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6:1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市供电公司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省电力公司为了规范电力物资管理工作,适应公司“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需要,保障公司电网建设和生产经营的物资供应,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效率和效益,从2007年开始全面推行“四个集中”的物资管理模式,即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结算。构建了“以省公司为主导、以省电力物资公司为主体、以基层供电公司为支撑”的组织体系。在江苏电力物资配送体系中,省电力物资公司、省电力公司、市(县)供电公司、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是物资采购配送的责任主体。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的基本流程为,市(县)供电公司上报物资需求计划,省电力物资公司汇总全省物资需求计划集中进行招标,负责将中标通知发供应商,省电力物资公司负责签订供应商合同,供应商根据合同进行生产,向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送货,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验收后与供应商会签到货物资验收单,市(县)供电公司物资配送中心将物资配送至市(县)供电公司,供应商会签后的物资验收单与结算发票与省电力物资公司办理结算。由于“四个集中”的物资管理模式刚刚起步,因此在物资需求计划、物资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物资配送、物资结算等环节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市供电公司的角度出发对物资需求计划、合同履约、物资配送、物资结算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我市供电公司在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物资需求计划相对滞后、经常出现遗漏或不完整

电力物资配送管理工作按照业务操作流程,分为物资需求计划、物资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物资配送、物资结算等环节。基层供电公司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是贯穿物资管理全过程的主线,对构建规范、顺畅的物流体系,保障物资供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们对该项工作艰巨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不够细致、不周密,导致物资需求计划相对滞后、经常出现遗漏或不完整,直接导致物资供应脱节,从而影响整个物资配送管理。如:省公司通报2007年12月物资需求计划正确性如下:江阴98.48%,宜兴86.32%,无锡98.43%。认真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我市供电公司物资需求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物资需求计划准确性不高

首先,我市供电公司对电力物资的需求量大,2007年物资需求总计划约2.81亿元,2008年面临4.6亿元物资需求,2009年估计物资需求将达5.2亿元,每年上报的物资需求计划达两万八千多条。可见物资需求计划具有数量多、参数细、要求严特点,而在2007年省公司物资管理信息化手段尚未健全,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基本依靠基层供电公司手工操作上报,自然难免会有差错。其次,我市供电公司物资对需求计划上报的人员没有固定,计划上报人员素质不高,使得他们对计划上报的要求不理解,或要提供的相关资料不具备,或不按照要求上报,通常按照原有的习惯或俗语进行上报,如物资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参数描述不按照省公司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标准要求填写,提供的图纸资料不全等。第三,我市供电公司因项目没有成立或资金渠道没有落实就填报了物资需求计划,或因项目设计而导致变化却没有相应更改物资需求计划,或受到政府决策等不可抗力原因而导致变化却没有相应更改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需求上的差错给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物资需求计划缺乏及时性

现在省公司要求市供电公司每月20日报送物资需求计划,在次月完成报送计划的招标工作。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省物资公司组织在7天内完成与供货商技术协议和合同的签订,合同签订前将中标结果发给各市供电公司核对(一般是1天时间),配送中心在接到核对的中标文件后与供货商联系送货。而我市供电公司上报物资需求计划的时间往往与物资需用的时间脱节。往往要用的工程物资,到用时计划才刚报出,给招标、合同签订、制造、配送的时间不足,造成施工延误。

3、物资需求计划不够完整性问题

我市供电公司设计提供的物资清单与实际现场需用的物资有遗漏或差别,上报物资需求计划时按照设计清单上报,到施工现场勘察时发现物资有遗漏或差别,绝大部分通过各自调整解决,但也有不少因物资补招标而延迟施工。

(二)物资供应商逾期交货率高,延误项目施工进度

目前合同签订的交货期与项目单位实际需要的交货日期有误差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需求在合同签订时,交货期已非常紧张,厂商很难保证交货时间;供应商按照合同签订的交货期安排生产,当准备配送到项目单位的时候,经常被要求等项目单位电话通知,再安排送货。这种情况降低了供应商生产效率,也影响了供应商按时交货;部分中标的供应商,超出了他们实际的生产能力,供应商无法按时完成生产,也会影响供应商按时交货。据统计2007年全年合同逾期交货率占合同总金额的35%,特别是项目物资的延迟交货,对我市供电公司项目施工进度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物资供应商交货物资质量问题严重,延误项目进度

据我市供电公司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物资供应商交货质量不符合要求按金额计算占合同总金额的3%,按上报物资计划条目计算,全年有200多条物资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有的供应商由于交货期比较紧 张,为了按期交货就忽视物资质量问题。二是我市供电公司在上报物资计划时是按照地方标准上报,而中标的供应商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而国家标准低于地方标准,造成物资质量问题。三是省公司经常将大件物资与零配件物资打包招标,而中标供应商只注重大件物资质量,忽视零配件物资质量。物资质量问题虽然可以要求供应商修理、重做,或要求供应商按合同赔偿损失再重新招标解决,但这样必然会延误工程项目进度。

(四)物资配送人员配置不合理,无法满足高要求的物资配送工作

我市供电公司配送中心人员无充足的岗位和人员设置,配送人员偏少,多从生产上借用,无明确岗位,级别待遇普遍比较低。现有岗位人员面临老化等问题,特别是仓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差。同时,部分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满足物资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中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这些现状经常会造成物资配送不及时和配送差错问题。

(五)物资结算率低

我市供电公司2007年物资需求计划约2.81亿元,到目前已结算6001.5万元,结算率为21.36%,可见结算情况很差。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物资供应商送货时,配送单、到货验收单不齐全,尤其是由厂家委托物流公司负责运送的物资,厂家没有把相关手续交给物流公司,致使配送中心接受物资后,无法办理配送单、到货验收单等手续,无法完成结算。二是供应商的物资可能是多家市(县)级供电公司需用的物资,而各市(县)级供电公司由于项目不同或项目进度不同,对到货期、结算时间要求不同,而供应商的结算发票是一起开的,所以结算发票不能及时送达,无法及时完成结算。三是结算发票需经省公司物资中心多个部门审核,而且在2007年物资结算发票都是靠人工完成,导致结算发票流转时间过长,无法及时完成结算。

