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农村建房的有益探索 中国建设报
规范农村建房的有益探索 中国建设报
——江西省宜春市大力开展“三清一控”活动的经验综述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4-05-06 市场六版 ■陈德进 袁新华 宜春市共有乡镇182个,行政村2230个,自然村26121个。据初步统计,2013年底,宜春市农村住房建筑面积为18200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以来,新建房屋建筑面积3200万平方米,增长17.5%。该市农村经济强起来了,房屋做起来了,但村庄环境却越来越差了,普遍呈现“有新房、无新村”、“空闲房、空心村”和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等不和谐现象。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宜春市在全市农村范围大力开展“清理农村违法用地、清理农民违规建房、清理非农户籍人员回乡建房、严格控制农民新建住房”的“三清一控”活动,2013年共清查违法用地5152宗,面积75.55万平方米,已处理4603宗;违规建房7327栋,违规建房面积100.68万平方米,已处理6647栋;非农户籍违规建房166栋,违规建房面积6.96万平方米,已处理100栋。为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宜春市“三清一控”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借以与其他城市分享。——编者
形成完整操作模式“堵疏”农房违建
江西省宜春市在深入基层调研、初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操作模式。
把握工作原则,明确清理内容。“三清一控”的目的是全面遏制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规范农村土地管理秩序和农民建房审批程序,美化村镇人居环境。宜春市在工作中注重把握四个原则:一是依法依规、违法必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清理出的违法用地和违规建设,该罚的罚、该拆的拆。二是尊重历史、区别对待。对个别历史阶段形成的违法建筑,严格把握政策,区别对待,妥善解决。三是既处理事、又处理人。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严厉查处在执法监管工作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索贿受贿的行政执法人员和镇村基层干部。四是建章立制、长效管理。注重健全完善土地和规划管理的长效监管机制。“三清一控”清理范围为各县(市、区)辖区内所有乡(镇、场)和近期建设规划区以外涉及农民建房的街道,清理对象是自2008年1月1日(宜春市政府出台《农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十不准”》)以来的违法违规用地和建设行为。清理内容有五个方面:非法占用、擅自买卖、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行为;未按审批内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扩大用地范围等违法用地行为; 1 未取得规划审批手续或未按审批内容进行建设的违法行为;建新未拆旧的“一户多宅”违规建房行为;非农户籍人员擅自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违规建房行为。
广泛调查摸底,深入查找问题。调查摸底是搞好清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各乡(镇、场)和街道组织各自然村和社区进行全面自查,摸清违法违规用地和建设情况。其次,各乡镇组织得力干部和人员,对照清理内容,逐家逐户、逐栋逐间核实违法违规用地和建房情况,位置、面积、建设过程、手续情况等都要准确无误,并登记造册,形成完整详细的第一手材料。
与此同时,宜春市着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县(市、区)出动流动宣传车200余台次,在乡镇、行政村悬挂宣传横幅1000余条,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是,还通过移动平台发送短信5万余条,将“三清一控”有关内容、要求和投诉举报电话公布于众,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最后,在摸清基本情况之后,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对乡(镇、场)和街道进行全面复查,弄清违法用地、违规建设行为成因,并逐宗、逐项、逐村进行核准,再汇总上报。市领导小组组织市直有关单位赴各县(市、区)进行抽查,确保数据真实,事实清楚。
科学制订标准,严格处罚到位。依据不同的违法情况,制订了处理标准和措施。对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房和未按用地审批内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扩大用地范围的,分门别类区分为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其他土地等形式,并处每平方米10 30元不等的罚款;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受让集体土地的,处以土地面积每平方米10 50元的罚款。对建制镇管辖规划区内和有关街道范围内未经规划审批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农村建房,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土建工程造价5% 10%的罚款;未按规划审批内容进行建设的,处土建工程造价3%的罚款。违法建房农户在缴纳相关规费后,依法为其补办建房手续。
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河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占用基本农田、在地质灾害区域建房的,不接受罚款补办手续处理的,依法予以拆除或者没收。对非农户籍人员要求其主动申报,对严重违法用地和违规建设法行为,由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组织处理。
注重“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机制。“三清一控”主要为“堵”,但光“堵”不“疏”,农村无序建房现象不能从源头上遏止,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在“堵”的同时,建立“疏”的机制,尤为重要。
一是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完善农民建房管理办法,下发了《宜春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县(市、区)为单位,通 2 过统一招标,确定规划编制队伍,对全市2230个行政村进行规划设计。各地还出台了具体的管理举措,如高安市出台了《农民建房管理补充规定》、奉新县出台了《控制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实施办法》。二是探索宅基地换房路径。在镇村联动范围内的农民,原则上退出宅基地,可以在集镇上置换相应面积集体土地性质的新建住房,或按征地标准予以货币补偿。三是完善审批制度。对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严格按照用地、规划审批程序进行,依法办理国土、规划等许可手续。四是做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专家进行了农村住宅设计,编印建设图集,由建房农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自行选择建房图纸。
宜春市“三清一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工作中,该市也积累了几点经验体会。
体会一:创新的动力是无限的。“三清一控”关键是创新了体制机制,解决了“有人管事、有钱做事、按制度办事”等问题,通过这种创新,增强了动力,激发了活力。
