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

时间:2019-05-14 01: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篇: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

1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

邹慧* 【摘要】初查是检察机关反贪、反渎等自侦部门对线索分析完毕后所开展的专门性的调查活动。近年来,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初查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案件最终能否顺利的破获。应该树立初查第一的原则,提高对初查工作性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样才能为后续的侦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职务犯罪案件 反贪污贿赂 初查计划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罪、受贿罪、渎职犯罪等。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作案手段等也各不相同。

职务犯罪领域中的初查是指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对收到的有关职务犯罪案件控告、检举线索、自首以及检察机关自己发现的线索,为判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是否需要立案侦查而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一般而言,职务犯罪初查的内容应当包括:

1、初查对象的主体身份及其基本情况、政治身份、社会职务、家庭成员、海外关系等;

2、初查内容涉及的人和事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情节等;

3、其他需要查清的事项。

*邹慧,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职务犯罪初查作为衔接立案与侦查的桥梁,是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特有的刑事诉讼程序,也是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件利器,其效果如何往往关系到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最终能否及时侦破。而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有些检察机关的侦查员对初查的性质以及地位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忽视初查工作的开展,造成案件承办质量的下降。

一、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性质

简单地说,职务犯罪初查就是立案前的审查和一般性的调查活动,它是后续侦查的前奏,是立案的基础。只有对初查的法律性质作出界定,才能使初查有法律依据。法律地位明确了,才能规范初查行为,避免在初查阶段滥用强制措施,减少违法违纪现象,提高初查效率,防止有价值的线索流失。

为了提高初查工作的地位,同时为了加强对初查工作的领导,1998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最为权威和系统司法解释一一《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章第2节规定了“初查”制度。该《规则》第128条规定:“在举报线索的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等不限制被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初查对象的财产。”这说明,职务犯罪初查虽然可以在立案前对案件线索进行审查和调查,但是在初查过程中,不得对被调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只能采取秘密的,较缓和的审查手段。可见,职务犯罪初查不是侦查行为。

初查阶段虽然不允许采取强制措施,但包含着侦查的核心内容,表现在: 第一,初查启动的基础。初查是检察机关对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材料开展的刑事司法调查。它和侦查启动的基础一样,均缘于法定的刑事涉案事由,同样具备专门办案调查的显著特征。第二,初查追求的目标。初查目的在于查清有无职务犯罪事实发生、确认嫌疑人、性质情节如何、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等。这与侦查的目标并行不悖。第三,初查工作的内容。检察机关反贪工作实践表明,能否及时有效地对职务犯罪进行刑事追究,特别是重大复杂案件,与初查活动密切相关。初查工作内容广泛,和侦查活动一样,也需要进行的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所不同的只是排除了对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强制性措施。初查工作内容,无不围绕获取证据这个核心。由于初查秘密进行,更应当讲究专业技巧,显示了与侦查内容高度的同一性。鉴于此,认为职务犯罪初查具备侦查属性是勿庸置疑的。正是由于职务犯罪初查的“准侦查性”,才使得初查得到的诉讼证据不存在法律上的疑问,从而为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扫除了障碍。大量成功的案例说明,在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特别是侦破疑难复杂的贪污贿赂案件,初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初查的产生及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实际是自侦活动规律性的反映,它来源于司法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布局

贪污贿赂犯罪,尤其是大要案线索的初查,应强调侦查意识和科学运筹,搞好初查布局。在初查布局中应:①坚持证据调查思维原则;②注意初查宏观布局(权衡)策略与微观方法、技巧相结合;③以立案(不立案)、破案调查为主要任务,并注意以案件整体、长远调查的“谋划”统揽全局;④以收集立案(不立案)、破案证据为主,兼顾证据的审查、运用及初步固定和保全,并注意对潜在性证据“资源”的保护;⑤注重证据调查谋略、艺术、技巧及手段的“科技含量”和调查方法的有效性、科学性。

