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嘉明:互联网文明与中国制度转型
朱嘉明:互联网文明与中国制度转型
发布时间:2014-04-29 10:03 作者:朱嘉明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6411次
人类历史几千年,绝大多数时段是在延续这以往的发展轨迹,在平淡、无奈、沉闷和保守中度过的。但是,却有少数一些时段,人们的生存、生活和思维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原来的轨迹中断,进入新的轨迹,即人类文明形态的发生“转型”。当下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已经成为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形态转型的引擎,并从根本上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选择。
自上个世纪末,中国开始频繁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定义其制度性质和发展阶段。近年来,“制度转型”成为了中国一个广为流行的关键词,解释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种种新现象。本文力求回答的是互联网时代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现行的制度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明形态转型,思想文化形态转型和制度形态转型
支撑人类历史的主要是文明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和制度形态。文明形态是最根本的,其次是思想文化形态,再次是制度形态。这是因为文明形态就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即民众为了衣食住行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一般来说,文明形态的演变过程是渐进的,具有超越空间限制的趋同性和稳定性。思想文化形态是活跃的和多元的,即使在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思想文化形态也会发生突破。例如,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思想文化并没有停滞,而是不断的发生各类改变。至于制度形态,主要是是指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其演变通常和现实利益和暴力联系在一起,诉诸战争,革命,改革等。
但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并非是绝对的。导致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因素,分为“外生”和人们非预期,“内生”和人们预期的两大类。
人类文明形态受到“外生”的和人们非预期因素影响的事例俯首皆是。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至于影响人类的文明形态的“内生”和人们预期影响的事例,集中表现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因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人类的自觉和主动行为。自中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有三次:第一次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机器革命和动力革命彻底完结了中世纪。第二次是20世纪中叶以原子能和卫星为代表的能源和空间革命。原子能开辟了新能源,卫星实现了空间突破。人类利用能源和空间的范围得到巨大拓展。第三次是正在发生的互联网革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世界不断走向破碎和分裂,人类需要理性和公正地组合全球经济力量、思想力量和文化力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发生互联网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联络,新的信息基础结构,人类自觉和主动地解构和再建自己文明形态的意愿,成为了可能。
为什么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意义如此之大。因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最终改变人类获取和分配资源的方式,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转型提供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系统的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惟有通过技术创新,方可以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和创造新的结构,实现“产业突变”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改变的都是人们生存的时空状态,或者说是人们的社会组织的时空范式。也就是说,相比较经济和政治制度,因技术创新改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更重要,是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引发一种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工业革命所建立的传统的工业体系支撑着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美国著名电影《飘》,其副标题--文化随之飘逝,通过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充满暴力南北战争,告诉观众的是南北战争不仅解放农奴,而且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历史的传承,具有创新能力的北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丧生创新能力的南方农业文明,最终在北美确立以工业资本和权力融合的制度。20世纪后期,因为信息产业革命和后工业产业体系的形成,逼迫传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至少近四分之一以上世纪的持续转型。
还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经济和政治制度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常常更重要。这是因为:思想是个体行为,理所当然的享有和身体一样的自由权力,从来是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最重要起因。人类历史上不论有都少次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变,人类还是形成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例如,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不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儒家学说,都以维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基本特征的。可以说,思想文化最终影响和改变着制度的选择和转型。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基于人类的思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当下的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在解释中国的制度转型方面,很受西方的“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的影响。“制度学派”强调的是市场为核心经济要素,以及国家、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等非市场因素对历史演变的作用。中国化的制度学派倾向自由主义。“历史学派”则强调每一种经济制度和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关系,支持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性。中国化的“历史学派”很容易成为中国道路特殊论和中国模式的支持者。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中和大历史面前,“制度学派”和“历史学派”的学说都有太大的局限性,甚至苍白。如本文前面所说,究竟是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猪马牛羊、玉米、茶叶、煤炭石油、机器,还是市场、国家、暴力、政治、法律、伦理对人类生存和生活形态影响更根本?更深远?究竟人类文明的趋势是“趋同”“聚合”,还是“分散”“分解” ?毫无疑义,是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猪马牛羊、玉米、茶叶、煤炭石油、机器。道理并不复杂,人类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猪马牛羊、玉米、茶叶、煤炭石油、机器的地位几乎是永恒的。至于人类文明的大势所趋,显现的是“趋同”“聚合”是,而不是“分散”“分解”,这在市场经济制度方面尤其明显。特别需要指出,科学技术创新并非是完全受制于人类的被动工具,它本身具有生命力,存在自我演进能力和不受控制的欲望,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明形态转型
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文明形态转型,思想文化形态转型和制度形态转型是分离的。但是,却有在极少的时间里,文明形态转型,思想文化形态转型和制度形态转型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因为互联网技术革命,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刻。
