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6:0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

第一篇: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农村康居工程是“宜居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促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以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通过不断建造“风貌统一,功能齐备、安全舒适、经济实用” 的联排式“乡间别墅”,达到农村宜居的目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

一、基本现状及主要成效

我区现有行政村62个,村庄住户33371户(其中农村危旧房约5000户),农村人口约10万人。近年来,农村电力、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目前,乡镇通达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卫生用水覆盖率99%,电视、电话覆盖率96%,文化体育设施覆盖率81%,商业服务设施覆盖率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平方米,住房总体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启动了农村“居住革命”

为切实改善城镇环境,大力提升农村居住品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大力推广巴渝新居建设,启动了农村的“居住革命”。2009年以来,共计建成农民新村3个,巴渝康居点10个,完成巴渝新居建设1886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191户,实现了农房建设的三大转变:一是由过去的 分散自建组转变为联户集中统一建设;二是由过去无设计建设转变为统一参照《巴渝新居通用图集》建设;三是由过去个体砖匠建设转变为建筑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改善环境与形象。

(二)集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我区巴渝新居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减少了过去农户分散建房导致用地的浪费,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据初步测算,农村分散建房户均占地450平方米左右,现在集中建房户均占地250平方米左右(含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就我区累计完成的1886户来计算,可有效节约整合土地约566亩(指拆旧建新,原有宅基地复耕计算)。

(三)凸显了新村“乘数效应”

巴渝新居建设的大举实施,以“乘数效应”激活多个因素,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钢筋、水泥、砂石、木材、砖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新家电、新家具的必要添臵,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巴渝新居建设形成农村一定区域内要素聚集,助推了农村大发展。

(四)丰富了城镇化发展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让更多农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精神、物质及生态文明。大批巴渝新居的建成投入使用,必将引领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住进农民新村的农民摒弃传统落 后的生产生活卫生习惯,有力推进农村物质、精神、生态“三大文明”建设,赋予了城市化发展的新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因素,我区农村居住条件依然很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城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建房分散缺乏特点

南岸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构成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的组合地貌特征,这也使得我区农村自然村落的布局非常分散。我区现共有农房约3万户,其中5户以下的散居户约有1万户,约占农户总户数的40%。村落布点较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和难度,而且建筑形式单

一、杂乱无序、装饰粗放、缺乏地方建筑特色。

(二)危旧房多环境较差

我区农村危旧房有着量大面广的特点,现有农村危旧房屋约4240户,涉及人数约1.3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占50%。现有农房中有卫生厕所约77%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约84%,生活污水处理率约58%,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风来刮”是目前部分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对传统的能源方式依赖性较强,生活用能以煤、柴焚烧为主,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虽然农村电力供应基本实现了“户户通”但是,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仍较差,尚有12.4%的农村电网没有实施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农户线路老化,无法满足农村日用负荷。此外,自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虽然全区早已实现村村通电话,但绝大多数村没有宽带网络接入,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普及。村镇供水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四)现行政策制约了发展空间

目前现行的农村土地在具体政策、发展阶段定位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难题和障碍,户籍制度障碍导致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民政政策、住房安臵等“五大保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金融政策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农村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区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六)康居工程建设资金短缺

虽然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投入采取了多种渠道,但就主城区而言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目前,巴渝新居建设涉及规划选址、征地拆迁、风貌设计、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亦十分艰巨,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也难以适应农村康居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

(七)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十分不平衡。长生桥镇、南山街道、南坪镇,分别依托茶园新区、南山生态带、南坪商圈,经济发展迅速,在场镇建设、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各镇。而迎龙、广阳、峡口等镇农业经济占着较大的比重,经济底子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八)村镇产业配套薄弱

村镇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我区镇域经济相对薄弱,绝大部分村镇目前没有形成操作性强、富于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农业生产缺乏引导,农民生产仍以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收益较低,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明显。

三、工作思路

(一)锁定“三大目标” 精心布局有机实施 一是2011年计划建设农民新村3个。遵照“规划合理、适度集中、环境良好、配套便利、风貌鲜明”的基本要求,实现农民新村“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1个小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1个农家书屋、1个幼儿园。二是建设巴渝新居1000户。与高山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相结合,按照“集约用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富有浓郁巴渝地方特色”的总体要求,大力传承巴渝传统民 居风格,彰显屋脊瓦头、穿斗廊柱、青砖勾缝等地方建筑元素符号,并与当地环境和田园风光相协调。三是改造农村危旧房1000户。实行农房建设改造“三结合”(即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对单家独户分散的D级农村危旧房原则上不再就地改造,采取就近迁建相对集中到农民新村;对符合村规划的聚居点危旧房采取“主体排危、风貌改造”、完善“六通六有”、实施“一池六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路、改庭院),使之改造成为农民新村。

