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

时间:2019-05-14 15:0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

第一篇: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

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原点共生、指询共生三个基本范式,又有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他者共生、自我共生、主客共生、素材共生、构思共生、体验共生、话题共生、理念共生、立意共生等十几种课型。本文结合典型课例,具体介绍共生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他者共生、自我共生四种最基本的课型。

一、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共生

是什么让教师的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挥了作用呢?不是写作知识,不是写作方法,不是优秀范文,也不是作文评分标准,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是教师融进学生的写作过程,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经历丰富学生的写作经历。这就是师生共生的写作教学。

我教学《用“感激”唤醒“感动”》这节课是比较典型的师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学生写作“感动”这个题目遇到障碍,问题出在他们没有感动。怎么办?讲讲写作要关注生活的道理,讲讲做人要懂得感激的道理都是很容易的,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我的办法是讲故事,讲我自己的写作困惑,让学生参与到我的写作中来。先是让学生为我的材料确定主题;在学生思维停步不前时,我再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有所感悟;最后,因势利导,归纳经验,讲评作文,引导学生“再度作文”,以强化写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后续的教学活动,比如学生进行自我共生的再写作,进行生生共生的相互交流和修改等。有人认为,师生共生写作教学,教师参与到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容易做到的,但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写作过程中,不太现实。其理由之一是教师的写作话题并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理由之二是教师如果为 “共生写作”而努力设置一些适合学生写作的话题和素材并将其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写作的东西,是多此一举。我自己的大量实践和许多同行的探索都已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写作过程,和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一样都是可以做到的。不仅师生互相参与写作过程是可能的,而且师生一起参与第三方的写作活动都是可能的。要知道,学生参与“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写作”是一种常态的写作。中外教科书上这样的写作要求,各类考试中这样的写作命题比比皆是。

二、写作教学中的生生共生 在介绍共生阅读教学时,我说过,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知识、权利)的同伴之间。语言学家早就发现,伙伴的语言对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远远超过成年人,甚至超过学校的学习。所谓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激活同伴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激活同伴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激活,互相碰撞,互相丰富,在这样的活的写作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学会写作。

我执教的《风》这篇作文的评讲课就是比较典型的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

这节课,我在这样几个层次上,让学生之间形成共生。一是对习作的总体评价。这是有些教师不够重视的环节。其实充分展开习作评价的讨论,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二是对习作问题的发现。这个活动的过程是先发散后聚焦。学生习作的问题常常不是单一的,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会表现在多个方面,这就需要聚焦。所谓聚焦,就是看到最主要的问题,看到问题的最关键处,明确现场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三是修改方向的确定。这是课堂的重心所在。找出问题总是相对容易的,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修改不是要把这篇文章改得怎么样,而是要借助这篇文章的修改能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目的不是让习作的作者知道文章怎么改,而是要让大家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这个方向不是唯一的,必须是多向的,但又必须是有规定性的,既要由讨论的文章出发,又要紧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目的不在于说明某篇习作好还是不好,而是在于借助典型的习作来讨论写作,思考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写作,经历写作,学会写作,获得写作的知识,积累写作的经验。

三、写作教学中的他者共生

所谓他者共生,就是借助别人的文章(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并不精彩、并不优秀的),写出自己的文章。这和借鉴模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借鉴模仿,都是围绕某一个点、某一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学习《白杨礼赞》,可以借鉴它的结构;学习《师说》,可以借鉴它的对比论证。被模仿、被借鉴的都是成功的习作或作品(至少被模仿的某一方面是成功的)。而共生写作,则不一定立足于一个点,而是发散式的,甚至是模糊的,有时候就是受它的启发,而不一定是学习模仿,甚至可以是对别人的写作予以否定和推翻,因为被借助的习作或作品不必都是优秀成功的,也可以是不成功的,只是由它生发出自己的写作欲望。我执教的《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是比较典型的他者共生的写作教学。这节课主要是借一位学生(黄津汝)的习作进行共生写作的教学,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他者共生的写作活动。

首先是让大家熟悉习作,了解习作。因为这篇习作,总体来讲比较成功,主要是让大家发现它的可取之处,同时教师结合习作强调作文的一些要求,指出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是借助黄津汝同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或者说是借助黄津汝的这篇习作,激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之后,便引导他们进入写作状态进行思考。先从写议论文的角度息考立意的选择,再从写记叙文的角度思考与黄津汝不同的立意选择和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不同文体的选择,到不同立意的选择,再到同样文体不同角度的选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活。而更有价值的,是这个写作过程的体验和经历。这比之于我们仅仅介绍评点优秀习作的长处,要有意义得多。遗憾的是,受时间和现场情景的制约,很多有教学价值的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比如黄津汝在反思写作过程中说自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能引发她和大家交流一下“想到哪儿写到哪”的具体情形,以及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再比如其他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后的交流也还不够充分,显得比较简单匆忙。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写作教学中的自我共生

