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经济学学习报告
法律经济学学习报告
张秋静
关于学习报告老师给的两种思路,法律经济学这门课上分析了哪些问题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或者用法经济学的思维来处理一个法律问题。前种思路所承载的内容我在课堂笔记本上已经有过非常详细且准确的记录,老师的的经济分析和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也都已谨记心中。所以在最后的这篇作业里,我想具体应用这一年以来所补充的武器弹药库来解决一个困扰了我(相信也是大部分法律系学生)三年之久的法律问题。
大一上法理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的推荐书目里有一本《洞穴奇案》,整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莫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莫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案子提请再审被接受,二审中十四位大法官各执其辞,每一个法官说得都有理有据,合情合法,着实让人忙不迭得要认可点头,却偏偏他们的观点又大相径庭。人吃人,到底怎么判?
情理上言,本该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探险伙伴,在死生关头抛弃道义情谊,同类相食。兽相食,人且恶之,何况是万物之长的我们?人之为人,总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若为生存不择手段,与兽何异?我总觉得,赖活不如好死。法律上看,他们的确是杀人了,处境再可谅,借口再堂皇,理由再充分,过程再公平,也不能洗清行为的罪恶之色。两年前的我(亦即没有学过法律经济学的我)似乎是更加信服的是虚无缥缈的生命的绝对价值论。但转念一想,牺牲一个救了四个听起来也无可厚非,饥饿是最重要的一种紧急避险,法官惩罚不比自己坏的人是一种法律的耻辱。就这样,我被陷进了陷入绝境、抽签、公众同情、政治因素、紧急避险抗辩及赦免的混沌之中,该无罪该有罪,纠结苦恼都找不到一种可以完全说服自己的比较好的思维方法。
三年后,庆幸自己总归是在进步的(感谢我的老师们,当然当下最直接的是熊老师)。在这里我将试着从法律经济学中的几种思维方法来分析。
公正具有功能性的内涵,是一个工具。法律经济学认为,正义是一个人们在演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正义被赋予、被填充了不同的内涵,这表明正义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并不是目的的本身。我们需要正义来处理一些问题,当时空条件不同时,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正义。而在被困的那个小山洞里,对五个人之中的四个来说,赋予他们尽一切努力生存下来的权利显然才是那个情境下正义合情合理的内涵。至于剩下的一个倒霉者应该是谁,这是游戏规则所决定的了,只要游戏规则的概率均等且能够形成权力权重的共识,就可以认为是公正的方式。
假设性思维。对于案件的判决,其争议焦点可以归责为所谓人性的不忍,人吃人是丑陋的邪恶的不应该的。这是典型应然式结果式思维。当面对两难抉择时,我们不妨深入探索一下应该的结果实质到底是由什么在支持着,就像学法条时应该要弄清楚立法的初衷和背后的精神意义一样。人不应该杀人,是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地保障着每一个人,尤其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权。我假设,如果有一天,我成为被困山洞的其中一员,我当然愿意相信自己是那五分之四而不是五分之一,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吃人才能活下去的无奈之举是不是就变得可以接受和理解了。如果我不幸被杀,我希望凶手是个体的人,而非公器,平等或意外地丧生于个人之手,我接受那是我的运气不好。如果我被判有罪,我不期待所谓的民意或行政干预来令我脱罪,尽管那也是我欢迎的结果。我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审判者是闪耀着人类伟大理性光辉的真正的符合时空里的公正,而非生硬死板是法条表明的正义。
这是一个集体的行为。人多的时候和人少的时候性质往往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山洞里面的只有两个人,也许事情就变得简单得多,每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个体,自然也没有救自己而牺牲别人的理由。但是被困的偏偏是五个人,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上四大于一是一个恒成立的真命题,但是放到法律的世界里,当人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选择对自己而言合情合理的行为,但加总之后往往是不好的结果。所以立法的最初,本就不该让个人承担太多的重量。所谓法律不强人所难就是这个道理。
财富极大。蒲士纳的财富极大理论简直就是一个重核弹投在了一向以公平正义为标杆的法学世界,乍一看貌似追求财富难免太过于功利主义色彩,和法学所追求的公正、尊严等基本人权格格不入。按照蒲氏的财富极大理论,在面对一场官司时,法官们可以扪心自问,怎么判,才能使社会里的财富越来越多?基于这个立场,四个幸存者显然不应该被判有罪,首先,让一个人牺牲比让五个人都死掉要好,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财富的流失,也让搜救者的搜救不至于失去本来可以创造的产值。其次,让四位心中忍受了巨大煎熬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死去,对于牺牲者的家属并没有实际的帮助,反而又摧毁了四个劫后余生的家庭。为什么不让他们活着为社会献出他们剩余的全部热血呢,相信他们会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赡养牺牲者的父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他的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A—A',替代方案是什么。如果认为他们有罪,那就意味着五个人都只能被困在山洞里面等死,外界的营救行为也因为没有期待的可能而变得徒劳无功失去了全部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冷眼默认这一结果,那和剥夺生命的刽子手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人都有生命权,除了牺牲掉其中可怜的一位,我们还能够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吗?最起码于我而言,答案还是否定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承认四人有罪,也不该在这件案子判处他们绞刑,毕竟执行死刑的外部性成本太大了,法律的功能性应该是一种矫正和补偿的内涵,我们的立法精神是要拒绝恶性的暴力行为,杀人是不可以的,杀任何人都是不可以的,以暴制暴无疑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嫌疑,所以死刑是一种无法补偿且不可逆的应该被废除的野蛮刑罚。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法律问题了。
