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摘要: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技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沟通。如果您是一名销售人员,需要推销您的产品,就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您是一名中层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做好上传下达,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如果您是公司的客服人员,良好的沟通是您处理客户关系的关键武器。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同样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另外,我们与家人、朋友关系等等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地沟通能力,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和身边的人相处的很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
关键字:人际沟通
信息交流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60年代以后美国学家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传播学者对象征性互动理论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总结和发展了早期符号互动论的布鲁默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之一是“事物的意义
第 1页(共 6页)
产生于人们与其伙伴的社会互动当中”。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库利,就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与他人的交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人对自己所做判断的反应。自我是通过交往辨证地呈现出来的。
符号互动理论主张人类拥有“自我”,因为这种自我使人们具备了扮演“他人角色”,“通过他人之眼审视自身”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与社会的交流、社会秩序便无法维持。米德用“姿态的对话”来表示姿态的沟通功能,但他认为,“姿态的对话”本身还不是沟通,沟通有特殊的含义,即它必须是运用有稳定意义的姿态或符号。沟通者必须具备自己的行动可能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的能力,而这样的沟通是符号互动。如果没有进行角色扮演并选择自己的反应的能力,个体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也就形成不了社会。因此,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自我或社会,都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社会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而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
米德对语言符号的阐述揭示了在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和他人顺利进行和维持互动所需的文化前提。正是由于有了共享的意义符号,人类的社会互动才能得以正常的进行、展开和维持。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互动有三个特点:有一个解释别人行为的过程;有一个定义的过程,即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告诉他人;对对方的反应具有预见性,即能够推测自己的行动会引起对方怎样的反应。而这就需要依赖于互动双方有一个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米德把社会看成是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而这样的互动组织形式依赖于精神的作用,也即建立在有意义符号的使用基础上的一种内在的沟通过程,它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自我会话而循序渐进地形成的。(符号互动理论)
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主题以及两个要素。
第 2页(共 6页)
1、核心主题
(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构建意义,意义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2)、自我该连载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自我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
(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认得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人受到文化和社会的过程的影响。
2、两个要素
(1).用符号象征性定义自己的行为意义。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的,有时候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我们衣着打扮,接着就是我们语言和行为反应,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就是将我们的行为反映给别人,让被人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意义。
(2).用符号象征性理解别人行为意义。
我们与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人家表达的意思,完全的倾听要用第三只耳朵,注意观察说话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而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讲究的就是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运用该理论了解被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没有表达出来的、暗示的意义。
三、实现有效沟通的技巧
1、非语言技巧
是一种面部表情、音调和姿态的运用技巧。我们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人往往忽略了别人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以及行为姿态,但是我们要实现有效地沟通,就要注意人的非语言动作,因为这些非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往往才是最真实的或者说是说话人所暗示的信息。2、语言技巧
使用文字以增加信息的清晰性。通过语言的表达使我们对信息更加的了
第 3页(共 6页)
解,是信息能够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3、自我表达技巧
帮助你让别人更加清楚地了解你。我们要清楚地学会如何的表达自己,学会用文字来包装自己,让别人更清楚的了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懂得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懂得自我表达的技巧。4、倾听和反应技巧
帮助你解释他们人的含义并且分享所接受的涵义。在和别人沟通时我们要对别人的额谈话适时的做出反应,尤其是我们学社会工作的,在与案主沟通时,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对案主的谈话做出适当的回应,不适当的回应会是案主和感觉社工不明白他,会减弱自我的表达;导致案主反感和受伤害,专业关系会受到影响;不适当的回应还会影响案主的自我破探索、妨碍案主的自我了解;给按住提供错误的方向和资料,对我们了解按住的心里状态和真实的感受不利的,因此,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了解别人说的含义。
5、影响技巧
帮助你说服别人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者行为。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和经验来该百年别人对事物的看法,改变以前所做的决定,在工作谈判签合同时这种有效地沟通是很重要的。
6、营造气氛的技巧
创造一种正向的气氛是有效的沟通技巧交易达成。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利于人际沟通。
我们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产生意义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互动的,因为意义发生于两位参与者之间的原始信息和对信息的反应。沟通历程发生与不同的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此历程透过会被噪音干扰的知觉管道来进行。
人际沟通提供心理上、社会上和决策性的功能。心理上人们为了满足社
第 4页(共 6页)
会性需求和维持自我感觉而沟通;人们也为了发展和维持关系而沟通;在决策中,人们为了分享资讯和影响他人而沟通。
有效的人际沟通视个人的沟通能力而定。因为沟通情况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弹性的沟通能力,因此需要有非常多的人际技巧可供使用。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样的人际沟通之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用符号互动理论,掌握它的技巧,这是我们事先有效沟通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
四、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的意义和影响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
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可以说,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大多数都可归于沟通不畅。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闹笑话。在企业与上司、同事、下属相处时,若你能去客观地发掘别人的优点和真诚地尊重和欣赏别人时,你的人际关系便如鱼得水了。但一些人认为怀才不遇,他们看到自己上司一点点不如自己的地方便认为上司不如自己,从内心上看不起上司,私下抱怨上司,工作上不配合上司,结果连与上司的关系都处理得不好,更不用说同事和下属了,这种人必然会自食其果,在社会中很难生存。
