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报告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报告
—2006年11月1日在浦东新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浦东新区副区长 万大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就一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向常委会作汇报。
一、关于总体进展情况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批准以来,浦东围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明确的“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看清楚、想明白、有重点、抓突破”,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各项改革有序展开。
(一)主要特点。一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呈现如下特点:
1、全面部署,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一个指导思想,十项任务,三个着力,四个结合”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2005年—2007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3月下旬,市委、市政府以及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分别召开全市和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区委一届七次全会通过《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整体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2、上下结合,协调推进,扎实开展各项试点工作。从目前整体进展情况看,三年行动计划框架确定的6个方面60个具体改革事项中,70%已经推开。其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等39个具体改革事项已经启动,正在平稳推进;建立浦东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等13个具体改革事项已形成具体方案,并积极与国家有关方面沟通争取先行先试;土地制度改革等8个具体改革事项,由于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正处于调研准备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纪委、人事部、科技部、商务部、民政部等十五个中央部门在浦东新区开展了20余项改革试点项目。
3、抓住机遇,着眼创新,重点领域改革有所突破。从整个改革试点进程看,在重点领域取得了进展。比如,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率先实行行政管理投诉制、问责制、评估制、监察制四个制度,为提高行政效能提供制度保障。再如,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浦东率先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对跨国公司资金流动和跨境资金运作起到重要作用。
4、在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同时,其他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四个结合”的要求,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在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改革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
总的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上海和浦东加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今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国家有关部委在浦东进行的部分试点项目已在其他省市推广。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新的体制动力。
(二)重点领域改革事项的进展情况。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围绕“三个着力”、“两个聚焦”有序推进。具体情况如下:
1、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在以下四方面。
(1)创新政府管理体制。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参照“二级市”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和新区事权关系。新区提出在项目审批等8个方面,希望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经市有关部门的协商和沟通,在下放规划、财税、土地管理、环保市容、项目审批、社会事业发展等六个方面的管理权限上已形成初步协调意见。
——继续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新区与功能区事权、财权划分和交接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理顺新区层面与功能区域和街镇的职能、事权和财权,探索建立互补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川沙功能区域开展块的行政监察派驻试点,探索监察体系的垂直领导,实行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相分离的监督机制,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北蔡镇、唐镇率先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制定了《浦东新区北蔡镇、唐镇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主要改革内容包括精简党政内设机构,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具体推进三方面的改革:
——推出提高行政效能的四项制度。以中纪委(监察部)依法行政监察试点为抓手,实施提高行政效能的“四个制度”改革,目前已出台《浦东新区行政效能投诉暂行办法》、《浦东新区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浦东新区行政效能评估暂行办法》和《浦东新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暂行办法》等四个办法。目前正在逐项细化实施意见。
——开展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已形成具体试点方案上报国家人事部,并开展了试点准备工作。
——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改革。制订和实施《浦东新区绩效预算改革试点方案》。首先开展以项目支出为重点的绩效评价试点,以后再扩大范围。
(3)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探索了以下改革。
——实施城市管理改革。成立政府综合执法机构,并使执法重心下移,形成城市管理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处理机制。目前,新区已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六个功能区域的城管执法大队,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明确了新区综合执法机构的综合执法领域,并开始执法工作。
——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开展教育“管、办、评”联动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加强监管,委托社会评估,试行教育委托管理等改革。开展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诊疗费用为目的的基本医疗改革试点。在郊区试点一二级医院成立“医疗卫生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实行双向转诊、先进医疗设施共享和互为确认检查项目等改革;制定《浦东新区2006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方式改革和岗位设置试点工作。
——在街道探索剥离经济管理职能的新型管理模式,强化街道的城区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为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4)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市区联手推进减少政府微观经济管理的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浦东新区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主要改革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总审批事项从原来的700多项减至220项。二是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审核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简化审批程序,对继续审批的事项,统一审批格式,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企业设立和年检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方便企业设立和年检,减少行政审批等改革试点。在去年推出企业年检申报备案办法、企业注册资本分缴办法、人力资本出资办法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了扩大浦东登记管辖权、优化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办法、允许商标专用权出资、将企业不良记录相关责任人员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等四项改革。
——深化中介组织改革。人事部已批准浦东开展允许人才中介机构外资控股试点。民政部已批复同意浦东新区开展行业协会登记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在浦东已处于酝酿发动中。
2、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深化金融、科技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新区主要抓住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方面扎实推进。
(1)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具体进展:
——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加快。央行体制创新在浦东展开,央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现已开始起步运作。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已经挂牌成立。经商务部批准,石油交易所已开始营业。债券市场发展取得进展,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快速增长。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和推动金融机构集聚。人民银行宣布争取在浦东率先进行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央行黄金储备中心已确定落户浦东。中国第一家货币经纪公司在浦东成立。全国首家信托登记机构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在浦东设立。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市场机构——英国劳合社的分支机构落户上海。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包括:保险资金投资上海基础设施项目;国内首个外币基金项目和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已获批准。
(2)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具体进展是:
——科技部把张江纳入“火炬试验城市(区)”计划进行试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集群式发展。通过部市合作,把张江建设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重点推进构筑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孵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进入“园区采购”、知识产权质押等。
——上海市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已经形成,争取拟议中的公开发行非上市企业股份转让交易系统落户浦东。同时,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浦东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已在张江挂牌成立。
(3)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具体的改革事项是:
——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九项改革措施”,在浦东先行先试,解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资金跨境流动难题。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十四条意见,上海海关公布了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九项措施。目前,正在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支持,试行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申报单“三单合一”的旅客通关申报手续。货物通关的“一单两报”系统在外高桥保税区部分企业试点。
