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摘要:对社会化消防基金的建立,以及资金的来源组织方式、投向和功能、资金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消防工作;社会化消防基金
消防工作社会化,是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方向,是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奋斗目标。实现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离不开最基本的两个因素,一是人力,二是财力,前者是直接手段,后者是物质基础。如何提供一个合理的框架和平台,促进并保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消防事业,实现人、财、物的最佳结合,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中的机制性、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析我国现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消防基金应当成为消防事业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
社会化消防基金,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补助、捐赠,用以维持、资助、奖励社会化消防工作中的有关活动或行动、集体或个人而设立的社会化专门储备资金。1 现状及差距
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但总体数量少,发展水平低。1〃1 “小荷已露尖尖角”近年来,随着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与消防有关的社会化基金已经在少数地方、一定层面呈现。2003年8月,四川成都以当地电信公司捐赠资金100万元为基础,建立了成都市119社会抢险救援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灭火抢险救援、社会救助和其它相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湖南消防总队设立了消防部队官兵优抚基金,社会捐助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基金,因其来源或投向的社会化,都属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范畴,是我国社会化消防基金的雏形。1〃2 “一枝独秀不是春”
我国消防工作发展总体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化消防基金发展更滞后于消防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量少。通过互联网搜索,除港澳台以外的社会化消防工作基金屈指可数,实际工作中了解的情况与此接近。二是层级低。没有全国性的社会化消防工作基金,省级只有个别,市、县级稍多。三是财力弱。此类基金大多“囊中羞涩”,启动资金不多,后继资金匮乏,总量入不敷出。四是社会化程度低。官办色彩浓厚,民间主体基金极少;资金来源单一,社会捐赠、资助少;投向单一,投向社会不多,对激励公众和社会参与消防工作的效果不大。2 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社会化消防基金是用市场机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 实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群死群伤等重特大火灾多发的势头并未从源头上得到遏制,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预示着我国还将面临较长一个时期同火灾的“攻坚战”。惨痛的火灾教训对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提出迫切的要求。消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前公安部部长***在“二十公”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工作社会化必须利用市场规则发力,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用市场机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体现在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利用市场,即充分调动社会可利用消防资源,实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二是利用市场规则,即用市场的手段实现社会消防资源的再分配,实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互补互利,共创平安”。在呼吁公众参与消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上述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通过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一方面充分挖掘社会各方面可用于消防工作的财力和人力,另一方面实现财力与人力的最佳互补,为消防工作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和平台,是推动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性问题,是利用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形式。
同时,社会化消防基金投向社会,其间接效应是鼓励公 众更主动、更广泛参与消防公益事业,形成良性机制。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关心消防的热心人,也不缺少见义勇为的灭火英雄,但却缺少鼓励公众参与消防的良性氛围,尤其是物质支持。因见义勇为灭火造成自身伤害、财产损失,事后无法得到经济补偿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对簿公堂。社会化消防基金将以不同的方式,对积极投入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除了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奖励、补偿,更能从道义上给予鼓励,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人人参与消防,共建和谐社会”的良性氛围。
2〃2 发达国家社会化消防基金值得借鉴
在欧美等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各类社会化基金十分普遍,有力推进了私域对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促进了政府和民间和谐互动。其中,消防基金也很普遍,呈现主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高度公益化特点。在国际互联网上,用“消防”与“基金”进行复合搜索,英文记录是中文记录的30倍,且中文记录主要集中在非中国大陆地区,如新加坡、台湾。在美国,2000年有各类基金会56600多家,资产总额达4860亿美元,全国性的消防基金会有殉职消防员基金会、预防失火基金会等。此外,各州都有多种与消防有关的基金组织。这些基金(基金会)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用于消防教育培训、消防队伍建设、消防员奖励优抚、公众消防活动等,对增强全民 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推进群防群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说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消防工作的地位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资金参与消防工作的比例越大。
2〃3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法律依据充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第七条规定“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为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提供了法律依据。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条例对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陕西省消防条例》提出“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基金”;《四川省消防条例》规定,“接受的社会资助和捐赠,应用于发展消防公益事业,救助在消防训练、扑救火灾及社会抢险救援中伤亡的消防队员及有关人员”;《福建省消防条例》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民间依法建立消防基金,接受资助和捐赠,用于改善消防条件,奖励消防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救助在消防训练和扑救火灾中伤亡的专职消防队员、义务消防员及有关人员。”