(二)编制“三级规划” 引领康居工程建设 随着我市主城进入二环时代,以及重庆新一轮总规修编的全面展开,我区将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全区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范畴,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区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真正形成规划全覆盖。一是“一体化南岸”规划。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与发展、城乡总体、土地利用总体、生态环保规划的“四规叠合”,不断强化自身的区位、环境、特色、产业“四个”优势,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二是“特色城镇群”规划。调整和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设施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的原则,实现城区与周边城镇的规划共用、设施共建、管理共担、成果共享,以城市繁荣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发展促 进城市持续繁荣。三是“个性乡村”规划。抓住我区“临江绕山”这个最大的自然特征,充分考虑人文、历史、现代等因素,形成“适度集中、服务配套、村容整洁”的乡村,确保与周边环境和景观协调一致,又各具特色与魅力。

(三)注重“三大要点” 凸显巴渝新居特色 一是把握特点。对巴渝新居建设点,从特有地理位臵优势,按照选定的巴渝新居通用图集的外观、色泽以及环境协调等要素,因地制宜进行有效控制,建成面上整体统一,但点上又各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巴渝新居。二是打造重点。对位于二环以外的迎龙、广阳等镇的场镇、重要节点、区域边界沿线的巴渝新居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建成凸显巴渝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示范康居点。三是彰显亮点。围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做文章,赋予康居点建设持久生命力,打造生态农业康居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探索“三大模式” 有效突破土地瓶颈 一是占补平衡模式。按照“村民自愿、占补平衡、共建共享”的原则,继续实行宅基地复垦,规定凡自愿申请到新社区建房者,须先签订原宅基地复耕协议,实现耕地的集约节约。二是带资入社模式。按照“土地集中利用、产业聚集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功能集中配套”的思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对跨社、跨村的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的,采取“带资入社”的方式,办理入户手续和有偿取得宅 基地,享受该集体经济组织应得利益分配。三是腾笼换鸟模式。鼓励农村居民跨行政区域、跨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梯度有偿转让,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购买闲臵农民房屋和有偿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从偏远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有效地盘活农民闲臵宅基地和承包土地,顺利推进我区农村土地“双换”进程,为下一步农民变市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整合“三股资金” 确保康居工程建设 我区尚有部分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不完备,因此首先要考虑 “输血”。一是参照“地票”收益返还。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户拆除旧房,腾出的宅基地及其房前屋后院坝等附属设施用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或区土地储备整治机构收购新增耕地指标,参照“地票”市场交易的纯收益,80%补偿给农户,引导其到农民新村建(购)新房或到城镇购房,20%给村集体,主要用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闲臵的工矿企业、学校和废弃道路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部分参照“地票”获取的纯收益,至少80%用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财政专项补助。政设立专项资金,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按照60万元/个,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平均按照2万元/户。三是涉农资金整合。按照管理主体、资金来源及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 金,包括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易地扶贫等多个方面,加快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强力资金投入,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为下一步“造血”功能的打造提供必要保障。

(六)突出“三个强化” 运作积极有序高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年初及时召开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动员会,区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布臵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专门成立由区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城乡建委牵头,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农水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及相关镇政府主要领导等为成员的南岸区城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的统筹协调与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强化责任到位。建立完善康居农房建设改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成员单位各自的职责分工,严格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积极推行政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人头的制度,各相关责任镇政府与承建施工企业或建筑工匠、建设改造农户分别签订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竣工时限,按要求及时报送工程进度。三是强化宣传动员。年初全区召开康居工程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在此基础之上各镇、村、社层层发动。与此同时我区携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对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进行全方位宣 传报道,有效提高和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七)运用“四种思路” 积极推进康居工程 一是调整规模和容量。适时调整全区巴渝新居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远郊广阳、迎龙镇重点支持建设巴渝新居,对近郊乡镇和街镇鼓励农民向城市和小城镇适度集中,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巴渝新居,避免第二次拆迁。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条件、资源承载能力等予以综合评估,确定巴渝新居康居点的容量。二是完善配套功能。对已具规模农民新村和初步建成的巴渝新居康居点,整合资源,完善水、电、气、路、通讯及“六通六有”配套设施。三是规范建设用地。对巴渝新居康居点建设用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予以明确。加大对已入住巴渝新居康居点农民原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以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妥善处理巴渝新居建设中用地上的遗留问题。四是完善管理办法。严格巴渝新居建设准入条件,开展涉及巴渝新居康居点建设宅基地的确权工作,同时,将环境保护、土地集约集中、农村产业发展与巴渝新居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落实后期管理措施,让巴渝新居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八)把握“四定原则” 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 一是“定量”。严格按照市里分解下达的农民新村、巴 渝新居和危旧房改造年度目标任务完成。二是“定点”。2011年我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主要是针对C、D级农村危房,尤其是广阳镇、迎龙镇、峡口镇等影响到居住安全的D级危房;三是“定时”。涉及相关镇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必须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面完成计划改造任务;四是“定风貌”。按照区确定的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方案,严格把握“坡屋顶、青砖白缝、桃(仿)木门窗”等川东民居主要建筑特征,通过有效合理运用传统民居元素对屋顶、门窗、墙裙和山墙等重点部位进行建筑美化特色化处理,确保临街建筑风格统一、色彩协调、整洁美观。