——商务部同意与市政府在浦东共建国家级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并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地承接外包企业新聘人员的委托培训等业务。目前,商务部与市外经贸委、新区联合进行调研,拟出台鼓励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
3、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具体进展是:
(1)在川沙新镇探索“区镇合一”、“镇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川沙功能区域管委会与川沙新镇合署办公,进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尝试。新镇下设社区,社区设立社区委员会,实行镇直管社区的管理模式。
(2)积极推进郊区综合改革试点。新区成立工作组,选择张江功能区域作为社会主义新郊区试点,配套推进规划、建设、土地等领域的改革事项。如推进村级“二合二分二集中”的综合改革试点。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进行改革,实行“村有村用镇管”的管理模式。
(3)实行城乡教育、医疗管理体制并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目前,在实行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并轨的基础上,新区正在推动城乡医疗管理体制并轨,加快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改造。在就业方面,浦东已经对非农就业实行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浦东基本建立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基本覆盖各类从业人员。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的整体性、统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改革事项的法制保障建设相对滞后,对某些重大改革事项的认识仍需深化和统一,全市试点推进工作机制有待强化。
二、关于下一步工作重点
目前,党中央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加大改革推进力度,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酝酿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各地改革都取得较大进展。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大推进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工作力度,突出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推进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一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一阶段,围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四分开、一减少”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原则,形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主要是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界定各行政层级之间的职能定位,形成上下错位、职能互补的管理模式;确定政府组织架构的改革方向,推进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等。二是进一步理顺市与新区的事权关系,探索“二级市”的运行模式,完善政府管理方式;三是进一步梳理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法制、事权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务院法制局、市人大和市法制办的支持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立法保障。
(二)继续推进涉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着力抓好三个领域的改革。一是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证券、债券、产权、期货等资本市场。不断完善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的运作,推进金融品种创新;探索增加石油期货交易所新品种;探索在期货交易市场进行企业化产品创新。二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在上交所建立非上市公司报价技术系统,在上海产权交易市场探索科技企业股权交易。三是加快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通关”制度建设,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的绿色通道。
(三)继续推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医疗体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一是在整个新区全面实施面向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按照市里工作部署,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在深化基本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为促进基本医疗服务体制整体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按照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精神,以“五个新”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张江功能区域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二篇:合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合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促进和保障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决定执法检查
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浦东从诞生到发展都与改革紧密相连。今年是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9年,也是《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通过实施的第7年。
5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决定》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动员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出席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吴汉民、洪浩、薛潮,秘书长姚海同等出席会议。根据常委会2014监督工作计划,7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将听取执法检查报告。
自贸区建设为综改注入新活力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首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从被确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的那一天起,浦东就背负起国家战略的使命。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这“三个着力”,是中央对于浦东综改的要求,也涵盖了浦东综改的全部。
2007年4月2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按照“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原则要求,浦东综改的目的就是围绕发展、促进发展,率先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综改的突破口就是以制度创新推动金融发展和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综改的路径就是要以开放促改革;综改的对象是政府自身,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决定》实施7年来对落实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支持、促进、引导和规范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和先行先试提供法制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承载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面积的浦东新区,改革大棋局又注入新的机遇与活力。浦东正将三中全会精神体现到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试验试点中,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化优势为胜势。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已经过一审,即将进入二审。《条例草案》根据自贸区的定位和特点,设计了涵盖管理体制、投资开放、贸易便利、金融、税收、综合监管、法治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总体制度框架。
“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明确执法检查的任务和目标。”殷一璀说,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推进市和区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形成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合力;推动相关部门总结经验,从制度创新层面促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督促有关方面抓紧完善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规范,并为人大制定好自贸区条例总结经验,更好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加强各方协同,务求执法检查的实效
今年,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也是上海自贸区改革“溢出效应”开始显现的一年。用好这两大国家战略,是浦东改革最重要的底牌。为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2014年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安排呈现出新的亮点,比如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突破带动作用,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2014年版负面清单。
据悉,市人大将重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市和浦东新区政府作关于执行《决定》、转变政府职能的专项工作汇报,实地调研浦东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执法试点和浦东新区市民中心等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情况;财经委重点围绕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市和浦东新区政府作关于执行《决定》、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的专项工作汇报,实地调研实体经济和经济新业态等发展情况。
浦东新区人大表示,将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上下联动执法检查,成立专项调研组,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推动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并结合改革试点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着力探索改革试点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途径。
殷一璀强调,要加强各方协同,务求执法检查的实效。市人大相关委员会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加强沟通配合,聚焦重点把检查工作做深做实;市和浦东新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总结和自查工作;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既要联动开展检查,也要通过检查为今后制定相关决议决定提供指导。
执法检查引入第三方评估
本次执法检查,旨在通过检查《决定》的落实情况,聚焦浦东能突破、上海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重点改革事项,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情况,重点检查贯彻《决定》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情况。通过执法检查,总结提炼改革成果,宣传推广改革经验,积极营造改革氛围,促进浦东新区为本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从而在全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记者了解到,检查内容分为四方面:一是市政府和浦东新区贯彻落实《决定》的基本情况,重点检查浦东新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改革措施。二是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根据《决定》授权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及其实施和备案情况。浦东新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决定》、加快推进和更好地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执法检查的方式也颇有两点,采取市人大督查、市区联动、第三方评估、三级人大代表参与和媒体宣传等方式,注重发挥三级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作用。