二、加强我市供电公司电力物资配送管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电力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物资需求计划是物资管理工作的龙头,从物资计划开始,就成为物资招标、物资采购、物资配送、物资验收、物资结算的唯一线索,所有环节的工作都围绕物资计划开展,因此物资需求计划是整个物资配送管理能否顺畅的最关键工作。目前要把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超前性和完整性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1、完善物资信息系统,确保物资需求计划准确

07年由于基础管理台账不够健全,省公司物资信息系统处于试用阶段而显现出的诸多不足等不利因素,因此完善物资信息系统迫在眉睫。2008年省公司推出了新版的物资管理系统(SG186物资信息系统),由于在起步阶段,该系统尚不健全,其功能仍需不断完善和调整。

首先,进一步加大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力度。省公司在新的物资信息系统中已经进行标准化设计了部分物资,以后要在物资信息系统中要进一步严格按照新编的物资辞条进行标准化设计,我市供电公司上报计划也必须按照标准化编制,避免物资计划上报技术标准的偏差。其次,应加强我市供电公司应用人员的信息系统操作实务培训,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和物资规范填写要求的培训,通过培训使物资计划上报人员熟悉管理制度,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物资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资计划上报水平,圆满完成当月的物资计划上报工作。最后,我们要进一步的加快适应,加速应用新信息系统的速度和能力,在不断完善调整中不断学习,要紧跟省公司的要求补充完善数据,其中的问题要及时反映,促进新信息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确保物资计划的准确。

2、提高计划人员素质,保证物资需求计划质量

完善物资需求计划流程,市(县)供电公司各部门设立计划人员,由计划人员将本部门物资需求上报单位项目主管部门,市(县)供电公司项目主管部门设立计划管理专职岗位,计划管理专职负责按照省公司物资需求计划上报要求,组织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整理、汇总、审核、上报工作。负责每月专项物资计划(包括部门通过条线上报计划)的登记和整理工作,最后汇总审核并上报公司招投标管理中心。我市供电公司目前要把计划的超前性和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因计划编制有相当的业务要求,各部门要相对固定计划人员,计划管理人员也必须相对固定,以保证计划人员业务素质。经常对物资计划人员进行物资需求计划编制要求、物资标准化、物资信息系统使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计划人员素质,保证物资需求计划质量。

3、完善物资计划流程,解决物资需求计划差错

完善物资计划流程,为强调物资计划的唯一性和严肃性,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并经省公司招标中心审核确认后,不得随意变更。因受到特殊情况确需变化的,须按合同签订前变更流程执行;因项目设计、受到政府决策、计划外项目导致变化的应急物资,需按应急物资处理流程执行。因此要建立江苏省电力公司物资采购供应业务操作手册,规范合同签订前变更流程和应急物资处理流程。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严格按照合同签订前变更流程和应急物资处理流程,经我市供电公司项目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从物资需求计划源头进行变更,规范解决物资需求计划差错。

4、提前物资计划上报,确保物资需求计划及时

我市供电公司要在物资需求计划和到货期限的准确性上下工夫,达到省公司“物资招标、制造、交货周 期”规定的要求。上报物资计划既要保证正常的招标、制造、交货周期,防止因上报延迟造成的招标、制造、交货周期紧张而无法按时供应。因此物资计划上报要考虑一定的物资招标采购周期,计划要适当超前。对于抢修常规性物资提前上报,保证抢修物资供应。公司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工程时间节点,充分考虑招投标时间和物资生产周期,及早上报物资计划,尽量控制紧急计划上报条数。但上报物资计划也不是越早越好,上报物资计划时要细细斟酌,使之与项目实际进度能够尽量接近,以减轻库存和二次运输的压力。

5、强化物资计划审核与考核,保证物资需求计划准确、完整、及时

按照省公司的工作流程,我市供电公司可以在四个环节上加强对物资计划正确性、完整性的审核。首先是物资计划编制上报人员的自身检查,在编制上报物资计划的时候对项目信息、物资信息都很了解,上报的时候不要再出现错误;其次是部门领导的审核,领导应该对本部门(单位)的物资上报情况都有了解,避免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情发生;第三是公司内部审核会时的检查,在相关专业部门、单位的参与下,检查所有上报的物资计划,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在会上公布上月的物资上报计划的正确率,并形成会议纪要。最后是省公司的审核。通过审核我们还应加强考核,参照省公司办法,从设计提供的清单开始,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我们也将对计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汇总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相关责任,以次来确保物资计划的及时、正确与完整。

(二)积极沟通协调、加大催交力度,降低物资逾期交货率

1、突出重点,跟踪到位,积极与相关专业人员的沟通协调

我市供电公司配送人员要主动与各项目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加强沟通,抓住“迎峰度夏”和“百日冲刺”工作重点,全面梳理和排查重要物资和供应难点,加强跟踪落实,建立周报制度,切实协调和解决物资供应和项目施工之间的矛盾和困难。一是通过工程协调或上门沟通,加强和主管部门、施工单位的实时沟通,了解工程整体实施进度,了解物资供应进度和项目施工之间的匹配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供应商和项目单位进行沟通,保证物资按期供应。二是指定项目负责人,采取电话催交、传真催交和驻厂催交,随时跟踪物资生产进度和交货进度。三是关注紧急计划物资供应,提前介入,即使合同尚未签订,配送人员也能积极与厂家沟通,取得理解并及时生产,保证供应。四是关注安装和售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寻求解决办法。

2、加大催交力度,降低物资逾期交货率,保障物资配送到位

我市供电公司配送人员要严格按照省公司有关按照合同交货期配送物资的工作要求,加大物资催交力度,保障全年物资配送到位,为项目施工提供物质保障,为工程结算提供保证。一是全方位加大催交力度,所有物资严格按照合同交货期保质保量配送,凡是无法按照合同交货期交货的物资,按照生产厂家原因、项目单位原因进行分类梳理,分别落实交货。二是对于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配送交货期要求的生产厂家,主动与厂家联系,讲清利害关系,要求厂家及时安排生产,加快交货进度。三是对于配送中出现的交货难点问题、多次催交无果的工程紧急物资,及时向省公司汇报,反映情况,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加强与厂家沟通,主动作为,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落实供应渠道。