如果说工业革命颠覆的是支撑人类文明的动力基础,这次互联网革命,是有史以来在现行法令无法管束的无政府状态下的最大规模实验,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态的每个层面,包括日常生活琐事,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国家政治事件,导致世界变小、变扁平,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群体之间更加平等。互联网文明推动的是在更加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不再是主要依赖国家、民族、宗教的传统组织,势必加速现存的社会组织、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淘汰和调整。在历史上,可以与互联网革命媲美的就是德国人約翰内斯o谷登堡在1445年公开的活字印刷技术和设备。約翰内斯o谷登堡的印刷術在欧洲迅速传播,成就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等运动,并为实现现代知识的大众传播提供历史性的物质基础。
尽管不断加速和扩张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已经进行了二、三十年,持续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基础结构,还普遍存在人们对互联网革命的历史性后果估计过低的现象。但是,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承认,因为全球范围内的数十亿“网民”所推动的全方位“大众化”正成为世界新潮流。其中,以下的九个“大众化”业已不可逆转:
信息资源大众化。自2008年以来,至少有四个标志性事件值得注意。一是云计算。2008年,IBM、雅虎等大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云计算中心。虽然云计算有很多问题,例如能源的消耗巨大,但是,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革命真正成为现实,即快速和大规模地制造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人类多少年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在信息、财富和教育构成三角关系中的不平等,任何人只要在三角关系中缺位,就难以进入社会主体和主流。如今作为物理过程的云计算提供了人类平等享有信息的可能性。二是大数据。简单来说,大数据就是人人创造数据,人人分享数据,人人消费数据,数据成为日益重要的资产。可以想象,可能在30年后,甚至可能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全世界所有民主国家的总统,从他出生时有多少斤重,他的DNA,性取向等都不用去搜索和追溯,直接就有数据。三是以Iphone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就是移动数据终端的普及。现在借助智能手机,人类长期所待的彼此交流的三个A,即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way(任何途径)。四是“微信”。“微信”可以定义为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即时发消息、传文件和图片、留言和视频聊天的通讯软件。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微信”和“美国版微信” 的WhatsApp。不论是中国的微信,还是WhatsApp的用户数量还在迅速增加,形成数以万计的横向的和互相交叉的小团体。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在“微信”面前,人们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或者加入进来,或者自我放逐。微信技术所进一步推动的商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信息爆炸,导致任何政府和少数人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日益困难。
教育大众化。受教育权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曾经是一种特权。如今,教育正在成为公共资源,大部分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美国名牌大学名教授的课程全部上网。公开课可以全球共享。2012年10月,时代周刊发表题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开放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代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正在被改变,教育资源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趋势。MOOC对现有的大学教育体系的冲击是强烈的,甚至具有颠覆性。2013年,American Interest杂志预测:“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现在最难当的职业是老师,学生逼迫老师讲出有原创性的思想。思想是信息源,不等于信息。在中国,作为 开放网络课程(MOOC)的平台的“果壳网”,目前近二万名学习者,“果壳网”组织了学员们在23个城市举办了见面会。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二万名学习者极其微小,但是,在中国潜力巨大绝对不可低估。
传播媒体大众化。互联网技术革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的速度局限与地域限制,使得舆论传媒渠道更加广阔,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实现了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大众化和传播对象大众化。在网络及移动传媒空前活跃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体的大众化、平民化、交互性,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导致传统传播媒体的神秘性和尊严的削弱,与传统传播媒体相联系的政治、艺术和体育的明星偶像地位也急速下降。
语言大众化。互联网革命导致了民众全面创造一套新的语言系统,不再注重修辞和文法,反规则、碎片化、自由、无拘无束,嘲讽、质疑等成为常态风格,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不仅如此,网络语言已经走下网络和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生活,渗透到一些年轻人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甚至影响着大众媒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此次互联网所推动的语言大众化,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是民众带动精英,所以,其规模和后果,都会超过五四运动的白话文变革和1958年的文字改革。
物质和文化消费大众化。现在,人们尽管存在收入差别,但是,人们在日常物质和文化消费领域的差别正在急剧缩小。在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温饱基本解决,更多的民众可以拥有汽车等各种主要耐用消费品,甚至住房。在物质消费方面,任何希望区别于他人,已经越来越困难。强而为之的往往是浅薄的暴发户。同时,包括歌曲,影视和旅游在内的文化消费,走进了消费领域、走进了人的欲求领域,已经普及。人们在文化消费中获得的某种潜意识的满足。
技术大众化。互联网提供了大众可以迅速学习、理解和普及相当数量实用技术的可能性。只要通过搜索引擎,不难发现、阅读和下载智能手机、计算机、家居、汽车、医疗医药,甚至高尖端技术的足够资料,传统的技术学习的专业化壁垒被打破,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地点没有限制。如果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肯定的 “将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3维打印机普及的民众生活中,将会加速更多技术的大众化过程。资本和投资大众化。互联网技术革命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刺激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加速了资本和投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移动支付替代由传统商业银行运营的支付业务。例如,在肯尼亚,手机支付系统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而且延伸到存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二是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三是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即通过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加之互联网不断减低民众进入股市和基金的技术性障碍,有利于实现人人可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人人当资本家的愿望。
货币形式大众化。长期以来,国家因为控制货币发行,往往趋向于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导致人民的财富贬值。老百姓一辈子拼命为国家打工,整个人类都被国家主导的货币绑架了。经济学家哈耶克凭借强大的理论逻辑和对现实的透彻认知,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的主张,其途径是私人发行货币,货币竞争。而货币竞争可以保证币值稳定。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在理想层面是肯定哈耶克的,但是在理性层面,则认为哈耶克说的货币非国家化没有现实性,做不到,只能通过影响政府的货币政策来有限度地制约国家力量。这样,弗里德曼陷入了严格悖论:如果货币政策要通过政府来实现,凭什么政府凭听人民的?总之,人们不再对“货币非国家化”报有希望,在国家制造的通货膨胀和各种金融危机给自己所造成损失面前无可奈何。2008年11月,一位名叫中本聪的日本人在一个密码学杂志上提出了关于比特币的设想,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开关悄然打开。因为比特币的出现从技术上提供了每一个个体自己创造的“私有财产”处于不可侵犯、不可冻结和不可追踪的状态。比特币的拥有者实现了在一种没有政治和政府干扰,完全以信任为基础的自由体系中,拥有和享用货币财富。或者说,比特币创造的是一个自己对自己负责、依靠信用运转的世界。如果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比特币们,每个人有选择货币的权力,成为货币财富的主人,各国的法币系统衰落,货币主权要回归给个人,世界一定会比现在和谐。
