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五种关系科学办理职务犯罪案件
xx县人民检察院在实施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侦技捕诉一体化工作机制中,统筹各种关系,改进工作方式,明确定位、明确责任、明确目的,减少矛盾和分歧,努力提高侦查、侦监、公诉和技术部门的协作水平,加大了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力度。2006年以来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侵权渎职等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6案44人,其中侦查终结33案40人,移送起诉32案
38人,法院判决30案31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实现了“三高一低一快”,即:侦结率高,为90.7%;移送起诉率高,为80.6%,法院判决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50 %;撤案率低,为10.5%;结案快,按时办结率为100%,审查起诉周期由平均28天缩减为22天,案件的翻供翻证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笔者谈谈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质量的一些体会。
一、在协作主体定位上,要统筹“分工”与“配合”的关系
一是在对角色定位上要统一认识。在刑事诉讼中,侦查部门主要工作是通过开展专门调查及采取强制措施,收集调取证据,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公诉部门向人民法院指控犯罪,是为提起公诉服务的。公诉部门的工作,就是要充分、恰当地利用侦查部门获取的证据,指控犯罪,证实犯罪,代表国家实现诉讼目的。侦查监督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通过适时介入侦查,及时决定采取强制措施,抓住收集和完善证据的有利时机,引导侦查部门调取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而检察技术部门则是借助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地证明犯罪、指控犯罪,为侦查活动和公诉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侦、技、捕、诉各方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责任就是围绕公诉取证。在互相配合中,公诉部门和侦监部门引导侦查应坚持参与不干预、讨论不定论、协作不代替、引导不越权、监督不手软的原则,切实做到引导适时、监督及时、诉讼按时。侦查部门在审查起诉阶段和出庭支持阶段发挥熟悉案情的优势协助公诉部门审查证据,指控犯罪。这样,各个环节在制约中确保办案质量,防止办案偏离方向,在配合中提高办案质量,加快办案速度。二是在配合中统一证据标准和案件处理标准。从侦查环节、批捕环节、公诉环节掌握共同的标准,避免掌握标准不一致,互相掣肘。三是统一配置办案经费。对于某一重大案件,拨出专项经费,在各个办案环节统一配置使用。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把相互之间的支持配合和分权制约有机结合,从检察工作规律的高度来理解侦、技、捕、诉一体的关系,自觉克服部门本位思想,一切以指控犯罪为中心,协调一致,依法办案,形成检察一体化。
二、在协作程度上,统筹“深入”与“浅出”的关系
侦诉协作,就需要公诉部门、侦监部门介入侦查活动,侦查部门积极协助批捕工作和公诉工作。在介入的程度上,我们注意掌握“深”和“浅”的度。总的原则是,介入不是投入,公诉部门介入侦查留有余地,掌握分寸。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介入人员不能陷入侦查活动中去,成为侦查人员的依靠和助手。侦查人员介入公诉活动,要以公诉部门为主,协助公诉人员熟悉案情,审查证据。一是统一范围。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的范围统一规定为重特大、疑难、复杂案件;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案件;上级机关或领导交办、督办的案件;立案监督的案件。二是明确重点。把引导侦查的重点放在引导全面收案证据、固定证据而不是去引导破案;引导侦查的承办人员只能对案件中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分析,对证据的补充和完善提出建议,而不能干预侦查、妨碍侦查,作出如何处置的轻率承诺。立足书面审,把主动权留给侦查部门,不喧宾夺主,不指挥侦查,不领导,不代替,不包办,不干预,不定论;听取案情介绍时,要听完、听清、听细,有不明确的地方再提问,详细看证据的搜集情况,待吃透案情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力求准确,对于罪与非罪定性定罪有争议的案件不轻易表态。三是适时介入案件,引导侦查部门收集证据。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侦查人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侦查监督部门则按照公诉的标准,审查侦查部门是否全部调取了法庭所必需的证据,使案件侦查终结并移送起诉,公诉部门把起诉关口前移至自侦案件的预审环节,公诉部门站在起诉的角度对侦查取证加以引导,对应提取而未提取的证据提出建议。自侦部门根据公诉部门的需要从案件审查到出庭公诉,均可介入。由于侦诉协作适度,有效地提高了办案效率,加快了进度。2006年以来,自侦部门共提请决定逮捕案件27案39人,决定逮捕23案29人,公诉部门共审结自侦案件49案,其中提起公诉33案,不起诉17人,退回撤案2案,退回补充侦查6案7次,绝大部分案件,均在第一个审查期限内审结,办理的吕耀全贪污案从立案侦查到提起公诉时间为一个月。
三、在协作方式上,统筹“细化”与“简化”的关系
介入侦查和补充侦查做到“细致”,提起公诉和决定逮捕做到“简化”。公诉部门对退
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在补充侦查提纲中紧紧围绕有关定罪与量刑事实情节,详细列具需要查明的事实及需要补充的证据。侦查监督部门在介入侦查时,根据具体罪名的证据证明标准,全面引导侦查部门收集和补充法庭所必需的证据。上述工作高质量完成后,实现审查起诉和审查逮捕工作就从简从快进行,大大提高了诉讼效率。如贪污案,移送审查起诉后,侦查部门按照退补提
纲要求,积极协诉部门补充调查取证,共补查关键证据8份,为成功公诉此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6月25日,xx县人民法院以被告人陈顺新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各部门共同准备出庭做到“细化”,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实现“简化”。为提高在法庭指控犯罪的效果,侦查、技术、侦监、公诉部门在庭前进行了认真准备,共同制定出庭方案。侦查人员向公诉人员介绍案件受理情况、破案经过、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辩解的主要观点、侦查中相关问题等;技术人员向公诉人员介绍技术鉴定的鉴定过程、鉴定依据、鉴定结论等;侦查监督部门人员帮助公诉人员分析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充分准备,公诉人员全面熟悉案情,做到心中有数,在法庭上指控犯罪的难度降低,庭审程序也就相应简化。