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十四章 明代戏曲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流变
一、明代北杂剧的衰微进程
(一)明初时期
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何元朗《曲论》),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傅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
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其后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燉二位藩王而已。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燉创作杂剧31种,总名《诚斋传奇》。若从数量与文笔上看,宁周二王颇有元代杂剧家的气象,但如从取材看,二王所作十有七八是神佛仙道妓女节妇之类的东西,除此就是文人韵事、“义士”之类的作品。此时的杂剧作品,如从思想内容考察,优秀作品实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宪王的杂剧,若从北曲杂剧演变轨迹考察,实则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首先是剧曲联套开始自由化;其次是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最后是使用过新曲牌和新的联套套式。
(三)弘治、嘉靖时期
弘治至嘉靖的约80年间,北曲杂剧才又稍显复兴气象。此时杂剧作家有陈铎、王九思、康海、杨慎、李开先、冯惟敏、梁辰鱼等。这些作家创作的剧作,最为优秀的当首推王九思《杜甫游春》与康海《中山狼》。时人何元朗《曲论》说王九思《杜甫游春》杂剧“虽金元人犹当北面”,王世贞《曲藻》谓“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康王之作,颇具元人气象。
(四)隆庆、万历时期
北曲杂剧深受南杂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格调:绝大多数都折数不等,只有《红线女》、《虬髯翁》、《昆仑奴》、《寒衣记》等区区数种仍保 1 留元剧一本四折格范。这表明,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的本质特征几乎丧失殆尽。而此时的北曲杂剧创作,据祁氏《剧品》,涉及作家40余人,共有剧作40余种,但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仅有梁伯龙《红线女》、孟称舜《桃花人面》、凌初成《虬髯翁》、梅鼎祚《昆仑奴》、王骥德《男王后》、王衡《郁轮袍》、叶宪祖《寒衣记》、《骂座记》、沈自征《渔阳三弄》等区区十数种而已。
二、明代南杂剧的兴隆
明代嘉、隆年间,剧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形式,戏剧史家们通常为了与元杂剧相区别而称之为南杂剧。
(一)南杂剧的得名
南杂剧得名于胡文焕编选的《群音类选》,其卷二十六收有被编选者胡文焕称为“南之杂剧”的剧作13种。这些剧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就篇幅而言,均为篇幅短小之剧。第二是就用曲而言,有全用南曲的,也有南北合套的,还有南北曲混用的只是唯独没有全剧都用北曲的。这说明,这种剧作是用南曲或混用南北曲写成的。就篇幅短小而论,颇似元明北曲杂剧;就其用曲而论,它又与北杂剧不同。大约基于这样的认识,胡文焕称之为“南之杂剧”
(二)南杂剧的兴起
南杂剧是纯用南曲或兼用南北曲所作之剧,据明人记载,最早创作南杂剧的是徐渭与汪道昆两人。徐渭作《四声猿》杂剧:《狂鼓吏》《雌木兰》《翠乡梦》《女状元》。其中《翠乡梦》《女状元》为南杂剧,估计分别创作于1550年左右、后者创作于1580年前。汪道昆作《大雅堂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通称《大雅堂乐府》。估计创作于嘉靖37年至39(1560)年间。但是考虑到吕天成《曲品》所说“不作传奇而作南剧者”徐渭排名在前,汪道昆在后,将汪氏四种剧作的创作时间定于徐渭《翠乡梦》之后应无问题。如此,首创南杂剧之人,自然是徐渭,所创之剧,就是《翠乡梦》。
但是徐、汪两人无四折南杂剧,首创四折南杂剧的是王骥德,作品叫《离魂》(不传)。此时距徐渭创作《翠乡梦》已经大约有50年的时间。
王骥德之后,吕天成、陈与郊、叶宪祖等南杂剧作者相继涌现,南杂剧的创作迅速繁荣。据傅惜华《明杂剧全目》,徐渭以下有姓、名(或号)的杂剧作家有77人,创作有南杂剧者将近60人;杂剧作品有209种,除其中无传本或虽有传本但笔者未见因而不明南、北的23种剧作外,北杂剧共62种,南杂剧共112种,南杂剧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杂剧。
(三)明代南杂剧的流行范围
明代南杂剧的活动范围,大体可从作家籍贯了解其大概(但非绝对如此)。明代南杂剧作家,活动于创始之期的有徐渭、汪道昆、程士廉、梁辰鱼、胡文焕、王骥德等人。其中同具创制之功的徐渭、王骥德均是浙江绍兴人,创作南杂剧时代靠前的汪道昆、程士廉为徽州人,因此南杂剧大约初起于绍兴,然后迅速向附近的徽州等地扩散。下面是我所知的明代创作过南杂剧的共50余位作家中里居可考的35位作家的具体分布:绍兴所属者15人,将近全数之半;其余杭州、苏州、常州、徽州等浙北、苏南与皖南地区所属者共19人,只有黄中正一人属福建。这说明,此时南杂剧的活动范围几乎不出浙北、苏南与皖南地区,而绍兴又是其活动的中心。
三、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品
(一)朱有燉《诚斋传奇》
朱有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明太祖朱元章第五子周定王橚之长子。定王洪武11年由吴王改封周王,就藩河南开封,洪熙元年去世,世子有燉袭封,正统四年死,追谥宪王,世称周宪王。