在职场工作中,“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对上司、属下、同仁、客户,或对各接洽商谈的单位,都需要更好的沟通技巧,这就是所谓
第 5页(共 6页)的“人际沟通”。然而,在职场中,难免会碰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也会遭遇挫折。这时,自我心情的调适,或自我不断的激励,就是所谓的“自我沟通”。
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中游刃有余,让你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享受生活的乐趣,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因此,让我们重视起人际沟通这门艺术,虽然符号互动理论并不是使我们拥有良好地人际沟通的唯一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它,它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圆融,也使生命过得更漂亮、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引导: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贾启艾,《人际沟通》,东南大学出版社。
3、袁岳,《打破坚冰的深度访谈》,机械工业出版社。
4、常桦,《中国式人脉》,武汉大学出版社
5、贯越,《不懂谈判,怎么销售》,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第 6页(共 6页)
第二篇: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如同个人可以象征性的符号化环境一样,个人也可以象征性地将自己视为客体,在他人行为这面镜子中,看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但是,群体作为参照之境,他们的重要性却有所不同,一些群体的重要性高于另一些,这些对于形成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最为重要的群体通常是,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3.杜威
作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4.米德
互动论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开创者是米德。他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揭示以及人际互动模式的理论至今仍被许多互动理论作为基本结构而接受。
米德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理解,是他关于心智、自我、社会关系探索的认识基础。在这个方面,米德深受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自诩为行为主义者的米德,反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的内在心智动力是不可研究的前提假设,试图以虑及人类心智和自我重要性的方式,修正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理论。
米德接受了杜威关于人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环境的适应的观点。米德还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得到保存——应用于人类。
在融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三者的某些成分之后,米德形成了他关于人类生活图景的观点:人是努力适应环境的动物,人试图学会和保留那些能使其生存并获得满足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智和自我。
心智和自我和其他人类的独有特征,正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努力的情况下进化而来的。人通过获得心智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社会也正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心智和自我能力而成为可能。
(1)心智
心智就是人们定义特定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选择最合适的行动路线的心理过程。米德的这一说法,继承了杜威的观点,其所说的“想象性预演”的过程类似于杜威所说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米德研究了婴儿的心智形成过程,以了解人是怎样获得心智这种能力的。米德强调心智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试错法,一种是婴儿的协作者的有意识训练。
通过这两种途径中的任意一个,婴儿逐渐学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常规姿态,而学会能够增强个体间互动有效性的常规姿态,意味着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一个有机体懂得了常规姿态的含义,通过这些常规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认为这个人具有了心智。(2)自我
心智的能力,是自我形成的基础。人们对他人的姿态进行解读,并从他人的观点中了解自身(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对他人姿态的理解,是对自身想象和评价的基础。人类这种将自身作为客体进行想象和评价的能力是有赖于心智能力的。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人与具体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形成的暂时的‘自我想象’,最后将明确为或多或少稳定的、可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概念’”。借助自我概念,个体行为获得了前后一致性。
米德指出了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嬉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只能跟有限的几个他人进行想象。第二个阶段是团体游戏阶段。这是随着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成长中的有机体开始体味进而理解处于有组织的活动中的他人的角色,获得多重自我的形象。
在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能够体会并且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并明确共有态度。在这个阶段,个人能够提高自己对那些交往对象的反应的恰当性,同时,将自我形象从特定他人的期望,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希望和观点。(3)社会
社会互动的组织化有赖于心智的形成。如果人们不能领会角色和能对可选择的方案进行想象性预演的心智能力,个体间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
社会互动的组织化也有赖于自我的能力,如果人们不能从一般他人的观点出发评价自身,如果不具有从共有态度中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的能力,那么在较大的群体中进行解调就变得及其困难。
米德不但用心智和自我能力来说明社会的维持和延续,而且用心智和自我能力来说明社会的动荡和潜在变动。在他看来社会是一种构成现象——缘自个体间的调试和互动。因此,社会也可以被改变和重新建构——通过心智和自我表征的过程来进行。
米德道出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依赖而维系的关键过程,他涉及到了社会组织是个体心智和自我的反映,并且是心智和自我的来源,但是却未能进入到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个体在这些模式中运作的多样性的层面。米德没有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确切的连结点,从而使研究未能精确化。
5.结构与角色的概念化 米德没有找到心智、自我与社会的确切连结点,因而不能清晰地描述社会结构的参与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与之相反的问题。解决这一模糊的社会学探索之一,就是将目光集中在角色这一概念上。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位置网,那么个体则处在这个位置网中,扮演着与某个位置相联系的角色。
帕克是最早以强调角色来发展米德的思想的学者之一。他强调角色与某个社会的结构位置相联系,而个体则与社会结构位置规置下的某个角色相联系。这样自我就在多重角色的扮演中重现,而各种角色又与特定的社会结构的位置相联系。
默雷诺则将角色分成若干类型:身生角色——在其中,行为与一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的生理需求相联系。心理角色——个体按照特定社会背景的具体期望行事。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个体要遵从各种常规社会类别的期望。社会结构被视为有组织的、要求个人按角色行事的期望网络。
人类学家林顿,则通过角色、地位和个体之间的概念区分,进一步阐明了社会组织的本质和个体在其中的嵌入性。社会结构的一些要素是:一个位置组成的网络、一个相应的期望系统、按与特定位置相联系的期望之网来行事的行为模式。
这三位学者对角色的表述,即角色是与社会结构中某一位置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个体按照社会对某个位置的期望扮演角色,社会结构就是一个由个人按照特定要求扮演角色的期望网络。他们的论述成为米德理论的必要补充,使人们有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心智、自我与社会地相互联系。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对米德互动理论的一方面发展。符号互动论是布鲁默(Herbert Blumer)提出的名词,但库恩(Manford Kuhn)等学者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由此出现了符号互动论的依阿华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对垒。
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方便的标志,并非争论发生的准确地点,因为布鲁默于上世纪中期离开芝加哥,而库恩在此后不久谢世,而依阿华学派的大部分传统于上世纪60年代转入印第安那大学的符号互动论中去了。
1.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通过符号交往。
