市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请各科研院所到移民村进行专题调研,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科研力量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配强队伍。潜江市移民、农业、公安、水务、卫计、民政、人社、司法、文化旅游等部门选配优秀人员把服务送到平台。二是强化培训。对平台服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让服务人员掌握相关政策及办事程序。三是外聘专家。定期组织外聘专业服务人员如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到便民服务站为移民提供服务。四是强化管理。市移民局代表市政府对所有服务站进行指导协调,安排一名局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各安置地乡镇(办事处)政府负责监管,村两委负责具体组织,村委会主任兼任服务站站长。

3月21日上午,青龙村村民易金山到服务中心反映:朱王渠水位低,水泵抽不到水,无法灌溉中稻,寻求帮助。便民服务中心接到移民反映后迅速由水利站工作人员与高石碑水利站联系,当天下午6点,解决朱王渠抽水排灌问题。2014年上半年,仅广华办事处柳陂新村便民服务中心就接待移民100余人次,方便了移民办事。

7月上旬,兰家岗村网格信息员朱红林在村内发现有一辆开着面包车的小贩在兜售厨房用具,其价格高、质量差,村内老人、妇女购买者较多,有欺诈之嫌。他用网格化管理的专用手机将其拍照并说明情况上传市网管中心,网管中心反馈到潜江市工商局,市工商局立即安排广华工商分局到兰家岗村进行处理。

二、多管齐下,发展经济“帮民致富”

1.推进“一村一品两项目”建设

为帮助移民增收致富,潜江市在移民村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两项目”建设(每个移民村或社区具有特色产品和项目,每个家庭具有增收致富项目)。一是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以村为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使每个移民村都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大幅度提升移民村的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潜江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创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扶持办法》等文件,以制度和机制保障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政府支持体系的效率。大力推进“村级特色产业项目和农户家庭致富项目”建设,共投入补助资金300余万元。三是点面兼顾、普惠移民。通过政策支持、培训等多种帮扶措施,永乐村和柳陂新村建有蔬菜大棚300余亩;汉江村大力发展500亩虾稻连作;郧府新村种植80亩西瓜;天河村种植500亩半夏。引导移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家庭作坊、农家乐、餐馆、美发店、超市等第三产业300多家。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部分移民先富,所有移民受益”三重目标。

2.加大移民技能培训

移民技能培训,攸关移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到移民的生计、就业和经济收入,也是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规划先行。潜江市依据国家、省相关政策,结合潜江实际和移民特点,在移民搬迁后就及时制定了“加强移民技能培训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就业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移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第二,模式多样。根据规划要求,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了“点菜式”、“就近式”、“订单式”培训模式,推广“购买式”培训新形式。三是打造移民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通过自建与合作共建并举,完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引进与聘用并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与专业培训机构、域外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服装缝纫、挖掘机、农村电工和农机技术等二三产业培训207人。开展稻田养虾、果木种植、半夏种植、畜禽养殖、蔬菜种植、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与管理等生态农业技能培训292人。组织移民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一行46人前往钟祥、公安考察学习当地特色种养殖技术。第二轮的致富带头人培训76人。目前为止,移民村户均就业达到2人。

3.大力引进龙头企业

潜江市通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构建“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移民收入结构,变移民单一的收入结构为“土地流转租金+打工收入+创业收入+集体经济分红”的多样化的收入结构,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一是发挥企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技术、信息、资金、产业链等优势,加上政府全力扶持,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移民的自主创业;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解决移民就业难题,增加移民收入;利用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群。二是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采取农民自愿、村集体担保、企业守约、政府监督的土地流转方式,既可使移民获得流转租金,又能规避土地流转风险,更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效应。三是鼓励企业参与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目前,广华柳陂新村引进湖北瑞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产基地5000亩,年产值达8000万元。公司与200多户移民建立用工关系,发放工资500余万元。积玉口镇永乐村引进湖北华展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解决就业人口100余人。