所作杂剧《诚斋传奇》共有杂剧31种,数量仅次于关汉卿。题材涉及道释、妓女剧、节义以及三国、水浒故事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豹子和尚自还俗》,剧中李逵劝鲁智深,一再说“俺做贼的,十分快乐”,“俺做贼的好”,而鲁智深也把身在梁山看成是做贼并在母亲劝其回归梁山说“那做贼的官司里拿将去,吃不过拷问,索招了贼赃,拿去号令。带个沉枷,向那大街上,三棒鼓间一声锣,狱吏刽子,两边签押着”,“若是抢劫杀人贼啊,不分首从,都是该死”,分明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作奸犯科偷鸡摸狗的强盗。不知是朱有燉别有所本,或是他读了《水浒传》后有意做“翻案”文章,所以剧中李逵等人同我们所熟悉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显然不一致。
(二)徐渭《四声猿》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山阴人。文学家兼书画家。戏曲论著有《南词叙录》,杂剧有《四声猿》。另:《歌代啸》或谓他所作。
《四声猿》是徐谓四个杂剧的总称,•包括:《狂鼓史鱼阳三弄》(简称《狂鼓史》)、《玉禅师翠乡一梦》(简称《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简称《雌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简称《女状元》)。
北杂剧两种:《狂鼓史》(1出)、《雌木兰》(2出);南杂剧两种:《翠乡梦》(2出)、《女状元》(5出)。出数不等;均用南词,标南戏或传奇之“出”;剧作或一人独唱,或众人合唱。
(三)康海《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
明末以降,不少人认为康海《中山狼》杂剧乃是为讽刺李梦阳而作。康海与李梦阳的恩怨关系,《明史》列传《文苑传》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康海……与梦阳辈相倡和,訾议诸先达,忌者颇众。正德初,刘瑾乱政。以海同乡,慕其才,欲招致之,海不肯往。会梦阳下狱,书片纸招海曰:“对山救我。”对山者,海别号也。海乃谒瑾,瑾大喜,为倒屣迎。海因设诡辞说之,瑾意解,明日释梦阳。逾年,瑾败,海坐党,落职。
正德初,逆瑾恨李献吉代韩尚书草疏,系诏狱,必杀之。献吉狱急,出片纸曰:“对山救我。”亲人皆言瑾恨不能致德涵,德涵往,献吉可生也。德涵曰:“吾何惜一官,不救李死?”乃往谒瑾,瑾大喜,盛称德涵真状元,为关中增光。德涵曰:“海何足言,今关中有三才,古今稀少。”瑾惊问曰:“何也?”德涵曰“先生之功业,张尙书之政事,李郞中之文章。”瑾曰:“李郞中非李梦阳耶?应杀无赦。”德涵曰:“应则应矣,杀之关中少一才矣。”欢饮而罢。明日,瑾奏上,赦李。瑾遂欲超拜吏部侍郞,德涵力辞之,乃寝。母丧归,踰二年瑾败,坐落职为民。
康海本于李梦阳有恩,当康海因刘瑾而受牵连时,李梦阳竟然不出一言相救,所以《万历野获编》就说康海作《中山狼》杂剧讽刺其忘恩负义的行为。沈德符而下,《中山狼》是否康海所作有其是否为刺李梦阳而作,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然,对此问题,肯定也好,否定也罢,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剧作借 3 中山狼忘恩负义的行径,讥嘲了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忘恩负义的人的行径:
[老]老先生说的是。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了朝廷大俸大禄,不干得一些儿事,使着他的奸邪贪佞,误国殃民,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不可收拾。那负亲的,受了爹娘抚养,不能报答,只道爹娘没些挣扎,便待拆骨还父,割肉还母,才得亨通,又道爹娘亏他抬举,却不思身从何来。那负师的,大模大样,把个师傅做陌路人相看,不思做蒙童时节,教你读书识字,那师傅费他多少心来。那负朋友的,受他的周济,亏他的游扬,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稍觉冷落,却便别处去趋炎赶热,把那穷交故友撇在脑后。那负亲戚的,傍他吃,靠他穿,贫穷与你资助,患难与你扶持。才竖得起脊梁,便颠翻面皮,转眼无情。却又自怕穷,忧人富,剗地的妒忌,暗里所算他。你看世上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
这种让剧中人物直接抨击无义之人的写法,说教气息很浓,因此从艺术角度说,并不高明,但也正因为此,它的创作目的反倒彰明较著。
就艺术而论,剧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首先,它塑造了几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其中主人公东郭先生原本“无所不爱”、“物我混同”,明知狼“性极贪婪,助豹为虐”,竟然甘冒风险救下了它。面对简子的搜寻与质疑,他甚而为狼百般庇护。在杖黎老人用智慧将狼绑缚起来塞进书囊的时候,面对一再要吃掉自己的狼,他仍不忍心杀了它。剧作通过这一系列情节,将东郭先生迂腐颟顸、不辨是非的可笑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另一“主人公”中山狼,受伤之后生命处于危险时刻,或乞怜,或利诱,或要挟,软硬兼施,诡计百出,让东郭救下自己,而一旦危险解除,却顿时原形毕露,不但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且还要为自己的不义举动找出“理由”,将东郭当初救自己的计谋说成是别有企图的阴谋,其忘恩负义的本性,可以说展示得淋漓尽致。其余的赵简子与杖黎老人,剧作展示不多,但前者威风凛然后者足智多谋,性格依然十分鲜明。
其次,剧作矛盾冲突并不复杂,但其情节设置,从简子射狼,东郭救狼,到简子搜狼,再到东郭询问“二老”,最后到张黎老人机智杀狼,可谓高潮迭起,悬念频生,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第三,剧作语言自然朴素,字字本色。沈泰《盛明杂剧·中山狼》眉批称该剧“直掩金元之长,而减关郑之价”,固然有些过誉,但其描写刻画,往往生动传神,颇得元人杂剧之妙。比如第二折,东郭先生为骗简子,竟以“歧路亡羊”引出“歧路亡狼”的道理来巧辩,就显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发展演变
一、明清传奇的含义
指承袭南戏体制发展而来的篇幅较长的戏曲剧本。它是与短篇的杂剧相对而言的。此说法始于清初曲家黄文旸《曲海目》(或称《曲海总目》)。此后形成习惯,将长者称传奇,短者称杂剧。
二、明清传奇的体制特征
承南戏而来,因此两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具体特征有:
第一、就结构安排看一般都有有固定不变的套式:
第一出:家门(或叫“开场”活“副末开场”)。由副末上场,用一二曲子“报告”创作宗旨与剧情大意。
第二出:正戏开场(李渔谓之“冲场”)。例由“生”先上场。李渔《闲情偶寄》说,“开场第二折,谓之‘冲场’。冲场者,人未上而我先上也。必用一悠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及四六排语,谓之“定场白”。其言未说之先,人不知所演何剧,耳目摇摇,得此数语,方知下落,始未定而今方定也。”
第二出之后数出:有名角色,皆须登场李渔《闲情偶寄》说,“本传中有名角色,不宜出之太迟。如生为一家,旦为一家。生之父母,随生而出;旦之父母,随旦而出。以其为一部之主,余皆客也。虽不定在一出二出,然不得出四五折之后,太迟则先有他角色上场,观者反认为主,及见后来人,势必反认为客矣。”
全剧结束:除剧情有“收煞”外,体制上有“散场诗”。或五言或七言,或四句或八句,以示对全剧的总结。
就是每一出,也有套式:各出角色全部下场,一般均有“下场诗”。四句为常见,还有“集唐”诗的,如《牡丹亭》每出均有下场诗并且都是“集唐”。
第二、由“曲白介”三者构成:其中宾白与杂剧之宾白是相同,“介”等同于杂剧之“科”,所不同者在曲。具体不同有:
A,同是曲牌体,但以南曲为主而兼用北曲;B,联套但不如杂剧严格:一出之中可以换宫,换韵;C,各色均可唱,而形式有独唱、轮唱、合唱等等;D,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E,韵系不同于杂剧,最不同者是有入声韵。
三、明代传奇的发展演变
明代传奇可分二期:初兴期(“四大传奇”写定到明代中叶正德年间);繁荣期(明嘉靖以后时期,1522-1644)。
(一)初兴期
约200年,剧目约50种,今存20多种。作者多不能详知。
从内容看,多走《琵琶记》“有关风化”的创作老路,多是一些“教忠教孝”作品。教忠教孝者有:邵璨《香囊记》;宣扬礼教纲常者有丘浚《五伦全备记》;教孝者有陈罴斋《跃鲤记》,演姜诗事;;教忠者有:无名氏《精忠记》,演岳飞事;姚茂良《张巡许远双忠记》,演张巡、许远事。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尽管宣扬“忠孝”等封建思想但情节较生动、人物较鲜明且表现某些较有意义的思想的作品,如沈采《千斤记》、苏复之《金印记》、陈罴斋《跃鲤记》、无名氏《精忠记》、姚茂良《张巡许远双忠记》及李日华根据《西厢记》改编的《南西厢记》等。
初兴期的代表作是《宝剑记》,作者李开先,山东章丘人。剧演林冲的故事,但与《水浒》中有关章节不尽一致。有“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纲常”的创作意图,仿佛走的是“教忠教孝”的老路,但林冲是弹劾害民的花石纲而遭高俅、童贯陷害的,是站在正义一边的,因而其“忠孝”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境界较开阔。昆曲、京剧《夜奔》一出,即出于此剧。京剧《逼上梁山》也深受其影响。
(二)繁荣期
约120年,今存作品也有数百部。
明代传奇的繁荣以梁辰鱼《浣沙记》的出现为标志。《浣沙记》:作者梁辰鱼,字少白,号伯龙,昆山人。当时人魏良辅,改革当地流行的戏曲唱腔为水磨腔,而梁辰鱼创作此剧给以配合并成功地用新腔演 5 出此剧,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一时之间,“吴阊白雪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于是,此种声腔随之迅速由吴中地区向外传播,很快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这种剧种,就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
与《宝剑记》、《浣沙记》同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是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据焦循《剧说》所载,王世贞请县令观看此剧时,县令见剧中皆是铺陈当朝首辅严嵩的罪恶,大惊失色,马上起身告辞。等到王世贞拿出严嵩父子事败的邸报来看,县令这才敢安心地看下去。《鸣凤记》是几乎与时事同步的时事剧。
《浣沙记》与《鸣凤记》之后,有郑若庸《玉玦记》,屠隆的《昙花记》、《彩豪记》,梅鼎祚《玉合记》,许自昌《水浒记》,张凤翼《红拂记》等作品,均注重音律,有人称为“昆山派”(唱曲流派)。
稍后,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了《玉茗堂四梦》,剧作语言华美中又显自然,形成元杂剧之后又一种风格。其后学之者,有阮大铖,作品有《双金榜》、《牟尼合》、《燕子笺》、《春灯谜》等;吴炳,作品有《粲花别墅五种》:《绿牡丹》、《画中人》、《疗妒羹》、《西园记》、《情邮记》;孟称舜《鸳鸯冢娇红记》、《张玉娘贞文记》。由于他们的剧作有相同的特点,而开创者又是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因而人们称之为“临川派”。
与临川派并起的是吴江派:吴江派领袖是沈璟,其侄儿沈自晋《临江仙》词说:“词隐(沈璟)登坛标赤帜,休将玉茗(汤显祖)称尊。郁蓝(吕天成)继有槲(hú)园人(叶宪祖),方诸(王骥德)能作律,龙子(冯梦龙)在多闻。香令(范文若)风流成绝调,慢亭(袁于令)彩笔生春。大荒(卜世臣)巧构更超群。鲰生(作者谦称)何所似,颦笑得其神。”词中提到吴江派剧作家共有9人。这9人的作品是: 沈璟《属玉堂传奇》(存8种);吕天成有《烟鬟阁传奇》16种,但除一种有残曲外,均无传本;王骥德《题红记》;卜世臣《冬青记》;叶宪祖《鸾鎞记》、《四艳记》;范文若《花筵赚》、《鸳鸯棒》、《梦花酣》;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沈自晋《翠屏山》、《望湖亭》;冯梦龙《精忠记》、《双雄记》、《万事足》等。
此时,另有较优秀的作品,如高廉《玉簪记》、徐霖《绣襦记》、徐复祚《红梨记》、孙钟龄《东郭记》、王玉峰《焚香记》、周朝俊《红梅记》。
第二篇: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关系文件