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人类比之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特征。凭借这种能力,人类得以不断地符号象征化各种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
人类之所以能够使用符号有效沟通,是因为他们具备在发音和身体姿态等方面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符号性交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们在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2.通过角色领会对他们的姿态行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互动。米德认为角色领会是一种视他人的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互动论者仍然视之为互动发生的基本机制。
3.心智和自我的存在是人类互动的结果。芝加哥学派和依阿华学派的分歧:
1.对人性的解释方面:芝加哥学派更强调自我对互动关系的建构能力,而依阿华学派则更强调自我概念和角色对互动关系的限定和规制。
芝加哥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将任何客体(自我)置于情境之中。虽然,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体,但他不是惟一的客体。在行动之前,人们会对行动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
依阿华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够进行情境定义,但倾向于保持人格的一致连贯性和可预见性。自我是情境定义中最重要的客体。人们能够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其行为不过是核心自我和群体如同棱镜般散射的结果。
2.对互动本质的揭示方面:芝加哥学派强调互动中人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模式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动之中。而依阿华学派则强调人的核心自我、他人的期望和情境的规范对互动的影响和规制作用。
3.对社会组织的本质认识方面:虽然两派都认为社会组织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芝加哥学派更强调人在互动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创造作用,而依阿华学派在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对互动的规制作用。
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结构是通过行动者的彼此调适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置于情景定义中的客体之一。随着行动着情景定义和客体的改变,社会结构相应地也会重新排列,从而要求他人重新调适。
依阿华学派认为,社会结构由具有一定期望和规范的地位网络构成。虽然符号互动创造和改变着这种结构,但是一旦这种结构产生出来,就会对互动进行规制。这样社会结构就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当人的核心自我渗入特定的社会网络时。
4.对社会理论的本质理解方面:两派都认为,社会学研究着重做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倡导,社会学方法从个体的内心世界看个体如何建构行动路线,强调研究者与变动不居、多种多样、往往是非决定性的情景定义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相调和。研究者应该运用观察性、纪实性、非结构性的访谈技巧,以透视行动者定义的过程并考虑这些过程中的变化。在最佳状态下,理论只能对行为和互动的模式的解释提供一般性、暂时性的描述。依阿华学派认为,应该用可靠的工具测量符号互动过程的变量关系。理论可以提供预测行动与互动的抽象解释。
芝加哥学派和依阿华学派的争论,其实只是确立了符号理论的两极边界,很少有符号互动论者严格遵循其中一方的立场。
三、自我和认同理论 几乎所有的互动理论,都将自我视为面对面关系的核心概念。而“认同”则用于对自我的再阐释。自我被看作是由一系列认同建构的。在认同的显要性层级(salience hierarchy)序列中,处于较高层级的认同对自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个体极力组织自己的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划来表现自身。
1.斯特赖克
⑴认同是对处于互动中的个体位置的标定。
个体标定自身的位置之后,就会产生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他们还能明确他人的认同位置,认识到引导他人角色行为的预期。在这些定位之后,个体还能意识到更广阔的参照框架和情境定义,并将自己作为客体,置于整个位置结构的关系之中。
然而,行为并不完全由这种位置标定和情境定义所支配。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角色定位和情境定义的规制,随较大的社会结构的类型而定。有的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有伸缩性的,有的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机械的。但是,当人们面对面互动时,社会结构仍然对个体的所作所为起限定和规制作用。
⑵显要性位置高的认同对个体的行为有更多的统合作用。在大多数情境中,人们都需要调用多重认同,认同调用的灵活性受结构规制的严格程度的影响。
⑶责任担当是个体对某一认同充当的程度。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越是依赖于某一种认同的责任担当,则这一认同越是在显要性序列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如果这一认同是基于更大的社会界定和他人的观念,他就会产生与这些观念和界定更一致的行为。个体在某一场合给以这一认同的责任担当越多,则越是获得更多的自尊。
⑷当互动情境由于外部事件的侵扰而改变时,人们可能寻求新的认同。责任担当就会朝着那些反映新的价值观念的认同的方向改变。2.麦考尔和西蒙斯
⑴角色定位的两个部分:
包括与社会结构有关的常规部分和与人们的想象有关的特殊部分。⑵为何要寻求角色认同: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一个人的认同在他人眼中的合法化,这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寻求在角色执行中估价自身,企图固化角色定位,获得他人的角色支持。
这种角色支持不仅包括他人赞同个体占据某一位置的权利、承认个体由这一位置而引发的行为,而且包括附着于角色认同、角色执行上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如个性、风格、情感和格调。由于许多角色认同在个体的内心是理想化了的,所以个体的角色认同和他人的角色支持之间存在矛盾,个体通过一些机制克服这些矛盾。⑶影响认同显要性层级的因素: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们理想化了的观念被他人支持的程度;人们充当相应身份的程度;与身份相联的外部和内部报酬的大小;以前对身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⑷互动是一场交换性谈判,个体的角色认同与其在互动中获得的报酬有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寻求伴随角色执行的合法化而来的报酬。这种报酬有三类:外部报酬——金钱及其他大家都可见到的刺激;内部报酬——对个体的刺激,如满意、自豪和舒适等;最有价值的报酬——角色支持。在所有互动中,个体总是被驱使去寻找利润。
⑸现场认同受到显要性层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某一特定现场的角色认同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现场自我,这决定了在既定情境里个体的可选菜单,包括个体可能启动的角色认同。
其次是理想自我,这个自我比现场自我更为稳定,它决定着何种认同应该在互动中处于较高位置,以及他们将如何被调用来建构现场自我。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感觉支持某一认同的必要性;确立某一现场自我所能获得的报酬等。
四、角色理论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扮演着许多角色。莎士比亚《人间喜剧》
在社会学理论中,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键概念。人在社会结构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扮演与位置相联系的角色,实现自我、他人和各种群体的角色预期。人在社会中,如同演员置身舞台。
正如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行动者也占据明确的地位;正如演员要按照剧本演戏,社会行动者也要遵从社会规范;正如演员必须听从导演的调度,社会行动者也要听凭权贵和大人物的摆布;正如演员在台上必须彼此回应,社会行动者也需相互调适;正如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具有不同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的人也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
特纳(Ralph H.Turner)在对角色的研究中,不仅保留了角色是预期行为观念的看法,而且从更强调行动性的角度,建构了更为系统化的理论。
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人都试图为自己构建一个社会角色,并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告知对方自己在扮演何种角色。人们假定他人也在环境中扮演着明确的角色。运用这种假定,人们能够有效地解读他人地姿态和暗示,确定他人正在扮演的角色。个体也能向他人暗示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
1.互动的基础是行为人彼此间的一致性规范 人们彼此的活动,更多的不是服从于社会结构的规范和地位的要求,而是更重视其行为的一致性。在人际互动中,存在着隐蔽的“一致性规范”。人们总是努力估量他人行为的一致性,以便分辨其背后的角色。2.个体以角色来看待世界
个体运用民间规范在行为中寻找一致性,并将行为因素归属于某一特定角色;个体用这些角色来解释和定义环境,运用其他行动者的品质和情境标志来认识角色。
一方面以角色不同等级的权利、特权和对角色的尊重程度来评价角色,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希求程度和价值来对角色进行估量;角色行为和情境发生变化时,角色定义也跟着发生变化。
互动的产生和维持有赖于自我和他人角色的萌发和确认。每一个角色都倾向于建构和回应一个或更多的其他相关角色。角色在他人角色的互动中形成互动规范。
