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及其原因的的调查报告1
关于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及其原因的的调查报告 前言自杀是主体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专家介绍,自杀通常是15岁到34岁人群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之一。对于年轻人来说,离开家去上大学是生活中的重大转变,比如离家带来的孤独感、担心上学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与室友或其他人发生矛盾、担心成绩不理想害怕失败、对学校课程安排不满意、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如果学生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其应对能力就会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使学生产生自杀的想法。主体
一、近年全国各大高校自杀事件 调查方式:网上调查 1、2010年3月22日,安徽科技学院今晨一大二男子因为情所困跳楼自杀!2、2010年12月24日上午8时20分许,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8级李姓硕士生从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8楼坠落,不治身亡。北大校方证实,跳楼可能与死者生前患有肺部疾病有关。小柯生于1986年,2004年考取北大本科,就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年保研,现为该院软工所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明年7月即将毕业,已找到某网站的工作。3、2009年2月17日下午3点多,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1岁的男大学突然闯入环化楼3层教诱因科办公室,用刀扎伤教务科科长徐老师,随后从一处过街天桥跳下。经抢救,两者均无生命危险。4、2009年2月14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十三楼宿舍楼一名刚从家返校的大三男生,从七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校方证实死者因失恋而跳楼自杀。5、2010年6月22日广东金融学院一大一男生在宿舍内上吊自杀 6、2009年12月26日9时左右,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一名杨姓男生从学校综合楼8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据校方透露,该男生系心理抑郁跳楼自杀身亡,死前留有11页遗书。7、2010年1月2日上午10时开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变得不平静起来。该校一名大三男生,在寝室用绳子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位男生的档案显示,他曾在2007年因抑郁症休学一年。同学们猜测,心理抑郁加上就业不顺,可能让男生选择了“离开”。专家表示,应给大学生创造减压的开放环境。8、2011年1月5日晚5时30分许,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公寓5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4楼跳下。医护职员赶至现场施救时,跳楼男生已不治身亡。得知跳楼者死了,一名女子趴在死者身旁痛哭不已。据称,跳楼者是该校大一学生
二、剖析中国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缺乏远大的理想是自杀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大学里教书有余,育人不足,育人又以思想教育取而代之,思想教育也只限于政治范畴。简单化、公式化、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造成学生思想空虚。夸夸其谈的空洞理论、不着实际的说教解决不了青年学生心灵的饥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就受到抹煞,雄心壮志又没有树立起来。从小到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就体会不出人生的意义,自然缺乏生存的动力,自寻短见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压力太大是自杀原因之二” 大学生的压力过大,经济上和学习上的沉重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些出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吃饭、穿衣有困难,更不堪学费越涨越高的重负。饥饿和寒冷折磨着他们,学费和杂费困扰着他们,使它们惶惶不可终日。加上学业的重负,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摧残,难免感到绝望。某有机化学研究所二十六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教学楼的七层跳下身亡,遗书显示出了他自杀的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念完高中考大学,念完大学考硕士,念完硕士考博士,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到了极限,势必承受不了,自然会出现精神抑郁。“心理脆弱是自杀原因之三”
现在有很多学生娇生惯养,依赖父母、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家庭与学校所关心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变化。他们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砺,缺乏坚强的意志,又不能自我调节好心理状态。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但是社会竞争激烈,学成之后又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时就失去了面对困难、面对未来的勇气,一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情感纠葛是自杀原因之四”
青年学生经受不起爱情浪潮的冲击,热潮一来,纷纷卷入爱情的汪洋大海,热血沸腾,忘乎所以。然而一部分人轻率,一部分认真。轻率的人把爱情当作游戏,拿得起来放得下;认真的人把爱情当作生命,拿起来了就放不下。前者潇洒而去,另求新欢的时候,后者却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不能自拔。一些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上当受骗之后,忍受不了沉重的打击就走上绝路。
“悲观厌世是自杀原因之五”
青年学生看到电视、电影中的青春生活尽是风流倜傥、潇洒浪漫、充裕富足、豪华奢侈、良辰美景、幸福美满。而面对的现实却是世态炎凉、冷漠无情、竞争激烈、劳苦艰辛、困难重重,悲观厌世的情绪也就日渐加深,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最终选择自杀,一死百了。这是一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现象。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人从出生到进入大学深造也不容易。我们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中国大学生自杀。
三、介绍
三、媒体介绍解决中国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对策(第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所经历的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几乎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旅程,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进入大学后要独立生活,要独立面对更激烈的学习竞争,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遇到较为尖锐的矛盾时,往往措手不及,方寸大乱。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控能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意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心理本质和行为习惯,弄清不良性格与不良习惯之间的关系。对不良行为习惯要进行自我调节,及时纠正。例如,发现自己性格内向,就应该多出去走走,主动与人交谈,多交一些朋友,学会向别人表达自己,不要把自己包裹的严严的。而如果发现自己性格外向,就应该训练多克制自己,谨慎行事,静下心来多思考一些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勤奋、勇敢、热情、大方等。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心理健康训练。
