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趣味文言文学生版
古文也会如此有趣
----趣味文言文故事品读
孔文举(融)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及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啖()去()欲()
2.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并翻译。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yǔ)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管子·小问篇》)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1)解释下面加点词。
桓公观于厩()傅马栈最难()曲木又求曲木()...(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②向许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④盍救诸?()()...(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B.我济阴之巨室也。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我是济阴的富豪。C.渔者载而升诸陆。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或()②诸()
③弗()④以()
⑤丧()⑥不若()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注:讴,唱歌。
翻译下面句子:
①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②薛谭乃谢求反。
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夜书,火不明: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⑤云而过书“举烛”: ⑥燕相白王: ..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zhuó)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郁离子》)
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祭祀需使用乐器。②窾:同“款”,款式。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 作断纹焉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 ②工之侨以归 抱以适市 易之以百 不以物喜 ....
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huì)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 ②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惟其所以不得 ②则狗恶也 ③则家贫无以
..... ④于是还疾耕 ⑤田猎之获 ⑥常过人矣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校人欺子产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
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疲乏的样子。
④罔,欺骗。(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反命曰
②始舍之 ③少则洋洋焉
.... ④悠然而逝 ⑤孰谓子产智
⑥得其所哉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胡非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非弓何以往矢()
③非矢何以中的()
④令合弓矢()
...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曰()
②虎者戾虫()..
③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④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②人者,甘饵也
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成我百,则牧数足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牧羊九十九()
②而愿百()..
③尝访邑里故人()
④今君之一成我百()..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刘元卿《贤类编》)
注:社,古代社会的基层单位。伯,长官。(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
②竟斗而讼于社伯()..(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农夫识画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
①②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①髀(bì),大腿。②膂(lǚ)力,指全身的力气。膂,脊背。(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暇日展曝于厅前()
②有输租氓见而窃笑()..
③农非知画,乃识真牛()④公为之叹服()..(2)翻译下面句子。
①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②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陈轸贵于魏王
陈轸①贵于魏王。惠子②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韩非子·说林上》
① 陈轸,魏王重臣。②惠子,惠施,魏国宰相。(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陈轸贵于魏王()
②必善事左右()..
③横树之即生()
④而不胜一人者()..(2)翻译下面句子。
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刘向《说苑》(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殆所谓之不祥也()
②是不与焉()
..
③夫有贤而不知()
④用而不任()..(2)翻译下面句子。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刘向《说苑》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如日出之阳
②如炳烛之明 ..(2)翻译下面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之”字故事
