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概要

时间:2019-05-14 13:5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概要》。

第一篇: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概要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改革在不断深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任务,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正确认识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意义。可以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当前微观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建设。

(一)公司制是实现两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是当代大型经营机构普遍采用的运营方式。国有资本管理、监管和运营的微观制度基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什么要实行“两权分离”?一个大型现代化生产经营组织涉及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极其复杂的利害关系,在市场中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因此,它的经营决策。管理运营和监督控制都属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一般而言,投资者并不就是高明的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特长是选择项目、选择业主。因此,投资者投入资源组建公司后宁愿委托给精心选择的诚信并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经营管理者来管理。在进行委托管理时,投资者必须在专业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和由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成本及风险两个方面进行权衡。为保障投资者利益,需要采取法律、合同和酌情处置权等形式,既使经营管理者充分发挥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又要构建投资者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机制。这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质和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现代公司制度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相比至少有四个优点:

1、公司是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发挥国有资本引导和辐射作用最有效的财产组织形式;

2、公司可以引入包括非国有的多家股东,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利于公司将目标集中于经济效益;

3、公司提供了投资者有效监督的体制框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保障投资者权益;

4、公司制度可以使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各自发挥所长,实现动态最佳组合,有可能创造良好业绩和“百年老店”。

所有这些优点都是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是实现两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二)实行公司制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必须充分认识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重在转换机制。

1、改变企业的债务责任关系。传统国有企业与公司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前者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情况下,所有者实际上对企业的债务必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后者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对公司的债务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2、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在国有企业内没有所有者的位置,所有者在企业之外进行干预和决策,因此,企业就无所谓“自主经营”,而承担盈亏后果的应该是所有者,但由于企业内所有者缺位,它也不能“自负盈亏”。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后,所有者进入企业行使权能、承担责任,使企业成为独立、完整形态的市场主体。

3、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制后,所有者直接干预企业的权力消失了,但却获得了“用脚投票”的自由度;公司获得了自主经营法人财产的权力,但这是以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强化对经营管理的监督为条件。

4、改变企业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在公司制度下,跳出了政府部门在企业之外“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在企业内建立分权、分责、制衡关系,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用以处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信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所有者投资设立经营机构,但并不直接参与经营,把投入的财产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战略做出决策,但是不直接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实现公司的目标,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经理运营的结果能否体现所有者意志,保障所有者的权益?这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体制框架作保障,这套制度安排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有国家法律保障、公司章程和合同约束、制度严谨的分权。分责、制衡体制。它所形成的一套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保障投资者的最终的控制权,可以维系公司各个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平衡。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为投资者激励和监督经营管理者提供体制框架,为经营管理者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

例如,公司制度具有强大的融资功能,但投资者只有在确认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向企业投资。因此,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为获得融资而进行的竞争,实际上是公司治理水平的竞争。健全的公司治理会得到投资者的信赖,可以比较容易地以较低的成本融得较多的资金,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公司治理不良的公司,得不到投资者的信任,或筹资成本较高,或能筹集的资金数额较少,也就限制了它的发展空间。因此,只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才能实现公司的良性发展。

(四)现代公司的分权制衡机制

公司与传统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完全不同。传统国有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之外决策,企业设立统一的“领导班子”,强调“一元化领导”,决策机制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公司制度下所有者进入企业,实行分责、分权、制衡体制。决策机制是股东大会的一股一票,少数服从多数;是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一般来说,公司权利可以分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公司法》对四项权能和按层级的制衡关系各有明确界定,并分别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行使。

公司所有者组成最高权利机构股东大会,行使所有权,保持对公司的最终控制地位并全权决定董事选聘、激励和去留。

董事会对全体股东负责,每位董事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董事会拥有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包括选聘、监督经理和决定经理的薪酬、去留。

经理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和授权范围内独立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经理依《公司法》享有经营管理权。

监事会代表股东对公司进行监督,行使《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监督权。

职工是公司生产经营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参与程度和创新精神对公司的成功具有重大作用。依照《公司法》,公司职工民主选举的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监督,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法定有效的形式。

在公司治理中既要防止所有权侵犯经营权、管理权;也要防止经营权、管理权架空所有权,排斥监督权。股东对董事会不满意时,甚至可以更换董事会,但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替董事会做决策。同样,董事会对经理不满意,甚至可以更换更适合的人,但没有必要替经理指挥生产管理。只有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恪尽职守,又不越位,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企业富有活力。其中所有者负责而恰当地行使最终控制权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

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就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确保分权——分责——制衡的有效性。要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保证董事会独立决策权,保证经理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不能过分重合。以确保董事会不被经理层所控制,能以公司和股东利益为取向主持公司的经营和决策;大型公司还应有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以维护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董事长与经理不要一人兼,以确保董事会对经理的有效监督。职工代表依《公司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使职工以法定的形式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监督;对涉及职工经济利益的决策要建立公司与工会的平等协商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独资公司依法设立外派监事会。如此等等,确保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没有不受约束的人,从而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转。

因此,笼统地提“公司领导班子”、“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公司一把手”、“董事长领导总经理”等都是不确切的,很容易打乱分责、分权、制衡机制,把新旧两种企业制度混淆。

(五)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

目前公司治理是微观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在于:

(1)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关系国企改革的成败。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保障投资者权益。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的制度基础。如果因公司治理的缺陷,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机构投资者、外资和个人投资者;将“用脚投票”,远离公司。而政府股东由于退出的障碍,就会处于两难的地步。如果不加干预,坐看国有资产流失,有失责任;如果以强化行政干预的方式来维护所有权,那就退回到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政企不分的原点,使改革遭致失败。

