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区域协调发展落实行动方案
区域协调发展落实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新时期地委、行署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大署督查〔2017〕67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此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区统一市场建设,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及任务
坚持从解决当前影响我区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2018年,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体制健全、运转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形成高位统筹、部门联动和县、区、林业局发力的区域协调发展
—1— 新格局。
三、实施步骤
1、(2018年1月—5月)成立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区域合作工作规划,联络与我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大,互补性强的省、市,开展政府高层互访对接交流活动,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不断扩展交流合作领域。(2018年6月—12月)突出产业对接,推动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森林碳汇、文化等优势产业融合互补,共同打造先进生物及医药健康、大数据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新格局。(发改委、商务局、行署办牵头;旅发委、绿色产业发展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土资源局、碳汇资源管理部、文体局、农委、科技局、农林科学院、规划院,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2、(2018年6月—12月)依托区域合作工作规划,着眼共建共享,着力实施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创新联盟等共建行动,面向第三方招商,吸引高端项目向我区落户,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商务局牵头;绿色产业发展处、创业办、发改委、工信委、园区办、农委、工商联,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3、(2018年1月-5月)制定区域间人才培养、干部交流对接、就业合作等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6月-12月)通过干部相互挂职、干部人才培训、高端人才共享、开展劳务就业合作等—2— 方式,积极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共同打造人才高地。(组织部、人社局牵头;党校、教育局、科技局、职业学院按分工负责)
4、(2018年3月前)按中俄双方会议纪要约定,将建设洛古河大桥协定草案上报国家交通运输部,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尽快履行协定草案国内审批手续。同时,请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加紧协调俄罗斯联邦运输部,争取早日在两国国家层面签署协定草案。(2018年4月前)在哈尔滨市举行中俄会谈,并各自邀请两国交通运输部代表参加。(交通局牵头;外事侨务办、漠河县按分工负责)
5、(2018全年)深入分析制约我区口岸开通发展问题,适时到绥芬河、黑河进行考察口岸发展情况,寻求值得我区借鉴的成功经验。加强与省口岸办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漠河口岸复关工作推进工作取得进展。(商务局、交通局牵头;外事侨务办、园区办、漠河县、加格达奇区按分工负责)
6、(2018全年)推进韩家园至黑河铁路、漠河县至满归铁路等铁路项目;国道瓦拉干至樟岭(塔漠界)段公路、国道樟岭(塔漠界)至西林吉段公路公路等项目;漠河机场改扩建、呼玛县、塔河县通用机场建设等项目建设,保障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局、铁道办、发改委、加区铁路车务段,各相关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四、工作要求
—3—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地区分割和隐形壁垒,推动形成全区统一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优化调整,打造和依托必要的改革开放平台,深入实施跨区域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努力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
(一)开展产业务实合作,努力延伸产业链条。
1、加强水经济和绿色矿业产业合作。推动我区水经济和绿色矿业与对口合作区域生产企业有效对接,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延长及整合;支持鼓励对口合作区域先进制造企业到我区设立研发制造基地,打造探、采、选、加产业链条。(国土资源局牵头;地林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2、加强森林生态食品产业合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基础、以职工为依托、以网络为纽带,打造集基地建设、源头追溯、质量认证、品牌推广、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联盟。鼓励对口合作区域企业在我区建设森林生态食品产品基地;加大我区绿色纯天然品牌建设和“中国森林生态食品”推介力度,在区域内开展森林生态食品展销等活动,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拓国内市场。鼓励、支持区域内龙头企业率先发起联盟,带领合作社、职工和农民,加快建设标准化—4— 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
(绿色产业发展处牵头;地林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3、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和抚育,尽力恢复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群数量,使我区成为寒温带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支持对口合作区域企业到我区建设具有代表性医药加工企业和科技机构,形成动珍贵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药材药源基地、药材精深加工、药材产品研发创新、药材流通五大体系。努力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资源独特、绿色天然、技术前沿、产品领先、产业集聚的国际寒地生物“产业谷”和中草药保护开发“集散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地林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4、加强旅游和健康产业合作。坚持“信息互通、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互赢”的原则,合力打造战略旅游品牌,努力实现旅游合作一体化目标。本着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的原则,支持对口合作区域旅游投资商和骨干企业整体开发我区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旅游产品;依托品牌展会及媒体资源,以展位互换、媒体互访等形式搭建互动平台,共同宣传推介旅游品牌和产品;引导旅行社、景区推出优惠政策、加强深度合作,不断扩大客源互换规模。积极推动区域内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完善和加强旅游协会之间的联系、合作及信息交流,为旅游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积极做好旅游客源互送,保证给对方提
—5— 供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营销让游客“放心”而来、“顺心”而游、“称心”的旅游环境。积极鼓励和推动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或松散旅游企业或旅游企业组织,促进旅游企业取得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同时,依托旅游平台和我区良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与对口合作区域共同发展养老、医疗等大健康产业,支持有关医疗机构间开展合作。(旅发委牵头;文广新局、农委、绿色产业发展处、民政局、卫计委,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5、加强森林碳汇产业合作。与对口合作区域合作开发林业碳汇新项目,以旅游业为平台吸引大企业购买碳汇量开展碳中和,促进解决生态补偿问题,提升我区森林资产价值。(碳汇资源管理部牵头;地林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6、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坚持把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本着联动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兼具我区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艺术精品为基础,拓展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我区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影响力,通过开展版画、书画、女子管乐、鄂伦春非物质文化等文化交流活动,吸收借鉴区域内发展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博采众长,推动我区文化进一步发展。(文广新局牵头;地林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6—