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排解,例如:第一,发泄法。不要把痛苦、不开心长期积压在心里,可以采取既不危害他人,又不妨害社会正常活动的方式发泄出来。有的人遇到伤心事,可以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可以奋笔疾书,可以疯狂购物,可以把纸撕的粉碎,还有的喜欢通过剧烈的体育运动来排解心中的苦闷。第二,诉说法。遇到不开心的事不要闷闷不乐,自己受苦。找自己的好朋友、老师诉说自己的痛苦,别人的安慰是愈合自己伤痛最好的药材。有的同学可能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隐痛,还可以选择到网上聊天,让陌生的网上的朋友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到心理诊所请心理医生帮忙。第三,转移矛盾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视线和思想转到其他事情上,不再想让自己伤心的事情。如年轻的恩格斯在失恋后,他徒步旅行,用对大自然的感受取代失恋的痛苦。许多人在遇到挫折时都选择用工作、学习的乐趣抵消逆境的痛苦,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办法.第四,升华法。就是化悲愤为力量。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谢林顿年轻时是个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一天他向一个清洁工求婚,那个清洁工说:即使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们所有女人集体跳泰晤士河也不会嫁给你。谢林顿深受打击,于是彻底觉悟,化悲愤为学习的动力,终于成为著名的生物化学家。第六,认知疗法。这是一种最理智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所谓认知疗法就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要走极端,钻牛角尖,从某种意义上说Q的精神胜利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当你经过努力没有考上研究生时,你就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想没考上的诸多优点,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
事实上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调节自己情绪,避免恶性事件发生的目的。(第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理论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已经是当前最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但是,辅导员往往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往往成为学校通知、措施的“广播员”,他们只是负责把学校的通知传达给同学,不能按期到学生宿舍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状况.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辅导员必须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注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其次,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他们与广大同学接触最多,应该最了解同学的情况,但是他们往往忽视这一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基层学生干部的细心、努力工作。他们应该成为连接学生与老师的桥梁。他们应该及时向老师汇报同学的情况,注意发现问题,与同学打成一片。
第三,高校有一支强大的“两课”教师队伍,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课本教学上,不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变化,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的变化。作为“两课”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关注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并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第四,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方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还要经常组织心理调查,方便了解同学思想情况,对有问题的同学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治疗。只有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医生共同努力,齐抓共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旦发现大学生有自杀倾向,立即才取措施,把恶性事件扼杀在摇篮里。(第三)改善家庭教育
大学生是父母的骄傲,父母对他们给予了厚望,父母王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也不要给孩子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只要他们尽力就可以了。同时,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温暖。当发现他们的行为异常的时候,要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交谈,不要搞“专制”、“家长制”。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第四)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心理素质,等他们长大后才有可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中小学一方面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这有助于学生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教师尤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从小就培养他们乐观、开朗、勇敢、正义的品质。在这一时期,老师、家长也要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孩子们有很好的模仿能力,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第五)呼吁全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后备队伍成了当代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大学生自杀的问题,也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问题,都为这一问题出谋划策,并真正身体力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上所述,由于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方面,在着重改善大学生自身内部环境、重视个体心理预防,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积极作用,重视社会系统预防,特别是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改善家长教育方式,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在警惕自杀前兆、关注高危人群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杀危机干预。一言以蔽之,要在充分认识自杀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杀心理特征,采取多渠道相结合的自杀危机干预措施,有效的控制自杀相象的发生。
第二篇:探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及措施的调查报告
探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及措施的调查报告
10广电2利 莉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高频发生,一连串的血的教训
不得不让社会开始深思当代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本文以一连串的数据及案
例对大学生自杀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深究,探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提高
公众(特别是社会各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心理素质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8日~12月5日
【调查对象】各高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自杀事件的看法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案例重现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佼佼者,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自小就与《论
语》、《三字经》打交道,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反对“法轮功”„„
他们一直被视为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希望与寄托。但谁又会想到,就是这样的高
学历人群也渐被加入到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自杀高危群体的大军中。
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
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据《参考消息》报道,我国白领的自杀事件也屡见不
鲜,某职业顾问机构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白领职场生涯做了抽样调
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感觉压力大的占67%,北京占45%,广州占46%,深圳
占64%;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上海占23%,北京占12%,广州占8%,深圳占10%。
最近一份研究中国自杀状况的报告称,中国平均年自杀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
平。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组组数据说明了有
很多的高学历人群受到了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理
解。最近一段时期,在各大媒体上最抢人眼球的报道莫过于“XX,博士自杀了”、“XX,硕士又跳楼了”、“XX,本科生出走了,至今未归”„„也许这也算不上什么
新闻,但是人们在为这些天之骄子们扼腕的同时,也不免会发出置疑:这些“高
才生”是怎么了?