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199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联合声明(1994年9月)中俄联合声明(1996年4月)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1997年4月)中俄联合声明(1997年11月)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1998年11月)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1998年11月)关于江泽民主席访问俄联邦并与叶利钦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的联合新闻公报(1998年11月)中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非正式会晤联合新闻公报(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总统关于反导问题联合声明(2000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2001年7月)中俄联合声明(2002年12月)中俄联合声明(2003年5月)世代睦邻友好 共同发展繁荣━━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03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2004年10月)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7月)中俄联合公报(200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2006年3月)中俄联合声明(2007年3月)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协定(2008年1月)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2008年5月)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2009年4月)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2009年6月)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0年9月)中俄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2010年9月)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11年6月)中俄两国军队总参谋长发布联合新闻公报(2011年8月)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2年6月)中国政府对俄政策
胡锦涛
2010年5月9日,胡锦涛在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期间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胡锦涛就加强中俄战略协作提出4点建议。>>
2009年6月17日,胡锦涛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俄关系60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启示:只有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才能不断深化两国政治关系;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能在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互为支撑,才能有效维护各自根本利益;只有求同存异、友好协商,才能保证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6月17日,胡锦涛和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时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指导原则:一是讲互信;二是讲大局;三是讲长远。>>
2008年5月23日,胡锦涛在同来访的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时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相互支持。双方要遵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宗旨和原则,全面贯彻世代友好、携手并进的思想,充分利用两国高层会晤及其他各级别磋商机制,及时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
(二)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双方要稳步扩大双边贸易,改善贸易结构,提高机电产品贸易比例;加快推进油气能源、经济技术和大项目合作,促进相互投资;加强科技、环保和地方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保护好跨界水资源,促进两国毗邻地区振兴和发展。
(三)全面推进人文合作,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双方要充分发挥两国政府人文合作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好互办“国家年”框架下的机制化活动。设计并办好“俄语年”和“汉语年”。
(四)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双方要密切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以及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 温家宝
2009年10月13日,温家宝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上发表《继往开来,携手奋进》的讲话。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的民族,一定拥有光明的前途;平等、互信、合作的中俄关系对两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今天,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
