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计民生之关注农民工-被歧视与国民待遇
《人权法》结课作业
国计民生之关注农民工——被歧视与国民待遇
授课学院:*** 授课系别:*** 授课老师:**** 学
号:** 姓
名:****
2012-6-28
目录
一、新生代农民工
1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2.基本特征
二、农民工基本权利
三、农民工歧视
1.农民工歧视的含义 2.农民工歧视的主要表现 3.改善农民工歧视的建议
三、国民待遇
1.农民工福利现状
2.原因分析
3相关建议
四、结语
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一、新生代农民工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1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4.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5.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6.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
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7,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2.基本特征
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农民工基本权利
1.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不需要办理就业证卡 2.用人单位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 3.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 4.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5.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6.在非全日制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的小时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7.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8.建筑业企业应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 9.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10.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中
11.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
12.劳动者不必履行无效的劳动合同 13.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劳动合同
14.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劳动法》的规定
15.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16.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17.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下,即使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也不得终止劳动合同
18.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依法享有劳动保障权益
19.企业违法分包工程的,应承担用人主体责任 20。农民工有权参加工伤保险
21。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认定为工伤
22。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
23。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24。职工因工负伤、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依法可以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25。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减少其原工资福利待遇
26。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工伤职工,可以依法享受生活护理费
27。农民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可以选择长期待遇的支付方式
28。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用人单位不得主动提出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
29。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用人单位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30。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待遇
31.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32.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也有权享受工伤待遇
33.用人单位应依法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
34.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5.农民工依法享有休假权利
36.农民工有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37.农民工有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38。农民工有权参加失业保险
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39.用人单位应依法为农民工参加生育保险
三、农民工歧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我国有近2.3亿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民工的职业和生活缺乏制度的保障,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有的甚至失去在农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在城市又没有取得合法的生存地位,却不断地受到城市各个方面的歧视。农民工处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状态,生活状况令人担忧。歧视直接导致农民工权益的受损,权益的损失又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彻底解决农民工歧视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大局,而且影响农民工和城乡关系。同时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长远之计。
1.农民工歧视的含义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进入城市,将为雇主工作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由于我国至今未废除户籍制度,该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该制度下得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收徒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从农民工称谓看,农民工首先是一种身份,既户籍制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度约束下的农民,其次才是一种职业,既城市中的工人,在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条件和思想道德的差异在这些人脑中的根深蒂固。“城市人”和“乡下人”有着明显的等级高下之分。城市居民始终把农民当做外来人,虽然他们从事非农业生产,但是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待遇。
农民工歧视不时农民工歧视别人,而是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指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度和执行政策法律上,对农民工群体利益的忽视及对农民工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认识和对待。表现为整个社会或居于强势地位的社会团体对农民工的种种限制上。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经济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我国社会的最大不公平,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这种有悖于法律规定和社会进步趋势,散发着封建等级观念腐臭气息的荒唐做法,不仅伤害了外来农民工的尊严,更毒化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该努力消除。2农民工歧视的主要表现
身份歧视,农民工这一称呼明显带有歧视色彩。存在明显的社会偏见和严重的社会歧视,是一种身份歧视,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今社会,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外来农民工,只是职业有别,身份各异,从人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尊卑山下之分。但是在户籍制度下出现了身份歧视。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分别把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定为农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并以户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城市和乡村居民的身份壁垒,这种城乡身份具有刚性和世袭性,城市人口市民身份不变,而农民除了升学改变身份外,无论其职业和住所如何变化,只要农业户口没变,世代为农民。与户籍有关的还有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保健等制度。这些制度向城市居民的利益倾斜,因此在这些歧视的背后是对农民工身份的歧视。
3.改善农民工歧视的建议(1)改善户籍制度