三、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加强和完善初查工作的基本策略 由于这类案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在初查职务犯罪案件时,应注意初查的方法与策略,以获取成案的主要证据,确保案件的成案率。笔者作为一名反贪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只要初查工作做到位,成案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提高对初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初查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保证反贪案件的数量、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我院反贪工作实际和学习他人经验,笔者对初查工作总结为“五个字”:

一是“精”字,要在筛选线索上动脑筋。仔细筛选线索,确定初查方向,制定初查方案。初查的任务是初步查明案件事实、掌握主要证据、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的决定,因此,初查首先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开展工作。在对案件决定初查前,应对举报线索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从中找出几条有价值、有关联甚至能互相引证的线索作为初查的范围,针对线索的具体情况,制定初查方案,确定初查方向,抓住案件中的关键问题,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初查工作,以获取有价值的证据。一般来说,非法所得或造成损失的数额与初查价值成正比。同时,举报人提供的细节越多、证据越多,则举报案件的事实就越可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注重把握“四大要素”,进一步提高成案率:

1、线索的来源渠道。掌握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的关系,分析举报动机、目的,推断线索的可信程度。

2、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注意分析职务与作案时间的联系,以确定是否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3、线索反映的基本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作案的过程是否合乎职务犯罪作案的特点、规律与表现形式。

4、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经营管理情况。

二是“秘”字,在初查保密制度上下功夫。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时,为了减少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保证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应严格控制知密范围,做好案件线索的专人控制工作,严格控制知情面,是搞好保密工作的第一步。无论是举报的材料,还是通过办案发现的案件线索,都应当严格保守秘密,缩小知情人的范围。正式传唤嫌疑人后,要继续做好对案件的进展情况、证据情况等保密工作,确保案件初查的顺利进行。在初查过程中,我们应尽力隐蔽初查意图,或以案隐案或声东击西,给犯罪嫌疑人以错觉,以便秘密获取证据,给犯罪嫌疑人碎不及防的打击。秘密初查是职务犯罪案件的一大特点,查处职务犯罪案件,不能够依靠过去那种公开表明干警身份找有关人员调查取证的方法来初查成案,而是根据需要采取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调查取证时,可与纪检监察、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以查偷、漏税、违法违纪检查等为由,多方开辟途径,突破案件,获取关键性的证据。在秘密接触举报人、知情人了解情况的同时,应把外围可搜取的物证、书证、票证等有关材料搜集到手,进行必要的证据保全。

三是要围绕“细”字,在初查方案上做文章。清晰、缜密的初查方案是初查工作的中枢神经,是能否成案的关键。在制定初查方案时,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认真综合、分析初查线索,找准突破口。第二步是深入思考,制定初查的步骤、方法和措施。要围绕案件关键突破口,大家集思广益,仔细推敲,拟订详细、周密的初查方案,避免办案工作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步是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因素,避免措手不及。

四是要围绕“智”字,选准突破口,巧施侦查策略,在初查中注重灵活运用策略,以智取胜。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嫌疑人文化层次较高、社会经验丰富、社会关系复杂,在作案前往往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策划,反侦查能力较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进而施展反侦查伎俩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绝不能把破案的希望寄托在嫌疑人的口供上,要综合运用正确的方法,力争通过初查掌握关键证据,一举制服对手。一是初查方法要得当,查处范围分工明确,内部人员之间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贻误战机,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得以串供、伪造、藏匿、毁灭证据。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应优先初查决定线索是否成案的主要证据,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如有的案件是共同犯罪,有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涉嫌犯罪,多种情况下有主犯和从犯之分,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动机和目的不同,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也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同,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能够被我们利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在初查中如果能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和问题,并加以利用,就能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查清案件真实情况的目的。

五是要围绕“准”字,在证据收集上下功夫。初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立案证据。而所获取的证据不仅要能保证解决“十二小时讯问”问题,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能为风险立案提供条件。因此,初查中,要严格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进行初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收集证据;要在被查对象毫无警觉的情况下,迅速获取主要证据,一旦条件成熟,即可转入侦查;初查中收集证据,不仅要为首次讯问突破口供打下基础,还要为向审查起诉环节延伸考虑,争取达到定罪量刑的要求。