就实用性而言,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是自我共生。日常的写作教学中,似乎我们的教师最为看重的是写作的数量——不停地出题目,不停地让学生写作,却从不看写作的结果。这似乎与“作文要多写多练”的理念有关。但“多写多练”就能把作文写好吗?这是需要研究的。事实上,不少学生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每次作文的分数基本上都差不多。其中一批学生一直在低分徘徊,甚至有不少学生一直就是65分左右(按100计分),不少学生一直就是70分左右,大量的低水平的反复并没有使作文写好。梁启超先生的一个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即作文的次数不在于多,如果能让他们把两三个题目写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我的共生写作教学中,有一个基本课型就是自我共生。所谓自我共生,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习作——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写出新的习作。在这种发散式、连锁式、裂变式的写作活动和写作过程中感受写作、认识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它和所谓升格作文不同的是,并不追求后一次写出来的习作一定要比前一次好,它的价值在于经历写作过程,丰富写作体验,锻炼写作思维,感悟写作规律,不在写作结果,而在写作的过程。那一年我在绍兴一所中学执教的《自我提升和再度作文》一课是比较典型的自我共生的写作教学。再度作文,是我从学生写作的角度归纳出的一种写作方法,基本的形式是同一个素材、同一个题目、同一个立意、同一个话题多次写作。它和自我共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所谓自我共生的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要形成再度作文的基本理念,掌握再度写作的基本方法。那节课一开始,我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学习准备的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有空,常看看自己过去的作文,是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很多学生文章写好之后从不再看。学生这样的表现,是我预料之中的。这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影响。有些教师只要求学生看教师的评语,其实更应该要求学生经常看看自己的习作。现在要求学生写随笔的很多,写日记的很多。写就写了,一写就扔,从不再看,有什么意思呢?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习作。我本来的想法是先展示习作,然后谈谈感受,说说写作过程,说说得意之处,说说写作困惑。

可是没有学生愿意。本来这样的写作反思,也是自我共生的写作素养。一位学生主动介绍了自己的习作之后,我让她谈谈体会,她说是拼拼凑凑写出来的,但也不甘心这样贬义的表达。我充分肯定了这种把各种素材拼拼凑凑,或者说整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其实,这种“拼拼凑凑”,就是一种自我共生的写作。很多好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第二个主要活动是让学生用3分钟时间,再读自己认为成功的习作,找一个点进行修改。进行交流后,我跟学生强调:自己的练笔、自己的文章,别轻易扔了,要养成经常看自己文章的好习惯。经常看看,就能发现不足,也能发现得意之处,更能产生新的写作冲动。这些对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的培养,对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培养都很有意义。

第三个活动,也是重点活动,就是尝试“再度写作”。某种意义上,前面的活动都在为这个重点活动铺垫和做准备。可能由于学生平时缺少这样的意识,有些学生做得还不够好,基本还是原来习作的修改,但也有学生做得很不错。如后面交流写“独自面对”的那位女生,同样一个题目,她的主题调整了,文体也改变了,选材也更换了。上次是议论文,这次写记叙文了。

上次是发议论多,这次是写一次独自骑自行车的经历,有点象征隐喻的意味,将独自骑车的经历和人的生活旅程联系在一起,无疑对题目的理解,对材料的处理,都要比以前好。——其实,即使这一次写得没有前一次好,在这样的再度写作过程中,她也会收获很多很多。

第二篇:稻鸭共生调查报告

望江县合成圩“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调查报告

二〇〇八年十月

望江县襟江带湖、气候宜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稻、鸭产品在全省乃至周边省、市均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包括复种面积)基本稳定在70万亩左右,产量在30万吨以上,鸭子饲养量达500万只以上。推广稻鸭共生技术,发展稻鸭共生产业,在我县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条件。为推进合成圩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打造示范区生态品牌,促进示范区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开发新思路,高度重视稻鸭共生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并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示范区指挥部统一部署和县农业委、财政、人事、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畜牧、农技等部门及示范区华阳、雷池两乡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合成圩“稻鸭共生”生态产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县从2006年开始在合成圩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示范区建立了以“稻鸭共生”技术为重点的标准化稻鸭共生示范基地,现已发展到11500亩,养鸭23万只。“稻鸭共生”技术是安徽省外国专家局、省农科院从日本引进,于2002年开始在我县试验、推广的一项复合、生态型农业技术,通过多项生态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合成,大幅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节约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施用量及养鸭饲料成本,减少了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大幅度提高了农畜产品品质和农田综合效益。示范区稻丰鸭肥、产品优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据近三年对示范区出田鸭销售情况和水稻测产统计,示范基地亩均增收达207元,实施农户共增收238万元,基地建设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得到示范区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参与,同时也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原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国家首席兽医师贾幼陵、原省农委主任毕美加、日本稻鸭共生专家古野隆雄、岸田芳郎等领导和中外专家先后考察了示范基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现将我县合成圩“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报告如下:

一、示范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合成圩“稻鸭共生”示范基地是我县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以发展 “生态米”、“生态鸭”为目标的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由合成圩“稻鸭共生”生态产业协会具体承建,县畜牧、农技部门担任技术指导,为确保技术使用规范,示范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制定的《稻鸭共生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实施,并实行“十个统一”,即统一优质稻、鸭品种,统一水稻栽插期,统一提供鸭苗,统一建棚,统一围网,统一育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加工产品,统一品牌包装。

1、范围与面积

示范基地以合成圩长青路为轴线向东西两侧拓展,2008年实施面积11500亩,共投放鸭苗23万只。实施范围共涉及两乡镇七村一个社区,分别是雷池乡雷池村、杨长村;华阳镇天河村、古港村、大号村、陶寓村、计渡村、永丰社区。

期专业人员共注射各类疫苗65万羽以上,禽流感等易发疫病免疫注射密度达100%。通过加强防疫和系统、完善的服务,三年来示范区鸭子成活率达90%以上。出田鸭膘肥体壮、生产性能优异,倍受外地客商青睐。

二、主要做法

一是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发动。通过在示范区召开村民小组组长会,群众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技术光盘,走访种、养大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把技术宣传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是全面开展技术培训。为抓好项目实施前的培训工作,每年县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都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逐村、逐片开展培训。三年来共举办“稻鸭共生”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鸭病防治、“共生鸭”田间管理等各类培训班80余次,受训人员达9400余人次。

三是科学制定实施计划与技术方案。在省“稻鸭共生”专家和有关技术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在总结往年推广经验和广泛征求群众及种、养大户的基础上,我们科学编制了《望江县合成圩“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稻鸭共生”生产技术规程》,并下发到建设单位和实施农户,让建设单位和实施户知晓实施过程和技术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是通过采取行政推动、逐村逐队做工作、将示范基地面积落实到具体田块,养鸭户责任到人头等具体措施,确保了示范基地面积的落实和鸭子的放养数量;

五是严格实行合同管理。为明确生产基地建设参与各方的责权

场售价12元/只,每只鸭扣除饲料费6.8元、鸭苗费1.5元、防疫费0.6元、人员工资0.3元、只均获利2.8元,亩均育成19只,获利53元。三项合计,“稻鸭共生”田块平均亩增纯收入207元。

二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大力推广“稻鸭共生”技术,利用稻和鸭的相互作用,不仅大幅度减少甚至可以达到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就能生产大量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畜产品。这样既满足了人们对生态食品的要求,又较好地保持了农业生物及其环境和食物链之间的生态平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从合成圩示范区三年的示范效果看,稻鸭共生水稻田,在不施用除草剂的情况下,鸭子较好地除去了稻田杂草,除有少量的稗草、革命草不能根除外,总体除草率达95%以上;在少施或不施农药的情况下,稻飞虱、纹枯病、二化螟等常发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轻于非示范区田块;鸭子在田间每天不间断的活动,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轻好地改善了稻田透光、透气状态。示范区鸭子活动过的稻田水稻通风、透光性好、茎杆精壮,抗倒伏性强,且水田生物也得到较好地恢复和保护,绿萍、泥鳅、黄鳝等水田生物数量明显增加。

三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我县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档次、品质、农田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门路,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稻鸭共生技术推广应用还处在初级发展和探索阶段。一是技

第三篇: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黄厚江

(苏州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7)

【内容提要】语文共生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提炼出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这不同于传统课堂结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很大的推广价值。我们可以将“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

【关键词】共生原点 教学主线 分层推进 多点共生

传统的课堂结构,常常是指教学的流程安排和时间分配。新的课堂结构观,更多的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和生成的机制。语文共生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可以描述为“树式共生课堂结构”,简单说就是树式结构。

什么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呢?我们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如果用一个比喻说明,就是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

一个种子,我们称之为共生原点。

所谓共生原点,既是共生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展开的支点,它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激发点。它和教学内容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但又都不是一回事。打个比方,共生原点就像种子,既是树种,又是火种,它应该能长成一棵大树,应该能燃烧成一片大火。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也可以说,只要赋予了教学内容生长性,它就具有了共生原点的特征。所谓生长性,就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推进教学的过程。所以说,共生原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形式,而是教者赋予了它共生原点的特性和意义。