以居民身份证制度取代户籍制度,每个中国居民都有统一的居民身份证明,废除计划经济模式的户籍制度,以公民的工作地和实际居住地享有公民的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化权利,废除以社会出身为条件的就业和职业准入制度,仅以工作能力为资格向所有的公民提供就业和职业机会;废除各级政府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清理各种对农民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降低农民工入户的门槛。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流动人员不再受到各种由于户籍身份表面特征面所带来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工逐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5大保险,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晚上农民工的养老和工伤保险,确保其先享受到基本的深灰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力争做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到“同工同酬、童工同时、同工同保”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农民工工伤事件,在集中暴露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缺陷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诉求。可以以工作年限和居住时间为标准平等提供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能够自由迁徙或生活在其工作地,使农民工子女可以在其工作地接受义务教育,使其家庭可以在工作地团聚,使其得到医疗,失业,养老,教育保障等。
(3)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用功制度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将对农民工的管理列入法制轨道。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和劳动法相配的劳动合同法,工会保障法和工资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政府要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机会,就业安排和就业供给上使进城农民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将农民工平等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围,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歧视性规定,职业工种限制和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根除对当地劳动力就业的保护主义,实行劳动力凭学历和技能竞争就业的制度,使农民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力,城乡劳动力的平等竞争提供合理规范的环境,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介绍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保证农民工就业市场的有序流转。
(4)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
农民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成立自己的组织,如农民工会等,这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12 是农民表达心声的合理渠道,也是提高农民正直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农民享有基本合法权益,参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政治生活,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力,有制约政府和官员行为的权力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工会需要得到法律承认和政府支持,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工服务的体制。
四、国民待遇
1.农民工福利现状
农民工在城市一般从事建筑、环卫工、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据资料显示70%以上的农民工工资都在千元以下,并且经常被无故拖欠。虽然部分民工按照法规缴纳了城市保险,却由于制度的缺陷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形成了只参保、不享保的奇怪局面。更多的情况是,根本有社会保险。他们游离于正式体制之外没有法定假日,没有公休假日、更不用说带薪年假了。简陋的住宿环境,艰苦的工作环境,粗劣的饮食质量,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生理心理备受折磨。子女或留守家中无人管教。或漂泊于城市间,孤独的成长。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了。带着歧视性的帽子,农民工走到城市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的严重贫乏相联系的必然是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只有睡觉。问及用人单位是否会为他们组织娱乐活动,答案几乎都是没有。另外80后农民工作为新生代在民工中已成长为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年轻人受过一定教育,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但由于精神上缺乏正确引导,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会问题。
2.原因分析
(1)城乡户籍差异是造成农民工福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从历史根源来看,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是为了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该制度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户籍制度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已逐步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由于户籍制度的实施,农民工在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福利方面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2)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是这一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国家为加速工业化采取了长期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城市居民获得了相当大一部分特权,并获得了并不应属于他们的“天然”优越感,处在优势地位的城市居民受到尊卑观念的长期影响,自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排斥来自于另一种生存环境的同胞们。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城市居民的歧视,也就不可能存在农民工问题,自然更不会有如此农民工的福利待遇问题了。
(3)不可否认,农民工在人力素质方面远远处于下风。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系统远远劣于城市教育资源系统。从教育的源头出发,农民输在了起跑线上。由于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自身素质的提高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当然我们不否认某些人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与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劳动力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4)中国目前用工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缺失。虽然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确立了新型的劳动合同关系。但现实中的实施离真正意义上的用工保护还存在着极大地差距。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对自己合法权益的正确认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般是福利待遇问题)遭到不法侵害时,无法通过有效地途径来解决。而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也存在严重的职责缺失问题,他们的福利待遇问题就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5)农民工福利待遇差与当经济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劳资关系劳方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工会组织的有效组织。用工单位的不规范行为就会导致农民工的福利问题成为长期的隐形状态。在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农民工为了获得一份宝贵的工作,就不得不接受低工资低福利。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这种问题就变得更为普遍了。
3相关建议
(1)有计划的逐步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逐渐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取消各方面有歧视色彩的限制性规定,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先从三线城市开始,因为这里城乡对立矛盾相对比较缓和。然后选取一批二线城市例如武汉、长沙等作为试点城市,在取得相关经验后再逐步推向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
(2)与户籍改革相适宜的城乡社会福利、医疗、养老、就业等一系列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必须进一步跟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除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众多社会矛盾,为农民工社会福利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制度设施基础。由于建立了一体化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人口流动成为可能,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农民工高流动性而带来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不会在出现诸如只参保不享保的等怪局面。
(3)全民的素质教育亟待提高,必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破除这种腐朽的等级尊卑观念,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中国五千年来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历史的发展向我们证明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人类杜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只要坚持这种信念。就一定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减少歧视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福利问题。