如,在对被告人刘德乐贪污一案的庭审中,公诉人由于在庭审前与各部门人员进行了充分准备,掌握了被告人刘德乐走上犯罪的根源以及通过多方做工作又幡然悔悟投案自首的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地示证、质证,指控犯罪,被告人当庭认罪态度较好,法庭简化了一些审理程序,指控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法庭最后陈述阶段,被告人刘德乐对自己携款潜逃深刻地反省,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单位、家庭所造成的伤害,表示要永记教训,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四、在协作矛盾处理上,统筹“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在侦诉协作中,如果处理不好各种关系,就会使侦查人员与公诉人员由对案件的看法产生争议,转化为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对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持消极态度。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取证,不利于诉讼,有时会贻误战机,影响办案效果。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沟通协调, 来统一认识,解决问题,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提高侦诉人员案件办理水平。
(一)适时交换意见,促使侦查人员提高证据意识。针对少数侦查人员证据意识不强,甚至在办案中过于注重获取口供而轻视收集其他证据的实际情况,对于证据缺乏的案件,公诉人员与侦查人员当面交换意见,要求侦查人员迅速补充证据,使案件的证据能够达到诉讼的要求。承办人与承办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就收集和固定、运用证据及所遇到的问题相互协商,加强配合,共同研究对策,拿出侦查取证的具体方案,通过个案与类案的交流,在对立中加强制约,在统一中加强配合,使调查取证工作更富于针对性,更符合起诉要求。
(二)加强监督制约,提高案件质量。在加强协作的同时,公诉部门和侦查监督部门加大对自侦部门的监督力度,全面发挥监督职能。2006年10月份,侦查监督部门受理了本院反贪部门提请的原xx县林业局苗圃场场长孙某某涉嫌贪污一案,在提讯的过程中,孙某某主动交代了其向林业局财务股长桂某等人有行贿行为,行贿数额达5千余元,在案卷材料中并未显示相关的证据材料。就此疑点侦查监督部门承办人立即与反贪局办案人员交换了意见,在确认桂某等人具有涉嫌受贿的行为后,向反贪部门发出了《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同时跟踪监督落实。反贪部门采纳侦查监督部门意见,集中力量开展调查,在查清事实后对桂某涉嫌受贿一案立案侦查,犯罪嫌疑人桂某随后被依法刑事拘留。
(三)举行诉辩对抗赛及观摩庭审活动,进行换位思考。选取疑难、复杂的自侦案件为实例,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侦、诉换位控辩活动,促使自侦干警与起诉人员进行换位思考,通过模拟活动,使两部门干警体验到了侦查、起诉活动的异同,感受在证据认定方面差异。公诉部门定期组织观摩庭、邀请侦查部门的侦查人员参加旁听,强化侦查人员的证据和诉讼意识。观摩庭结束后,组织旁听人员和出庭公诉人就案件庭审情况进行讨论、研究,着重研究证据在指控犯罪方面所引起的作用和效果,证据上存在的问题和证据缺陷导致的不良后果,使侦查人员认识到证据对定罪、量刑的重要影响。通过换位思考,在对立中实现了统一。
(四)发挥协调机构作用,及时解决协作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侦技捕诉一体化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就本月内办理的案件作出详细分析,指出办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各个办案环节就制约和配合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以更好推动各部门间协作。对于一些分歧较大的案件,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决策指导作用,及时对案件处理作出决定,顺利解决案件办理中的分歧。
五、在协作责任上,统筹“奖励”与“惩罚”的关系
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会消极对待侦技捕诉协作。为了强化责任,我们加强了对一体化实施工作的考评。实行奖惩结合,增强各个环节办案人员的责任。
(一)建立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加强侦查、技术、侦监、起诉的沟通联系。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诉讼时效提示制度,共同会诊制度,提前介入制度,制定了《侦查职务犯罪案件质量标准》、《审查起诉案件质量标准》,明确规定各部门在侦诉协作的职责和行为准则,对推逶、扯皮的现象作出禁止性规定,如案件质量出现问题,根据有关规定划清责任。卓有成效的工作机制,促进有关部门在办案中加强了配合。如在办理刁耀定贪污案中,通过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对该案进行联合审查,将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的详细情况相互通报、交流,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达成了一致意见,于当日作出批准逮捕决定。通过联合审查、统一认识,及时解决了诉讼中具体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办案质量和诉讼效率。
(二)成立机构,强化对一体化实施工作的协作的检查考评。xx县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主管刑事和自侦工作的副检察长分别为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办案工作的协调、指挥、督促。成立了实施“侦、技、捕、诉一体化”工作考评委员会,主管政工的副检察长为考评委主任,政工科长、纪检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对实施情况进行考评,每年考评一次。另外,从办案程序、事实认定、法律运用、文书备案审查、办案纪律制度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标准,以分值来评价案件质量,确定案件的优、良、中、差或一票否决的等次,以此作为考核主办(诉)检察官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查考评,在动态和静态中掌握部门协作情况,为奖惩制度的兑现提供事实依据,促进了各项协作制度的落实。如在办理周玉建、张梦林贪污案中,通过案件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将人力资源互相优化组合,由侦查部门、侦监部门、技术部门、公诉部门联合组成办案小组,使案件在立案后一个半月内即移送法院提起公诉,创xx县人民检察院办理自侦案件速度新快。
(三)明确考评和奖惩措施。把主侦、主办、主诉检察官的责任、权利、利益相结合,实行奖励机制和错案追究制,每办理一起案件都与侦、捕、诉检察官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果案件判决效果良好,由院里实行奖励;如果出现错案,将追究承办人的责任,这样使侦查、起诉形成整体合力。
第二篇:职务犯罪案件旁听心得
参加职务犯罪案件的旁听
心 得 体 会