民主大众化。当国家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直接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不切实际和遭到废弃,除了个别国家和地区,大多数现代国家的选择代议制民主。但是,代议制民主正在面临越来越深刻的挑战,这不是因为民主制度的原理有,而是因为代议制是精英主导民主制度。因为互联网革命,极大地降低了直接民主的制度成本,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技术可能性,民众直接拥有政治资源和参与政治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所以,代议制民主和正在迅速发展的大众直接民主之间存在矛盾在不断激化。所以,成熟的民主国家已经认识到,越来越高的大众直接参与必定是民主制度的一个演进方向,正在寻求在原本的代议制和直接民主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例如,2012年台湾年轻人创建了“g0v.tw”,即“台湾零时政府”网络社群,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透明化监督政府,甚至提出“拆政府原地重建”的激烈口号,最终实现不断改善台湾的公民环境和改造社会的目标。伴随“台湾零时政府”影响的肯定,政府部门、媒体与学校也开始试图在了解 “台湾零时政府”的想法及目标的同时,开始与“台湾零时政府”的对话,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如果说上述九个方面的大众化是事实,说明人类文明存在的时空范式正在改变,而且会继续下去,意味着民众和“屌丝们”不再受至于精英,开始开始拥有创造信息和分享信息的权力,实现世世代代追求而未能做到的民智自我开发,进而提高多元化的自组织影响日常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转型。
中国正在进行时的制度转型特点
因为互联网主导的文明形态转型,中国的社会关系正在从纵向结构主导转向横向结构主导,形成由民众创建的自下而上的新系统,已经构成对原本由精英控制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的日益深刻的压力。以下主要通过讨论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财富管理方式,以及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说明中国正在进行时的制度转型特征。
生活方式。虽然中国存在着日益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在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进入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拐点,从一个温饱型社会走向一个小康型社会,迅速完成了从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为中心走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转变。因为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作用,中国在普及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普及之后,家用小汽车、货款买房正在大规模地进入普通民众的家庭。此外,快餐连锁、购物中心、名牌店、时尚、选秀、旅游业成为中国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今,智能手机已不是信息时代的奢侈品,而是大众的必需品,民众对信息工具的廉价占有及享用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例如,中国民众的网络购物很快替代了逛街购物。有资料称:中国民众约七成每周至少网购一次,是欧洲消费者的近四倍、美国和英国消费者的近两倍。这说明,中国人接受这种新事物的速度和意愿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发达国家,也超过了那些比中国更早使用互联网的社会。在今天的中国,新的年龄群体正在成为掌握和运作网络资源的社会群体。中国。如何看待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乏持否定的态度,因为民众沉湎于追求物质丰盛、功利社交、名牌消费,金钱、物质和流行时尚的结合,导致奢侈和道德下降。原则上,这样的批评没有错误。问题是,没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哪里有文明形态的改变,制度转型自然没有任何社会基础。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民众生活方式是和物质匮乏和贫穷紧密联系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兼容的。如今急剧改变生活方式不可避免诉求与之适应的政治制度。
思想方式。人类大脑思想,从来需要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推理、联想和创新。网络打破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垄断,提供了一个随时开放的、平面的、便捷的、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巨大图书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所以,人们的思想方式开始变革,思想精英已经难以左右民众的思想生产,大众开始参与了思想生产,思想方式走向开放、个性化互动和透明,形成人们思想自主延伸与交流环境和氛围。其结果是社会建立了对思想产品多元化的审视角度和评价体系,刺激和激发人们独立心智和思想能力的发育和成长。人们记忆方式发生变化,选择记忆向重要信息点和信息获取路径倾斜。在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民众思想方式的改变显现的非常强烈,思想被禁锢的基础已经瓦解。人们从睡眼惺忪,到通勤车上,地铁站里,快餐店旁,移动数据网络和新媒体在持续地提供着知识和信息资源,唯恐错过什么消息,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互联网文化艺术产品,包括教育课程、影视、音乐,在给人们带来文化和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在渗透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而互联网文化从来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将多种文化、多民族的生活景象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张力的时代。如今,至少城市儿童都知道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大片。人们的时装、流行、影视的商业审美方面趋向 “国际标准”。国际化的互联网文化,不论是韩剧还是时尚传媒,都有着价值观念取向。面对大众思想方式的剧烈改变,有人忧虑人们失去独立认知能力削弱,集体思维代替个人思维,思维感性化和简单化,理性思维能力下降,以及思想大师稀缺。这些忧虑不无道理,却忽视了民众思维方式改变的重大历史进步意义。
财富管理方式。长期以来,中国民众不仅普遍贫穷,自己所有的货币财富积蓄不得不存入银行。在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下,民众在银行存款被迫缩水和贬值。过去,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主权开始回到民众手中。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焕发了民众的财富主权意识。过去财富控制在政府的金融机构手中,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主权开始回到民众手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余额宝”的横空出世。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建的“余额宝”服务悄然上线,以阿里巴巴集团先前创建的“支付宝”,即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的 简单、安全、快速在线服务,用户将钱从支付宝转入“余额宝”,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钱由基金管理,收益是投资收益,与“支付宝”区隔。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能拿到“投资收益”,且收益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在“余额宝”创建的6天内,用户数突破100万。2014年2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这一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A股股民的数量。“余额宝”用户数快速超越A股市场投资者人数,为A股市场敲响了警钟,对资金流入股市带来压力。此外,“余额宝”构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还有看到,中国民众因为资本数额有限和投资成本过高,少有直接投资机会。互联网金融正在提供更多的低成本的投资模式。“余额宝”和类产品重要优势就是具有低门槛、资本流动性比较好等特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焕发的民众的财富主权意识刚刚开始。最近因为“余额宝”引发的大论战,“要把百姓逼成经济学家”。
政府治理方式。在中国,互联网的产生和普及,导致一个公共空间的兴起和持续扩展,超越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或手段,进而倒逼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导致的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为“舆论”空间。在过去数年时间里,网络“舆论”形态快速变化,几年前,博客很有市场,之后微博几乎替代博客。政府一度忧虑微博的“大V”对舆论影响力过大。然而,微信又导致微博式微。微博是一个纵向关系--粉丝和大V,微信则是一个平等关系,是一个个朋友圈,形成圈套圈的微信群。微信推动“粉丝”时代让渡给“屌丝”时代,“大V”时代其实正悄然而去。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大众化、快速化和深层次化是大势所趋。例如,网络舆论对反腐,对环境污染,对城镇化等经济政策,以及对国际战略,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导致一种全民性的共识。例如,是网络舆论最终推动全社会就雾霾形成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共识。对此,政府对舆论治理方式,只能走向开明和宽容,形成了一种没有否定“新闻自由”的“自由”区间。