执法检查具体工作分设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两个检查小组。其中,3月到4月为执法检查准备阶段,研究和拟定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初稿,在听取财经委和浦东新区人大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执法检查工作方案;
5月为“下发通知和动员部署阶段”,5月到6月上旬为“市区人大联动检查”,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组织浦东新区政府、区属行政机关对实施《决定》的情况开展自查和有重点的检查,于6月上旬前形成检查报告,送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5月到6月为“人大督查阶段”,法制委、财经委根据分工,分别组织执法检查,形成执法检查书面材料。财经委的执法检查书面材料于6月下旬前送法制委汇总。
5月到6月为“第三方评估阶段”,上海社科院按照委托评估的要求,积极参与执法检查各项活动,对《决定》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于6月下旬形成评估报告送法制委。7月上旬到7月中旬,为审议阶段。7月中旬,法制委进一步修改执法检查报告,报常委主任会议,7月下旬,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决定》情况的报告、法制委员会关于《决定》执法检查的报告。
殷一璀希望,上海社科院要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在对《决定》实施情况开展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提出战略性意见建议;本市新闻媒体要全程参与,充分报道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引导全社会共同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献计出力,促进浦东新区为本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新途径。
第三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学习材料
【编者按】2008年6月18日,浦东新区召开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干部大会,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李逸平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改革试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力争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搞得更好。
现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文件、讲话材料编辑如下,以供大家学习。
战略决策篇
1、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96次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会议认为,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继续做好有关专项改革试点的同时,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相关经验,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2、一个指导思想、三个着力、四个结合、十项任务:
力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政府,注重制度环境建设和改造的服务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整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完成十项任务。第一,推动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第二,推动要素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三,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第四,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运行的组织化程度。第五,加快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六,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七,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机制,全面有效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第八,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九,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第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适应国际通行做法的市场运行环境。
这十项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体制建设,包括:政府体制、市场体制、企业体制、中介组织体制、公共部门体制。二是加强产业体制建设,包括:科技创新体制、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涉外经济体制。三是加强统筹城乡一体化区域体制建设,包括:城乡统筹发展体制、社会保障体制。
探索进展篇
1、成立浦东新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008年6月6日上午,上海召开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指出,要紧紧围绕中央要求的“三个着力”,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形成合力、细化落实,把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向深入。上海近期将出台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进一步向浦东新区下放事权、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激励人才、实施金融聚焦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市场准入审批制度改革、内外资企业投资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等领域。
4、总体方案与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体现对改革试点的整体考虑、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
《2005年—2007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它的主要内容是:
“外汇九条”:2005年10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在上海浦东先行试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简称“外汇九条”),这是浦东被批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央行上海总部设立后,在涉外经济领域率先冲击的制度创新。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运行遇到的所有问题中,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境外母子公司、伙伴公司等的资金衔接问题,中资跨国公司总部“走出去”过程中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及跨境运作问题,是浦东经济运行环境国际化的软肋。“外汇九条”改革试点的实施,破解了资金跨境运作难题,为跨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质检十四条”:2006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座谈会,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简称“质检十四条”)。“质检十四条” 新政推出了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环节、降低费用、节省时间的通关监管措施,旨在优化浦东国际商务环境,提升浦东的口岸服务功能。“质检十四条”发布以来,浦东新区与检验检疫部门逐步落实实施细则工作。重点围绕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化大通关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管理和建设公共安全平台等方面,积极实施出口产品免验、电子口岸信息等平台建设,推进品牌战略,深化标准化示范试点,进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中医药等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试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维修中心等诚信企业便捷检验检疫措施,探索提货单电子放行、出入境人员管理模式改革等等。
“工商八条”: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上海市工商局推出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八条政策”。具体包括:支持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要素市场机制体制创新,促进金融辅助产业、金融衍生产业健康发展;鼓励以多种出资方式在浦东新区投资设立企业;放宽企业集团登记和大型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支持浦东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和
8街道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基础上,已于年初在浦东新区其他22个街镇的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
12、实施高桥地区医疗服务纵向联合体试点。形成以第七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高桥、高东、高行、凌桥四家卫生院的“一大带四小”的格局,基本实现了双向转诊、检验互认、联合培训、资源共享、管理一体等目标,方便郊区居民就医,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13、推进新区教育“管办评”改革。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共管理模式,实行义务教育委托管理、社会评估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办评联动”改革试点。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基本职责与关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提供专业评估服务的新型模式。
14、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按照“大事业、大机构、大基金”改革的思路,调整新区事业单位布局,整合现有机构,构建公共资源配臵大平台,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15、实施行业协会登记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和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推动政社合作、政社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16、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新型的政企关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自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 “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17、探索三方协商机制的改革试点。选择在物业管理、学校管理、医院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三方协商机制改革试点,探索政府通过与社会协商的机制,推动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8、开展市民生活品质的评估。把市民生活品质指标作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一项指标进行评估,推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
三、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的金融改革和创新
0登记、信托财产登记、信托信息披露与发布、信托信息查询和证明、信托登记研究与咨询。
27、进行首家QDII试点。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与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合作发行QDII外币基金,积极探索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新途径。
28、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证券协会在张江试点,推出国内首个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另外有多个项目上报待批。
