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4 10: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

第一篇: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

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

【摘 要】目前职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不尽人意,如果按传统常规评价机制来评价这些学生的专业课程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必须注重过程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形成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机制,确保评价促进作。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职业学校的学生,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和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评价机制

一、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程评价机制现状

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尽人意,造成其学生变成被社会所忽视的群体,不为人们所重视。在对其课程评价时,传统的评价模式沿袭了普教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永不变的被评价对象。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评价模式一直是如此,沿用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某一次考试,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其学习结果进行系统性考核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偏重于考试作为学习过程总结性评价手段的终结性评价功能,忽略了评价作为学习过程控制手段的诊断性功能和激励督促功能。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种状况很难使他们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及钻研专业课程的持续性。要想改变目前状况,必须改革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考虑学生实际表现,注重进行过程评价;形成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机制,确保评价促进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次评价。

二、构建学生专业课程评价新机制

1.注重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和激励督促功能

由于学生的在校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因此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收获应该作为其专业课程成绩评价的重要一项。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别优生和差生,而是为了更好养成学习行为,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发展。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从实际操作层面说,可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答问、上讲台演示解题及参与小组讨论、完成课后作业等实际态度和水平,做出评价;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编制一些随堂测试题,利用下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测试,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堂实际收效给予评价。教师再参考学生自评和学习活动小组学生间的互评,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2.形成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机制,确保评价促进作用

小组构成为班级正常座位的相邻2排,4人为一组,组长有4人推选产生。为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每学期可以给予组长平时分嘉奖,基数为3-5分,一学期中被评为最佳组织者可以追加5分平时分。所谓小组合作捆绑式评价机制,既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后预习等各项任务小组组长按老师的要求组织小组成员完成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后预习等,视小组成员完成的情况给予逐项评价,小组的分值取组员分值总和的平均分,每个星期对小组评价一次,小组考核过关分值为70分,小组综合评价平均分低于70分的小组全体成员要适度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组长主动带动组员、优秀的学生积极带动伟哥 http://weigegongxiao.51sole.com

弱势学生、自觉性强的学生督促自觉性较弱的学生,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形成有合力的学习小团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次评价

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根据该理论的观点,就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智力组合。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进行分层评价和“替代”评价。

(1)目标及要求分层。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比如电子专业的学生,最低层次要求掌握最基本的电子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中等层次要求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具备一定的思维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优层次则更进一步要求其独立思考,对问题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等等。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各自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达到目标。

(2)作业及考核分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各有差异的情况,将练习题和考试卷均分为基础、中等、优秀三个不同层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统计成绩时,则按照一定比例将不同层次的卷面分数统一到同一标准上。

(3)“替代”评价。实际上,对于一部分所谓“学困生”来说,无论怎样努力,考试成绩总还是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他们用其他一些能够展现自己才智和能力,且与所学电子专业知识相关的成绩、作品或活动替代。例如,再出一份试卷重新测试,允许开卷或半开卷;用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多媒体作品或调查报告、小论文替代等等。这样,既能够避免学生多次补考仍不及格而放弃电子专业学习的尴尬被动局面,又能够挖掘出“学困生”的优势潜能,对他们的才智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使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职业学校的学生,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和谐、全面地发展。

伟哥 http://weigegongxiao.51sole.com

第二篇: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王小东 焦陂职高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应站在专业建设的前沿,本文从职业学校专业课、基础课及实训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职、电子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加快经济的建设,适应社会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大大的缺乏,所以培养人才是的首要的就是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更在于中职教育。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改革的思路要对,不然毫无改革的意义,其次找准改革方向、并且要理顺改革主线。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现状决定了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设置课程是一个重点问题,当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 完善。

一、当今的中职电子类的课程有些弊端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很难适应较高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按照高中课程基本要求加上专业技能课而构成的教学体系。从学习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专业体系和通用要求设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重视理论传授,较大的时间比重倾斜于基本文化课,不适应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也 脱不了上述的通病,还有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学科体系的安排较为严重。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