除消防法律法规以外,我国有专门的关于社会捐赠、公益资金方面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积极鼓励社会捐赠,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发展、保护和规范基金会,促进社会 参与公益事业作出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2〃4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条件已经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消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当前,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以人为本”观念的不断深入,生命倍受关爱和珍惜,与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社会对消防工作、消防部队越来越关注,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次,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的地位不断提升。长期以来,消防部队忠实履行职责,不断拓展职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哪里有危难,哪里有消防”,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誉,提升了消防工作的地位,换来了社会对消防工作的更大支持。第三,社会化消防基金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资、合资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民间资金极大丰富。社会单位和个人对消防的关心和支持,有“心”亦有“力”,只要加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消防基金可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探索及构想
当前,应按照“先发展,后壮大”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消防基金。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合法化、公益化、透明化的要求,规范出资行为和受益行为,把好源头关和流向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可持续发展。3〃1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组织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化消防基金可以三种方式组织建立。
(1)设立基金会。基金会是最正规的基金组织和管理方式。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因此,当全国性、地方性社会化消防基金原始启动资金达800万元、400万元以上时,可以设立基金会进行管理。
(2)依托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主要的受赠对象。当前,我国与消防有关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事业单位不多,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成立公益性社会消防团体,另一方面可依托消防协会等团体建立和管理。
(3)政府及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政府及政府部门通常不得作为受赠人。实际接受的捐赠、赞助,必须专款专用,用于发展消防公益事业或消防部队建设发展最急需的方面。3〃2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投向及功能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资金投向,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发展壮大,是基金的生命力。因此,社会化消防基金在建立时必须按照公众受益原则确定功能,其基本功能有三种。
(1)奖励。奖励成绩突出的消防部队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单位和个人、见义勇为的灭火英雄和其它受到广泛称赞的参与防火、灭火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2)资助。资助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因经费不足,不利正常开展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社会化消防安全宣传消防公益行为。资助见义勇为灭火造成重伤、致残的社会个人,造成死亡的社会个人家属。
(3)优抚。主要对象是消防部队官兵及家属,包括执行公务中严重受伤、致残的官兵;在执行任务时或见义勇为牺牲的官兵家属;患重大疾病须住院治疗且有特殊困难的官兵家属;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生活特别困难的官兵家属。此外,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自行开展一些消防公益活动,本着厉行节约、开支透明原则,从基金中支付活动经费。3〃3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资金来源
社会化消防基金除建立时注入一定启动资金外,如果无充足的后续补充资金,则无法生存发展,必须按照合法自愿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1)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积极吸收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二是可以争取台港澳地区和国外友好团体、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三是政府及政府部门补助;四是基金母本的增值部分;五是其他合法收入。
(2)吸收方式。有主动募捐与被动受赠两种方式。一方面随时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补助、捐赠。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义卖、义拍、义演、义赛、义诊及网上专项募捐等各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募捐。
(3)防止两种不良倾向。社会化消防基金来源的合法性是资金可支配性的基础,必须坚决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严防非法财产合法化。部分投机分子、犯罪分子可能将非法所得、无权处理的财物,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之名捐献用于消防公益事业,以此换取社会声誉和影响。一旦类似性质的捐赠行为被查实或曝光,不仅所获财物无权支配,社会化消防基金管理机构的形象和声誉也将受损,影响长期发展。因此,在接受社会捐赠、捐助时,应对捐赠行为的合法性有充分了解。二是严防筹资行为非法化。政府及政府部门在吸收社会单位、个人及其它组织对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捐赠时,必须以自愿为原则。公安消防机构既是社会化消防基金的组织者,又是受赠人和受益人,必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严禁借为社会化消防基金筹款之名,变相乱收费、乱罚款、乱拉 赞助,不得以牺牲依法执法为代价换取资金。3〃4 加强社会化消防基金管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善款必须善管。社会化消防基金,“建”是起点,能否长久维持并发挥作用是难点。基金使用管理是否公正、公开、透明,直接影响社会化消防基金公信力和诚信度,是基金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4〃1 坚持按章办事
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完善决策机制,确保资金投向合理,投量适当;规范受益行为,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受益对象、受益条件、受益额度;坚持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办事,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到“专款专账、独立核算、收支清楚”。
3〃4〃2 坚持按计划办事
注意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不过度截留,不超额透支。基金会每年用于资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基金管理机构对现有资金、可争取资金、可支配资金要心中有数。厉行节约,降低管理成本。
3〃4〃3 臵于严格监督
社会化消防基金应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一是接受出资人监督。出资人享有第一知情权和监督权,基金管理机构应接受捐赠人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情况进行查询监督,主动将经费收支情况定期通报出资人,重大政策调整、重大经费支出还应当征求出资人的意见。二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民政、审计等有关政府部门有权监督公益事业捐赠资金的募集、使用、管理情况。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社会化消防基金进行财务审计。三是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互联网、电视公告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09-01.[2] 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06-01.[3] 朱卫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评析.中国NPO服务网,2004-12-06.