(2)公司治理水平影响经济增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投资机构和个人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流入企业,转化为生产发展资金,而公司治理在这一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公司治理还与金融体系的安全直接相关。例如,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时投资者就不能投资于公司的基本赢利能力,只能转向投机炒作,结果市场投机成分增加,泡沫成分增加。泡沫一旦破裂,往往会导致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公司治理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公司治理水平影响经济增长、影响金融安全。

(3)公司治理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软件。世界上办得成功的大公司几乎都经历了同一个过程,发展——融资——再发展——再融资。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基本条件就是取得投资者的信赖。现在的情况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需要不断充实资本金,获得发展的机会,而那些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者则四处寻找良好的投资项目和可以信赖的业主。这两者能否有效结合,一是看资本市场是否健康有序;二是看公司法人治理是否规范有效。可以说,一个富有前景的企业,有效的公司治理、对股东的诚信是取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是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据麦肯锡企业顾问公司2000年对亚洲的调查,对同等赢利水平的公司,投资者愿为治理机制良好的公司股票多支付20%以上的溢价;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投资者在评估亚洲投资潜力时,认为董事会行为质量比财务问题更重要和同等重要的占75%。

(六)始终存在人为扭曲公司治理的力量

在中国,从改革方向上大家都承认必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有些人却不太相信公司治理的作用,缺乏推进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热情。这里有认识和理解方面的原因,也有的人受体制性局限和利益驱动,更相信所有者在企业外的强力干预,还有人则企图从扭曲的公司治理中获得短期非分的好处。这就造成公司治理被扭曲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

1、国有股权委托代理体制尚不健全。模糊的股权管理体制、责权不清的产权代理关系,使国家投资和拥有股份的公司没有集中统一的国有“老板”,行政干预较多。下工夫推进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动力不足。失去了所有权的激励和约束,内部人往往会产生偏离所有者权益的行为;

2、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存续公司”解决存续问题的资源进入上市公司,作为控股股东,他总有一种通过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交叉任职、关联交易等手段从上市公司获得特殊好处的倾向。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是董事会有失独立性,二是公司目标变得模糊。三是情况严重的,上市公司被掏空;

3、政府主要承担社会职能,在它直接充当所有者时,往往利用行政权力把控制的公司当作行使社会职能的工具,如限制冗员的分流,要企业继续自办小社会、通过“拉郎配”向状况尚好的企业甩包袱等。政企职能错位使公司丧失了商业利益的独立性,小股东的权益无法保证;

4、政府在企业外的直接干预,包括超越《公司法》对人事安排的干预,很容易打乱公司治理机制,使公司权利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之间的分权——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5、在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没有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威胁,经营者只要能讨好大股东,就敢于更大胆违规运作,导致人为地扭曲公司治理的倾向。

从改革方向上大家都承认必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有些人却不太相信公司冶理的作用,缺乏推进建立有效公司冶理的热情。这里有认识和理解方面的原因;也有的人受体制性局限和利益驱动,更相信所有者在企业外的强力干预;还有人则企图从扭曲的公司治理中获得短期非分的好处。这就造成公司冶理被扭曲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七)克服建立有效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障碍

当前,要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导下,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时,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克服建立有效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障碍。

首先,克服政企不分带来的障碍。党是政治组织,政府承担社会职责,而企业以效益为目标,追求投资回报。公司只有目标明确而单一,才有利于经营者把精力集中于为股东和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和董事个人的风险机制都要求每位董事必须独立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某种情况下依《公司法》董事还要对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忽视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忽视经理人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以党政部门取代或“指导”董事会、干预经理人,将使经营管理者无所适从。结果,将使企业的目标变得模糊,财务软约束,出现的劣迹无人负责。

第二、推进股权多元化。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从机制转换角度看并不理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的经验,提出要“使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要的由国家控股”。也就是说,国有企业不仅要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公司,而且对一般企业国有可以控股,也可以不控股。

实践证明,通过调整股权结构,防止和矫正国有股东的非正常行为,把企业目标集中于追求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改制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一般来说,引入多元股东,包括另外的国有股东、特别是非国有股东,有利于所有者权能到位,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多元股东的制衡,易于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目标集中于追求经济效益。

第三、克服“内部人控制”造成的障碍。所有者缺位、企业办社会、职工“以厂为家”的体制,已经使“纯洁”的国有企业成为融合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经理和企业职工利益的、被改造了的国有企业。例如,不规范的行政审批往往难以避免私下交易。在缺乏有效监督情况下,厂长(经理)负责制使决策和执行混为一谈,往往是个人说了算。经理和职工工资并不反映真实收入,“公务消费”有很大的空间,通过自办小社会对职工进行或明或暗的补贴。经理人员为维护自己的控制地位,往往使企业购并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围绕国有企业编织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内部人处于控制地位。改革一旦触及到这一利益格局,就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强大的阻力和难以克服的各种现实问题。

(八)改善公司治理应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所有权到位,是形成有效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条件。企业的公司治理被扭曲几乎都与国家所有权行使有关:要么是所有权不到位,内部人控制;要么是一股独大的国有股东行为不端正。原则上讲,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本质上都来自所有者,因为所有者享受的是“剩余索取权”。即在政府收了税、银行拿走了利息、职工领取了工资后的“剩余”才属于投资者。在完成如上扣除之后,如果“剩余”是正数,那就是利润;如果是负数,那就是亏损。作为“剩余索取者”,他承担公司决策和运营的最终后果,因此具有监督公司其他参与者和做出有效决策的积极性。所有者为获取更多“剩余”的热情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防范风险的谨慎,就是企业的约束。因此,所有权到位是公司治理的灵魂。离开了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很难避免公司其他参与者的非正常行为。所有者自身的权益就无法保证。

