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刘海霞
[摘要]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遵循新的方针、政策和理念,也有必要借鉴历史经验。通过对解放初保定市北市区扫盲运动的系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给当前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扫盲 教育 保定市 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发展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实,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解放后在大力发展各级普通教育的同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教育。解放初沿续整个50年代的那场全国性扫盲运动,是我党教育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笔者参阅了20世纪50年代保定市北市区有关扫盲业教工作的大量档案材料,发现这一时期扫盲是一项重头工作,成果显著,按照当时的标准,到1958年北市区已成为基本无盲区。[1]于是选取此地解放初(1948年11月保定解放——1958年)的扫盲运动作为一个案例,管中窥豹,进而了解当时全国特别是城市扫盲的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现在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经验:
1、严密的组织管理。
(1)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在此精神指导下,北市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2]稍后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保定市积极行动起来。“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保定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从1953年起,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北市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 “加强巩固,适当发展,提高质量”的精神,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做到二者兼顾,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3](2)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
(3)充实和提高扫盲师资队伍:从北市区扫盲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建国初师资严重不足,在扫盲过程中除少数专职教师外,本着“以民教民”、“以工教工”、“以干教干”的精神,大量选聘兼义教师,发动一切识字的人从事扫盲教学;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除组织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外,还通过检查指导、假期培训、观摩试教、站点传授等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4)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重视宣传动员,在每一次重大方针实施前,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同时注意随时了解情况、耐心讲解,调动广大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始终加强和保证他们的学习;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团结协作,在区党组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与工会、妇联、青年团及各机关厂矿、村社等组织的密切配合,推动了扫盲的顺利进行。
2、规范又灵活的扫盲教育体系。通过北市区的扫盲实践,可以看到解放初的扫盲运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成人教育的体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对每一时期或阶段的扫盲对象、数字、学习时间、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制、考核标准、经费以及关于学校行政、教学、考试、会议汇报等各项制度都有统一规定;另一方面又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城市居民复杂各异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产生的差别,区别对待,并注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扫盲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教训:
1、扫盲的群众运动方式: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获得持久、高质的效果。经常是一个高潮过后迅速转入冷清,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随着花样不断翻新,很多教育实验未经深思熟虑就急于推广,一遇问题又迅速改辙,造成不少项目一哄而上旋即垮台,不仅极大打击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扫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扫盲运动中的“左”倾偏向:从整个历程中,不难发现各方领导时时流露出不切实际的想法,表现为急于求成、重量不重质,尽管其间有过几次纠正,但最终还是升级为1958年的“跃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强拉硬扯、报喜不报忧、甚至造假和浮夸,只重表面化的指标,轻视扫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无视其客观规律,使扫盲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
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应把握教育的本质,认识其长期性和长效性。根据成人教育的特征,遵循其自身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发展扫盲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向终身教育迈进。
2、在政府主导和宏观控制下,拓宽渠道,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办学。
3、在教育中要脚踏实地,克服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切实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参考文献:
[1]吴金贵主编,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定市北市区志》,新华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364页。
[2] 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248页。
[3]《保定市北市区1957至1958年度第一学期扫盲与业余教育工作计划(草案)》,第56号案卷《关于1957年有关业余教育扫盲及向文化进军计划草案、意见、报告》,135页。
第二篇:关于扫盲及成人教育工作
关于扫盲及成人教育工作 “两基”档案建设的整改意见
6月底至7月初西宁市组织了“两基”迎国检自查,并接受了省级迎国检工作的预检。为保证西宁市顺利通过国检验收,认真抓好档案建设,切实做到档案项目完整,数据详实可靠,卷宗装订规范,管理符合要求,确保一查就全、一看就清、一核就准,绝不能因为档案资料不到位而影响整个迎国检工作,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市扫盲及成人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省市“两基”迎检办的要求,经请示省督导室、基础教育处,现做如下整改要求,请各区县根据本地扫盲及成教工作实际提出整改意见,加以改进,妥善解决。
一、关于扫盲及成人教育数据时间界定
为方便电子数据录入,根据市迎检办要求,扫盲及成人教育所有统计数字统一与普九表册“教育质量”统计时间同步。即2007-2008学采集的是2007年数据,2008-2009学采集的是2008年的数据,2009-2010学采集的是2009年的数据,2010-2011学采集的是2010年的数据。
根据青海省“两基”迎国检要求,扫盲统计表、扫盲班学员、脱盲学员、巩固提高人员、丧失学习能力人员花名册、印证材料以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年培训计划、总结、工作印证材料、学员花名册都要要提供2007年以来的资料(西
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手册第70页)。
二、关于乡镇办、村(社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数据统计
1、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于省级验收前,可用原批文复印件,根据近几年撤乡并镇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进行重新调整(宁教职成【2010】12号文件)。所有乡镇办都要成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四区统计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加社区数,三县因特殊原因,统计不加社区数,仅统计行政村数。
2、所有统计表从2007年统起,乡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统计表1《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表2《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情况统计表》,要附各村级校的统计数据,并注明所辖村校数(附新表样)。
3、国表《青壮年(15-50周岁)人口扫盲情况统计表》(2)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核查登记表》中“参加文化技术培训的人数”是指当年各类文化、实用技术培训之和,统计中以人次为单位。“脱盲人员”是指历年脱盲人员。
4、《青海省农村成人教育统计表》中总人口数、总人口中文盲人数要与统计部门的数字基本一致。总人口中文盲是指15周岁以上的成人文盲,不应包括没有文化程度的人口,总人口中文盲人数把握在8%以内(青教基【2009】63号文
件)。
5、关于扫盲经费情况的统计
投入:扫盲经费总额=地方财政补助+上级拨款+乡村自筹
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教育部门投入+其他部门培训投入 脱盲人均经费控制在指标之内,不易超出太多。
三、关于文件规范
1、上行文必须用红头文件,盖公章。区县、乡镇文件后必须附下一级的基础材料。
2、每年的扫盲及成人教育工作计划、总结与“扫盲月”的工作安排、小结不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年工作计划、总结与每次专项的培训安排、小结不同,资料要各有一套。
3、各类培训材料,分按培训次序,将每次培训材料集中归纳,档案盒侧面的标签可注明并延续编号,如:培训材料8-3-11-1(2007年)。
4、扫盲类文书档案8-X-5盒中加入国表《青壮年(15-50周岁)人口扫盲情况统计表》(1)(2)两张表,盒标签统一更名为“扫盲工作统计表”。注意《“扫盲月”活动情况统计表》、《青海省农村成人教育统计表》和两张国表,以及汇报材料中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5、关于乡镇、村扫盲验收单位。
国表《青壮年(15-50周岁)人口扫盲情况统计表》(2)
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核查登记表》中都有“乡镇、行政村验收合格数、合格率”项,根据青海省“两基”迎国检办要求,乡镇、村通过扫盲验收单位的佐证材料须提供乡镇、村通过省级扫盲验收时的合格证或当时认可合格的文件。区县级必须装当时确定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单位”的文件(原件或复印件),乡镇、村因特殊原因文件已无从查找的,上级扫盲领导小组要出具相关证明。此项工作材料统一装入档案8-X-1盒中。
四、其他
1、脱盲人员信息务必要准确。
脱盲人员“三证”(脱盲证、身份证、户口簿)上的信息要一致,“三证”与脱盲人员花名册上的信息要一致。
2、区县的各类数据要积极与当地统计、公安部门进行协调核对,减少误差。
西宁市教育局职成教处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大跃进时期的扫盲运动
政法学院09社会工作班杜泽鹏0903030008
浅谈“大跃进”中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经过60余年不懈的努力,如今已基本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回顾新中国的扫盲史,我们发现扫除文盲的高潮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而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而又以“大跃进”时期的扫盲运动最为引人注目。鉴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来浅谈一下这一时期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于1952、1956年曾掀起两次扫除文盲的高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跃进” 中的扫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1956年扫盲的继续,在“大跃进” 的氛围下,这一时期的扫盲又形成一个比前者更大的高潮,而成为第三次扫盲高潮。
