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培训体制的思考
关于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培
训体制的思考
当前形势下,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在社会总体需求形势既定的情况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要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无论是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做好职业咨询与辅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还是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都必须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
多年来,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深化发展,绝大部分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确保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规范与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和明确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但是,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多为行政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辅导员,少数为兼职教师,且大部分人员的生涯发展理论、创业教育知识、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能力严重缺乏。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水平还普遍偏低。职业指导课程各高校已普遍开设,但是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教学效果还亟待提高。个别学校开始尝试开展职业咨询,进行有针对的个性化职业指导,但是由于缺乏有实力、有水平的优秀师资,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实际需求差距还很大。因此,如何切实加强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瓶颈问题。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国家和我省有关文件已经对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培训有了明确要求。但是如何贯彻落实,并切实做出成效,还需要加紧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培训工作体制。
首先,合理制定培训规划是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培训体制的重要前提。由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队伍普遍水平偏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就业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培训。因此要在科学地整合分类,澄清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分层次、分类别的3-5年培训规划。要按年度分解培训目标任务,有计划,分步骤,便于操作。争取利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在岗人员的一次轮训。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谋划下一个阶段的培训规划。要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工作,不断推动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专业化、专家化进程。
其次,科学搭配培训内容是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培训体制的坚实基础。培训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做出成效,构架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模块体系是根本所在。就当前来讲,在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迫切需要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方法、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职业咨询与辅导务实、求职择业心理与技术指导、就业市场开发与维护、社会需求分析与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等,都可以分别作为一个单元或模块进行培训开发。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需要,根据需要设定每个模块的培训框架和基本内容。有了科学、完善、有针对性地培训模块体系,就可以根据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院系就业共工作负责人、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员、职业指导课任职教师、职业咨询与辅导教师等不同人员的岗位需求,合理组合有关培训模块,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
第三,从优遴选培训师资是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培训体制的决定因素。有了培训规划和培训内容模块体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资队伍,就成了培训工作成败的关键。目前,高水平的培训师资数量有限,且以学院派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师资更加匮乏。针对如此现状,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外聘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道路。既要从国内外高校和社会各界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培训师资,同时也要立足省内基础好的高校,注意发现和大力培养本土化实践型的优秀师资。筹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培训师资库,定期研讨交流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大胆地给本土师资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为他们进修学习、选派培训、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保障。
第四,切实加强政策支持是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培训体制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高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但是仍然需要在有关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比如,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师资培训纳入高校教师培训总体规划,切实保障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将职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纳入高校教学师资管理体制,允许参加教学系列专业职称评定;定期实行职业指导课程优质课评选;适时开展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评优表彰等。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好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3-5年期限内,所有新任教师和工作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稳定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鼓励与工作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不断促进职业指导水平和就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高质量的指导和服务,全面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要想进一步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深化发展,必须加紧构建培训体制,全面提高普通高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作者简介:周锋,河北省大中专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第二篇:大学生职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协议书
大学生职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协议书
甲方:顺庆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乙方:南充市四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大学生的就业及相关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就针对毕业生职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事宜达成一致,形成以下协议条款:
一、甲方的责、权。
1、甲方负责联系工商税务及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毕业生进行政策解答和对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2、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现场座谈会具体事务性工作(落实场地、负责宣传、联系和接待大学生及用人单位);为需要服务的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团队指导、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准确定位、进行职业规划、开展就业常识、择业及面试技巧传授等服务)、走访企业、开发就业岗位,提供职业介绍及跟踪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对有培训意愿的大学生提供职业培训。期间费用由乙方先行垫付,座谈会和培训费(仅指师资费用)实报实销,甲方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每人150元的费用向乙方支付服务费。
3、甲方有权对乙方的服务进行监督、评估。
4、甲方在乙方完成工作任务后15内审核费用并予一次性全额支付。
二、乙方的责、权、利
1、乙方严格按要求精心组织和筹备好座谈会,并于座谈会当天邀请相关毕业生需求单位到现场选才,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有效.2、指派专人和专业人员队伍负责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按要求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服务及跟踪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教材资料和国家考试费用除外)。
3、自觉接受甲方监督,主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不得虚报瞒报。
4、乙方有权在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向甲方按约定标准提出费用支付和报销要求。
三、终止条件:如乙方未按要求及协议为毕业生提供相关服务,一经举报查实或现场发现,甲方有权终止协议和拒绝支付相关服务费用。
四、甲乙双方应信守承诺,严格履行协议条款,如因单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经济、名誉损失的,守约方有权依法追偿损失。
五、本协议一式2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年 月日