4.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组织

按照“政府引导、移民自愿”的办法,全市移民村已建成专业合作社16家。如积玉口镇“永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郧府新村“郧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河村 “艳妮半夏种植合作社”、汉江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杨市郧阳村“养鸭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非常活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3年,郧府新村村民黄重明带领本村60户村民成立了郧府新村郧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60人,流转土地300亩。其中10户合作兴建80个大棚种植西瓜。市里为合作社补助资金24.8万元。2014年1月10日播种下第一批西瓜种子,但是因气候环境不利,刚长出的幼苗全部被冻死。3月20日,在市移民局与市农业局的协调下,郧潜种植合作社又从江苏购进第二批幼苗,农业部门及时给予技术指导,今年种植西瓜3季,总收入可达120万元,每个社员可创收3万元以上。

5.鼓励和支持移民自主创业

为鼓励移民自主创业,潜江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创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扶持办法》等文件,大力推进“农户家庭致富项目”建设,共发放补助资金300余万元。通过政策支持、技能培训、资金和金融帮扶、科技服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多种帮扶措施,引导移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家庭作坊、农家乐、餐馆、美发店、超市等第三产业300多家和一批种植养殖大户。

广华办事处兰家岗村村民狄军是移民中有名的致富带头人,狄军在搬迁后就到周边村组调查了解潜江的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当了解到潜江以种植粮棉油为主时,狄军决定种植水稻、小麦。市农业局专家专程到狄军家给他讲解种植小麦、水稻的方式,并让他放心大胆的干,农业局会给他技术上的支持。狄军将在老家赚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向亲朋友借了一部分,筹到了30万元。2011年,狄军在自己村里承包了土地180亩,用于种植水稻、小麦,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2013年他将承包规模扩大到263亩,当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并为自己购置了一辆小轿车。潜江是全省龙虾养殖示范基地,龙虾种植技术成熟,产业链条完成。2014年初,狄军拿出100亩土地进行虾稻连作喜获丰收,2014年6月,湖北电视台专程到潜江拍摄狄军的致富纪录片。

三、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实现“由民做主”

1.实施两大工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要求,以“五个基本”和“七大体系”建设为主线,整体推进移民新村组织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施“领头雁”工程和党员联系群众工程两大工程,推进“七心”(联系群众要贴心、对待群众要真心、服务群众要热心、收集民情要诚心、宣传解释要耐心、解决问题要恒心、让群众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工作模式,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倾听呼声、回应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2.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由民做主

依据国家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潜江移民村的实际,移民新村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村民委员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会”进行民主监督的“三会”治事民主体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实现移民村党务、政务、村务完全公开透明;市移民局还给各移民村印发了相关制度及《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本》、《村民委员会记录本》、《民主监督会记录本》等。真正实现了移民村的事务“由移民做主”,公开办事程序、责任人及落实时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源,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在实处。

2013年10月,柳陂新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土地承包事宜,该村每户家庭都派代表参加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民代表都同意由村委会集体将土地承包出去,并与村委会签订了委托承包书,保证了土地承包的公正、公开、合法,村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3.通过“一村四主三干部”实现合作共治的格局

所谓“一村四主三干部”,即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村民四大主体协商合作,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三类干部积极带头的合作共治模式。潜江市以每个移民村为单位,对移民村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村民代表共同协商的机制来处理村级问题,同时,要求村党员干部、村组干部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村级日常事务管理和矛盾纠纷的化解。

4.培育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

今年,潜江市各移民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成立了计生协会、红白理事会以及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机服务协会等协会组织共59个。其中村民自治组织43个,经济合作组织16个。强化同社会慈善组织沟通合作力度,关注移民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移民参与积极性很高,有效的解决了移民自我服务的问题。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村级治理。瑞旭公司对移民员工发生的纠纷,安排管理人员主动调处,协调纠纷4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参与村级治理和矛盾化解的基础作用。

5.围绕保护移民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村

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潜江市结合普法宣传,开展“法律进农家”活动,把群众的普法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使移民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真正把化解矛盾纠纷纳入法制轨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全市上半年已组织两期普法讲座和一期律师义务咨询活动,人员达50余人次,移民反响良好。

6.构建立体式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潜江市完善了村级矛盾化解体系。各村实行了矛盾纠纷月排查分析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例会,听取本村上月的纠纷调处情况;排查近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分析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在此基础上由各村主任、治调主任、党员代表以及德高望重者参加组成的村人民调解调委会,对当地发生的纠纷情况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及时调解。纠纷调解实行包案调处制度,将每起纠纷具体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确保稳妥处置,小事不出村。今年1-7月,全市南水北调移民越级上访为零。