下面笔者就简要概括2009年2月份广东省内发生的几例大学生自杀事件。
2009年2月14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十三楼宿舍楼一名刚从家返校的大三男生从7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校方证实死者因失恋而跳楼自杀。
2009年2月15日,一名大一男生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八宿舍楼跳
下身受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有人怀疑该同学因挂科而跳楼自杀。
2009年2月18日,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的一名女生从宿舍10楼跳楼身亡。
仅仅在2009年2月份广州就有3名大学生自杀,如此之多的大学生自杀,无疑
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出了一个警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刻不
容缓。
二、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特点
(一)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虽然中国的大学生自杀率与其它工业国家相若,但是2003年以来却突然猛增。自杀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据网上报道,大学生自杀事件,2002年是29起,1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至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2008年仅上海就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3起,造成19人死亡。
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乃是一个令人警惕的事实。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且不断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大学扩招规模与年剧增,进而致使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自杀的绝对人数相应上升;二是,社会竞争激烈,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日益加重,再加上近年来房价、菜篮子价等的疯狂暴涨,所有的这些都无疑加重了这群刚走出校园的社会新人的负担,很多都不堪重负。
(二)自杀原因多元化但又相对集中
大一事遇到问题最多的一年,刚从高中转入到大学,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着诸如学习、人际关系、环境等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不适应”的问题;大二主要是学习的问题,褪去了大一的迷惘与不适应,大二会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而且大二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增多,还有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有的同学更要开始考虑考研、出国留学等的问题,压力相应加大;大三的学习压力依然大,但是在这基础上会增加恋爱困扰。大
一、大二的新鲜劲过了,大三的情侣们感情亮起红灯,或许是一方感觉变淡,又或是一方要去另一个城市深造或工作,这些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学习压力与恋爱困扰双管齐下,有的学生难免不堪重负;大四最突出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日趋严重,大四的学生即将离校,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接受社会的考验,同时感情也找到了分岔路口,不少学生都会觉得很烦,无所适从。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受个体的出身、经历、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多元化。多数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失恋、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心理出现偏差、人际交往有障碍、身体残障等。
(三)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在我国,女性自杀未遂率和自杀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在统计的部分高校自杀死亡人数中女生比例超过65%(尤其失恋自杀者以女生居多),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女性的精神负荷较重以及某些女生的心理特点有关,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心理脆弱、易受打击,依赖性强等。
研究还表明,低年级的自杀问题较多,(一、二年级占自杀总数的72.7%),尤其是一年级(占自杀总数的48.5%),应成为重点预防的对象。
(四)自杀于精神障碍关系密切
2004年7月414%的人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就是自杀。
(五)自杀方式多样化,但激烈方式有增多趋势
就笔者从网上抽样调查选出的20例大学生自杀事件,总结了20例大学生自杀的方式,结果如下:坠楼11例,服毒5例,自缢3例,投水1例。其中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
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一)心理疾病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14%的人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就是自杀。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三)学业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同时今年来也有调查资料发现,硕士生、博士生等的自杀的 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打破了以往以本科生为主的高材生自杀格局。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也较过去更大。
(四)家庭压力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此外,受中国传统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误导,中国的家长总是无形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但有时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与挫折教育,结果导致孩子极大的依赖性,稍遇不顺便想不开。
(五)社会环境的残酷与冷漠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是为了在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考试机器,出社会就是工作狂、房子的奴隶,现实社会的一切都要向钱,普通出身的大学生感情要和“富二代”竞争,工作要和“官二代”竞争,而且社会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完善,致使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而且很多单位招人要找工作经验丰富的,熟手,而作为一个刚步入社会的新人,大学生此时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的残酷与冷漠,必定会使大学生对未来的灰色想象甚至绝望。
(六)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缺失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了,但是更多是限于网络或手机的沟通,而传统的面谈却少之又少。面对冷冰冰的屏幕与对方交流,感情的交流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大了。久而久之,亲情淡薄,友情冷漠,渐渐与社会脱节、与人群脱离,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渐渐的社会责任感就淡化,觉得死或生都是自己的事,连自己的父母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无形的社会呢?再者,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罗大众,多一个少一个,因此一旦遇到挫折与冲突就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七)认知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自杀者通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使自己处于高度自卑的状态,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与之有关的人和环境,持续的消极认知使人衰竭,长久下去就会使人丧失在竞争中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竞争的失败。这种失败更加加重了挫败感与自卑感,如此恶性循环,某些心理脆弱者就会精神崩溃,导致自杀行为。
(八)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年轻人责任心太低了,根源是极端个人主义,没有家庭责任心,没有社会责任心。诚然,生命是自己的,但同时也是属于你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
(九)自杀会传染如果该生知道前一天有同学跳楼自杀,那会给他提