(九)实行“四个统筹” 推进康居工程建设 一是统筹任务分配。区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镇地理区位特点以及农村危旧房分布区域,统筹分配下达建设改造任务。二是统筹资金分配。按照平均2万元/户的标准,采取市级补助15%,区财政补贴80%,部分农户自筹5%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三是统筹工程进度。区政府统筹时间进度,各相关责任镇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要求各镇必须确保于11月30前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12月中旬前完成1000户巴渝新居建设和12月底前完成3个农民新村建设目标任务及其“六通” “六有”。四是统筹材料供给。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问题,是“宜居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阳光工程”,因此对建 筑材料的质量、安全、环保问题应严格把关,力求做到各街镇所用建设部件品质过硬、规格与风貌统一。

(十)采取“四种模式” 灵活选择建设途径 一是集中代建。农民建房户自愿要求镇政府代为邀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包工包料建设。二是集中联建。由村“两委”协调土地、平场,农民建房户自愿组合、联合修建,共用干墙,节约土地,邀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包工不包料,半承包式自建。三是集中自建。由村“两委”协调土地、平场,农民建房户自愿组合,民主推荐成立建设小组和监督小组,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员,自购材料,按照巴渝新居风貌,自己组织施工。四是集中兴建。各类农转非安臵房、城中村建设项目均按巴渝新居风貌建设,由各街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方式。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我区康居工程建设,促进南岸区的农村面貌大改观,区域特色大彰显,城镇环境大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大提升,城乡差距大缩减。

区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

第二篇:新农保将缩小城乡差距

新农保将缩小城乡差距

霍金英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农民“养老不犯愁”, 目前全国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超过1亿,按现在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即每人每月55块钱,如果实现全国覆盖,一年国家财政将支付近700亿元的资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中央政府缩小城乡差别的决心。

新农保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致力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胡晓义解释说,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相对财力比较弱,所以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每月的55块钱,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是全额补助,比对东部地区补助高出一倍。各省在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的时候,也都考虑到对相对贫困一些的县给予更多补助,目的也是缩小区域性的差别。目前中国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做了很多的努力,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同时,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投入资金,最起码的标准就是给每个参加新农保的农民每年不低于30块钱的缴费补助,对重度残疾人这样的困难群体,还要多给补助。当然,新农保的制度,既是有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又不是一项纯粹的福利补贴,还是要广大农民来参保,来交费,来实现自己的老年保障。我们把这几方面综合起来,叫做个人交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立的,制度种类较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建议要重视制度之间的衔接。国务院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意了农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之间的衔接,朝着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效能的方向努力。比如,一些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将老农保与新农保进行了整合,许多地方完善了新农合报销与医疗救助的“一站式”服务。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始实行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如天津市对本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整合,在基本养老保险和老年人生活补助、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实现了城乡统筹。

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一个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城乡差别,但无论是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设计,还是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要为实现城乡统筹打好基础。用城乡统筹、公平共享的思路指导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朝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努力。制度设计要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差距。要为今后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留出接口,如新农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等制度,都有一个制度衔接问题,有的还有一个关系转续的问题;农村低保与农村社会救济、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计划生育奖补政策等,也都需要统筹考虑、有机衔接。总之,应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逐步推进制度统一、保障水平适度、相互协调且互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差别性的财政税收政策尚不配套,协作银行财务负担较重。目前,国家对试点地区农户参加新农保有财政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保和提高投保额度和比例,而对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协作银行尚未出台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导致协作银行在承办新农保相关业务的前期处于亏本状态。调查显示,在开办新农保业务的前三年,协作银行承办此项业务将处于净亏状态,这不利于新农保试点的大面积开展。加大财政税收政策倾斜,提高协作银行与农户参与积极性。对协作银行开办新农保业务视同涉农信贷业务,给予营业税优惠和所得税减免,对协作银行在乡村开办营业网点、布放ATM机等现代结算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并协调国土、房产等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部门适当提高对基础养老金的补助比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高中央、省、县对新参保农户的补助标准,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强化对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的监督。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农保试点工作的督查力度,及时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确保新农保试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加强部门协作管理,提高农保基金安全与效益性。新农保涉及财政、社保、银行、基层组织等众多部门,全面铺开后,农保基金将快速增长,资金规模较大。强化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行政检查、纪检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基金安全,防止腐败发生。建立独立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机构之外的,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协调、监管和制约相关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活动。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基金管理,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引入投资人才,加快新型农保基金存银行活期转定期、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步伐,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在条件具备时,也可考虑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运营管理,委托国家法定的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和投资,确保农民个人账户资金的安全和较高的投资回报,使新型农保基金不断滚存积累,良性循环,使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兑付的实力不断增强,真正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变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完善网络,规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金融部门要指导县农保部门加强内部建设,规范运作程序,完善新型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县乡联网,业务网上运作,提高工作效率。指导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确定新型农保专职人员,落实人员工资,提高工资标准,保证人员稳定,逐步构建起全县统一、规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能否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将更多城乡居民纳入制度保障范围,且保障制度稳定运行,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之一。正在试点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正是一次关键的冲刺。