29、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个人、企业联合征信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建设,配合央行上海总部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推动并建立金融高管和金融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系统。
四、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的科技体制创新
30、开展股权交易试点。在张江建立股权托管中心,开展股权交易试点。
31、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32、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浦东新区政府投资10亿元,在张江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目前,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已在浦东投资14个项目,风险资金近2亿美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3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张江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探索与知识产权产业化相关的新政策、新标准,推进构筑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孵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进入“园区采购”、知识产权质押。
五、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改革
34、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改居工作,深化村集体资产管理体
2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41、推进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国家民航总局原则同意在浦东国际机场开展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申报单“三单合一”试点。推进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一单两报”和联网监管理,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绿色通道。国家质检总局正式下发《关于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出台支持浦东先行先试的14条措施。
42、在金桥出口加工区进行贸易通关改革试点。上海海关出台《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九条措施》,在金桥试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海关政策的叠加。新措施有利于拓展浦东口岸功能、促进贸易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形成良好的涉外经济环境等。
8、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街道职能转变,增强功能区域统筹能力,促进社区均衡发展,在东明路街道和浦兴路街道试点基础上,从2007年起,新区在所有街道实行“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强化功能区域统筹、实施部门预算统筹”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改革。改革之后,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转移至功能区域统筹管理,街道将工作重点转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街道企业税收纳入功能区域属地核算,街道经费由功能区域统筹保障。
9、三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果经验:
一是坚持站在国家改革战略全局的高度积极思考、主动争取,努力使浦东成为国家改革先行先试的平台。
二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使改革成为产业升级、功能拓展的强大动力。
4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3、总的目标:
通过未来三年加快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制度完备、运行高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4、五大标志:
按照《2008年-2010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框架》,未来3年浦东要通过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制度完备、运行高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这一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具体将取决于五大标志。
一是基本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框架。浦东将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具有现代政府行政和公共服务理念的管理体制。
二是基本形成有利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开放型经济运行规则体系。浦东将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扩大开放,努力形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运行规则体系,使陆家嘴成为全国金融机构、金融资金、金融人才集聚的核心区,金融创新、金融标准制定、金融生态环境的先行区。
三是基本形成以张江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浦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6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小政府的体制优势,形成亲民、便捷、透明的运行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率先成为行政效能和透明度最高、收费最低的地区之一,当前就是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和切入点,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重点深化市场准入、基本建设程序、投资项目审批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政府服务环境。
在市场准入审批改革方面,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所规定的151项前臵审批,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凡是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审批项目,都实行告知承诺制。对取消和改为后臵审批的事项,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实施严格的市场清退机制。
在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改革方面,关键要精简环节、缩短时限、联合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能。对以招拍挂方式用地的建设项目,要尽最大可能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缩减审批环节。特别要实现工商、质监和税务部门审批过程联动,加快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的联合验收制度。
在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方面,重点是加快探索实施内外资投资项目审批并轨。要取消外商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批,将项目申请和合同章程的审批时间由8个工作日压缩到4个工作日。要加快推进实施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备案项目当场办结。由新区核准的项目,必须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在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方面,要坚决贯彻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取消或停缓征148项行政事业收费;同时,在年内分两批再取消或停缓征10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使浦东取消或停缓征行政事业收费达到252项,进一步在全市先试先行。
8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试点。试行按深加工结转模式管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实现以设计公司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一次税收的保税监管模式。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重点是要支持半导体装备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中科院浦东科技园建设,加快完善软件测试、生物医药、微电子技术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社会效益。
11、做好三个方面的专项工作:
一要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二要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三要强化和完善法制保障。
12、突出三项重点工作:
突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金融发展和自主创新这三项重点工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小政府”的体制优势,使浦东成为政府服务最优、行政效能和透明度最高的示范区之一。
在推动金融发展方面,要聚焦陆家嘴,加快建设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不断提高浦东在全市金融发展中的贡献率和带动力。
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要聚焦张江,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
13、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要按照中央精神和部署,结合浦东实际,从解决对发展制约最大、群众和企业最不满意的环节入手,明确阶段目标,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0要在市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争取、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重打造“四个力”:
一是强化资本引力,进一步完善适应创新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发展要求的融资体系,提升创业投资集聚规模和投入力度。
二是增强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三是壮大产业实力,加快引进和发展高端核心项目,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瓶颈。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16、如何狠抓落实,合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项工作:
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市综改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狠抓落实,合力推进综改各项工作。
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三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四是强化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力量。
17、下一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总结发扬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来的成果经验,进一步增强先行先试、务求必成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要坚持以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来检验解放思想的实效。
三、要处理好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做好面上各项工作的关系,努
2统筹等工作,更好地成为区域功能开发的平台、政府服务企业的平台。
开发区是主力军、“阵地战”,要大力推进基地开发、成片开发,而中心城区、建成区域也要打好“巷战”、盘活资源,搞好“点状”开发,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
对街道来说,招商引资的职能没有了,但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责任没有变,工作不能松。
各镇更要加强配套、抓好项目、优化服务,不断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21、浦东如何在发展中关注民生:
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关注民生,尤其是要关心困难群众,统筹安排好就业、保障、居住、生活等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在环境、设施、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迈出新的步伐。
22、当前解放思想的关键问题:
就是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创造发展环境、改进公共服务上自我加压、自我革命。
23、解放思想的一个核心任务:
就是要更加主动自觉地从市场、企业、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检验、调整现有的制度、政策、程序、标准,看一看是不是还有包揽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是不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是不是有利于提高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依法、透明。
28、如何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精神,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提高执行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各项改革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29、如何体现执行力:
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负责、主动配合、主动争取,切实把重点改革事项落实好,切实把市里下放给浦东的事权和政策衔接好,切实把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改革方案谋划好,努力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贡献。
30、加快推进以世博配套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
2008年,浦东负责推进的重大工程有72大项(包括25个世博配套项目),其中 “一环两道”(中环线浦东段、机场北通道、东西通道)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抓节点,坚决完成各项市级重大工程任务,决不拖全市后腿。
当前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要全力推进重大工程前期动迁,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二是要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攻关,加强管线搬迁协调工作。三是要加强交通组织,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四是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抓紧改善三林地区和浦东南路、沪南路、杨高南路等重点道路的环境面貌。
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根据新区联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抓进度、抓质量、抓稳定。建交委要加强对动迁房源的统筹,加强对功能区域和街镇的指导服务、加强与市有关部门
627加速度阶段。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区动员、全力以赴,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与市世博局的沟通协调,健全迎世博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和实施迎世博各项专项规划,明确节点目标和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一、重要文件介绍
2007年6月7日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同年重庆市委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重庆市向国务院上报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务院3号文件),2009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复函批准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指导性文件就是国务院3号文件和改革总体方案。
(一)国务院3号文件
3号文件将加快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件提出了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对推进重庆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努力方向、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以及落实文件的具体要求。该文件既是指导重庆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又是加快重庆改革发展的政策汇编。
3号文件共38条,除新给重庆十多项“黄金定位”之外,支持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对重庆市12条政策请求和国家调研组的10条政策建议的肯定、吸纳和完善。
1、“12+10”政策介绍
关于12项政策:一是关于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中央加大对重庆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资金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四是支持重庆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关于“尽快批复土地利用总规,并对重庆土地管理实行弹性审批制度”;六是批准重庆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七是支持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八是关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九是关于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十是关于加大对重庆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一是关于支持重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二是关于支持重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
关于10项政策:一是关于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费;二是关于对主城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用地“只征不转”;三是加大对重庆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四是支持重庆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五是将重庆摩托车纳入全国“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六是支持重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七是允许重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八是将低收入人口作为长期扶贫对象;九是同意重庆工业企业享受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十是提前布局和启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交通项目。
2、关于国家给重庆的“黄金定位”
一是建设“七基地”,包括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等。
二是建设“五中心”,包括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航运中心等。
三是建设“八区”,即一个“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两个“试验区”:统筹城乡的科技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五个“示范区”: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
四是建设一个“枢纽”、一个“通道”,即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是建设长江上游的“三都”,即“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
(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指导思想: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基本措施:重点围绕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三条主线”,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做好改革试验的16项重点工作。
12项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主要有: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倾斜投入机制;构建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要求的政府服务机制;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建立提升劳动力素质、引导其就业创业新机制;建立覆盖城乡、有序转接的社保新机制;建立引导城乡人口合理分布新机制;建立促进和谐的现代社会管理新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新机制;建立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的新机制;建立招投标方式配置扶农资源的新机制。
16项重点工作主要有:加快形成市域主题功能区布局;构建城乡统筹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系;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户籍改革;加强农民工服务与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建立高效的“三农”投入机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目标:到2012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功能形成,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2007-2009年具体实践情况
建立“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一是在市级层面,市财政加大对“两翼”投入,设立了区县(自治县)城市建设上档升级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区县(自治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级国有投资集团公司投入50亿元帮助完善 “两翼”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是在区县(自治县)层面,推进“一圈两翼”区县对口帮扶。三是在企业层面,引导各类企业到“两翼”实施特色产业项目。
大力解决农民工问题,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引导机制。一是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了以重庆市为基地,北京市、山东省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加大农民工安居扶持力度。将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并考虑,探索农民工腾退宅基地迁入城镇或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激励措施。四是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五是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持续改善农民工留守子女入学条件。六是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载体助推有入城定居意愿的农民工整户进城。
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约580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9.5%;土地规模经营比例约23%。二是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三是整合支农资金,支持规模经营。四是继续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入攻坚扫尾阶段,已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342个,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网点14627个,基本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
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城市资源下乡。主要形式是全市确定了10个统筹城乡示范项目,作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
推动区县改革试点。选择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九龙坡区推进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试点。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村探索改革模式,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同时还实施了“全民创业”计划。梁平县在土地流转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方面努力探索突破,探索了土地流转的“超市+连锁店”模式。