初查工作除要获取必要的犯罪证据外,还要全面了解被举报人的个人情况,为下一步侦查讯问奠定基础。如个人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工作变动情况、有无情妇(夫)、家庭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还有一个是证据固定问题。一般性的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都比较容易固定。关键在于证人证言,证人由于害怕被报复或进一步的报复,经常在法庭上做相反陈述。而我们现在正在实行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针对相反陈述的有力武器。它一方面能破解当事人“翻供现象”,保障当事人人权,另一方面,能用事实“自证清白”,维护检察官的良好形象。

四、结语

初查案件是为了查明事实,揭露犯罪,是立案侦查的基础。职务犯罪案件办案实践证明,撤案,错误拘留、错误逮捕,无罪判决以及错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无不源于错误立案,而错误立案又基本源于初查不到位、不彻底和不科学。因而,初查在保证案件质量和最大限度防止错案发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就查办职务犯罪而言,如果在立案前不设置初查制度,那么根本无法保证自侦案件的成案率和采取强制措施、侦查措施的正确率、起诉率和判决率,也即无法保证案件质量,并且产生不良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办案工作经验及有关科学知识,讲究策略及方法,搞好初查工作,才能提高案件的成案率,确保案件的质量。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贿赂总局编.《反贪工作指导》.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2]黄维智,雷建昌,张斌.职务犯罪证据的收集与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3]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立案审查方法.http://Lunwen.5law.cn.2009-8-18.

[4]邱成功.完善检察机关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工作构想.检察实践.2010(2).

第二篇: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初查权相关问题的初探

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

初查权相关问题的初探

呼兰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王海鹏

初查作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必经阶段,由于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初查的明确规定,使检察机关的初查权饱受争议。争议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初查制度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初查权都包括哪些权力等内容上。目前,法学界对此依然是存在两种意见,难以形成共识。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章的规定,初查是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在立案前进行的审查,审查方法包括必要的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虽然刑事诉讼法对初查没有明确的规定,也不是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但是初查活动是客观存在于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过程当中的,是职务犯罪查办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相关规定所开展的立案前的调查活动。检察机关在立案前拥有初查权,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职务犯罪手段的特点决定初查是立案前的必经阶段。职务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智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导致举报材料很少能提供足够据以立案的证据;也就是说,检察机关受理举报线索后,在立案前是否有犯罪行为和犯罪事实处于不明朗或不确定的状态。如果侦查部门完全采信举报材料所反映的情况,直接立案,既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标准,又容易导致无辜的人受到法律追究,损害法律的尊严;若以事实不清、不符合立案标准,不予受理,既可能纵容职务犯罪,又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动摇反腐决心。要按照举报线索进一步获取证据,确认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检察机关必须采用一些措施来搜集证据,以决定是否立 案,而获取证据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初查;通过初查获取证据,为立案侦查奠定坚实的基础,案件就更容易突破,初查是确保案件质量的关键环节。从检察工作实践看,没有经过初查,仅凭对举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查来决定是否立案的,往往即使立了案,也会由于证据不够全面、扎实而使案件的侦查工作陷入骑虎难下的被动局面。

二、职务犯罪侦查方式决定初查是立案前的必经阶段。职务犯罪的侦查与普通刑事犯罪的侦查不同,普通刑事案件以事立案,采取由事到人的方式开展侦查,只要发生了刑事案件就应当立案,而且立案的时候犯罪结果已经清楚明确,侦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找和确定犯罪嫌疑人,并搜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行为是犯罪嫌疑人所为,即认为案件告破;而职务犯罪案件大多不能以事立案,必须采取由人到事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受理举报线索后,是否有犯罪行为发生、是谁所为均不清楚,犯罪结果有的也不确定,很难判断是否具备立案条件,而要立案就必须查明是否确有犯罪行为发生、是谁所为,初步掌握人与事之间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时才能决定是否立案。往往在职务犯罪的举报材料中,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举报人涉嫌犯罪的,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立案前,只有通过秘密地开展深入细致的初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举报线索,仔细甄别,在获取更加充分可靠的证据基础上,决定是否立案。

