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研究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研究
(山西建工集团九分公司 于海)
摘要:本文笔者作为地方国有建筑企业的一名基层干部,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符合“县及县以下”的范围,因此以“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研究”为主题,根据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推进的总体形势,提出了加强企业纪检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对策。关键词:国有企业 建筑企业 纪检工作 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领域是当今社会公认的腐败重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各地查处的多起腐败案件中,频现工程建设方面的贪腐行为,而在中央纪委对各大国有企业的巡视中,也反馈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多发频发腐败行为的严峻情况。笔者作为一名地方建筑国有企业下属单位的基层干部,多年来从事于工程建设,本文以基层干部的角度,就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纪检工作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和见解。
一、要明确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中的工作职能和定位。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内部起着管控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工作保障、廉政监督、员工教育、违规惩治的工作职能,承担着监察部门自身的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定位非常重要,毕竟企业不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以追求效益为中心,难免在无形中弱化了纪检监察工作。笔者所在的建筑企业基层单位中,甚至有少部分员工不知道企业的纪检监察人员是谁、企业的纪检监察机构如何设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做何种工作,可见在企业基层单位中纪检监察工作日渐式微的严峻现状。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工作职能定位方面应该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针对基层一级,适时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多频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逐步在广大职工中明确定位,形成职能机构清晰的印象,如此,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时才能更加有效。
二、要紧跟形势,提升纪检监察部门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的形势前所未有,因此,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锋力量,应该积极顺应形势,大力开展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新形势下,应该积极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大力开展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企业的“一把手”,在当前的形势下,应主动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工作,支持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到与企业其它工作平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有力开展。
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开展的原则。
企业纪检工作相对政府机构“式微”是不争的事实,在企业“经理负责制”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薪酬依然未曾独立于企业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执行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纪检监察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是纪检监察工作开展的原则。当前,在经过近几年来反腐败及抓工作作风后,全国上下抓落实、抓执行的氛围非常浓厚,对于企业纪检部门来讲,也不失为一次契机。在新形势下,任何人,特别是企业党政领导干部,绝大多数能够做到“严守底线”并大力支持纪检监察开展工作,因此,企业纪检部门更应该严格恪守职业操守,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执行力,确保决策部署落实,把握纪检监察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关于保持纪检监察部门独立的重要性。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名言,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给权力准备的制度“笼子”并不少,但效果不佳。有些制度“笼子”由于设置不科学,常常关不住权力,致使反腐败的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在十几年的观察中发现,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几乎没有主动查处过尚未曝光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对一般的违纪问题,比如公车私用,他们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闭两只眼”,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的纪检监察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一是企业领导有掩饰本单位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倾向。当本单位出现干部违法违纪问题,根据一岗双责制度、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等,上级有关单位会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而且可能会对领导的升迁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领导对本单位的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常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有的干部因贪污受贿被追究刑事责任时,领导甚至还会积极为他们开脱;二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人事关系在企业,他们的晋升、薪酬受企业制约,其工作开展要接受企业的领导,缺乏工作开展的条件,企业的纪检监察机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被用来查处一些领导交办的、众所周知的、无法掩饰的违法违纪问题。
要改变这种情形,使国有企业的纪检干部发挥作用,有效监督本企业的权力运行,积极查处有关的违法违纪问题,只有增强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使它们不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和干预,能够自主决定对违法违纪问题的监督和查处。
今年3月13日至14日,山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晓薇就贯彻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长治市调研时强调,要重点研究探索县及县以下纪检监察机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问题。省纪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凸显了县及县以下纪检监察机构职能的重要性,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更应该抓住契机,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保驾护航。
第二篇: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关于国务院机
构职能转变
2013年03月15日 09:32 来源:新华网
关于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该加强的加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重大项目外,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抓紧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对确需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简化程序、限时办结。
对已列入国家有关规划需要审批的项目,除涉及其他地区、需要全国统筹安排或需要总量控制的项目以及需要实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外资项目外,在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原则减少审批后,一律由地方政府审批。对国家采用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地方的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项目,国务院部门确定投资方向、原则和标准,具体由地方政府安排,相应加强对地方政府使用扶持资金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投资活动的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发挥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二)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按照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能够解决的事项不设立审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
依法需要实施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或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一律下放地方。
