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14: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2)横柯()..(3)一百许里()(4)猛浪若奔()..(5)负势竞上()..

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

二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

(2)(3)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b、c、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015、(1)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高飞到天上的鸢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2)①写字;记录;书写(3)④书信

(4)②字体(5)⑤文件

18、参考示例:小河,少年。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3、对比阅读、分析《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 ;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润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 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看提示导语,听读、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教师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查字典,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1)字词积累 一撮灰(cuō)皓月(hào)姮娥(héng)旸(yáng)谷 ....(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明亮的月亮。露台:晒台。

3、播放配乐朗诵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5、交流朗读时的感情、语调、语速,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6、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7、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_

_ ___),(_ _ _____________)。

四、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五、内容探究

(一)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旸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 2

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 术精品。

(二)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课后讨论(为下节课做准备):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诵读,进行美点寻踪。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们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读两文中最好的文段,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二、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7、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4

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

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9、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0、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三、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延伸(课后)

1、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 灯光 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红色

; 白鸽 ; 玫瑰 ;大地 ;风帆。

2、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第三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语言的优美。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自学导航】

1、给加点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姮娥()....

2、解释词语:

旸谷:皓月:姮娥:露台: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而在《月》中又提到冷?

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拓展延伸】

通过短文两篇的学习,小组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15·短文两篇

【题目解说】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本文就“读书”这一话题谈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三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有鲜明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和语句,是启迪思想、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难点解析】

1、培根在《谈读书》中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作者还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好处是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的方法有:(1)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这几句话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主旨归纳】

《谈读书》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看法,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鼓励人们读书求知。

《不求甚解》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全面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读书的正确目的对比论证

读书的作用归纳论证

树靶子

引出处事实论证

释新义

不求甚解援例子驳论引用论证

引语录

结上文对比论证

【文本链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xiá)藻饰(zǎo)诘难(jié)滞碍(zhì)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矫(jiǎo)睾(gāo)肾阐证(chǎn)要诀(jué)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提练()高谈扩论()烂加非议()逻缉()

不求圣解()能言善辨()

3.填空。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A)

A、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等其他证件。

B、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C、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D、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上。

5.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破万卷,_下笔如有神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4)书犹药也,_善读之可以医愚

6.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至少写出两个)

7.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的知识。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我们的学习。

C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言之成理即可)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D)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解析】A“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的总结,它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或冒号.B

把“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改为“和”,把后一个“和”改为“以及”,使层次清晰.C全句为陈述语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创新能力训练】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9.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1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

1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知识积累

(2)“啃”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3)“品”悟性升华

12.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13.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

(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三新精英园】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4周年,班级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试题。

13、如果你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进行这次活动,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你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自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主题。

示例:主题:珍惜和平生活,加倍勤奋学习。

活动过程:⑴战争故事征集;⑵战争诗歌征集;⑶畅谈和平观。

14、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示例:战争推动文明的进步!没欧洲人入侵美洲,美洲将只存在原始文明不可能有现在美洲的发达文明国家!没有美国独立战争,现在世界上将没有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没有辛亥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将长久是腐败封闭的大清国或者已经亡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计算机科技、核科技、航天科技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硝烟也并没有从地球上销散。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已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请你以“战争、和平、统一”为主题就“台湾与祖国大陆”这一问题设计一句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①血浓于水,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两岸同胞一家亲,和平统一心连心。

16、写出描写战争的诗词三句。

答案: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当年在日寇侵华的民族危亡之时,章太炎先生号召国民读史,以激发爱国主义热忱。他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德国领导人表现了忏悔的勇气。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2005年4月10日,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材料三:日本90年代以后,小泉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反悔的迹象;日本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上无所顾忌,纵容扶桑社的右翼教科书出台;此外,一些阁僚不断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日本不断单方面挑战中日关系底线。

探究结果示例: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可淡忘历史,知耻而后勇。捍卫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每个人人努力。我们应以斯言为座右铭,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警钟,时刻长鸣。⑵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德国正视历史,通过反思历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灰飞烟灭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了民族的灵魂。⑶日本歪曲历史、回避罪行、拒绝谢罪和赔偿,都是道德低劣者行径,是无法取信于国际社会的。我们要警惕日本,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日本领导人到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去参拜,极大地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亚洲人民无法接受的。日本国内仍有一些势力在为军国主义摇旗招魂,他们否认或美化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以达到欺骗毒害下一代的罪恶目的。

第五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胡小伟

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课两位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导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导学难点: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人物篇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讲述介绍作者生平)

1、陶弘景

2、苏轼

二、诵读篇

1、比准确

正音:夕日欲颓其奇者yù荇.tuí与..xìng2、比流畅

3、比节奏情感

三、译读篇

1、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师生共同订正

3、重点字词落实

书:书信

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欲界:人间与:欣赏

户:门欣然:高兴地样子念:考虑,想到

逆:于是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句首语气词,原来是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四、思读篇

1、两篇短文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1)《答谢中书书》描写江南山水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

(2)《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承天寺庭院的月夜美景。

2、诵读写景的句子,作品析批注。

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运用“以动见静”的手法。“乱”字,有繁声悦耳、动人心魄之意。到了“夕阳欲颓”,万籁俱寂之时,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跃腾欢,尽享傍晚时分的静谧与芳馨。这几句通过猿的啼唤、鸟的鸣啭、鱼的腾跃更显出山水的幽静,并且这四句通过朝、夕两个特定时段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文中哪些语句是作者的感叹?

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归隐林泉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何处无月?何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

复杂微妙的心境,透露了贬滴中的作者自我排遣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胸襟。

五、背诵篇

1、《答谢中书书》总——分——总

2、《记承天寺夜游》夜游缘起——庭中月景——赏月感慨

下载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学案

    1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学会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新授 主备曹振国 审 核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五单元_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_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短文两篇》教学案

    《短文两篇》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理解古代人......

    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刘延春 审核人:王志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