(三)加强验收监造,严把物资质量关

货物验收是保证物资质量的关键,必须严格把关。我市供电公司配送员应严格执行省公司物质验收监造管理办法,切实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一是要组织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省公司物资验收规定,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量,规格型号和质量要求进行验收,对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向厂方提出更换或修复,并做好双方签字的书面记录,确保到货物资的质量。二是要严格按照物资工作手册做好物资验收单、投运单和质保单的签署工作,根据配送物资的验收情况,准确而翔实地评价供应商履约情况,不断提高配送物资质量。三是要配合好省公司组织的监造工作,派技术人员到厂监造,从严把好质量关,确保进入施工安装的物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四)加强物资配送队伍建设,提升物资配送水平

物资“四集中”管理对物资配送人员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物资管理是重要工作,责任重要求高,因此我市供电公司首先必须提高物资配送人员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稳定物资配送队伍。让他们成为物资配送队伍中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其次,认真组织配送中心职工学习上级公司文件精神,严格执行省公司的工作要求和制定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加强物资配送人员的技术业务学习,结合岗位实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业务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脑操作培训和物资系统管理软件的应用。力争使配送中心每一个员工的技能水平尽快胜任岗位的要求,从源头上确保配送零误差。最后,积极组织配送中心职工加强对省公司物资配送工作要求的文件学习,加强对企业文化有关服务理念的学习,开展配送服务劳动决赛活动,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建设、生产运行,按时保质保量把物资配送到位,不断提高配送服务质量。

(五)积极采取措施,力保结算工作顺利进行

1、坚决贯彻执行《到货物资验收单管理规定的通知》 经过对“四集中”的物资管理模式运作,我市供电公司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在结算工作发现,影响物资结算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物资结算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是需办理好到货物资验收单,到货物资验收单在结算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而08年省公司推行《到货物资验收单管理规定的通知》以来,物资结算工作较07年有显著进步,因此我们物资配送中心必须继续坚决贯彻执行《到货物资验收单管理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货到三天必须办理完《到货物资验收单》手续,三天内负责送达省公司物资配送处,SG186系统中的物资,货已到同样在三天内将“到货验收单”进行点击提交,为物资结算提供先行条件。对有些委托物流公司送货的厂家,配送专职应主动与厂家进行联系,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来办理到货物资验收单。

2、利用信息平台,工作积极主动,力争做到月结月清 我市供电公司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这一有利工具,每天及时将已办理验收单但发票为到的物资清单导出,通过SG186系统查询发票开具情况,若是厂家未开给物资中心的,配送中心立即与其联系,催其将发票赶快开给物资中心,并作好台账记录,对于某些催促好几次仍未开具发票的厂家,我们将依靠省公司的支持,因此我们希望省公司能采取一些制约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若是省公司物资中心有关部门延误发票流转,配送中心应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催促其加紧审核,加快发票流转,及时完成结算工作。

总之,物资配送管理工作要继续以“四集中”为专业管理的思路,物资战线上的全体员工要统一认识,紧紧围绕省公司工作大局,加强沟通和协同步伐,克服一切困难,认真解决物资需求计划、合同履约、物资配送、物资结算当中的问题,完善物资配送管理能力,提高物资供应的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物资供应任务。

第二篇:企业物资采购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物资采购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物资采购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实践中,发现随着招议标采购方式的推广应用,企业采购 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采购供应管理工作的 质量,急需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购计划不实、不准确,不够严肃,存在盲目采购现象。物资采购计划是 实施物资采购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影响涉及物资采购全过程,一经确定便不能随意 变更,但在实际工作中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还存在随意性,有些物资采购人员,在 原计划体制物资短缺条件下,形成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备无患,过分追求储备 的品种全、数量足的保供观念出发,不考虑目前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社会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现状,而编制采购计划过大。这样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甚至有时还影 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采购方式的选择不灵活、不科学。目前企业主要采用招标、比价两种方式 进行采购。最初,通过招标和比价采购的确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积累了丰富的 供应商资源,但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仅仅依靠招标和比价两种方式搞采购工作已 经不能满足提升采购效率和效益的需要。招标和比价这两种采购方式有一个共同的 缺点,就是过多的关注短期收益,过多的关注单笔采购的价格,对采购的综合成本 考虑不够。其结果是虽然单笔采购价格看似较低,但采购物资后期的使用成本比较 高,致使采购总成本提高。这个矛盾在设备的招标采购中尤为突出。在设备的招标 采购中,由于每次采购(尤其是对主机的采购)中标的厂家可能不同,造成主机的 型号不同,而主机的型号不同,零配件往往不能通用,因此不得不为每个型号的主 机储备相应的零配件,因此后期在零配件的采购上品种过多、批量上不去,造成储 备资金据高不下,采购价格也降不下来。关注短期的采购方式,与供应商的关系主 要还是一种竞争关系,与供应商的谈判是一种零和博弈,频繁的询价、更换供应商 不但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也不可能与供应商进行运营整合,不能分享运营整合的 利益,物流管理中的零库存无不是建立在运营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尽管煤炭行业零 库存的目标还任重道远,运营整合还是能够显著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3、隐性资产流失不为重视。国有企业对资产流失问题已相当重视,但仍重流 量中的资产流失、轻存量情况下的隐性资产流失。在资产形态由货币资金变为存货,或由存货变为货币资金的流动过程中发生的资产流失,不少企业都较重视,如采购 对价格质量的控制,入库严格把关。但对实物存在情况下的资产流失问题尚未引起 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购进的设备或备件,因不配套,或工艺改进后不适用,就弃 之作废料,或压在库里不处理。有的企业甚至数千万元的整套装置,因各种原因闲 置不用。由于长期闲置,不能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所以,物虽在,帐面价值也未少。但实际使用价值已随风吹雨蚀而减少,到最后只能是废铁一堆、破楼一座。这类现 象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效益尚好的企业时有发生,也未引起重视。

4、信息不畅。没有信息就无法完成采购工作。采购人员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 下可能做出有缺陷的决策,进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故市场信息、供应商信息、需 求信息等内、外信息流要保证 通畅。