(三)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除依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特殊技能的职业、行业需要设立的资质资格许可外,其他资质资格许可一律予以取消。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国务院部门依法制定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
除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有明确规定的外,其他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一律予以取消。
(四)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政府,相应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五)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等,分别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
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监督管理。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推动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
(六)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
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监督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七)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民政部门要依法加强登记审查和监督管理,切实履行责任。
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八)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发展规划制订、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制度机制设计、全局性事项统筹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等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宏观调控措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群众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国务院各部门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大力推进本系统改革。
(九)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进国务院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治化。加强政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金融账户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体制。
(十)加强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提高制度质量。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执行。深化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强化行政问责,严格责任追究。
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准则。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都要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发挥法律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政府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引导、教育、督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经营依法办事。
第三篇:关于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研究
关于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研究
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由来与发展
政府中设立法制机构,在国外并非绝无仅有。1885年日本创设内阁制时,就设置了内阁法制局。法制局于1948年至1952年曾隶属法务省,于1952年7月复归内阁直属,1962年改为内阁法制局。内阁法制局作为法律顾问,负责向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等陈述意见以及对向内阁提出的法案等进行审查起草等事项。其主要任务是:审查、修改各部门向内阁会议提交的法律、政令及条约案,起草法律及政令草案;就法律问题,向内阁和内阁总理大臣和各省大臣提出建议;对国内外和国际法制及其运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其他有关法制的情况。
我国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建国初,新生的共和国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面临着建立新的法律制度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适应法制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曾设立法制委员会,负责政务院的法规草拟和审查、修改工作。1954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后,又于当年11月成立了国务院法制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颁发了《国务院法制局组织通则》,由国务院法制局负责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和审查、修改工作,以及法规清理、汇编工作。1955年4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国务院发出在各级政府设立法律室的通知,指出法律室是协助政府负责人正确贯彻国家法律和进行有关法律工作的专门机构,并明确规定了法律室的职责。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当时的法制委员会、法制局、法律室虽然在任务和职责上不如现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广泛,但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是一致的。但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干扰,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受到削弱,在“文化大革命”中,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被严重践踏,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被完全撤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中央提出:“搞现代化建设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逐步得到恢复与加强。1980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法制局。1981年7月,又成立了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更好地为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6年4月,为了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务院又决定把原国务院办公厅法制局和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两个机构合并,重新成立国务院法制局,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全面负责国务院法制行政工作,对国务院各部门的法制工作,通盘考虑,综合研究,组织协调,具体指导。1988年10月8日,李鹏同志主持召开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原则批准《国务院法制局“三定”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国务院法制局是负责国务院法制工作的办事机构,是国务院领导在法制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1994年3月又被确定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1998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作为国务院办事机构。
省级人民政府重新设立法制工作机构始于1981年。在国务院设立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纷纷成立了经济法规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民政府则成立了办公厅法制处。1987年全国政府法制工作会议召开后,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和政府办公厅法制处合并为政府法制局或政府法制办公室。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名称统一为“政府法制办公室”。
