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0:3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媒作为当今社会传统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而大众传媒的信息渗透力是巨大的,只要具有语言识别能力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因为作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媒介分布广泛并且易接触。而大众传媒的普遍性与易接触性也促成了其强而有力,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作用是一种将法律与道德意识成为一个人行为准则的精神力。人们在这种以规范作用形成的行为准则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做出合乎社会常理的行为。

既然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引导的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标准,那么其必然受到国家与政府的政治控制。因为国家与政府必须树立一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的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以此作为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参考。而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字出版物,电影,甚至游戏都要通过新闻出版署的审查。而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报社,杂志社都会有责任编辑的存在,因为他们肩负着政治责任去审核出版物的价值标准。

国家与政府所控制下的大众传媒,是少数人参与的政治控制,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是无法进入到这个政治控制的体系之下的。而这些少数的人由于掌控着控制大众传媒的政治权力,必然会有利益群体与经济势力动用自己的手段去影响这些少数人,进而利用大众传媒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政治与金钱相联系的时候,大众传媒必然会暂时性失去原有的规范作用。因此大众传媒有时会脱离原来主流价值标准,失去自身的规范作用,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正义天平的倾斜。正如曾经山西的煤矿发生重大矿难的时候,煤矿向记者发放封口费,阻止矿难信息对外传播。金钱控制了大众传媒,人民大众无法了解矿难的真实信息,而遇难者也只能默默死去。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凭借其传播的互动性,快捷性,时效性以及大众性,形成了一种新的监督方式,即网络监督。参与网络监督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群,他们通过网络了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的事情,然后通过网络发表看法,关注事件的进展。参与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大众性的监督,能够形成同一种声音,引发一场的网络舆论风暴,进而向全社会表达广大网民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是一种支持,也可以是一种谴责。当舆论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候,会使政府感受到压力,给予民众一定合理的解释和结果,从而达到网络监督的效果。

这种网络监督对大众传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弥补大众传媒的在发挥行为与道德规范作用中的反应速度的不足问题,在大众传媒无法马上做出反应的时候,在法律无法企及,但却严重违反传统道德的情况下,提供一种道德监督。网络上虐猫女事件一出现,就马上引来的广大网民的谴责。这是广大网民对这一虐待动物行为,这种有失道德规范行为的声讨,是人们一种生命平等意识的觉醒。网络监督能更少阻力的触及权力,金钱,制度的灰色地带,通过网络这个相对自由,比较快速的传播媒介揭露权力的缺失,内部制度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平,从而弥补大众传媒有时候不能反映,甚至不敢反映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面已经提到过大众传媒是被少数人控制的,当这些少数人所掌握的

政治权力与金钱,欲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众传媒有时会脱离原来主流价值标准,失去自身的规范作用,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正义天平的倾斜。那么网络监督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弥补大众传媒责任缺失的作用。就拿“李刚门”事件来说,如果没有广大网民的强烈声讨,参与到网络监督,将这件事情披露出来。那么一个可以让自己的儿子以弱者的形象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哭诉的李刚,通过自己的政治关系让媒体集体沉默,让家属知难而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社会的不正之风将会进一步增长。

但是参与网络监督的人毕竟是都来自网络,素质自然也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在跟随大众积极参与网络监督的时候,并不知道事情真正的原委,只是盲目的参与进来。而这种参与监督的盲目性,往往会导致事情的失实与事态的恶化。而网络监督也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是一种自发的,群众性的监督,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自然也没有相应的负责人。在这种缺少规范体制的监督之下,会导致部分人群对监督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网络监督往往会失去应有的权威性。这种网络监督,往往会出现监督责任的缺失,失去监督的本质——真实,公正。

正因为网络监督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所以需要大众传媒应作为网络监督的引导者。为其树立相应的规范体制与价值标准。而大众传媒的相对权威性也能弥补网络监督相对随意性。