三、树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决定初查是立案前的必用措施。职务犯罪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检察机关作为宪法确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肩负着打击职务犯罪、惩治腐败的神圣职责,而且负有监督法律得以公平、公正、规范执行的职责,树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不断提升查办职务犯罪的能力,确保打击职务犯罪的效率和效果,倍受人民群众关注;同时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做出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以及撤案处理,既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各界评议检察工作成败的重点。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在决定是否立案、撤案、不批捕、不起诉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对职务犯罪案 件所做出的处理决定,做到准确无误,令人民群众信服。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立案前扎实有效的初查工作基础之上,没有充分的初查就很难对案件的性质、作案的手段、犯罪的后果等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也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虽然初查是检察机关在对职务犯罪线索决定立案前的必经阶段,但在《刑事诉讼法》中毕竟没有明文规定初查程序,更没有规定初查权应由哪个部门行使、怎样行使等;而检察机关在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为自身配置了初查权,不免有违法之嫌,因此,在初查工作中,就会遇到一些麻烦和问题。

一是开展初查没有法律依据,当事人不予配合的现象时有出现。检察机关行使初查权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刑事诉讼规则》虽然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是狭义上的法律,行使初查权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在当事人不予配合时,检察机关束手无策。例如:在初查阶段,检察机关需要对被查对象的存款情况进行查询,因没有正式立案,无法出具协助查询通知书,按照银行部门的规定,银行有权拒绝查询,而检察机关面对银行的拒绝查询行为,却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对银行的拒不查询行为予以制裁。再如:需要了解被举报人的情况时,约见知情人时,既不能使用询问证人通知书,也不能使用传唤,知情人完全有权利拒不接受约见,而检察机关无法对其采取任何强制措施。

二是初查权启动的条件和权力的内容不够明晰。刑事诉讼法对初查权没有明确规定,而《刑事诉讼规则》第128条规定:“在举报线索的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这些关于初查权的规定都过于原则和笼统,导致初查权应当在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启动、启动以后初查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问题不够明确,缺少对初查权的程序性规定,导致初查启动随意性大、初查权被滥用、对初查权监督不力等 问题出现,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遭到质疑,破坏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

呼兰区院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注重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时刻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作为加强业务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针对初查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予以解决: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借助其他部门的职能搜集线索。按照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被举报人在立案之前既没有调查权,也不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我们为了不贻误战机,不影响对案件的正常查处,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注重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协作与配合,借助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双规”、经济责任审计等措施,获取职务犯罪的证据进一步扩大线索,将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初查活动寓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调查、审计之中,使初查活动少受、免受质疑;同时,注意选择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人品好、作风硬、善保密的干部配合工作,严格控制初查工作的知情范围,确保初查工作的保密性,使初查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有价值的证据,为立案后快速突破案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强化内部监督,进一步规范初查权的运行。根据多年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看,初查权主要包括:线索收集权、线索利用权、初步调查权、初查结果处置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确保初查权的规范行使,我院不断加强对初查权的监督管理,确保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案件线索管理,统一进出口。由控告申诉部门对举报线索实行统一受理、统一登记、统一管理、统一分流,确保不流失、不失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加强举报线索评估,慎用初查权。由线索评估小组对收到的举报线索进行成案可能性评估,对于确属本院管辖,且成案可能性较大的线索,及时报请领导批准,确定承办部门和承办人,迅速开展初查,确定办结时限,按时反馈初查结果;对于举报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含混不清,成案可能性小的线索,存档待查,并密切关注线索的动态,进行长期跟踪,待时机成熟后,再启动初查,以确保初查的质量与效果。

3、严格初查措施的审批,规范权力运行。初查过程中,凡是采取初查措施,必须请示检察长同意后,经主管检察长的签批,才能使用初查措施,以防止初查权力的滥用;在初查过程中,绝对不允许接触被查对象,必须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确保初查“背对背”进行,保证初查质量,为立案后迅速突破案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职务犯罪案件旁听心得