2015年4月15日,根据区纪委、检察院的安排,我经合社书记、董事长参加了对XX街道XX经合社原书记董事长挪用公款、受贿的职务犯罪案件的旁听。该案件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党和政府打击和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量,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我们,当前反腐败的形势是十分严竣的。腐败和职务犯罪就在我们身边,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严重的政治问题,就我国而言,虽然腐败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一样的,即在政治上败坏党的形象,腐蚀党的执政基础,在经济上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一下腐败的根源,结合我们日常的工作,提出我们反腐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我们认为,造成腐败的根源主观上在于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上的腐化堕落,私欲膨胀,客观上在于内部控制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漏洞。要预防腐败,除了必须大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各类公务活动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提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消除可能产生腐败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名社区、经合社的干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利用一切可
能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充分发挥现有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优势,经常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弘扬廉政文化精髓,烘托廉政文化氛围,形成全社会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其次是不断建立和健全经合社经济管理工作的约束机制。总结一下历年我街道涉及经合社的腐败案件,我们会发现出事的往往是“一把手”,为什么?因为“一把手”权力太大,相应地监督太少,而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建立健全一整套经合社工作的内部管理约束机制,可以在制度上最大程度地降低腐败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单纯的预防职务犯罪的需要,更是爱护和保护经合社领导干部的需要。鉴于腐败问题十分明显的涉及经济问题,对于经合社的工作来说,特别是要加强基建工程和征地项目等最容易导致腐败问题工作的管理约束机制。以制度促进廉政,以制度保障廉政,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政治觉悟。在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上,社区纪检组织应当担负起相当的责任。
再次,要大力提倡民主,鼓励广大股民和党员积极参与到经合社工作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中来,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股份制章程的制订和执行,让股民依据章程享有该有的监督权、知情权和表决权,涉及重大的经济事项必须提交股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
我们知道预防职务犯罪,防治腐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
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腐败形式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在上级党工委、纪工委的领导下,不断加强经合社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经合社各项管理工作的内控制度,消除腐败产生的根源,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经合社的集体经济利益,同时维护党组织的形象,保持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繁荣。
XX经济合作社 XXX年XX月X日
第三篇:职务犯罪案件调查.2
来自本溪地方税务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调查
2007-10-26 8:38:00 本溪市人民检察院
几年来,我市地税系统无论是在税收的实际效果上,还是在税务工作人员的形象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地税系统还存在极个别税务干部在利益的驱动、金钱的诱惑下,置法律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的现象。由于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致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致使地税干部队伍的形象遭受损害。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我院针对2003年以来发生在地税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探寻发生在地税系统的职务犯罪发生的规律及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地税系统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一、地税系统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
2003年至2006年,我市检察机关在地方税务系统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9件9人。其中,受贿罪4件4人,玩忽职守罪3件3人,贪污罪1件1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1件1人。法院已经依法对其中8人作出有罪判决。从上述案件中可以看出,税务系统职务犯罪主要是利用税收执法权实施,具体表现为:
1、收受好处,为他人谋取利益,即交易型职务犯罪。如桓仁满族自治县地方税务局二棚甸子地税所副所长刘言俊,利用主管二棚甸子地区企业地方税收的职务之便,于2006年1月为桓仁刘莉公司、桓仁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桓仁特钢锻造有限公司、桓仁金达矿业有限公司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这四家企业贿赂款,共计人民币25 000元;本溪市地税局发票管理处处长庄茂春,利用职务之便,于2002年6月收受为本单位承印税务发票的丹东高山印刷有限公司经理金XX好处费人民币5000元,据为己有;本溪市地税局稽查分局局长佟秀民任职期间,于2000年在查处原桓仁发电厂多种经营总公司涉税案件中,伙同他人,收受该公司总经理常XX人民币122 000元,并用该款购买桑塔纳轿车一辆,与其同伙人共同使用;桓仁满族自治县地税局二户来税务所专管员胡珂,在负责木盂子镇税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于2004年6月至2005年9月,先后收受双利煤矿、暖河子二矿和建筑承包商等好处费,共计人民币67 000元,据为己有。