1、推进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富裕至加格达奇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力争纳入铁路总公司2018年开工计划;推进韩家园至黑河铁路、漠河县至满归铁路、长缨至-兴安口岸铁路工程、古莲至洛古河铁路二期工程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2018年有突破性进展,“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加格达奇区、呼玛县、漠河县牵头;铁道办、发改委、加区铁路车务段按分工负责)
2、推进公路项目建设。推进国道瓦拉干至樟岭(塔漠界)段公路、国道樟岭(塔漠界)至西林吉段公路、国道呼玛至十八站段公路、省道连崟至阿木尔(长缨)段公路、二十八站至金环岛(龙江第一湾)农村公路、省道新林至兴华公路等项目建设,年末前完成相关计划任务。(交通局牵头;各相关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2、推进漠河口岸建设。加强与省口岸办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将漠河口岸纳入国家层面进行推进。与阿穆尔州政府举行会谈,加强与俄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层面的沟通联络,共同努力,全力推进口岸工作,争取2018年年底,漠河口岸复关推进工作取得新进展。(商务局牵头;外事侨务办、漠河县按分工负责)
3、推进洛古河大桥建设。启动项目国内可研、初设编制工作,待建桥协定正式签署后,向国家发改委报批项目可研,向交通运输部报批初步设计。(交通局牵头;外事侨务办、漠河县按分工负责)
4、推进机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漠河机场改扩建项目前期
—7— 手续审批,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呼玛县、塔河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年底前完成选址报告编制、批复等工作。(漠河县、呼玛县、塔河县按分工负责)
(三)构建区域创新新格局,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1、强化与揭阳市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推动合作园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揭大合作产业园”和“揭大双创示范基地”等重要平台载体建设,共同推动合作园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园区办牵头;商务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两地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共享、交流、提高,推行并联审批,加快政务服务“一个窗口受理,网上并联审批”。(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行署办、法制办、编委办、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工商局,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2、共促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业创新水平。
——加强科技研发与转化合作。建立区域科技会商制度,协调解决区域科技合作中的重要事项;鼓励与对口合作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定期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对接等交流活动。(科技局牵头;工信委、人社局、职业学院、农林科学院等按分工负责)
——加强高校院所交流合作。鼓励与对口合作区域高校开展科技交流,促进区域间科技成果转化,共同设立创业创新基金,—8— 支持创新成果在区域内转化;引导鼓励区域内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合作和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定期组织师资交流和学生互访,研究开展学分互认共享,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局牵头;职业学院、科技局、工信委、教育局、人社局按分工负责)
——加强创业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对口合作区域优秀的专家、团队、管理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赴我区创业创新。(创业办牵头;工信委,科技局、人社局、工商局,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3、搭建合作平台载体,探索共赢发展新路。
——加强合作园区共建。探索按照管理输出、政策引进、产业嫁接、财税分成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区域发展“飞地经济”和“分园区”。(商务局、园区办牵头;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人社局,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加强多层次合作体系建设。支持与对口合作区域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展交流合作。通过联合组织招商队伍、联建招商网站、委托招商等方式,共同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区域内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推动我区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跨区域经营;依托大型洽谈会等展会平台,共同宣传推介名优地产品。在商超互设“名优地产品销售专区”,大力推广品牌产品。(商务局牵头;绿色产业发展处、创业办、发改委、工信委、农委、工商联,各县、区和林业局按分工负责)
—9—
4、实施相互挂职培训,推进干部人才交流。
——加强干部交流与培训。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在区域间开展相互挂职;结合实际,注重本地人才培养,依托各类培训平台,邀请知名企业家、学者对我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专项培训;支持我区定期赴外招聘优秀毕业生。(组织部牵头;党校、职业技术学院、编办、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按分工负责)
(四)加大对俄经贸合作力度,推动对外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
1、搭建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五届中俄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边境合作洽谈会、阿穆尔州国际洽谈会、亚欧商品展销会、莫斯科绿色食品展、中国(绥芬河)国际口岸贸易博览会等展会,拓展俄远东市场。利用建设龙江丝路带和哈欧班列开通运营机遇,加大对莫斯科、对彼得堡等欧洲部分市场开拓力度,通过中俄双方企业对接洽谈活动,开拓贸易新渠道,增加贸易额度。
2、推动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阿玛扎尔林浆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早建成投产。
3、经贸合作区建设。按照《黑龙江省境外经贸贸易合作区考核办法》要求和国家级经贸合作区标准,为北极星林业经济贸易合作区申报国家级境外园区。
4、出口基地建设。依托我区农业生产优势,打造对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扩大对俄农业合作领域。
—10—
5、培育壮大对俄经贸主体。以对俄工业园区和对外投资重点项目为载体,努力培养一批加工型、外贸型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仓储、物流、进出口加工等领域引进有规模、有实力的外埠经贸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利用我区口岸过货,增加我区贸易额度,保证口岸开通后持续过货能力,保证口岸常态化开通。
6、加强能力建设。组织我区外贸、对俄投资企业参加省电子口岸平台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切实提高外贸、对俄投资企业人员技术和操作能力。
(以上六项工作由商务局牵头;园区办、外事侨务办、漠河县、加格达奇区按分工负责)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落实地委、行署有关部署,及时向地委、行署报告重大事项。
(二)强化政策扶持。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态、研究承接路径,积极对接并研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着力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对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用地、用电、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强化舆论宣传。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11—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适时反映对口工作动态,分享发展成果,努力引导形成全社会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督促落实力度。加强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落实的督促检查,做好对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评估,强化重点项目建设、重大事项落实的督查,重要情况及时向地委、行署报告。根据地委、行署总体要求,积极研究出台并落实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项政策和具体举措。
六、考核评价办法
区域协调发展相关考核工作由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检查考核工作。2018年底,对承担工作任务的县、区、林业局和地林直相关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包括各地各部门对口合作项目谋划储备的数量、领域、前期工作完成情况、入园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指标。将此项指标纳入到地区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指标考核。