一是“三所合一”抓管理。整合乡镇管理机构,将土地管理所、规划建设所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三所合一,作为常设机构,并选配好精干人员,建立好工作制度,落实好经费保障。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的作用,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性违法用地和违规建房,使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是“三位一体”抓规划。实行“市级督导、县级领导、乡级主导”原则,市、县、乡三级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市里对村级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县里牵头组织规划编制队伍和评审,乡里负责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把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到位。规划编制经费以县(市、区)财政投入为主,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各地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以奖代补。
三是“三级联动”抓落实。市政府牵头成立工作小组,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违法用地的清理指导,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农村违法建房的清理指导,监察部门负责非农户籍人员违反规定回乡建房的清理指导。各县市区组成联合执法组,由政府办(法制办)、国土局、建设局、城管局、公安局、消防大队、广电局等相关单位组成,依法对部分严重违法建房进行拆除。乡镇主动担负起工作主体职责,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强化大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一抓到底。
体会二:路径的选择事关成败。
路径依赖理论指出,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一户一宅原则,不允许城里人到农村买 3 地建房,坚决禁止“逆城镇化”。“三清一控”工作,符合中央精神,缘于其科学合理的路径。
201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宜春市开展了以高速、国道等主干道沿线村庄为主的秀美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农村违规建房大张旗鼓、违法用地层出不穷。市里审时度势、果断出击,以秀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在全市农村范围开展“三清一控”。
2013年6月,宜春市又在“三清一控”基础上,全力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发展工作,选取19个示范镇(重点镇),将集镇及其周边1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村庄纳入镇村联动范围,实行建设联动、发展联动。共涉及联动村96个,联动村庄人口4.3万,面积9016亩。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当县建镇”,把示范镇变成县(市)域副中心,“让集镇变城市”;二是“以联促村”,改善农村环境、改造基础设施、改变面貌,“使农村像城市”;三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引导农村人口进入集镇,“把农民变市民”,镇村联动建设发展工作已经成为宜春市探索新型城镇发展的新路径。
体会三:群众路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三清一控”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出发点也是为了群众。“清”的是那些损害公共利益、甚至直接侵害他人利益的少数人,保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控”也是为了防止违法用地、违规建设再次发生,实现优化环境与保护资源的双重目标,给人们创造井然有序、洁净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给后辈子孙腾出所剩不多的生存发展空间,从总体上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
正因为此,在工作中也一切依靠群众,从自我清查、群众举报到媒体监督,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有问题的人主动整改,让知情群众踊跃举报,让媒体积极参与弘扬正能量。在工作开展之初,少数违法违规者出于侥幸心理隐报瞒报,个别乡镇出于工作压力少报漏报。之后市里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向广大群众发送举报告知信息、让媒体赴违法违规现场进行拍摄的方式,消除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督促乡镇深入扎实做好工作,个别乡镇的清查违法违规数量比刚开始上报的,多出了几十倍。通过这项工作,让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人民群众是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最牢固的执政基础,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范文模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
——贺州市建设五保村的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19作者:李达球
五保户是农村的一个庞大的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并改善他们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贺州市委、市政府把兴建五保村,对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统一供养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在全市范围内狠抓五保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
2002年7月初,我市所辖三县一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些五保户的住房也受到损坏。在抗灾救灾过程中,我市钟山县在受灾严重、五保老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兴建了6个五保村,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实行就地集中供养。这些五保村以自我管理为主,村委会协管,村民帮助,民政引导。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民政厅有关领导在对五保村的调研中深刻认识到,这一新的供养模式,使入住老人“离家不离村、离土不离乡”,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既符合风俗民情习惯,也便于照顾和管理。