其次,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经理层对公司具有实际控制力,但他并不是股东,或只持有少量股份。经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信息不对称、股东直接监控困难的情况下,公司的经理们就有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和公司的利益。因此,股东并不把公司经营权直接交给经理,而是将公司委托给具有决策和监督能力,勤勉、诚信的董事组成的董事会经营。董事会受投资者委托,主要职责是确保公司的长远利益,最重要的职能是任命和更换公司最高管理层、做出战略决策、监督管理层的工作、评估经理的绩效并决定其薪酬和去留。董事会还必须确保企业的经营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包括要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规性等负责。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为此要优化董事会结构,包括设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设立以外部、独立董事为主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要认真实行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机制,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的个人责任。

第三,公司的目标必须集中于投资回报。公司治理的要义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给企业设置非经营性目标,一方面使经营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的随心所欲留出了更大的空间。结果是财务约束软化和对经营业绩无法准确考核。这是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但是,除极少数特殊公司外,不能通过出资人机构把政府的多元目标转嫁给国家投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公司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才能建立财务预算硬约束,才能准确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即便承担某些政策目标的特殊公司,也必须把政策目标和为此而支付的成本设定清楚,强化预算硬约束。

第四,建立具有纠错功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现代公司的分责、分权、制衡关系,主要是各层级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现的。《公司法》中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间有关人事权力的分配,完全对应于责任的分担,是建立有效制衡关系的基础。由于人事权力与各自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职责相对称,致使他们具有选择和监督相关人员所必须的责任心,不会滥用权力;实行有责任的强约束,会及时发现选任用人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因此,把权力交给他们是有效的。如果公司人事权力的分配规则乱了,那么公司的责任和制衡关系就会被打乱,就会导致内部约束机制软化、高管人员非正常行为上升、经营劣迹无人负责。因此,尽管对公司具体领导人员的管理十分重要,但维护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形成具有及时纠错功能的人事管理机制,更有利于公司创造良好业绩,降低风险。如果大股东不恰当地干预企业人事管理,尽管是为维护股东利益,但是一旦由此影响甚至破坏了公司的分权、分责、制衡关系,那么必然招致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结果将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为此,要积极探索适应公司制度法律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组织考核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照《公司法》股东会选聘董事、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者行使用人权的规定相一致。

第五,提高公司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在两权分离情况下,投资者是借助公司信息进行决策的。因此,公司运行状况透明度高低,决定着有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少数股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利益管理公司的核心机构,也是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主要依托。一般而言,董事会更有能力理解和评估公司的财务和运行状况,因此董事会依法平等地对各个股东诚实的信息披露尤其重要。

(九)公司的约束机制

改善公司治理有多种工具,尽管每一种工具还不能完全保证公司资源有效利用,但多种作用结合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制约框架。

如果经理不能有效地经营管理,董事会就会采取行动改变局面,直至更换经理。如果董事会行动迟缓或不力,股东就会施加积极影9向,直至重组董事会。如果董事会、股东都无力回天,从而企业业绩继续下滑,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降低,当价格低于价值时,就会成为其他投资机构的收购目标。公司一旦被收购,不仅所有者惨遭损失,而且董事和经理将失去岗位、身价贬值。如果这些机制都不能改变局面,亏损就不断侵蚀所有者权益,当公司所有者权益接近于零的时候,“有限责任”就可能使股权持有者产生非正常行为,从而威胁利害相关者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此时利害相关者如债权人,就有动力走到前台,破产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以此改变所有者。改变董事会,对公司资源重新配置。

贯彻十六大精神和执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在企业转制方面我们应竭尽全力做到的是,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这比在企业主外的政府干预和审批更具有本质意义。国资委的成立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效公司治理创造了条件。但是,改善公司治理不是靠企业自身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公司董事、经理们的努力,需要不断完善法规,需要政府、国有出资人机构、其他投资者、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的持续共同努力。

给企业设置非经营性目标,一方面使经营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的随心所欲留出了更大的空间。结果是财务约束软化和对经营业绩无法准确考核。这是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但是,除极少数特殊公司外,不能通过出资人机构把政府的多元目标转嫁给国家投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公司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才能建立财务预算硬约束,才能准确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即便承担某些政策目标的特殊公司,也必须把政策目标和为此而支付的成本设定清楚,强化预算硬约束。

第二篇: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公司通过切实履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司制度,约束和规范了员工的行为。

1、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确立了所有者、公司法人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并在不断发展中建立完善了300多项管理制度,做到了每项经营活动、每个工作环节员工的行为规范有规可循,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奖惩都有明确的规定,制度的执行情况严格与奖惩、升迁等挂钩。

2、经营中的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充分讨论民主决策;经理层由股东组成,确保了投资者的利益;监事会列席董事会,从不同角度审查、监督董事会的各项决策活动和对经理层的经营活动,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并通过管理创新,使各项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高。

3、通过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重视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包括对经理层与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避免了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管理创新、激励作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

现代的竞争,资源不是优势,钱不是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公司制胜必须发挥激励的作用。

1、没有创新的工作是没有成效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的干部不是优秀的干部。公司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管理创新奖励实施办法,把“超越自、创新求优”确定为公司核心价值观。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围绕主价值链再造,进行了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把“做强做大,打造一流企业”确立为公司的共同愿景。

第三篇: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 现代公司的多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兼顾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考虑最佳的社会贡献率。以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价值,引导企业整体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相关利益主体;财务管理目标;现金流量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财观念、技术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本文拟从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一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构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层次结构。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公司并形成法人财产后,委托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管法人财产的运营。董事会聘任并委托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在这样的一种公司治理框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各利益主体为了营利达到各自目的而组合的一种有效率的契约组织。[1]这里的相关利益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方等。基于这一原则,财务是实行分权管理的,财务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分属股东会、董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由于利益均沾,每一个利益关系人都要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操纵着公司的治理。公司作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当然就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目前此种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二)以股东为主的单边治理模型。在公司的资产中,部分来自股东投资转换成为权益性资本,部分来自债权人资本。由于负债取得资金而形成的债权仅行使求偿本金与收益的权利,不直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因而就决定了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股东作为公司的主人,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所以股东最在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当然地成为公司治理主体的核心。此种治理模型的关键问题在于运用何种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的利润真实地返还给股东,以及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实质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和监督问题。