—12—
第二篇:贯彻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西部开发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要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增强内在活力,改善软、硬经济环境,为长期较快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要加强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中部崛起。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实现现代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温州要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金华—义乌要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育现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省域城际轨道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弘扬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大力发展乡村精品农业,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人居环境优良的要求,培育建设2500个左右的中心村。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
绿化等整治建设覆盖全省村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对规划保留、尚未整治的10000个左右一般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文化特色村。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高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水平。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供销社、信用社等机构在中心村建立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加快“千村千社便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广电惠民工程,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电站和邮政所建设。全省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文化、体育、卫生、培训、幼教、养老、通讯、邮政、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省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农业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快制定实施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和城市化等实行综合评价。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要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低碳环保产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分升值改造和林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的生态屏障。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观光、运动、休闲、养生、民俗等乡村旅游,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加快建设“山上浙江”,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一轮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海岛地区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景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程。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共建园区,深入开展发达地区市、县、乡对欠发达地区的三级对口合作帮扶,提高结对合作帮扶成效。重点支持对口欠发达地区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设施条件。鼓励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合作共建生态产业园区。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积极利用重大展会等各种平台支持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第四篇:区域协调发展 (申论热点)
温家宝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紧制定后续政策,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中部地区,重点是继续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部地区,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走在前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
温家宝说,要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援助,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做好库区发展和库区移民工作。
第五篇: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8554亿元、8338亿元、10741亿元增加到21548亿元、21847亿元、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295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只有不断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一、深刻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把握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方向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各地区的人民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这类服务不应因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之间的协调性。不能把促进区域协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规模的差距,这也是不合实际的,但区域间人均GDP的差距却是可以缩小的。笔者认为,十七报告提出的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应该是指人均GDP的差距,把它定为我们长期要追求的目标,是符科学规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区域差距趋于扩大的时期。因此,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并努力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3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之
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最早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再经过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比较优势现在也被称为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关键是看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而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4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许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强,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是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实际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原则。
二、把握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发展向社会均衡发展与和谐发展转变1 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可谓是荣辱与共为自身存在和发