密性,严格地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对于高校生也许没有问题,但这绝不适合中职教育,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理论固然很好,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不了,也不需要掌握,他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是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这样的安排往往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动手操作的能力课程设置缺乏。中职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什么区别,可以说是高职的教材的简化版本。从有些地方该详的不详,该简的不 简,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基础课程与 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也未能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 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题目,课程内容大部分比较陈旧,多年的***题不变,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掌握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 对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被轻视。从而让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去实践,那么由于实践能力很难提高导致了无法适应企业的方式及环境,就会有一定的恶性循环出现。

3.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 才智,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 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企业,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 是被要求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并能按照工艺文件进行装配,我们的毕业生还被要求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设计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教材的问题,有教学条件的问题,有教师的能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课程安排者主观上重功能、轻工艺。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设置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用得上”为度,专业知识强 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 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 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上,养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 默写笔记,考后扔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 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 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 试的积极作用。因此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也是教改的重要课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几门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在课程内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 改造,具体的必学内容可以兼顾线程模块和框架模块教学的 方法,工学结合,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技能掌握目标作为任务引领学习,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锻炼和技能训练。在设计技能实训任务时,应充分调研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程度,注意从技能训练复杂程度上由浅到深,实训任务应是为整体技能目标而设计的任务,能够承载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 到教学目的。在理论教学上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 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 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 “删、并、增、改”,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 调整。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不过,这需 要专业教师花很大精力对教材加工,否则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危 险。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实验、工种实训以及工学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结合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 养。优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手段,尤其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电子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开辟了趣味 教学的新天地,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 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中所

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用、过程再出现于课堂教学中,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 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 了较大力度的课程改革。在充分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在工作 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了新的课程设置

1.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 课程这三个层次设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为专业主干课程,用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专业拓展部分,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化精研 学习和兴趣发展。

2.改变考核方法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所以每门专业课 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并且考试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用这种考评方 式来检查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中,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要求 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 操作技能。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 段。中职教育是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上,都应以职业岗位的能 力要求为依据,特别是电子技术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应避免“一份 试卷定成败”的做法,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方法。我 们可以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

3.专业主干课程以基础理论、装配和维修并进的方式展 开。在保证理论设计方面够用于技能实施的条件下,加强了 装配和维修等课程,并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 装配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等综合课程。

4.国家现在已经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说明国 家已经认识到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这为各个学 校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提供了平台。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得到了培训,充实了现代教学理论,掌握了现代教学手段。为学校的电子技术教育 有了样板。开启

了生产工艺、理论教学的衔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 技术,要将这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目的。作 为电子专业技术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掌握现代的教学手 段。

5.考工与教学融合。把学生的等级工考核和考前培训安 排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书又拿到等级工证书。把等级工考前培训纳入实训计划,第四学期考中级维修电工和中级仪表工,以及中级电器和通讯维修工。

6.专业课程总体规划上不涉及具体产品。无论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还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 产品装配技术或电子产品维修技术都以基本技能学习为目 标,具体电子产品的学习也是以类别区分。在这些课程的框 架内让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地选择,比如家电里面就选 择了彩色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并定期组织学生走上社会义务维修,使学生具体的体会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向和兴趣。

7.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虽然新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还是按照课进行设置,但是在安排课 程时已考虑到在所有专业课上要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所以 已经对课程进行了有利于实施项目课程的统整,这使得专业 课都可以进行项目教学,并在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程和任务目标,采用分段式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每一阶段的技能学习都得到落实有效。教师上课时按照一个个项目编排教学内容,实施工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课程设置 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的第一目标,我们在 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些思考,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一点经验,也有一定的反思;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 技术,要将这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目的。作 为电子专业技术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麻城中职

[2] 浅谈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3]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第三篇:如何构建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被看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学生往往被“塑造”成囿于老师,囿于书本的“思维机器”。这种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迫使学生一切按“标准答案”行事,难以有任何创造性发挥的教育,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办事,缺乏创新精神,根本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改革评价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一个适应时代要求、支持并鼓励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务之一。