第三篇:缩小城乡、贫富、区域三大差距调研材料

缩小“三大差距” 构建和谐某某

某某镇缩小“三大差距”调研报告

某某镇位于忠县北部,南距县城47公里,北距“佛教圣地”----某某38公里,东距某某市第二大都市----某某92公里,西距某某市主城28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5个村(居)、138个村(居)民小组,13892户,45720人,城镇化率20.8%,耕地2882公顷(43230亩),森林覆盖率达48.2%。

近年来,我们切实贯彻中央“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发展〃民生为主题,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推进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农转城力度,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以解决农村低保和看病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保五难”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趋向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三大差距”逐步缩小。到2010年底,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81亿元,增速16.6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4718亿元、0.3445亿元、1.30642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为53:10:37),农民人均纯收入6039元,增速20.58%,固定资产投资7247万元,增速20.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9万元,增速19.83%,地方财政收入1175万元,存款余额5.638亿元,粮食总产量23651吨,人均占有粮食540公斤。某某镇成功打造为“市级文明镇”、“市级试点小城镇”、“县级卫生场镇”、“市级科技示范镇”、“蚕茧万担镇”、“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某某市万头种猪基地”、“某某市特色林业之乡”。2008年,被规划为

国家“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

一、当前“三大差距”在某某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差距

基础设施差距大。某某镇抓住市级小城镇建设的机遇,集镇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农村比较广阔,制约建设的因素较多,个别地方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饮水难等现象依然严重,与县城及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

居民收入差距大。到201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39元,与全县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6元相比为2.57:1,与全市相比差距就更大。

社会保障差距大。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并且落实较好;而在农村,只为“五保户”、“特困户”提供了低保金,且数额比城镇要小得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集镇开发、退耕还林等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社会事业方面差距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设备、服务水平远不及城镇。有线电视安装普及率95%,家用电器使用率92%,这两项基本普及,但是自来水饮用率只有54%,程控电话安装普及率只有46%。全镇现有中心卫生院2所,医生47人,病床只有83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2653人。全镇现有文化站1个,农村基本无文化活动开展;敬老院2个,五保家园5个,根本不能满足农村老人入住。

居民待遇差距大。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差别项目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都实行民办公助,农 2

民既出资又出劳,而城市类似相关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镇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各项安臵补助标准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社会保障措施和落实标准也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很难就地入学。

(二)贫富差距

“衣”:衣方面的差距不大,主要是档次方面的差距。“食”: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但还有少数农民缺乏,主要是那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缺乏、智力低下的家庭,在农村占3%。基本环保,农民主要自给自足。营养质量不高,某某镇饮水质量特别差,许多指标严重不达标或超标。农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住”:80%的农户住房质量差,每个农户平均在200个平方米以上,人均在40平方米以上,但质量差,不美观,结构不合理,功能缺乏,特别是农村厕所、洗澡间设计差或缺失。还有少数农民住在低矮、破旧、潮湿的房屋里,更有甚者是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行”:某某镇虽然农村道路里程多,做到了社社和大的院落都通公路,但通行质量差。通行客车的有8个村,但只能在部分主公路上行驶,大部分社员生产生活仍靠步行和肩挑背磨。

(三)区域差距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某某镇在全县乡镇经济发展中一直居于前列,由于受区位条件、区域投资、区域布局的影响,我镇与全县其他乡镇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与拔山、汝溪和沿江乡镇比较差距更大。

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二是基础条件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三是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二、形成差距的原因

(一)区位原因

某某镇由于远离县城,无城市辐射,不沿边、不沿路,投资渠道短缺、招商引资困难,基础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造成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大,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拉越大。

(二)体制原因

投资体制基本上在城市,在重要交通线,在重要规划区,而对相对远离县城的边远山区投资有限;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远远比农村居民优越;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分配不公;“先富起来”的政策必然导致差距拉大。

(三)自身发展原因

虽然这几年我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发展水平还很差,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化水平低,骨干收入项目缺乏,加之农业的自身效益不高,风险大等造成了农民的收入不高,形成了差距。

三、缩小三大差距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距

1、坚持工业强镇,加快特色工业发展

坚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资源,依托产业优势,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强化工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深层次开发,打造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经济。

加强小区规划建设,搭建工业平台。合理规划工业小区,搞 4

好某某、碾盘、丰收三个工业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历史遗留资产清理,利用好政府搬迁,学校合并,村级蚕房等遗留的房屋资产。