除了以上几个分析视角,法律经济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都让我们茅塞顿开惊艳咋舌,限于篇幅字数的原因便不再多做描述。课程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放心之余不免感慨,要是早些接触经济分析,也许传统法学所展示的洞穴奇案就没那么“奇”了,当初的法理学作业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迷惘和无措。
嗯,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意义孤行。有认同企业家的雅量,学着接受新的进步的工具,做有趣的学问。
第二篇:生活经济学学习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013—2014学年小学期《现代生活中的经济学》
期末考试学习报告
姓名:陈广文专业班级:12软件02班学号:1201030007成绩:课程以专题形式,从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利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揭示简单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主要内容涉及生产、消费、投资、理财、学习就业、职场竞争、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平民生活等方面的经济学知识等,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知识,体验经济学世界,用经济学的思维观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在愉悦思考中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第一讲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经济学及经济学大师,介绍不可不知的选择、成本与收益、机会成本、边际与效用、激励、帕累托最优、效率与公平等经济学知识和蝴蝶效应、鲇鱼效应、木桶理论、马太效应等经济法则,通过对一些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用经济学的思维观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
第二讲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欲望与贪婪、欲望与效用、在鱼与熊掌之间如何做出选择等经济学问题,如为什么两个渔夫有着不同的人生结局?为什么再好的东西多了也不好?为什么平淡就是幸福等,从经济学意义上正确理解欲望与效用问题,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第三讲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介绍消费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中的经济学知识,通过经典案例分析,阐释生活消费中的经济学思维方法。
第四讲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理财(用今天的钱打理明天的生活),投资方式,投资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五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就业中的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学历、能力、观念与就业。
第六讲的主要内容是讲职场市场中的入职环节、职场竞争、晋升、加薪、职场理念等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经济学分析,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职场问题,以积极心态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稳步进入未来职场。
我比较喜欢的内容是“选择”那一节的内容,懂经济学需学会选择。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教人从对自己、对社会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帮助,给我们警示,让我们清醒。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之类的俗话,说明人生总是处在选择中。早上起来穿哪一套衣服出门,需要选择;中午要去哪里吃饭,又要选择;女孩子有众多的追求者,考虑结婚时,到底哪一位男士比较适合自己,需要选择;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面对多家用人单位,你也要作出选择,等等。所有这些选
择累积起来,就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内容是贪婪与欲望那一节,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想买一辆车是正当的欲望,还能促进汽车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一个食不果腹的人想马上买一辆汽车,就属于贪婪。不切实际地想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会使欲望变成贪婪。
欲望和贪婪有着不少共同点,但两者之间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新的欲望,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人的正常欲望随着能力的提高而产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控好欲望,不要放任它变成贪婪。
还有一个我觉得比较好的是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在经济学里说的是,你当下的选择是被你的前一个选择决定的,如果你要改变路径,成本将会高到你不愿意改变。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不易走出来。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个体的全部行为几乎都要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区别在于,不同情况下,好的路径效应能带来正面作用,提高行为的效率而进入良性循环,甚至形成规模效应;坏的路径效应则让行为一直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
在淘宝网上买东西、企业管理等,你的选择或企业治理模式不一定对,但若你使用了很长时间,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即便明知是错误的,也可能一直使用下去。