一、对学生实行分层性评价,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着眼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目标,特别是取得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去掉从单方面一把尺子地衡量全班学生的评价方法。

二、对学生实行综合性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交往、实践等能力,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取消一成不变的“三好学生”的评价方法。因为“三好学生”的评选,讲究标准化与划一性,忽略了学生个性和创新性,一些个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与“三好学生”无缘。同时,“三好学生”只让少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鼓励,它过于强调终端平衡,缺乏渐进性与延伸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可采用评选如“形象少年”、“希望之星”等来取代“三好学生”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上,可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口试、面试、笔试、实际操作及技能技巧应用相结合;期中期末考试与平时检查、测试相结合;考察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

总之,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设置评价内容和标准,如考试内容可为制作标本、实验操作、小发明,并适当提高比重予以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支持开放性、民主性、可操作性原则,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笔试检测与能力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此外,对学生的评价应发扬民主,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做到既客观又科学。

第四篇:「“双减”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双减”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堂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在迈步跨入2022年新春之际,XX区教育局在教育系统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滚滚热潮,所有的教育人正在经受课堂教学改革的头脑风暴。国家层面的教改在2009年已经启动了,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我也尝试着改变自己,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摸索中偶尔静心思考:反思自己在教改过程中的得与失,回顾投身教改中的喜与忧,评判自身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与败,掂量着教改之路的轻与重,总觉得五味杂陈,难以名状。

十年的教改之路,让我明白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还给学生课堂,必须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潜力。

然而反观我自己十载的教改之路,我多数时间里仍然是新鞋老路,新瓶老酒。学校乃至区局每年多次的考试排名让我始终因为害怕学生成绩下滑而不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向前迈开脚步,彷徨迷茫。这种心态如同甩也甩不掉的影子一般困扰着我,也困扰着像我一样的其他教育同行。

这一次全区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我再次引发思考。我觉得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必须改革以往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必须改变以往的把教学成绩排名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维度的考核评价标准,应重新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维度。从教师、学生、教学等层面细化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弱化唯分数排名的绩效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体系就如同一个杠杆,它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用好这个杠杆,就能更加激发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教师的疑虑,树立教师的信心;如果制定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不科学,或者偏离方向,就会抑制老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起到相反的作用。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了训猴人的情景:训猴人为了让猴子掌握一个技能,在演示引导猴子学习模仿训练的过程中,训猴人会左手拿着糖果,右手举着鞭子。如果猴子完成了规定的技能,马上会得到一个糖果的奖励,强化它的行为;反之,如果猴子不按照训猴人的要求去做,就会招来鞭子的惩戒,提醒它不可以继续这样。可见,糖果的激励和鞭子的惩戒在训猴子的过程中是两种非常重要策略手段。

联系这次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对象,每位教师必须很快适应并进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去,没有刚性的考核标准的严格约束要求,显然是不行的。没有评价机制的鼓励引导,同样会削弱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我们从这个层面去看的话,考核评价机制发挥的作用与糖果鞭子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存在适应环境之后的惰性特征。从原有的教学秩序环境中脱离出来,以凤凰涅槃般大反转,重新开始一个新的教学秩序,大部分的老师会因为惰性心理干扰,而出现畏难、逃避甚至抵触情绪。这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课堂教学改革考核标准引导老师,经历阵痛,摒弃固有的认知和不适应教育形势的方法,由多讲变为少讲精讲;由教师为主导变为学生为主体;从老师的讲转变成学生的学;从老师的直接讲解变为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制定考核标准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考核标准的建立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理念,尽快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轨道之中,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在考核标准里要明确规定老师备课、上课、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程度、合作探究学习开展等等维度具体的达标要求和努力方向,从而让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明晰方向,少走弯路。