一僧欲之(动词,到)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代词,他)应,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词,的)助至南海,夸之(代词,这件事)于唐僧:此何难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唐僧曰:汝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助词,的)言过矣,君将骄而笑于大方矣。
“其”字的用法小故事
狐谓狼曰:“羊肉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鲜乎!君其(表假设如果)有意,叼其(代词,其中的)一啖之,得饱其(代词,自己的)口福。”狼曰:“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如猛犬何?”狐问于犬曰:“羊数詈君,其(代词,它的)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是„„还是„„)畏主人邪?及其(代词,它们)戏逐,愿为一雪耻,君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无辞乎?”护羊欲紧,狐与狼愤然而去。
第二篇:趣味文言文
趣味文言文
陈在衡不怕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达自《金壶七墨》)
两匠迁居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
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 清?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窘迫:处境困迫。⑥窦:孔穴。⑦蛇行:像蛇一样爬行。⑧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⑨灼:炙、烧。⑩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孔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宋有澄子者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授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我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译文]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他)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他)在路途中寻找。(他)见有一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拉住而不放开它,要取她的衣服。(他)说:“现在我丢失了黑色的衣服。”那妇人说:“您即使丢失了黑色的衣服,可是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的啊。”澄子说:“你不如快点给我衣服,过去我所丢失的,是纺缁;现在你的衣服,(只是)单衣。拿单衣抵挡纺缁,难道你还没有占便宜吗?”纺缁:一种有里的夹衣。[注]襌:单衣,没有里子的衣裳。
攘其邻之鸡者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而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 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邑西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鸭毛茸生,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亦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术者也。”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秦昭王……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爲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爲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爲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爲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
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十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为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千里马至者三。(《战国策》)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第三篇:趣味文言文(校本教材)
趣味文言文
第一节 先秦至南北朝部分
一、先秦时期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⑧,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
注释:
①时:按时令。②灌:奔注。河:黄河。③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④不辩:分不清。⑤旋:转,改变。⑥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⑦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⑧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⑨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我的体会领悟: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①,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③。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④。”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⑥。卒之东郭墦间⑦,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⑧,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⑨,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⑩。——节选自《孟子》 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4)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去的地方。(5)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6)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7)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8)终身:终身依靠。(9)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10)几希:几乎没有。希,通“稀”。