网络监督的发展需要大众传媒的监督与合理引导。而网络监督也能弥补大众传媒在规范作用中的不足。因此两者关系互补的。

第二篇:浅谈网络反腐与公务员管理的监督之间关系

浅谈网络反腐与公务员管理的监督之间衔接

10711216张红霞

摘 要:近年来,,群众网络上发贴反映腐败问题,成为纪委重要信息来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像雷政富、李春城、梁道行、吕英明、陈弘平等各省、市一批官员纷纷落马,体现了网络反腐的强大功效。反腐不是一场战役,更不是一次运动,“零敲碎打”式的反腐模式或许在某个事件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从长远的角度解决腐败问题,就需要网络与制度的有机结合。要减少网络反腐的误伤几率,消解网络反腐弊端,一方面靠的是网络的不断自我净化,但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关部门从顶层设计上对网络反腐进行制度保障。

关键字:网络反腐公务员管理监督舆论法制

反腐败已经成为民众关心的头号大事,互联网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参与渠道。网络反腐之所以如此盛行,其中归纳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声势浩大。群众依靠互联网,在网上发贴子、发微薄举报贪腐,加上成千上万网民的转载,引起网络舆论的强大观注,造成集聚效应,很容易让政府或纪委找到关注点,往往一查就底,给腐败分子强大的舆论心理压力。其次是便捷性。现在的互联网如此普及,群众上网成家常便饭,网民将举报信或腐败证据公布在网上相当方便快捷。纪委也容易直接找到线索。最重要的是,它能很好的保障了举报人的人身安全,让知情人更好的检举腐败等恶劣问题,无太多的后顾之忧。而以往的举报途径,要么打举报电话,要么写信,还有就是直接到纪委揭发检举,这样很容易造成举报人身份暴露,易遭到腐败分子的打击报复。通过网络反腐,避免了暴露身份的接触,相对程度上保障了举报人的人身安全。

但网络反腐的弊端方面也同样不容小觑。例如,忽视了传统手段,网络反腐败只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手段,是新兴手段,也不是包铲除腐败的灵丹妙药。而腐败的多发性、群体性、隐弊性特征明显,网络反腐只是其中一种手段,我们应该多管齐下,从宣传教育、机制体制、惩治力度上多面考虑,让反腐败不断提升实效。同时,这易造成政府疲于应付。网络的舆论造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眼球。网络上的反腐败举报,有些是出于公心,而有的可能出于泄愤,而网站却不管内容是否属实,只要利于网站点击率和网站投资商盈利的,都会公之于众,这样造成了一些举报本不是实事的情况下,因网民的大量点击、评论、转载而迫使政府或纪委不得不出面查案,而一但查,却又子虚乌有,让政府或纪委在平息网民舆论上面临巨大压力,严重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说到底,过度依赖网络反腐,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有更为流畅透明的监督方式,更为迅捷有力的反腐渠道,网络反腐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引起公众的狂欢。要想缓解这样的无奈,还需尽早促成制度的完善。因此,完善反腐机制,加强公务员的管理势在必行。而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网络狂欢在加剧信任危机,也应引起警惕,“如果没有制度反腐,微博反腐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些腐败不仅是个人作风问题,更是我国现代公务员监督体制的重大失误。一是保障体制不健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监督机制由权利、义务、处分、回避、申诉控告、法律责任管理构成。公务员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公务员的申诉控告缺乏适当的救济渠道和有效处理机制。二是我国的公务员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提拔、轻管理、弱监督”的不良倾向,加之监督滞后,缺少事前监督等问题,公务员犯罪或犯法成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大多数是群众举报或者查办其他案件牵带出来而获得线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干部监督的软弱乏力。这反映出我国目前的监督大多是等问题出来以后,再去介入,后发制人,有些事后已无法弥补,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监督成了“事后诸葛亮”。三是监督的思想滞后、依法监督观念薄弱。现在,我们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行政管理办法来搞监督,工作缺乏主动性,主要是应付上级部署的工作,发挥事后查处的功能,依法监督观念不强,监督缺乏经常性、统一性和一贯性。这里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观念的原因。四是监督不细,导致执法困难。一个有效的法律法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制定,二是执行,三是监督。没有相应的惩罚规定和措施,它的约束力是相当有限的。同样的道理,在司法方面,也存在大量的“模糊”的法律规定,这些都是导致监督不力的重要因素。