课堂教学改革的考核标准的制定不可太过于简单粗疏,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深度,时效性不强;但也不可太过细致繁琐,否则在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缩手缩脚、茫然无主的现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的维度制定考核标准,一方面便于指导教师的实施,另一方面也让老师在最初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时减少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激发教师的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而产生的。当我们制定了合理的考核标准之后,要想有效甚至高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就很有必要发挥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这个杠杆的重要作用。

在全体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理念、认知水平、对待工作的态度、业务能力的高低、职业素养等等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或积极主动参与、或消极被动抵触;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勇往直前、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半途而废;或冷眼旁观、或推诿逃避。为了顺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面对以上列举的现象,评价机制就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每位老师的工作情况,运用考核标准考量之后,就要适时开展评价。这样的操作,既可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准确情况,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还可以充分使用评价杠杆,让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老师获得肯定和鼓励,强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更饱满的精神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同时鞭策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行动迟缓,缺乏热情的老师,敦促、激励他们尽快转变态度,改进方法,迎头赶上。

由此可见,评价机制具有糖果和鞭子双重作用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十分重视评价机制和评级体系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a.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容错性。

都知道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过程里,不同的老师必然会有不同效果。偶尔有个别老师会出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如果这位老师本身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高涨,由于策略设计不科学或者个人能力因素等造成的质量滑坡。那么我们在评价体系中可以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只需帮助他分析原因,尽快赶上,且不可因为质量滑坡而一刀切,一棍子打死,挫伤老师的积极性。

b.评价体系建设应当结合校情和师情,分阶段、分层次制定。

评价要有梯度性,给老师确定的爬登阶梯的的跨度不宜过大,不宜过陡,让老师有一个合适的过渡期。可以分阶段去构建评价体系。

C.有效运用激励和惩戒的评价手段。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应该做科学的研判和决策,不能一味地多给糖果少用鞭子,这样容易挫伤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的积极性;也要防止一味地鞭策惩戒,让部分老师产生畏惧和惶恐,丧失自信心而裹足不前。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科学巧妙地运用课堂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机制,让糖果和鞭子的使用恰到好处,就会达到既能激励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也会鼓励那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缺乏自信,不敢迈步的老师,从而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最大效能。

第五篇: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陈银伟

在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调解制度有着浓重的中国特色和乡土气息,被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并为各国借鉴和发展。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调解制度也逐渐显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架构,大调解机制应运而生。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作为一种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迅速发展与诉讼机制的不完美是息息相关的。诉讼机制本身所具有的缺憾恰恰可以由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来弥补,这正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由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性和内在价值所决定的。

一是程序上的非正式性,即简易性和灵活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程序上,相对走诉讼程序,操作上简易、灵活。而诉讼程序的复杂性以及相应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诉讼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是在纠纷解决基准上的非法律化。在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框架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充分运用情理、公共道德、社会习俗等社会规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必完全依据实体法,从而更利于纠纷的灵活处理。

三是具有民间化或多样化的特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一般包括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和司法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而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占据了绝大多数,并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四是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的互利性和平和性,即非对抗性。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当事人能更易于达到双方利益的衡平,纠纷解决的结果也更易于得到当事人的接受与执行。这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显而易见的优势,也是人们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价值最为认同的一点。

从上述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性和内在价值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较诉讼机制有其突出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弥补诉讼机制的不足与缺憾。正是因为如此,当前在我国各地普遍重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时代讯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适应了法治社会的需求。它的蓬勃发展是现代法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法治自我更新的一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法治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但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并不能解决法治的所有问题,诉讼机制同样有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所无法企及的价值,因此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良性发展绝非要取代司法诉讼,而是与诉讼机制形成积极的互动,搭建起新时期多元化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及大调解机制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调解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法制的不健全,调解制度进入空前的繁荣和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调解机制更多的带有政治性的色彩,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毛泽东时代的调解”。

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法治与调解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诉讼的高度推崇使得调解制度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事物,并在90年代开始逐渐遭受社会的冷落,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

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而原有的纠纷解决机制难以适应新的调整需要出现的机制陈旧,社会纠纷解决中出现的新需求、新动向,以及法院和社会对调解制度观念的理性转变,调解制度开始融入到世界性