展的条件。一方面,区域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社会是由诸多区域按照一定的结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每一区域都是构成社会这一系统的要素。在考察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既不可能只强调其中某一要素的发展,也不可能不顾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对实现社会和谐而言,我们不可能只是强调东部地区的发展,或形而上学地切断各地区之间的诸多客观联系。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是保证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域发展必然 仰赖于环境的稳定。而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能够使不断分化的社会各阶层、各部分与各利益主体之间互补互让、有机结合,当然也能够使区域之间在相互协调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摩擦和内耗,促进所有区域共 同发展。如果社会各个方面不能达到和谐相处,区域之间各自为政,那么根本就谈不上区域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和谐实质上是保证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手段。由于区域发展的立足点在发展上,社会和谐的立足点在和谐上,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两个方面能够互为手段,即不仅区域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而且社会和谐也能够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只有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不断协调区域关系,才能形成更完善 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在发展中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终促进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谐促进区域发展。在社会和谐的状态下,各个区域都可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是蕴藏着巨大创造力的人民群众。因此,区域内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守其则,自觉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自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这样,每个区域在其主体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下,理所当然地能够得以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和谐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手段。
3 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各有侧重。从强调的内容看,社会和谐强调多个层面,区域发,彼此将对方作展的核心则在经济层面。社会和谐强调从我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其视野开阔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而统筹区域发展,无非主要是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政府有目的的调控以逐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进而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核心集聚在经济层面上。从价值取向看,社会和谐追求公平,区域发展则追求效率。社会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价值目标是稳定、协调、发展、均富、秩序、平等、自由、正义、民主、诚信、友爱等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公平、民主、秩序、和谐。在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区域在发展中更多的是强调效率与速度。从空间上看,社会和谐强调社会整体,区域发展只指局部地区。相比之下,区域发展只是涉及某些地区,它的活动领域要狭窄许多。
4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目的。区域发展和社会和谐在互为手段的同时,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平台,以以人为本为纽带,以伟大实践为引导,彼此引对方为目的。一方面,社会和谐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目标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推动区域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 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当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 了其成员的各种正当需要的时候,当区域关系协调到足以保障不同区域的每一个人、每一组织的正当权利与利益的时候,社会和谐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三、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和路径
1 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建立区域间互动机制。将区域经济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相结合,通过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一是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问合理有动,促进产业在区域问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二是健全合作机制,区域间合作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专业化分工和拓展协作范围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政府应在政策层面和舆论层面鼓励区域合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和人才合作。三是健全互助机制,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四是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增加对中西部落后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俱乐部趋同并不是绝对的,对贫困区域来说,控制特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摆脱贫困陷阱,而人力资本正是这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它可以节省和替代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转移,推动经济增长;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本还可以吸引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积聚,是落后区域打破贫困陷阱的有效途径。许召元以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代表人力资本差异,发现东部受教育水平持续高于全国,中西部受教育水平却较低,使区域间差异扩大。因此,提高对中西部落后区域的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关键。但是,由于落后区域本身资金短缺,为追求短期利益,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投资教育这样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并且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因此,需要国家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将教育投资放在首位,而地方政府则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
3依据资源特色,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 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序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西部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教育发 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 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落后区域对外开放度。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首先由东部开始,由于其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扩大出口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优秀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涌入,市场容量逐步扩大,形成了一种区域良性循环机制虽然促使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有利措施,但是中西部的市场环境却很难吸引以投资效益为根本的外部资金。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将选择区内贸易自由度较大的区域,当区际贸易自由度很大时,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转移。无论是区域内的市场建设还是市场规模,中西部区域都不具备优势,因此,要推进中西部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区域内部市场的效率和对外开放度。主要包括弱化政府对经济的行政性干预,维持市场秩序的公平;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竞争注入活力;消除区域内行政行为对市场的分割,促成区内统一市场的建立,通过扩大市场容量吸引企业投资;配合国家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增加引资能力。 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各地区要遵循区域发展规律,树立新观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加强区域内的协调沟通,不断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