5、采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工作不单纯是拿钱买物,而 是一项系统工程。采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个业务活动的进程和质量。要 搞好采购供应工作人是关键。由于采购工作没有固定规则可循,加上采购行为稽查 困难,使得采购工作是“良心工作”。故各企业在选用采购人员时,只重视思想品 德素质考察、或只重视学历水平的要求,而忽略了对采购人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 的培养,使得采购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计划管理,狠抓采购计划审核制度的落实。一是定期开展库存检查,对无计划、合同外采购品种、超储品种,保管员应拒绝入库。对查出的计划外、无 合同采购,超储品种采购追究责任予以处罚,做到使用去向不明的不买、可买可不 买的先不买、能晚买的不早买、能少买的不多买,能代储代销的坚决不买。从源头 堵住新的超储积压的产生,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将储备定额指标具体落实到计划采 购员和保管员,由他们负责既管物又管钱,把实物管理与储备资金控制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库存结构地合理与资金占用的下降。二是对由于设计变更、技术参数提 报不准,造成采购计划编报失误,产生新的积压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2、加强供应商管理,推进战略采购方式的实施。战略采购是从战略高度上来 看待与供应商的关系,强调与供应商的整合。战略采购注重“最低总成本”而常规 采购注重“单一最低采购价格”。通过战略采购,可以弥补招标、比价采购方式上 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的不足。建立供应商资信档案,根据供应商经营状况、质量保证 能力、供货价格水平、资信等级以及产品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等评出准入供应商,根据准入供应商的打分结果划分等级,对不同等级供应商进行不同的供货安排。与 供应商进行运营整合,以实现在技术、成本、速度、质量、安全等方面总体价值的 最大化。

3、加强存货资产管理,合理、有效处置呆滞物资,减少损失。对多年来因计 划不准、设计变更、技术进步淘汰、工程遗留、清欠顶帐等种种原因形成的积压呆 滞物资,千方百计地改制代用,外调处理,盘活资金,让死物变活物,在运动中增 值而不在呆滞中贬值,从而优化库存结构,有效避免隐性资产流失。

4、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管理系统。尽快实现物资 供应计算机系统联网运转,实现资源共享,所有业务流程在网上完成。使领导随时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调阅和查询相关物资信息和分析报表,了解物资动态,做出科 学决策。使大量手工条件下难以做到的对库存、消耗、出入库等各类数据的动态查 询、统计、分析成为现实,为合理调剂余缺,减少重复储备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同时也增加对采购过程与结果的监督手段。

5、加强采购供应人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采购供应人员的综合素质。采购 供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要 求采购人员做到胸怀坦荡,大公无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严格把好进货关。知识素质要求采购人员具备与采购任务相关的政策、法律知识,市场学知识,业务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社会心理等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采购人员具有成本分析和价值分析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预测 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自身长时期的学习,积累,同时也需要企业组织各类培 训和外出参观学习。

第三篇:基层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局基层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征管信息网络已覆盖到每个基层分局,极大地提高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网络运行维护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数据的质量。本文拟通过对基层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寻加强基层网络安全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当前我局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内网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终端都安装了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安全不会有问题。在网络运行和维护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设置口令或弱口令;二是随意设定共享目录;三是内外网混用;四是不及时安装防毒软件。五是技术防范设备短缺。目前在省、市级地税部门配置了防火墙,而县级以下内网均未配置防火墙。此外,基层的安全防范力量薄弱,大多数基层分局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而县级地税部门技术人员也仅有2人左右,虽有网络安全管理的分工,但因为一人多岗,大多不能做到网络安全防范全天候监控,不能对非法入侵的攻击系统进行实时检测,且防范知识更新慢,基层技术部门平时外出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少,不能有效地补充新的网络安全管理知识。

2.对付外来安全威胁缺乏有效手段。目前网络终端除分布在地税基层分局外,还延伸到税银联网系统。在数据采集传送上,还有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自行报送电子数据。此外,地税部门还和国税、工商、银行等部门建立了数据交换制度。信息网络的互通互联,在加强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特别是许多纳税人用U盘申报时,即把病毒带至内网,在内网广泛传播,严重的造成广播风暴,网络拥塞。

3.网络线路存在隐患。一是设备老化。目前基层计算机外设比如不间断电源等,使用时间大多比较长,蓄电池已经老化,一旦发生停电,蓄电池实际供电时间明显小于理论供电时间,造成无法开票。甚至有些分局直接连接市电,由于当地电压不稳,经常造成电脑重启,既给开票人员带来困扰,又容易损坏设备。二是无防雷设备。基层分局普遍未安装防雷设备,一旦发生雷击,易发生网络设备损毁。三是农村线路结构有待完善。目前网络传输在农村分局与城区之间是采用树形网进行传输,当中间结点出现故障后,多结点将受到影响。

4.网络服务商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服务及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我们现有内部网是租用移动公司的线路,但在发生网络故障且我们判定问题在于移动线路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对方常常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

二、我局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体制不够完备。网络安全管理主动防范技术与网络攻击手段相比总是相对滞后,而且网络故障发生的不确定性,更是使网络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科学慎密的网络防范体制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能力、经费等方面条件制约,导致不少地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以至发生网络故障后束手无策。

2.干部年龄和知识老化。目前,35岁以上的税务干部在地税部门占很大比重。这部分同志对网络安全防范工作认识不足,在使用计算机设备时,对设置口令、日常查毒杀毒、不使用外来存储设备等一些有效防范病毒措施不太熟悉,对计算机的有些安全警告不清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建立有效运维机制,确保网络运行安全顺畅

网络的安全稳定和畅通是征管工作的生命线。各单位、各部门应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网络安全管理联动机制。为了做好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基层单位应成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分局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的网络安全日常维护工作,包括IP地址管理、病毒防范、网络及硬件设备的故障排除等。同时网络安全管理员应对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安全检测,认真做好网络系统运行记录,如网络是否顺畅、网速如何、数据丢包情况等,如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与上一级技术管理部门联系。同时,实行网络安全管理“三联动模式”即:计算机使用人员、分局网络安全管理员、县局技术人员三者联动。计算机使用人员发现网络异常情况,向分局网管报告,分局网管能及时处理的及时排除,如不能排除的向信息中心报告,信息中心安排人员及时处理。从而缩短网络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分局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机制。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主干网故障、计算机病毒感染。