阅读教学的共生原点非常丰富,可以是课文里的一个具体的内容,比如我教《孔乙己》,就是以小说对孔乙己手的描写为共生原点;可以是和文章紧密联系的一个知识点,我教《阿房宫赋》,就是以“赋”为共生原点,抓住“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展开教学;可以是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学《葡萄月令》,我就是以说明文的内容、诗的语言、散文的意境作为教学的共生点;也可以是和文章相关的一些资源,我教学《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以不同教材的不同版本作为共生点。

作文教学的共生原点,同样也很丰富。它可以是一则材料,我教学《一则材料的多种运用》,共生原点就是一个高二女生竞选班长的故事;可以是一篇比较成熟的习作,我教“记叙文故事的展开”,共生原点就是一篇《满分》作文;可以是一篇并不成熟的习作半成品,我教学“用‘感激’唤醒‘感动’”,共生原点就是一个初步的写作构思;可以是一篇有问题的习作,我教学“一篇作文的评讲课”,共生原点就是一位同学的习作《风》;可以是名家有影响的作品,我教学“抓住特别之处写背后的故事”,共生原点就是鲍吉尔·原野的《雪地贺卡》。一个作文题目可以作为共生原点,一个话题也可以作为共生原点,一滴雨,一片树叶都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共生原点。

一节课的教学可以是一个共生原点,也可以是两个共生原点,甚至多个共生原点,我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以文章的小标题和作者要赞美的男子汉精神为两个共生原点。一节课的教学,除了要确定一节课的共生原点,还要善于确定每个主要教学活动的共生原点,比如我教学《阿房宫赋》,压缩课文填空,重写结尾和原文比较等等,都是建立在课文教学共生原点基础上的活动原点。

共生原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每个教学内容都会具有许多不同的共生原点,这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发现不同的共生原点;同一个老师教学同一个教学内容,也能发现不同的共生原点。

一根主干,首先就是教学的主体过程,就是由共生原点生长出去、伸发出去的一条教学主线,就是围绕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科学组合。所谓科学组合,就是强调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每个教学活动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生长性。所谓关联性,或者是条件关系,前一个教学活动是后一个教学活动的基础;或者是层进关系,后一个教学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入。所谓生长性,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上,或者是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或者是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或者是学习方式的不断改进;体现在学生身上,或者是对问题的不断发现,或者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或者是思维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主线的展开,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分步推进;主要教学活动的组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分解实施。这个分步推进的过程,这个活动分解的过程,就是教学层次的体现。打个比方,就像树的年轮,就像竹竿的竹节,就像一年的四季。我们在谈到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时经常说:次要活动要整合,重点活动要分解。后者也是强调了教学层次的重要。所以一根主干这个比喻,也包含了教学的分层推进。

树式共生教学结构,有的是一堂课一个主干,即一课堂一个点一条线,我们称之为单株结构;也有的一堂课有两个主干,即一课堂两个点两条线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双株结构;还有的一堂课可能是三个主干,即一课堂多个点、多条线的结构形式,我们称之为多株结构。这样的结构,除了要必须处理好双线之间乃至多线之间的关系,务求主次分明,互相补充,互相照应,而不能主次不明,互相干扰之外,其他和一课堂一个点一条线的单株结构没有什么不同。

“根根青枝”,是指在围绕主线、突出教学主线的同时,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教学需要“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片片绿叶”,是指无论是主干还是分支,都必须追求鲜活的教学细节。在树式共生教学结构中,“种子”和“主干”更多的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预设,“分枝”和“绿叶”,则更多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而两者都不可缺少教师的引领。对教学过程中生长出来的“枝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人工选择”和“修剪”,以使课堂教学既枝繁叶茂,又主干强壮,内容集中、主线突出,又充满活力和张力。

我们通常见到的课堂结构,大多是线式结构、点式结构和板块式结构。所谓线式结构,常常是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或者按照某一教学内容内在顺序的先后组织教学。所谓点式结构,常常是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或者是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内容,或者是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内容。所谓板块式结构,常常是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几个板块逐一进行的教学。这几种教学结构各有特点也各有优点,而共同的长处是都比较容易掌握。由于板块式教学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且着眼于学习活动的组织,所以常常比前两者更有效果。