相关链接话题: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许允妇
许允①妇是阮卫尉②女,德如③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人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④,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fú)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⑤相敬重。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许允:三国时魏人,字士宗,官至领军将军,后被司马师所害。②阮卫尉:姓阮名共,字伯彦,卫魏是官名。③德如:阮卫尉之子,官至河内太守。④交礼竟:行了婚礼中的交拜礼后。⑤裾:衣服的大襟,也指衣服的前后部分。⑥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⑦百行:泛指各种好品行。⑧遂:于是。⑨恒果语许云 :语-告诉
我的体会领悟:
聪明少年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②,语其父繇曰③:“令卿二子来④。”于是敕见⑤。毓面有汗。帝问曰:“卿面何以汗?⑥”毓对曰⑦:“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出?”会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又值其父昼寝⑧,因共偷服散酒⑨。其父时觉⑩,且假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问之,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节选自《殷芸小说》
注释:
① 令誉:美好的名声,被人赞美。② 魏文帝:即曹丕。③ 语:告诉。繇:钟繇,东汉末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入魏,加封太傅,著名书法家。④ 卿:你,皇帝对臣子的称呼。⑤ 敕:皇帝的命令。⑥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⑦ 对:回答。⑧ 值:遇。昼寝:白天睡觉。⑨ 因:于是。服:吃药叫“服”。散酒:药酒。散:五石散,魏晋人常服的药。⑩ 觉:睡醒。
相关链接话题:
第二节 唐宋至民国部分
一、唐宋时期
智破盗窃案
陈述古密直知①建州蒲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②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之曰:“某庙⑤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⑥。”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⑦,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⑧,祷钟,甚肃。祭讫⑨,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⑩。良久,引⑪囚逐一令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无墨,讯之⑫,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⑬。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陈述古:即陈襄,字述古。密直:官名。知:主持,做知县。②的(di):的确,确实。③捕得莫知的为盗者:不知道谁的确是盗贼。④绐:欺骗。⑤庙:指神庙。⑥至:特别。⑦后阁:官署后的楼阁。祀:祭祀。⑧同职:同僚。⑨讫:完结。⑩阴:暗中。⑪引(第一个):带领。⑫讯:审问。⑬盖:原来,副词,用于句首,表示推测原因。
我的体会领悟:
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①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②,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郡。时武攸宜为建安王,辟为书记。
——节选自《唐诗纪事》
注释:①缗(mín):
1、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2.钓鱼绳。3.古代计量单位:钱十~(即十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②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下(辇毂之下,借指京城)。~击肩摩(形容车马行人众多,来往十分拥挤)。
相关链接话题:
二、明清时期 大 鼠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瞰食。适异国来贡狮猫②,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 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③,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住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④。既而鼠跳掷渐迟⑤,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 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情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⑥,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⑦,何异鼠乎!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
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年。②狮猫:猫的一种,俗称狮子猫。长毛巨尾,较名贵。③逡巡:从容,不慌不忙。④无能为:无本领,无所作为。⑤跳掷:跳跃。⑥“彼出则归”二句:《左传·昭公三十年》:“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讲的是用运动战术敝敌制胜。此化用其意。⑦匹夫按剑:指庸人斗狠,勇而无谋。匹夫,庸人。按剑,怒貌。意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我的体会领悟:
两鬼相遇