参加职务犯罪案件的旁听

心 得 体 会

2015年4月15日,根据区纪委、检察院的安排,我经合社书记、董事长参加了对XX街道XX经合社原书记董事长挪用公款、受贿的职务犯罪案件的旁听。该案件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党和政府打击和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量,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我们,当前反腐败的形势是十分严竣的。腐败和职务犯罪就在我们身边,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严重的政治问题,就我国而言,虽然腐败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一样的,即在政治上败坏党的形象,腐蚀党的执政基础,在经济上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一下腐败的根源,结合我们日常的工作,提出我们反腐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我们认为,造成腐败的根源主观上在于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上的腐化堕落,私欲膨胀,客观上在于内部控制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漏洞。要预防腐败,除了必须大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各类公务活动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提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消除可能产生腐败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名社区、经合社的干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利用一切可

能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充分发挥现有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优势,经常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弘扬廉政文化精髓,烘托廉政文化氛围,形成全社会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其次是不断建立和健全经合社经济管理工作的约束机制。总结一下历年我街道涉及经合社的腐败案件,我们会发现出事的往往是“一把手”,为什么?因为“一把手”权力太大,相应地监督太少,而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建立健全一整套经合社工作的内部管理约束机制,可以在制度上最大程度地降低腐败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单纯的预防职务犯罪的需要,更是爱护和保护经合社领导干部的需要。鉴于腐败问题十分明显的涉及经济问题,对于经合社的工作来说,特别是要加强基建工程和征地项目等最容易导致腐败问题工作的管理约束机制。以制度促进廉政,以制度保障廉政,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政治觉悟。在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上,社区纪检组织应当担负起相当的责任。

再次,要大力提倡民主,鼓励广大股民和党员积极参与到经合社工作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中来,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股份制章程的制订和执行,让股民依据章程享有该有的监督权、知情权和表决权,涉及重大的经济事项必须提交股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

我们知道预防职务犯罪,防治腐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

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腐败形式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在上级党工委、纪工委的领导下,不断加强经合社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经合社各项管理工作的内控制度,消除腐败产生的根源,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经合社的集体经济利益,同时维护党组织的形象,保持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繁荣。

XX经济合作社 XXX年XX月X日

第四篇:职务犯罪案件调查.2

来自本溪地方税务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调查

2007-10-26 8:38:00 本溪市人民检察院

几年来,我市地税系统无论是在税收的实际效果上,还是在税务工作人员的形象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地税系统还存在极个别税务干部在利益的驱动、金钱的诱惑下,置法律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的现象。由于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致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致使地税干部队伍的形象遭受损害。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我院针对2003年以来发生在地税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探寻发生在地税系统的职务犯罪发生的规律及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地税系统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一、地税系统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

2003年至2006年,我市检察机关在地方税务系统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9件9人。其中,受贿罪4件4人,玩忽职守罪3件3人,贪污罪1件1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1件1人。法院已经依法对其中8人作出有罪判决。从上述案件中可以看出,税务系统职务犯罪主要是利用税收执法权实施,具体表现为:

1、收受好处,为他人谋取利益,即交易型职务犯罪。如桓仁满族自治县地方税务局二棚甸子地税所副所长刘言俊,利用主管二棚甸子地区企业地方税收的职务之便,于2006年1月为桓仁刘莉公司、桓仁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桓仁特钢锻造有限公司、桓仁金达矿业有限公司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这四家企业贿赂款,共计人民币25 000元;本溪市地税局发票管理处处长庄茂春,利用职务之便,于2002年6月收受为本单位承印税务发票的丹东高山印刷有限公司经理金XX好处费人民币5000元,据为己有;本溪市地税局稽查分局局长佟秀民任职期间,于2000年在查处原桓仁发电厂多种经营总公司涉税案件中,伙同他人,收受该公司总经理常XX人民币122 000元,并用该款购买桑塔纳轿车一辆,与其同伙人共同使用;桓仁满族自治县地税局二户来税务所专管员胡珂,在负责木盂子镇税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于2004年6月至2005年9月,先后收受双利煤矿、暖河子二矿和建筑承包商等好处费,共计人民币67 000元,据为己有。