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支柱工业。依托森林资源,培植新兴产业,深度开发林木产品,发展木材加工业。依托蚕桑资源,发展丝绸加工业,加强桑树综合开发利用。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加强友明大米生产技改,扩大仁云面粉、万元酒业生产规模,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养殖资源,发展储藏和肉类加工业。

通过工业强镇战略,培育一批上规模、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到2015年,全镇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提高40个百分点,税收500万元。

2、坚持农业稳镇,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坚持规模化经营,打造某某农业四大经济产业带。以改良桑树养优质蚕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蚕桑经济带;以推广优质品种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优质大米经济带;以经济、生态结合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村为重点的生态养殖带;以扩大规模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竹、林、果经济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蚕桑业,依托“万担蚕茧镇”优势,制定蚕桑“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发种20000张,产茧1.5万担。加强对现有桑树的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树立蚕桑产业立体抓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力度改造蚕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蚕房、蚕具,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大 5

力改革养蚕体制,改分季饲养为分批饲养,实施大小蚕分离饲养。实现养蚕数量规模化、桑树管理规范化、设施设备先进化、养蚕技术科学化、基础条件优越化、桑树利用综合化。达到95%的农户养蚕,1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达到20%,平均每张单产40公斤。养猪业,依托“万头种猪基地”,进一步改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条件,落实补助政策。坚持集中打造养殖示范小区,用工厂化管理理念建设养殖小区;改良优良品种,全面推广养殖洋三元以上的优良品种;加强养猪服务,建立完善的养猪保险措施和补助秩序。大米业,依托“有明大米”品牌,进一步改良品种,发挥中高山优势、绿色优势,实施技改,促进深层次加工,打造品牌,加强对外销售渠道,加强和县内超市联络。

狠抓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草食牲畜产业,利用丰富的草资源发展肉兔、肉牛产业。计划2011年出栏肉兔60万只、肉牛1000头。食用菌产业,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发展食用菌,计划2011年种植300万袋。林下养殖,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农户庭院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让林下养殖成为全镇养殖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发展林下散养土杂鸡50万只。

开发丰收片区林果经济带。因地制宜发挥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村土质薄弱,红壤土质,适宜竹木、果品生长的特点,发展林果生产(柑橘、竹笋)。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 以推进集镇建设为中心,加快中心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构建集镇、中心村、集中居民点三级人口集聚网络。按照“功能配套、设施齐全、主题明确、规模适度”的原则打造“市级小城镇、商贸集镇”。到2015年,集镇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 6

15000人。要在某某镇城乡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居民点建设、道路及绿化用地等技术指标进行详细修编,对集镇旧城改造、公共设施进行标准设计,合理确定集镇发展方向。加强碾盘、丰收场镇开发,集中开展某某场至某某场公路沿线中心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和建设,容纳集镇剩余的大量人口。

切实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确保农村道路畅通;加强水利设施整治,确保农村灌溉和人畜饮水;落实国土保护措施,保护农民生产的命根子;同时加强农村通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等公益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观,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转城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数量。

(三)加强扶贫工作,完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 认真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工作要求,围绕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某某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全面改善贫困村及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1、加强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落实

结合每个贫困农户实际,引导他们依托本地资源和本户劳动力资源,按照“远期、近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万元增收结合”和“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精心帮助每个农户巩固发展好1—2个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

2、进一步抓好智力扶贫工作

教育和引导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从“被动脱贫”转到“不 7

甘贫困,我要脱贫”上来,多措并举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组织贫困户子女和有劳动能力人手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种养、致富的本领。认真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组织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来我镇为贫困户专业培训。积极组织贫困户人员在我镇就地就近企业和专业大户家中务工,让他们一方面在务工中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本土企业和专业大户中亲身体验发展观念,亲手学习各种技术,亲切感受发展成就。

3、进一步落实扶贫责任

认真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把党员干部、农技人员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中,切实开展帮带工作,落实帮带责任。

四、几点建议

1、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倾斜对东北部乡镇的投入。

2、切实加大农村移民的力度,近年来开展了高山移民、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等恶劣条件地方移民,但力度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可能的将那些条件较差地方的群众搬迁到基础较好的地方来。

3、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制订土地合理流转、规模发展的机制和优惠办法。

4、尽快落实农村“三权抵押”机制,让农民的土地、林地、宅基地充分发挥作用,进入融资市场。

第四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民收入长期低水平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1.1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种基础地位更为突出。一方面,解决占世界1/4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关系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国际粮价的稳定,以致涉及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关系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能力和热情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关系重要内容的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高低。改革之初,“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取得历史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农业发展缺乏持久的制度支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剧,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村出现大面积抛荒,粮食出现连续减产等,这对于一个耕地有限、人地关系紧张的人口大国是极其危险的。

1.2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第一产业。没有农业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广泛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地位愈发明显。一方面农业为工业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另一方面,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张。我国广大的农民是工业品的重要消费群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状况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近几年农民收入不高导致的农村购买力的低下已直接影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