(4)政府积极倡导职业培训,为农民提供广阔的的平台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学习相应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够有一技傍身。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提高了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也不需要再靠牺牲自己的福利和工资来换取工作了。
(5)政府的有效监督,与社会的法制进程对改善农民工的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加强立法执法,来改善农民工的福利问题是最有效地方法。其中执法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才能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用工制度。农民工的福利待遇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6)农民工群体需要集体代言人。作为一个有着两亿人口规模的群体,农民工应该学会如何寻求有效地途径为自己谋求正当的权益。社会大众需要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我们的党和政府必须代表他们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的根本利益。
(7)我们可以参照妇联,建立一个由党领导的农民工自己的组织。由这各组织来引导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负责教育和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对年轻一代农民工尤其需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坚决抵制不良思想意识形态的诱惑。
(8)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慎重对待。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能否教育好他们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我们必须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稳定的基础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受到良好公正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所以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专门学校,严把教学质量,建立起完善的跟踪服务体系,使他们健康成长。
四、结语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维护农民工权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维权工作要落到实处,就要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利益,让农民工获得社会认同感,农民工的权利得到正常行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良好保护,从而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
重视人权
为自由而努力
第二篇:2019年两会思想汇报之关注国计民生-
2019年两会思想汇报之关注国计民生-范文汇编
这次的两会让我有一股强大的信心,源于温总理的工作报告中的六个字:” 有希望、有信心”.“有希望、有信心”来自对时局的理性认识,来自对现存问题的正视,来自深刻的忧患认识。来自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来自中央已经制定和正在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自改革开放建立的物质、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同时还来自我们这个民族坚韧不拔、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来自继续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危机当前,改革不仅不会迟滞,反而以更加稳健的速度加快进行。
只要我们能够读懂政府工作报告加上“有希望、有信心”这六个字的深意,有了正视困难的勇气,有了对形势的科学把握,有了深化改革的决心,有了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就能早日拨云见日,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公众对2009年两会的最大期待——关注民生古往今来,国计民生就是一国之头等大事。民生问题,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说:“民生是国家之本”、“政府的投入一定要把民生摆在首位,要让人民得到实惠。”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民生的迫切关注,注定令2009年全国两会镌刻出非比寻常的历史印迹。
世所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正遭逢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的民生问题尤为凸显。在这种特殊时期,很显然,今年两会,许多代表、委员也把关注民生当作自己参政议政的重要议题来展现。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将在两会上就“全民发放消费券有效拉动内需”递交提案;全国人大代表甘善泽建议,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安排招生规模、设置专业等……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发言人赵启正向媒体透露,今年委员们的提案主要集中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可以说,聚集民生,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代表委员责无旁贷的使命。
目前,不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对民生的高度关注,成为一种积极的交互式影响,并由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作为立国之本的头等大事,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民生问题,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决策者执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并拥护党和政府。
两会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对民生的重视与否,就是对以人为本的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当此背景,公众对两会民生议题的聚焦,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种当然的社会进步。
第三篇: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
浅析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从农民工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已经成为城市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业主体。虽然近年国家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的调整,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改善, 但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使农民工在就业中遭遇歧视。这不仅在短期内损害农民工的权益, 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有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更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 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 就业歧视 合法权益
绪论:当前在我国的就业环境之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其实问题。就业歧视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分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的小康,必须实施一些必要的措施改变农民工在就业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
1、农民工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农民工与城市
城市化建设和农民工进城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城市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农民工进城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品流通中的城乡界限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我们应当不失时机的顺应潮流,趁势而上,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工进城的良性互动。
当农民工走进城市,在建筑工地和城郊安营扎寨时,农民工与城市人的矛盾也日益增多。有某种优越感的城市人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惯性,便出现了限制、排斥、歧视、刁难甚至坑害农民工的现象,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目前的城市结构对城市农民工的包容是有限度的,所以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2)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