2、不履行职责,造成税款大量流失,即渎职型职务犯罪。如本溪满族自治县地税局草河口中心税务所税收管理员祁恒章、李志安,在2004年至2005年负责本县连山关镇和草河口镇祁家堡地区税收征管期间,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自己职责,致使国家税款流失627 508.43元。
3、利用税收专管之便,骗取税款占为己有,即占有型职务犯罪。如桓仁满族自治县地税局二户来税务所税收专管员刘孝元,2004年6月11日,利用职务之便,将50 000元税款占为己有,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二、地税系统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
分析我市检察机关查办的地税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个别税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能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力。如个别税务人员信奉特权思想,淡薄法制观念,放松政治学习,忽视思想改造。个别税务干部放松了学习,尤其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思想发生了蜕变,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诱惑,陷入犯罪的泥潭。还有的税务人员工作不尽职责,滥用手中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地税部门的形象,干扰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预防职务犯罪,切实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赛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款”的税收方针,建议地税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注重实效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形成教育制度化,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要强化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树立正确执法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掌好权、用好权;要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要强化为纳税人服务意识,寓执法、管理于服务之中。
2、加强管理,堵赛漏洞
要依据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等工作,使能者上,庸者下,营造人人努力做贡献的良好氛围;要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对违反税法规定、人为造成不当的税收执法行为,应当立即纠正,以增强税务人员的责任心;要坚决杜绝设立“小金库”等违法行为,克服税收征管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弊病,使全体干部能够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人人能够依法行政。
3、加强监督,过程监控
要加强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两权监督制约工作,通过事前、事后和过程监控,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保证税务人员的廉洁公正。要以税收信息化为突破口,进行征管、机构、人事制度相结合的综合性改革模式,不断完善税收征管考核监督体系,对问题的发生进行相应的预警,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四篇:浅析医疗领域职务犯罪案件
浅析医疗领域职务犯罪案件
时间:2012-06-07 作者:王集明
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犯罪状况]:
2007年来,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院紧紧围绕治理商业贿赂职务犯罪专项工作部署,从群众反应强烈的医药购销领域入手,通过缜密侦查,依法查处了9起医疗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6件6人,市妇幼保健院1件1人,卫生防疫站2件2人。贪污数额最大的达到215118.51元,受贿数额最大的达到169000元。当前,在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下,医疗领域职务犯罪仍然呈现出屡禁不止之势。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策略。
[特点分析]:
从我院查处的这几起案件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发案部门及涉案人员来看,主要集中在医院的药剂部门、财务部门和对药品采购有决定权的医疗系统领导高层。涉案9人有4人是药房负责人,3人是财务科会计,2人是卫生防疫站领导层。受贿者职位高。受贿人员均系我市医疗卫生系统知名的高层领导、科室主要负责人,对于药品、设备能否中标入围有决定权,是目前销售商的主攻对象。
二、贪污、受贿多发生在药品及医疗设备的采购环节。我院查处的这9起案件有8起发生在药品及医疗设备采购环节。随着药品市场完全开放,药品行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大,制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销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药品及医疗器械销售中大做“文章”,纷纷采用回扣和好处费等不正当方式推销药品或医疗器械,使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环节成了发案的重灾区。
三、罪名集中,窝串案突出。所涉罪名主要为贪污罪、受贿罪和挪用公款罪,其中贪污罪占58.33%,受贿罪占33.34%,挪用公款罪占8.3%,有3人同时犯有贪污罪和受贿罪。一人行贿多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一个行贿人入手,往往能发现多起涉嫌受贿案件,如市卫生防疫站站长石某、副站长谭某就多次接受同一个医药代表的行贿。同一单位内部多人共同犯罪现象明显,如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徐某与其他药房负责人曹某、盛某等相互串通作案,并由此案牵出另外2起贪污、受贿案件。
四、案件呈现“一高一大”的特点。即涉案人员学历普遍较高,有7人为大专以上学历;涉案时间跨度大,行为人大多从2003年就开始犯罪了,时间跨度基本在3至4年,其每次的贪污或受贿金额不大,但是次数频繁,均都在3次以上,最多的达到22次,故累计总涉案金额却比较大,有的甚至惊人,例如查办的徐某总贪污数额为215118.51万元。
五、受贿方式多样化,药品回扣成为“潜规则”。药品供应商在公开支付医院“明扣”(一般是药品购买额的5%—30%)的过程后,私下还给医院里能对药品采购起决定作用的有关人员一定的“暗扣”,如“处方费”、“旅游费”、“开单提成费”等等,名目繁多,且大都是“一对一”的运作行为,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