1.3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曾作过鲜明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而且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公平分配是共同富裕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利益分配上,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不同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农民收入状况与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改革之前,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极低,增长缓慢。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57元,比1958年仅增长60.62元,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9%,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改革以后,农民在拥有了部分生产资料的同时,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产,加上当时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提高到2 090.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8.1%,特别是 1978~1984年,实际平均增速达13.4%,但是从1997年开始,由于多种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回落。1997~2002年5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增长3.8%。2004年是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幅较大的一年,达6.8%,但仍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1984年是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城乡收入比是1.74?誜1,而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誜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可能达到6?誜1,几乎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3.1 长期以来重工轻农政策的积淀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建国之初,为了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工业,国家对工农业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农业仅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决策者只是在农业发展不足而威胁整体经济发展时,才重新重视农业,致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旦矛盾缓和,又会减弱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利益的关注。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来自: 书签论文网

3.2 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

首先,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按照一般规律,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农产品消耗比重会越低。其次,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来自自然的不确定性很大,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更为突出。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虽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观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历史传统的惯性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农民的观念以至行为模式,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农民的市场经济和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等现象时有发生。

3.3 农村的现实状况

首先,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加上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执行困难,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限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其次,政府投入长期偏少。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但政府财政用于农村发展的各类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15%,占GDP总量比重的1%。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再次,农民负担长期偏重。一方面,有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相当一部分由农民自行分摊,农民又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不断膨胀,走不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行政支出入不敷出,导致农村乱收费。

3.4 农民自身素质状况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具有劳动力量的优势,但却不具备质的优势。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是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最低的一个群体。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在此基础上,农村干部的素质令人担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甚至还不到,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现阶段农村体力型劳动力大量过剩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并存的尴尬局面。

4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

4.1 调整收入分配体制,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首先,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其次,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国家政策的保护。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不例外。再次,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安全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实行得较多的是送温暖式的或节日型的救济,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稳定性,国家和社会应该始终履行最起码的社会保障职责,使社会救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4.2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首先,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国家应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扭转长期以来大多由农民承担基础教育经费的状况,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名副其实。其次,着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农村基层干部是党与广大农民联系的桥梁,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选拔干部时应把文化、技术等素质

作为重要依据,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

4.3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包括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项服务,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转化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二是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劣质农资产品的流通,防止伪劣农资坑农,维护农民利益,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抑制农资价格过度上涨。

4.4 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农民要增收,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当前,政府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规范农村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帮助农民有序流动;二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其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已成为第二、三产业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农民工利益的保护已不仅仅是农民工本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

——忠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忠县农业委员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圣杜甫1000多年前发出的呐喊,代表了人们的集体理想。如今,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栋栋立起来,一栋比一栋漂亮。然而,在农村,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虽然农民财富积累大幅增加,但农户房屋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却倍加突出。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多数农户无法整齐划一地拆建,一些老房子在风雨飘摇中变得破败不堪。

住房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房的好坏、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村危旧房改造成为弱势群体最迫切的需求。“村容整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忠委办„2011‟103号文件要求,围绕“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调研课题,我委对全县农村旧房改造、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与城镇比较中看我县农村居民住房状况

据县统计公报,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2平方米。尽管农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城镇,但农村居住环境总的差于城镇,具体表 1 现在:

1、住房质量普遍差于城镇。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我县农民财富也逐年积累增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县农户房屋逐渐改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一个砖瓦房改造的高潮。但是,在我县石子乡等一些贫困乡镇、村,至今不少贫困农户还住在上世纪六七年代修建的破败不堪的土墙房或旧木列房里。不少农户尽管已改造成了砖瓦房,但由于受资金制约,住房风貌普遍呆板难看,缺乏统一性,屋内外装饰简单,质量档次低。

尤其值得担忧的是,个别农户由于受灾、房屋垮塌等原因,至今还无房居住,有的甚至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内。不少贫困农户还居住在危房中,一遇大雨,提心吊胆,时刻威胁生命财产安全。而这些农户,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无力拆除重建。据县城乡建委在今年3月调查统计报告,全县共有D级危房户8924户,其中在村庄内聚居的D级危房户有3152户,散居的有5772户。重点危房户按所处位臵分,居住在高山地区1555户,居住在城镇周边751户,居住在交通干道两侧2374户,居住在大河两岸645户,居住在景区周边82户。全县D级危房户28个乡镇都或多或少存在。此外,全县农村还有C级危房户近20000户。

2、住房配套设施、环境条件落后于城镇。我县农户居住较为分散,集中居住的不多,散居户多,自来水、公路、超市、卫生所、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无法像城镇那样集中配套,农户无法享受到城里人那样便捷的交通,方便的购物,周到的卫生、娱乐服务等。由于人员分散,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绿地虽比城镇居民大,空气质量比城镇要好些,但近年来,农村村容环境也越来越 恶化。农村垃圾、粪便、生活污水处理较为随便,一般是“自生自灭”,随着农业产业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日益严重。而城镇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人均公共财政投入也比农村要高得多。以忠州镇城区为例,虽然不是很完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需要改进,但现有情况总体比农村好得多。2010年县城13.83平方公里,城镇园林绿地面积470.22公顷,新增24.2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38.32公顷。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4平方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经费投入2252万元。好几年前已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臵系统,全年污水处理量661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6.23%;生活垃圾处理量7.9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7.0%。