虽然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有很多的矛盾,但是农民工对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付出却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工的分化,也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所致,农民工进入城市,参与城市的各项经济建设,带来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是城市化建设的生力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记得农民工从土地中束缚解脱出来,今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直接重要的作用,而农民工的各种待遇称得上是成本低,效率高。城市居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进程把许多劳动强度大、累、脏、险、差的活都揽了下来。城市的卫生、建筑行业、日常生活的供应、农贸市场、运输、服务行业及工业领域等,农民工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城市化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楼的耸起,城市的卫生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活的变化,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城市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增加,所有这些城里人引以自豪的事情都离不开农民工,离不开农民工做出的成绩。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产物,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力量,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农民工对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做出了巨大的不可忽视的贡献,为城市的各项生活、经济建设等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2、关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相关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还有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也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关注。
关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理论分析,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于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解释力不强,其原因在于,歧视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而农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经被歧视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因素;垄断也并非是在竞争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西方劳动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而纠正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由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然而,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失灵,而是由于政府失灵所致,是长久以来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基于特定时期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地方各级政府出于种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在维护了一部分人利益和特权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利益。保护城市居民的就业,是对农民工实行就业歧视的重要理由。城市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关系,正在由互补走向竞争。目前,这种竞争主要发生在低技能、低进入“门槛”的岗位,但从发展趋势看,外来劳动力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或人才)流动的增多,将使其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挤压”日益扩散。农民工不会对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产生替代关系,相反,从动态看,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农民工还会促进其就业。中国城市中被农民工替代的岗位数占城市本地劳动力的7.2%,占农民工总量的33.6%;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高度互补、小幅替代,并且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间的替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替代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别歧视加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
外来民工并非在所有的岗位上都与下岗工人存在竞争关系,对于下岗工人不愿干的工作,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是补缺关系。在农民工和下岗工人都愿意干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驱逐民工并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使得城市劳动者的就业量按比例增加,城市政府的歧视政策是以大量农民工就业机会的丧失来换取城市工人就业量的少量增加。从家庭制约视角来透视城市工人不愿意从事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这一现象,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工人面临的家庭制约不同,是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就业行为上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城市政府在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实施的歧视性就业政策是错误的干预行为,城市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施行政府干预。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即零替代关系与替代关系。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人口就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在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将会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量,但它是以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更多丧失为代价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歧视性的结果将使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下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城市就业人口能否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农民工的存在与否,以及数量的多少。农民工就业歧视对降低城市就业人口失业率无实质性帮助,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其结果得不偿失。城市在外来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因为外来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与对城市就业岗位的挤占可能同时存在。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外来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靠市场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外来劳动力就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已然很严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已然很突出。(1)农民工现阶段的就业现状
农民工是新兴的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这一群体文化程度相对低,一般从事重、脏、累、险的工作,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比较高,且一旦发生就会比较严重。据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
首先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维权意识不强,经常是被动地接受雇主的许多不合法的要求,使得许多雇主依然千方百计逃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报酬和工伤处理办法全凭雇主单方来决定。而一旦出现工伤事故,雇主就可以推卸责任。此外不少雇主为了压缩成本,不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保护及安全措施,这使得农民工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其次是安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不高。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前从事的是一些危险性较小的简单农活,使得他们对于工业生产的安全重视不够甚至是漠视,从而频繁导致工伤事故发生。最后是农民工的就业行业风险性巨大。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有限,劳动技能不高,所以一般在像建筑业这样风险性较高的行业就业,从而使得农民工成为工伤事故的主要受害群体。(2)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群体虽然庞大,但缺乏组织,是一个弱势群体,存在着许多就业歧视问题
(一)就业机会歧视 农民工因为身份或户籍等非相关因素而导致平等就业机会受到损害 在我国城市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 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 初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城市人的;另一个是收入低 工作环境差 待遇低 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 次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农民工的。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 劳动环境好 待遇好 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 初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城市人的;另一个是收入低 工作环境差 待遇低 福利低劣的劳 动力市场,可以叫做 次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农民工的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使得农民工无法取得与城市人同等的劳动资格 城市人所从事的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而不被允许 因此,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而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 所以农民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就业状况极不稳定 同时许多城市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 职业和工种限制 采取先城后乡的就业政策等 哈耶兹曾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应 保护自然的不平等,消除人为的不平等,具体到农民工就业,被选择的标准不应该是人为制定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可惜的是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和农民身份,无法自由地进入劳动力市场 即使被接纳,也只能被限制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 脏 险 苦 累 毒 岗位中。