六、危害后果严重,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企业或医药代表以回扣等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质次价高甚至是假冒伪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二是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回扣、提成,滥用某些“高回报”药品和高值耗器材,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既损害患者的健康,又加重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
[原因分析]:
一、潜规则盛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是诱发医疗机构职务犯罪的直接原因。我院在查办这些案件过程中发现,权钱交易等潜规则的流行,是导致卫生系统大面积发案的重要原因。很多涉案人员把医疗回扣视为劳务所得,认识不到其受贿犯罪的性质,或者认为医疗回扣是行业规则,争相效仿。他们对罪与非罪的界线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在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采购活动中收受一点“回扣”、“好处费”捞点外快是潜规则,而非犯罪,最多是违规行为,促成和导致了医疗领域受贿之风的盛行。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为医疗机构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是药品采购制度不规范。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推行医疗卫生招投标制度,但往往中标企业都有2、3家,到底用哪家的药品,还是医院说了算。在涉案医院,最终有决定权的都是医院领导高层或药房直接负责人;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收支一条线现象普遍,客观上为财务人员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监督制约不到位,为医疗机构职务犯罪提供了生存土壤。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偏重内部的业务建设,忽略了对有关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有的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虽然建立了监督机构,却没能认真履行职责,形同虚设,导致一些有职、有权的人员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对药品行使监管职权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院的监管往往没有深入,而且部门之间也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使医疗机构的一些不良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矫正。
四、医疗机构“医、药不分家”、“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是导致医疗行业犯罪的根本原因。据调查,医疗机构维持正常运营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医疗服务收费、药品按比例加价收费和政府补贴。当前各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经费补贴大概仅占医疗机构每年支出的7%左右,另外大约93%的支出要靠医院自主创收,即来源于医疗服务和药品的加成收入。“以药养医”、人为地拔高“以硬件设施养医”,就成了目前医院普遍的经营模式。而在现有的医药不分家、处方外放难的情况下,医院药房绝对地占有了药品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此种模式成为医药器械回扣的诱因之一,为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取药品及医疗器械回扣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药价虚高,为医药领域的行贿受贿提供了资金来源。目前政府物价部门只对进入医保目录15%—20%的药品实行定价调控,其余药品价格由生产厂家自主定价。且在现实中,政府物价部门对药品利润空间的了解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药品价格监督的不到位。另外,一些制药企业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对外地同类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价格排斥,不按国家有关定价标准和规定如实进行药品定价,导致药品定价虚高。因此,药品生产厂家就给予了药品经销商丰厚的利润空间,药品经销商再用各种手段打通各个销售环节,也正是这一利润空间为医疗系统行贿受贿提供了资金来源。
六、对收取回扣行为的处罚较轻,客观上放任了医疗机构贿赂型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在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专项治理活动开展以来,一般对普通医生的收回扣行为,大多数只通过行政手段给予处罚,警告、罚款等居多,最重的处罚也只是吊销医生执业证书。加之手段隐蔽,查处打击难度大,即使查处,一般量刑偏轻,起不到震慑作用。这种风险小,成本低,回报高,客观上放任了医疗机构贿赂型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预防对策]:
针对医疗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律教育和医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从查办的医疗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表明,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忽视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和贯彻,缺乏对医疗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教育,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比较淡薄,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不了解。针对这一深刻教训,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工作,通过以案释法、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本单位、本行业的典型案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切实增强医疗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理念,增强抵御不正之风的能力和定力。此外,还可以在医疗卫生系统积极倡导优良医德医风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医务人员模范事迹,通过典型辐射,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增强其自我约束意识,自觉维护白衣天使的社会形象,从而构建好预防职务犯罪的道德防线。