通过课程我最大的感受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目标的科学”。资源的稀缺性让我懂得: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相对人的需要而言,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在面对资源应用的政策分析中,首先肯定就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在经济学里首先要认定我们是“理智人”,这样才能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科学的选择,理论性的推断。我是学文科出身,在生活中往往是以感性来感受身边的事物,以直觉来判断事物的好恶,在选择的时候是更注重感觉。而经济学原理知识告诉我们,人们面临选择,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用性,我们的选择往往依预期而变。
学习经济学之后,我试着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思考工作,思考生活。,特别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告诫自己,不要过分注重感性,要增强理性思维,选择的代价是未选的东西。当然原来把选择中“舍得”以哲学的思维来考虑,知道有舍才有得,不舍就没得。而现在思考这个命题就是以机会成本的分析,以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为选择的依据。生活中的经济学,以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生活,真是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的经济学可以解释我们身边一些消费现象。这些都是经济学家通过大
量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解释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是门很有学问的课程,其中老师讲到的经济效应,我觉得这很重要。每个经济效应都是用寓言来解释,其中隐含了让人深思熟虑的真理。我觉得无论是不是学经济专业的,都应该对经济效应有所了解,最好能够理解透彻,能灵活运用。
经济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你是白领、蓝领还是打工皇帝;无论是学生、商人还是自由职业者都应该懂得一点儿经济学。掌握经济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真正原因。我相信学完《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程,在以后生活中我会遇到一些普遍消费现象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相信在以后社会打拼中我会收益更多。
第三篇:法律学习报告总结
法律学习报告总结
通过团总支·组织部开展的学习中国的法律知识讲座,不仅使我对我过的法律相关事项有所了解,而且也使本人学习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劳动合同法》,《国防安全法》以及《教育法》等等相关法律知识。我觉得这次法律的的学习很有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成为一名法律的坚守者,更可以使学生成为一名法律的适用者,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我们祖国要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必须是我们的国民在心中拥有法律这个概念,并且在宣传大家要做一名守法的公民,同时也该教会我们成为一名用法者。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可以运用法律的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我国不存在之受法律保护却不履行义务的人;也不存只履行义务却不享受法律保护的人。这次的法律学习可以是我们的学生成为一名法律的守护者,更加可以成为一名法律的适用者。
建设文明校园离不开同学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离不开同学们对法律的适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成为一名法律的懂者、用着和守者。我相信这次学习法律知识的讲座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团总支组织部:xx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新疆财经大学的学生,在财经背景的这个大环境下,学习好这门课程对我在经济学类方面的认识很有帮助。因此学好它很有必要,既能开阔我的知识范围,又能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问题方式。但是,我刚接触这门课时,认为它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刚开始不知道这门课到底是讲什么的,但是通过老师的系统讲解我了认识了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诸多方面。
现就我认识的西方经济学谈以下及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经验和政策主张。
课程主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等,所以我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同时,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具体可以说,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一些治理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的政策。因此, 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以后的实际生活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郭老师在谈到供求理论中的弹性理论中对谷贱伤农的分析和对政府保护农民利益提出了理论指导。增强了我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一些实际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在成本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关于经济萧条状况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对于许多国家的现实经济运行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等等。