2、不履行职责,造成税款大量流失,即渎职型职务犯罪。如本溪满族自治县地税局草河口中心税务所税收管理员祁恒章、李志安,在2004年至2005年负责本县连山关镇和草河口镇祁家堡地区税收征管期间,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自己职责,致使国家税款流失627 508.43元。

3、利用税收专管之便,骗取税款占为己有,即占有型职务犯罪。如桓仁满族自治县地税局二户来税务所税收专管员刘孝元,2004年6月11日,利用职务之便,将50 000元税款占为己有,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二、地税系统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

分析我市检察机关查办的地税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个别税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能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力。如个别税务人员信奉特权思想,淡薄法制观念,放松政治学习,忽视思想改造。个别税务干部放松了学习,尤其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思想发生了蜕变,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诱惑,陷入犯罪的泥潭。还有的税务人员工作不尽职责,滥用手中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地税部门的形象,干扰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预防职务犯罪,切实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赛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款”的税收方针,建议地税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注重实效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形成教育制度化,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要强化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树立正确执法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掌好权、用好权;要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要强化为纳税人服务意识,寓执法、管理于服务之中。

2、加强管理,堵赛漏洞

要依据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等工作,使能者上,庸者下,营造人人努力做贡献的良好氛围;要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对违反税法规定、人为造成不当的税收执法行为,应当立即纠正,以增强税务人员的责任心;要坚决杜绝设立“小金库”等违法行为,克服税收征管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弊病,使全体干部能够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人人能够依法行政。

3、加强监督,过程监控

要加强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两权监督制约工作,通过事前、事后和过程监控,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保证税务人员的廉洁公正。要以税收信息化为突破口,进行征管、机构、人事制度相结合的综合性改革模式,不断完善税收征管考核监督体系,对问题的发生进行相应的预警,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五篇:浅析医疗领域职务犯罪案件

浅析医疗领域职务犯罪案件

时间:2012-06-07 作者:王集明

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犯罪状况]:

2007年来,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院紧紧围绕治理商业贿赂职务犯罪专项工作部署,从群众反应强烈的医药购销领域入手,通过缜密侦查,依法查处了9起医疗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6件6人,市妇幼保健院1件1人,卫生防疫站2件2人。贪污数额最大的达到215118.51元,受贿数额最大的达到169000元。当前,在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下,医疗领域职务犯罪仍然呈现出屡禁不止之势。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策略。

[特点分析]:

从我院查处的这几起案件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发案部门及涉案人员来看,主要集中在医院的药剂部门、财务部门和对药品采购有决定权的医疗系统领导高层。涉案9人有4人是药房负责人,3人是财务科会计,2人是卫生防疫站领导层。受贿者职位高。受贿人员均系我市医疗卫生系统知名的高层领导、科室主要负责人,对于药品、设备能否中标入围有决定权,是目前销售商的主攻对象。

二、贪污、受贿多发生在药品及医疗设备的采购环节。我院查处的这9起案件有8起发生在药品及医疗设备采购环节。随着药品市场完全开放,药品行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大,制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销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药品及医疗器械销售中大做“文章”,纷纷采用回扣和好处费等不正当方式推销药品或医疗器械,使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环节成了发案的重灾区。

三、罪名集中,窝串案突出。所涉罪名主要为贪污罪、受贿罪和挪用公款罪,其中贪污罪占58.33%,受贿罪占33.34%,挪用公款罪占8.3%,有3人同时犯有贪污罪和受贿罪。一人行贿多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一个行贿人入手,往往能发现多起涉嫌受贿案件,如市卫生防疫站站长石某、副站长谭某就多次接受同一个医药代表的行贿。同一单位内部多人共同犯罪现象明显,如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徐某与其他药房负责人曹某、盛某等相互串通作案,并由此案牵出另外2起贪污、受贿案件。