为了把这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市委从实际出发,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反复进行讨论,确定了全市五保村建设的总目标,即用两年的时间,兴建721个五保村,使全市农村1.8万多名五保老人都住进五保村,全面实行集中供养。五保村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公益事业就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为切实抓好五保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强领导和规划,根据行政村、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和五保老人的现状,精心编制了贺州市五保村两年建设发展的规划图,要求市、县(区)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建;另一方面,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资金的落实,是五保村建设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既坚持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的作用,把五保村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又充分依靠社会的力量,形成了市县财政出一点儿、争取自治区民政厅资助一点儿、挂村单位帮扶一点儿、社会募捐一点儿的合力,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典型引路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我们抓住自治区民政厅在钟山县召开“全区五保村建设现场交流会”的契机,大力推广他们建设五保村的经
验。同时,要求各县(区)都抓好1—2个示范乡镇,每个乡镇抓好2—3个示范村,通过抓示范、树样板,实行“点”、“面”结合,整体联动、整体推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动工兴建五保村611个,占规划建设总数的85%,其中已建成573个,入住530个,安置9635人,大大推进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五保村建设,村级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务工作上了新台阶,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的尊老、敬老、爱老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新型生育观念、生活观念逐渐形成,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委书记)
第三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
2011-04-25 10:27:59 来源:甘州在线 评论:0
—— 我市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市文明办
2009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从农村工作和农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创新载体,强化措施,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了以“科技致富之星、遵纪守法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和谐友爱之星、文化卫生之星”为内容的“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探索了有效途径。
一、基本做法
1、深入调研,创新创评活动内容形式。针对全市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活动星级过多、内容繁杂、操作性不强、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市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入手,提出了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具体的创评标准和实施意见,并将实施意见印发县区、乡镇、村,创评标准印发农户,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使创评活动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得到群众认可,增强了活动载体设计的科学性。
2、精心部署,推动创评活动深入开展。2009年,市上确定6个乡镇、61个村先期开展了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市委出台《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意见》,市文明委下发《关于认真抓好“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通知》,对全市农村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市上的总体要求,县区、乡镇、村普遍成立创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选细则》,并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对各级活动组织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创评活动有序推进。2010年,全市61个乡镇、835个村全部组织开展了创评活动,活动开展面达100%。
3、广泛宣传,营造创评活动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采取开设专栏、跟踪报道、印发资料、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目的意义、创评标准、方法步骤及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基层创评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为创评活动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高台县摄制15户“五星文明标兵户”先进事迹专题片与创评活动公告、公益宣传广告在电视台连续进行播出,民乐县统一印制《文明家庭手册》53000多册发放到户,使创评活动家喻户晓,形成了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市296465户农户中有278684户农户参与了创评活动,参评率达94%。
4、规范程序,确保创评活动公平公正。在评选过程中,坚持在标准上“求高不求低”,程序上“求严不求松”,数量上“求精不求滥”的原则,村村建立了公评公议会,严格按照农户自评、群众互评、民主测评、村级审评、张榜公示的程序进行,将评议权交给群众,把公正、公开、公平、民主体现在各个环节,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使创评活动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乡村组织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评选出的“五星文明户”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被群众所公认,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的榜样。2010年,全市共评出“五星文明户”16437户,占参评农户的5.9%。
5、完善机制,增强创评活动整体效益。在创评活动中,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使创评活动与农户切身利益挂钩,真正把创评活动纳入有经济支撑的规范化轨道,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高台县对评选出的“五星文明标兵户”每户给予500元的奖励,乡镇村对评选出的“五星文明示范户”、“五星文明户”也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并制定贷款优惠政策,“五星文明户”无需担保即可申请到3至15万元的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县农村合作银行为“五星文明户”发放信用贷款4.9亿多元,增强了创评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主要成效