财务管理目标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效果的基本标准。经济学认为,任何理性人的行为都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财务主体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一)股东。在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中,股东以其投入资产的份额,依法享有对公司的所有权。换言之,股东即为公司主人,当然要求财务目标实现的愿望最为强烈。在制定财务目标的过程中,股东考虑的因素也最多,往往趋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也符合公司制企业生存发展的初衷。这一财务目标往往运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普通股数。每股收益并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其收益高低仅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同时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考虑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仅从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其净资产价值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

(二)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由于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

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在企业举债之初,债权人一般要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资金用途等,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量,以保证该债权能够得到求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这必然影响到财务目标的制定。

(三)职工。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虽然没有公司的所有权,但一切最基本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他们来完成。他们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有权分享收益。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需要物质报酬来激励。这就需要巨额利润予以保障。制定财务目标时,利润最大化成为首选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较强的货币性和可控性,较直接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但利润最大化指标未能反映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获得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大小,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而且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静态指标,不利于动态评估企业经营状况。故存在较大缺陷。

(四)政府。在很多上市公司背后,大部分是通过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过来的。近年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实施国有股配售及股权置换后,部分产权换取了资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尽管这一步伐走得很大,但底线是国有股必须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就使得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基于此,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考虑社会效益比较多一点,更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目前社会资源配置最大化的观点较为流行。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在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开发利用和分配时,应遵循社会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本文赞同现金流量最大化。用现金净流量来替代利润指标,其合理性有三:

1、我们知道利润的形成,在会计核算中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而得来的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随着诚实信用、现金至上观念的逐步确立,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往来账项,利润中部分未变现,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账面数字远没有现金带来的直观效应好。所以目前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用现金流量取代利润指标的趋向。

2、会计核算中的一个前提是会计分期。如果从企业整个经营来看,各利润或盈或亏相抵消,利润总计与现金净流量总计是相等的。这从会计核算上看也是符合实际的。

3、我们强调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而我国利润核算模式受折旧方法、税目税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较大,核算的口径在企业间、地区间和行业间不大一致。相反在投资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利润盈亏状况更重要,用现金流量指标能更好地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它是一种通用的概念,极少受到各国政策的影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

以上是从会计核算的微观专业角度探讨用现金流量指标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我们还可以从企业的经济体制、组织形式和理财观念及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目标的影响等层面来探讨这种合理性。

1、从财务本质来看,投资者、债权人从事投资与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的现金资源。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利息的收取及本金的偿还、股利获得的保障程度。而股东的财富、公司的利润、职工的薪酬以及社会资源都要通过最一般的等价物—货币来衡量与体现,这些均取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企业只有牢固树立现金至上的观念,并以此为目标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收现,加快资金流通,才有能力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

2、从财务经营的角度看,现金流量多寡为企业利用各资本要素展开有效的财务经营提供了

最直接的市场导向。[4]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我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取得现金流入还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但筹融资的成败、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取决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评估企业偿还债务能力、支付股利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这是其他财务目标无法统摄的。

3、现金流量指标具有更广泛的经济意义。股东财富的多寡,仅能反映企业潜在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但含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企业利润信息,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但它只表明企业会计期间最终生产经营成果的优劣。[5]而现金净流量的多少,能清楚表明企业经营周转是否顺畅、资金余缺状况、偿债能力的大小、对外投资是否恰当等,更为直接客观。同时通过分析本期净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异及其原因,便于投资者、债权人更合理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4、从财务管理主体来看,无论是股东、债权人,还是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经营成果的多寡是用能以货币计量的现金流量来衡量的。股东宁愿获得直接的现金股利,而不愿配给多余的股票股利。债权人希望尽早收回本金和利息,投入到更高回报的项目中去,而不愿付出过多的机会成本和收账费用来获得所谓的高额回报。经营者宁愿尽早收回现金,加快物流、信息流,而不愿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和存储费用。广大职工群众宁愿获得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现金及等价物,将其投入到消费领域中,也不愿怀抱变现较差的有价证券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根据相关利益主体治理模型,不同主体所制定的财务目标势必会影响其他利益者的经济利益。而使用现金流量最大化指标,能使经济利益变为硬资源,客观上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原则,顾及到了各方的经济利益。

以上分析表明,将现金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机制,能够将所有者、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其货币性、可控性和统一性较好,可以为企业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J].财会月刊,2002,(11):9-10.[2]方立亚.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J].财会月刊,2002,(11):57.[3]李冬生,刘凤艳.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的创新[J].辽宁财专学报,2002,(3):26-28.[4]娄尔行.中级财务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592.[5]陆正飞.财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16.