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在五年或七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1957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中共八大决议和去年的扫盲决议做出具体部署。应该说,直到1958年初,扫盲运动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健康的。1958年1月南宁会议以后,“大跃进” 之声不绝于耳。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2月底3月初,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讲话说:扫盲工作是使六万万人民“睁开眼睛” 的工作,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开步走,就要识字。从扫识字盲,扫文化盲,到扫科学盲。他号召来一个文化上的“原子爆炸”。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在会上作了<积极扫除文盲,向文化进军>的发言。会议向全国发出五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这标志着扫盲运动拉开了“大跃进” 的帷幕。
随之,扫盲的舆论宣传动员一浪高过一浪。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成为全国扫盲“大跃进”的纲领性的文章。其主要内容:一是总结了全国的扫盲形势。文章说全国文盲入学人数已达6100万人,到4月底,全国已有137个县基本扫除了文盲,黑龙江省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是农村中伟大的文化革命的开端”。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正在推动着扫盲工作的大跃进。二是发动扫盲高潮已具备了有利条件。第一,农民的热情是当前扫除文盲的最有利的条件;第二,上百万参加农业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和上山下乡的干部,解决了扫盲急需的师资问题;第三,经过几年的工作,群众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认为,扫盲工作的快和慢、好和差,主要决定于干劲的大小。三是提出了促进扫盲工作大跃进的办法。即: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多种方式,长年学习。为了避免复盲和产生新的文盲,要把扫除文盲与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业余的中小学统一起来。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党扫除文盲的天然助手的作用。四是文章提供了数据分析来激发扫盲的热潮。文中说: “解放八年来,全国扫除了近三千万文盲,其中每年扫除农村中的文盲大约是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但是现在十四岁到四十岁的青壮年文盲单在农村中就还有一亿五千万,如果照以往八年的平均速度来扫,即使一年扫三百万,也得五十年才能扫完。”“如果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文盲,那就必须实行‘三年突击,两年扫尾’的办法,也就是要从今年起每年要扫掉三千万到四千万,比往年的速度加快十倍以上才行。”文章在这组数字计算方面是明晰的,但明晰的数字不是让人量力而行,而是让人蛮干。考虑到新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光凭政治号召的热情是难以达到这个要求的,在1958年达到扫盲4000万的宏大数字后,1959年降为2600万,1960年为573.3万,到1961年下跌为45.8万。5月20
日,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张际春撰文指出,扫盲要“万人教,全民学”,扫盲效果如何,“问题在于领导决心”。文章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规定是,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的文盲。今年3月中央在转发江苏省民办农业中学的指示中,又曾指出‘争取在年到七年消灭农村中的文盲’。如果以中央今年3月指示的意见为基准,从1956年起计算,到1962年就是七年,距现在还有五年,到1960年就是五年,距现在还有三年。但这是就全国范围和最长的时间来说的,如果就每一个省市、专、县,特别是每一个区、乡、社、村和厂矿、机关、部队单位来说,就不一定都要等到三年到五年了。”这无疑又加剧了扫盲的更大跃进。一时间,“扫盲运动波涛汹涌”。扫盲口号也应运而生,像“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文化跟着生产走”、“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黑龙江提出“读百本书,写万个字” 的口号,河南提出读万言书,写千封信” 的口号,湖南提出“一年突击,两年扫尾、巩固,三年全部扫光全省青壮年文盲。“大跃进” 中的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轰轰烈烈的扫盲“大跃进” 中,参加扫盲的人数和已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地区数不断攀升。前述《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一文指出,文盲入学人数已达6100万人,到4月底,全国已有137个县基本扫除了文盲。6月初,参加扫盲的还是“六千万人的扫盲大军”,但“全国已156个县消灭了文盲”。其中一组数字指出: “截至6月底为止,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扫盲学习的约达9000余万人,全国已有444个县基本上扫除了文盲,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参加人数成了原来的1.5倍,县数变成了原来的近3倍。截止到7月底,又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39个县市基本扫除文盲,占全国县市总数的28.1%,其中基本扫除文盲的省有黑龙江、吉林、浙江和甘肃,已有41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
帽子,有1.12亿人坚持扫盲学习到了8月,扫盲数字又大大上升了。据报道,从1月到8月,我国扫除了近9000万文盲,在全国2257个县、市中,已有1516个即67.2%的县、市基本扫除了文盲。黑龙江、吉林、浙江、甘肃、辽宁、福建、贵州、广东、河南、江苏、山西、湖南等12省已宣布为基本扫除文盲省到了10月中旬,数字达到了顶峰。据称:全国已有1799个县市单位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占全国2257个县市单位总和的79.7% ;全国已有17个基本无盲省;1958年1~9月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这一数字是后来统计的4000万人的2.5倍。这些数字无疑被极端夸大了。中国仿佛一夜之间就甩掉了文化落后的帽子,完全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狂热幻想中。我们也只能从这些数据中看去看这次扫盲运动的成果。