“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内在活力,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调动了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五星文明户”创评标准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创评方法操作性强,舆论引导、表彰奖励、政策扶持等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许多群众说:“五星文明户”是一个家庭文明程度的标志,党委、政府不仅张榜公布、表彰奖励,还能享受到各项政策的优惠,不仅让自己有足够的面子,还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是促进了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让群众自己来评自己、评身边人、评身边事,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促进了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乡村普遍出现了“五多五少”现象,即孝老爱亲的多了,家庭不和的少了;互助关爱的多了,邻里闹纠纷的少了;热心公益事业的多了,无理取闹、越级上访的少了;健康娱乐的多了,赌博滋事的少了;学用科技的多了,迷信邪教的少了。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的开展,对乡村两级组织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干群党群关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乡村基层组织结合创评活动的开展,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农户梳理发展思路、拓展增收致富门路,针对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适时引导,让群众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充分集中民智,使许多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增强了干群亲和力,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临泽县平川镇26名被评为“五星文明户”的村社干部主动退出,把荣誉让给群众,进一步树立了村社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
四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明显增强,纷纷走进农家书屋,走进科技培训基地,走进科技讲堂,主动学习科技法律知识,争创热情转化成了加快发展的动力。一些“田秀才”、“土专家”、专业大户、务工能手把自己发家致富的经验讲授给周围群众,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五星文明户”的示范带动下,农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典型户、模范户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有益启示
1.“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深化文明户创建工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才能进村入户,才能落实到人。“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紧紧抓住农户这个细胞,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立足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着力规范群众日常行为,使农村许多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得到了有效解决,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3.“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涵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 通过开展创评活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和致富本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当前,农村大量的矛盾问题都与道德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是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通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把思想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在最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最终版]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别必雄
2010年第3期 ——经济建设
双剅口村是天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也是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村。该村现有耕地面积3112亩,村民586户、共2580人。2008年以来,双剅口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村民居住由分散向聚集转变,农业产业由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公共服务由行政管理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项目资源由各自为阵向整体联动转变。如今的双剅口村,田成块、路相连,渠成网、水贯通,楼成排、树成林„„干部群众精神焕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因村制宜,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双剅口村傍依杨林河,与邻近两个村交汇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百年集市——河埠头,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历来都有到这里赶集的习惯,每天市场人流量达2000人以上。双剅口村因村制宜,按照“依市而建、靠市而兴,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规划设计专家编制了双剅口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以商带农、以农促商”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双剅口村建成连接城乡的“承接点”、城区休闲观光的“首选地”、辐射十里八乡的“中心区”。
——迁村腾地,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近两年来,双剅口村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借助实施国家土地整理项目的机遇,大力推进土地平整、迁村腾地,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全村由原来的26个自然湾改造成18个自然湾,规划搬迁农户260多户,可腾出土地600多亩。通过采取招商引资或农民自主出资建设的方式,实施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区。其中,首期规划统规统建用地50亩,建设100户;首期统规自建用地20亩,建设40户。