2014年5月,永乐村村民严贵学的侄子严清反映村委会强制安装天然气,潜江市移民局与积玉口镇组成专班对严清反映的事情进行调查,了解到永乐村的天然气安装是安置地政府及村委会兑现当初两地政府的承诺(在搬迁前郧县和武当山特区政府要求为移民安装天然气,作为一项搬迁条件),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永乐村安装天然气是为了方便村民生活、节能环保,本着“村委会牵头、村民自愿、自费”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会议讨论认可,不属强制安装,是村民自愿行为。严清反映其叔叔严贵学的问题,经沟通解释,特殊对象特殊对待,根据严清的要求,严贵学的天然气暂不安装。经与严清电话沟通,严清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四、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助民成长”

1.加强农村现代文化设施建设

潜江市加强了文化、宣传、学习、培训、信息、科技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建设,为移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在每个移民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5000余册,为每个移民村配置了一套健身器材,每个移民村均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标准篮球场,丰富了移民的文化生活。

2.改造和重建“喜事(丧事)文化”

为引导移民树立婚丧嫁娶新风尚观念,各移民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负责宣传政策,引导移民群众移风易俗。2014年5月10日,舒家沟村72岁的曹占军因病过世。村红白理事会由会长黎子生、成员李海鹰免费为其联系寿衣、寿材、殡葬车,出殡时间,为其选择安葬地点,竖立墓碑等。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勤俭办丧事,提倡厚养薄葬,树立了新风尚。

3.开展心理疏导,加快移民社会融入

移民从内心里不太愿意接受新的环境,成为他们追求新生活的心理壁垒。我们努力从观念上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帮助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克服搬迁带来的种种困难,引导他们走上脱贫、富裕之路。定期安排法律工作者在移民村开展挂牌法律援助工作,安排心理咨询师在移民村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移民主动转化自我角色定位,减少依赖性。给移民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促使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建成和而不同、和谐有序的安置地文化。7月15日—18日,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已经在柳陂移民新村开展了义务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移民反响良好。

五、美丽家园建设

移民村是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的新村,要达到全面洁化、美化、绿化、亮化的标准。潜江市为移民村解决了52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处理移民点内环境保洁和美化、绿化、亮化等问题。在各移民村每村招聘5-6人负责移民村的美丽家园工作。每村安排一名村干部负责,年终纳入考核,与工资挂钩,每星期一、五定期抽查。目前,移民村日常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路灯明亮,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实现安置点建设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安置点建设利用酉水河流优美的自然景观,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建设当中,即建成移民安置点,又是“酉水移民风情村”,带动旅游业发展,更好地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和增收的问题。

第二篇: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

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小人精”。我校属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学期间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家经常偷家里人的钱乱花,来学校偷同学的零花钱或零食,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不听教师管教,在课堂上与同学闹矛盾打架,事后逃离学校躲到偏僻的地方,让家长、教师无法找到;多数学生对校园里飘动的零食包装袋、废纸等视而不见;许多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学生利用、欺负,这些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必会是阻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急待于进一步加强,鉴于此现状,我校以“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心动再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一德育主旨为特色,寻求教育的突破口,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正面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只要教育到位,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首先我们编写出一份《潞市中心小学学生每日行为习惯守则》,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接着我们便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问题。每学期开学第一月,是我们集中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时间,大型集会校长讲、班队活动班主任讲、每天晨会按照学校要求老师反复讲,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

课、语文课等相关学科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让学生对好习惯要求与做法知晓率必须达95%以上。多方面的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正确行为习惯的信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监察督促

在课间营造一种监察督促机制,弘扬好人好事,抨击违纪现象,限制劣迹行为,堵塞不良习惯发展和蔓延的渠道,促进与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为此我们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牵头,成立学校大队部监督岗,对各年级各班进行每日量化。

1、监督岗的运作

监督员的产生。监督员的直接领导是少先大队辅导员。监督员由每个中队选出各方面较优秀的队员上报少先大队部,再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集中开会时为其授袖章,宣布其工作职责等。

监督员的工作运行程序及其职责。监督员工作的运行程序是:早晨提前10分钟到学校大门口,协助值日教师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一二年级走读)。从晨练、早读、大课间活动、中午自修、到放学期间一律按时到岗工作。