主干网故障应急处理预案可包括:网络设备损坏、通信链路中断、设备软件损坏、人员操作失误、防火墙损坏,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应急操作步骤。为了提高应急处理的速度,提高应急响应工作组成员对网络系统事件处理的熟练程度,应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要通过应急演练预案熟练掌握网络系统线路故障排查技巧,确保能够迅速进行故障诊断,熟悉内部网络线路位置。

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隔离、全面根除。启动本预案以后首先应该判断确认信息系统是否感染计算机病毒,包括监测分析重要主机、网络流量,是否存在异常等等。在确认有重要主机感染计算机病毒之后,应将被感染主机进行隔离,以免其进一步扩散。如果县局服务器感染计算机病毒,应将服务器进行隔离杀毒,启动备用服务器。在启用备用服务器之前,应对备用服务器进行安全加固,确保其不会被计算机病毒感染。如果是下属单位感染病毒,通过网络对县局信息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则隔离该单位网络,由该单位进行杀毒。在对病毒源隔离之后,即开始杀毒工作。当本单位技术力量无法完成时,应及时请求上级局信息安全支援中心支援。杀毒工作完成之后,应升级各主机病毒库,并对各主机进行加固。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确认计算机病毒被彻底清除,并完成各个主机的加固工作,保证不会再次感染。在确认计算机病毒被彻底根除之后,可恢复系统运行。

三是建立重要数据备份机制。对一些重要数据,比如主交换机设置参数、防火墙设置参数、数据库要进行备份,全面记录了各项软、硬件设备的技术性能、安装日期、配置参数并异地保存,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使重要数据均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同时对机房设备资料以及各楼层交换机和结点信息也要严格保管,为日常维护管理提供了详实的技术信息。

四是建立网络安全培训机制。网络安全管理员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系统的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基层网络安全管理员要定期参加网络安全培训,通过安全培训,优化基层网络安全设置,堵塞网络管理漏洞,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基层分局内部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干部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

五是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与电信部门建立定期安全评估机制。安全评估机制可包括:通讯线路定期巡查,机房管理安全评估,机房设备安全评估,机房环境安全评估。通过对网络各结点的全面体检,综合评估网络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六是建立网络安全日常考核机制。加大对基层分局网络安全日常考核,将IP地址管理、内外网计算机管理、内网杀毒软件安装和升级、以及网络安全运行监控台账的记录情况列入日常考核。

七是建立电脑分类管理机制。严格实施内外网络隔离,对所有工作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业务专网使用,互联网使用进行分类,严禁业务网用机和互联网用机混用或交替使用,保证互联网用机不存储处理内部信息文件。同时严格互联网的接入管理,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及线路由县局统一安排,各股室、税务分局(所)、稽查局不得私自接入互联网。八是建立与移动公司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健全各项网络运营保障制度,如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排除故障快速反应机制、签定网络运营保证书、明确奖惩措施等等,以提高网络运营质量。

第四篇:“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三公”经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规范“三公”经费管理的呼声高涨。“三公”经费作为政府进行公务运作的主要财务来源,其高低直接反映着政府清廉程度与工作效率。目前政府在“三公”经费方面支出越来越大,而且存在着消费数额巨大、账单不清晰、账单不公布的问题,百姓对此早已提出改革的呼唤。本文拟通过政府“三公”经费管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政府在“三公”经费 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公费出国经费。“三公”经费的实质,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财政收入为其正当公务行为提供便利和条件的消费行为。其实,费用的本身是行政成本的组成部分,关键在于使用的“度”上。合理、适度的使用公车、进行接待、出国考察等,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必要花费,只要是真正公务所需,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过去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期处于弱化状态,我国每年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支出一直存在数额大、没章法、难监督的无奈局面,铺张浪费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行为日益严重。2011 年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的提案纷纷剑指“三公消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关注“三公消费”,“三公消费”公开的话题也再次升温。社会各界要求公开“三公”经费、管住“三公”经费不当支出的呼声日渐强烈。

一、“三公”经费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公车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配车数量与标准的严重“双超”。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公务用车,此外还有若干机动车辆、专用车辆等等,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远远大于编制数。如 2009年至 2011 年全省“小金库”专项治理期间发现某工作站长期使用下属单位某物资开发公司帕萨特、本田思域等轿车四辆,某政府执法系统普遍存在机关占用所属企业或挂靠社会团体车辆现象。

2.公车的运行维护保养费用远远超过预算定额标准。

由于制度规定不细致、有效监管缺位以及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营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比社会车辆高得多的成本。例如2012年山西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去年在开展对某省条管系统的综合监管中发现,某市局及其下属分局燃修费超标准支付达 60.76 万元。

(二)公务接待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务接待费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务接待费支出比重高。审计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实际公务接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接近20%,有的甚至更高。二是公务接待名目多,如上级检查工作、下级汇报工作、兄弟单位往来、外出考察学习、单位总结评比等。三是公务接待标准高。一些单位为了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进豪华酒店,消费高档烟酒,以此“钓取”上级资金和项目;也有一些单位爱面子、讲攀比,不断提高吃喝标准,加大了费用支出。四是部分单位用假发票报销接待费用套取现金。五是公务接待费用核算科目五花八门。一些单位将部分接待费记入其他核算科目,如项目经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以购置办公用品、出差或开会的名义报销接待费用,甚至直接以房屋租金抵扣或者直接在职工食堂列支,达到隐瞒公务接待费开支过大的目的。

(三)公款旅游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出国(境)费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巧立名目公款出国(境)旅游。有些单位领导以考察、学习、交流、招商引资等名义,频繁出国旅游,出国费用支出居高不下。二是向相关单位和下属单位摊派出国(境)费用,甚至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山西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在近年来的监督检查工作中虽未发现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但也发现一些单位安 排干部以学习、培训等名义进行旅游观光,实际并无明确的学习培训内容。如2009 年至 2011 年全省“小金库”专项治理期间发现,某厅摊派下属学会、协会支付单位机关干部世博会考察费37.59 万元,某职业技术学院为老干部支付旅游公司旅游费 6 万元。