2008年10月28日,建议:第一,深化能源和资源合作。推动合作由资源贸易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带动油气、核电、森林、矿产等资源设备和技术等领域合作。第二,深化贸易和技术合作。努力扩大机电和高科技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积极推进航空航天、信息通讯等领域合作。第三,深化金融和投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第四,深化地方和毗邻地区合作。特别应加强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的政策协调和统筹规划,加快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五,深化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合作。在推动建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紧密合作。>>接受俄媒体采访
2004年9月25日,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俄应对双边合作作出长期规划。他为此提出了两国合作的六项任务。一是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二是扩大相互投资,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加工制造、高科技作为相互投资的重点领域,为此中方计划到2020年向俄投资120亿美元。三是推动能源合作。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支撑,争取早日签署政府间的能源合作长期协议。四是加强高科技合作,将核能、航天、生物工程、化学、新材料、信息等作为合作重点。五是促进边境和地方交往,鼓励两国已建立经贸结对和友好关系的省州和城市开展互利合作。六是重视人文合作,加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
中俄双边关系
中俄高层互访与会晤
历年来中俄首脑会晤 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全国人大与俄联邦委员会合作委员会会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九次
全国人大与俄国家杜马合作委员会会议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全体会议
中俄边贸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第六次会议中俄关系变迁:跨越60年的握手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九次中俄能源第三次谈判第四次第五次
中俄战略稳定磋商 中俄战略安全磋商
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会议
2006年:中俄友好合作之花全面绽放议会交往促进中俄关系深入发展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10年
中俄“国家年”活动 俄罗斯年 中国年
中俄“语言年”
中俄文化、科技与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中俄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中俄两军总参谋部战略磋商
中国与外军进行的历次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中俄战略安全磋商中俄历次联合军事演习
中俄两国边界问题
中俄边界全长4300多公里,分为东、西两段。双方以有关两国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经过多年谈判,分别于1991年5月16日、1994年9月3日和2004年10月14日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上述三个协定一起将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界东段补充协定》
这标志着中俄4300公里的边界全线勘定。>>
专家谈《中俄国2008年7月21日,中俄外长共同签署两国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
第三篇:汉字发展的演变
汉字发展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几乎天天写字,你知道我们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我们先观看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视频,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汉字的发展演变
二、甲骨文
通过我们的历史课,我们知道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那么甲骨文是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我们通过几幅图片,来了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
在甲骨文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之后又出现了刻画符号来记事,传说中还有仓颉造字。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才出现了成熟的文的甲骨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甲骨文,是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大家看图片,教师给予讲解。给出十二生肖以及一些常用字的甲骨文,看学生能否猜出相应的汉字。
最后总结: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研究商朝历史的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国的历史从此时开始有了可靠的文章记载。