供一种暗示,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效仿同学跳楼。此外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推波助澜,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到、听到的都是某某大学又出现大学生跳楼事件,怀疑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失恋等。整天充斥在这样一个自杀高频发生的社会中,特别当事发者同为同龄人时,敢问谁不紧张?这无形中也在大学生群体中留下一个不良影响:死亡可以解脱。
四、应对措施
(一)高校
1、改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人来对待,要把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增加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在管理方式上,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其解决实质难题,尤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为其学习、成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
2、加强挫折教育大学生初涉社会,对于“失败”极其敏感,一方面是因为在家备受长辈宠爱,有求必应,当初涉现实社会时难免心理上会出现误差;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同学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但是出到社会竞争更大,面对的挑战更多,一时无法转换角色。因此,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学校不仅应该充当好其教书的角色,还应该作为一个育人的基地,及早地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激烈,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挫折。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进行专业辅导在笔者所做的调查报告中,有74.3%的调查者所读的大学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17.1%的表示正在完善与建立之中,只有8.6%的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设立相关的机构。这个数据无疑是令人乐观的,但是值得深思与探究的是,这些机构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又有多少呢?据笔者了解,学校设立的这些机构少有人涉足,很多学生觉得去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的事,担心让周围的人知道会受排斥。所以高校注重的不再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而是转为鼓励学生主动咨询,开设个别心理咨询和电话咨询,此外还有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全面记录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心理变化,并且做好保密工作。
4、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技巧加强进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自杀前兆或者有关异常心理情况反应的特征,做到发现时不慌不乱。分工安排及时的做好有自杀念头的同学的安抚工作,尽量给予关心,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此外还应与其家庭沟通,及时关注心理变化,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和校园环境。
5、做好自杀事件善后处理每次学校发生重大的自杀事件后,学生的心理难免会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在这时学校要及时的向学生公布自杀调查报告,向学生分析自杀原因,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活动,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理。
(二)社会各界
1、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由于经费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例如,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为200名。现有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实效的帮助。此外,由于职称和晋升得不到重视,专职心理咨询
员的流失也很严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媒体要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如今每当出现大学生自杀事件时,媒体总会一马当先的进行专题报道,有时难免会夸大了事件的严重性,而且长期反复地报道这类恶性事件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心理紧张,制造恐怖气氛。因此媒体应该多报道积极向上的新闻,鼓励大学生克服困难;此外,也要担任起一个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多宣扬积极的思想。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调查表明,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最大原因之一。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虽然拥有一个好的文凭,但是现实社会更多 讲究的是经验。作为一个初涉社会的新人,大学生没有经验可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去搞教育,加大对大学教育的投入,但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不如一个技工,情何以堪。因此,国家在促使高校扩招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做到人尽其用。
4、改革教育体制,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模式作为中国教育界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教育体制的改变早是迫在眉睫。虽然到目前中国“一考定终生”的模式依然根深蒂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努力,但是我想说的是速度太慢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根。希望相关部门多多深究这些大学生自杀事件背后的真相,那时你就会发现受中国教育制度毒害的孩子不在少数啊,难道真的要到您的孩子成为殉葬者之一才会觉悟吗?
五、结束语:挽救一下那些迷途的“小羔羊”
当我写这篇调查报告的时候,或许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正纠结在生死的边缘,可能就是一念之差,一个生命就瞬间陨落。毅然转身,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一个离去的年轻背影,更是一份长久的痛。所以在此想呼吁大家,当你碰到那些迷途的“小羔羊”时,拜托你们多给点耐心开导、安慰他们,那样子挽救的就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整个国家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刘朝霞,周伟《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生命价值观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生命关怀》
2、童静菊《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3、马剑侠《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
第三篇:大学生到课率调查报告
大学生到课率调查报告
1问题的提出
高校扩招以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有机会步入理想的大学校园,实现青春的梦想.但是大学生并非一些人心中的殿堂,当不少大学生感受到大学所带来的压力时,彷徨和困惑接踵而至.此时,逃课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调查信阳师范学院在校生出勤率现状,缺勤原因等,从而对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引言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上好每一节课是其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其汲取知识、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而近些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出现,并由逐步蔓延的趋势,几乎成了高校中流行的通病,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大学生出勤率的高低是衡量大学教学管理是否科学的标准之一.只有保证有较高的出勤率,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本文通过对信阳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调查,旨在得出我校学生出勤率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调查目的3.1了解我校学生对缺勤现象的看法。
3.2了解我校学生的出勤现状。
3.3了解缺勤现象的特点。
3.4了解我校学生缺勤的原因。
3.5为减少缺勤现象提供对策及建议。调查方法
4.1调查对象:
共青学院在校大学生
4.2调查方式:
采取书面问卷形式,在分层的基础上对各年级进行抽样调查.4.3调查项目:
出勤状况,缺勤原因,个人对缺勤现象的看法等.调查结果分析
5.1本次调查共完成问卷155份,其中,有效问卷141份。其中男生52人,女生89人。分别涵盖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