第四篇: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论国企改革中的法人治理结构 赵 飞([摘要]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则是构建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本文在简要介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上,着重指出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之不足,并就这些不足之处提出笔者粗浅的几点解决办法,望能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成效之大,有目共睹。尤其是在“九五”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中产权明晰和政企分开的重大改革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制度构造中。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抓大放小”等重要改革思想,进一步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离建立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从整体上而言,我们还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的逃债行为等一系列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在产权不清和政企不分条件下国有企业内缺乏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国有企业还缺乏相应和较为成熟的外部制约体系。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在于实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公司治理结构简介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管治”或“公司督导”,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才在我国国内提出的概念。公司治理结构与我们常说的公司机关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而言,它们是不同的。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与公司组织和结构有关,都属于组织结构问题。但从行为机制看,二者的意义不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着眼于内部关系的规范,涉及股权结构、董事会的独立性、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等内容,当然也有所谓的外部结构问题。其设置的基础是分权制衡原则和公平效率原则。而公司机关属于传统的法人理论范畴,其更多地着眼于公司的外部关系,着眼于交易安全的维护。

从法律和经济学角度分析,广义的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外部治理,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它们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的好坏,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的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经营者行为。显然,外部治理结构就是市场对企业的治理。第二层是内部治理,即通常所讲的法人治理结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与企业共存亡的个人或团体,其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如股东、债权人、经营人、工人等。(2)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治理结构着重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利益相关者通过特殊的契约关系组成企业,目的就是获取一种个人单独生产无法达到的合作收益或剩余,对这部分利益的要求权,即剩余索取权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每个利益相关者对于伙伴行为的判断又不是绝对准确的,其中一些人可能偷懒、欺骗、甚至巧取豪夺,以增加自己的利益。因此,为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必须有监督、约束对方的权利,必须分享资源配置的决策权,这些权利就是控制权。可见,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内容。(3)治理手段。对公司治理结构而言,要达到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机构。一般来说,常见的机构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程序则体现为表决程序、分配程序、人事任免程序等。

总之,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我国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要从根本上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之不足 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国有企业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欠缺之处。

第一,外部监控方式不健全,诸多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落后于我国的改革实践,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尤其是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的建设更是如此。同时,一些相应的配合外部监控的方式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审计事务所和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较差。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依赖于这种极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显然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在这种现状之下,其形势更为严峻。

第二,内部监控机制缺乏,各相关利益主体间没有相互制衡。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其核心内容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的客观现实,建立一整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在我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层次,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两线并行,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这种机制隐含有一个假设前提:股东大会能有效的行使其最终权。但纵观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几乎没有一个治理模式下的股东大会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而言,作为国有股东的权利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界限不清,导致行政权任意干预的“政企不分”,作为小股东的股民则专注于股票投机,不热心于公司的经营,股东权缺位现象十分明显。不仅如此而已,我国《公司法》第111第条虽然规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权行为的诉讼,但对于提起诉讼的股东的资格问题、提起程序等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操作性不强。在国个改革中,由于这个问题也就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国家利益由于这个不具有操作性的规定遭受了严重侵犯。就董事会而言,中国公司董事会与经理权的界限划分不明,董事会有股东大会赋予的股东大会召集权和提案权、经营决策权、公司代理权,也拥有经理所具有的一般事务管理权,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与一身,而且对于董事义务和董事责任的规定也不够明朗,这将使董事会的权力过大,不受限制,甚至滥用董事权,也将导致董事会与经理权的制衡机制失调。这与世界各国公司法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即使是采取“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发达国家,其董事义务和董事责任仍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我国台湾《公司法》也分别在其101、210、211等条文中详细规定了董事义务和董事责任,以对董事权形成制约机制。这也是改革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这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又一问题,这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以公司为基本形式的企业内部治理的重大理论问题。

就监事会而言,按上述“两线平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监事会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从监督与被监督的角度来看,虽然监事会可以实施监督,但并不能直接对董事和经理采取措施,而必须通过股东大会,这实际上是把公司治理中高层管理的集中监督分散化了,从而在客观上弱化了监事会的监督力度。这在大股东进入董事会担任总经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在实践中,监事会更是流于形式,徒有虚名,特别是我国大多数公司监事会成员由纪委主任、内部审计人员、工会主席和少量职工组成,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处于经理领导之下,很难保持其独立性,而成为“橡皮图章”。建立公司制的国有企业形式,应当认真考虑监事会构建这一关系企业内部治理成败关键的问题。

就资本结构而言,我国银行虽然作为企业的最大债权人,但银行却不愿意去监控企业,也没有监控的具体方式。后者主要是指在软信贷的压力下,银行对企业缺乏一系列约束机制,尤其是在企业经营陷入破产境地时没有相应的重组权。公司治理结构中因此又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有力杠杆。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与银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目前情况下,同样也难以产生银行制约企业的机制,这样,国有资产流失的危险进一步增大。

三、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措施初探

为了改革上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笔者试提出以下意见。

就外部监控而言,应当健全市场体系。主要反映在:加强资本市场的完善,培育正常运转的股票和债券市场等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以改变目前国有企业过份依赖国有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证券和金融监管机制,规范和统一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同时要大力培植企业家市场,改国有企业目前选择企业家的政府行为为市场行为。在外部监控的制度选择上,可以参考英美国家的相关规定。

就内部监控而言而言,首先应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国有股份的持有者,规范公司国有股东的行为,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在制度选择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法人持股,以使得企业真正摆脱政府的不法干预。并尽快制定股东对股东大会、董事会起诉的相关规定,以加强公司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其次是完善《公司法》对董事职责的规定,在赋予董事权利的同时,加强董事义务。建议修改《公司法》对董事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的问题,更加具体的规定董事对公司和股东应当发承担的诚信和勤勉义务。第三,提高监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同时可以借鉴德国的“中立”监事制度,以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的效果。第四,在资本结构上,变换产权和债权的约束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监督作用。内部人控制在转型过程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内部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在中国面临的巨大失业压力的情况下,显得非常强大,硬性地解决倒不如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种内部人控制,由暗中的内部人控制转为明处的控制。同时改革商业银行法,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机制,赋予其重组权,发展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独特作用。没有固定不变的适合于所有公司的完善的治理结构,只有适应企业股权结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变化而不断调理的治理结构。我们相信,在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我们法律界与经济界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从我国现存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我们一定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迅速地推进我国的国企改革、建立起符合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迅速地将我国经济建设推向又一高潮。参考文献: 徐晓松:《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周林彬、任先行:《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徐强:《国有企业改革新思路》,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出版。陈光焱、熊良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贾怀勤:《世纪的抉择——邓小平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五篇: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当前实践的过程看,难度确实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政企真正分开难;第二、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难;第三、将企业全面堆人市场难;第四、股份经济规律与国有企业现实的矛盾突出。