(二)就业待遇歧视 农民工因身份或户籍等因素的限制被迫接受低工资或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有的甚至被拖欠工资和克扣工资,工资待遇歧视,是目前表现最多的歧视,通常表现为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工人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其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工资低,二是同工不同酬,三是私营企业主故意克扣 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三)就业保障歧视 在农民工和企业雇主之间,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和项目都是缺位的,从而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时与雇主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所以不能享受城市工人所拥有的养老 工伤 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而且还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以至于出现工伤事故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偿。(3)原因分析
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时,不能单从一个方面进行,要多角度 多维度地去分析。
(一)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制定并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增长战略,在此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隔离政策,1958年1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一条例的确立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把农村人口控制在城市体制之外。户籍制度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别和歧视的根源。在户籍制度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等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各城市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以城市管理为名,先后制定了一些偏袒保护城市劳动者,排斥农民工的政策,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岗位进行了种种限制,在这种政策氛围下,农民工很难自由的进行职业选择,导致其在工资待遇、劳动争议的处理及合法权益的维护方面均处于劣势,使农村劳动力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直接造成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
(二)从操作层面进行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从总体来看,供大于求,城市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需求。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行各业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多数农民工学历低、人力资本含量不高,缺乏竞争优势,很难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市场存在大量的潜在替代物,对其而言,找到一份工作已相当满意,更不敢奢望更好的福利待遇,对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的行为只能忍气吞声。各地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制定一系列对本城市人口有利的就业政策,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进行人为的限制,使其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均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对用人单位而言,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不完全信息,因此用人单位无法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信息做出具体判断和评价,便通过增加各种歧视手段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成本,从而起到甄别劳动力、降低决策风险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民工的流动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根据调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多来自收入较低的家庭,因为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失落感,因而有更强的流动动机,而用人单位也很难对他们做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这便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实力。
(三)从意识层面进行分析
我国数千年的等级制度至今仍影响人们的观念意识,当今,人们在经济利益划分时很大程度上会依据社会等级来进行,而我国农民处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这就造成了对农村劳动力歧视现象的思想意识根源。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了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城乡隔离政策,导致人们已经习惯性的差别对待农民,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中大部分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对农民的歧视,认为其是“老土”、“低素质”的代名词,并产生了歧视农村劳动力的观念。
4、提出正确对待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建议(1)政府应该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
(一)完善促进平等就业的政策、法律制度及保障机制
首先,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直接根源是户籍制度的存在,针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复杂性,政府必须改革现有的就业制度,制定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政策。取消以商品粮为标准划分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下,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虽然城市居民下岗失业问题比较突出,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事实更加不可忽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依靠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居民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对农民工身份的限制,防止农民工对城镇就业进行冲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远看,都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尊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障碍。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工的权益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得到维护,各级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执行《劳动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尽快把反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纳入国家法制化轨道,严惩克扣、拖欠工资的行为,严禁工资歧视。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和专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法》,明确各级政府劳动监察制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法律责任,赋予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法律手段和救济途径。
此外,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建立一套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机制。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制度的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内容,严格办理各种社会保险,重点解决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吸纳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学习,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搭建农民工就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要根本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种种限制措施,逐步建立发展城乡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农民工在就业上的制度性歧视。彻底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使农民工享受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