共生教学的树式课堂结构,和这几种结构相比,它的不同点在于前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之间具有生长性和内在的逻辑性,即后一个活动以前一个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为基础。我教《阿房宫赋》,第一个主要内容是认识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主要组织了这样一些活动:学生阅读课文,为我压缩的短文填空—根据所填的词语,到课文中找对应的语句—认识“铺采摛文”用一组排比、比喻、夸张的句子表现事物具体特点的写作方法—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体味“铺采摛文”的表现效果。很显然,这个教学过程的所有前一个活动都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前一个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主要教学活动——认识“体物写志”的特点也是如此。先让同学们抓住最后一段话的关键词语,理解杜牧的写作意图,再比较我改写的结尾和原作结尾的差异,深化理解后面的议论“写志”是前文铺陈“体物”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最后让同学们用“奢、亡、鉴”三个关键词概括文章的思路和主旨。这三个教学活动之间也显然是前一个活动都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前一个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而两个主要教学内容认识赋的“铺采摛文”和认识“体物写志”之间也是也有如此。这种生长性,有时候在后一个教学活动以前一个为基础的同时,学习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我们教学《孔乙己》,主要教学活动是:交流阅读初步感受——从小说中“找手”——简要分析作者写手的角度——自由选择一个手的动作分析人物性格——抓住两个有联系的手的动作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聚焦品读“走”这个动作描写——自由选择一处情景补写孔乙己的手——集体合作想像描写孔乙己死的时候手的动作——为孔乙己写碑文。不仅后一个教学活动以前一个为基础,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共生教学的树式课堂结构和通常所见的线式结构、点式结构、板块结构也不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只是它更追求教学过程的生长性而已。

【观点阐述】

“共生点”的发现、创造与培育

向 浩

(深圳市龙华新区教科研中心,广东 深圳

518110)

【内容提要】“共生点”与“共生原点”有所区别:前者指课上生成的、具有教学内容生长性的支点;后者指课前预设的、教学过程开展的出发点。与课前预设“共生原点”相比,课上发现、创造和培育“共生点”同样重要。

【关键词】共生点 共生原点 以活激活

黄厚江老师指出,所谓共生原点,既是共生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展开的支点,它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激发点。黄老师还打了个比方,共生原点就像种子,又像火种,它应该能长成一棵大树,应该能燃烧成一片大火。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也可以说,只要赋予了教学内容生长性,它就具有了共生原点的特征。

如果说“共生原点”是构成共生教学的起点,是一颗种子,那么“共生点”就像是“共生教学”中培育出来的果实。它既是阶段学习的成果,也可以成为下一个教学活动的种子。如果简单地区分它们:“共生原点”更多的是课前预设的,而“共生点”却是课堂上临时生成的。“共生原点”在课堂教学的土壤里,在师生活动的培育下,逐渐破土发芽,成苗抽穗,茁壮成长,便会滋生出新“共生点”。这些“共生点”会继续不断地生长,结出新果,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由此看来,相对课前预设“共生原点”来说,课中发现、创造和培育“共生点”是“共生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了。

一、发现“共生点”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可以捕捉到的“共生点”有很多类型,既有课前预设的,也有课上即时生成的。笔者通过细读课例发现,黄老师不仅擅长预设“共生原点”,还擅于发现并催生“共生点”,让课堂上即兴生成的“共生点”频频闪现。这些即兴生成的“共生点”又能更好、更快地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共生点”因其是在学生生成中寻找到的、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生长点,所以想要在生成之前让教师催发出来,是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情、充分熟悉教材才能实现。黄厚江老师无疑是这方面的行家,在他执教的《孔乙己》一课中,“共生点”的发现与捕捉交错发生,精彩纷呈。一起来看其中的一个小片断:

师:你觉得这些动作,哪一个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生:排。

师:嗯,表明他不欠账。还表示什么?

师:显示没偷,借以摆脱尴尬。其实这个“排”呢,和另一个动词联系起来表意就更丰富。哪个呢?

生:摸。表现孔乙己没几个钱。

师:对,没钱,所以要“摸”。但是要炫耀有钱,所以用排。等到用摸的时候啊,就更没钱了。对不对?

生:用了对比。

师:嗯,对比。除了有钱没钱的对比,还有什么对比?

生:从性格的角度,排,自命清高;摸,自卑。对比中让我们看清了人物个性。师:从其个性和性格来讲,哪个动作最形象? 生:罩,表现他吝啬,怕孩子们把豆吃光。

师: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是不是只有吝啬的一面?能否看到可贵的东西?他是不是很有钱?

生(齐):没有钱。师:孔乙己这么没钱,那他有没有给孩子豆?哎,给了。是别人跟他要的还是主动给的?对,是主动给的,可见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给豆的同时有了炫耀学问的余地,这是他孩子气的一面。