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 经济运作形式的研究,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并会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不仅可以有选择的吸收,借鉴,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还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借鉴西方经济学多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式,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科学,精准和有说服力。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对象如何变化,研究对象的载体和主体都是商品,始终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即资本寻求市场,持续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存在矛盾和不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无限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资本寻求市场而是为了满足经济行为主体人的需求。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即使这门课是一门理论课,我们应该有能力把它学好。虽然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不能对此放松自己,应该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讲课教学中去,这样的学习主观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也不仅可以作为以后服务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工具课,更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期间培养和锻炼了我的一些技能,主要是注重分析图表能力。西方经济学中几乎每章都涉及到一些图和表。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表,供给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等等这些图标尤其是图,是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关键,因此培养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图表和相关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才是学习西经的入门之道。我感谢这门课程强化了我这反面的能力。除此以外还有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证券与投资,现代企业管理等就必须以掌握西方经济学为前提和基础。可见,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我想拓宽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必须认真学好西方经济学而且如果能将计算机运用辅助于所学的经济类知识达到学以致用那将是很有希望的。对此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很好的掌握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很好地应用它。对这反面的认识还有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以发展生产力,认识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人本思想。也就是人本思想的经济学研究观必须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衡量尺度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建议。首先,我认为应该引进先进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真正做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中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形、音像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比板书更多的信息。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对此要有十分丰富的案例但是对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地设计案例, 必然会面临时间上的约束, 同时也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 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确定各个章节的主题思想和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论部分, 设计相应的案例展开形象化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吸收讲解的内容。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案例串联起来,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加强我们对某些抽象问题的理解。
第五篇:法律经济学与社会关怀
Script>作为法学与经济学之间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法律经济学当初刚被介绍到中国来时即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它从经济学成本投入与资源分配等角度出发,对法律与制度的安排作经济的分析,以期使这种安排达到最佳效益。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律经济学开阔了法学研究领域的新视野,对于解释现行的法律制度,预测其发展趋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令笔者忧虑的是,作为在当今中国雄霸学术界控制着话语权的作为显学而存在的经济学与法学两门学科的结合所产生的新生儿,法律经济学的诞生,会不会难以避免地沾染上豪门习气?事实证明,笔者的忧虑绝非是杞人忧天。当今中国法学界在法律经济学的研究中往往过份注重烦琐的数学及技术的分析,甚至陷入其中自得自乐以致不能自拔,但却忽略了作为社会科学所应当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关怀。
问题还得从一件事情谈起。前些年沈阳市出台了一部交通事故处理的地方性法规,内容大意是如果行人违章而机动车辆并无违章,那么发生交通事故依该规定责任将全部由违章的行人负担,机动车驾驶一方不负赔偿责任。经媒体炒作,将其内容形象地概括为“撞死人白撞”。此法规一出,立即在全国激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固然有之,但听到更多、更普遍的是反对者的声音,我国著名的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也加入了声讨行列,将其喻为是反人道、反人性、野蛮的规定。由于媒体的关注和推波助澜,一时间,沈阳市的这部法规成了过街老鼠,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