5.2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必修课选逃,选修课选逃”等对旷课的说法普遍持有“可以接受”的态度,占人数的56%.虽然没有人支持逃课,但是明确反对的仅占18%,而抱“无所谓”心态的同学则可以理解为默许,占到总人数的26%.这是旨在了解同学在思想认识上是如何看待逃课现象的,他们在各自思想的指导下,表现为“逃课”或者“不逃课”的行为。
5.3与此相吻合的是,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逃课经历的人数竟然占到调查人数的66.7%.其中,在逃课缺勤的课程选择上,“对其无兴趣的”占总人数的63.33%,“课程管理松的”占26.67%
5.4当被问及“如果缺勤的话你将会选择何种方式度过”时,我们吃惊的发现,休息的人数最多,占到48.67%,参加体育锻炼的占4.33%,上网娱乐占18%,而其他活动占到29%.5.5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缺勤现象有如下特点:
5.5.1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上完四年大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逃课经历;
5.5.2缺勤现象随年级增加而增加.在课下的回访中,我们发现大三大四的学生缺勤次数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同学或忙于考证,或忙于考研;大四同学担心自己毕业没有着落,很多人用上课时间找工作,忙实习.采访中很多同学表示有过逃课考证的经历,而当我们问起“专业课和自己要考证的科目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时,他们大多表示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认为应聘时证书最能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会替自己增加就业砝码.5.5.3男生缺勤率高于女生5.6 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同学们逃课原因分析,分三大特点内容:一.自身原因二.教师原因三.其他原因.5.6.1在自身方面寻找原因
有14%的同学由于生理原因,或者是神经衰弱自闭症、抑郁症、与师生、同学交往中的恐惧症等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近年来,独生子
女的入学比例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等。
5.6.2学生逃课的部分原因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导致的.经调查发现,有36%的同学认为教师讲授枯燥无味,方法单一,呆板,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当被问及“出勤率高低与成绩是否有直接关系时”46.6%的同学认为关系不大,37%的人为无因果关系,只有16.4%的同学认为有因果关系。但是在“以教材为大纲”的教学要求下,加之时间和精力的不足,高校教师不得不照本宣科。在教学技巧上:一些教师惯用“一言堂”,教学中缺少艺术性,结果学生就你教你的,我忙我的,谈不上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教书育人”的职责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吸引淡化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自然失却了其应有的功用。
5.6.3从调查中了解到,教学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也会引起同学们的逃课。55.67%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他们认为课程之间没有很紧密地联系,学了一门课,却不知道它可以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什么基础。6 建议及对策
6.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丢掉“60分万岁”等错误观念,点燃学习的信念和意志。其次,要远离网络游戏和其他不良因素的诱惑,找回现实中的自我。同时,本着尊师重德的思想,多向老师提建议,以便老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调节自己的心态?/SPAN>
6.2注意及时沟通教,学,管之间的信息,加大对学生学习各环节的检查力度,通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形式,让学习好的和考研的同学介绍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校在设置课程方面,也应顾及学生课外充电考证的需要,比如尽量别在晚上安排课程,让学生有争端业余时间可以利用。
6.3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在这种环境下,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性格追求。因此,我们主张实行“人性化管理”,即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充分的表现与发展个性。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们提升思想认识,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把满腔激情化作振兴中华精神的动力,化作发奋求知的现实压力。
6.4运用“活”、“严”结合的管理使大学生自觉回归课堂。
所谓“活”就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学校不但要在遵从教育规律办事,更要从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大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具体到学分制的实施、课改力度的加大,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的提高等等,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所谓“严”就是学校
在学生行为管理上,要有统一的规范,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队伍的作用,施之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行之以严格的规范和条文,将大学生逃课行为减小到最低限度。
6.5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和谐的互动。
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仅要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放到工作的重要位置,更要将“教书”与“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将“传教、授业、解惑”的古训在新形势下诠释出新的内涵,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赢得学生的钦佩和信赖,引导他们自愿“回归”课堂。
第四篇:大学生到课率调查报告
题 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学习中心在校生上面授课情况调查
背景: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上好每一节课是其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其汲取知识、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而成人大学在校生不上面授课普遍出现,并由逐步蔓延的趋势,几乎成了成人大学流行的通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大学生出勤率的高低是衡量大学教学管理是否科学的标准之一.只有保证有较高的出勤率,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本文通过对北京学习中心在校学生的调查,旨在得出我校学生出勤率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调查 目的: 了解学生到课率情况以便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查对象: 北京学习中心在校生
调查方式: 问卷、访谈
样本: 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对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目前北京学习中心在校生800人,样本数量160人。行管专业占30%,工商专业占20%,计算机专业占10%,会计专业占20%。
变 量:老师授课模式、工学、学习基础、离学校距离、上面授课的考勤制度、出勤情况、学习目的 假 设:
1、考勤制度不严格大多数学生都不来上面授课
2、老师授课模式很受欢迎大部分愿意来上面授课
3、工作和上面授课的时间冲突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来上面授课
4、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不愿意来上面授课
5、家离学校很远不愿意来上面授课
6、学习目的不同的同学出勤情况不同
问卷: 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学习中心在校生上面授课情况调查
您好:
我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学习中心的学生,正在进行有关大学生到课率的问卷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积极参与。本卷问题回答并无对错之分,只要按照您真实的想法填写即可。对于问卷中涉及到的个人隐私问题,会严格保密,您尽可放心!对于您的理解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信息
性 别
男 □
女 □
年 龄
您所修专业
本科□
专科□
您的就业状况
全职工作□、临时工作□、无工作□、其他 □ 您的工龄
您的入学时间及专业
二、选择题(请直接在选择项的标号上划√)
1.您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如何?