这个片段中,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哪一个动词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催发学生生成了“排”字,然后再次用问题“和哪一个动词联系起来表意更丰富”来催发学生生成了“摸”,这一“排”一“摸”,就是课堂上教师即兴催生的“共生点”。这一组“共生点”反映的是孔乙己两种生活状态下用手拿钱情景,形成对比,突显教学张力,学生思维被激活。在这一教学微环节里,学生对孔乙己的虚伪与虚荣全然感知到位。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教师的问题“哪一个动词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是教师预设的,是“共生原点”,而学生生成的“排”就是教师催生出的“共生点”。当新的“共生点”催生出来后,教师暂离预设的“共生原点”,把“排”又发展成为新的“共生点”,接下来又催生出了一系列精彩的生成,教学于是在不停往前生长,如“除了有钱没钱的对比,还有什么对比”,接着学生就生成了“性格的对比”,又生成了新的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词“罩”,同时还生成了关于客观看待人物形象的辩证视角。这些关于语言品析、人物性格分析、辩证思维训练,都是发生于临时催生的“共生点”——“排”字上。这一“共生点”的催生,让共生教学的大树又长出了一根美丽的枝丫来。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同一个教学环节里,只要教师能把凡是有教学价值的学生生成变成“共生点”,不惧惮其多和杂,把已经发现的及时梳理,然后让其催发更多生成,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一股合力,就能顺利攻克教学难点,实现高效教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与一般提法上的生成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共生教学”不仅仅重视课堂生成,更重视课堂的生长,而课堂教学是否能生长,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发现、催生和捕捉“共生点”。

二、创造“共生点”

黄厚江老师指出,共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活激活”。“活”,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生。有教师的“活”教,才有学生的“活”学。学生的“活”学,又生成教师的“活”教。为了实现课堂的“活”学,就必须教师先“活”教。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中,能否激活课堂,关键也需要创造有价值的“共生点”。

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的基本策略应该是朗读指导教学,但朗读指导教学更多地停留在朗读技巧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难“知其所以然”,所以会有种隔靴搔痒之感。笔者认为最好的朗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自己体悟到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在学习文章第一段的时候,笔者曾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章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屡次都失败,感觉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朗读的帮助作用不大。为了攻克这个难点,笔者曾多次进行文本深入研读,后来偶然发现,这段文字在描写故乡的物种时,数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将其设计成教学的“共生原点”。紧接着,笔者将这一“共生原点”进行改造,创造成“曲线图”的形式予以呈现(见下图),这里的曲线图就是决定这一教学难点能否突破的“共生点”。

此“共生点”一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课堂气氛马上活了起来。学生在现场这样分析到:“我觉得这幅曲线,表明了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情绪、心情的变化。从一开始作者开始写的数量较少,到后面突然一下子增多,说明写到这里,作者情绪比较激动,之后有比较多的感想,所以就写下了比较多的文字。然后到后面,这些情绪又慢慢的淡下来,所以写的景物又少下来。因此在读的时候,我觉得数量比较多的地方应该要越来越激动,后面数量比较少的地方要稍微平静一点。”

笔者明显发现,在此基础上指导的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根本不需要技术性的指导,就能读得有情有味,读得极具表现力。创造“共生点”是需要教师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想像力的,是需要教师对文本有着极其敏感的捕捉能力。发现“共生点”需要的是教师的洞察力,如上例所述的“物象的数量变化”;创造“共生点”需要的是教师的想象力,要能巧妙地将其变形,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如上例所示的“曲线图”。

三、培育“共生点”

“共生原点”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点,它是活的点,具有生长性。黄厚江老师把“共生原点”比喻成一颗树种,课堂教学就是依据这颗树种生发开来,从而枝繁叶茂,连木成林。“共生教学”这棵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树种播种下来,就会自然形成“共生点”的叠加,让预设的原点继续生长的同时,新的“共生点”也随着发芽开花,最后往往会蔚然成荫。

在《如何写好喻体》这节作文指导课上,笔者尝试着培育了课堂“共生点”。首先预设一个“共生原点”,即“我”的肚子、脖子和额头,让学生以此任写一个比喻句,学生这样写道:“向老师的脖子就像一张几经折叠的白纸”,“向老师的肚子像被风吹鼓的船上的帆”。通过学生生成的比喻句发现,学生都能写比较准确、完整的比喻句,但不太生动,没有个性。但学生的这些课堂生成却为“选择喻体陌生化”教学做好了铺垫,笔者马上将学生现场生成的比喻句培育成课堂“共生点”,并据此进行了“喻体选择陌生化”的相关教学活动,学生随即创作了新的比喻句,如“柳条如纤纤细手,抚摸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缓缓地,轻轻地,悄悄划出一道道涟漪”。通过这个句子可以得知,“喻体选择陌生化”这一教学目标业已达成,但选择的喻体又过于简单,不具体,不生动。但是生成的这些比喻句恰恰又可以成为下一个教学目标和下一个教学活动的“共生点”,于是加以培育,以它为起点开展“学会描写喻体的性质和状态”相关教学活动,趁势而上,螺旋上升,如此往复,经过四次培育之后,课堂进行了四次有明确方向的生长,这节“如何写好喻体”的作文指导课就基本达成了“喻体选择陌生化、喻体描写生动化、描写角度多样化”等教学目标,共生作文教学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共生作文教学的效果也非常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最后创作的比喻句较教学前精彩了很多。现摘一例如下:“垂柳绿得让人发慌,仿佛有一股生命的劲。微风轻拂吹过柳条,那大片大片的绿,如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高,毫无阻碍;柳条轻抚过我的脸,如母亲的双手,令人沉静,抚平我那颗躁动的心;柳条摇摆,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而低吟浅唱,时而铿锵有力。”