县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立虽然有先后之别,但总的来看,是向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的。1990年至1993年是县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大发展的一年。由于《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没有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市、县,纷纷设立了法制局、法制办或法制科;已成立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也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有的提高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级别,有的扩充人员编制。特别是1990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复议机构,应当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内或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这就实际上要求县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非设不可。后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许可法》,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逐步加强。2001年机构改革,我省统一了全省政府法制机构的名称和级别,县级政府法制办公室设置规格为副科级。2004年,我省88个县、市、区除余庆县叫信访法制局、思南县叫法制局外,其余名称已统一为政府法制办公室,政府法制办公室设在县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内,大部分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设为正科级。全省地、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已经定编的编制数加上未定编但政府办公室同意配备的人员数共有328人,其中行政编制200人、事业编制128人,实到位250人,占应到数的76.2%,其中专职181人,兼职69人。47个县级政府法制机构无内设机构。财务独立管理的有3个(毕节市政府法制办、玉屏县政府法制办、正安县政府法制办),其它的均为政府办统一据实开支,人事管理权未独立。
综上所述,虽然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较曲折的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县级政府都成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基本上从组织方面保证了政府法制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有生命力的,是一定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
二、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履行职能情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贵州省行政复议条例》、《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贵州省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贵州省行政执法责任制与评议考核规定》等法律、政府规章的规定,政府法制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的主管部门,代表同级政府负责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协调、行政复议应诉等方面的事务。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制机构承担的任务愈来愈重。近年来,法制机构先后组织进行了应对入世履行承诺的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适应新的行政许可制度的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工作以及相应的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除了完成这些集中性的重大任务外,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主要履行了以下职能:
(一)承担立法(此职能仅限于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备案及解释方面的工作。
(二)列席政府办公会和常务会,为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作出重要行政决策和行政措施提供有关法律依据和建议。
(三)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协调行政执法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对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认证、公告。
(四)开展本地区政府法制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六)承办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国家赔偿案件。
(七)承担行政确权案件的受理、调查、调解、审核等工作(行政确权是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履行的特殊职能,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由行政先行处理原则,即由政府行政确权,其性质是政府享有的行政裁决权。这些案件涉及的法律专业性较强,由政府法制机构承办,能保证居中裁断确权的公正性,也利于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由于森林、土地、矿藏等资源和房产纠纷在县级发生较多,此项工作在县级政府任务很重)。
(八)开展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国家赔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涉及政府行为共同规范的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调研工作,为县级人民政府领导提供政府法制工作信息。
(九)承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调研和方案起草工作。
(十)承担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此外,有些县级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还将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维稳事务、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等任务交由政府法制机构承担。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提高了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规格,但由于至今未对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进行定位,导致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存在。
1、职能职责不统一,“三定”方案不落实。法制机构的定性和实际履行的职能不适应,地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性质和职能定位不准确,大部分是明确法制办设在政府办公室,没有把法制办定位为政府主管法制工作的直属机构。造成大量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工作注意力无法集中,工作常常难分主次,长期处于应付状态。除玉屏县政府、思南县政府法制办和毕节市政府法制办等个别县级政府法制机构是相对独立外,其他均将法制办当政府办的内设机构看待。由于法制办设在政府办,且未对法制办的应履行的职能职责作出规定,因此,很多地方没有制定法制办的“三定”方案,目前,除铜仁地区和其他地区个别县、市共计21个政府法制机构有“三定方案”外,有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三定方案”不落实。在人员编制上,有的已落实行政编制,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仍未定编。在法制办内设机构上,有的有内设科、股,有的没有内设科室。有的事业编制参公,有的事业编制没有参公,这在执法主体上也是不适格的,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编制偏少。有相当一部分地县政府法制办只配备一名副主任主持工作,或机构升为正县、正科后,主任仍是副处或副科级待遇。由于法制办没有单列,导致很多地方没有确定法制办的编制,目前,全省有18个县级政府法制办未定编制,有编制但在3人和3人以下的县级法制办共29个,而且多与政府办混编,个别法制机构虽有编制但人员配置不到位,有名无实。明确了“三定方案”的县级政府法制办,也存在人员不到位,全省县级政府法制办在岗人员3人和3人以下的有63个。有的县政府办为保证政府工作的运转,把法制办的人员安排从事秘书等工作,导致法制办兼职人员过多,有的成了政府办解决干部待遇的地方,把政府办的工作人员明确到法制办当科长(股长),占了法制办编制却不在法制办工作。在领导分管方面大都明确政府办副主任分管法制办,形成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分工中没有明确分管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有的地县政府法制办主任由政府办副主任兼任,如毕节市、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松桃县等,主任、副主任大都负责有联系县市长的工作,牵扯了法制办主任的大部分精力,工作主次难分。这种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缺乏的现状与政府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相适应,对于下一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极为不利。
3、法制办专业人员少,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许多工作人员进入法制岗位的时间短,在业务能力上离工作实际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县级政府法制办设在政府办公室,造成法制办进人的力度和速度上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政府法制工作在实际中遇到许多困难,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一是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法律所赋予的职能地位不适应。如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是行政复议法赋予法制机构的重要职责,但由于法制机构的不健全和人员编制不到位,使法律赋予的职责无法履行。近年来,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复议案件以50%的增幅逐年上升,有的地级政府一年要受理上百件行政复议案件,有的县要受理数十件行政复议案件。特别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关行政许可(审批)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将会继续增多。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既要有人力保障,还要有经费保障。有的地方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地方未按法律规定列支行政复议经费,使很多复议案件无法按期审结,致使行政复议法赋予的行政监督纠错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履行。近年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的任务逐年增加,现有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已是疲于应付。随着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铺开,政府法制的任务将愈来愈重,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程序规范愈来愈严,政府法制机构的现有编制和人员极不适应。二是政府法制机构规格与政府法制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国务院在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法制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工作,为本级政府和本部门贯彻执行《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但由于法制机构职能未定位、“三定”方案不落实,难以承担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的职能。