经济和政治制度转型,没有那么深奥。通过革命、战争、暴力所影响的历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强烈的。但是,因为通过革命、战争、暴力无法真正改变人类生存的时间和空间范式,不可能造成人类文明系统的变革。中国制度转型已经开始,只是转型的模式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政治改革”和“宪政民主”,而是体现在人民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持续改变之中,制度转型的动力不是来自意识形态的争论和思辨的讨论,而是来自民众拥有了信息力量,来自民间自组织能力。
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政治和权力体系的变革,利益结构的调整,新的系统替代旧的系统,并不一定要去破坏旧的系统,更大的可能性是旧的系统被急剧忽视和边缘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一个“核心-边缘”理论,人们在空间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核心和制造边缘。例如,城市化的过程就是部分农村从边缘成为中心,余下的农村更加边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视角中,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是从边缘状态变为主流状态的过程。旧的文明系统的衰亡,是被新的文明形态边缘化的后果。人们可以这样那样的解读罗马帝国的衰亡。最重要的是,罗马文明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新的文明形态所抛弃。只是抛弃的过程非常残忍。所以,制度转型不一定需要“急风暴雨”的冲突,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悄然方式实现。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制度转型正在超越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想框架,颠覆了人民常说的“右派”和“左派”将“政权”和“政治”在制度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绝对化的观念。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
布坎南无疑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学家。1962年,布坎南的代表著作《计算共识》出版,那时互联网革命尚未到来,在他 2013年去世的时候,互联网触发的信息革命,已经彻底改变了所有国家的制度环境。
布坎南创建的公共选择学派的主张和方法可以归纳为:公共选择的前提是个人作为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公共选择过程并不排除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一般民主过程的多数规则,以及“一致同意规则”存在缺陷。例如,多数主义规则很可能侵犯产权原则。所以,不可以多数人,或者以法律程序剥夺任何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一个成熟的自由社会需要通过公共服务组织的小规模化,以求扩大公众自由选择的范围,方便程度,提高效率,实现政治代表性和体现地方自治。
布坎南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公共选择学的影响。不论布卡南所说的“个人”还是“多数人”,其实还是工业生产为中心时代“人”,具有工业文明的社会性。但是,互联网改变了“人”本身。“人的现代性”的内涵发生了重要改变。从根本上说,互联网的历史意义早已经超越互联网自身,不仅仅克服了民众参与公共选择的技术障碍,而是使人类“网民”化,在于创造了依存于互联网的新人类。对互联网持悲观论的人们常常忽视或遗忘这个事实。
因为互联网时代,正在迅速改变过去的以权力为基础的不公平的社会契约体系,完结国家绝对权威下的层层契约结构。现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开始全面展现。当这样的契约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以国家、政府和权力为基础的不平等的社会契约就会弱化。卢梭所说的社会契约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有力推动公众政策选择模式的转型。在民主制度国家,政府本来就不得不屈服于民众的要求,公共政策不再是政府至上政策,而是向民众倾斜的政策。因为互联网,民主制度的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公共目标、边界和结构,以及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的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都呈现成民意直接主导的趋势。政府惟有企望通过都通过民众参与的辩论,吸引更多民众成为实现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转型,改善其民主制度的主体。这样做,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高,不仅分享社会效益,也承担了社会成本。换句话说,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政策选择的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益。一个开放的和吸纳民众参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利于经济成长。例如,2013年10月,英国通过法令保障公司员工拥有公司股份,加快人人都当股东和人民资本主义的历史步伐,是民众对公共政策强有力影响的结果。还例如,奥地利16岁青年就有投票权,公民在年龄跨度上加大,使得公共选择空间扩大,公共政策结构复杂化,张力增加。
2012年,美国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国家为什么失败》,作者是艾塞莫鲁和罗宾森。这本书中在总结古今中外不少国家失败的历史检验和教训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繁荣富裕不是设计出来的”,不可依赖聪明睿智的领袖人物。这个结论揭示了制度转型和历史进步的本质。
第二篇: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中国科技制度转型
林怀志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工科创新班交通机电类专业2011级(1)班,学号:
3116207008)
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壮大,必须突破资源、科学技术等劲瓶的限制,其中科学技术的突破尤为重要,科技的进步能够治本,从而解决现所面临的窘境。然而,科技的进步正面临着制度限制、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怎样去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科技制度的转型、实现科技进步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形势,关乎是否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制度; 利益关系;改革
一、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作用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其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模式,改变了社会主义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不断要求人们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的时代,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工具。总之,科学技术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年轻一代对电子产品的接受与使用能力远远高于老一辈的人们。
二、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需克服的问题
科学技术如此举足轻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低迷时期,在那特定的时代中,就科技方面,就主要任务三加紧学习,跟上世界的步伐。中国的“反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顶峰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如此。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不得不面临资源缺乏,科学技术难以突破等颈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科技的转型,但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科技立法体系不完整。
虽然在1985年实施科学体制改革,但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责任却没有具体落实,对专利的保护措施,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明确的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的措施。在中国山寨现象泛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锁转化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科技投入没有形成规律性的稳定增长机制。