但是,争论归争论,尽管对沈阳市有没有权力制定这样一部涉及到人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的地方性法规以及这部法规本身是否违反宪法的精神或直接违反立法法的规定可以作进一步详细的法理分析,尽管反对者众多,沈阳市的这个法规还是实施了,后来听说武汉和上海两市也有了相类似的规定。本来嘛,学者也仅仅就是学者罢了,唐诗不早就有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嘛,而更何况伟大的领袖亦曾豪情万丈地写下过“刘项原来不读书”的伟大诗句呢。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纵然反对又能如何呢?最终不还是徒劳吗?这场讨论后来渐渐地平息下来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了,人们的注意力也转移得实在太快了,人们实在没有耐心长期关注一个已失去新鲜劲的类似祥林嫂和阿毛之间发生的这一类的故事。虽然随后武汉和上海的两位教授丧生滚滚车轮下的惨剧让媒体抓住又猛炒作了一把,让善良的容易感动的人们掬了一把同情的泪水和又愤慨了一回,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就是法律,绝不是说着玩儿的,尽管你可以把它归到自然法概念中的“恶法”之列,尽管它可能与亚里斯多德所称的那种得到普遍遵守的法律本身应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的理念相左,尽管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公平、正义、人权的宪政精神相违背,但因为它是法律,所以尽管人们可以自由地批评它,但同时还是必须严格地遵守它,因为违反它的后果必然要付出相应的沉重的代价。“恶法杀人”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不绝于书的,谁都不会忘记,作为西方文化史上的两位圣人苏格拉底和耶蘇都是为恶法所杀的,因此,两位教授之死也颇具悲壮与神圣色彩了。我本不想加入这场讨论来凑热闹,尤其是在一个话题冷场之后再提起又有什么意思呢?但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却不得不让我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了。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法律学者的手笔。谈得就是上面所述的沈阳市的那个法规,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该法规进行了分析,运用的是一些数学的、技术的方法,过程不太能引得起我的兴趣,但是其通过以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倒是引起了我的关注。作者的结论是,沈阳市出台的该法规的背后是有经济学根据的,符合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换句话说这部法规是合理的。认为这部法规的出台将有助于促使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言下之意即是:如果没有这类的规定,行人横穿马路将很难禁止。而且他进一步认为,由于行人横穿马路,车辆就需慢行,那么道路就会不畅,从而影响到交通运输的效率。如果造成事故,事故的处理必然就会造成交通的堵塞甚至瘫痪,将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废,因此,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这些损失都应考虑在其中,应由责任人来承担。通过以上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部法规的出台是合理的。至此,我不禁拍案而起不得不有话要说了。
首先,这位作者完全可以放心,他所预料的那种如果没有此类的规定将会出现的他所描述的灾难性的后果绝不会出现。目前对于交通事故的处理,公安交通部门依据的是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普遍的做法也是依据该规定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高度危险作业”条款弃置一旁的。当然,对于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权的处置的这么一个如此重大的问题,国务院是否有权制定这样的一个《办法》,笔者持谨慎的态度。但即使是依据这样的一部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问题上简单地采用过错责任的《办法》的规定,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这里规定得很明确,这10%不是赔偿,仅是一种损失的分担,亦即是一种人道的补偿。虽然10%的人道补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性质上均远远不及梁慧星教授所主张的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应承担无过错责任的全部赔偿,但毕竟它还是体现了一线人道之光与人情温暖的。虽然即使有10%的人道补偿,但是谁都可以设想,绝不会有任何行人为了这区区10%的补偿而故意将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滚滚流动的钢铁相碰撞,因为后果谁都可以预料。因此,连这区区10% 的人道补偿都要取消的交通法规的出台是否能真正起到阻止行人横穿马路的预期效果是很值得怀疑的。
其次,与一些赞成者的观点一致的是,这位作者的观点中还隐含
这样的一个暗示,即当前行人素质差,而且短期之内无望有大的提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提高素质这一途径走不通,那么制订这样的一个法规或许至少可以起到镇慑和教育这些人的作用。幽默一点地说也可称之为以鲜血来擦亮人的眼睛吧,以此来迫使人人知法畏法从而自觉守法最终达到交通顺畅的目的。其观点实际上也大谬不然。行人素质低,那么机动车驾驶员素质就一定高吗?只要去交警部门了解一下每年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机动车驾驶违章,只要上街看一看许多司机是如何开英雄车、霸王车,尤其是在过没有设红绿灯的斑马线时是如何置行人于不顾呼啸而过,行人过斑马线时是如何战战惊惊、如履薄冰的情形,我想任何人恐怕都不能断然得出肯定的结论。另外,就算是行人的素质低,但这种素质低能成为立法牺牲其生命健康权的理由吗?这两者没有也不可能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到行人横穿马路的种种复杂的情形:其中可能有智障者;有老人、小孩;有急事须横穿者;有因交通设施设置确实十分不合理,为避免绕太远的路而图方便横穿者;也有因习惯了在乡间田野或小路上任意驰骋,还不明白城市文明的交通规范的刚刚进城打工的农民等等。不分清红皂白地在立法上对这些特殊情形一概不予考虑,合理吗?