第三篇: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本文从正面和负面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简述,着重论述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关系,提出大学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面对重重压力,引起社会、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想尽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和谐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正面和负面来简述)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国家也积极提出了相应的很多实施成效的对策,比如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等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市场萎缩,经济下滑。面对重重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但就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政府最头痛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共产党头痛的问题,更是广大人民“剪不短,理还乱”的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是牵动着整个中国动荡的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接班人的很重要的锻炼场所,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多方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因而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通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应付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大学生就业与和谐中国的政治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执政方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依靠人民意志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历史的选择,而且是时代的要求。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政治稳定与和谐,就必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证和谐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和谐首先就要稳定,稳定是基础。而稳定要有完善的政治制度来保障。要推进关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稳定社会等与大学生利益贴身关系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就是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联系,而这
公众里的主体是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本身具备的素质技能来参与决策,是他们也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来充分表达对各种决策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决策体制符合他们的意愿,决策目标体现他们的情,决策方式考虑他们的力,决策过程尊重他们的意,决策结果顺应民心,最终实现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
(2)大学生就业与和谐中国的法治环境: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就业方面是中国当代摆在眼前急需解决的现在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是不利于发展的,而且各个问题稍微解决不好,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深刻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积极、想尽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问题,依法治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3)大学生就业与和谐中国的动力机制: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死气沉沉的社会,发展缓慢或是落后的社会。年轻人是活力的载体,大学生是活力的代表,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激发社会活力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大学生是社会活力最主要、最基础的主体,是“四个尊重”、“三个创新”的载体。激发社会活力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年轻人这个因素,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当代中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严峻问题,更应该利用一切方法、手段来调动大学生的活力,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三、探讨与改善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措施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的措施开始实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政府、社会及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责无旁贷。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之一。现在体现不断在内容、形式、组织方式、管理考核等方面尝试创新社会实践教育,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鼓励大学生“走出高校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实践、探索,获得切身感受,生发内心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2)改变就业观念
在学校时为了社会的责任,就必须要储备知识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更要在变化莫测的潮流中,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以迎接新挑战,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常把自己视为天之骄子,“学而优则仕”。相当一些大学生只追求“成大功,立大业”的高目标和“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职业价值观。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积极报考“村官”,愿意到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但与此同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极少数大学毕业生中有所抬头,这也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帮助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当务之急,应从这样几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
一是加强“三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三观”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传统观念,教育学生理性面对现实和自我,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到西部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老工业基地就业;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只要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就算是在中国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二是加强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树就业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大学生要学会看待问题,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是危机,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危机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好机会。与其等待经济复苏,不如提高自身素质,投身经济浪潮中推动经济复苏,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即使经济不景气,社会也不会拒绝人才。并且党、政府教育工作者正积极鼓励促进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过程,重点抓好技能和应变能力等培训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三是加强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就业主动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人才。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让大学生掌握就业主动权。
(3)政府扶持
要恢复大学生就业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出实效的政策和措施,在法律上高度上保护大学生的权利。从2009年底以来,总体上看,稳定就业取得初步成效。金融危机年中央出台几大措施稳定就业。
第一,是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大学生就业。
第二,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现有岗位。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在减轻企业税赋的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税务总局共同制定实施了援企稳岗的措施,使这些有经验的工作者不出来和大学生竞争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利于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虽然所得的成就不大,但也起得一定的稳定就业,改变就业观念的作用。
第四,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统筹安排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整套政策文件,拓展了城乡基层、民营中小企业、科研项目、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渠道,细化了就业服务、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三项举措。
参考文献:
[1]朱有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2]吴惠、王雷华,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实证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导刊.2010,(8).[3]胡纬华等、职业决策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30)
[4]王亚非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导刊.2010,(8).文章来自星论文网:
经济论文: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本次实践项目旨在聚焦大学生自主就业这一新兴热门话题,当今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实践,结合实地调查,深入搜集资料、采访各地学生、调查问卷发放汇总,详细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自主就业情况,同时,对于自己的学识内涵和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考虑。
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搜索资料、访问周围大学生、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和最终形成报告这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本次实践。1.搜索资料。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主要通过实地观察,与同学交流,上网浏览信息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学生对于选择就业的看法和态度,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2.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访问调查对象。根据初期得到的资料,通过整合,针对不同的两类调查对象,编写了一份调查问卷。一是针对普通在校学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大范围的掌握全部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态度和了解程度,以方便之后的分析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广泛性。二是针对已毕业大学生的深入调查,主要旨在了解这些在面临生存压力学生的创业诉求、规划及成果,通过实地的走访,面对面的交流,真实的采集了调查数据。两类人群均具有很高的研究分析价值,是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合问卷、采访记录和调查数据分析,形成实践总结。通过四天的调查访问,结合相关数据,经过理论提炼、撰写实践论文、总结实践成果,最终形成了本次的实践总结。