规范网络反腐,加强公务员的管理的监督,完善反腐制度是重中之重。随着网络反腐“双轨”运行的深入,许多新问题表现出来。比如,如何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加快网络反腐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怎样保证民间网络反腐的规范化及其相关的法律保障与制约,怎样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等等,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网络反腐更加有效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加快网络反腐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增强政府网站的反腐效能。公众的参与是建立在知情基础上的,设立透明网站,公开信息,让公众知情才更有利于监督。在网络反腐这一平台上,政府网站的透明度不高,对接到的举报信有时不能及时答复,许多举报又如石沉大海,不能令人满意。政府应多设立一些透明网站,以利于公众的参与。这方面可以借鉴巴西的经验。同时要加快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使网络反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建立举报受理记录制度,谁受理的,哪些人知情都要记录在案,将举报人的信息控制在小范围内,为追踪问责奠定基础。健全和完善涉密追究制度,只有有效地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益,实名举报才会多起来。

(二)建立完善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申报制度虽然限制了官员的隐私权,但它可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是合理的。并且财产申报应该是公开的,它赋予的是全国人民的最大的知情权和政府有关官员的最少的隐私权。财产申报后如果不公开、不接受人民的监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财产申报的结果应该以一定的措施加以公开,接受社会、人民的监督。

(三)建立媒体与监控机构跟踪、联动机制。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公开性、快捷性的特点,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揭露。对典型的腐败现象要适当适时予以公开曝光,以儆效尤,不断营造监督制约权力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分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加大媒体曝光力度的同时,正确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关系。

(四)完善法制和程序规则。要把不同权力形式通过法律和规章确定下来,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轨道,保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通过组织立法、程序立法来明确国家机关的法定权限和相应的程序规则,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监督机制的法律体系,使每个监督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对互联网络进行科学监管的关键所在,也是网络反腐倡廉建设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

(五)明确制约和监督的重点所在。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制约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运行、国有资产和金融的监督或监管。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执纪力度和执纪执法监督,使任何违纪、违法犯罪行为都能够受到应有的处罚和制裁。坚决刹住贪污、受贿、腐败之风,要从快从重从严,对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腐败分子,要给予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坚决防止和纠正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干扰执法、以法代刑等现象,切实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执纪执法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的问题,确保纪检、监察部门依规依法严格办案,保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审判和检察,通过严格的执纪执法,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六)充分发挥各制约和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制约和监督的整体效能。保障公民权,给民间网络反腐以法律规制。举报是公民的权利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与管理,网络也会为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所用,弄得是是非非真假难辨,甚至造谣生事,平添一些混乱。人们常说网络是柄双刃剑,掌握不好,也会有负作用,这在用以反腐时也存在。因此,要加强对网络举报的规范和引导,尽快出台举报法,加强对民间网站的管理。应当努力实现反腐与网络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新兴网络的正面作用,使网络反腐在法律规制下运行。应该为民间反腐提供制度化出口,使民间反腐不至于走向盲目,也使现有反腐机制在民间资源配合下,更有效地清除腐败。近年,韩国为了应对腐败日益严重的趋势,成立了颇具特色的民间反腐败组织,与市民、企业、政府和透明国际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反腐败网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或许值得我们借鉴。政府网络反腐需要制度与程序的建设,民间网络反腐更需要法律的支持。政府应扮演制定法律与法规的角色,引导民间反腐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有序进行。民间网络反腐是一种舆论监督,在宪法与法律的规制下,应该有它的独立性与自由性。