——发挥优势,认真做好水乡园林文章。双剅口村充分发挥杨林河的自然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水乡园林文章,沿河畔兴建了近1000米长的绿色走廊——亲水平台、水泥驳岸,绿树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情。精心打造村民学习、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场所,村里设置了图书室,图书达到2000册;建成了篮球场,配置了露天乒乓球桌;建设了休闲广场,安装了13台(套)健身娱乐器材。全面实施绿化工程,2009年共栽景观树1500多株,为村庄增添了一片新绿,形成了一道风景。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集并土地,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一方面,实行土地经营权总体打包、总量不减、田块集中的承包方式,促进家庭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迁村腾地等方式,共集并土地500亩,大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该村引进黄金蔬菜公司发展阳光冬暖式大棚高效生态种植模式,重点推广以色列西红柿、茄子和水果黄瓜等优特品种,带动农户发展高效生态种植,亩平增收5000元以上,既提高了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也增强了全村产业发展后劲。
——“农超”对接,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2009年3月,在省商务厅的协调下,天门市在双剅口村成功举办了全市“农超”对接现场推进活动。中百集团、武商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到双剅口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双剅口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收购农副产品,直接供应到超市,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改变了农户经营分散、销售无序、产品质量无保证、农民收入不稳定的现状,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招商引资,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双剅口村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该村成功引进了一家投资500万元的生鲜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厂,推动了“杨霖”牌蔬菜品牌与市场建设。此外,该村通过积极宣传和示范引导,以杨林河垂钓、蔬菜(果品)采摘、农家餐饮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路桥、沟渠建设力度。两年来,双剅口村争取项目资金420多万元,完成了2.8公里通村路、8700米通组路的硬化工程,疏浚灌溉沟渠2500米,新建桥梁12座,维修涵闸泵站42处。同时,还加大了田间作业路、中心渠及支渠的护坡建设。
——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双剅口村采取得力举措,广泛筹集资金,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先后投资230万元开展全村沿河公路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包括3400米的入户路建设和126户改厨改厕项目。按照“前园后厨、统一绿化”的要求,形成每家每户“房前花坛一个样、屋后院墙一条线”。此外,该村配备12名保洁员,落实保洁责任,做到“卫生天天有人管,垃圾天天有人清”。村民的一些生活陋习正在悄悄革除,文明乡风正在渐渐养成。
——加大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双剅口村与周边村积极同凯迪水务合作,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村及周边庙新村、龙台村、刘新村的自来水管网,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双剅口村586户农民全部喝上了放心水。
——加大部门合力共建力度。双剅口村与帮扶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共建,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全村基本实现了农村电网、通信信息一体化,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等“六难”问题。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以商业服务为突破口,为中心区居民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双剅口村引进投资商在中心区内投资7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中百祥龙超市,带活了中心区内的160多家商铺,经营品种应有尽有,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便捷的商业服务。
——以改善教育、卫生等设施为重点,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投资400万元建设占地30亩的现代中心小学;吸引民间资本250万元兴建村幼儿园;吸纳民间投资50多万元配套建设村医疗卫生室;投资2万元建设村广播室。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提高“两委”管理服务水平。双剅口村通过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村里建立了村民科普、劳动培训、矛盾调解等活动阵地,创建了“党员阳光便民服务站”,建立了“一站五队”便民服务体系(即在党员阳光便民服务站下设农技服务队、事务代办队、公益服务队、矛盾调处队、文体活动队等5支党员工作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第五篇: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有益探索
近日,我带领县委组织部、县委政研室,深入板桥、潭湾、田湾、寺前、小龙门、仙人湾等部分乡镇,就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我县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突出以民为本,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主要的做法
1、严管理,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一是规范内务管理治懒散。各乡镇都制定了上班签到点名制度、请销假制度;许多乡镇制定了值勤、值班制度,规定乡镇值班室随时有人值班,即使在国家规定的双休、节假日也不例外,尤其象板桥和田湾两个乡镇,每天机关内除有干部值班外,还确保有1-2名主要领导在家负责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乡镇干部拖、拉、懒、散的陋习。二是建立健全了严格规范的财务收支制度。如石马湾乡规定:凡属上级规定的上解资金,上解前须经主管领导同意,500元以下由乡长审批,500元以上由党委集体审批;凡属上级下拨的各种款物,由主管部门提请党政领导集体讨论发放方案;对来人来客接待一律安排在食堂就餐,并严格规定标准。三是实行政务公开保廉洁。各乡镇都设立了“明白墙”和政务公开栏,定期对乡镇财务收支、工作安排等情况进行公开,给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2、重学习,以过硬的本领造福于民。一是抓理论学习强理念。各乡镇都制定了定期学习制度,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集中组织干部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各种思想教育,强化执政理念,增强为民意识。二是抓业务学习强素质。积极鼓励和组织干部加强素质教育和业务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如长田湾乡设立了自学成才奖,取得大专文凭奖1000元,获得本科文凭奖2000元。三是抓科技学习强技能。各乡镇都积极举办各类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深入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如寺前镇仅今年就举办了各种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干部200多人次;柿溪乡对全乡干部进行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仙人湾乡出资1万元,分期组织24名干部“走出去”,到省农科院学习“充电”。