四、案件呈现“一高一大”的特点。即涉案人员学历普遍较高,有7人为大专以上学历;涉案时间跨度大,行为人大多从2003年就开始犯罪了,时间跨度基本在3至4年,其每次的贪污或受贿金额不大,但是次数频繁,均都在3次以上,最多的达到22次,故累计总涉案金额却比较大,有的甚至惊人,例如查办的徐某总贪污数额为215118.51万元。

五、受贿方式多样化,药品回扣成为“潜规则”。药品供应商在公开支付医院“明扣”(一般是药品购买额的5%—30%)的过程后,私下还给医院里能对药品采购起决定作用的有关人员一定的“暗扣”,如“处方费”、“旅游费”、“开单提成费”等等,名目繁多,且大都是“一对一”的运作行为,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

六、危害后果严重,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企业或医药代表以回扣等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质次价高甚至是假冒伪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二是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回扣、提成,滥用某些“高回报”药品和高值耗器材,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既损害患者的健康,又加重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

[原因分析]:

一、潜规则盛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是诱发医疗机构职务犯罪的直接原因。我院在查办这些案件过程中发现,权钱交易等潜规则的流行,是导致卫生系统大面积发案的重要原因。很多涉案人员把医疗回扣视为劳务所得,认识不到其受贿犯罪的性质,或者认为医疗回扣是行业规则,争相效仿。他们对罪与非罪的界线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在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采购活动中收受一点“回扣”、“好处费”捞点外快是潜规则,而非犯罪,最多是违规行为,促成和导致了医疗领域受贿之风的盛行。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为医疗机构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是药品采购制度不规范。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推行医疗卫生招投标制度,但往往中标企业都有2、3家,到底用哪家的药品,还是医院说了算。在涉案医院,最终有决定权的都是医院领导高层或药房直接负责人;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收支一条线现象普遍,客观上为财务人员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监督制约不到位,为医疗机构职务犯罪提供了生存土壤。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偏重内部的业务建设,忽略了对有关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有的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虽然建立了监督机构,却没能认真履行职责,形同虚设,导致一些有职、有权的人员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对药品行使监管职权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院的监管往往没有深入,而且部门之间也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使医疗机构的一些不良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矫正。

四、医疗机构“医、药不分家”、“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是导致医疗行业犯罪的根本原因。据调查,医疗机构维持正常运营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医疗服务收费、药品按比例加价收费和政府补贴。当前各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经费补贴大概仅占医疗机构每年支出的7%左右,另外大约93%的支出要靠医院自主创收,即来源于医疗服务和药品的加成收入。“以药养医”、人为地拔高“以硬件设施养医”,就成了目前医院普遍的经营模式。而在现有的医药不分家、处方外放难的情况下,医院药房绝对地占有了药品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此种模式成为医药器械回扣的诱因之一,为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取药品及医疗器械回扣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药价虚高,为医药领域的行贿受贿提供了资金来源。目前政府物价部门只对进入医保目录15%—20%的药品实行定价调控,其余药品价格由生产厂家自主定价。且在现实中,政府物价部门对药品利润空间的了解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药品价格监督的不到位。另外,一些制药企业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对外地同类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价格排斥,不按国家有关定价标准和规定如实进行药品定价,导致药品定价虚高。因此,药品生产厂家就给予了药品经销商丰厚的利润空间,药品经销商再用各种手段打通各个销售环节,也正是这一利润空间为医疗系统行贿受贿提供了资金来源。

六、对收取回扣行为的处罚较轻,客观上放任了医疗机构贿赂型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在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专项治理活动开展以来,一般对普通医生的收回扣行为,大多数只通过行政手段给予处罚,警告、罚款等居多,最重的处罚也只是吊销医生执业证书。加之手段隐蔽,查处打击难度大,即使查处,一般量刑偏轻,起不到震慑作用。这种风险小,成本低,回报高,客观上放任了医疗机构贿赂型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预防对策]:

针对医疗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律教育和医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从查办的医疗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表明,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忽视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和贯彻,缺乏对医疗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教育,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比较淡薄,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不了解。针对这一深刻教训,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工作,通过以案释法、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本单位、本行业的典型案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切实增强医疗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理念,增强抵御不正之风的能力和定力。此外,还可以在医疗卫生系统积极倡导优良医德医风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医务人员模范事迹,通过典型辐射,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增强其自我约束意识,自觉维护白衣天使的社会形象,从而构建好预防职务犯罪的道德防线。

二、建立健全监管、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上防范未然。医疗机构职务犯罪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制约不力。因此,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制约的职能作用,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理顺监督管理体制,使各部门的监管形成合力,对医院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域内卫生系统药品采购动态,进行行情分析。其次,医疗机构要针对自身在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一些关键人员,制定切实可行又便于操作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防范制度。在财务方面要建立权责分明、制约有效、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财务内控制度,完善收支审计和稽查制度。再者,要保证采购得到有效的监督,药事管理委员会、采购领导小组等不能象征性地开展工作,不仅要对所采购的药品、器械的质量及价格行使监督管理权,而且对具体经办人员的采购行为也要进行监督。要发挥有专业特长的医务人员、纪检监察部门、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深入开展“医务公开”活动,有条件的话将采购的标的物的相关内容公布上网,征求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三、改革药品生产、销售体制,规范医院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途径和方式。药品、医疗器械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如果在流通环节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将严重导致市场无序竞争,交易活动“暗箱操作”,行贿受贿违法犯罪行为滋生,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药品及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体制,确保药品及医疗设备实行“阳光采购”,这是预防和遏制医疗领域职务犯罪的重要举措。归纳为:一是要建立药品及医疗器械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切实规范药品及医疗器械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二是要全面推行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均以“招标采购制”进行购销,逐步实行挂网竞限价购销,把采购活动推向社会,使其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这不仅有利于防止不法行为的出现,而且能切实降低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在流通环节的成本,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要积极探索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实行专营的市场流通新路子,切实减少药品及医疗器械等流通环节的中间“水分”。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规定措施,如通州市出台了医疗机构医药招标采购廉政准入规定(试行),广东省对医疗机构药品的集中招标实行采购价格改革等等。

四、改革现行医疗卫生、医疗体制,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的滋生土壤。国家发改委下发《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提出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借此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蔡玲在两会的提案中也指出,要完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费用补偿机制,弱化药品收入的补偿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在医疗服务价格没有达到社会平均成本以前,要努力保证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幅度。随着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财政补助则要逐步向专项经费倾斜,以支持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另外,如果能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从结构上调整医疗机构经费来源的比例也是防治医疗贿赂的有效手段。即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诊疗、护理、手术等技术性劳务价格,提高医疗收入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的比重,以体现医生“医”的技术含量;逐步降低药品、医疗器材价格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服务价格,降低其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的比重,保证医药费用负担与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基本相适应。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

下载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的方法与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文明礼仪特色教育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行为等问卷调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于2010年9月张集小学领导经过精心研究讨论,决定以“小学生文明礼仪”为学校......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的分析

    对XX县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的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犯罪形式和作案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近年来......

    侦办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案件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最基层的金融管理部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但近几年来,某县连续发生农村信用社职工利......

    浅谈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笔录的制作

    浅谈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笔录的制作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为七种证据中的一种,而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笔录,在现阶段的执法实践中,是检察机关办案......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的三阶段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的三阶段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犯罪嫌疑人不仅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地位,而且文化素养比较高,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甚至有的犯罪嫌疑人自恃位高权重和具有强有......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犯罪主体及特点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 第一节 犯罪主体 依照《刑法》的规定,反贪部门所受理的十二种案件中,从犯罪主体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严格的、明确的主体的案件,即犯罪主体......

    四风初查

    ********查找四风初步情况一、形式主义表现1,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严,理解不透,宣传不够。制度制定过程中可行性讨论不充分,后续管理措施不完善,使得制度执行不能落到实处。如......

    检察院初查计划

    某市市人民检察院 初查计划 市检反贪侦计字[2011]第 号 一、被调查人基本情况 马某,男,汉族,43岁,山东邹县人,中专文化程度,群众。2010年7月至今任在某场林业站任统计兼出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