(七)在反腐的战场上,民间与官方并非要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更应相互依靠,并行不悖。而网络反腐的关键还在于落实。现今,我国网民人数已达两亿多,排位世界第一。问政网络,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与网民在线交流”、“官员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网络应该成为政府和群众建立联系的一条最经常、最便捷的“绿色通道”,官民之间的网上交流也应以一种良性的常态发展下去,更要落实到决策当中,使群众和政府官员之间的“网上在线交流”真正成为一条民智线、民意线、民生线,推动中国网络民主政治不断走向成熟,把互联网建成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在网络反腐的大舞台上,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各有千秋,而最后的落实是关键。无论虚拟网络世界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只有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对接,才能更多地展现其内在优势与魅力。要逐渐将网络反腐这种科学、优秀的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法制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使网络反腐最后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公共制度基本理论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大众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和交流的中介纽带。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1、获取与传递信息。大众传媒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映,让人们获得充分客观的信息。

2、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媒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够教育社会民众传播文化知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念。

3、舆论监督功能。能够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以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能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4、娱乐休闲功能。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多种多样,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让阅读者暂时摆脱烦恼,起到了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其涵义,公共政策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2)是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公共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二、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当前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大众传媒呈现了许多崭新的特征,比如,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社会影响力更加巨大等。在大力倡导社会民主的现代社会,公民文化素质已经得到质的飞跃,使得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媒成为参与政治推进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中心角色之一,并产生了公共政策运作、制定和传播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它既给社会生活、公共决策带来积极的引导和监督,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消极的不良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大众传媒能及时敏锐的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问题”并有效的

将之转化为政府政策问题

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被政府主动注意到并及时转化为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加以解决的政策问题。发现问题是政策活动的的起点,大众媒体对现实世界有选择的报道有助于公共政策的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民众还是政府而言,大众传媒提供的真实客观的信息很可能是在其他渠道获取不了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推动公共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中,甚至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2、大众传媒能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

传统的公共决策一般会面临三个困境: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现时的模糊性。大众传媒对公共决策的深度介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不确定性。大众传媒是公众与公共决策系统沟通的桥梁,它能反映基层老百姓的共同诉求,并能将公众普遍关注的政策问题直接上达。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既有助于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也能使政府更好的了解公众的诉求,作出更加顺应民心的决策。

3、大众传媒能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的监督和评价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检查和落实政策的关键,是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的执行全过程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进入媒介视线,媒体能够协助政府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成公共政策的“阳光”执行。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大众传媒看到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也能逐渐建立起

对政府的信任。

(二)消极影响

决策公正是行政合法性的生命,决策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决策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决策的反馈和评估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相对公开的条件,发表的简介会形成公开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判断。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决策者、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过程的进行。

由于新闻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趋势加重,越来越多的媒体把制造虚假信息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获利的筹码,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有的报道更是“指鹿为马”、“以偏概全”,只为追求信息的“爆点”,而不注重把真实的情况客观地反映给公众,这使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客观报道是行政独立和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基本的平衡点。

三、公共政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传媒作为一种资源,国家可以利用它的多种功能为之服务。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着社会通讯的使用、保持和传递的方法,谁就掌握着控制社会的权力,社会的稳定取决于通讯渠道的完整和完善”,这正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传媒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的控制手段中,政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法尚未出台或新闻法规尚未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新闻政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在我国,新闻立法和政府控制也是对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

因素之一。

从宏观政策研究角度讲,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治党治国的一系列规则方略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体现,是宏观传播政策的“子政策”。作为政党、政府对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策略、管理和调控新闻椽笔领域的重要手段,新闻政策具体体现在有关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来。