二、建立健全监管、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上防范未然。医疗机构职务犯罪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制约不力。因此,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制约的职能作用,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理顺监督管理体制,使各部门的监管形成合力,对医院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域内卫生系统药品采购动态,进行行情分析。其次,医疗机构要针对自身在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一些关键人员,制定切实可行又便于操作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防范制度。在财务方面要建立权责分明、制约有效、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财务内控制度,完善收支审计和稽查制度。再者,要保证采购得到有效的监督,药事管理委员会、采购领导小组等不能象征性地开展工作,不仅要对所采购的药品、器械的质量及价格行使监督管理权,而且对具体经办人员的采购行为也要进行监督。要发挥有专业特长的医务人员、纪检监察部门、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深入开展“医务公开”活动,有条件的话将采购的标的物的相关内容公布上网,征求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三、改革药品生产、销售体制,规范医院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途径和方式。药品、医疗器械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如果在流通环节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将严重导致市场无序竞争,交易活动“暗箱操作”,行贿受贿违法犯罪行为滋生,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药品及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体制,确保药品及医疗设备实行“阳光采购”,这是预防和遏制医疗领域职务犯罪的重要举措。归纳为:一是要建立药品及医疗器械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切实规范药品及医疗器械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二是要全面推行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均以“招标采购制”进行购销,逐步实行挂网竞限价购销,把采购活动推向社会,使其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这不仅有利于防止不法行为的出现,而且能切实降低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在流通环节的成本,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要积极探索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实行专营的市场流通新路子,切实减少药品及医疗器械等流通环节的中间“水分”。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规定措施,如通州市出台了医疗机构医药招标采购廉政准入规定(试行),广东省对医疗机构药品的集中招标实行采购价格改革等等。
四、改革现行医疗卫生、医疗体制,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的滋生土壤。国家发改委下发《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提出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借此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蔡玲在两会的提案中也指出,要完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费用补偿机制,弱化药品收入的补偿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在医疗服务价格没有达到社会平均成本以前,要努力保证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幅度。随着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财政补助则要逐步向专项经费倾斜,以支持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另外,如果能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从结构上调整医疗机构经费来源的比例也是防治医疗贿赂的有效手段。即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诊疗、护理、手术等技术性劳务价格,提高医疗收入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的比重,以体现医生“医”的技术含量;逐步降低药品、医疗器材价格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服务价格,降低其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的比重,保证医药费用负担与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基本相适应。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
第五篇:义务教育与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五种关系
义务教育与城镇化进程需要统筹五种关系
封留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光明日报 》 2014 年 6 月 3 日 15 版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义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笔者认为,应统筹好五方面关系。
一是统筹好城镇化全局与义务教育发展的关系。义务教育发展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促进了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效益的提升,为义务教育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有效引导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城镇化质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绿色引擎。
这就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将义务教育布局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实现城镇化和义务教育同步发展。规划城镇规模,需要考虑教育承担能力,避免出现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困难。完善城市功能,需要建好配套学校,缩短上下学路途,均衡优质资源,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确保就近入学政策落到实处,有效遏制义务教育择校。