1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潮流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积极的评价。

2002年9月,司法部制定公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调解行为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这两部法律规范的出台,为调解制度带来了新的生机,调解制度开始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调解架构的出现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标志。

大调解是在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城乡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纷繁复杂,预防、调处的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矛盾纠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邻里之间,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矛盾纠纷争议的内容更加复杂,加剧了矛盾纠纷客体变化的复杂程度;矛盾纠纷发生的社会环境也由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开放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身权利和利益的追求和抗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调解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由此掀起了调解制度改革的浪潮。大调解机制的建立符合当前对调解制度改革和对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群众上访和信访的问题绝大部分是民间纠纷,对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建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加以化解和处理的,因为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时,建构大调解机制合乎我国的国情。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推崇“和为贵”的价值理念,人们普遍存在着“厌讼”心理,而调解制度恰好是这一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而且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许多国家认同的较好方法之一,成为各国司法改革的一种趋势。由此看来,大调解机制的建构有其深厚的现实背景。

三、大调解机制的探索建立

大调解机制的建构如上所述,是由我国特殊的纠纷解决的社会需求和司法资源的供给所决定的,是我国调解制度重构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新动向。近年来,包括我们镇海区在内,全国各地相继探索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乡镇司法调解中心的出现和普及为标志的。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人民调解资源配臵的松散无序问题,主张构筑党委政府主导,融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履行职责与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为一体的社会化大调解格局。它的基本架构是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基层司法所为主体,吸收乡镇信访、法庭、计生、土管、民政、派出所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常设办事机构,由乡镇分管副书记兼任主任并由司法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一般案件的调处方案由主任和常务副主任共同研究确定,而重要案件的调处方案则由调解中心之上的乡镇党委书记办公会集体研究确定。这一模式的出现是为了是针对一些“法院管不着、村里管不了、乡里管不好”的问题。农村的矛盾纠纷多发而复杂,而且村民与村委会干部之间的矛盾,土地林木权属争议、土地承包纠纷、计划生育引起的纠纷等日益突出,单纯依靠过去依托村、镇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这种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显然无法很好的达到解纷止争的最佳效果。目前,我们区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以社区司法调解中心的出现为标志的城市社区大调解架构。基本架构是以基层司法所和信访办为组织构成,构建街道(乡镇)“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以此作为行政机关处理社会纠纷的平台

和通道。“窗口”以“立足社区、服务群众”为宗旨,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安臵帮教、信访接待、“110”公安司法联动和“12348”电话法律咨询及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由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与信访部门组合而成,现已形成村居委、街镇、区三级调节网络。这一模式的着力点在于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通过属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利用司法行政部门与审判机关领导干部交流等因素形成的良好工作关系,建立调解人员业务资质考核定级制度,向准专业化方面引导,同时通过调解实体、程序审核确认制度,最终取得审判机关谅解,解决现存的调解书效力过软问题,提高调解的权威性。

通过分析,这两种调解模式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第一,注重整合官方与民间两种纠纷解决资源,强调官方与民间纠纷解决资源的互动与合作。注重整合权力资源,各权力部门在乡镇司法调解中心的协调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调解中心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官方身份”,但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乡镇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性、实体性的常设办事机构,或者说是由有着“官方背景”的调解人组成的综合性办事机构,这使“调解中心”看上去更象一个党政各部门联手处理民间纠纷的“俱乐部”。

第二,强调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致力于建立一个互动联通的协作沟通渠道。它们不仅仅局限于机构内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上下联通、部门协作,集合起共同的力量来致力于纠纷的调处和解决。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镇、街道与县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联动,从而避免了相关部门在纠纷解决上的互相推委与扯皮,破除各自为政的观念,树立全局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第三,强调调解程序规范化与方式多样化。目前对于大调解的性质法律并没有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普遍性的把它归入到人民调解的范畴。相应的大调解机制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与人民调解协议一样仅仅具有一般民事合同的性质。因此为了保证调解协议的效力,为了保证调解协议能得到法院的认可,大调解架构注重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强调“依法调解”,在法律依据和程序上都有模仿法院调解的倾向。因此两种模式在强调依法调解和规范调解的同时,为了不使调解拘泥于刻板的条条框框从而失去生命力和灵活性,纷纷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注重情理法的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的优势并保证了与诉讼的衔接,成为连通诉讼与人民调解的柔韧环节。