四、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
设立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为了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因此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性质和作用与其任务和职责是紧密关联的。机构的性质和作用决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而机构的任务和职责体现着机构的性质和作用。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系统工程中,政府法制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所确立的八个方面35项工作中,法制机构的工作任务涉及七个方面22项,其中独立组织实施的8项,参与和配合其他部门的14项。再加上目前法制机构已经开展的工作,法制机构肩负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使其在编制体制、人员配备、职能设定、经费保障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其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所承担的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及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职能相适应。由于级别不同,行政权限不同,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存在着一定区别。然而其基本任务和职责则是一致的,即全面负责本级政府的法制工作,对本级政府的法制工作“通盘考虑,综合研究,组织协调,具体指导”。
(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性质
1、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常设行政机关。
根据行政机关设置时间的长短划分,可以将行政机关分为常设行政机关和临时行政机关。常设行政机关是基于行政事务管理具有经常性,长期设置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通常是根据有关组织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设置的。而临时行政机关是根据某一特殊的临时性任务的需要而设立,完成任务即行撤销的行政机关,往往没有组织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
政府法制工作是整个政府工作的基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任务和职责具有长期性、经常性和稳定性,绝不是临时性的任务,因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不是临时机构,而是依据有关组织法设置的常设行政机关。
2、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主管法制工作的直属机构。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本级政府法制行政工作,具有通盘考虑,综合研究、提出建议、清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供咨询、办理领导交办事项等任务和职责。这些都体现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处于本级政府领导在法制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地位,是本级政府主管法制工作的直属机构。
一般而言,政府的直属机构是政府领导的附属机构,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原则上属于政府的内部机构,不能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不能对外发布命令和指示,也就是不能成为外部行政主体。但是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性质较为特殊,它既是直属机构,又是综合性职能部门。这种特殊性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任务和职责的综合性有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有组织实施监督执行立法计划,具体协调指导法制工作,监督检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负责行政复议工作等多方面的任务和职责,这说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有独立的多方面的对外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权限,可以独立进行法制工作方面的行政管理,可以成为外部行政主体,是综合性职能部门。
作为直属机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领导起着参谋、助手和顾问和作用;作为综合性职能部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又对本级政府的法制建设起着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正确认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性质的双重性和作用的双重性是很重要的。忽视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设,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有的作用。
(二)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应该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1、拟订立法工作(此职能仅限于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审查、修改本级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报送本级人民政府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组织起草重要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草案,承办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工作。组织清理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编纂和汇编。
编制立法计划,是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一个首要任务,而编制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则是所有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县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长期使用、反复使用的决定、命令、办法、规定等政策措施。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行政法制建设的需要,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立法或规范性文件预测分析,在全面征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的基础上,对各项立法或规范性文件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清轻重缓急,编制出立法或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以指导各部门、各单位的立法草案或规范性草案的起草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自治县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都有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因此,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根据立法或规范性文件计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起草或联合起草有关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草案。同时在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起草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使这些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草案,不同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按时完成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