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科技拨款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仅维持在0.6%左右
[2];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国家属于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
(三)科技管理体制不顺。
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机构分属不同系统,协调配合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目前,中国科技管理部门包括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军方等。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科技资金管理部门多,体系分割严重,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相互分立、民用科研与军用科研分立、科技资源部门、地域相互分割,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资源变得分散。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政府,分别设有数百种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留学人员项目”等命名的专项基金,科研人员通过不同渠道,以大体相似的内容,重复申请课题或同一课题被重复立项,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
(四)科技投入方式不能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大部分的财政科研经费主要以课题形式投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
[3]所,企业研究经费来源中财政资金的比例仅占14%。这种资金投入方式,一方
面造成资助项目重复与不足同时并存,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财政资金沉淀于某一部门,不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中国存在着误区:中国是研究所办公司,而发达国家是跨国公司办研究开发机构,产学研紧密结合,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投入和执行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没有担负起研究开发主力军的重担。
(五)协同创新不够。
中国科研创新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是封闭管理。在部门所有制下,多个研究项目和经费渠道的重复设置和封闭使用,使课题运行经费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科学研究的效率、科研设备共享程度和人才利用率低下。
(六)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不足。
科研人员一般通过福利安排而非激励奖制。与前几年教师下海经商的现象同出一辙的是,中国科研院所人才损失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七)人才培养的方式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生“填鸭式”的教育,未能让学生培养一种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高校的商业化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学习成为就业的前提,就业成为学习的目的,都使得中国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解决上述问题,需解决的根本是利益障碍与封闭障碍。
没有足够的劳动收入或者在比别人努力的条件下,得到的却是与别人一样的回报。这就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激情,只是应付一下上级锁下派的任务。同时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多做多措,不做不错的心理,衍生的就是事物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推诿的不良习气,人与人间的相互隔阂,部门间的相互隔阂,部门联系不紧密,进而造成资源的重叠使用与浪费。另一方面,科学体制保障的不完善,没有给知识产权一个很好的保障,劳动者没有获得他所认为的价值,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到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也使得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的不足。相关部门的一把手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利与其不敢放手改革,生怕承担责任的心态,也使得科学体制保障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在封闭的管理形式中,各部门不能统筹有效资源与信息,也是在为科学创新度不够作伥。
四、科学体制的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科技体制上,从行政驱动转型为法律驱动。
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工业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的措施是从立法角度明确科技的优先地位。虽然,中国的《科技进步法》[4]已经明确提出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法规以及实施细则,上述要求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科技投入的法律地位以及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标准化口径,依法建立保障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机制。在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健全科技责任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在科技投入上,从节约资金转型为稳定增长。
从科技投入的增长轨迹来看,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存在以节约资金为出发点支出科技资金的现象,真正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高。
(三)在科技管理上,从无限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
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与课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依靠科技中介机构完成课题的委托与评审。建议大力发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合同仲裁、中介机构资质认证等专业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可将课题管理下放到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建设并完善市场体制。
(四)在科技投入方式上,从单一的课题形式转型为研发合同。中国政府资金用于投入企业的研发经费明显偏低。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企业研发投入中的杠杆作用。借鉴国际经验,以研发合同等模式逐步取代单一的课题形式,把企业培养成为创新研发的主体,帮助企业克服研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外溢性和资源障碍。
(五)在科技创新上,从封闭创新转型为协同创新。
加大对合作性研发的支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生产制造环节的衔接,在立项初期即确定科研机构与研发企业的合作机制,克服以机构为中心的体系分割。
(六)对科技人才,从福利安排转型为激励安排。
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中国推出的国家科技奖励政策、政府特殊津贴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科技人才体系而言,覆盖范围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为此,应建立覆盖全体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确保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创新原动力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激励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激励。打破个别人、个别机构垄断项目的现象,让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合作创新。二是权益激励。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参与企业科研,并给予一定的权益,包括股权激励。三是酬劳激励。目前,公益科研院所、高校的一般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界定课题中的报酬,使他们劳有所得。
四是精神激励。科学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科研人员需有四种精神支撑: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那种做事、评价和决策最终取决于政府权威的习惯做法,应当让位于科学、民主的方式。惟此,中国的科研事业才大有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七)对于人才的培养
应从小做起,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思维变换,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1] 《马克思主义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2]