然而中国目前缺少新闻传媒方面完善的立法,缺少了对传媒活动的约束和规范,这会造成传媒领域的混乱无序。部分企图牟利者会因为缺法律约束而肆无忌惮,捏造虚假信息、进行恶性竞争等侵害公众权益、扰乱传媒界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缺少在内在机制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力,这使大众传媒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这使得各个新闻单位构成的新闻网络存在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无序性。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对我国传媒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传媒实现产业化运作后,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传播内容和方式便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广告的依赖强化了大众传媒对收视率的追求,同时也使广告投入及节目更趋都市化、功利化,不仅会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更不利于大众传媒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消除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之间不良影响的对策

对于中国目前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而言,为使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发展相适应,形成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

作出以下努力:

(一)大众传媒应当作出的努力

对于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避免,才能使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与大众媒体的发展相适应。

首先,传媒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法治”、“公平”、“正义”为标准,忠于职业操守,做一名有“良心”的媒体人。因此,既要强化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更要强化媒体从业者的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其思想修养和审美意识,抑制负面报道、低俗之作等与和谐社会极不协调的东西的出现。

其次,大众传媒既要考虑社会效益,还要讲究经济效益,这当中自然要有各式各样的利益关系需要平衡。尤其是当社会公共问题发生后,大众传媒本着对公众负责的舆论引导的态度,要着重考虑公众的反映和利益。与之相伴,大众传媒还要将这一问题置于党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前提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为社会全方位的稳定发展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作统筹考虑。

(二)公共政策应当作出的努力

我国政府在管理媒体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立了中国的媒体法律体系,但中国媒体的法律建设还很难说是一个有机而同一的整体。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大众传媒的许多行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因此,中国媒体要想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更主动、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将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由于媒介不仅传播

信息,而且传播文化,引导舆论,因此有必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完善法律制度,防止一切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和人民生活的现象发生。

其次,积极的发挥公共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宏观调节作用。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导致大众传媒的发展受阻,政府应当起到调节市场机制以便适应于大众传媒发展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的能力,适当的减少大众传媒的发展阻力。

此外,政府与大众传媒应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的传播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环境,大众传媒也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推进其进程。公共政策离不开和谐舆论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于此同时,社会对大众传媒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力。

六、总结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公众的影响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大众传媒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桥梁, 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营建是确保这一桥梁畅通无阻的有效保障。大众传媒既受到公共政策的规范约束,同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又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影响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这种良性关系的构建,必将大大

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四篇: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审计学论文

姓名:王正伟

专业:会计10—02班学号:541009020146

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摘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具有反腐倡廉的法定职责,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这不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赋予的,而且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尤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的客观需要。同时,审计机关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以及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查处腐败、预防腐败和在对权力监督制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审计监督机关要把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要求贯彻到全部审计工作之中,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同盟军的作

一: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之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设的经济监督机构,在反腐倡廉中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由法律法规和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1)预防作用。从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滋生的环境、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和决策的不民主,以及制度的缺失和监督疲软缺乏。通过审计监督,可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健全制度、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有效地预防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降低腐败产生的机率,使权力得到制约,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对腐败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进行常规性审计。从审计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事后审计、事中审计(也称跟踪审计)、事前审计三种审计形式,特别是开展事前审计,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反腐败工作方法上的突破,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反腐败功能。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这种审计主要是对单位的计划、方案、预算制定的审查,经济合同批准之前的审查,经营决策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等,使决策、预算等更科学,形成最佳决策方案。事前审计可以起预防作用,减少失误,防止弊端,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具有预防性。从源头上开始把关,对易产生腐败的土壤防患于未然,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公权力透明运行,最大限度的避免腐败。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2)揭露作用。国家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职能。从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来看,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审计监督能够覆盖所有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守护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是发现经济问题、查找腐败线索、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经济卫士。通过审查账目,查找漏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当前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多数腐败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记载在财务账目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审计,可以发现贪污受贿、钱权交易、谋私谋利等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近些年来,通过审计机关查出的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等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审计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定量,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和惩治腐败提供了线索。