1958年10月后,由于全民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和“三秋” 劳动,扫盲运动陷于停顿。有的文化学习中断,有部分刚摆脱文盲状态的人发生了回生复盲的现象。如山东济宁专署在嘉祥、金乡县和济宁市抽查一部分公社、街道、手工业社,平均有30.5% 的人不及格。甘肃省威武县据十个乡的调查,一般回生复盲率在30%左右。安徽阜阳专区检查复盲的人数约有二三十万,占扫盲毕业总数的10% 以上o[13]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扫盲质量问题。而且劳动也降低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其中存在的问题:
1、与其他行业一样,是扫除文盲数字的浮夸和不真实。如:据比较实际的统计,广东省
到1958年年底扫除了260万文盲,使全省文盲占人口的比例下降到38.8%左右。可是当时层层虚报的成绩,统计扫盲毕业的竟有547万人,使青壮年的文
盲率骤降到12%0[17]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部分同志去徐水参加劳动,将一些所见所闻写进给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过去这个县曾宣布1958年9月争取成为文化县,而现在文盲还是不少,实际上没有实现。毛泽东曾批评此事。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 时,他说: “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不要作假⋯ ⋯ 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现在再来看这些数字时,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这些数字多是浮夸的,但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当时全民动员、参与的扫除文盲运动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扫盲在新中国扫盲史上的地位。
2、对扫盲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虽然扫盲会对一些人带来效果,但估计追赶全员化的这种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考虑到扫盲的自身规律性。
3、对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教育普及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能够一步到位去学习一些高级的,因为基础打不好,不仅学不好而且学的累,也不能深刻理解。
总结大跃进时期的扫盲运动,其实中间也代表了当时新中国建国之后对于教育的一种重视程度,希望能够教育强国,但往往教育和文化产业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但是这一时间段内的扫盲运动却为新中国后期的基础教育,9年义务教育等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县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情 况 汇 报
一、农村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情况
2002年,我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接受省、州评估验收合格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按照“两基”并重并举的原则,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方针,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成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了“五落实”,加强了“三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整体发展。
全县现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6所,办学面达100%。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85所,办学面达97.60%;全县配置了职成教育专职教师45名,在中小学校课程中都开设了劳动技术课;全县总人口235248人,其中15-50周岁青壮年共126840人,非文盲人数124916人,剩余文盲人数1924人。
近三年, 全县共扫除文盲6786人,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48%,参加脱盲巩固提高6693人,脱盲巩固率达98.63%;开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72期,培训学员53577人次,培训面达青壮年总数的42.24%。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工作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费短缺。在费改税之前,按有关文件规定教育附加费10%用于成人教育,基本保障了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费改 税以后,此项经费便无法落实,由于经费紧缺,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专干量少质弱。因县上没有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专干的编制,所以91%的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专干都要兼任普教课程,影响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现有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专干的业务素质也不强,有的工作很难胜任。
3、剩余文盲居住分散,组织入学难度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招生面临严重困难。
4、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巩固面大,有的地方存在个别的复盲现象。
5、办学特色不突出。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跟不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
6、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不高。全县劳务输出布局相对零散,难以形成品牌和效益,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低,综合素质更有待提高。
7、全县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所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都挂靠在乡村学校和乡政府会议室,对扫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 2 导意见》(教基[2007]22号),落实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加强同州内外各教育扶贫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沟通与援助,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