各部门、各单位起草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草案完成后,都须上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这些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审查、协调和修改。所谓审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审查这些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草案是否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相抵触;其二,审查立法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保证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符合规范要求;其三,审查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条款是否切合实际。所谓协调,是指协调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由于有的部门和单位在工作和业务上有交叉之处,再加上缺少全局观念,表现在立法上,就必然造成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不协调,甚至矛盾和冲突。因此,协调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起草、审核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颁布了大量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由于形势的不断发展,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必然有一些需废除或修改,因此必须经常地及时地进行清理;对需废除的,通过本级政府明令废止;对需要修改的,及时修订;对继续有效的,整理汇编公开发行。同时,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过多、过散、缺乏内部的有机联系,不仅不便于执行,而且会给工作带来混乱,因此,必须通过编纂,使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以利于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适用和遵守。这也是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切事务都作出详尽无遗的规定,为了使这些规范性文件能适应复杂的、具体的事件和关系,就需要进行解释。同时通过解释,可使容易引起争议的条款或原则性的条款的理解和适用更符合起草原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其解释权属该级政府,但具体解释工作通常由该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承担。
2、办理规范性文件上报备案工作,负责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下一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负责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备案工作。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和管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贵州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的规定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同时,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还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备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议、命令。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通过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来行使此项权力。备案审查主要审查规范性文件是否与法律抵触、矛盾,是否适当,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规范化要求。
3、根据需要拟定实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配套文件,处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协调本级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之间在实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协调、解决行政执法争议。
协调部门之间在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的矛盾和争议,接受同级政府委托或指派,对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就管辖、执行法律、法规理解不一致等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4、参与本级人民政府重大项目决策论证,为本级人民政府重大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审核和法律服务;承办本级人民政府作为民事主体涉及的有关法律事务。
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主要为本级政府的各项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行法律论证;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5、组织、指导、协调本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组织、协调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认证、公告和管理,负责对行政执法人员持证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调研和方案起草工作,并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方案的实施。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既要抓行政立法,又要抓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负责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则有代表本级政府组织和负责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职责,即监督检查本级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情况,发现和解决在行政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正确、有效、及时地实施,以达到严格依法行政的目的。
6、办理本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国家赔偿案件,指导、监督本地区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赔偿工作。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依法办理由本级人民政府复议的行政案件。同时,还要指导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建立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指导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还应受本级政府的委托,承担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和行政赔偿工作。同时,还要指导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搞好行政诉讼案的应诉工作。
7、承办行政确权案件。负责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案件以及房产等其他依法由政府确权案件的办理。
行政确权是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履行的特殊职能。土地、森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山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由行政先行处理原则,即由政府行政确权,其性质是政府享有的行政裁决权。这些案件涉及的法律专业性较强,由政府法制机构承办,能保证居中裁断确权的公正性,也利于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由于森林、土地、矿藏等资源和房产纠纷在县级发生较多,此项工作在县级政府任务很重。
8、研究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执行以及行政执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向本级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某些条款过于原则,执行起来有困难;某些条款前后重复;某些权限划分不清;等等。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就应通过调查研究,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反馈回来,以便进行修订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弥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而又需要法律予以调整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各级领导决策时参考。
9、组织对本地区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许可人员、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人员进行培训。
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在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各类法制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法制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同时,还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使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精神和内容,促进依法行政。
10、指导本地区政府法制工作业务和法制机构队伍建设,开展政府法制理论研究和交流。
为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和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和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承办的各类法制监督方面的案件进行统计。根据工作需要,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和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11、承办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法制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12、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规定的其它职责。