行动者一旦彼此确认并互相指定角色,这种角色就可能长期延续下去。在某一情境中,新的行动者将被分配到已有的角色中。人们对角色的细节以及什么组成了充分的执行有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个人角色执行的适当性,极大地影响力了角色、角色伴随的特权以及与他人的角色互补行为被承认的程度。3.组织中的角色
角色被安置于组织中以后,组织就成了角色分化、评价、补充性、合法性或预期、一致赞同、安置的判定标准。决定角色的合法性特征、角色评价、角色安置以及角色适当性的权利就趋于固定在特定的角色上。角色的分化,将角色和组织中的特定地位连结起来。每一个角色趋于发展成为适应多种他人角色的模式。4.社会环境中的角色
人们倾向于把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归纳为尽量少的角色。当角色指向更为一般的社会情境时,角色分化倾向于与社会价值观念联结起来。
行动者努力减轻角色紧张。这种紧张通常是因为角色冲突、角色矛盾和角色不适引起的。个体趋于接受所有角色关系的指令系统,将其看作是看待他们行为的一个框架和解释他人行为的一个视角。
个人趋于选择性确认某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自我概念趋于强调这样一些角色——他们为有效适应相关的他人提供了基础。当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与自我概念相悖时,这些角色就会被淡化处理。
特纳是以主趋势命题(main tendency)来给出一些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这些主趋势命题有: ⑴角色分化和增长趋势:在任何情境中,不同的行为、情感、动机归属不同的角色单元。⑵角色意义趋势:在任何情境中,都通过被归属的角色来确定个体的行为对自我和任何对方的意义。
⑶角色提示趋势:行动者的特定品质、行为的各方面和情境的特征成为角色认同的显著提示。⑷角色评价趋势:任一角色都希求在等级和社会中获得评价。
⑸角色行为对应趋势:角色随着扮演该角色的预期行为和环境改变而改变。⑹角色互动趋势:自我和他人角色的确认是互动产生和维持的条件。⑺角色回应趋势:每个角色都倾向于回应一个或更多相关角色。⑻角色的预期合法化趋势:稳定的角色往往被赋予合法期望的特征,并且被视为在一个情境中合适的行为方式。
⑼角色持续趋势:一旦固化,角色结构将持续下去。
⑽角色安置趋势:他人用某一角色来确定某一个体,则个体倾向于接受既定的角色。⑾角色领会趋势:自我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人角色的适应和领会。
⑿组织标准决定趋势:组织决定其中的角色的分化、评价、补充性、合法性、预期、赞同和安置。
⒀角色合法定义者趋势:组织中某一特定的角色决定对组织中角色的安置和适当性判定。⒁角色地位趋势:组织中的角色与组织中的某一地位连结起来。⒂角色丛趋势:每个角色趋于发展成适应多种他人角色的模式。
⒃角色的正式化趋势:组织中的角色,其持续性会通过传统和自身的正式化来加强。⒄角色省减趋势:人们倾向于将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角色归属于一类角色。⒅角色价值锚定趋势:在更一般的社会环境和情境中,角色倾向于同社会价值观念连结起来。⒆角色淡处理趋势:如果角色与自我概念相悖,则角色就会被淡处理。
五、拟剧理论——焦点互动
戈夫曼是上个世纪后半叶互动理论领域最具独创性的理论家,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两种互动的基本类型:焦点互动和非焦点互动,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焦点互动是人们在某一时间里,积极有效地进行的感觉和视觉都注意于某一焦点而发生的互动行为。
非焦点互动则“包含着单单依赖人们在彼此面前的表现了来进行的交往,具体来说,当两个陌生人面对面穿过房间时,他们彼此审视对方的衣服、姿态和一般的格调,并调整各自的风度,因为他们自身是在观察之下的。”这种非焦点互动是在互动秩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公共场合人们所做的,大都是交换一个眼神,彼此审视一下。1.焦点互动 ⑴相遇
简言之就是指社会场景使人们在身体上极为接近,能进行包括谈话在内的面对面接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要素:A.集中注意于某一视觉和认知的焦点。B.言辞交往具有双向优惠的开放性。C.高度的行为相关性。
D.面对面的密切注视,最大化相互间的感知和审视。E.“我们”这样一种团结感的出现,以及这种感觉的交流。F.具有开始、结束、进入、退出的正式标识和仪式。G.有一系列对不正常行为的纠正性程序。
相遇的瞬间被概念化为“聚集”——人们在某一空间集中。聚集坐落于更具包容性的单元社会场合之中。社会场合乃是一个更大的综合体,它是由固定的设备、独特的风气和感情结构、节目和议程、行为的规则,以及事先确立的行为序列等支撑。
人们在相遇中形成良性的焦点互动,需要遵从一些规则,当人们能够高效率的运用这些规则时,个体间的焦点互动能够进入“精神欢快的状态”。
这些规则是:①不相关性原则。排除外界无关紧要的干扰。②转化原则。将外部因素组合进来。③实现途径原则。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表达的一般计划和框架。④交谈原则。包括:维持注意力于一点;建立明白的线索,以确定何时一个发言者说完,然后另一个开始发表意见;确定一个发言者能说多长时间,发言的频率是多少;使对话中的插话和暂停规范化;制裁那些将注意力转到与对话无关的外部事物上的参与者;确保附近的人不会干涉对话的进行;引导优雅和机智的使用,即使是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也是如此。⑤自我尊重原则。鼓励参与者对世故和礼仪的遵从。⑵仪式
“戈夫曼的重大贡献在于认识到了细小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仪式。”比如“喂,你好吗?”“早晨好”。“很高兴见到你”“再见”。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表达,引导互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仪式作为互动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行为中发挥作用:①调整个体,参与互动;②让他们认识到相应的不相关性规则、转化规则、使用途径规则和交谈规则。③在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对个体进行引导。④帮助他们纠正破裂和事故。
仪式维持着一种尊重和风度。尊重作为人际间的礼仪,表达了对他人的尊敬,表示他们希望互动的愿望、他们的作用和其他感情,以及他们对相遇的投入。尊重代表着一种承诺,行动者声明和保证在将来的行动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接纳者。
尊重仪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规避仪式和展示性仪式。规避仪式用来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侵犯他人周围存在的“理想的边界”。展示性仪式包含个体向接纳者的进行特殊证明的动作,这些动作表明行动者是如何关注接纳者的,他将如何在将来的互动中对待他们。互动是连续的、辩证的,包含着规避和展示性两种成分。
风度指的是“个体通过举止、衣着和仪态等正式行为所传达的要素:借此,可以在当下的表现中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品质。通过风度仪式,个体向他人展示自身形象并同时告知他人,他们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而且还是机智的。
通过尊重和风度的仪式运用,通过运用相关规则,个体将自身投入相遇之中,在这里,他们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并且将自己表现为一个特定的个体。⑶交谈
谈话是焦点互动中的关键机制,大家集中注意力并对情境进行全面的裁定。由于对话在焦点互动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它都被规范化、例行化了。焦点互动通过对话,实现对群体交流情境的整体创设,建立起一种共享现实的感觉。
最突出的规则是对自说自话的禁止。因为,如果一个人自说自话就是向他人示警,让他人觉得设定一个共同维持的、彼此都有准备的理解基础是错误的。
一些准交谈也规范化和例行化了。比如,反应的标志或者不完全意义上的插入语或感叹词——哦、喔、哎呀——同样被规范了,用来加强语气。最根本的,它意味着,说话人并没有运用正规的词,却达到了运用正规词的效果。
语气和感情宣泄的结盟作用。即使那些情绪化的言辞和忌讳的表达,比如所有的脏话,与其说是一种情绪表达,不如说是自我——他人的结盟,以建立起“我们内心所关心的也是他们所关心的”这种感觉。
话头改变的例行化。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交谈的运作是十分复杂的。当个体说话的时候,他就建构了戈夫曼所说的“话头”(footing),即互动和对话所设定的根基。
由于口语比较容易操控,人们能够欣然接受话头的改变和对话背后的基本承诺。但是,话头的改变也被高度例行化了,并且有十分明显的迹象。比如,当一个人说,“我们别说这个”时,话头就改变了。如果有人说:“很好,但是,„„是怎样的呢”他同样根据惯例改变了话头。
话语意义的精妙和复杂性,意味着谈话中常常隐含多重话头。例如,讽刺、挖苦、双关、妙言、话里藏刀、转弯抹角、含沙射影等。但是,为了相遇进展顺利,这种话头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被正式地规范化和例行化了,这使个体能够保持一种共同的现实感。⑷自我与角色
焦点互动中相遇的关键规则是自我尊重。个体需要维持面子,并且通过世故和仪式来维护他人的面子。面子是一个人沿着被他人所支持的航线(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模式)而获得的承认和积极的社会评价。如果一个人没有面子或处境难堪,往往是因为航线不合适或他人不能接受。
脸部表情的投入通常是从眼睛的接触开始的。而一旦开始他们就会陷入适于情境的仪式轨道中。在脸部表情的投入过程中,如果可能的话,每一个都会运用一定的策略,维持彼此的面子并进行裁判。如果必要的话,则将他人置于合适的航线之中。特别是行动者寻求避免在情境中出事和发生断裂。
为了有利于相遇,个人试图维持戈夫曼所说的个人领地。个人领地包括,物质道具、生态空间、个人所辖身体周围的空间范围、对话权力等。一般而言,个人的社会层级越高,相遇中的自我领地也就越宽。
自我在焦点互动中,要将自身构建成一个与其风度、其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他的前台(舞台道具、表情机制和表演)一致的角色。个体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一般性的角色包含(role enbracement),一种是角色分离,这种情况出现在,人们接受了与其自身形象不一致的角色时,借以分隔开人格与其在交往中的角色。
另一种是角色痴迷,即个体完全投入某角色。戈夫曼认为,对于那些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直接面对的角色,个体一般会卷入较深,而对于个体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角色,就会有相当的角色远离。
角色扮演受到自我的限制。“角色的假定是与行动者投身于他们的表情时的自我想象紧密相联的,虽然个人在某一情境之中所显露的自我有赖于他人的反应——他人可以确认和否决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自我;但在他人面前,舞台表演的组织仍然极大地受到自我的限制。” ⑸干涉和修复