二、“三公”经费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解决“三公”经费问题,但是治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进入 “治理—膨胀—再治理”的怪圈,究其根源主要是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预算管理不完善等。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 题的原因:

(一)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三公”经费问题愈演愈烈,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 “三公”经费开展集中治理,如 2009 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2010 年监察部印发了《用公款出国(境)旅游及相关违纪行为处分规定》,2011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 年国务院出台了 《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但是,这些规定大多是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政府规章或暂行办法,在法的高度上尚无明确的规定,不能对“三公”经费问题提供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性保障,造成“三公”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故出现迅速膨胀的现象。此外,目前的政策法规对“三公”经费腐败行为的具体规定还不明确,如“三公”经费问题属违规、违纪还是违法行为,定性依据不明确,“三公”经费问题处罚规定不明确等,也是“三公”经费产生的制度原因。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对当前治理“三公”经费问题捉襟见肘。1、预算支出透明度不高。

在目前的预算科目设置中,并没有明确设置“三公”经费科目。“三公”经费明细通常是分散在不同的科目类别中,如公费出国涉及的费用包括培训费、课题费、外事交流经费等,在各个会计科目中分别核算,难以计算总体支出规模。同时,政府预决算报告对于列举的分项财政开支项目都很简单,没有列出相关分项支出,不能满足公开“三公”经费的需要,使得“三公”经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预算外资金控制不严。

一般而言,预算外收入较多的部门由于经费来源较多,就有条件配备较多高档公车、组织干部出国(境)旅游、搞豪华接待,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对预算外资金控制力度不够,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从而为“三公”经费提供了保障。、预算绩效化管理水平低。

由于当前对预算执行的监控重点还在投入方面,以支出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地对“三公”经费还没有实行绩效化管理,导致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监督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三公”经费膨胀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措施不到位,内外监督力量比较有限,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造成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方式单一。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往往是听汇报、看报告,手段单一,下级部门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上级无法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大大降低了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监督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外部监督部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各监管部门之间不能有效的互通监督信息,监督成果未能充分利用,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处罚机制不完备。

到目前为止,对“三公”经费问题责任人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处罚规定,导致处罚力度不够,并不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损失,震慑力不强。再者“三公”经费违纪违规的隐蔽性和界定的复杂性,使得处理处罚很难到位。

三、强化对“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完善“三公经费”的管理,促进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笔者针对 “三公经费”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要改进预算核算机制,改变基数法的预算核定方式,应在充分了解各部门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基本数字及定额,从而核定预算。以车辆运行费为例,首先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核定车辆编制数,再根据不同车型核定单车定额,从而确定车辆的预算数。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既约束了以往开支水平较高单位的支出,也使管理较好的单位有了符合实际的预算数。对于超标的车辆,要根据公车治理的规定进行清理,既要使合理合法使用的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不至于因闲置而产生另一种浪费,同时也对不合理的资产进行清理。要将各单位的其他收入,以及所属事业单位、经济实体的预算统一纳入管理,要作为该单位完整的预算进行编制,避免互相挤占、挪用。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三公”经费的管理还应引入绩效管理理念,评价一个单位是否较好地履行了本职工作,并不在于“三公”经费支出的多少。如果工作量大,任务多,难度大,必然要有一定量的“三公”经费予以保障。那么如何来判断合理的“度”呢? 就要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来实现。例如两个职能相同的单位,人数及资产数相当,理论上其“三公”经费的预算数和支出数应相同。但由于两个单位工作的绩效成果不同,所付出的相应成本也就不一致。完成任务越好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可能越大,而不积极履职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可能会更少。所以仅就“三公”经费支出的金额不能科学地判断“三公”经费的管理程度,应与其绩效管理相结合,在完成相同绩效的情况下,“三公”经费支出越少越好。

(三)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预算公开制度。制度应明确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部门预算支出情况,公开的时间、形式以及细化程度。各部门不仅要公开“三公”经费,还要公开所有预算支出。其他的支出中可能也存在不合理的支出以及浪费的情况,同时也可能将“三公”经费隐藏在其他经费支出中。根据信息公开的方便原则,建议在一个网站上公布各部门预算收支情况,或者统一上报至主管部门例如财政部门,由其统一公布,这样便于比较也便于查询,更方便公众监督。此外,主管部门还应对相关支出情况做必要的分析,例如,各项支出的合理性以及变化情况,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支出情况,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二是健全各项支出的管理制度。对于“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审批管理等做出更详细的规定,便于预算单位执行,也便于审计等监督部门监督,更便于公众去评价。要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规范科目使用规定,防止串用科目。三是健全监督制度以及问责制度。各部门每年的决算,应规定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估。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做法,每年由中介机构对其会计报表做出审计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如在以后的审计中发现问题,也可直接追究中介机构的责任。中介机构可由财政部统一招标确定,并统一付费,不与被审单位发生经济关系,以保持其独立性。对年审中发现问题的可由各地财政专员办进行专项财政检查,或由审计部门开展审计。

(四)建立监督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1、可以考虑引入有奖监督机制。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凡是举报有违“三公”消费规定行为的,予以适当奖励,并且严肃追究“三公”消费当事人以及主管领导的责任,在扩大监督面的同时增强惩处力度,双管齐下。

2、强化财政监督尤其是部门预算管理处室的日常监督力度。推进专职财政监督机构和部门预算管理处室的业务协作,既要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又要在预算执行环节予以适时控制监督,还要在事后跟进查处违反“三公”消费规定的行为,充分发挥联合监督和全程监督的优势,进而形成监管合力。当然,前提是要制定“三公”消费的合理标准,健全超标准、超规定进行“三公消费”的惩处制度。

3、大力推进财政部门与审计、人大、纪检、监察、宣传、组织等机构的业务协作。“三公消费”问题不仅仅是财政资金挥霍浪费的问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传统文化、党纪政纪、现实国情、精神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当前我国社会民众浮躁、奢靡、信仰缺失、制度不健全、享乐主义至上等弊端的集中体现。因此,除强化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外,应从多方面着手根治,宣传部门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强化问责力度,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三公消费”问题进行长期的全方位治理,假 以时日,“三公消费”问题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参考文献