3、农村住房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一是由于近年来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农户举家外出,农村住房闲臵率非常高,有的乡镇可以说高达40%。有的农户不惜血本或甚至举债建起的“高楼大厦”,里面却空无一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二是农村住房中缺乏统一规划,未批先建、随意占用承包耕地现象突出。

(二)全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情况 2008年11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每年建设3万户巴渝新居,每年完成3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和改造农村危旧房各12万户。从2008年开始,我市掀起一场以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房建设高潮。我县也积极响 3 应,工作推进顺利,巴渝新居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有关工作经验还在全市推广。截止今年4月,全县建成农民新村38个,巴渝新居2538户,建设面积5.37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农村危旧房改造7467户,改造面积143.5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特别是市级农民新村示范点乌杨柏树湾建成巴渝新居328户,规模较大、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以独特风貌设计和群众全过程监管的建设模式,得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媒体刊载。

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建设注重突出重点,全县重点在以下范围实施,即2条走廊:高速公路沿线、长江沿线;4条支线:高速路新立出口—拔山—高速路永丰出口、高速路忠县出口至石宝寨沿线、高速路忠州出口至海螺居民点沿线、邓家垭口至黄金镇博富文加工厂沿线;5个集中区:海螺居民点、石宝寨景区及镇区、新立—拔山施格兰、黄金镇博富文、涂井乡友谊村三个柑橘产业核心区域;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市领导联系帮扶的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即复兴镇天子村、白石镇望岩村、任家镇新开村。

同时全县注重环境功能配套建设,在拔山、汝溪、乌杨等镇启动了绿色乡村工程,完成农田林网面积0.41万亩;庭院绿化面积0.75万亩;荒山造林0.6万亩;在集镇植树、竹、柑橘120余亩。完成投资1080万元;启动实施了马灌镇、汝溪镇污水处理厂、汝溪镇垃圾处理厂等建设。全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启动了农村“居住革命”。农民新村建设在农房建设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分散自建转变为联户集中统一建设;二是由过去无设计建设转变为按《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建设,小青瓦、坡屋顶、灰白墙、雕花窗,具有浓郁的巴渝地方特色,漂亮美观;三是由过去个体砖匠建设转变为建筑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建设。这不仅降低了农房建设成本,而且提高了农房建设质量,提升了农房建设形象,应该说是农房建设上的重大变革。

二是助推了农村大发展。大规模的农民新村建设,以“乘数效应”激活诸多因素,带动农村大发展。钢筋、水泥、砂石、木材、砖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新家电、新家具的大量添臵,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了几个亿的社会投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农民新村建设成为农村一定区域内要素的聚集地。同时,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又有利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三是节约了土地资源。农民新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减少了过去农房分散建房土地上的浪费,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据测算,农村分散建房户均占地420平方米左右,现在集中建房户均占地200平方米左右(含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我县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建设原则上要求用原宅基地复耕臵换,未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四是丰富了城镇化内涵。我县不少农民新村,白墙灰瓦的房舍整齐有序,宽敞的庭院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 水泥路上好串门,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沼气一开火就来;吃水不用两肩抬,龙头一拧水就来;孩子在家门口就可入托上学。在许多方面,城乡居民已实现同步,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二、主要问题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进展不平衡。全县总体推进速度较慢。从面上看,有1/3以上乡镇农民新村建设形象进展相对滞缓。从区域上看,长江沿线乡镇好于远郊。以2011年为例,今年全县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及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总任务分别为10个、900户、6100户(其中D级危旧房2100户)。截止7月30日,完成农村居民点建设1个,开工建设6个,18个乡镇已开工建设巴渝新居1211户,占目标任务的134.6%,竣工420户,占目标任务的47%。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3231户,占目标任务的80.8%,竣工2744户,占目标任务的68.6%(其中农村D级危房开工建设834户,占目标任务的39.7%,竣工265户,占目标任务的12.6%)。农村居民点(农民新村)建设完成的乡镇只有新生镇,乌杨镇正常工作还未启动。巴渝新居建设有乌杨、汝溪、拔山、石宝、新立等镇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任务的乡镇有新生镇、黄金镇、新立镇,石宝镇进度较迟缓,兴峰乡、善广乡还未启动D级危房建设。

(二)认识不统一。少数地方觉得农民新村建设对乡镇财政得不到好处,况且提不到工作经费,因此,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多,个别地方畏难情绪大,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少数乡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对待农民新村建设,对农民新村建设推进机制领会不深、不细、不透,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发生偏差,大包大揽,有的算账漏项,致使建设资金差口较大,有的不按图施工,擅改设计,影响新村建设形象,失去巴渝建筑风貌特色。