当一个人在焦点互动中暴露了与角色相反的姿态,呈现了一个相悖的表现,失于运用适当的惯例,探寻了一个不适宜的角色时,这就很可能会砸台。从个人的角度看,很可能存在尴尬,一旦出现尴尬,个体的反应就会更加出现退缩,恶性循环,导致更高程度的尴尬。
这时候,个体会寻求修复因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的砸台,而他人则会利用资源对这种努力予以支持。这样个人和他人的多种纠正性反应便维持了一种情境的秩序感。
其中,他人的反应可能有:他人利用忽视一些细节的策略;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个体的纠正性努力;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则人们可能考虑作出道歉,接受解释、理由和新的信息,或者例行公事地做出其他努力以图修复。当然,这样一些愿望很容易使他们遭到欺骗和操纵。2.非焦点互动 在一般轮廓上,非焦点互动和焦点互动没有多大区别:它们被正式地规范着;它们需要人们的表演;它们包含着自我的展示;它们蕴涵着惯例的使用;它们有修复的、正式的和例行的程序;并且,它们也有赖于大量的仪式、手段和注意力。⑴没有过滤隔膜
人群在进行焦点互动时,存在着一个过滤隔膜,将不相关的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保证焦点互动的良好秩序和效果。而在非焦点互动中,不存在这样一个清晰界定的隔膜。这里没有封闭、紧张的关注点,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义务。
规则指向更多的是人们如何外在于注意的焦点,从而自由自在,不限于表情脸面的相遇之中。这里的规则主要指的是怎样行动、交谈、端坐、站立、自我呈现、道歉以及其他一些维持公共秩序所必须的行为,而不是造成焦点互动的人际“工作”。⑵沉默的表演
在公众场合中的非焦点互动中,人们仍然需要投入表演,但是,人们并不需要脸部表情,也不延展话题范围,表演的呈现更为沉默和失于亲切。
戈夫曼用了不同的词来描述这些呈现,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身体惯用表达(body idiom)和身体修饰(body gloss)。这两个词表征了个体对他人所做出的可见的和可积淀的风格的全面构造。
他提到三种类型的身体修饰:①定位修饰。个人给予他人的,以确定当时当地正处于某一公认和适宜的行为中的姿态。②谨慎修饰。个人暗示给他人的,自己将不会执行侵犯和威胁他人的行为姿态。③表演投入修饰。标识一个人并没有被规制和胁迫,从而完全能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其他行为的姿态。⑶自我领地
非焦点互动中几种明显的领地考虑:①在一个人身边的固定的地理空间。②个体周围以“我”为中心的非侵犯性活动领域。③在任何情况下,他人都将不会侵入的私人领地。④一个人可以在短期内声明的“窝”和固定空间。⑤在涉足一些辅助性行动中,个人可以宣称使用的空间。⑥在某些情境中,做某些事和接受某些事物的次序。⑦所占有的领地,或确认为“我”所有的物品和穿着在个人身上的物品。⑧正式的拥有物或有关个人的业已被控制和掌握的事实。⑨会话权的拥有,召集某人并和他交谈的控制权。
在所有社会里,都有关于这些相关领域构造的明确规范,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它们能够被利用的明确理解。自我领地的标识可以让这些领地变得可见起来。标识指称这些领地的要求及其延展、边界和寿命的符号和客体。对这些标识的侵犯,意味着对个人自我的侵犯,并将意味着招致制裁。⑷断裂的修复
在非焦点互动中对规范和领地的入侵也会造成断裂和潜在的倒台。这些通常由仪式行为来修复,这些行为有道歉、解释、再探求(抢先争取做某些事情的许可)。⑸惯例的重要性
在公共场合,惯例依然重要。“当人们在公共场合行动、站立、端坐和投入其他活动时,这些行动就贯穿着仪式,而当人们进行更近的接触时更是如此。点头、微笑、手势、身体动作以及谈话的简要插曲(特别是在修复之中)都是高度仪式化的,而行为的结果也同样是模式化的——它促进了规范和个体愿望的符号之间的贯穿和彼此协调。” ⑹策略和疏忽 除了仪式意外,许多非焦点互动还包含着策略和疏忽。“通过简单地忽视和默默地宽容规范、自我和仪式实践中小的断裂,人们就可以在没有讥讽而不失轻松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共同活动。”
这样非焦点互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人们就可以在微妙的眼神、点头、短暂的目光接触、方位变动和其他公众生活地行为中,获得执着的现实感。戈夫曼认为人类和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是玩世不恭和被操纵的,其十分极端的情景化的自我概念显得有点过头,且他有时踯躅于极端的主观主义和人际怀疑主义里,但他的社会学仍获得了不朽的成功,并被认定为20世纪后60年里首要的社会学家。复习思考题:
1.简述詹姆斯的“自我”类型学。2.试述库利的“镜中我”观点。
3.简述米德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的关系。4.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简述斯特赖克的自我和认同理论。6.试述特纳角色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篇: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互动形式,并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他的研究也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家。
在美国,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乔治.H.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做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的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符号互动论
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米德创始。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w 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样时也是如此。
w 有时,社会情境的定义并不很清楚,通过互动,一个人可以领会期待和被期待。
w 有时,习惯性行为发生变动,人们对某种情境的定义也有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在实质性问题上为社会价值观的未来重大转换奠定了基础。
w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互动方式,造成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对我们的约束。
w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1)芝加哥学派:人文科学方法,人的行为无法预测、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进行个案研究、非结构访问。(2)衣阿华学派:实证主义方法,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民族方法论)
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按照本土方法论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违规试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在这种实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w 许多主流社会学家认为,对于社会学的一些主要(宏观)问题——如社会设置的特性以及社会中的权利运用等——而言,本土方法论差很远。但本土方法论正是把揭示社会交往的各种规则作为其中心目标的。角色理论
w 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双方都需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中断或改变互动的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预知他人的反应。另一方面,没有另一方来互动,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
w 实际上,角色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紧密。拟剧论
艾文.戈夫曼关于人类互动的研究被称为拟剧论,这种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它宣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解释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
社会互动
非常警惕。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社会互动即向别
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诱导他们做出我们期望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表演者的尴尬也伴随着观众的尴尬,观众通常“有意忽视”表演中的过失,为表演者保全脸面。
w 批评者认为,1)该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有时,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所有互动中尽可能制造出最好印象,2)人们并不总在操纵社会,演戏,有时人们也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对此戈夫曼也乐意承认印象管理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参照群体理论
w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使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w 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应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一是规范-对内化价值标准,形成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二是比较-群体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w 该理论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社会交换轮
w 着眼于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几个有关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