A.很好(95%以上)B.良好(85%~95%)C.一般(75%~85%)D较差(60%~75%)E.很差(40%~60%)F.情况恶劣(<40%)
2.您如果逃过课,请问逃课次数最多的课是(多选)
A.思想教育、理论类课程 B.专业基础课(如数学)C.英语课 D.公共选修课 E.专业课
3.从课程角度,您觉得影响学生到课率的原因
A.课程应用性不强,内容陈旧 B.课程内容枯燥,无聊
C.课程时间安排不当,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D.课程过于简单或已经学过
4.从教师角度,您觉得影响到学生课率的原因是老师的讲课方式吗 ?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5.从学校或学院教学管理角度,您觉得影响学生到课率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老师不管到课率?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6.如果您所在课堂到课率不好,您觉得和距离远有关系?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7.如果您所在课堂到课率不好,您觉得和学习基础有关系?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8.如果您所在课堂到课率不好,您觉得和学习目的有关系?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9.如果您所在课堂到课率不好,您觉得和工学矛盾有关系?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0.如果您所在课堂到课率不好,您觉得和老师的授课模式有关系?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中立 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1.您认为什么措施能提高学生到课率(多选)A.完善点名、考勤制度 B.改善教学方式 D.各种课上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 E.出勤率与各种评比进行密切联系 F.同学之间进行互相监督 G.任课老师应加强课堂考勤
三、请您对中央电大学生上面授课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1.对教学模式的建议
2.对考勤制度的建议
第五篇:中国农村自杀率的现状分析和原因探究
中国农村自杀率的现象分析及原因探究
[ 摘要 ] 中国自杀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中国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自杀率,而农村自杀率高则因为农村女性自杀率高而引起,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是农村男性自杀死亡率的1.24倍,这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自杀特征完全相反。农村妇女的自杀多为失范性自杀,农村妇女无独立的财产权,依附于农村男性的境况,人际交往与家庭代际关系的不和谐,个人文化素质不高,抗逆力弱是造成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的主要原因。但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大迁移,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中国农村自杀率出现了新现象,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率在近20年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有学者认为农村男性和妇女自杀率则似乎处于上升状态,对于近5年中国自杀率及中国农村自杀率的趋势及绝对数字未有统一观点。
[ 关键词 ] 自杀率;农村女性自杀率;农村人口大迁移;代际关系;自杀工具
一、中国农村自杀率的现象分析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将自杀定义为:“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1]涂尔干还认为“如果个人自杀事件属于个人层次,而群体自杀率则属于社会层次。自杀就其本质上来说,它具有社会性质,是一种社会现象。自杀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伴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而引起的自杀行为的不断增加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研究则刻不容缓,本文旨在研究影响中国自杀率的最重要部分中国农村自杀率的现象及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中国1998年的自杀人数为41万,而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的自杀报告死亡率1998年为13.89/10万,即全国1998年死于自杀的人数约为14万。[2]由王黎君等学者通过对全国疾病监测点的23个监测点的1995年8月至2000年8月死因死于“伤害”和“精神疾病”的1653例被试进行入户核查分析后,将中国自杀率从13.89/10万调整到了22.90/10万。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中国自杀率的绝对数字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学术界毋容置疑的一点则是中国自杀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自杀特征均不同,即中国农村自杀率高于中国城市自杀率,中国农村自杀率中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率又高于男性。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港澳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尽管政府在近十几年致力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脚步也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仍然是中国人口结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农村自杀率则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口自杀率。(就自杀率而言,目前最新的数据无法证实中国城市自杀率由于人口增多的原因而高于农村自杀率,且并未有最新的关于城市自杀率与农村自杀率的数据,因此本文探讨的中国农村自杀率,农村妇女自杀率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2]的数据和先前的数据)中国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男性10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5.69/10万,女性则为17.94/10万,是男性的1.14倍。[3] 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农村自杀死亡率是城市的4倍。在城市,男性自杀死亡率略高于女性,是女性自杀死亡率的1.14倍,而在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则高于男性,是男性自杀死亡率的1.24倍。迄今为止,这种现象在工业化以后未在其他任何国家出现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杀死亡率不仅表现在性别上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国人群的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中提到,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人群的自杀死亡水平检查,发现城市人群自杀死亡率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均是男性高于女性,而在农村,在15-34岁年龄组女性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35-69岁年龄段男性自杀死亡率略高于女性。通过对中国人群自杀率的地理分布的分析发现,中部农村自杀死亡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但在不同地区自杀死亡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东部和西部的女性自杀死亡率为男性的1.13倍,中部为1.22倍。