关于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定位的思考
(湖北省松滋市农业局法制科,杨泽瑛)
随着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为标志的部门法制工作起步阶段(1996―2000年);二是以《行政复议法》实施为契机的部门法制工作发展阶段(2001―2005年);三是《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纲要》的施行将部门法制工作建设推进到全面规范化建设阶段(2006年 以后)。由于受机构设置较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定位散见于各单行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中等因素的影响,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越权越位或者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为加强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本文旨在对县级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作初步探讨。
一、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定位的依据
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定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授权;二是各级政府编委下达“三定”方案时对其职能的明确规定;三是本级政府及其部门根据依法行政的工作需要,指定或设定新的职能。
二、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
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是同级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及其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职能应定位在行政执法的调研、协调、监督、指导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部门法制理论研究与探讨。对于部门普法、执法、依法行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撰写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为部门法制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二)部门政策法规调研与论证。参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组织的立法调研、法规修改、法规清理并提出建议;参与涉及本部门政策调研并撰写调研文章,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对同级政府其他部门起草的涉及本部门所管理的事务的规范性文件的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建议;对本部门起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清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部门行政许可的指导与监督。对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和审批文件制作规范进行指导;对负责实施行政许可的机构和行政许可责任对象进行监督,对其在实施行政许可或者行政许可监管过程中违反《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规定,情节轻微,尚未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或者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作出责令改正的决定。
(四)部门行政执法的指导与监督。对部门行政执法的指导主要是在案由确定、办案技巧、法律适用、文书制作、成卷归档等方面;对部门行政执法的监督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其内容包括对本部门起草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上报,对其他部门起草涉及本部门职能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对本部 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公告,对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告执行情况。二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其内容包括对执法人 员是否适格,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证据是否充分,执法机构是否超越法定职权,是否履行法定职责,是否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等。
(五)办理本部门行政强制措施、听证、复议、应诉、案件移送和申请强制执行等相关事宜。
(六)依法负责本部门生产事故调查、鉴定、处理的组织工作。
(七)负责本部门行政处罚委托授权和执法证的申办、审验并公告,执法服装和标志使用的监督。
(八)负责本部门行政执法“四制”的制订、执行与监督。
(九)本部门法制宣教、法律咨询、法规培训、法律服务工作。
(十)本部门行政执法协调和统计备案工作。
三、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保障与监督。
(一)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保障
1、人员保障。要配备1-2名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品学兼优的专业人员从事法制工作。
2、工作保障。一是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二是纪检、监察等部门对法制工作机构履行监督职能提供强有力配合与支持,三是同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对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人员定期培训。
3、装备保障。安排必要的经费购置办公设备、取证设备、通讯设备、宣教设备以利工作正常开展。
(二)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监督
确 保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充分而正确履行,是部门依法行政的需要,必须对其实行有效监督。监督形式主要表现在人大对部门法制工作的权力监督,同级政 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监督,监察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关的司法监督,上级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层级监督,政协对部门法制工作的的评议监督,社会团 体、行政相对人对部门法制工作实行群众监督等。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县级政府法制工作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也迎来了时代的挑战。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政府法制机构必须适应形式发展需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政府法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准确把握法制机构定位,明确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
政府法制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工作,在贯彻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实际上要求政府法制机构发挥牵头作用。为此,作为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应当认真研究 “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内涵,并由此准确把握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任务。要善于从党委、政府的全局工作中考虑问题,注意把政府法制的每一项工作都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研究、把握,努力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大局意识,通过在党委、政府的全局性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提升社会地位,从而创造政府法制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整体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二、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为政府法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健全的政府法制机构是推进依法行政的组织保障。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任务重、人手少、经费缺、待遇条件差、机构不健全是一部分县级政府法制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人员多的有四五人,少的只有一二人;办公场所只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又比较简陋。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此,必须进一步重视抓好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并继续为之创造条件。在机构建设方面,建议法制办没有与政府办分开的要分开,并按上级机构设置要求升格。根据法制办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还必须增加人员编制,确保法制机构人数,并配备足够的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为综合股、行政复议股和行政执法监督股。政府常务副县(区)长分管法制工作。在人员选配方面,要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熟、作风硬的法制工作队伍为目标,建立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尽可能将达到国民教育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司法考试的优秀专业人才吸收进来,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在创造条件方面,重点解决法制工作经费,并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互联网设施、法律资料等方面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法制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三、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扩大政府法制机构的影响力