表叔王碧伯妻丧,术者①言某日子刻回煞②。全家皆避出。有盗伪为煞神,逾垣入,方开箧③,攫簪珥④;适一盗又伪为煞神来,鬼声呜呜渐近。前盗遑遽避出,相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黎明,家人哭入,突见之,大骇;谛⑤视之,乃知为盗。以姜汤灌苏,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术者,古称阴阳家,巫人之类。
②回煞,这是迷信说法。煞,凶神。人死后,会有一天死者的鬼魂要回家一趟,但是要由煞神(凶神)押着回家的,称做回煞。鬼魂回家的日子,阴阳家能推算出来。
③垣:墙
④箧,藏物的小箱子,多为竹篾编制。
⑤攫,抓取,抓。
⑥珥,用珠玉做的耳饰,如耳环。
⑦谛,仔细审察。
相关链接话题:
三、民国时期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语言学家赵元任
注:
本文是同音文。所谓“同音文”,就是整个文章中的汉字只允许采用同一个音,四声不限,标点不限,大多是文言,这样的文章叫做“同音文”。这是赵元任先生1930年所写的设限文章。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j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普通话朗读或者拉丁化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作者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借以说明汉字及汉语书面语的功能——以形表意。
赵元任,是哈佛大学教授,清华国学院导师,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值20世纪20年代,时人有崇洋媚外者,短浅以为外国的一切都优于中国,呼吁说汉字应更改用拉丁字母代替,赵先生愤而作《施氏食狮史》和《季姬击鸡记》两篇时文请已试之发声,时人阅之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翻译】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争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我的体会领悟: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翻译】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相关链接话题: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如在原来的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和原来的心理: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上增加人物(驴和老虎)的对话。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四个小组的精心策划,展现了文言文无穷的魅力成果。
三、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出师表》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刘备托孤的故事;在教《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我们可以讲扁鹊妙手救人的神奇故事以及桓公与王侯的故事等等,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在讲背景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木兰诗》、《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马说》、《水调歌头》、《三峡》等。找一点有趣的文言小段,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易到难,学起来会顺利一些。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是音像范
读,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分段分句朗诵。在时间上可以是讲解前、讲解后、单元课文结束后、学期课文结束后这些时间段。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
五、挖掘文言文宝藏,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这座宝藏,搜集文中的素材为写作时所用,那不仅能让他们在写作时言而有物,而且还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呢?第一,上完一篇课文,归类好知识点后,找一两篇运用了此文为材料的优秀作文来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此作文是如何运用这篇课文入文的。第二,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能从几个角度运用到作文中。例如,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这个人物:一个老头子,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途中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人把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成功,何故?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必定的信心,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坚强的毅力,试问如何能成功?由此分析出,这个材料可用于“理想”、“信心”、“智与愚”、“毅力”、“发展与静止”、“环境”、“奋斗”等话题。第三,让学生选一个角度来立论,并用此课文为材料写一段文字,学习如何真正运用这个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名句,以便写作时可以引入作文。
总之,文言文教学,教师注重的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兴趣的引导,学法的指导,最后达到自学能力的形成。
第五篇:文言文断句(学生)(本站推荐)
文 言 文 断 句 练习
一、将下段古文断句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古 之 正 义 东 西 南 北 苟 舟 车 之 所 达 人 迹 之 所 至 莫 不 率 服 而 后 云 天 子 德 厚 焉 泽 湛 焉 而 后 称 帝 又 加 美 焉 而 后 称 皇 今 称 号 甚 美 而 实 不 出 长 城 彼 非 特 不 服 也 又 大 不 敬 边 长 不 宁 中 长 不 静 譬 如 伏 虎 见 便 必 动 将 何 时 已 昔 高 帝 起 布 衣 而 服 九 州 今 陛 下 杖 九 州 而 不 行 于 匈 奴 窃 为 陛 下 不 足 且 事 势 有 甚 逆 者 焉 天 子 者 天 下 之 首 也 何 也 上 也 蛮 夷 者 天 下 之 足 也 何 也 下 也 蛮 夷 征 令 是 主 上 之 操 也 天 子 共 贡 是 臣 下 之 礼 也 足 反 居 上 首 顾 居 下 是 倒 植 之 势 也 天 下 之 势 倒 植 矣 莫 之 能 理 犹 为 国 有 人 乎 德 可 远 施 威 可 远 加 舟 车 所 至 可 使 如 志 而 特 扪 然 数 百 里 而 威 令 不 信 可 为 流 涕 者 此 也。