另外,众所周知,我国城市交通的普遍现状是街道窄、人多、车多、交通拥挤,没办法,谁让咱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呢。现在颇值得我们自豪和津津乐道的是作为当代中国人财富与地位向征的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家庭。但汽车数量的剧增与短期内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善之间已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使得原来就拥挤不堪的城市交通状况更趋恶化。而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作为有限公共资源的城市道路是如何分配的呢?其做法是左右两边为人行道,供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中间以道路中心线为界左右各有一至三个左右的机动车道。但细心的人们往往会注意到,通常左右两边的人行道加起来还不足一个机动车道宽!这样划分道路也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也是效率的,但这样的分配规则是民主商定的吗?它公平吗?与行人相比,机动车一方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既然作为机动车驾驶员你享受了更多的道路资源,而且驾驶机动车属高速行驶的危险作业,如果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事故,机动车驾驶员受到的人身伤害要比行人受到的伤害小得多,或者是根本不会受到任何伤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驾驶者在驾驶时就应付出更多的注意,应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止因自己的稍一不慎而酿成的事故。这应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必然结论,也符合资源占用的数量应与付出的数量成正比的经济学原理与现代法治“抑强抚弱”的精神。但现在好了,因为出台了这样的法规,驾驶员因此而“有法可依”,那么尽可以“放心”驾驶去了,只要自己不违章,自己的注意力可以比以前放松了,甚至在关键时刻也可以不用踩刹车了,因为即使撞死了人也不用负什么责任嘛,紧急踩刹车没准还翻车使自己受到伤害呢,谁那么傻呢,危急的时候首先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嘛。这部法规会不会起到这样的暗示作用呢?我想我们完全有理由作上面的假设。也许这部法规的制定者们是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将司机们都想象成君子了吧,但我们却实在无法将所有的司机都想像成谦谦君子。因此,在立法时,与其从性善论出发倒不如从性恶论出发,立法时做到先小人后君子。而且立法者在涉及到行人的生命健康权与车辆通行权取舍的重大问题上时,绝不能简单地单纯地从追求效率的经济学角度出发,为了保护车辆的通行权而漠视对行人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无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证实这部法规的出台是多第的合理,但这种数学的技术的分析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公平的问题。经济学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和哀民生之多艰的那种悲天悯人的社会关怀,产生那种诸如著名的经济学家看不到当代中国失业严重的社会现实,反而大力倡导现在应鼓励人们在城里和乡下各有一套住宅,周末开车去乡间度假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只有在富人俱乐部中才可听到的论调和虚浮的理论一点也不奇怪。有鉴于此,学者何清涟女士从一个社会学者的道义与良知出发一再呼吁将人类关怀引入到经济学研究领域。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学固然不能忽视社会关怀,作为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终极价值目标的法学则更应体现人性、人道与社会关怀。那么,两者结合产生的婴儿法律经济学又该如何呢?我想,作为法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的法律经济学更应博采两家之长,而绝不能为数学而数学,为分析而分析,为数字和技巧所迷惑而陷入其中沦为数学和技术分析的奴仆最终忽略了作为社会科学应始终关注的社会关怀。
作者:高军,史学硕士,曾任出版社出版策划、晚报法制版记者、编辑、现任大学法学讲师、兼职律师
通信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学院政法系 邮编:516015
法律经济学与社会关怀(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