监督员的工作职责:

1、严格按照班级一日量化考核细则做好检查记载。

2、检查全校学生在校时的纪律、卫生、仪表等。

3、观察并记录课间纪律、安全、卫生和好人好事情况。4.检查各班环境区域内的清扫情况。5.填好“班级一日量化评分栏”。6.汇总一天来的监督情况,上报大队辅导员。

监督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该机制重点体现在日广播、周小结、月评估、学期末汇总上。

日广播——就是将监督岗一天来所观察发现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在次日早上的广播中播出,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劣迹现象予以曝光。

周小结——就是由大队长协同每日监督员做如实记载,对一周来各班量化分详实地进行统计、汇总。

月评估——就是将四周的工作进行综合整理。就一个月来全校监督岗上的所有情况,从共性与个性,成绩与不足,先进班级的保持程度,后进班变先进班的转化力度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剖析、评价,提出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

学期末汇总——就是将一学期全校各班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一学期监督岗情况的总结,全面、系统地归纳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表彰奖励一学期来的优秀监督员。

2、监督岗的作用

早上学生到校,学生佩带红领巾、衣着、个人卫生情况都要接受监督员检查。课间操在楼梯口设监督岗,学生的上下楼梯、言行举止也在监督员的监察督促下。食堂就餐是否按顺序排队,晚上就寝是否做到迅速、安静,都在监督员的工作范围内。监督岗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监督岗是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自己

安排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和行为控制,在激励与制约的机制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指导思想。激励与制约机制将学生个体的行为紧紧地和班级的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学生个体的荣誉直接影响到班级的优劣,“想做”、“要做”、“禁做”成了学生行为前思想意识的检查站,潜在提醒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做了好事能受到表彰,班级靠我增光,我为班级添色,同学间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班级的繁荣,随着好人好事的与日俱增,学校良好道德氛围也就逐渐形成。

(三)活动育人

活动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每学期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学校有小卖部,学生买东西后随地乱扔食品袋的现象很严重,当着老师他不扔,当着监督岗的值日生他不扔,转过身去他就扔,树丛里、花园边、墙角裂开的砖缝里到处塞,很令人头痛。我们就用两周时间开展专项活动,先是通过少先队开展“随地乱扔怎么办?”为主题的班队会进行大讨论,学生每人必须写上10条办法或主意,班会上人人发言,再讨论形成班规或公约10条,张贴在教室里,学生违犯了,就照班规处罚。学生人人写、人人发言讨论是让学生内因起作用,激发学生内驱力,把不乱扔变为自觉行动;形成班规是想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少先队还长期开展“弯弯腰活动”,看见杂物主动就捡,“弯弯腰”成了学生口头禅。

(四)常抓不懈

虽然学生可塑性强,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容易反复,寒、暑假容易忘记,每年又有新生,所以坚持是关键。“坚守是一种品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有成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段。在这一时段,政教处、少先队、班主任齐抓共管会有鲜明的效果。平时要大队部监督岗督促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些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尤其是本学期以来,学生的思想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由原来的自由涣散变得积极进取。学校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违规违纪的学生少了,文明礼貌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杂物的学生少了,讲究卫生自律的学生多了;自私自利的学生少了,关心班级荣誉的学生多了。校风、学风得到了淳化,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

第三篇: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第四篇: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各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和目标,即“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使社会治理实现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要实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管理,为社区内自治组织提供有利条件。加强社区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群众阅读室等公共活动场所,使人们能够在社区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促进各种社区组织的活跃度。要赋予社区组织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明确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以及党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有效杜绝多方管理、责任推诿等问题。社会组织要从“服从”向“协同”转变,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学联、青联、科协、文联、记协、残联、贸促会等人民团体应在引导相应群体的行为、维护其权益、化解矛盾方面发挥更大作

用。社会组织要明确自身的服务使命和宗旨,从以往的服从政府领导逐渐向协同社会治理的方向转变,突出社会组织自身的主动性,提升社会组织成员自身的素养,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