将“共生原点”不断地培育成新的“共生点”,既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让不至于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而是自然结出一条文脉,形成一个整体。

共生教学法,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教学法,任何教师都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去发现、创造和培育“共生点”,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百花齐放,还可以丰富“共生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还认为,“共生教学”法是一种既需要教师智慧,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教学能力的教学法,它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教学法,因此,欲想得其法,还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水平。“共生教学”法包罗万象,变幻无穷,在教法上也非一些套路、几种模式而已,而是随着教师的不断实践,不断“共生”,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模式和方法来。

【案例评述】

让思想开花的教学魅力

——黄厚江《议论文思路的展开》课例评述

薛颖颖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江苏 南京 211102

【内容提要】和谐共生教学法的核心是共生共长。共生写作教学侧重教学过程,师生思维相互开启,相互激活。本文以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写作课《议论文思路的展开》为例,从激发学生思想火花、开辟学生思维路径、开创思想互融的空间三方面评述共生写作教学理论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不凡魅力。

【关键词】共生教学 共生原点 思维导图 思想互融

黄厚江老师说:和谐共生教学法的核心是共生共长。所谓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而教师之“生”是基础;“长”即成长,即提高,即发展,即丰富,即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而学生之“长”是根本。研读黄老师的课堂案例,师生相互激活,共生共长,真是他一贯的追求。几乎所有的课堂现场都呈现灵活多变,异彩纷呈的景象。

笔者曾观摩黄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议论文思路的展开》,更具体、直观地感受到共生教学的魅力。

一、用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教育最困难的不是发明一种想法,而是将一种观念种入人心。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构想的学说并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办法让街上的人自己产生思考和思想。也就是说,好的教育就是传递一种想要达到某种意愿的过程,然后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同样,优质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要靠教师自己的智慧和手段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燃起思想的火花。

黄老师一向主张选好共生原点进课堂。好的共生原点如同一颗“火种”,能够点燃学生自我思考的火花,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而选择什么样的“火种”恰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

这节课,黄老师带着2015江苏高考的作文题中的材料走进课堂:“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这粒“火种”迅速激起高二学生浓厚的兴趣。接着,他让学生以“智慧是„„”的句式写一句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板书。材料起初只是“出发点”,而“写智慧”这一活动则将课堂逐渐生长开来,仿佛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阵阵涟漪。接下来,学生评选出黑板上的最佳“智慧”以及最糟糕的“智慧”。筛选比较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个环节让学生对“智慧”一词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筛选比较,最后得出几个注意点:与原概念相等的概念要删去,与材料内容重复的概念要删去,概念间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的要删去。至此,学生不仅自主完成了对“智慧”概念的解读和认识,也自发习得了议论文的写作方法。黄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任选三个彼此有关联的关键词,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并说说理由。这样一来,学生从筛选辨析一组概念到组合联系一组概念,思维被带向深处,思想再一次被点燃。当学生的写作思路形成后,黄老师“穷追不舍”,要求学生动笔修改,进一步完善思路。这一环节学生的思考逐步变得严谨而缜密。由局部走向整体,由框架过渡到细节。最后,他总结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议论文思路展开的常见方式,并就今年的高考作文谈了个人的看法。

综观黄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可见,和谐共生的课堂需要可以燎原的“火种”,选好共生原点关乎课堂流程的延续,这就好比庖丁解牛,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至关重要,它是课堂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思维的激活、发展和丰富,正是借助黄老师的精心选点和现场激活逐步实现的。

二、用导图开辟学生思维的路径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它以大脑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为思维中心,从这个知识点出发引发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可以成为另外的思维中心。黄老师提出的“树式课堂结构”,就是一幅设计精巧、流程清晰的思维导图。教师先要确定一个教学起点,再由此长出“主干”、“分枝”,然后分层次、多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课堂设计好比用“除法”,把起点分解为若干层,从而构成整个课堂清晰的脉络。