(3)惩治作用。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是一支业务过硬、知识全面、政策娴熟、人才济济、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审计人员审查经济练就了一双慧眼。由于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审计查账始终与国家资金息息相关,审计人员紧盯国家财产,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资产被侵吞。对审计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审计机关都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4)威慑和警示作用。随着国家审计法律体系和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审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查处的违纪、违规和违法案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审计,规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规范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遵纪守法行为和职权的滥用,查处和移交违法案件。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行为产生了一种压力,这无疑对治理腐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二:我国审计监督的现状

(1)政府审计职权尚无法起到制约权力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学家C.A.利兹在其《政治研究》中指出,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控制方式有委员会的调查权、质问时间、财政控制、民政专员控制等,其中“财政控制”主要是指政府审计。由此可见,现代政府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出发对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制衡。制约权力需要充分的职权,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都有经济监督权,但经济监督权的内涵各国却不同。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权只包括调查权、报告权和公布权,日本、瑞士等国政府审计在调查权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要求改进,法国等国政府审计既有行政处分权又有经济制裁权。我国政府审计的职权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具体包括行政处理权和经济制裁权。但是,这些职权的层次不高,不足以对权力加以制约,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评价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后,所作出的确定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难于得到切实执行。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使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受到损害。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比部、御史台、督察院和御史大夫,还是法国的审计法院、苏联的人民监察委员会,都具有较高的审计职权,要么是将政治、经济、财政、司法等权力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借助法律程序来处理经济问题,要么是将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结合在一起。所以,要解决我国当前政府审计职权问题,应当选法律、法规建设,要使相关法律之间起到科学、系统、配套,协调的监督作用

(2).独立性差。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审计质量是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保障的。一般而言,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况下,审计的计划安排只有在满足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8]。如,在地方审计机关,除常规项目计划以外,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事项逐年增加,且通常任务重、时间紧,这种任务的增加,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进度计划、检查评比和年终考核等的制约下,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所以,要确保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审计计划的独立性特别重要。

(3).封闭性强。这集中表现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例如,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了解不清,导致作为审计计划的主要载体的实施方案通常只是一个程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机关内部分工过细,也影响了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

(4).协调性不够。审计计划的协调性要表现审计计划管理的快速有效性。审计机关内部的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同级审计机关之间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和部署审计任务时,应考虑下级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任务。

(5)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1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在审计机关内部同样存在政府的权力等级结构,但大多数审计机关内部人员管理基本呈直线模型,很少有补充形式,例如局长—分管局长—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型虽也有其优点,但不利于各处(科)室之间的工作配合、业务交流,审计资源很难充分利用,同时又缺少相应的监督、工作质量必定存在隐患。2.人员管理培训有误区。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审计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审计业务的质量高低和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管理培训存在以下几大误区:一是审计人员培训呈阶段性,缺少一个长期有序的规划。有些具体培训行为是被动的,人才的培养不是多元化发展,未涉及到深层次,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注重宣扬学历培训,忽视执业经验的培养,使得审计人员不善于总结和吸收日常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三是大量审计人员忙于日常事务,不仅疏于质量管理,更使审计人员无法从内部或外界吸取新鲜养份,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思考的时间。滞留于日常事务,忽略了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开发与管理,最终造成无法提高审计人员整体执业水平。3.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些审计机关由于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我国的审计监督

1.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注重从“工作协作、审情通报、案件查处”三方面,加强审计常态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工作协作制度,成立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小组,制定《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每半年召开一次审计工作协调会,研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落实审计措施。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实行审计工作季度通报、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和领导交办事项专门通报机制,使区委区政府和纪委、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将审计结果运用到案件查处和干部人事任用之中,保证审计结果落实。建立健全审计案件协调查处制度,做到审计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区纪委,区纪委及时组织查处,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给予处分,并及时将触犯刑律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审计监督的工作链条完整衔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效。