然而,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率比之以前的模式有所变化,景军等学者在《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中提到我国的自杀趋势与全球的自杀趋势正相反,在过去20多年内出现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我国目前的自杀率已远低于全球自杀率。费立鹏先生在2010年世界自杀预防日也承认这一事实并对我国媒体透露自杀死亡占所有中国人伤害死亡的比例从1987—1988年的34%下降到2005—2006年的20%。[4]景军采用4个数据来源,分别为(1)1987—1989年的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统计年报,这部分数据源于卫生部门的统计,但数据收集的手段和样本量没有说明;(2)1991—2000年的数据来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在网上公布的“全国疾病监测点数据”,由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选取145个监测点,样本为1 000万人;(3)1990和2001年的数据缺失,用前三年均值补齐的方法予以填补;(4)2002—200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对这四个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补充所得,从1987年到1997年,农村女性自杀率明显高于农村男性,之后略高于农村男性,到2006年开始略低于农村男性。以往的文献中多认为,我国农村女性的自杀问题非常严重,这是因为1987—1990年,我国农村女性自杀率确实比较高1987年为32•3/105, 1988年为30•3/105,1989年为31•5/105, 1990年为31•37/105;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女性的自杀率降到17•82/105,特别是在2003到2009年的七年内,从17•44/105降到7•87/105。
尽管有学者对这一观点并不赞同,刘燕舞学者在《中国农村自杀问题》中深刻分析了景军先生的《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中的数据来源及整理分析方式,并认为景军先生的数据由于数据本身的缺漏不能有力的佐证其观点,她通过对7省34村的质性访谈而获得的1980-2009年间604例农民自杀死亡案例的数据分析得出,当前农村自杀率仍呈显著上升态势。青年人自杀率的显著下降与老年人自杀率的急速上升并行不悖地运行于当下农村,青年女性自杀率的显著下降拉低了青年人整体自杀率并使之向下运行,然而,老年人自杀率的急速上升则拉升了农村的整体自杀率并使之向上运行。[5]学术界对当前中国自杀死亡率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本文认为,由于刘燕舞学者研究的数据来源范围较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因此并不十分认同其观点。在《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中,作者认为造成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大迁移中女性也开始逐步离开原居地外出谋求非农业性质的职业,因此农村女性规避了三种既往的自杀风险,即农村女性既往的从属地位、既往的家庭纠纷、既往的自杀工具。所以,农村女性的迁移是分析中国自杀率下降的关键之一。但刘燕舞学者则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女性自杀率实质上并没有下降,只有农村青年女性自杀率下降但老年女性以至于老年男性自杀率大幅度上升,这导致了实质上中国农村自杀死亡率的上升,并且她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不是农村大迁移而是更深层次的代际关系和机制问题。然而,在王跃生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中,作者对代际关系深层次分析后依然归结为农村人口大迁移。无论两者观点如何相左,但两者都发现现今中国农村青年女性的自杀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一事实。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众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杀造成的社会负面效应也不可预估,有效的降低中国的自杀率,尤其中国农村自杀率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研究我国农村自杀率,探究其原因,并找到解决措施对今后我国的发展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中国农村自杀率的原因探究
自杀指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死亡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死亡,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自杀论》一书中避开心理学视角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自杀类型分为四个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利己型自杀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利他型自杀则实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失序型自杀(**型自杀)则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入手,经济危机等应激事件威胁个人的生存,使个人无法实现自我,从而导致自杀的增多。宿命型自杀是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中国农村自杀率高主要由于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高引起,刘斌学者的《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究》中依据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将农村妇女高自杀率归因为脱序型自杀,但笔者再次详细阅读自杀分类后,将农村妇女高自杀率归因为失序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尽管宿命型自杀是三大自杀类型的附加类型,但笔者认为,正是社会失序引起了自杀冲动,本来为失序型的自杀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转变为宿命型自杀,但宿命型自杀作为引起农村妇女高自杀率的原因又是一个独立的原因,这主要因为农村妇女不仅面临着经济局势大变动带来的社会失序,也由于农村妇女本身在封建思想禁锢下的顺从天命的思想。而对于农村男性而言,几年随着农村妇女人口迁移,农村男性的自杀死亡率也正在上升,而这一现象也可归因为失序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但农村男性同妇女不同的是两者处于社会失序的不同时期从而导致不同时期两者的自杀死亡率趋势的不同,但两者共同造成了中国农村自杀率高的事实。
在仔细阅读大量文献后,将中国农村自杀率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经济原因:由于常年贫困导致家庭暴力引起自杀是农村妇女自杀率高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由于中国仍处於经济发展的探索阶段,尤其在建国初期,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城市建设让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除了个别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部分实现现代化,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依然十分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尽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逾半,但农业生产总值却与人口数不相符合。人口数量大但生产总值低,人均收入为两千的农村家庭在面临着粮食价格下降,收入来源日趋减少,生活开支和教育开支等的日益增加的形势下,夫妻间很容易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由于丈夫在言语攻击上处于劣势,为了维护男性地位和尊严,丈夫通常会采取暴力手段以捍卫自己的家庭核心权力的地位,妻子在这种情境下,自杀成为他们回击和躲避的最有效简单的方法。