第二篇:建立社会化调解机制的建议
建立社会化调解机制的建议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调解工作,大力推进大调解工作,努力构建党政统筹、综治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但具体实践中,相关部门调解资源有效整合,社会团体民众参与的社会化调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建立全县矛盾纠纷调处社会化工作平台。建立县级层面的常设机构,完善大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工作例会、通报会商、督查督办等制度的落实。推进调解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县级、部门、乡镇、社区等平台的业务对接,形成信息互通、工作互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坚持“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理顺调处工作流程,完善议事例会、首问责任、情况报告、督查督办、协作配合、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严格落实责任奖惩,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高效,形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整体合力。
三、切实提高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能力。不断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和队伍建设,将调解工作和调解网络覆盖到社会各个方面,保证调解工作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加强对调
解队伍的岗位培训及日常管理,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奖惩激励机制。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各系统调解岗位、调解人员,落实调解职责,完善调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做到“四落实”(组织、制度、工作、报酬)。落实“以奖代补”、“一案一补”等调解工作奖励和补助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推进社会化调解衔接机制科学化。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处和仲裁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健全信访与大调解工作平台衔接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和大推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信访人的诉求。
第三篇:关于建立爱心基金的请示
关于建立“爱心基金”的请示
赖总,何总: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现场管理,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实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高效的工作作风,低耗的行政成本,舒适的工作环境,行政人事部近期制订了若干关于现场管理的制度和条款并于本周开始执行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和罚款惩处措施。
我们一直强调:惩罚只是手段,改善才是最终目的。但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误会,特别是涉及到个人经济利益时,容易产生抵触,容易产生对手段和目的的曲解。因此,为消除员工不良情绪,保证严格的现场管理精神能贯彻实施,营造团结友爱的团队氛围,建立高执行力的创业队伍,我部认为有必要建立“爱心基金”(暂名)。
“爱心基金”以月为核算周期按行政罚款的全额进行提取;基金由财务部保管,行政部建立“爱心基金”台账;成立基金管理小组对基金使用提出建议,最终由行政人事部审批并请款。
基金主要用于以下目的:
1、奖励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优秀典型(限部门主管以下职位)
2、用于采购办公用品和设备以外的改善员工福利的物品,如:微波炉;
3、用于全体员工活动经费。
不知妥否,请指示!
行政人事部2011年8月24日
第四篇: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渐被社会学家们引用到组织领域,成为一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完善团的服务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
一、共青团组织设置、运行机制、服务机制、资源配置社会化(以下简称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⒈社会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极大解放,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类不断发育完善的市场逐渐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主导。青年的从业特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组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与党组织一一对应,工作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青年的流动性也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也受市场需求的调节。一方面,在城市、经济强镇和企业,外来青年大量涌入,而传统的组织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对此显得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大量流出,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无法运转。同时,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共青团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青年的流动既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集聚,易于发挥整体功能。经济发展又为共青团提供了可供调配的资源。作为上层建筑的共青团,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加快社会化步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⒉社会化是共青团的性质决定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首先是一个群众组织,是社会团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共青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团体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小。共青团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出更大的力,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尊重。奉献来自于实力,一个人要奉献,时间、劳动技能、身体、奉献精神缺一不可,一个组织也一样,其作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及所能调配的种类资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作为其子系统的共青团各基层组织单位分布在各条战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对汲取大系统的营养有着许多便利条件。从共青团的实践来看,团的许多名牌工作和活动之所以能够打响,除了团干的努力外,更多的还是党政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青年的参与。作为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应该而且必须走社会之路,根据党政府的工作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团的活动内容,拓展团的工作领域,延伸团的工作手臂,使广大青年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⒊社会化是由共青团的任务和自身的现状所决定的。党建立共青团的目的,是因为需要有一个先进青年组织作为团结全国青年的核心,协助党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教育,带领广大青年去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不断地为党造就、输送力量,因此,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团结、教育和服务青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团组织为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有限的条件与无限的责任形成的反差和矛盾,一直困扰着团的工作,特别是人、财、物“三缺”现象,使团工作举步维艰。据统计,我市目前专职团干与团员青年在人数上比例达∶,共青团的经费主要靠行政拨款,时常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形。共青团要光靠这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其所担负的繁重任务,确实有些力不从心。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青年工作不能靠共青团“单打一”,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开发社会资源,优化工作环境,为青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共同承担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重任,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
二、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㈠适应社会发展,建立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组织机制