[3] http:///wzlm/zwdt/czxx/10899.htm
[4] http:///content.asp?articleid=559
第三篇: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运营商的战略转型范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运营商的战略转型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泰尔管理研究所 靳亚男
移动互联网作为全球ICT行业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中国电信传统业务和商业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国内运营企业的发展轨迹,中国运营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做出了战略调整,而身处全球最大亦是最为复杂的电信市场,也注定了这一转型过程的艰难与不易。
一、当前国内电信市场发展的整体状况
1、电信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性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用户规模看,中国电信市场用户规模继续维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达9.21亿户,普及率为68.8%,但与国际上其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内地移动电话普及率未来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用户增长对收入拉动的作用已经接近极限,用户增长已不能继续为行业注入增长动力,整体行业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方式。
图1 2009-2011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
数据来源:三大运营商年报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也迅速增大,达到3.18亿人,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6.9%。手机上网用户占比快速提升,由09年6月的23.1%发展到11年6月的35%。
图2 2009-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
数据来源:《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运营收入来看,自2004年起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就进入了慢速增长通道,实际增长率已经持续低于GDP增长率,语音等传统电信业务收入增长乏力。与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趋缓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自2004-20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3%,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从而带动移动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2005-2010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2010年中国移动增值市场规模达1947亿元,同比增长8.6%。截至2011年6月,作为国内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收入已达32.2%,即将占据三分之一强的重要地位。
2011年,电信运营商3G网络建设仍在持续,4G/LTE部署已匆匆上马。从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来看,在3G/4G网络上投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从2009年到2010年的一年时间内,三大运营商3G网络建设总投资超过2800亿元,其中2009年的投资达到1350-1650亿。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内,3G网络覆盖了90%以上的大中城市。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实现了跨跃式增长。
2、用户移动互联需求日益旺盛,移动互联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当前,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移动互联网新兴业务快速崛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车载导航等融合类产品逐步普及,3G网络建设推进加快,这三方面的利好因素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宽带接入务流量的快速攀升,移动互联网用户加速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监测,2011年上半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手机上网应用的使用深度进一步提升,各项应用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基本都有一定提升。排名前三的业务分别是:手机即时通信、手机网络新闻和手机搜索,其中,手机即时通信仍然是使用率最高的应用,使用率达到71.8%;手机网络新闻排名第二,达62.6%;手机搜索排名第三,达到59.5%。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微博成为2011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虽然目前手机微博使用率还不是很高,但增长速度惊人,2011年上半年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34.0%,较2010年下半年的15.5%增加18.5个百分点。
图3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使用率 数据来源:《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另一方面,智能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手,相比传统手机用户,智能终端使得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和信令流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根据贝叶思咨询数据监测,2011年1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和销售额增速分别为185.7%和162.5%,智能手机占总体手机销量的比重已经从2009年的3.7%提高至2011年1季度的18.2%,智能手机的发展势头锐不可挡,智能终端引发的“流量风暴”随之而来。
3、ICT产业生态系统持续演化,产业生态内部交叉竞争日趋激烈
在移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大趋势下,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电信运营商对产业链的控制,正在受到冲击,中国三大运营商通吃产业上下游的局面将被打破。终端、内容应用、系统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争夺重点,各大厂商通过向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不断向电信运营领域渗透,产业链条集合交叉、融合大势所趋。
二、新时期下中国运营业的战略转型
在产业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在移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大趋势下,在传统业务收入增长持续乏力的巨大压力下,谁能尽快适应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游戏规则,谁能把握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机遇,谁就将在下一波产业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在下一轮的产业竞争重组中存活下来并持续壮大。由此,当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倒逼中国运营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转型事关生死。
1、国内三大运营商的转型战略
当前,来自互联网和终端厂商的竞争令电信运营商倍感压力,在这种新的竞争形态下,电信运营商面临沦为管道的危险。可以预见,在话音业务收入不断下滑的趋势下,基于流量的业务经营已经成为运营商竞争的重中之重。当前,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改变前几年定位于全业务提供商的转型目标,向着智能管道的方向迈进,中国运营商的二次转型正在拉开序幕。中国电信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智能管道”概念的运营商,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确立了新三者定位:要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中国电信将智能管道视为流量经营的根基,并于今年开始实施移动流量的精确管控。中国移动也提出了“智能管道”概念,董事长王建宙提出,要“积极向产业链资源渗透,集中优势打造优质的、有服务的、增值的智能管道”,着力增强自身对网络的掌控优势,在全集团展开流量经营的创新探索,特别是强力推动TD-LTE产业的发展。中国联通尽管尚未明确提出“智能管道”概念,但对于通信管道“智能化”建设也有所尝试,创新性地引入了定向流量模式,逐渐完善基于流量的资费体系。
2、其他运营企业的转型战略
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向融合态势发展,竞争之势白热化,移动互联网生态圈正变得日益繁荣。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信领域之外的主体也纷纷踏上了漫漫转型之路。