[1]张君:《三公”经费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0期。[2]裴克存、孙晓丽:《“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监督》,2013年第27 期。

[3]唐文芳:《“三公经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2014年第2期。[4]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现代商业》,2012年第36期。[5]梅先盛:《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领导科学》,2013年第27期。

[6]李占乐:《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

第2期。

第五篇: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分析城市社区的特点,总结城市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认识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工作的意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结合昌平区社区管理实际情况,从观念、职能、体制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市社区社区管理管理体制民主自治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昌平区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思维与观念不能相适应,责权利不够明确。

目前,昌平区一些社区组织机构主要由原来的村“两委会”转变而来,其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仍不同程度的沿用原村上的管理模式,管理思维与观念不能适应新型社区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过渡思想和畏难情绪。大量的行政工作、纷繁的社会事务、复杂的拆迁纠纷和善后问题以及各种检查评比等都摆在社区管理干部的面前,使社区干部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但社区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开支困难,权责不对等,有些工作不被群众了解,受到指责、举报等因素,使一些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加之一些政策得不到及时有效落实,自身的一些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造成了一部分社区干部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过渡思想。

(二)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够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社区行政管理机构设臵滞后。根据调查了解,目前,有些已经入住的社区尚未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仍由原村委会管理各自居民,管理起来十分不顺;二是新旧社区过渡不够完满,新旧社区的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上出现混乱和诸多矛盾。三是提前介入不及时,缺乏明确、系统的计划、措施和一个适合社区居民特点的、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四是一些社区干部在管理经验、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城市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集体资产经营处臵不够规范,使集体经济发展受阻。

据调查了解到,由于量化困难、担心引发纠纷等原因,目前昌平区有些社区集体资产并没有进行清产核资、量化到人。同时,社区干部既负责社会事务,又负责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入住新社区后,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多数居民认为原社区领导缺乏一些行政约束,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对原有集体资产的经营处臵存在疑虑。同时,一批配套经营性设施以成本价转让给新型

集体经济组织,这些设施包括底层商铺、集中商业楼、农贸市场、幼儿园等,如何分配、经营好这些设施,居民都十分关注。同时,集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一是积累减少,支出增大,难以发展。过去大多数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收益,但可支配的集体土地量大大减少,使招商经济和土地流转收益大受影响,积累减少,发展壮大面临困难;二是经营者素质不高和缺乏竞争意识,有的社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或较好的发展项目;三是土地等政策方面的障碍限制发展,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难以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四是部分居民由于自身观念、素质和能力问题,很多居民就业创业较困难,如果新居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社会保障不能及时跟上,部分居民会出现生活困难。五是有些社区的公共经费来源渠道、出依据、经费管理还没有相关政策的明确规定,致使一些公共事务经费收支无章可循。

(四)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居民难以适应物业管理服务。

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小区的市政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给新入居居民生活带来极不方便。长期以来,农民都是自己承担自家及周围的清洁卫生,已形成传统习惯,又加之他们收入不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对于要缴费请人打扫清洁卫生“出钱买服务”式的小区物业管理的做法目前难以适应,因而出现以各种借口不交物管费、垃圾清运费、停车费,甚至不交水电费的情况。同时,由于居民缺乏一些公共观念,行为习惯比较差,破墙开店、乱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乱扔垃圾、不遵守物业管理规定等现象比较普遍

。另外,新居工程物业管理配套设施标准不统一,新居保修期后的维修基金落实不够到位,这都给社区的物业管理带来了困难。

(五)矛盾纠纷不断涌现,使治安问题日益加重。

大规模地拆迁和实施集中居住,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跨社区甚至跨街道的居民入主一个集中居住小区,农民落后的观念、较低的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和适应。同时,集中居住后一些居民因为就业困难、收入暂时性下降等因素产生了不稳定情绪,加之教育、引导、社区服务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居民对集中居住新社区的认同度不高、归宿感不强,使管理难度增大。再加上新社区用于出租的房屋比较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使引发的矛盾不断呈上升趋势,小区秩序、治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搞好调研,摸清情况,完善制度。

据调查了解,目前昌平区社区情况比较复杂,大体上有六种情况:一是政府统一规划土地,统一修建,全部由农民居住而形成的社区

;二是政府统一规划土地,统一修建,一部分由农民居住,一部分对外出售,而形成的社区

;三是政府指定土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部分楼盘由农民所有,其余由开发商对外出售而形成的社区;四是村委(社区)会经过政府批准同意,由开发商统一开发,部分楼盘由农民所有,其余由村委会(社区)对外出售而形成的社区;五是村委会经过政府批准同意,政府指定土地,农民自己修建而形成的社区;六是政府划定土地,搞集镇建设,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农民修建而形成的社区。对于这些社区的管理方式,昌平区应成立了社区管理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部门配合,组织专门力量,对新建社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摸清其基本情况,了解其管理模式,并认真分析各自利弊,为制定涉农社区管理规章制度提供依据。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型社区的特点,参照城市社区的要求,制定新型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如新型社区设臵标准、机构设臵、领导配备、工作职能、经费管理等,为实现科学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科学规划,制定标准,合理设臵新社区。

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提前介入的准备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针对每个集中居住小区的规模、特点、人员构成,结合实际提出一个适合社区特点的、明确的、系统的计划和规划,为集中居住后的建制调整、组织建设和后续建设管理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组织机构,待条件成熟后,由政府批准成立正式社区居委会,实现与城市社区的完全接轨。在新旧社区双轨运行的过渡时期,对新旧社区的职能作适当分工,原社区的职能从大量的事务性管理转向侧重于搞好城乡一体化的征地、拆迁安臵和善后工作以及谋划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新社区(筹委会)集中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做好社区居民与原社区、原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问题的衔接、协调工作。

(三)理顺新关系,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实现科学管理。

加强社区管理,夯实执政基础,理顺新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关系重大。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根据新建社区的特点,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社区建党委、楼院建支部、楼道成立党小组的工作,并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二是从社区剥离股份公司。将集体经济组织从社区中剥离出来,通过量化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规范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办法、议事规则及相关制度,与现有社区实行居企分开、帐务分开,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公司按照章程和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运作,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公司凭股东的股权证进行利益分配,使涉农社区“村民”向集体经济组