确保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存在诸多社会矛盾、冲突与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构建畅通的利益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要重点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注,予以及时和必要的物质帮扶,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为农民群众解决包括失地、就业、保障等现实问题。完善对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在医疗、教育、子女安置、住房等多方面加强管理与帮助。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益,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平等。要保证分配公平,进一步加强技术、资本、管理以及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设,提高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确保社会建设的成果能够在收入分配中得到合理体现。企业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发放制度,推动工资分配在起点上实现公平。要改变以往按照身份、户籍以及编制进行工资分配的不平等限制,严格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同工同酬。此外,政府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化建设,在充分尊重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性的前提下,加强必要的监督,促进劳资双方平等协商工资分配方式的形成。

推动政府的社会治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的社会治理

模式向“服务型”转变,并不意味着完全剥夺政府的权力,而是要实现合理“分流”,将社会治理的权力交还社会,培养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与诚信。可以考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在治理方法上广泛吸纳社会智慧,鼓励和挖掘来自社会成员与组织机构的社会治理力量,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构思的不断产生。政府不仅要积极转变理念,为社会治理提供完善的服务产品,还要肩负起社会组织力所不能及的其他服务,并对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的宏观监督。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利益调节机制的建设和优化,使群众能够认识到从合法途径获取利益的重要性,明确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和引导,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要重视社会民生问题,牢牢把握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工作重点,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方法与手段,特别是要把保基本的责任履行到位,但同时也要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拓展治理主体来提高民生事业的质量和效率。在保障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加快社会各领域事业的快步发展。要将科学的财政体制覆盖到广大城乡地区,从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为更多的群众做好服务,以期赢得社会各界群众的有力支持与认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积极借鉴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实现制度优化。许多国家在社会

治理方面做出了多种尝试,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年推行的“重塑政府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放松管制、精简政府部门、裁减冗员、推行绩效管理以及引入竞争机制等;英国的社会治理则以资本的投入为核心,实现“消极的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型国家”的转变,加强就业政策的改良,将原有的社会福利转变为更多的就业岗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制度的优化。要始终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置于工作的重要位置,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创造未来,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实现和谐社会。

第五篇:社会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需要通过党和政府的柔性管理,通过党的群众工作来有效化解矛盾,消弭冲突;另一方面还需要从社会治理的实践出发,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科学看待秩序维护中的社会强制问题。

所谓的社会强制,是指政府职能部门运用强制性手段建立和维护社会基础秩序的过程。从社会和谐的基础出发,利益协调的重点是关照最弱势群体的利益。而我们知道,任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主体,都不可能轻易让渡利益。而基于党领导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任何政党的制度化建设都需要强调制度框架内党的社会强制能力。首先,社会强制作为社会治理中化解矛盾,约束权力边界的技术性手段和制度化政策,在法治国家的目标下,本身可以被纳入法治范畴而加以规范。其次,技术本身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一方面使得社会强制具有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社会强制的必然性。在一个精密庞大的管理体系中,技术的强制性要求规制人们的行为,并通过规制保障了人们的自由不受侵害。最后,社会管理创新和基础秩序维护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有效获取,这个过程本身包含着对人们的行为强制,这种强制的道德基础恰恰是所有人公平地享有不被侵犯的权利。

危机情境下的社会治理我们在工业社会谈论社会和谐,必然绕不开危机情境。工业社会在提供人们极为便捷的交往和获取知识与财富的机会的同时,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社会可能在转瞬之间失去其全部的秩序基础。中国人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观念,可以保证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始终保有生机和活力。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对危机情境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也是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失范和失序的重要领导力量。而我们对危机情境的把握,在实践上还需要有充分的人员、价值、物质、制度和政策的储备。

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社会时发多发的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党和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要求。社会治理过程不同于日常的管理,更强调发挥党的领导与协调作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作用,市场和社会的理性参与作用。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不少学者强调危机管理,其实质在于强调危机控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育相对完备,社会群体本身对传统危机有着相对成熟的应激模式,能够在危机情境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因此避免了承担危机引发的全部压力。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社会认为政府应该对危机的化解与克服负有更多的责任,因此提出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在管理理念下,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倾向于对事件本身的处理,危机应对的基本思路往往是将事态平息,较少考虑人们日常的利益或者价值诉求。危机的突发性和较强的扩散性,要求政府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将事件控制住,这个决策过程必然带有应急与强制特点。但是现代社会危机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元交互特点,决定了我们一方面需要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强制,另一方面基于防范和化解危机的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要在协调群体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社会参与,避免危机促发要素的累积。即强制过程本身是保障社会良序和获取社会支持的过程。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战略。