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发展速度过慢,国家的基本方针就是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人们则有不同的理解。基本有三种意见:

1、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坚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诚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内容,还得研究。至少还应包括下列内容:(1)在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上,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决定。我国政府具有两种职能。即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前者凭借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使其协调发展;后者凭借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国有经济、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两种职能不同,管理的方式也应

不同。政府应设立两类机构,一是专司社会经济管理的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机构,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按照法律界定的财产界限对国有经济实施科学管理。

(2)在国有资产专司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分组监管。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上,通过国家统一所有,统一投资,以投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明确其产权关系。使公司变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在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长期来。国有资产经营收支与政府的公共预算混合使用、这就使政企难以分开的症结所在。国有资产专职机构的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收支,都要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国家股的分红,派息与国有资产转让的收入,国有资源及其使用权收入等,都要纳入法规。以上是前提,是关键。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的公司化往往就变成”翻牌公司”,并给予”翻牌公司”以合法的地位。这种公司是不是就是”产权明晰、两权分离”呢?

2、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坚持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上述原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且是国家对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责任明确,管理科学,这是我们多年来对企业管理所强调的标准,并不能算“新”,更不能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政企分开是已故经济学家蒋一苇提出的,到现在已经有12年的历史,我们分得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为什么这么难?它的难,还不在于对它是否“共认”,而主要是人们利润的调整。既得利润者对此持消极态度。产权明晰的提法,公正的说,很不科学。产权本来就很“明晰”,属国家所有,现在用“法人财产权”代替,并说这样就达到“明晰”。“法人财产权”的实质是法律界定的“支配权”,并不是企业所有权,而一些人却把它说成企业“所有”,把国家所有单纯变为“分红”,“终极所有”,把本来明晰的产权倒变为“不明晰”。

终极所有。是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政企不分的现状提出来的,意在政府不要盲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放开手脚让企业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政府只享受企业经营活动之后的所有权效益。这种用意是好的,但“终极所有”提法是不确切的。国家资本,他就是所有者,怎么能对其经营活动不干预、而只坐享其成呢?国家控股,他就会利用控股权干预企业的经营,进而达到享受所有效益的目的。国家参股,也会通过公司的董事会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可能只享受所谓的“终极所有”。正确的提法应是“股权所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概念不清。经济形态指的是企业归谁所有,经营形态指的是企业由谁经营,法律形态指的是谁是企业法人代表。“法人财产权”是企业经营权,用它代替经济权与法律权,怎么 能不乱呢!

3、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我认为至少包括下列三点:

第一、有限责任原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市场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就有可能亏损破产,以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还给失败者以东山再起之机。第二、多元投资原则。社会法人参股,便于相互监督与相互扶持,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职工与社会居民参股,容易形成企业经营与社会经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居民,形成社会效益。

第三、内在动力原则。工资所体现的是雇工关系,不利于激发经营者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让企业经营者与企业职工2/3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工资,而是来自分红,那他们就会拚命。拚命+才干=企业效益。篇二:为什么说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

为什么说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

一、公司治理结构又译为公司管治,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为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以股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彼此相互关系的运作体系。按照公司法理,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股东大会,股东依其职权在的股东大会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公司的权利益发端于此,也就是公司的意思表示结构。第二层分为董事会,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结构,是股东大会议决事项的执行结构,它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日常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第三层次是监事会,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结构代表股东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股东意志的贯彻实施。三层结构级彼此都具有各自的内部组织系统,加上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便构成统一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众所周知,公司是由股东投资所形成的营利性组织,公司的利益主要是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也正是为满足股东的利益而存在的。由于公司在本质上寄托的就是股东的利益,所以由其形成的股东自然会按照一定方式决定公司的一切事务。但因为公司是众多股东的公司,公司是众多投资者共用投资形成的法人实体,公司资本构成的多元化决定了其组织管理形式不能再像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那样由投资者直接进行管理,这样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但股东或出资者又不愿放弃对其出资的监管而经由他人去支配我决定自己财产的命运。因而以权力分工,相互制衡为理念的公司治理结构便应此而生,他们组成自己的意思和表意结构--股东大会;通过该结构股东委派自己信任的人进行实际的经营管理,实现自己的投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公司的执行结构――董事会;为了使经营管理者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避免其为单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股东的利益,股东通过其表意结构派出监督人员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督导,使其为股东的利益而行动,这样又建立了公司的监督结构――监事会。公司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较小,业务相对简单,加之浓重的家族经营特点,所以股东有机会更多地亲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起作用相对较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制度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步成为现代公司制度最主要的组织结构。毫无疑问,以权力分工、相互制衡为理念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现代公司制度基本组织构架是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公司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且也是公司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公司作为股东利益的满足者,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法人治理结构来进行管理、治理。公司的内在结构就是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来体现的,股东或出资者通过设计治理结构各个层次上的权利、利益、责任并将公司运行满足自身的利益。首先,股东出资设立公司后,便通过股东大会来实现自己的权力,股东大会作权力结构,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选举更换董事、监事,决定其报酬,审议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并对公司修改章程,公司解散、清算等事项审议表决。股东大会掌握公司最重要的命门,决定着公司自下而上发展的生命线。而董事会作为执行业务的常设机关,根据授权具体决定