3、活机制,以务实的作风服务于民。一是建立监督机制以亲民。许多乡镇都建立了作风监督机制,扎实开展了“干部作风讲评”活动,并聘请了专门的形象监督员,对乡镇干部进村入户情况、服务群众意识以及为民办事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监督。二是强化责任机制以富民。自觉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为民办事、帮民增收的实绩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如小龙门乡建立了乡镇干部结对帮扶制度,规定每名干部每年至少帮助贫困户解决3件以上实事和难事,并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奖惩兑现。三是创新考核机制以安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如柿溪乡党委、政府把全乡所有工作分成9大块,实行片长负责制,对每一块工作的范围、要求、任务、重点、目标和奖惩标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村组稳定及综合治理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良好的成效
1、乡镇干部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为民服务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热情,不管在哪个乡镇都是一样的。如石碧和石马湾两个乡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但没有一个干部脱离岗位,也没有一人因为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相反,两乡的干部精神旺盛,士气高昂,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广大乡镇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明显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日益提高。如小龙门乡,计生干部考虑到偏远山区
育龄妇女来乡妇检要走几十里山路极不方便,便在规定的妇检日,带着仪器和设备,步行几十里山路,实行“上门妇检”,还利用医疗技术,免费为广大妇女检查、治疗妇科疾病,深受群众欢迎。
2、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了新的成果,一大批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很多干部以乡为家,以下乡进村为乐,为百姓排忧解难。寺前镇畜牧站站长肖友元,把偏远的杨柳池村作为自己的联系村,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仅今年下半年来,就免费为养殖户医治牲畜50多例,深受群众好评。板桥乡塘里村因周边煤矿地下水排放引起地面下沉,受影响的12户村民75人经常与省属、县属两家煤矿纠纷扯皮,该乡党委、政府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并及时与县里及两家煤矿协调,终于达成赔偿协议,使这些难点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据初步统计,今年来被调查乡镇已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达1800余件,调处纠纷400多起,处理遗留问题120多件。
3、乡镇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得到了全面推进。乡镇办公环境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三大安全、水利建设、退耕还林乃至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潭湾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蔬菜,进行柑桔品改,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大水田乡通过干部作风转变,全乡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明显改观,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的加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一大批年轻优秀、有文化、有头脑的农村经济能人进入村支两委班子,一些作风不实、带奔能力较差的村干部被淘汰。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三、有益的启示
1、注重思想教育是搞好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成效的乡镇,无一不是把干部的思想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的。比如寺前镇规定每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为理论学习时间,龙泉岩乡坚持做到每个月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仙人湾乡要求每周一的干部例会上,每名干部都要针对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因此,抓乡镇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夯实思想教育这个基础,使广大乡镇干部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执政为民的意识。
2、领导率先垂范是搞好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作风好的乡镇,领导干部都能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如在财务方面,都严格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和“一支笔”审批,上级部门来人一律在食堂就餐,并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贤,对工作成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及时给予推荐提拔,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给予调整;在包村方面,总是把困难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村留给自己等。
3、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搞好乡镇干部作风
建设的保证。过来一些乡镇存在干部“早出晚归”的“走读”现象、“昼夜不分”的赌博现象、“蜻蜓点水”的飘浮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乡镇在日常管理上出现“漏洞”,干部钻了制度的“空子”。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从学习、考勤、职责分工到联系基层、为民办实事、扶贫帮困等方面都相互联系的目标管理机制,并对制定出来的制度严格兑现奖惩。
4、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搞好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目标。作风建设不能以空对空,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在干部作风转变中得到实惠,进而加深对干部的信任,增进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我县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正是坚持从农民最盼望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村经济社会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