其次,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主,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力社会信息体系,采用多方主体互动式记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受教育状况、个人工作经历及奖励、处罚等状况,并做到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更新。充分整合各地区劳动保障、农业、企业等部门,为农民工的就业建立一套相关网络和定期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组建相关机构定期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和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信息,让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真实信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信息搜寻成本。建立完善的劳动力社会信息体系,可以消减因信息不完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这种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效抵制因信息甄别所产生的歧视。
此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让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和较平稳的增长势头。发展弹性就业,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利用政府财政扶持政策,坚持市场导向,充分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
(三)消除歧视以营造平等就业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要软、硬手段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加强社会文化道德建设,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平意识,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手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消除个人偏见。另一方面强化法律政策的强制性,严格执行《劳动法》,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各地区劳动保障机构应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一经发现对农民工的违规侵权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建立对用人单位和劳动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对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实行重点监察;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力,规范市场秩序。同时,针对农民工数量庞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可充分利用农民工自身的力量,成立农民工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增加农民工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化被动保护为自我保护。(2)农民工自身应该提高维权意识
(一)提高自身素质
农民工有农村进入城市,不仅是居住地的迁移、职业的变革,更是思想文化的飞跃。农民工在城市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应当学会调整心态,作好心理准备,学会在一个生活和工作完全不同于家乡的新环境中生存,在能力和个性特征上努力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使自己能够深度融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现实生活中,城市居民之所以在农民工面前有一种优越感,或者说有歧视的资本,是因为整体而言,农民工的素质相对低下,这不仅表现在劳动技能上,还体现在诸如农民工不注意城市公共卫生、不注意自身形象等等,从而招致城镇居民的反感。鉴于此,农民工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源禀赋,积极地学习和融入社会现代城市文明,转变角色,争做文明城市人。工作后的农民工应树立危机意识和抗压意识,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时刻调整自己,做到工作不忘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成长。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过硬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的个性特征去实践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
(二)增强法律意识
农民工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实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学会全方位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保障法制环境的核心问题,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提高了,不但可以通过学习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的对消除对农民工就业歧视发布的最新法规条例,而且能调动农民工自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就业中受到歧视,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也不会失去理智,使用非法手段和行为来保护自己,大大降低了一些农民工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直接有效的维护社会的稳定。在与用工单位签定合时,也能比较清楚了解自己应当享有的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不要因为迫切需要工作而盲目签定合同。同时,在发生劳动纠纷时也能为执法机关拿出相关证据,帮助监督执法部门及时、准确、有效的开展工作,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 害。
总之,农民工就业歧视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为广大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而且农民工自身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增强就业能力。
5、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不仅需要农民朋友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就业机会。更需要政府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就业制度创新,劳动者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等方面工作。具体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农民工就业的良性有序运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环境地改善,在加上政府部门以及农民工自身的改变,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农民的数量很多,要想改变此状况还需要未来很长时间的努力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解决思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清泉。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叶迎。我国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4】李芹,刘万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制度排斥及非制度排斥[ J ].城市问题,2009(2)【5】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 6 【6】叶迎.我国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7】罗美琴.关于改善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现状的思考[ J ].集团经济研究,2 0 0 7[1]胡铭峡 【8】我国农民工的社会效应分析及对策思考 [ J](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第四篇:关注女孩之心得体会
关注女孩之心得体会
经过这些天的实践,我感触颇深。
世界上有很多可爱天真的小女孩,正处在步入青春期的过渡期,由于对自己身体结构以及青春发育知识的的不了解,并且心理也正处在微妙波动时期,不敢向父母老师或信任的人讨教有关问题,进而使这些问题成为自己的盲点,终日担心忧郁影响心情,那么世界上该少了多少健康成长的美少女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90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生活的时代很封闭、传统,在他们的成长阶段,青春教育以及两性教育是难以启齿的事。他们一般是“自己长大”,遇到有关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求教于父母和老师。然而时代不同,90后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或许有人说,网络可以解决他们的疑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泛滥的今天网络对孩子的反面影响也越来越深。孩子都还天真幼稚,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一切好奇,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对的,因此我们不可忽视网络对孩子的畸形影响,正确的教育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关注女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给她们适当的教育,帮助她们安全健康度过青春期,父母有责,社会有责.在这段日子中,我读了一本名叫《女孩成长全攻略》的书。这是一本写给青春期女孩子的书,内容平实,文笔通俗。书中从青春期各个发育时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入手,不仅适合少女们阅读,作为父母的您,也可以一起看。书中曾写到:女孩就是这样悄悄的从花季走向绚烂的人生舞台。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你将由女孩过渡为女人,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你的心智将逐渐发展成熟,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喜怒无常,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你觉得家人和老师都不了解你,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你感觉自己背负太多的成长压力,青春期是一个重塑时期,你完全可以照着目标去奋斗直到成功。这是你最好的时代,千万抓紧它,因为年轻只有一次,我们绝不错过!