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针,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制订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专损方案等,具体经营公司资本,为公司利益对外开展业务。同时,董事会可以聘任公司经理人员来更具体经营公司资本,经理人员在董事会的指导下开展和操作公司的业务及事务。董事会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中心,并要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会有权对董事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制止经营者违反公司利益的行为,目标也是对股东会负责。因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整体,有机运行来实现股东的利益。具体地讲,公司股东利益的满足,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所以说法人治理结构当然便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的组织构架,也是公司制度的政体。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决定其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现代公司制度主要指能在高层次水平上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明确,治理结构严谨,责权关系对等,筹资渠道广泛,制约机制键全,企业规模可以迅速扩大并稳定、持久地经营的公司制度,其载体主要为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而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其他企业则不充分有或不同时具有上述特点,其缺陷在于其封闭性,特别是筹集资本局限性上。从公司制度的基本含义上分析就知道,现代公司制度除应具有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责任有限,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早期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规模相对简单,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出资人都以企业为生存的根本,所以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通常是合而为一的。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的所有权与基于公司法人产权之上的权利是完全分离的。当然,股份有限公司两权的完全分离,并不是说经营者可以确定股东的利益而任凭自己意志随心所欲经营,而是说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前提下,经营者可以最充分地支配、调动公司法人的产权,股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加以干涉,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特点在西方国家日趋明显,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公司的分散,使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必然。但是如何去解决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呢?最关键的就解决处理法人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也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所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解决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所在,更是处理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的关键所在。从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关系上分析,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代理上,受股东大会的委托,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并负责经营。董事会接受股东的委托后,成为公司的代表,股东不能随意干预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仅在董事会玩忽职守,未尽勤勉管理公司义务并造成公司损害时,股东作为出资者才有权起诉,要求董事会成相关董事对公司的起诉进行赔偿,股东也可通过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对董事的聘用,从而来体现股东作为所有者的地位,法人治理结构便是通过上述关系的处理来解决现代公司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

2、现代公司制度的又一特点是公司行为的高度规范性。公司的高度规范性主要还是要决定于公司内部组织构架的规范性,且最终要取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高度严谨性。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指其组织构架,更在于其结构之间关系的确定,及各结构职权运作方式的确定,合理,科学地处理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之间的关系,使治理结构有序规范地运作,才能实现现代公司制度的高度规范性,才能够在法律调整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内在运行机制。

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职权划分,运作方式等关系。其中,董事会在上述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正是董事会本身的系才形成变为的内在结构治理,解决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性,解决了公司制度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制度,为目前股东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逐步在向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转化,但是最终后果还是实现了公司的民化解决所有权在经营权分离的制度,本质上关系定了其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三、良好的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筹集资本,向规模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营利是公司的根本,工农业也需要资本。一般的企业公司通常是通过向金融结构借贷形成吸纳有限的出资人来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其中向金融机构借贷的资本是非自有资本,到期必经还本带息的债权人偿还,企业公能领先自己逐步积累的资金滚动地向前发展,而现代公司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向社会无限发行的需要的资本来着集资本。这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优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是其实有资产出的。只要是指法定的条件,它就可以不所地发行新股,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产。所以说从理论上讲,股份有限公司有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在经营债正常的情况下,它可以迅速成长为规模巨大的企。但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载体的现代瓮其筹集资本的可靠来源又取决于什么呢?其中最关键的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良性运行,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内、国际资本所必需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的企业可以在国外去融资,但是国能否吸引限期,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首要的前提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让投资者和接受,刚才论治理结构的本职就是委托代理关系那么作为投资者,首先关心的就是其财产所有权的如何体现和体护,以经营者是否可以值得检和接受,没有哪个一投资者不是把资本交得可信赖的经营者经营的,因而公司治理结构的良好是否严重影响着现代公司的筹集资本的能力,及公司扩大规模化如果说现代公司能够遵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形成科学合理、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就能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多更稳定的资产来源。

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解决对现代公司制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经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效的公司这行结制,主要包括权责结制,用人结制,激励结制,监督结制、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后才建立,发展现代公司制度,面且决定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治理。

综上所述,现代公司制度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法人治理结构也是伴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生而逐步产生并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良好的治理结构已显很重要,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现代公司的组织构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质特点决定了其成为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核心地位。篇三:现代企业制度期末重点

选择题10题

1.用企业价值作为激励依据的形式是【 c】 a.奖金 b.股权 c.股票期权 d.年薪 2.年薪制是指【 a 】

a.工资+奖金(或风险收入)b.工资+股权 c.工资+(奖金)+股票期权 d.工资.3.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是【 a】

a.产权明晰 b.责权明确 c.政企分开 d.公平理论

4..企业的员工与产业工会的代表进入公司监事会参与企业决策的一种制度是【 c 】 a.高薪制 b.年功序列制 c.职工参与决策制 d.期权制 5..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 b】

a.建立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资产制度 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6..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行价格超出发行前每股净资产的溢价,包括了流通权和公司创业者价值,这就意味着流通股股东获得流通权是向非流通股股东支付了对价是属于b a.缩股 b.流通权回购 c.转增 d.送股 7..产权的实质是【 d】

a.交易权 b.财产权 c.股权 d.利得权 8..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 c】

a.无限责任公司 b.两合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公司 9..产权的确立起到了为产权主体称为商品生产者奠定基础的作用,产权本身也可以作为商品交易的对象指的是产权的【 b 】

a.激励功能 b.交易功能 c.资源配置功能 d.约束功能 10.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 b】 a.核心 b.基础 c.关键 d.最基本要求 11.产权:(书67)产权通常是指建立在某种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12.“假集体”企业:(223)假集体型企业是指企业所有制性质名义上归属于公有制经济,但实质上与名义性质有本质差别,事实上主要由经营者个人出具一定的资金、实物、技术等资产,并实际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企业经营名义责任由公有制部门承担,实际责任由经营者个人承担或与公有制部门分担。根据企业设立时的不同情况,这类企业又可具体细分为三种类型,即个人创办型企业、合资创办企业和无形资产组合型企业。13.公司治理结构:(99)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分权和制衡的原则下所作出的公司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的制度安排。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14.企业集团:(147)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以产权为核心,以产权为连接纽带,把多个企业连接在一起,具有多层次结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15.产权交易与企业产权交易:(259)产权交易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生产要素以及附着在生产要素上的各种权利关系的有偿转让行为。所谓企业产权交易是指企业作为一定财产的代表,以不同的产权客体作为交易对象,根据不同的产权形式采取相应的交易方式,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16.公司关系:(153)母子公司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股权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行政关系。从管理体制角度上讲,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规范母子公司关系的原则是,母公司对子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应依法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结构。