(2)刺激命题:若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得到未估计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或大于预期的酬赏,或未获预期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变的更有价值。
酬赏: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价值依次增高。
w 该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忽略了人类行为社会的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编辑本段 互动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1)2人,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也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2)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根据互动目的来分
(1)工作情境:双方有特定目标,明确分工,有一点行为限制,较少感情交流。
如交易、谈判、会议、上课等
(2)社交环境:为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一些没实际意义的话题,轻松展示自己的个性,产生愉悦,有一些感情投入,起到重要的沟通了解的作用,促进关系发展。
如宴会、舞会、郊游等
(3)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没特定目的,行为较随便,按社会习俗行事即可。如家庭、亲戚、邻居、下班后同事等。
以上划分不绝对,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情境和行为方式也可以由互动者协商决定。如casual Friday时可以着便装上班,如Google的工作环境以支持大家的思维为主,制约为辅。也有时,请客“办事”,公事、私事都在饭桌上解决,让人很难铁面无私、公事公办。针对这种我国特有的饭桌文化造成的情景混淆现象,可以提倡自我(亲友)的道德约束,加强法律制约,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中国人社会互动方式变革的一个方向。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1)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 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2)工具关系:为达成某种目的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关系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不预期有长期交往和情感关系。遵循公平法则,如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编辑本段 互动的维度
(1)向度:情感是亲疏爱憎,地位是尊卑平等,利益是一致冲突?
(2)深度:互动,相互依赖的程度。利益关联、情感投入、延续时间、规范复杂之深浅?是深度还是表层互动?
(3)广度:范围领域大小。专业领域内往往互动比较单一,而如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次数多寡。频度影响人际关系深浅好坏。编辑本段 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如
按情感关系,友好互动/敌意互动/情感无涉互动
按利益关系,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冲突互动
按地位关系,强制互动/服从互动/平等协商互动
按互动广度,单一角色互动/多重角色互动
按互动媒介,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按互动单位,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按互动途径,直接互动/间接互动
其他还有,正式互动/有组织互动/非正式互动/无组织互动
传统互动/习惯方式互动/现代、创新方式互动。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从“过程”与“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互动方式,是互动论者取得的主要成果,也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他们力图从日常司空见惯的交往活动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并完善一种互动理论。早期的互动论者,着眼于互动是一个过程。在他们看来,“社会互动”和“社会过程”是一个意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和E.W.伯吉斯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 4个阶段: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它们也适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与上述互动过程是基本吻合的。帕克的“互动过程”论,带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它基本上是属于西方社会学早期的理论。虽然在帕克之后,还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更详细更繁琐的互动方式的分类标准,但意义和影响甚微。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正在从过程理论向结构理论转化。帕克和克鲁默是这一转化的倡导者。“过程理论”强调的是“自我”,是“主客互动”,而“结构理论”强调的则是“角色”,是“角色互动”。所谓“角色互动”,就是由复杂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角色之间和角色之内的互动。原来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已被社会学意义上的“期望”概念所代替。角色关系所带来的互动,是一种更固定化、更社会化的互动。主体的地位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受到了更多、更大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体性的“过分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以角色互动为中心的结构性互动研究,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非正式群体或小群体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庞树奇)编辑本段 基本类型 非语言沟通/互动
即通过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是人类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按照爱德华.T.霍尔的观点,美国人之间的交往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44厘米以下)、个人距离(44~120厘米)、社会距离(120~360厘米)、公众距离(360~760厘米)。合作
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成功的合作应具备:(1)目标一致,追求自身利益的人、竞争对手、甚至对抗关系的人有时也可以合作(2)对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若志趣相近、能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更有助于顺利合作(3)行为配合(4)讲信用。
个性特征和人际技能也会影响团队合作。学会合作已经成为新世纪对人才的一种基本要求。
合作可以是(1)自发合作和互相援助,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境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2)传统合作,逐步稳定被制度化了的习惯(3)现代社会更多依赖指导合作,在第三方,即雇主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协调合作(4)也可以是契约合作,即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冲突
是合作的对立面,指的是针对有价值的珍惜物品或价值观的斗争;这里,冲突与竞争的区别(1)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冲突中打败对手被认为重要的(2)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是直接的反对关系(3)冲突双方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如都是争政权,要建立的新体制却可以不同(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往往突破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齐美尔划分的冲突类型有:(1)群体间的战争(2)群体内的冲突(3)打官司(4)理念之间的对立,这往往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如当今世界上许多最严重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观念的差异。其他划分类型(1)个人或群体间(2)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种族/民族/阶级冲突(3)诉讼/辩论/口角/决斗/械斗/战争等
但冲突也可以有正面效果,它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双方内部紧密团结的力量;也可以强迫双方直面问题,加深了解;还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尽管社会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消除冲突,但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竞争
是一种合作性的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互不相识的竞争者也可以竞争,竞争规则防止竞争的间接反对关系演变为冲突的直接反对关系。竞争在西方社会中尤为普遍,它就是美国式个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见下社会变迁与互动】。在竞争中,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还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我国还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销售回扣等。