二、社会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民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农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自然经济,转而将收入来源投向了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据有关资料[
8、9] ,1982~1987年、1985~1990年中国从乡村迁出的人口占当时全国总迁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7.99%和62.59%,而且在总乡村迁出人口中分别有74.43%和77.54%都迁往了城镇,1995~2000年尽管农村迁移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高达58.68%,而其迁移规模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三倍之多。[6]这一大迁移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迁移初期的大量农村男性的迁移,许多传统的中国农村受到这次人口大迁移的影响,原来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破,家庭劳动力减少,只有农村女性支撑的家庭面临着很多问题,经济压力,婆媳关系,并且由于农村男性来到大城市后没有家庭的约束,许多男性发展出了婚外情,更甚者抛家弃子,这些问题成为许多农村女性选择自杀逃避现实的原因。而在人口迁移的第二个阶段,农村人口迁移的主体由男性正在向女性转移,我国农民的打工潮开始有了女性的广泛参与。到最近几年,女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数每年有4 000万之多。农村女性的人口迁移从某一方面来说降低了农村女性的自杀死亡率,但是这一迁移却对农村男性和农村老年及幼年人群的自杀死亡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女性和男性同时离开家乡,大量的留守儿童产生,无父母照顾管教,易受歧视很容易导致农村儿童的自杀行为。有一部分女性在离开家乡后也发展出了婚外情,并且据有关资料调查,这类女性通常会坚持离婚,并很大部分的女性会选择抛弃子女,这一行为对原本在婚姻中更受益的男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应激事件,许多男性因此产生自杀行为。
三、复杂的代际关系:代际关系是不同代位家庭成员所形成的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7]传统的农村家庭通常出现四世同堂的情景,这是农村老人为保证自身利益所形成的一种家庭模式,在这种家庭模式下,长辈因为掌握着实际的土地权,因此子女和儿媳对长辈处于服从的地位,两者的冲突也比较少。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被打破,父母亲不再与子女住在一起,子女实际上掌握了单独的土地权和财产权,子女,儿媳同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复杂的代际关系对农村自杀率的影响有两个维度。一是由于子女的赡养冲突引发的农村老年自杀死亡率的上升,由于子女有了独立的土地财产权,并且由于时代的发展,子代的收入明显高于父代的收入,尽管父代为子代留下了自己的遗产并操办婚礼,但代际收入差异使亲子的生存条件并没有获得同步的改善。农村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大多无任何收入,只能依靠子女赡养,但由于这一原因子女和儿媳在对老人的赡养方面便未尽责任,老人因为没有受到照顾,又不愿意“饿”死,便选择了一种体面地死法“自杀”;第二是在传统家庭模式下的婆媳冲突十分严重,这一冲突导致了农村青年女性自杀死亡率高的现象。无论是在人口迁移前或之后,婆媳关系在这种家庭模式下冲突十分严重,许多年轻的妻子不忍重负,选择自杀寻求解脱。
四、易得的自杀工具:目前国内对于农药的使用的监管力度和范围还有所欠缺,这导致在农村,很易获得自杀工具,农药,除草器等,而且这些自杀工具的致死率相当的高。北京回龙观医院和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在全国23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开展了自杀和其他伤害死亡原因调查的全国心理解剖课题。在研究的895例自杀案件中发现,85%居住在乡村或乡镇,28&从未上过学,58%服用农药或鼠药,47%的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27%有过自杀未遂既往史,63%有精神疾病,仅有9%曾在精神康复中心就诊过。而在58%的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的自杀死亡案例中,77%服用有机磷农药自杀,75%服用家中存放的农药,62%服毒后曾接受医疗救治但抢救失败。自杀工具的易得性和致死率高的原因也是导致农村自杀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人群本身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落后。长期处于封闭的农村社会的农村人群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造成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使许多家庭对教育望之却步,新思想难以传入农村使农村仍存留着大量落后的封建思想,唯命论是造成农村宿命型自杀的重要观念型的原因,面对应激事件,心理承受里差,社会支持网络弱导致农村人群更倾向于选择自杀这一途径逃避危机事件带来的压力和问题。集体性自杀事件在农村常有发生,常年较弱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集体自杀的行为中得到强化,便易集体自杀。
三:结语
自杀作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现象,研究其现象及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建设和谐新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高兴的是中国自杀率相比于世界平均自杀率来说并不十分高,但怎样将这一自杀率降到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加强思想宣传,鼓励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规范农药的使用等等就是可行的解决措施。相信在今后的时间里中国的自杀率能在政府和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降低。
[参考文献]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07王黎君,费立鹏,黄正京等 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报告准确性评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10月第24期杨功焕,周灵妮,黄正京,陈爱萍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第25卷第4期刘燕舞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1980-2009)—兼与景军先生等商榷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景军,吴雪雅,张杰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王国霞,鲁奇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徙态势研究地理科学2007年10月第27卷第5期费立鹏 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第25卷第4期 8 陈慧,苗萌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究女性与社会发展研究曹彦婷,卢晓慧不同地域女性自杀死亡率差异的经济原因分析-基于城乡差距的视角西北人口2008年第29卷第4期刘斌 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王跃生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