根据这些天的调查,我发现今天的女孩在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女孩正承受着比男孩更大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对女孩的伤害更大!过高的学业压力极大地压缩了女孩的运动时间与空间,并直接导致体质下降,健康出现问题。”与男生相比,女生体质本来就处于弱势,锻炼时间少于男孩,这加剧了女孩体质及健康状况的危机。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少女体格迅速发育,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同时智力、心理、性和行为等方面也进一步成熟。然而青春期少女往往会对自己生长发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性发育时出现的一些情况感到迷茫、疑惑,甚至不安;男娶女嫁,女到男家落户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留下的旧习俗,是中国社会旧的家庭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观念和生育男孩偏好还相当严重,然而这些年来我国一直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生育观念,使这些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诚然,女性已经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尤其是广大农村,女童依然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忽略和歧视。
我认为在女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特别关注她的需要,帮她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从婴儿时期开始,父亲就应该多花些时间陪孩子游戏、玩耍。在这些活动中,女孩会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认知异性,这将有助于她将来的情感、恋爱与婚姻。而母亲则要给予女孩足够的时间与发展空间,让她有机会、有意愿去发展各种人际关系。成长是人一生中必经的道路,可以走向成熟,通向成功;成长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那么美丽、那么真实;成长像是桌上的各种菜式,甜、酸、苦、辣应有尽有;成长是痛苦中的泪水,也是初尝成功的甜蜜。
带领你在青春的世界里无限邀游,帮助你击倒“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树立起自己世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自己的主人。
给我们女孩子再多一点爱,也许您今天一句鼓励的话语,将会给她们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也许您今天一个关爱的行动,会让她们带着感恩的心去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天地。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女孩没有昔日“不爱女装爱戎装”的木兰遗风,但是在她们的骨子里充满着对生活的倔强和对生命的执着。她们肩膀柔弱,就需要社会减轻她们的重负;她们心灵童稚,所以需要人们打开心窗,以爱相加。关爱女孩,关爱外出打工的农村女孩,让爱温暖她们的心房。关爱女孩,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五篇:鲁迅“看”与“被看”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
姓名:陈思彤 学号:201142306136
“看/被看”是鲁迅小说集《彷徨》、《呐喊》里的主要结构模式之一。这种结构模式是鲁迅在塑造小说形象,揭示封建社会人的精神病态的努力在小说中的演化。“看”与“被看”的小说形象在鲁迅小说里时常出现,通过这样一个个场面,揭示了“看客”的麻木、混沌与残忍,以及“被看者”的悲哀、孤寂和绝望。
鲁迅作品集《彷徨》里有一篇特别的小说:《示众》。小说里面没有真正的故事情节、景物描写,也没有任何的抒情及评论,全文只写了一个场景:看犯人。小说里所描写的人物,有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小孩”、“赤膊的红鼻子胖大叔”、“挟洋伞的长子”、有着“光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等等生活市井里的人物。这些人的描写只有高矮肥瘦、男女老幼的分别,而毫无例外地都没有交代姓名、身份地位、性格刻画,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但他们却都“固守”着一个共同的动作:“看”;而他们之间又只有一种关系:“秃头站在„„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也跟着去研究„„”、“他诧异地四顾„„胖小孩本是注视着小学生的脸,于是也不禁依了他的眼光„„”,即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任何看者都别无选择地又接受着同一个动作:“被看”,由此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更可悲的是,被看的本是犯人“白背心”,后来看客反被“白背心”看。《示众》里并没有特意写某一个人在“看”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而是通过刻画一群无聊的看客在“看”的过程中的眼光所到处、动作、说的话,来表现鲁迅所谓“看客”的“国民性痼疾”,以及揭示民众的精神病态。