促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体制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管理效能改变和制度调整,对社会整合能力构成了现实威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依靠国家强制来避免社会动荡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从政党科学执政的逻辑出发,显然,这种带有应急强制色彩的管理过程,需要从理念到制度、方法都做出调适。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对压力型维稳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应该说,任何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也是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但是,仅仅依靠压力型维稳显然是难以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此,实现社会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治理理念上需要转变思维,进而形成制度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机制。一是把维护稳定建构在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尊重多元价值并形成科学价值引导机制上。中国传统的管理体制一直都存有协调的基因,但在具体运行中,通过权力运行遏制可能存在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是有管理体制的必然趋向。二是肯定人们合理合法的利益及其追求利益的过程,并在多元主体中完善协商民主,梳理权力边界,实现利益表达的制度化。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改革开放中,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分化甚至利益侵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多元利益集团甚至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极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要出发,试图左右改革开放的政策,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在信息相对完备的环境里,进行科学决策,协调各方利益和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三是确立社会稳定的综合指标体系。当前,中央政府维护稳定的原则和目标在科层制度下经过层层加压,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方式覆盖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分析,这一能力是任何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期待拥有的。但是也要看到,若非制度完善和组织健全,这种快速传导的将稳定视为根本目标的维稳体系,会直接锲入传统管理框架,形成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政府强制过程。因此,需要在廓清社会稳定的基本内涵和表征的基础上,形成考核稳定发展的综合指标,而非维护稳定的压力指标。

例如,在许多地方将上访人数多少作为考核地方稳定的重要指标。这既否定了人民来信来访作为信息沟通的有效机制,也会造成地方通过人身强制或者花钱买平安来克服上访问题。因此,建构科学的维稳指标,是要从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入手,而非从社会失稳的表象入手。这才是克服急功近利表面光鲜,内里糟糠的必然的行政行为。实际上,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梦思想,其落实过程必然在于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共识,进而规避利益侵害,实现利益和谐。这是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但在实践中,各种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直接耗蚀了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平台。这一点,尤其需要在执政过程中加以纠正。四是以法治为核心,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当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能够简单视为权力滥用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民主有效发育中难以完全规避的现象。我们知道,撇开事件本身的非法性,近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群体性事件超过10万起,而涉诉涉案涉访的各种事件多达200多万起。这些事件很大一部分是公民维权运动,这也是社会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组织形式。在正常情况下,社会通过组织化行动,在法治框架内寻求自身权利保障机制,并拥有监督权力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民当家作主,本质上体现着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制度平台和物质保障。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党引导人民在理性和与法治框架内逐步加以克服。

显然,仅就社会强制力而言,它体现着工业社会执政党的基本能力。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强制力是与社会理性和社会民主的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民主的前提是对自由的期待和对权威的尊崇,即政党能力必然体现为政党执政中约束自身和社会、推进发展的制度要求,体现为制度被权威执行和模范遵守。就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要求来看,社会强制的过程必然具有以下道德意向和价值目标:每个人的合理合法的利益都应该得到维护和尊重,每个人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过程都不能够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党和政府控制的公共资源,依系于法律向全体人民公平开放。

社会强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其所内蕴的善的追求和制度的逻辑是这种力量有效施行的基础。援引康德的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社会良序的维护,以及对于公共利益和制度权威的尊崇始终是并行不悖的。

汇报人:xiexiebang

下载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潜江市移民新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加强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于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 刘恩强 [摘 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害事件,暴露出我国当前药品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

    统一战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长治久安。统一战线由于其特殊的职能优势在加强......

    关于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

    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 姜明安 一、程序正义对于社会治理创新有什么重要意义 罗尔斯(John Rawls)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

    湖北省治理湖泊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治理湖泊的实践与思考 郭倡民 2010年第10期 ——社会建设 2009年11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这次会议选址“千湖之省”——湖北,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9-4 阅读:652次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育 探索与实践 [摘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

    仙桃市妇联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仙桃市妇联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才能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

    xx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xx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近年来,xx市以项目化推进为基本方式,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基础支撑,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