城乡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一是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基础医疗、乡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二是教育改革。切实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修订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启动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改革。编制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行动纲要、“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四是深化城乡社保制度改革。出台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城乡低保条例,确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推出“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基本消弥社会保障制度缺口。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县文化馆、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服务点为主要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加快建设。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调整财政投向。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相符合的转移支付体系。二是整合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区县(自治县)园区发展,加大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保障城市公交、农村交通、水路客运等畅通。三是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步伐加快。累计开业小额贷款公司57家,放贷45.6亿元,其中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涉农的贷款占83.4%。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3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营运,2009年8月末存款余额5200万元。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即将启动。四是探索开展新型涉农商业保险,推出了“外出农民工保险”、“新型农村医疗责任保险”、“新农合保险超赔”等新型保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推进区县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二是加快规划体制改革。修订村级规划导则,推进城乡规划职能向镇、乡、村延伸;在6个区县开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四规叠合”试点。三是探索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机制。启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改革试点。2009年全年农村土地交易所完成地票交易13500亩,成交金额约12.89亿元。
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推进改革试验。截止2009年9月,重庆市与国家各部委和大型中央企业签订协议(备忘录)、形成会议纪要或获得批准文件49项。主要涉及国家近27个部委办局,涉及国家级企业近12家。与英国签署了《英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备忘录》,加拿大政府与我市合作开展农民工职业卫生与安全项目,世界银行为我市提供贷款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工就业转移、新农村建设、社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支撑体系等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项目。
三、2010年改革要点
围绕“求突破、出特色、显亮点、见实效”的目标,着力突破一批体制性障碍,重点开展“万元增收”、“双轨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土地科学利用”、“要素流通”、“城乡养老保险”等六项重点改革,加快探索形成重庆特色改革模式。
1.到 2012 年,实现“两翼”农户户均纯收入在 2009年基础上增加 1 万元,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每户增收 1 万元目标。
2.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城乡住房保障模式。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计划;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农村康居农房,建设“巴渝新居”,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区域相对集中居住。
3.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坚持“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的原则,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户籍改革,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力争两年内集中解决 300 万左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综合考虑就业年限、住房情况、社保缴费年限等因素,合理设置城市入户门槛,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引导城镇人口合理布局。完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配套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相关政策一步到位;弹性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探索建立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担户籍改革成本的体制机制。
4.推进以农村土地交易所为核心的城乡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的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机制;改革征地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审批分离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
5.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和流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开展涉农商业保险业务,推动“两翼”地区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试点,发展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建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长效机制,依托连锁超市、便民店等市场平台,充实邮政、书刊、烟草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商贸服务。加大家电、汽摩下乡力度,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启动建材下乡,扩大农村消费。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完善农畜产品交易所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向城镇超市、农贸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副产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6.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在去年 15 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 10 个试点区县,扩大政策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开展市外务工农民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区域转接工作。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保障机制;结合新农村“千百工程”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村卫生室配置和服务标准化。加快建设城镇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第五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
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开展改革试点,是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为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特制定**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一、现实基础
自2006年底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推进“四大一新”(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框架城市、新农村建设)来谋求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了超常发展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已呈现出超常发展的喜人态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6.6亿元,同比增长14.20%。财政总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28.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30.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8 亿元,同比增长64.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7亿元,同比增长23.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8元,同比
— 1 — 增长13.40%;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同比增长15.80%。
“世界铜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工促农基础好。围绕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目标(即铜原料供应基地、电解铜生产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关联、上下配套的铜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铜加工企业达78家、铜冶炼能力达85万吨,铜加工能力140万吨。2008年全市铜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5.7亿元、税收31.7亿元。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全面动工建设,力争2009年投产拆解企业15家以上,年拆解能力70万吨。
大框架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城带乡基础好。围绕推进“四区合一”、建设“大框架城市”的目标,中心城区至**、**的快速通道已完工通车,至**的快速通道预计2009年6月份可建成。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构想,目前夏埠新区、城西片区、鹰雄大道沿线和龙岗工业新城“三区一城”的整体开发已全面启动。以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完成了市体育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同步发展的基础好。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过
— 2 — 千万元的乡镇达13个,过亿元的乡镇2个。2008年县乡财政发展迅速,全市37个乡镇街办,过1000万元的26个,比上年增加13个,翻一番,而且全市所有乡镇财政总收入均已过百万元,**市实现乡乡过千万元。
**市的基本市情是:人口少,区域小,经济总量不大,发展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发展势头强。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看,今后一个时期,正处在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立足基本市情,抓住主要矛盾,着眼未来发展,是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基本依据。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 “四大一新”和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以加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在宏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互动、开放互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整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试点区域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行统筹考虑、总体规划,兼顾各方利益,制定整体改革方案,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全面提高区域内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协调程度,促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机制、合力推进。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以试点地区的自身探索为主,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上下结合、形成合力。试点地区要在体制上敢于改革,在机制上勇于创新,在举措上善于突破,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把握重点、有序实施。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整体改革中分清急缓、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把握现阶段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取得实效。
——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重点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建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