当前正处在转轨时期,法制还不健全,法治环境还需要不断改善。有些地方的政府法制工作,党委、政府领导不重视,部门不理解,社会不了解,开展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面对困难,一定要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主动争取,积极作为,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确信和践行“有为才有位”,也即要通过努力工作,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赢得重视,争取地位。二是要主动汇报、积极宣传。工作要多请示,情况要多汇报,难处要多反映。为了工作,多找几次领导,多找几次部门,多反映一些实实在在的情况,没有什么可胆怯的。不论领导还是部门,只有了解了,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重视;只有重视了,才能支持。三是敢于处理问题,争取社会地位。在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等是政府法制工作的同时,敢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单位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主动介入调查处理,积极履行职责,做到既让行政机关信服,又让群众满意,从而使政府法制机构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扩大社会影响面。
四、突出法制工作重点,提供高质量的职能服务
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履行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职能,是服务性工作。工作中重点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参谋助手。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必须在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担负起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突出抓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调查研究和情况交流等工作,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二是强化宣传培训,注重营造法治氛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干部是关键。要从加强法制宣传着手,继续实施好各级行政机关的学法制度,形成“领导抓,抓领导”的学法氛围,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推行业务骨干轮训制度,并进行法律知识考核,不断提高全县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严把文件审核关,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县级政府实施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件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政府法制机构参谋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凡是政府各部门认为需要制定县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在请示政府领导同意后,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并由县政府法制办审核把关。凡未经法制办审核的文件,建议政府领导一律不予签发。县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一律按要求向市政府报送备案,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四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抓好协调落实工作。抓好执法监督检查是县级政府法制机构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工作任务。政府法制机构要从维护法律权威、提高行政机关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的高度,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加强法制监督。发挥行政复议作为政府层级监督手段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化解行政争议。抓好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抓好领导批办件的落实,对群众反映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等问题,都应当及时协助领导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让领导和群众满意。
五、创新工作思维方式,拓展政府法制工作新领域
政府法制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工作领域在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在不断丰富,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宽。我们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文件审核、行政执法矛盾协调、培训发证等传统工作的层面上。要增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敏锐把握政府法制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政府法制工作,不断拓展政府法制工作的新领域。对本县党委、政府及部门的中心工作,例如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要积极参与,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领域,如相对集中处罚权、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出谋划策;对行政机关重大的行政决策要提前介入,主动把关,做好合法性审查工作;对法制工作的一些新领域,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要认真研究,积极承担;对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介入,发挥综合协调和法律把关作用,从法律的角度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对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重大矛盾纠纷,要敢于大胆协调,树立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对法制工作中的一些带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以及老大难问题,要及时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六、强化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法制干部整体素质
目前,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不但普遍人手少、任务重,而且工作面宽,涉及的法律事务纷繁复杂,人手少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人员素质与工作质量要求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即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这种队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因此,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同时,加大干部的培训力度,鼓励干部刻苦学习,攻读法律书本,熟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业务;在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锻炼培育干部,使之真正成为既有较高法律素质,又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法制机构内部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严格奖惩,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总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形象良好的基层政府法制干部队伍,以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第四篇:审监庭职能定位如何转变
审监庭职能定位如何转变:
1、转变监督理念,实现管理重心由审判流程管理向审判监督管理的转变。审判流程管理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要求在不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的同时,将审判管理的重心向审判监督管理转移,突出对案件程序和实体的全面监督管理,通过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司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结合民诉法修订实施后基层法院审监庭职能转变的需要,将审监庭确定为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审监庭职能转变和重新定位,把审监庭由原来单纯审理再审案件的业务庭,转变为担负审判、案件质量监督管理、错案分析、总结审判经验等职能的综合管理部门,担负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管理、服务、监控、建议、督查等职能。