第四,大调解机制与原有的依托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生了一定的分化,但是大调解机制下司法调解中心的活动及其调解协议仍然称之为“人民调解”。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原有的依托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在面对新型矛盾纠纷时,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解决纠纷的功能,甚至在一些矛盾纠纷中他们本身就是矛盾纠纷的当事人,更无法去担当解决矛盾纠纷的中立的第三人。同时由于司法调解中心所具有的权力背景,使得纠纷当事人更加信赖司法调解中心在解决纠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调解中心在解决纠纷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分化。目前法律并未对大调解机制下的司法调解中心明确的定明“身份”,而它们的活动和达成的协议要想得到法院的认可,只能往“人民调解”方面挂靠。

四、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及完善

全国各地对大调解架构的有益探索,是对当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就建立和完善大调解机制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协调行政机构纠纷处理与司法审查程序的关系。大调解机制与司法审查目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大调解机制的性质基本上属于司法行政性的,它与其它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协调行政机构纠纷处理与司法审查程序的关系。而且我国的大调解机制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保证纠纷解决的质量。因此,在大调解架构下,应给当事人保留一个最终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和机会,使司法权力能对大调解机制的运作产生制衡力量,以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保证纠纷解决的公正性以及司法的权威性;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大调解这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程序利益,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分别采取实质审查和程序审查,以此来保证大调解架构下纠纷解决结果的权威性。

(二)解决大调解机制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大调解机制与人民调解正是由于目前法律并未对大调解机制作出明确的定位,为了得到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现在大调解机制仍是以人民调解的名义存在着。实际上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大调解则具有司法行政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二者之间早已开始逐渐分化。因此,确定大调解机制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调解架构下整合了一系列官方的权力资源和民间资源,官方资源与民间资源的协调配合和良好互动使得纠纷解决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大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机制有着人民调解所无法企及的优势,而赋予大调解这一行政性纠纷解决方式以高于人民调解更高的效力则是符合当前的现实需要的。这有利于纠纷解决资源的优化配臵与重构,使大调解机制作为衔接人民调解和司法诉讼的有力桥梁,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使当事人有可能充分行使选择权,获得便利、经济和符合情理的纠纷解决和法律服务,更加有利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纠纷调解服务。在大调解架构下,财政问题仍然是制约大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瓶颈。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纠纷调解服务这一方式,为大调解机制下的纠纷解决工作注入了资金源泉,使得调解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和进行。虽然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方式有众多的优势且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它无疑是大调解机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创新。财政制度为大调解机制所带来的困境在短期内是不可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方式来摆脱的,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因为财政的困境而改变目前大调解架构的公益性质,否则大调解机制将无法发挥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架构中的积极作用。

下载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校电子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构建 岳家庄小学 王文平一、建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倍受教师和......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路径思考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路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

    构建谈心常态机制的探索和思考

    构建谈心常态机制的探索和思考 新一届部党组从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出发,提出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相结合的理念和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开展“严格管理与......

    构建党员教育管理科学机制的思考

    构建党员教育管理科学机制的思考 【摘要】构建党员教育管理科学机制,不仅是党建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要求,而且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党......

    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的思考

    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形势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逐渐步入社会转型的阵痛期,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古人曾云:防民之口,甚......

    关于高校教师招聘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

    关于高校教师招聘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借鉴企业人才招聘测评制度的经验,对建立高校人才招聘评价机制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探索......

    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

    王栋樑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

    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的思考

    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的思考 信访在我国目前是宪法确认的一项民主权利,也是目前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机制。但是对于涉诉信访而言,由于其特殊性,不似其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