2、加强政府主导,建立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部署全县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重要工作,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促进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当地办学环境,因地制宜,制定出行之有效地办学理念。
4、按“创新、实用、进取”的办学原则,狠抓扫除剩余文盲和脱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使青壮年的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脱盲后的巩固率控制在95%以上。
5、按“实际、实用、实效”和“短、平、快”的办学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使培训面达青壮年总数的45%以上,积极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第五篇:晒口街道2011年扫盲教育工作要点
晒口街道2011年扫盲教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7〕22号),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扫盲教育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0]17号)、《邵武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1年扫盲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扎实做好街道扫盲教育工作,确保完成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扫盲任务。
二、目标任务
1.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继续开办扫盲教学班,对文盲人员进行脱盲教育,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2011年脱盲的目标任务。可以组织文盲学员到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扫盲教学班学习。
2.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成人文盲率低于6%”的指标要求,5月份组织十个街道对50周岁以上户籍文盲人口进行抽样调查。
3.各街道办事处要以村(居)委会为单位,组织力量对辖区内15-50周岁的本市户籍青壮年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状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再摸底再调查,滚动建立15—50周岁户籍文盲人员档案资料和外来工文盲档案,形成准确的文盲基本情况资料及数据库。及时做好文盲学员的脱盲测试和文化程度变更工作。
三、对照以上目标任务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订计划,认真实施,全面完成我区扫盲教育工作。各街道和有关单位要明确扫盲目标任务,认真制定本街道、单位的扫盲工作计划,要根据我区扫盲工作各时间点的要求,周密安排,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为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
2.广泛宣传动员
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从关注社区居民和百姓家庭生活质量和提高就业能力的角度,广泛宣传开展扫盲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扫盲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激发文盲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愿望和积极性。对那些动员难度大的文盲,要充分运用社区组织、青壮年文盲身边的人等一切有用资源,积极动员其参加扫盲学习。
3.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工作实效性
承担扫盲教学任务的教学点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文盲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扫盲工作实效。在教育内容上要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根据文盲学员的需求,讲授有关实用技术、交通出行、法律法规、家庭理财、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使扫盲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文盲的不同情况,或集中、或分散、或班级或小组,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集中办班,送教上门、子女教父母、庭院教学等方式灵活施教。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举办“成人识字班”或“业余小学班”,利用晚上或双休日为扫盲对象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对参加集中办班学习有困难的,可采取“送教上门”、“自学和定期集中辅导相结合”、“家庭成员互教互学”等方式开展脱盲教育。要针对残疾人文盲的特点,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和辅读班,或采取送教上门等方式,积极开展残疾人扫盲教育工作,努力扫除残疾人的生活之盲、文化之盲。
4.对文盲学员进行脱盲考试和文化程度的变更。
要及时组织文盲人员参加脱盲测试,对测试合格者发放省教育厅统一印制,全市统一编号的脱盲证书。并配合公安派出所户籍人员及时对脱盲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变更。
5.建立健全扫盲工作档案管理。
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有关单位要结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意见的通知》,在2010年扫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15—50周岁户籍文盲人口统计与建档工作。要重视扫盲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从取证材料、文盲人员的登记造册、统计报表的留存到脱盲测试、“脱盲证书”的发放等,都必须分类存档。扫盲教学班要对统发材料、教学计划、总结、教师的教案、脱盲学员的作业、测试卷等及时装订归档,要特别注意留存本单位的扫盲工作过程性材料(相关文字、照片等资料),以便迎接省、地对我市扫盲工作的检查评估。
6.认真汇总数据,及时总结经验。
各街道和有关单位要对本扫盲工作的各项数据和报表认真进行统计和汇总,及时上报,并对扫盲教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认真总结,树立典型,表彰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