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适应社会、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帮助青少年学知识、学文化;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创办“青少年法律学校”,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要围绕发展这一永恒主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举荐力度。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举荐,一是要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二是要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三是要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同时,要重点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青年人才评价鉴定机制、青年人才信息资源储备机制和举荐青年人才的党团衔接机制。
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优化共青团的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拔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共青团资源配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按照遵循经济规律,平等互利,节俭高效,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结合的要求,以达到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获取资源,高效益使用资源的目的。在目前,可以尝试以下几条途径:
⒈通过青联、青企协、少工委、未保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优秀青年和与青少年事务相关的资源,优化共青团工作环境,及时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这主要是发挥组织上的优势。
⒉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利益相挂钩,将各方联结起来,推进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合股,即由团组织与社会力量采用合股的方式,进行开发,实行利益共享。如实践中的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和运行;二是合作,即由团组织设计某项主题活动或工作,由企业出资协办,可以给企业冠名权,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三是租赁,由团组织筹资建阵地,在保团味、打团牌的前提下以租赁的方式承包给青年进行经营管理,使之按市场化运转,成为共青团创经费,树形象的阵地,如青少年宫的部分硬件设施;四是嫁接,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如一些乡镇的青年活动中心,这样既达到了服务青年的目的,又增加了团的活动阵地,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社会化”不是具体的工作手段,更不是一种工作项目,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共青团工作建设和发展的系统思路,通过对这一思路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摆脱和克服共青团在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更有助于合理、科学、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新的时代为共青团带来的一切有利因素,使共青团工作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从而更好地实践“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宗旨。
第五篇: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渐被社会学家们引用到组织领域,成为一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完善团的服务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
一、共青团组织设置、运行机制、服务机制、资源配置社会化(以下简称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⒈社会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极大解放,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类不断发育完善的市场逐渐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主导。青年的从业特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组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与党组织一一对应,工作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青年的流动性也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也受市场需求的调节。一方面,在城市、经济强镇和企业,外来青年大量涌入,而传统的组织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对此显得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大量流出,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无法运转。同时,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共青团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青年的流动既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集聚,易于发挥整体功能。经济发展又为共青团提供了可供调配的资源。作为上层建筑的共青团,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加快社会化步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⒉社会化是共青团的性质决定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首先是一个群众组织,是社会团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共青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团体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小。共青团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出更大的力,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尊重。奉献来自于实力,一个人要奉献,时间、劳动技能、身体、奉献精神缺一不可,一个组织也一样,其作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及所能调配的种类资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作为其子系统的共青团各基层组织单位分布在各条战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对汲取大系统的营养有着许多便利条件。从共青团的实践来看,团的许多名牌工作和活动之所以能够打响,除了团干的努力外,更多的还是党政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青年的参与。作为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应该而且必须走社会之路,根据党政府的工作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团的活动内容,拓展团的工作领域,延伸团的工作手臂,使广大青年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⒊社会化是由共青团的任务和自身的现状所决定的。党建立共青团的目的,是因为需要有一个先进青年组织作为团结全国青年的核心,协助党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教育,带领广大青年去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不断地为党造就、输送力量,因此,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团结、教育和服务青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团组织为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有限的条件与无限的责任形成的反差和矛盾,一直困扰着团的工作,特别是人、财、物“三缺”现象,使团工作举步维艰。据统计,我市目前专职团干与团员青年在人数上比例达∶,共青团的经费主要靠行政拨款,时常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形。共青团要光靠这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其所担负的繁重任务,确实有些力不从心。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青年工作不能靠共青团“单打一”,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开发社会资源,优化工作环境,为青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共同承担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重任,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
二、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
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㈠适应社会发展,建立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组织机制
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适应社会、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
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系统功能的体现的原则,对现有的组织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