17.政府企业:(183)政府企业是指那些由政府所有并直接由政府机构经营的非营利企业。这类企业不具有商业性目标,也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只是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18.(3)市场经济对企业主体的基本要求:1。真正独立的法人 2.企业应是资本企业 3.企业要有企业章程来约束。4.企业应建立横向责任制度。

19.(179)国有企业制度的优点:1.可以突破一般所有者眼界和实力的局限,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投资眼界宽广。2.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3.拥有特殊的融资手段。4.有稳固的企业形象和信誉。5.能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缺点:1.权利义务关系模糊。2.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收到限制。3.在保卫资产安全上有特殊的困难。4.有很强的退出壁垒。5.可能受到更多的行政性干预。

20.(259)企业产权交易的层次。从企业产权交易的对象看,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单项要素的产权交易,如企业闲置资产、单项资产出售,部分厂房、土地出租和出售,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交易等;第二个层次是企业部分产权交易,表现为价值形体资产分割后交易(如企业股份买卖)和企业整体产权的部分出售(如分厂和车间出租、出售、联营等);第三个层次是企业整体产权交易,即把企业产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买卖、租赁等。目前,在产权市场上占主体地位的是第一个层次,从发展看,企业的部分产权和整体产权交易将有可能逐步上升至产权交易的主要地位。

21.公司与企业集团的区别与联系(151-152)

联系:公司理论是企业集团的理论基础,公司组织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基础。他们都是企业,不是政府,都不应具有政府职能。

区别:1.公司是一个企业,企业集团是多个企业的联合。2.公司是一个法人,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的合伙。3.公司内部单位不是法人,企业集团的成员是独立的法律主体。4.公司是严格的法律概念,企业集团是一个经济组织概念。

22、简述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103)

股东及股东大会;董事及董事会;经理人及其职责和权限;监事及监事会; 23.所谓资本三原则(8),是指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这三个原则被视为大陆法系公司法的核心原则,保证公司独立、完整,保证法定资本制得以实现。

资本确定原则,要求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经过法律的确认或者取得公示的效力,并以此作为其他法律规则的基础依据。

资本维持原则,也称资本充实原则,指公司存续期间,应当维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本,以达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交易的安全。

资本不变原则,意味着公司的注册资本确定以后,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减少或增加。24.产权的基本属性(69):1.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产权主体在行使对某一特点资源的一组权利时,排斥了任何其他产权主体对同一资源行使相同的权利。2.可分解性:指产权的不同权项可以隶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3.价值性。指产权是一种价值形态的财产权益。4.可交易性,指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25.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条件。(44)1.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真正的委托者和代理者;2.委托代理关系必须是承担公司风险同对公司实施有效控制权的统一;3.所有者作为委托者能否通过市场交易来有效逃避风险和责任转让也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重要条件;4.存在委托代理成本与收益比较适中的合理性。

26.为什么制度创新是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41—247)27.产权交易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内容(280具体内容书上)

基本程序:㈠制订产权交易方案 ㈡审批产权交易方案 ㈢资产评估。㈣进入产权交易市场。㈤确定产权成交价格 ㈥审批、签署合同及法律 ㈦产权交接 ㈧变更登记 28.兼并与并购的区别与联系

1.兼并是兼并企业获得被兼并企业的全部业务和资产,并承担全部债务和责任。被兼并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已不复存在。而收购企业则是通过购买企业被收购企业的股票达到控股,对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债务不负连带责任,只以控股出资的股金为限承担风险。被收购企业的经

济实体依然存在。

2。兼并是以现金购买、债务转移为主要交易条件的;而收购则是以所占企业股份份额达到控股依据,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占有的。

3.兼并范围较广,任何企业都可以自愿进入兼并交易市场;而收购一般只发生在股票市场中,被收购的企业的目标一般是上市公司。

4.兼并发生后,其资产一般需要重新组合、调整;而收购是以股票市场为中介的,收购后企业变化形式比较平和。

下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概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概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五篇材料]

    [摘要] 现代公司的多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兼顾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要考虑最佳的社会贡献率。以现金......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s0100通过一周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使自己的思维豁然开朗,受益非浅。下面结合公司的发展实际,浅谈一下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习题 第一章:管理与企业管理一名词解释 1 管理者p2 在社会组织中,能够指挥下属人员,能够促进组织工作有效运转,并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人是管理者。 2高层管......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五篇材料)

    文章标题:“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通过一周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使自己的思维豁然开朗,受益非浅。下面结合公司......

    企业文化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基础

    企业文化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基础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在形成之中,有人把企业文化归纳......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制度中,产权的初始界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产权的执行,通过执行,产权才能产生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生产社会化的......

    公司治理与企业制度设计作业定稿

    《公司治理与企业制度设计》作业:选 题: (1) 如何理解企业制度。结合你所在单位或者你熟悉的单位,谈谈如何科学制定并有效执行好的企业制度。 (2)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结合你所在企......

    为什么说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大全5篇]

    为什么说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一、公司治理结构又译为公司管治,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为保证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