织“股民”转变。

(四)选好配强社区干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管理能力。

要选好配强新型社区干部,努力提高管理能力。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选择一批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机关干部到筹委会挂职书记或主任,牵头筹委会筹备工作;在现社区干部中选择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年富力强、群众公认度较高并拟入住新社区的人员到新社区筹委会任职;结合大学生“村官”工作,实现“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新社区建设上的作用。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激励约束。通过完善目标考核、经济奖励、政策补助、民主决策等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协调社区干部自身利益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间,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工作实绩和经济发展情况给予社区主要干部一定的奖励,对年龄较大、贡献较大、正常离职的社区干部,给予适当生活补贴,以解决后顾之忧。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党校和各镇(街道)要加强新社区干部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强化管理服务功能,加强物业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一是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财政支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采取财政投

入、新居工程配套设施收益补贴等措施,确保新社区公共支出。

二是完善管理服务条件。要突出抓好新社区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站、社区警务室建设,落实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对社区基础设施,要做到专建专用,加强管理维护,不得挤占挪用,或擅自改变用途。

三是促进居民转移就业。通过产业带动、有效培训、政策扶助、配套服务,妥善解决新社区的就业问题。加强与职介、培训机构、城市社区、招商部门、工业园区等的就业协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和服务援助。在招标比选物管企业时,向物管公司提出招用居民

从事部分岗位工作的硬性要求。

四是完善居民社保救助。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涉农居民愿意参保、参得起保的措施和办法,实现居民社会保险多种措施、多种形式的覆盖。切实解决涉农居民看病难的问题,防止涉农居民入住新社区后因病致贫。

五是加强居民服务管理。一方面加强服务

。按照“有偿与无偿并存、组织与志愿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做好面向广大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面向村民向居民转变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服务。加强宣传营销和规范管理,积极发展社区房屋租赁业,促进居民增收;协调开通直通城区的公交车,引导银行到居民区设点,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一方面加强管理。在社区居委会之下,加强居民小组建设,做好管理、服务和稳定工作。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社区服务、商业经营行为的管理。

六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及时了解居民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引导。开展经常性的科教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活跃社区氛围,增进居民沟通,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和完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社区老年大学、社区培训学校和各种组织、团体,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涉农社区文明形象。努力把新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七是抓好物业管理。要探索新社区物业管理模式,要引入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规范管理。

(六)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合理处臵原社区集体资产。居民入住新社区后,与原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资产权属关系、经济管理方式、利益分配方式保持不变。但社区行政隶属关系发生改变的,必须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能够量化的应尽量量化到个人,作为以后分配的依据;不能量化的应明确集体资产状况,并向居民出具相关凭证。对原社区的债权、债务,进行合理处臵,杜绝新增债权、债务,确保居民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公平分配新居工程配套设施。三是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监督。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加快包装发展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带动居民增收。积极探索股本结构的多元化,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现有资产和可吸纳的股民股金为支点,吸引企业参与项目投资,形成集体经济全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介入项目发展的模式。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财务公开,公司财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确保股民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

(七)强加法制教育,避免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新型社区。

对于当前社区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要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楼院小组长、离退休党员、社区志愿者和广大居民群众的作用,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使广大社区成员发表意见有场合,行使权力有平台。同时,要搞好调研,找出产生矛盾纠纷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本着双赢的原则,通过双方协商解决,尽量避免矛盾激化,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新型社区。

城市的主体是市民,没有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就很难行得通;没有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不仅是城市管理的对象,更是城市利益的相关者。相对于日益繁重的城市管理任务而言,城市政府自身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如果没有城市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就难以保证形成科学的决策,难以保证政策和法律得到有效落实,监督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首先要积极探索建立新机制,鼓励和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管理。通过方案征集、听证评议等有效途径,让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管理的决策、实施和监督,增加城市管理的科学性、透明度。通过集思广益,把各种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各行各业专家的独立研究和独特视角,即使是不同意见,也要高度重视,反复比较,全面权衡,择其善者而从之,使城市管理尽可能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及参与城市管理的能力。相对于整个城市人口,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始终是少数。因此,只靠执法处罚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必须在严加管理的同时大力施行教化。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和培养,让市民认知自身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要利用当今传媒,长期开辟寓常识性、趣味性、政治性于一体的城市生活指导之类的栏目,循循诱导,滴水穿石,教会市民怎样进行城市生活,提高城市意识,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我国城市化滞后,城市人口正处于大转移时期,要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知识更新、习惯改变和素质提高,没有潜移默化的毅力和恒心,没有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09月.张俊芳

2.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08月.黄燕

3.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社会科学家.2004年01 期.谢守红.谢双喜

4.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1期.黄开科

5.社区建设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2期.杨贵华

6.对市及市辖区体制关系的若干思考.领导科学.2004年02期.唐宁

7.日本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城市问题.2000年2月.丁元竹

8.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2005年06月.吴德隆.谷迎春

下载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1普通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普通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胡祝英一、普通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应当开具发票而不开具。一是不想开。为逃避纳税义务,有的纳税户在消费者索要发票时,总以发票用完、要票......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经营的重点就是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施工是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成为各种施工要素配置的集结地。通过......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键入文字]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双荣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

    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五篇材料]

    班级常规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的基础。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每日常规中所表现出的诸多存在问题,正成为日益给学校管理造成压......

    高中学生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学生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部分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偷偷带手机到学校。 原因:方便联系;攀比心理;玩的需要;用于上网。 对策:不提倡中学生带手机的主要理由: 1.不安全......

    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项目资金是财政预算资金中除年初预算中用于人员工资和个人补助以及机关正常运转经费以外的其他所有财政支出。按资金来源可分为本级财力安排的项目资金、上级财政补助安排的......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监管对策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监管对策 摘要:科学研究活动是每个国家都在着重开展并互相竞争的项目之一,标志着国家的发展实力与国民智慧水平。科研经费是支持国家新的科研项目......

    石油石化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石油石化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石油石化企业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当前的物资采购工作,在归口管理、采购人员、采购渠道和方式、物资价格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