首先看PC阵营,中国联想集团,国内PC巨头,2009年11月回购联想移动,2010年1月发布移动互联网战略“乐计划”,推出乐phone、乐book和ideapad U1 Hybrid notebook三款极富创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整合了从产品端到后台服务端的一体化资源,正式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抢占未来IT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再看互联网阵营,国内IT巨头腾讯,2011年9月对外高调推出“腾讯应用中心”,发布了集成“云”性能的腾讯手机QQ浏览器,具备云存储、云转换、云安全、云账号和云开放五个层面的功能。腾讯的移动互联网布局之意一览无余。
甚至连电商阿里巴巴,2011年7月联合国内手机厂商天语、芯片厂商NVIDIA正式推出了首款阿里云双核智能手机。阿里云手机最大的看点,便是其操作系统。从中可以窥见阿里巴巴意图将云服务与操作系统合二为一、一手掌握的雄心,实现移动互联网“云、管、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战略布局。
无论是传统的PC制造厂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通信领域,或直接布局手机终端,或打造终端平台、软件,希望凭借其硬件、软件优势,通过硬件植入其自身的服务内容,并最终通过内容获利。互联网公司业已成为运营商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劲敌。
三、中国运营企业转型中的具体举措
为落实转型战略,各大运营企业,围绕移动互联网业务,从网络建设、到运营平台、到流程机制、到业务拓展等方方面面展开全方位的变革。
1、加快推进网络的建设升级:部署3G网络,推进4G演进,打造高带宽移动互联网
移动数据业务量的激增对3G网络数据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高数据流量的业务,如视频类业务等,这对于移动网络本身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电信网络运营企业对症下药,构建完善的网络架构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
2009年1月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都展开了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中国移动大力推进“四网融合”,适度延伸TD-SCDMA地域覆盖,实现向规模运营的转变。中国联通以产业链最为成熟的WCDMA技术为依托,结合市场需求,在现有3G覆盖的基础上优先通过网络优化解决 3G 建成区内的盲区,完善深度覆盖。中国电信以最快速度建成国内商用最早的3G网络,坚持精确化管理、效益型发展和差异化运营的移动网基本思路,为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业务提供差异化的3G数据网络承载能力和保障。
2、持续推进生产运营精细化:落实智能管道、流量经营,使流量与收入形成正向联动
流量是运营商在3G时代的主要价值载体,一般采用区隔用户和流量的方式进行,以实现不同用户、不同终端、不同业务的差异化收费,将流量的价值精细化。虽然流量正成为运营商收入的新增点,但其耗费的资源和成本与带来的收入并不匹配,运营商正面临着“10%的业务可能耗费90%网络资源”这一矛盾。
因此流量经营应该以智能管道(物理网络)和聚合平台(商业网络)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经营方向,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二次转型后的“智能管道”,代表着精品化网络建设和经营的开端,是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确保量收同步增长是运营商必须面对的难题。
3、建立强大的后台支撑能力:积极推进云计算能力的搭建、云计算服务的提供
运营商将云计算相关技术(虚拟化、资源管理与监控、用户配置、并行计算等)应用于现有数据中心,将有助于集中化管理体系实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与按需响应,有助于集中化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同时,结合云计算平台,运营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服务,未来更多地直接面向用户提供云服务,从而避免“被管道化”。
4、加强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有效运用双边市场理念,打造杀手级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不是单纯的资源的竞争,而是以能力驱动,涵盖平台、支撑、产品、服务、合作的全方位竞争。平台的建立与运营,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竞争的关键。同时,移动互联网推动了产业链由单边市场向双边市场转变,运营商以平台提供者的姿态,商业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定价、运营等方式需平衡多方因素。
图4双边市场下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四篇:汽车保险与理赔论文--朱嘉强(范文模版)
我国汽车保险理赔服务模式
汽车工程系08级车辆6班朱嘉强2008308184
54【内容摘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自然规律的不可预见性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总结。当人们遇到不幸的事件时,终究会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毁损的结果。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保险是人们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即人们可以通过进行风险转嫁并取得相应的保障。在车险经营的许多环节中,车险理赔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重点问题。因为理赔时保险服务的重要环节,它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保险公司的经营质量。现在很多公司为了区的业务规模,不断降低费率,利用应收等一系列的非法手段去争取市场。面对这些不良的现象,各家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都非常重视并大力投入,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提高汽车保险理赔服务和如何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保险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保险汽车理赔理赔服务存在的弊端发展策略
一、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及其意义
1、含义
汽车保险理赔是指被保险车辆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后,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条款的约定,审核保险责任、确认损失程度,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请求进行处理的法律行为。
2、意义
汽车理赔是保险业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保险公司要谨慎处理好汽车理赔工作和服务。做好理赔服务工作在维护投保人的利益,防灾防损和损失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2008年初的雪灾,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面对特大灾情,各家保险公司统筹协调公司资源,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建立绿色理赔通道,保险业在大灾面前遇险而动,反应迅速,表现出极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应对风险、抢险救灾的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坚决履行着保险的职责,这样汽车保险的承保得到了检验,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得到了保障,汽车的经济效益得
到了充分的反映。理赔的宗旨是:“质量第一,信誉致上,依法有据,公平合理”其中理赔的宗旨更加体现了理赔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现在我国理赔服务模式的特点
由于机动车辆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要求保险公司在经营,特别是在提供服务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与机动车辆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或者服务机制,做好机动车辆出险后的处理工作。这种服务体系或机制主要是围绕在保险车辆出险后及时的援救、查勘、定损和修复方面,同时,还包括处理涉及第三者责任的案件。目前,我国较为成熟和流行的模式是以保险公司自主理赔为主导的理赔服务模式,其特点为:
1.各自建立自己的服务热线,对被保险人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通过热线接受报案。
2.各自建立自己的查勘队伍,自身配备齐全的查勘车辆和相应设备,接受自身客户服务中心的调度和现场查勘定损。
3.各自建立自己的车辆零配件报价中心,针对车险赔付项目所占比重高,对车险赔付率和经营利润影响大,同时又是最容易产生暴利的零配件赔款,各家保险公司都非常重视,组织专人从事汽车配件价格的收集、报价和核价工作。
4.查勘定损的某个环节或服务辐射不到的某个领域才交由公估公司、物价部门、修理厂、调查公司等外部机构去完成。
三、我国汽车保险理赔服务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查勘定损和理算相统一的管理模式
查勘、定损和理算结合由保险公司承担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保险公司市场主体少,被保险人保险意识浅薄,保险公估业不发达,汽车修理市场比较混乱,社会信用环境差等。这种合并由保险公司承担的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国际上先进的理赔经验和方法不断传入中国,被保险人的意识也不断提高,这种合并模式的弊端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公司资金投入大,工作效率低,经营效率差,对于保险公司自身来说,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处理繁琐的保险理赔工作,从而导致了其保险公司内部管