鲁迅曾言:“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在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3]这种看上去八卦的妇人行为,尽显中国人的爱热闹、随大流以及无法理解的好奇心。看《示众》里,“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在本来的地方没有获得希望看到的东西,看客们便都意兴阑珊,好不容易好似有新鲜事发生了,却是“大家几乎失望了。”,可是看热闹的心却不停息,“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由此可见,“看”与“被看”在中国国民中是不息的现象,大家都在看别人的痛苦,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正如《祝福》里,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述自己的痛苦,而那些听者的反应却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的品论着。”祥林嫂的不幸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反被当成了“老女人”消遣的故事,这些“老女人”正是看客的化身,而祥林嫂在愚蠢地成了被看者。这些看客正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并从中得到自我内心的满足,自以为自己崇高了。而当别人的痛苦在她们的消遣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被“咀嚼”成了“渣滓”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更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说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玩赏,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2] 这种情感与行为,是看客们的共同特征:麻木、冷漠、残忍。
在鲁迅的小说里,英雄总是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知识者、革命者在封建传统的社会中,受尽了精神创伤,处在危机之中。而“看”与“被看”的另一方面就发生在这些知识者、革命者和群众之间。一旦成为被看的对象,他们就会像《药》里写的那样,成为茶客们闲聊的谈资,他们的一切理想、奋斗、信念都将变得毫无意义,无聊、空洞又好笑。在《药》里,我们甚至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去看杀夏瑜,“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夏瑜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崇高,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看客眼中的可笑。这些看客们“很想久饿的人见到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在这,“看”与“被看”又进一步发展为“被吃”与“吃”----夏瑜的雪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子。愚昧的群众不仅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在刑场,老栓眼里看客们的姿态,从这个尖刻的比喻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群众已被“捏住脖子”而不知,不知自己在“鉴赏”别人的同时也将被放上砧板,可是他们却仍以观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这样的示众,在《阿Q正传》里,又有着很好的体现。阿Q既是屠杀革命党人时的“看客”,唾沫飞溅地炫耀在城里观看革命党杀头的“荣幸”:“咳,好看,杀革命党,好看好看。”又是示众的材料,他被游街时,同样吸引了一大群“张着嘴的看客”,而且这些“看客”还“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这是多么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一个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夏瑜,一个是痛恨地主“革他妈妈的命”的阿Q,都死在了反革命的屠刀之下,成了“看客”们“鉴赏”的对象,而阿Q更是“看”与“被看”的典型。
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和酒客们的关系,构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被看者孔乙己的自我审视和主观评价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的地位,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发现孔乙己是一切人的笑料,将自己无聊的享乐建立在这位可怜人的不幸上,却又麻木的没有任何地位与身份的认同感,更是缺乏必要的同情与怜悯。这一切,却又“被看”在酒店“小伙计”的眼里。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看着孔乙己的可笑与可悲,以及看客的麻木与残酷。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被看客们同化。正是透过“小伙计”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孔乙己“可笑”言行的背后,是其内心自我定位和外在行为表现之间的巨大落差和矛盾。
无论是《示众》、《祝福》、《药》、《阿Q正传》还是《孔乙己》,在这类小说麻木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隐含着一位作者在“看”,这位隐含的作者不动声色地审视着所有“看”与“被看”的人,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同时借着看客们的种种言行、姿态以及被看者的可笑与可悲,完成了一出出“看”与“被看”的悲剧。鲁迅的作品常被看做中国国民性的反映,往往表现为精神上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态度。顺着隐含作者的眼光,可以看出,这些小说凝聚着的不仅只有对以看客们为表征的国民性的冷峻的批判,更有内在的对被侮辱损害的被看者的无限悲悯。
【注释】
[1] 本文对《示众》、《祝福》、《药》、《阿Q正传》以及《孔乙己》的所有引文均出自《鲁迅小说全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2] 周楠本编 《大家小集:鲁迅集》 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广东省出版社集团 [3] 鲁迅杂文《经验》
[4]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薛艳群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2月,第23卷,第4期
[6] 钱理群 《走进当代的鲁迅》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