——汉·贾谊《新书·威不信》
二、将下段古文断句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古 者 先 王 尽 力 于 亲 民 加 事 于 明 法 彼 法 明 则 忠 臣 劝 罚 必 则 邪 臣 止 忠 劝 邪 止 而 地 广 主 尊 者 秦 是 也 群 臣 朋 党 比 周 以 隐 正 道 行 私 曲 而 地 削 主 卑 者 山 东 是 也 乱 弱 者 亡 人 之 性 也 治 强 者 王 古 之 道 也 越 王 勾 践 恃 大 朋 之 龟 与 吴 战 而 不 胜 身 臣 入 宦 于 吴 反 国 弃 龟 明 法 亲 民 以 报 吴 则 夫 差 为 擒 故 恃 鬼 神 者 慢 于 法 恃 诸 侯 者 危 其 国(《韩非子•饰邪》)
三、断句并翻译:
李 绩 曹 州 离 狐 人 也 本 姓 徐 初 仕 李 密 为 左 武 侯 大 将 军 密后 为 王 世 充 所 破 拥 众 归 国 绩 犹 据 密 旧 境 十 郡 之 地 武 德二 年 谓 长 史 郭 孝 恪 曰 魏 公 既 归 大 唐 今 此 人 众 土 地 魏 公所 有 也 吾 若 上 表 献 之 则 是 利 主 之 败 自 为 己 功 以 邀 富 贵 是 吾 所 耻 今 宜 具 录 州 县 及 军 人 户 口 总 启 魏 公 听 公 自 献 此 则 魏 公 之 功 也 不 亦 可 乎 乃 遣 使 启 密 使 人 初 至 高 祖 闻无 表 惟 有 启 与 密 甚 怪 之 使 者 以 绩 意 闻 奏 高 祖 方 大 喜 曰
徐 绩 感 德 推 功 实 纯 臣 也 拜 蔡 州 总 管 赐 姓 李 氏 附 属 籍 于宗 正 封 其 父 盖 为 济 阴 王 固 辞 王 爵 乃 封 舒 国 公 授 散 骑 常侍 寻 加 绩 右 武 侯 大 将 军 及 李 密 反 叛 伏 诛 绩 发 丧 行 服 备君 臣 之 礼 表 请 收 葬 高 祖 遂 归 其 尸 于 是 大 具 威 仪 三 军 缟素 葬 于 黎 阳 山 礼 成 释 服 而 散 朝 野 义 之 寻 为 窦 建 德 所 攻 陷 于 建 德 又 自 拔 归 京 师 从 太 宗 征 王 世 充 窦 建 德平之 贞观 元 年 拜 并 州 都 督 令 行 禁 止 号 为 称 职 突 厥 甚 加 畏 惮 太宗 谓 侍 臣 曰 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 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朕 今 委 任 李 绩于 并 州 遂 得 突 厥 畏 威 远 遁 塞 垣 安 静 岂 不 胜 数 千 里 长 城也 其 后 并 州 改 置 大 都 督 府 又 以 绩 为 长 史 累 封 英 国 公 在并 州 凡 十 六 年 召 拜 兵 部 尚 书 兼 知 政 事 绩 时 遇 暴 疾 验 方云 须 灰 可 以 疗 之 太 宗 自 剪 须 为 其 和 药 绩 顿 首 见 血 泣 以陈 谢 太 宗 曰 吾 为 社 稷 计 耳 不 烦 深 谢 十 七 年 高 宗 居 春 宫 转 太 子 詹 事 加 特 进 仍 知 政 事 太 宗 又 尝 宴 顾 绩 曰 朕 将 属 以 孤 幼 思 之 无 越 卿 者 公 往 不 遗 于 李 密 今 岂 负 于 朕 哉 绩雪 涕 致 辞 因 噬 指 流 血 俄 沉 醉 御 服 覆 之 其 见 委 信 如 此 绩每 行 军 用 师 筹 算 临 敌 应 变 动 合 事 机 自 贞 观 以 来 讨 击 突厥 颉 利 及 薛 延 陀 高 丽 等 并 大 破 之 太 宗 尝 曰 李 靖 李 绩 二人 古 之 韩 白 卫 霍 岂 能 及 也
(选自《贞观政要》)
四、给繁体字的文言文断句
焚书辩
刘大魁
六 經 之 亡 非 秦 亡 之 漢 亡 之 也 後 之 學 者 見 秦 有 焚 書 之 令 則 曰 詩 書 至 秦 壹 炬 而 掃 地 無 余 此 與 耳 食(輕 信 傳 言 之 辭 曰 耳 食)何 異 愚 以 爲 書 之 亡 在 楚 漢 之 興 沛 公 與 項 羽相 繼 入 關 之 時 也
夫 小 人 之 爲 不 善 未 必 其 壹 出 而 禍 天 下 惟 坐 視 其 壞 而莫 爲 之 所 其 終 乃 壹 壞 而 不 可 救 是 故 書 之 焚 不 在 于 李 斯 而 在 于 項 籍 及 其 亡 也 不 由 于 始 皇 帝 而 由 于 蕭 何 何 則
博 士 淳 于 越 進 谏 始 皇 謂 宜 封 子 弟 功 臣 爲 枝 輔 下 其 議 李 斯 李 斯 恐 天 下 學 者 道 古 以 非 今 于 是 禁 天 下 私 藏 詩 書 百家 之 語 其 法 至 偶 語 詩 書 者 棄 市 而 吏 見 知 不 舉 則 與 之 同罪 噫 亦 烈 矣 然 其 所 以 若 此 者 將 以 愚 民 而 固 不 欲 以 自 愚也 故 曰 非 博 士 官 所 職 悉 詢 守 尉 雜 燒 之 然 則 博 士 之 所 藏具 在 未 嘗 燒 也 迨 項 羽 入 關 殺 秦 降 王 子 嬰 收 其 貨 寶 婦 女 燒 秦 宮 室 火 三 月 不 滅 而 後 唐 虞 三 代 之 法 制 古 先 聖 人 之微 言 乃 始 蕩 爲 灰 燼 澌 滅 無 余 當 項 籍 之 未 至 于 秦 鹹 陽 之未 屠 李 斯 雖 燒 之 而 未 盡 也 吾 故 曰
書 之 焚 非 李 斯 之 罪 實 項 籍 之 罪 也
昔 高 祖 既 定 天 下 論 群 臣 之 功 以 蕭 何 爲 第 壹 吾 嘗 觀 楚漢 相 距 數 歲 高 祖 敗 而 遁 逃 亡 軍 失 衆 而 蕭 何 悉 發 關 中 老弱 補 其 空 乏 高 祖 與 項 籍 相 守 荥 陽 而 蕭 何 轉 漕 關 中 輸 給軍 糧 不 匮 高 祖 數 亡 山 東 而 蕭 何 常 全 關 中 以 待 之 此 其 于 3 漢 取 天 下 之 功 爲 不 少 矣 雖 然 吾 以 爲 蕭 何 漢 之 功 臣 而 六經 之 罪 人 也 何 者 沛 公 至 鹹 陽 諸 將 皆 爭 取 金 帛 財 物 而 蕭何 獨 先 入 收 秦 丞 相 禦 使 律 令 圖 書 漢 以 故 知 天 下 之 扼 塞
及 戶 口 之 多 少 強 弱 所 在 然 蕭 何 于 秦 博 士 所 藏 之 書 所 以傳 先 王 之 道 不 絕 于 線 者 獨 不 聞 其 愛 而 惜 之 收 而 寶 之 彼 固 以 聖 人 之 經 無 關 于 得 失 存 亡 所 以 取 天 下 之 籌 策 也 故 熟 視 之 若 無 睹 耳
今 夫 富 民 遺 其 子 孫 以 室 廬 至 其 後 之 不 肖 不 因 之 塗 塈 惟 增 其 殘 毀 以 至 轉 而 售 之 他 人 彼 鬻 而 有 之 者 又 取 其 瓦 甓 以 去 而 遺 其 梁 棟 風 雨 之 所 漂 搖 蟲 蟻 之 所 剝 蝕 其 鄰 裏之 居 民 因 竊 取 之 以 爲 薪 而 向 之 室 廬 乃 始 尺 寸 無 複 留 者矣 彼 不 肖 而 殘 毀 之 誠 無 足 怪 獨 奈 何 鬻 而 有 之 顧 遺 其 梁棟 而 不 知 惜 也 惜 者 嘗 怪 漢 興 大 反 秦 之 所 爲 而 禮 樂 法 度則 壹 遵 秦 故 未 嘗 稍 變 由 今 觀 之 然 後 知 蕭 何 之 所 以 相 漢 惟 知 秦 之 律 令 而 聖 人 之 經 則 棄 而 燒 之 已 久 矣 此 唐 虞 三代 之 治 所 以 終 不 複 見 欤
嗚 呼 方 沛 公 入 關 蓋 六 經 絕 續 存亡 之 頃 也 天 下 之 詩 書 已 亡 而 惟 博 士 官 所 職 尚 無 恙 當 是 時 固 舉 九 鼎 之 重 而 系 之 壹 發 哉 且 夫 聖 人 之 經 其 與 秦 之 律 令 圖 書 其 爲 輕 重 大 小 何 如 也 設 使 蕭 何 能 與 其 律 令 圖書 並 收 而 藏 之 則 聖 人 之 全 經 猶 在 也 嗚 呼 彼 蕭 何 者 真 所 謂 刀 筆 之 吏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