(三)投入不充足。有的地方进场道路建设、场平工程、土地调整成本较高,欠账较大,上级补助资金远远不够。部分农民新村房屋已经竣工,但由于没有其他新的项目资金投入,加之参与建房户又不愿自己投入(主要想依靠政府投入),新村内的排水沟建设、道路硬化,搭电搭水等,迟迟未能解决,致使新村难以投入使用。农村危旧房改造,由于前几年补助标准低,市级财政每户只有3000元,县里也难以配套补助,资金缺口很大;建房户多为贫困户,无力自行拆除重建;补助资金少,乡镇、村组织建房的积极性也不高。

另外,还存在农民新村建设土地调整,村民宅基地臵换,以及产业发展支撑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如何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目标,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距,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改造农村居住环境的认识,增强机遇感和紧迫感。改造农村居住环境,实施巴渝新居建设、建设农民新村,汝当前和今后几年正当其时,机遇多多,有“农转城”、扶贫移 民、生态移民、移民后期扶持等系列政策机遇,中央、重庆市决心大,特别是农村D级危房改造,要求必须在2012年全面消除。国家为此提高了补助标准,每户由原来的3000元补助提高到21000元,另刚性要求地方政府配套每户配套14000元。要通过多形式宣传,鼓励农村居民向农民新村和城镇转移,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打造橘海人家特色的新农村。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加大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包括巴渝新居康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垃圾收运系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等)的规划安排力度,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康居工程,建设巴渝新居,提高农房建设质量。综合整治村容环境,建立农村垃圾收运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臵。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

2、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建议采取“自愿参与,自主建设,自我监管”的“三自”办法建设农民新村。一是自愿参与。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任何形式的强迫或误导行为,通过在建设点整体布局文化体育、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群众入驻积极性。二是自主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管理权利归建房农户,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选址、报名、调地、选图到农房造价、施工质量等各个环节都交与建房户自我作主,自我决定;建房模式上,建议主要采用以农民联户集中统一自建为主。三是自我监管。建立由全体建房户代表参加的建设业主会议制度。对规划方案、设计调整、施工队伍选择、造价核 定、项目发包,以及对巴渝新居建设实施情况、建设进度、材料采购、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成本控制等重大事项均提交建设业主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

3、多角度破解用地和资金难题。要吃透用好各种政策,积极探索采取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利用村内空闲及闲臵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成片使用新建房指标用地,用原宅基地复耕臵换等方式,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赋予重庆的“地票”交易政策,开展农民新村建设。要规范建设用地。农民新村用地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予以明确。加大对已入住农民新村农民原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以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资金方面,当务之急是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丰富投融资渠道,鼓励更多资本参与农民新村建设。同时,打好“整合”牌,充分整合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移民、贫困村整村脱贫、生态移民、地灾避让搬迁、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小钱办大事”。积极采用“地票”流转交易等方法为农民新村建设筹集资金。对于资金整合,县里应出台刚性的整合办法,真正落到实处。

4、要通盘考虑,规划先行。农民新村建设和巴渝新居建设,全县要统一规划布局。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提前介入,通盘考虑,尽早拿出县的总体规划,为各个乡镇提供指导性意见。每个农民新村点,要注意做好配套设施的规划,提前规划好污水管网、垃圾收运、生化池等环保设施,规划好入户的水、电、路、通讯等管网线路。

5、要完善保障,配套扶持,加强管理。全县在建设农民新村时,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对已初具规模和初步建成的农民新村建设点,要整合资源,打好总体仗,做好水、电、气、路、通讯的配套,为入住农民新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较好条件。要配套完善社保体系,解决动迁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为动迁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可配套引进更多实体,还可在集中居住区附近规划商贸点、创业点,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严格农民新村准入条件,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小产权”开发行为。同时,将环境保护、土地集约集中、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落实后期管理措施,让农民新村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2011

年7月)

下载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

    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共......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平遥县住建委冀致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白花村农房建设调研报告1[范文]

    对白花村整体发展的建议 白花村农房建设对白花村打造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房建设可以让白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并提高白花村的游客接待能力,从而依靠其优......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

    关于强力推进村民集居点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汇报

    中共金子乡委员会 关于强力推进村民集居点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 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汇报 (金子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长春)阆中市委办公室: 金子乡距阆中市区80公......

    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最终5篇)

    一、基本情况我镇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500户,1.9万人,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年收入万余元。近几年,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致力于抓机遇、强基础、增实......

    质监局推进三大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市局党组统一部署,2009年4月1日至4月20日,宣洪副局长带领标准化科室同志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枞阳县局、桐城市局、**南风日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标准化工......

    全市农房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发言5篇

    加快建设全面提升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临沭县人民政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县按照“加快农村住房建设—配套完善社区管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