二是统筹好城镇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关系。城镇义务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统筹考虑、协同发展。办不好城镇义务教育,就很难有资源、经验支援和拉动农村义务教育,影响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办不好农村义务教育,就会不断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产生更多教育移民,增加城镇安置压力,影响城镇化总体布局。
这就要求,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共同繁荣。首先,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对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人力倾斜和物力倾斜,审慎开展布局调整,保留必要教学点,方便学生就学,提升办学质量。要建构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学校寄宿条件,使更多留守儿童安于农村就学。其次,要发挥城镇义务教育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开展结对帮扶,推动校长教师交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再次,要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政策,稳定城镇化“建设大军”。
三是统筹好城镇化全国义务教育水平与地区差异的关系。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应有全国统一的基本办学标准。基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还很大,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的程度也不同,城镇化使这些差异更加明显。要有效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协调发展,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切实处理好全国步调与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
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完善符合城镇化总体战略要求的义务教育指标体系,包括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标准、经费保障水平在内的全国基本标准,各地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办学标准。应科学制定提高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性规划,完善差别化补偿机制,对中西部地区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营养改善计划、特岗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着力倾斜和拉动义务教育特殊地区、特殊环节的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化全国整体水平。
四是统筹好城镇化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当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以及各种复杂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热点
难点问题作为社会矛盾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影响全局、关乎稳定,如何加快均衡发展步伐、深化义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应统筹好全面推进和突出处理好热点难点等重点问题,既要确保均衡发展战略的落地,又要破解好热点难点问题,力求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切实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营造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这就要求,在全面推进方面,必须标本兼治、打好“组合拳”,切实缩小地区、校际差距,不断解决义务教育择校、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异地升学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在突出重点方面,治理义务教育择校要突出19个副省级大城市的示范作用,强化北京的龙头意义,抓好重点城区、重点学校、重点时段、重点环节,使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落地生根,使择校不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五是统筹好城镇化义务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质量有着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流动人口会迅速增加,对义务教育入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而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老百姓也不满由于大班额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渴望小班化教学。因此,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发展应统筹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这就要求,要以质量提升为根本,科学调控城镇化总进程、总节奏,寻求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动态统一,实现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要根据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等要素,规划好城镇教育事业规模。要坚持分类推进,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义务教育问题。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必须扩大公办学校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特大城市必须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在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师生比,加快推进小班化教学,给教师留下更多教研时间,使师生间互动教学、学生间互动学习的机会更多,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