2.建立审计监督双向沟通互动机制。积极实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与区纪委、区纪委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情况的“三双向”沟通互动机制。审计部门及时通报审计结果,就有关问题向被审计部门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向区纪委报告审计情况,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案件线索,区纪委提出处理意见;区纪委根据审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并做出具体处理决定。2009年,审计部门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共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37条,均被采纳。审计部门将全年审计情况向区纪委进行汇报,区纪律与审计部门就发现的7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区纪委及时跟进,直接向7个部门反馈审计情况,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进行诫勉谈话11人次,责令限时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3建立“两公示一回访”约束机制。在被审计单位公共场所公示《审计组审计纪律》和《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对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情况进行抽查,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4适当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各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表明,政府审计的主要范围是政府部门以及由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尽管一些国家立法规定可以对国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但实际上这些国有公营企业为了筹资和对外往来,仍要由民间审计组织对其进行审计。因此,政府审计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有计划地把审计重点放在具有决策权的政府部门,以增强对权力机关的制约。当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中心任务应当逐步转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信贷资金投放、国家掌管的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公用建设项目和财政拨款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方面。与此同时,除了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接受财政补助较多或者亏损数额较大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外,对一般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5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改变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长效控制机制。此外,实践中我们还需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整合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加强审计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同和联动,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6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可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机关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总结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技巧、经验与方法等,以求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物的投入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使其获得现代管理、现代审计的新知识,也会增强审计能力和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1〕聂佳.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初探〔J〕.消费导刊,2008(7).〔2〕肖振东.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8)〔3〕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第五篇: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产业关系的分析研究

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产业关系的分析研究

时间:2011-04-22 11:45:40范文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大众传媒一般可分为两大体系。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

关键词:大众传媒,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促进发展序言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的,快速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大众传媒一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印刷媒体,如报刊、杂志、书籍等。二是电子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多了,看看报刊、杂志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触传媒,它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体育产业和大众传媒合作,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

体育产业是指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它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竞赛表演,健康消费,有偿训练,比赛门票,广告赞助等收入(主体产业);第二类是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关联产业);第三类是体育系统中各部门和各单位所开办的各种企业或商业经营活动等(体办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竞技运动为商品,向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和娱乐享受的服务行业。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历来就与各种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大众媒体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和竞技体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通过扩大观众和读者市场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标市场是传播媒介和竞技运动的利益所在。

2.1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免费论文参考网。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吸引力。通过电视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逐渐热爱竞技体育。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电子媒体观(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爱,使购买比赛转播权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为此增加了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来源。

为适应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竞技体育比赛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尽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为使电视在转播体育比赛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播广告,增加广告费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篮球比赛从过去的上下半场改为分4节进行;排球比赛改为用彩色球以及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今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之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项目的生存与发展。

大众传媒使当代竞技体育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电子传播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利用其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如多镜头多角度拍摄,瞬间慢动作回放,电子图形分析等,专业化、人格化的现场解说,比赛精彩场面和人物特写,赛前录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结合,使体育比赛转播的可欣赏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比赛这一传统的主要以球迷为观众的场所逐渐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的大市场。

2.2竞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是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决定的。然而,在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同时,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也影响和促进着各媒体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首先,由于众多读者与观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情,使各传媒纷纷扩大了自己有关体育报道的版面和增加了体育节目内容的传播时间。大量的专业性的体育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频道在近年的不断涌现更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竞技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在体育报道,电视台转播事业方面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其次,由于体育比赛转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竞技体育不仅推动着转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转播时间、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响着大众传媒。各大电视台网在平常与周末体育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多,黄金时段被体育比赛转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专门为体育比赛进行全天候转播的频道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这一切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欣赏竞技体育表演和比赛的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竞技体育比赛拥有巨大的观众与读者市场,特别是人们对重大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精彩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使各媒体通过转播、报道竞技体育比赛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这种高收视率和大发行量又成为了媒体给企业商家作广告时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凡在大型的比赛中作广告都费用不菲,使媒介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免费论文参考网。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对竞技体育报道和转播的扩展,使大众传媒的广告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通过转播体育比赛播广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过25亿美元。因此,竞技体育为媒体所带来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是其它行业无法相比的。