— 4 — 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将**市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活、统筹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13年,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经验。
四、主要内容
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有机统一体,通过规划引领和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自行探索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着力在规划建设体制、基本公共服务、统筹产业发展、利益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
(一)加快推进全市域的规划体制改革,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1、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大统筹城乡规划的力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域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市域内规划选址分级管理制度和城乡规划备案制度,对市域重点协调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跨区域建设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形成市域统筹规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项目城乡建设新格局,提高资源配臵的效率和设施的共享度。
2、建立全市域一体的规划体系。围绕构建以**区为中心、— 5 — **市、**县城区为副中心、6个左右乡镇为节点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加快建立由市域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明确分区功能定位,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布局、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全面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单元化管理,细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加快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做好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3、构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要求,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夏埠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严格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建立批后监管协同机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用地验收制度;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建立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土地执法监管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理顺强化市区土地储备管理,加强建设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征收工作程序;加强农
— 6 — 民建房管理,严格按规划审批农民建房,坚持“一户一宅”制度。
(二)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4、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及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客运发展新途径,着力构筑纵横交错、内连外畅的城乡交通网络,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和通达深度,重点抓好县至乡公路、断头路和网络公路的建设。统筹规划推进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初步建成内联外畅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城市到乡镇、乡镇到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加快农村渡口改渡建桥工作,按照省、市两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多方面筹措资金,全面落实改渡建桥工作。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修订完善并出台《**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督促各县(市、区)出台相应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及检查考核细则,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把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
5、建立城乡平等充分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市场导向自主择业、公平准入鼓励创业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用人观和择业观,— 7 — 引导就业困难群众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办好市、县(市、区)、镇三级联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中小企业,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着力抓好农民外出就业和回乡创业。不断增强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争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入园就业。全面激活农业创业主体和投资主体,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投资创业,对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投资办厂的,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用地审批、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建立创业风险基金和引导基金,着力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多层次、区域内可接续和转移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职工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建立未享受各类养老保险、70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补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保障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外
— 8 — 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接轨。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对象跨区域就医和实时结报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实现特殊困难人群社会福利救助全覆盖。
7、加快建立城乡公平的教育体制。实施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扎实推进教育资整合工作,适时出台推进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按“做大做强乡(镇)中心小学、做优做精村级完小”的资源整合思路,农村教育的投入向乡(镇)中小学倾斜,力争用3年时间使每个乡(镇)有一所高标准的中心小学。建立县(市、区)域教师统一配臵制度,构建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完善扶困助学机制,关爱教育弱势群体,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子女都能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加快农村中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升格,整合市直中专资源,确保**市职业技术学院江铜校区正式挂牌招生。
8、加快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以市群艺馆、艺术团、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为龙头,以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骨干,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村(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市城乡四级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效益日益得到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筹建市艺术中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强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标准化建设,按要求全部独立建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配臵文化流动服务车;尽快建立1个市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3个县级基层中心和33个乡镇基层网点;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配套工作,争取在2010年全市33个乡镇全部都有文化站;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活动等专项经费,促进我市城乡文化协调快速发展。
9、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按照国家和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试点,试点单位为**市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和**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城乡社区卫生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立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和乡村医生公共卫
— 10 — 生服务补助制度。加大农村卫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卫生人才,建立规范农村卫技人员进入、退出机制,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度,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及医保差别报销制度,逐步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分级分层分类的医疗服务体系。
10、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所有乡镇推行“乡财县代管”;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三)加快探索建立城乡利益协调机制,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11、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体系。以建设小城镇为切入点,— 11 — 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村镇实际,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凡是没有编制规划的建制镇必须尽快组织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多元筹资,拓宽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财政安排一定资金;返还城市建设维护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给小城镇;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制度,实行级差地价;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小城镇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采取倾斜政策,培育其做强做大,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在各建制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制定和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环卫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具体办法。