理和经营效率的地下。保险公司这种合并的经营模式的不合理性与我国保险公司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培养核心竞争力,走保险专业化的道路相比,是不相适应的,差距很大。
2、保险理赔业务透明度差,有失公正,汽车保险的定损理赔工作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生产项目,其涉及的利益面广,专业性强,理算环节多等,这就要求理赔业务公开、透明。保险公司自己定损就好比保险公司既做“运动员”,又当“裁判”,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意味着违背了保险的宗旨和公正的原则要求。这种矛盾往往很容易出现,也容易产生一些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二)保险公司保险理赔服务内部管理不完善
保险公司理赔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建立很好的定期检查制度,检查理赔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发现和提高,同时保险公司出现理赔案件回访制度和信访投诉的接待质量差,理赔社会监督功能弱。针对大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在理赔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给客户正确的指导和及时收集被保险人对理赔的意见和建议等管理不健全的制度。
四、我国汽车保险理赔服务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查勘定损和理算分离
我们的汽车保险要走国际化道路,有必要汽车保险的检查从保险理赔中分离出去,由承保机动车损失检验的专业的保险公估公司负责,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公估公司的检验报告进行理算,由没有利益的第三方进行检验工作,实现保险公司的公正原则,避免理赔时的不必要的纠纷;其次由专业的人员负责查勘和定损工作更能体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服务趋势。
(二)加大车险理赔信息系统环节的开发
目前少数大的保险公司启动了网络远程定损,当被保险车辆在任何地方发生事故后,被保险人可以直接在投保地保险公司通过网上远程进行定损理赔工作,这样提高了效率,极大地方便了被保险人。所以面对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利用网络信息化提高查勘调度的合理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各保险公司要建立好自己的修理零配件的报价系统,建好技术支撑,打造专业品牌。提高保险车辆出现后报案的及时性和方便性。从而提高查勘定损的效率和车险理赔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提高理赔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公司内控制度
理赔工作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车险业务,车险理赔工作对理赔人员的个人修养,业务本质都有重要的要求。理赔人员应该精通汽车保险法规,保险条款,相关专业知识,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理赔要做到“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对客户热情,诚恳。同时各保险公司要定期对理赔的每个环节进行综合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建立案件回访制度和车险理赔综合查询制度。同时进行客户理赔满意度调查。通过一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被保险人进行问卷调查方式,以全面了解被保险人的满意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回收问卷,并对此进行分析去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改善和提高汽车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四)提升理赔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新出台的《保险法》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的求偿权,客观上对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在核赔环节中,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适当将规则放宽,做到“应赔尽赔,不拖赔,不惜赔,甚至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找理由赔付”同时,要在准确合理的基础上,突出一个“快”字,为客户解决后顾之忧。要持续推动以便捷、快速、高效的理赔服务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扩大便捷服务范围,简化理赔单证和手续。提高理赔案件处理时效,增加客户满意度,从整体上做到提高客户理赔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延礼.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书社,2001
[2]陈欣,等.产业和责任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2002
[3]昭海忠.汽车保险与理赔.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五篇:互联网思维与转型 培训总结
龙电协〔2015〕28号
“互联网思维与转型”培训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大批的传统企业转型发展电子商务的意愿明显增强并开始尝试触电,移动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职业化电商人才匮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营销模式以及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也益发凸显。我会应需而动,决定开办为期两天的“互联网思维与转型”培训,培训主要分两个主题:《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转型》和《互联网形势下企业团队建设》。
对我协会企业单位会员,本土传统经营的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类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保险类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学生、龙岩各县市区电子商务协(商)会会员、县市区农民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龙岩市各行业商(协)会会员等约100人。基本达成了预期的培训目标,协会会员,传统企业家,农民创业者、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等全面接受培训。培训内容是《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转型》和《互联网形势下企业团队建设》两个主题。《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转型》,主要解析互联网时空大趋势,电商企业如何获取国家电商互联网扶持政策,解读国家“十三五”互联网战略规划,现在互联网思维大战略,传统企业如何借力互联思维进行企业转型和升级等。《互联网形势下企业团队建设》,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团队变革启蒙是执行主体,执行在于要具有“商业人格”,了解执行的结果与任务训练,明确执行方向是客户价值训练,执行的标准是责任思维训练,面对企业管理问题要适当的做出决策进行调整等内容。通过这次学习,希望大家能提高企业发展意识,能认识到“互联网+”的必要性和趋势,能更好的利用“电子商务”这一个工具,能借助这一工具更好的发展自身企业。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能充分提高企业“团队建设”重要性的意识,“团队”是企业争取实现企业更好的转型和升级的扎实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培训班特别聘请行业专家库的专家现场授课,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逐条逐款、系统、详细的讲解了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转型“思维要互联网化”,并列举大量事例对“互联网思维与转型”进行详细解读。培训中,还以台上台下互动的方式与参训人员就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深入浅出的解答了参训人员的提问,使参训人员听了一致感到受益匪浅,既加深了对企业“互联网思维与转型”的理解,又进一步提高了贯彻领导者对于“企业团队”执行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新认识。称赞这次培训班办的及时,办得好。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知识印在脑海里,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回去后要切实做好企业转型升级——“触电”工作,要有方向,有目的的引进“互联网+”进入企业,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为自己的企业谋新路,制定新方针,好好的学会应用“电子商务、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企业接下去的发展做好布局,同时打造出属于自己企业特有的“完美团队”,争取为我市市场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龙岩市电子商务协会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