总之,竞技体育与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竞技体育组织依靠媒介而获得经费来源并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深知重大体育赛事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数量则是吸引广告的最好诱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产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媒体在竞技体育产业中起到的作用,故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各联盟协会、俱乐部、赛区等应有专门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同媒体进行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接待各媒体的工作人员提供有关信息和必要的设备条件等,以方便媒体的转播和报道。为处理好同大众传媒的关系,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就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3.1提供有关信息

向媒体提供球队、俱乐部、协会及比赛的各种信息,包括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的基本情况:训练和比赛前后的各种可供报道的统计材料以及图片和录象片等;赛季之前向媒体提供有关球队和运动员以及比赛情况的媒体指南;球员的年龄、号码、特点、场上位置和出场时间、出场顺序等;安排相关的采访,充分利用记者采访这一有效的营销手段,让新闻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真实和客观。

3.2树立公众形象

由于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涉及到俱乐部、协会联盟或运动员的形象,所以一般协会和俱乐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都有明确的规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俱乐部、联盟协会和每个成员的公众形象。因此,协会和俱乐部一方面应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就有关事项与媒体联络,向公众发布信息;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人员训练自己的成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如何表现,为自己和集体创造一个能被公众所接受的正面形象。

3.3组织新闻发布会

当协会、赛区、俱乐部有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如改变比赛地点和日程,俱乐部更换教练员、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球队调整运动员转会等事宜需要宣布时,由媒体联络官负责组织,召开有相关媒体机构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会前俱乐部要设法通知到有关媒体准时出席,并就谁来主持、宣布、发言内容等作出决定。新闻发布会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记者提问,回答有关问题应是积极的、正面的,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和不愉快的场面。在有必要时还可安排单独采访。

3.4组织与媒体的联谊

协会、俱乐部应该经常举行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多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和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这也是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营销及公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与支持,便可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确立又与厂商企业的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通过组织与大众媒介的联谊活动,争取在协调关系方面取得主动。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国家的体育部门已把销售电视转播权等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各俱乐部或职业运动队取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因而如何处理好并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经营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总之,体育需要媒体的宣传,媒体也要利用体育,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4

2)韩丹.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宇土正彦.(J)体育经营学研究,1999,(10):1~6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399

下载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采购部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1.与管理部门之协调关系:采购部门对公司生产或商品成本之节省,能产生重大的贡献;对公司生产所需原料或销售部门商品之供应,亦会产生直接之影响。为了使采购功能有效发挥,公司管......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书法入画”之我见 新疆第四师七十一团中学 张影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是因为两者在使用得工具和材料上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

    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

    企业文化与VI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VI之间的关系悬赏分:60-#提问者: _Ms_r_ - 四级答复共 1 条企业VI是CIS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层面。那究竟什么是CIS,它是由那些部分......

    企业与企业管理人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企业管理人之间的关系——李嘉诚的成功之路李嘉诚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发展到今天拥有一个多元化业务的商业帝国不是偶然的。他在初初创立塑胶厂时,就全身心投入,除了做......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论文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中 ,幼儿不是单向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与周围人(父母、教师和同伴等)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获得发展。与亲子关系、......

    销售人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销售人员,而销售人员的不负责任又将企业搞垮,那么一、 低工资高绩效的销售政策是基于销售人员的工作价值是通过销售业绩体现出 来的,而 二、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竞争关系大全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竞争关系,一方面体现为对资金与人才的争夺,更明显的表现为产品之间的竞争。在高技术产业中,一部分产业是完全的新兴技术,它的发展不会与其它传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