二、金文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毛公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从形体,结构方面观察金文,并让学生思考金文和甲骨文相比有什么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大篆的字体。
大篆字体,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汉字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我们先认识小篆字体,展示图片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合作探究: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让学生观察隶书有何特点并将其与小篆进行比较,教师总结出答案。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总结:隶书的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小篆的特点:笔画整齐,线条化,结构简化统一,字体定形。
六、楷书和行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的特点:楷书笔画平直,结构匀称,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投影:《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以“车”的发展演变为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八、【板书设计】
商朝¬—→秦朝→西汉→东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九、【课后作业】
1.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认识五个简单的甲骨文汉字,下节课向同学们书写展示你所学到的字。
2.仔细观察隶书、楷书、行书这三种字体的特点,并分别用这三种字体写出自己的名字。
第四篇:柯达品牌形象发展演变
柯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安东在2006年1月6日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主题发言中首次向公众展示柯达的企业新标识(logo)。新标识将KODAK的公司名称从传统的“黄盒子”中取出,流线型的圆润外观与独特的字母设计使其更具时代感。新标别的推出体现了柯达向多元化品牌形象转变的最新发展。柯
达公司从1907年到2006年一共使用了6个商标
柯达标识的演变
20世纪早期,柯达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公司名称和标志融合为一体并将之作为公司标识的企业; 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突出柯达的名称在标识中的形象,并以红黄二色作为公司色调;
20世纪60年代,推出带弧线的三角形标识;
20世纪70年代,柯达的标志更加丰富。标识中仍保留着红黄二色以及Kodak字样,增添了方框和字
母“K”的图形;
20世纪80年代,柯达的标识更具现代的流线型设计;
2006年,新标识更加简化,方框被取消,圆润的字体与独特的字母“a”设计使其外观更符合现代审
美.柯达公司的最新标识
新标识着重突出了柯达的公司名称。简化的设计使公司标识看起来更加清新和现代。在这个新的标识中,柯达“Kodak”字母的形状由于独特的字母“a”更显圆润。新标识中还去掉了1970年沿用至今的黄
色方框和“K”图形。
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女士说:“柯达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公司名称和标志融合为一体并将之作为企业标识的公司。过去几十年中,柯达曾对它的标识进行过一系列的更新。我们对以往的各个标识进行了研究,最终有所突破地选择了它。我们保留了柯达以往的标识中最好的元素—“Kodak”字样和红、黄两种色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它进行了更新,使其更能够反映公司的现状。
作者:中关村在线 C.L
第五篇:本地区戏曲发展之我见
本地区戏曲发展之我见
新疆巴州群艺馆 张江梅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在我们巴州,最早的京剧是由解放新疆的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师文工团的京剧队的文艺战士一路演戏到了焉耆,兵团集体转业后又组建了农二师战鼓剧团。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焉耆县还有秦腔剧团。八十年代初巴州成立了豫剧团。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文革期间除外),这些剧团都上演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这三大剧种在我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还有健在的科班出生的专业人士,因而,在我州大力发展戏曲艺术是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可以实现。
随着当前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的铺天盖地,我们的青少年们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艺术。许多文艺专家们呼吁:“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的确,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挖掘和保护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时,我们有责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将戏曲艺术在我们本地区传承下去。