2、监督主体由多元向统一转变,内容由审限监督向审限监督和实体、程序监督相结合。在现行的审判监管模式下,审判监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带有很强的行政化特征,造成监管成本大、效率低。以本院为例,包括立案庭、审监庭、研究室、政治处、专审委等多个部门在内的监管机制,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承担着审判监管的职能。这种监管机构和监管职能不统一,导致了一下问题的出现:一是使完整的审判监管工作被人为分解,造成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不能形成整体合力,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管的作用,某些情况下甚至给审判人员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二是影响了监管信息畅通,因监管职责不清或交叉而导致的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各管理部门往往分属不同的院领导主管,发生矛盾时的协调环节过多,增加了监管中的沟通协调成本;四是导致审判监管中的层级过多,使审判监管的指挥链条被认为拉长,降低了审判监管的效率。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监督不力导致案件质量不高的矛盾不断加剧。因此,必须对监督的主体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审监庭
内部监督这一职能,突出对办案过程的监督,以实现其对实体和程序双重监督的需要。
3、监督关口前移,实现由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传统监督手段比较单一,案件抽查、卷宗评查和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基本上都是对个案的、事后的监督。在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时,审委会委员们在往往对案件情况不是很了解,在汇报时,办案法官为了获得审判委员会的支持,可能汇报时避重就轻,形成研究意见时,有失公正。审监庭职能重新定位后,被赋予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如何构建一种机制,能够在法官办案的同时,审判监督人员可能同步跟踪监督办案过程,从而实现对办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督,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4、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推进职能转变,实现科学定位。
我们应从创新手段入手,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案件同步跟踪监督考核的工作新机制。大力改造院内局域网,全面启用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快捷高效现代的网络平台。案件从立案一直到执行完毕,归档,各个环节的承办人员负责相关信息和诉讼文书资料录入系统,这为案件监督评查电子化创造了条件,实现院长、庭长和审判监督人员对办案全员、全过程的跟踪、同步监督、实时考核,规范司法行为,保障司法公正。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广泛吸取兄弟法院及相关领域的先进监督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手段和方法。以科学理念为支撑,建立监督管理考核系统。实现审判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由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由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的转变,建立边办案、边监督、边考核的全新考核模式,不断推进
审判监督制度的创新,完善审监庭职能的重新定位。
第五篇:明确职能定位转变工作思路
明确职能定位转变工作思路
关注居民健康用心为民服务
随着卫生的改革,凤凰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在各级政府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明确中心职能,转变工作思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线,全面提升、科学发展,把群众的需求当做我们的追求,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宗旨。在卫生局领导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真抓实干,2011年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向领导和同志们做以简要汇报:
一、明确职能、转变思想,紧跟医改步伐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单位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研究和策划,统一思想和认识,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服务理念,把为个体服务为主转移到为群体服务为主,既把以临床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中心主任第一个从临床一线上走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心管理上来;二是成立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设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组建了由10名专职人员和16名乡村 1
医生组成的公卫队。由中心主任坐镇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亲自指挥;三是把大型手术室和产房撤除,把二楼整体全部让出来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专用,设置了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健康教育科、宣教室、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预防接种门诊、慢病管理科、重性精神病管理科、卫生监督协管科等相关科室,公共卫生用房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一半,临床开展了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重病人一律转诊。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及将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服务地点、采取的措施,以告居民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制成宣传板、宣传手册进行了广泛宣传;五是制定了各项制度措施和方案,并组织公卫人员去东阿、茌平、临清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购买了为群众查体的B超、生化、心电图、血糖仪、透视机、录像机、照相机、电子秤、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仪器设备,印制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二、用行动感化群众,用辛勤赢得群众
每季度的健康随访想要做好做细,人人满意,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开始有很多群众不能理解,常常是风言风语、冷嘲热讽,认为我们只是作秀,不过又是忽悠老百姓的形象工程,不会坚持多久的,不配合是常有的事,因此,上半年的公共卫生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成效甚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在每个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多媒体在大队部、学校或者卫生室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让群众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并特别强调公共卫生服务是免费的,是
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是长期的服务,每年一次全面健康查体,并对重点人群和慢性病人员定时随访,做好儿保、妇保、叶酸宣传与发放,征得群众的理解,给予支持配合。中心领导班子每个季度带领公卫队进村入户,入户到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无论严寒酷署,不影响为群众随访服务,夏季迎着风雨,冬季顶风冒雪,不间断上门服务,直到群众满意后为止。健康查体,包括内、外、妇、儿、B超、心电图、化验、透视等项目,并且尽可能为查体群众提供一切方便,经过磨合、宣传,每次随访,公共卫生人员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夏季拿出西瓜、矿泉水,冬季捧上热茶,甚至要挽留公共卫生人员吃顿便饭以表示感谢,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公共卫生人员的无私服务。也因此让我们的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三、细化信息资料,建立健康档案。
每月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全年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
次,举办健康讲座13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0余份。由于开始时了解的内容不全面,建立档案不真实,通过随访,随时更正重新整理,不存在虚假、不存在死角,档案有人包村,建立健康档案26275人,建档率90.2%。2011年已管理高血压650人,糖尿病235人,重症精神病患者39人,孕产妇251人,0—6岁儿童1745人,65岁以上老年人2282人。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季度第一个月是档案信息的调查归纳整理,计免资料也是随时搞好记录,做到卡证相符,及时上报;第二个月入户随访,记录信息;第三个月根据随访情况更正填写档案与随访记录,以确保健康档案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2011年公共卫生工作共投资93万元,也因此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并吸引市卫生局、开发区、阳谷及东昌府区乡镇卫生院到我院考察观摩。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转变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工作下沉,加大投入,继续把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争取公共卫生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较大提高。
凤凰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