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将长期存在的现实,团的地方组织机关可以改变原有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四线并举的现状,按职能分为团务工作职能和社会事务职能。社会事务职能方面主要包括社会服务、对外联络、事业开发、社团管理、创办实体等事务,有效协调各类资源,推进工作。团务工作职能主要包括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下可分城区工作和农村工作两大块。
在城区,应当与城区党的组织建设相配套,建立街道团工委,作为社区团工作的协调机构,由街道团工委牵头,社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参加。加强团的各类阵地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在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发展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上做文章;在农村,要着力加强乡镇团委的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团委的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对青年大量集聚的强镇,可以按行业设立一些团工委,由镇团委委员兼书记,使团委委员会有具体有形的工作依托,增强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对一些经济强村,可以建立村级团委,加强对本区域工作的开展;对一些外出青年较多的村,可以考虑聚点到片,推广“强镇带村、校村共建”的模式,努力推进村、校、企业的强强、强弱、弱弱联建,共享资源,共建阵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对这些基层团支部还要广泛推行“海选”,由团员青年民主推选自己的“领头羊”,扩大团内民主,激发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通过探索此类组合型、联合型的团组织设置模式,能够使团的组织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共青团新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共青团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政治地位明确、组织网络健全、社会动员能力强大,因此共青团运行机制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构建行政推动和社会运作相结合的灵活的、引导性的运作机制。根据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牵发党政关注,引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像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等团的名牌工作,无一不是符合了以上要求的。
共青团工作载体的职能化是社会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而且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强镇已初具了小县(市)的规模,但由于部分的设置上没有像县(市)这么齐全,许多职能无人承担或不能得以很好的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活力源于活动”,但共青团干部由于转岗较快,不易于持久发挥作用,如果有几项固化的职能能够承担过来,解决基层无事可干的问题,则团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承担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的发布等方面的部分职能。在实践中,团的基层组织可以尝试承担农业科技推广、企业文化塑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性文化建设、社区服务和管理等的部分职能,这些社会化运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团工作的覆盖面,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团的影响力。
共青团工作评价的开放化是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改变团的领导方式的同时,我们还应走出团的自我评价的误区,注重社会评价与团内评价相结合,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开放的团的评价机制,在工作运作上,团组织要学习借鉴一些企业管理经验,吸取和运用现代科学教育方法和量化考核办法,采用工程量化的标准进行工作运作和管理,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明确,可定量,有流程,能操作。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使团的奖励与社会奖励接轨,努力使共青团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有了动力外,还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使许多东西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除了用好用活《团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各级政府关于共青团工作的有关政策外,还要积极争取出台有关政策,对团干的待遇,团的工作经费,阵地建设等作出具体明确规定,为工作提供依据。
㈢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青年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做好竭诚为青年服务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广泛延伸工作手臂,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服务体系。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青年的基本状况。要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对青年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进行广泛调研,跟踪了解青年群体的分布与变化,掌握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状况,为做好服务青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抓住青年学习、维权等方面的需求,扎实推进服务青年的工作。通过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帮助青少年学知识、学文化;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创办“青少年法律学校”,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要围绕发展这一永恒主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举荐力度。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举荐,一是要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二是要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三是要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同时,要重点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青年人才评价鉴定机制、青年人才信息资源储备机制和举荐青年人才的党团衔接机制。
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优化共青团的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拔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共青团资源配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按照遵循经济规律,平等互利,节俭高效,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结合的要求,以达到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获取资源,高效益使用资源的目的。在目前,可以尝试以下几条途径:
⒈通过青联、青企协、少工委、未保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优秀青年和与青少年事务相关的资源,优化共青团工作环境,及时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这主要是发挥组织上的优势。
⒉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利益相挂钩,将各方联结起来,推进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合股,即由团组织与社会力量采用合股的方式,进行开发,实行利益共享。如实践中的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和运行;二是合作,即由团组织设计某项主题活动或工作,由企业出资协办,可以给企业冠名权,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三是租赁,由团组织筹资建阵地,在保团味、打团牌的前提下以租赁的方式承包给青年进行经营管理,使之按市场化运转,成为共青团创经费,树形象的阵地,如青少年宫的部分硬件设施;四是嫁接,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如一些乡镇的青年活动中心,这样既达到了服务青年的目的,又增加了团的活动阵地,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社会化”不是具体的工作手段,更不是一种工作项目,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共青团工作建设和发展的系统思路,通过对这一思路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摆脱和克服共青团在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更有助于合理、科学、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新的时代为共青团带来的一切有利因素,使共青团工作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从而更好地实践“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