本人是原巴州豫剧团的年轻演员,现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还有当年的一些年轻演员,现在也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巴州地区戏曲的现状是:原巴州豫剧团解散后的老演员们现在大多六十多岁,他们的爱好依旧,演唱和演出的热情不减。他们自发组织的乐队和演唱者 除冬季以外在他们大多数人居住的人防小区等地进行演出。他们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演唱京剧,二、四、六演唱豫剧。有很多群众围观,气氛很好。库尔勒市戏曲协会也有乐队,经常排练,在小区和一些小的场合举办演唱会,也很有影响。巴州现存的一个专业剧团是四运公司的秦腔剧团,有演职人员20余人。上演一些折子戏。每年演出近一百场。卖票收入不多。演职人员还要在四运的工厂里做工,基本为“半工半演”。四运秦腔剧团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人民广场免费公演。观众很多,有许多爱好者也同演员同台演出。2008年自治区举办“新疆戏迷票友大赛”在有关组织的支持下,四运秦剧团牵头在库尔勒举办“新疆戏迷票友大赛巴州地区的秦腔选拔赛”。巴州有近百名秦腔爱好者报名参赛,老中青均有,最后选出10余名秦腔选手赴乌鲁木齐参加决赛获得非常好的成绩。
针对以上现状,本人认为本地区的戏剧事业的发展应当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列入文化艺术部门的计划,有领导、有组织,有正式演出的场地、舞台等,并且有经费的保障,使现在的老年戏剧爱好者的演出活动得以很好的开展。在此基础之上,重要的是能抓好青少年的戏曲教育和学习。
随着我国表演艺术以及娱乐的多元化,戏曲在文化娱乐中的主导地位,早已不复存在。如何传承和发展包括戏曲非物质遗产文化,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培养大众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的热情,争取戏曲艺术的中兴,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在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普及戏曲知识、传播戏曲音乐、提 高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具有必要性。
那么如何在我州发展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本人认为:
1、展示精品让学生爱戏
人们对于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才会去喜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谈起小时候愿意学戏的原因,就是“觉得旦角头上的花很好看”。没有别的理由,却恰恰是最真实的反映。漂亮的“花”(即头面)可以吸引人,那么五彩缤纷的服饰、婉转悠扬的唱腔、热闹火爆的武打等等,都有引人之处,这些都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亮点所在。我们应善于挑选,把最好的东西首先呈现给学生。
2、循序渐进让学生懂戏
据我了解,许多学生不喜欢看戏,主要是因为不懂,要让学生“懂”,就必须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可以接受的地方出发。在题材内容方面,戏曲与语文课本的联姻是首选的好方式。如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孔乙己》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孔乙己》,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京剧《将相和》,根据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改编的京剧《刘兰芝》,以及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的豫剧《花木兰》等。进一步还可以扩大到学生熟悉的文学名著与历史人物。在时间篇幅方面。先挑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再过渡到整台的大戏甚至连台本戏。
3、通过教唱,亲身实践让学生演戏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亲身实践,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可是戏曲考究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可不是一朝—夕学得来的,太 繁难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多种手段由浅入深让学生去体验。
4、理论提升让学生赏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最忌的是空洞的说教,而戏曲恰恰提供了寓教于乐的极好方式。如京剧《将相和》称赞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他“宁肯让廉颇,不愿亡赵国”,终使将相和睦,维护了国家的强盛;《满江红》、《杨门女将》歌颂了岳飞、杨家将的精忠报国、奋勇杀敌;《三娘教子》教育人们要好好读书、奋发自强„„这么多有意义的题材会在学生欣赏戏曲时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轻松愉快的形式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和升华。
由爱戏到懂戏到演戏再到赏戏,是引导学生步人戏曲殿堂的四个层次,而第四层次的“赏”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热爱,从而成为戏迷、票友甚至戏曲专家。有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和支持,还怕戏曲没有光明的前途吗?
以上的对在校学生的戏剧学习与教育,在我们巴州如何实施,有待于上级文化和教育部门协调,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本人愿意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