w 传统观念中,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反义词,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整合合作竞争的新商业战略,有可能实现双赢。这种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强制
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物质力量,如暴力或体罚的威胁(武器、军队、法庭、监狱),和精神力量(处分、批判、社会压力)的压力,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尽管强制像冲突一样,也被看作一种负面的互动形式,但强制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比如运用于教育的规则中,常隐含着的惩罚以规范。顺从和顺应
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意义上还是有区别,不像强制中一方被迫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在顺从中,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应比顺从的范围更广,除顺从外,它还指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友好),妥协(暂时平息),容忍(克制)。大多数成员对于群体的要求是顺从的,没有顺从,任何群体、社会都将无法运行。其他
还有诸如:
1)暗示与模仿。是互相对应的互动方式,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社会方式。
2)调适。指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习惯,完全变成另一个文化单位或其成员。编辑本段 互动过程
w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小群体面对面互动研究,要面对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整合等问题。社会互动
(1)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如是社交还是工作还是熟悉情境
社会互动
(2)评价、评估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如是主动投入还是旁边
(3)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如具体行为
三个阶段不一定直线发展,可能重复;各阶段往往伴随情绪的因素,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多人互动中,与谁、进行哪方面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该理论广泛应用在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w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1)竞争
(2)冲突,可能出现
(3)顺应,少数情况下,也会一方消灭另一方,大部分情况下,双方或一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来适应对方
(4)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
并非所有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性,例如不同文化的互动。编辑本段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转型期不免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引起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有可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交替。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过程中,城市人际关系的格局来举例。国有企业的职工
以前的单位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利益矛盾不突出。在工作中,提倡的是“比学赶帮超”,有竞赛,但很少利益直接竞争;在情感上,领导如同家长,同事亲如兄弟姐妹;在收入上,虽然很低,但吃大锅饭,大家差不多,所以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情味很浓,有矛盾也是大家庭内部矛盾。
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单位中实行了就业、分配、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措施的实施,使单位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性明显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且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协调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规则来保障两性的人际互动,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农村人际互动行为的变化,以礼物交换为例
阎云翔在北方一个乡村的调查表明,49年以来,村民一直保持礼物交换的传统习惯。但是,送礼的目的、缘由和方式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仪式性馈赠向现在的工具性馈赠。过去,村里有礼仪专家指导一门送礼的一些深奥精细的规矩,物质性比较淡,象征性比较强,重视正确的方式和表达美好感情。50年代,传统礼仪被当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送礼的行为也变得粗糙很多,庆典时的演说和祝词被取消了。80年代,礼仪专家重新活跃起来,但是礼物交换中的精致礼节没恢复,内容越发重交换价值而非象征价值,村民为了获得保护和恩惠而给干部送礼越发普遍,礼物交换的工具性越发强。
第四篇:1.4.3.用指示性符号与图像组合成为象征性.范文
第一章 图形概述
第4节 图形与符号
作业:3.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指示性符号通过组合(与图像)变成象征性,设计一幅图形创意作品.
作业要求:用海报的形式表现,手法不限.
第五篇:会计电算化理论复习题(下)
会计电算化理论复习题(中)
101、防火墙:设置在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的安全阻隔,用于保证本地网络资源的安全,通常是包括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的一个系统或多个系统的组合。
102、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毁坏数据,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103、计算机病毒的特点:①传染性;②潜伏性;③激发性;④表现破坏性。
104、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现象:①计算机蜂鸣、重起、易死机;②系统启动时间长、运行速度慢、存储设备访问时间长;③部分文件发生变化、磁盘文件不能运行、数据无故丢失、日期及属性发生变化;④屏幕上出现异常的提示及异常图形;⑤磁盘的主引导区、引导扇区、文件分配表、根目录等被修改;⑥其它一些异常现象。
105、计算机病毒的分类:①操作系统型;②外壳型;③入侵型;④源码型。106、常用杀毒软件:①KV3000;②瑞星;③诺顿Norton、Ghost;④金山毒霸。107、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软件系统的核心。
108、新的用户界面,Windows98的桌面有两种风格:(Windows)传统风格和Web风格,默认设置位Windows传统风格。
109、Windows98提供了一系列应用程序和附件,支持新的标准,新增的网络功能,支持FAT32的文件系统。
110、使用鼠标是操作Windows98最简单的方式,一般来说,鼠标有左、中、右三个按钮,有些只有左、右两钮。111、“开始“按钮是运行Windows98应用程序的入口,这是执行程序最常用的方式,它包含了使用Windows98所需的全部命令。
112、双击“我的电脑”可以查看计算机上所有内容,包括文件和文件夹。
113、Windows98窗口右上角有最小化、最大化(或复原)和关闭窗口三个按钮。114、切换窗口的快捷键是Alt + Tab。
115、Windows98的菜单主要由两种:下拉式菜单和弹出式菜单(快捷菜单)。116、通过浏览驱动器和文件夹启动应用程序。
117、退出程序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①在应用程序中“文件”菜单中选择“关闭”或“退出”命令;②单击应用程序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③按ALT + F4键。118、“Windows98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是Windows98提供的用于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两个应用程序。
119、选择连续多个文件、文件夹、先按Shift键,选择多个不连续文件、文件夹、先按Ctrl键。
120、在Windows98中可以使用最多达255个字符的长文件名。
121、两个不同驱动器之间移动,需按住Shift键进行拖动,在同一个驱动器内复制,需按住Ctrl键进行拖动。
122、控制面板是用来对系统进行设置的一个工具集。
123、Exit退出命令,将退出MS-DOS方式,进入Windows98桌面。
124、Word的特点:简明直观的操作“操作简单常用的功能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图形化的工具按钮直接操作。
125、标题栏右边的三个按钮是窗体的控制按钮,分别提供: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和关闭窗体的功能。
126、在Word2000中工具菜单:提供在编辑文档过程中的一些实用文具(拼写检查、字数统计、合并文档、保护文档)等。127、在Word2000中页面视图按钮用于多种文档显示方式之间的切换(普通视图、Web版式视图、页面视图、大纲视图等)。
128、Word提供了水平和垂直两个标尺,利用水平标尺可以设置制表位、段落缩进,以及选定和调整版式的栏的宽度在页面视图或打印栏中,也可以利用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调整页边距,或是在页面上设置某些项目。
129、使用键盘定位插入“↑”键:插入点(光标)向上移动一行;“↓”键:插入点向下移动一行;“←”键:插入点向左移动一个字符;“→”插入点向右移动一个字符;“page up”键插入点下移动向上翻一屏,移动本行行尾;“page Down”键:插入点向下翻一屏;“Home”键:插入点移到本行行首;“End”键:插入点移到本行行尾;“Ctrl + Home”键:插入点移到文档开始;“Ctrl + End”键:移到文档结尾。