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针对这一与我切身相关的社会现象,在调查过程的初期,我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这一调研主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首先这是与我们生活工作切实相关的话题,在学生中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这说明了就业对于学生在经济、生活中都有重大的影响。而目前,学校、政府、社会都对学生就业给予了经济、场地、政策上的支持,我认为这是的一个很好的起点。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我感觉到学生们对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十分关注,了解程度非常详细;但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可以依靠家里的关系。这是我在确定主题未开展调查前所未想到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都是有各自不同想法的独立个体,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调研更有信心。
当然,光有信心是不够的,在这期间,我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首先是问卷的设计。问卷的设计要贴近调查对象,要把每个层面的问题都想到,把各种有可能的回答都列为选项,丰富问卷的内容,使我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精确的信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有的人对我的实践目的持怀疑的态度;有的人对我不理不睬;有的则因为调查问卷内容太长、问题较多而拒绝或者敷衍。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原有的实践热情大幅度减低,面对困难就变得胆怯起来。但我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分析现状,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寻找不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最终克服这些困难,基本圆满的完成了调查过程。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也是对我应对挫折的能力的考验。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但是就业压力同样迫在眉睫。怎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摸索、探寻,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接近目标。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准确职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社会调查的结论是,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如果我们想接受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要学好各门学科,还要广泛地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不知的过程,迎接满意的结果。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我与陌生人的交流能力,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我也认识到,正是挫折与困境使我变得聪明和成熟,在不经意中学会自我宽容,能容忍挫折,遇事不慌不乱,乐观向上。社会实践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只拉近了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的巨手,同时也是培养能力、锻炼才干、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
此次社会实践虽然短暂简单但是充实有价值。因为这次是以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需要与他人交流,如此一来在交流中也培养了我的交际能力也能使我的口才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次调查让我更多得了解了大学生就业。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和我一届的同学已经参加到兼职活动中去,我很佩服他们,因为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去参加工作。这次实践活动带给我的丰富的经验将对以后走向社会起到桥梁作用,将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的经历,这个活动也将会对我走向工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1.性别
男 65% 女35% 2.所学专业名称 3.所获学历: 专科 20% 本科 70% 研究生10% 4.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学习成绩 15% 专业技能 60% 实习经历 10% 考试证书/技能认证15% 5.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8%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37% 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18%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15%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5% 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17% 6.对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 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大 25% 该行业收入较高16% 与自己的专业对口34% 创业机会大5% 稳定26% 其它4% 7.您对现在求职形势的看法: 乐观 15% 一般 20%
不乐观65%
第五篇: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如今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绕大学生的主要难题。也是迫与这个压力,我对大学生就业情况做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近几年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每日为找一份工作的奔波。就业,已经成为了毕业生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转折。
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学校、个人三者共同面临的难事。
据调查表示:大学生实际的就业率将继续下降。
“未来就业率统计表明还会略有提升,而实际就业率会明显下降。我们目前的大学就业率是由高校来统计的,这里面虚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是所说的表面就业率。2006年的就业情况和前几年又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从去年年底,大部分企业和单位的招聘就已经开始进行。很多知名企业招聘的90%都是研究生,剩下的10%也都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这就给本科生带来了很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这个形势会持续,未来的实际就业率还会下降,到2010年,就业的高峰期就过了。”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团成员王全一说。
面对就业率仍然下降的趋势,“一招鲜,吃遍天”,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事先判断好的专业,仍然明智的选择。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人事部日前在国家人才网上公布了国家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另外,据调查显示,决定未来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就业意识和素质水平、学校就业工作水平、政府政策协助状况以及就业统计体系设计等是最为重要的。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组织能力。
然后: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调查。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19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四、五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从最新调查获得的数据得知,截止到2006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 没有找到工作;15.02% 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以惠山区为例,近两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为400—500人,比建区之初(2001年)减少60%—70%以上。今后,该区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再次: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经过对无锡市人才市场、无锡市惠山区人才服务中心的各种求职信息的汇总,得到的结论是:需要工作经验的社会单位达到了71%,这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学校和大学生在如何获得就业信息、怎样参加应聘面试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有些大学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挫折后,出现一蹶不振、心灰意冷的情况。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全国招生,以前哪来哪去一直是大学生分配的一个主要流向,到今天,“就业全国化”实实在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大家都奔向东部地区,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四是性别问题。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吃香,比较容易就业。
最后: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解决思考
1、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改革教学方法。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各高校要从教学、教师、教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着眼点,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用就业率和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2、高校营造活跃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创设多学科相互交流的环境,鼓励学术风格多样化与个性化,形成师生在学术上自由讨论的氛围,不断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共同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学校不仅要在学生毕业学期开展应急性培训和就业指导,更应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使学生本身与社会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同频共振。
4、学校要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使用人单位有义务接纳高等院校学生的对口实践,并对承担学生实践的企业实行政策激励,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这是解决学生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看来,就业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调整自己,采取积极适应社会的态度才能在当今社会上曲申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就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