12、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联动监管、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
— 12 — 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13、深化户籍登记制度和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员来我市落户的条件,凡在我市拥有合法固定的居住场所和合法的收入来源的,均可在我市落常住户口。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土地承包、宅基地、计划生育、兵役优抚等相关政策制度的配套改革。深化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改革,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四)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
14、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健全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稳定发展,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的思路,积极开展良种进村入户活动,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认真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加
— 13 — 快中低产田改造,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左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在全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聚集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群。围绕主导、特色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亮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省、市级龙头企业,注重培植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业科技示范镇、示范户建设,发挥好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的作用。对农民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支持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培育科技经纪人。力争三年内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促销活动,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订货会。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认真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建立健全供销、邮政系统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以质优价廉服务“三农”。
15、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充分利用省委组织部下派选调生、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支一扶”、“村官”考录等方式充实农村“三农”人才。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切实推动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鼓励长期在基层一线的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培养和优秀人才选拔管理模式,把农村乡土人才纳入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范围,打破人才的城乡壁垒,整合现有农业和农村人才资源。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带头人集中培训工作。组织农民技术人员参与全省“一村一品”示范点行业技术培训班,促进各示范点的互动交流。
16、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坚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发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具有**市特色的生态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以“六改四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和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
— 15 — 社会生活共同体,加速区域内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7、建立二三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机制。按照经济流向、区域条件,调整优化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集聚能力。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快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打造“世界铜都”和“中国环保水工产业基地”。制定出台激励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在**市建立采购、物流配送中心,打造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
18、建立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机制。强化生态功能分区,健全环保准入机制,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划定优化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退城进园或退城进郊,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化排污费权交易制度。完善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医疗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导和督促乡镇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与计划,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畜禽养殖业管理,控制农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全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19、创新发展地方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培育多类别、广覆盖、竞争性强的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县域企业的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乡镇小企业的投放力度;鼓励农业银行加大在县域、在农业的信贷投入;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及环保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大商业性贷款的投放;激发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有效利用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分布广泛,资金充足的优势。促进城市涉农企业与农户建立收购关系,对与城市企业签有订单的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对与农户签有订单的城市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利用小额担保贷款对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信贷支持,对企业新增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我市小额担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完善《**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核奖励办法》。引导各银行业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积极向中小企业开展票据贴现业务,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20、构建新型农村风险防范体系。按照“政府补助、农户自
— 17 — 愿、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户覆盖面,扩大保险品种,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加快探索建立政策性农民自主创业保险制度。探索开展商业信贷与保险联动的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五)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
21、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注重实现乡镇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坚持机构设臵与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相结合,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为契机,在实现大乡镇的基础上,合理设臵各类机构,对乡镇原有的内设机构和事业站所实行整合重组。坚持职能配臵与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相结合,逐步将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坚持编制确定与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相结合,精简党政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切实加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控制,严把入口关、疏通出口关。
22、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责权统一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小机构,大服务”的改革思路,合理划分市与县(市、区),县(市、区)与乡(镇)之间的事权和决策权,调整优化机构设臵。成立城乡一体的交通管理机构,— 18 — 统筹管理鹰雄大道、**大道、邓洪公路等城际快速通道;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大水务”管理模式,统筹管理境内信江流域;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管理机构,推进农村政务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3、创新增强统筹能力的体制机制。继续实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大力整合行政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的政策,健全财政支农的刚性增长机制,积极整合财政资源,开展政府主导、财政部门牵头、主管部门参与,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载体、资金为保障“三位一体”的支农资金整合改革试点,增强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
24、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按照“权利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市镇的扩权强镇、行政执法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新市镇的集聚辐射功能,把新市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的战略节点。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审定专项改革方案,— 19 —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时间5年,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为试点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第三阶段(2011—2012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第四阶段(2013年),为完善提高阶段。
待省政府批复总体方案后,制定阶段性实施意见,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改革重点,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出需要由国家和省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三)健全机制,合力推进。
综合配套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市、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将改革试点任务作为县(市、区)和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重视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加强工作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