130、英文字符的大小写可:“Caps Look”键或“Shift“键加相应的英文字符。131、“Shift + Ctrl”键可以切换不同的输入法。
132、在英文输入状态下,可以直接使用键盘录入英文的标点符号到插入点的位置。
133、保存已保存过的文档,也可以使用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或点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即可,只是不再出现“另存为”的对话框。134、Excel编辑栏是用来显示活动单元格的文本、数据和公式。
135、工作表区域是显示,录入编辑文本和数据的区域。
136、会计电算化,在这个过程中软件系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137、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和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方面。
138、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薄,进行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电算化,主要是指这几个方面运用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
139、会计管理电算化的主要任务:①进行会计预测;②编制财务计划;③进行会计控制;④开展会计分析。
140、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高阶段。
141、实施会计电算化具有的重大意义:①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②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素质;③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研究的不断发展。
14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报告的传递方式向网络化,无纸化方面发展,同时信息的公开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143、会计核算软件的会计数据输入采用键盘手工输入,软盘转入和网络传输等几种形式。144、记账凭证除由人工输入外,还来源于由电算化系统自动编制的机制凭证和由其他系统转入的或本子系统产生的机制凭证。
145、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和结账功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不需人工干预。146、账务处理子系统是其核心部分
147、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相同点:①管理目标一致;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同;③都必须遵守现行的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④基本工作内容相同;⑤会计档案都必须按规定保管。
148、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不同点:①使用的计算工具不同;②会计资料存储的介质不同;③账户设置方法和账薄登记方法不同;④账务处理程序不同 ;⑤会计工作的组织体制和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不同;⑥会计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
149、按会计信息系统层次划分,会计软件可分为:核算型、管理型和决策型三种。150、按使用范围划分为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151、按会计信息共享划分为单用户会计软件和网络用户会计软件。
152、对于会计电算化,单机系统普遍存在着大量数据不能及时输入,数据转送时间长,会计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领导查询不便等问题。
153、实现网上多机同时录入凭证,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自动转账功能,实现主管领导监控和网络权限控制。154、1981年提出了“会计电算化”概念。
155、定点开发软件的优点是针对性好,适用性强,操作容易,缺点是投资大,周期长,难以保持技术先进,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支持人员。开发方式有自己开发,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等。
156、建立电算化系统需要首先建立会计软件运行平台(platform),是指会计软件的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157、会计软件开发环境指开发会计软件时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目前会计软件网络体系结构向B / S(浏览器 / 服务器)(二层结构)结构发展。158、服务器数据库主要有Oracle、Sybase、SQLserver等。159、桌面数据库主要有Access、FoxPro、Pardox等。
160、电子计算机和会计软件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161、计算机与手工并行三个月以上。
162、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人机并行“3~6”个月后,必须报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通过替代手工记账审查之后,才能脱离手工记账,进行正常的计算机核算状态。
163、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64、基本会计岗位可分为: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165、电算化会计可设立如下岗位: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软件开发等工作岗位。
166、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包括计算机系统使用管理,上机操作管理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管理三个方面。
167、替代手工记账后,各单位应做到当天发生业务,当天登记入帐,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日清月结。
168、对正要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和计算机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
169、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①必须经常进行备份工作,以避免意外和人为错误造成数据的丢失,每日必须对计算机内的会计资料在计算机硬盘中进行备份;②需要做备份的内容,是能够完全恢复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少的数据,一般包括系统设置文件,科目代码文件,期初余额文件,凭证,各种帐簿,报表及其他核算子系统的数据文件;③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备份盘应该定期复制,以保证数据没有丢失;④系统维护一般由系统维护员或指定的专人负责,数据录入员、系统操作员等其他人员不得进行维护操作,系统管理人员可以进行操作维护但不能执行程序维护。
170、在保证账簿清晰的条件下,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账簿中表格线可适当减少。171、下列对计算机影响最小的是(D)温度 湿度 磁场 噪音 172、计算机的最高级语言是(D)汇编语言 机器语言 程序语言 高级语言
173、Excel下列能自动生成的是(ABC)时间
B.日期
C.序列
174、在Excel中下列能在表中左对其的是(C)时间
B.日期
C.文本
D.数值
175、在Excel中当一个表格内的数字装不下时会出现(#)176、在Word中调整段落的首行缩进可以用标尺(√)177、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我们的会计账务处理更加(C)集中化 完整 完善化 综合化
178、Windows98中“回收站”是(A)硬盘上的一块存储空间 软盘上的一块存储空间 高速缓存中的一块存储空间 内存中的一块存储空间
179、单击Excel左上角矩形框表示选中(B)
A.整个工作表
B.1张工作表
C.单元格
180、Word中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主要调节首行缩进和(BCDE)首行段落 悬挂缩进 左缩进
右缩进 页边距
181、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是一个(B)系统
A.28位
B.32位
C.16位
E.以上都不是 182、打开我的电脑能打开所有文档(×)
183、在Word中打开文档水平标尺上面的三角形移动表示(首行缩进 184、“沙漏”现象表示系统正在运行程序,请稍后(等待)185、Win98中标题栏中出现“?”是表示帮助功能。186、Word中光标在标题栏窗口中为箭头。187、日期和时间是向右对齐(√)
188、磁盘可使用菜单和命令来实现格式化。
189、Excel的单元格内可以直接输入分数值(√)190、打印机是标准的输出设备(√)
191、在Word中用(AB)可以作为分页符
A.Ctrl + Enter快捷键
B.选择“插入”菜单中“分隔符”192、在Word中页眉和页角可以用(ABCD)来表示
A.图形
B.文本
C.时间
D.数字)193、Windows98桌面在任务栏的内容有(AC)
A.开始菜单
B.插入
C.输入法
D.改写 194、Win98的操作系统直接通过开始菜单进入(×)195、剪贴板进行粘贴后内容继续存在 196、Word文档中红波浪线表示(B)
A.语法错
B.拼写错 197、“、”在键盘中是怎样表示的()198、3.5英寸软盘的保护孔是写保护即只能读不能写 199、internet是通过(路由器)来连接的
200、Excel的工作表的个数是256个。
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在2012年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区委迎来组织部考核组,对共青团区委一年来的工作进的实地测评,感谢组织的帮助与关怀,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接受组织的监督与考核。铁东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广大青年有幸成为亲历者,成为追随者,同时我们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心存畏惧,“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坚定不移的实施 “五区”战略的发展规划,为建设富裕和谐新铁东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