议论文写作指导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就是要打通学生思考的路径,给学生思考的工具。回顾黄老师的这节课,课堂流程可概括为:解题——定义——筛选——组合——评价——重建。从开始自由地写,到最后有指令地写;从开始的写一句,到最后的写一串。其间既拓展了思路,又深化了理解,既呈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层次感,又体现了从原点到终点的圆融感。黄老师一直主张教学活动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前一个教学活动是后一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教学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当课堂进行到“任选三个关键词,组合成文章”这一环节时,不但课堂形式体现层次感,学生的认知过程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学生必须思考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思考联系的过程就是明确概念、推敲关系、判断逻辑的过程。课堂起初以书写“智慧”开启,最终又以书写思路结束,学生的习作在修改中完善,在评点中提升,这一内化过程,既是对先前思维活动的再次梳理,又是一次思维路径的有效拓展。

黄老师说,议论文分论点应该彼此有联系、有层次、有梯度,不雷同、不交叉、不重复。他的课堂设计就好比一篇脉络分明、层层推进、逻辑谨严的议论文。课堂节奏环环相扣,学生思想节节开花。如果说“思维水平等于写作水平”,那么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势必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长期下去,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路径,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三、用碰撞开创思想互融的空间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与勇气》一书中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帕尔默认为,“教”与“学”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的关系。黄老师的共生教学,恰恰通过碰撞打开了彼此的思想大门,开创出师生互融共生的空间。

黄老师这节作文课,虽有预设,但更多的是随“生”而流,相“生”而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直处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引领、互相碰撞的状态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刚开始上课,黄老师发现班级某个学生的状态不佳,情绪不对,他便灵活机智地联系所授内容,利用“智慧是什么”的问题,随机生成“智慧就是不想笑的时候能笑出来”的结论,将学生课堂的状态巧妙地联系到写作话题中来,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课堂情绪,也为接下来的课堂走向提供了思维依据。可见,教师的教是针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教,而不是拘泥既定方案的教;是针对具体学生的教,而不是不顾对象、目中无人的教;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教,而不是从经验出发的教。类似还有学生忘记在纸条上写姓名,黄老师趁机调侃:“智慧也可以是忘掉自己”,幽默风趣又不离主题。这些课堂花絮看似闲话,却别有匠心,处处见智慧,营造出自由交流的语境,体现出黄老师独特的课堂魅力。

再比如,在讨论“知足——不想笑的时候能笑——淡然”这一组合时,黄老师提问:“假如用‘淡然’来表现智慧,一个角度写‘不想笑的时候笑’,再选另外两个角度你会写什么?可不可以‘该哭的时候不哭’?”学生发现内容重复进而否认。黄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惊喜地发现不仅“逆境中人需淡然,顺境中更需淡然”。于是,师生共同构建,围绕“淡然”生发出三个角度:逆境中该哭不哭,不想笑的时候依然能笑出来;顺境中该笑不笑,平和不张扬,从容不自矜;在绝境中该死却不死,不气馁,不自弃,向死而生。这是一次巧妙的师生共生,然而,黄老师并不满足,他又趁热打铁追问:“这三个层次的顺序如何安排好呢?”学生进一步发掘三个角度间的内在关联:因为顺境中做到比逆境还要难,因此应该先谈逆境,再谈绝境,最后说顺境。这组课堂对话中,黄老师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对表现“淡然”的角度由模糊混淆变得清晰深刻,而学生的思维从“组合什么好”到“怎么组合”,再到“怎么组合更好”,思维在不断提升,不断推进,不断深化。课堂上获得的思维体验就会转化为活生生的思想,思想开花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就提高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观摩黄老师的课堂教学,此言得之。

第四篇: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体现母语教育规律和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主张,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实践操作;前者侧重承继,后者着力创新。

我们一贯以为:教学主张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决问题,人云亦云、自娱自乐、有名无实、标新立异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回顾语文本色教学一系列主张的提出,以及语文共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它始终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迫切的问题。

审视现状:语文课怎么了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语文作为一门备受指责的学科,更是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各级领导无不高度重视,各类专家纷纷高调介入,各级教研部门更是全力推动,各个层次的名师也积极投入,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纷纷登台。很快,公开展示的语文课,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语文课很少听到读书的声音,现在语文课上有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前语文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现在是声光电色五彩缤纷,PPT更是令人目眩;以前是语文教师唱独角戏,现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是家常便饭,历史教师、物理教师、地理教师一起上语文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少人赞叹: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丰富,这样精彩,这样有魅力。可是,在少数课改弄潮儿登场表演奉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的时候,不少教师并不为所动,他们感到茫然,感到困惑:这是语文课?语文应该这样教?进行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说:接受的培训越多,听的讲座越多,看的公开课越多,越不知道怎样上语文课。

有些教师的确是拒绝、惧怕课改的,他们希望按照多年不变的方法教语文,既省力又省心,所以对新的理念和方法本能地有排斥心理。但绝大多数还是欢迎课改的,他们的困惑反映课改出了问题。毫无疑问,课改以后的语文课,出现许多非常好的变化:学生的地位突出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课堂空间拓展了。但一些不正常的理念也开始滋生,一些畸形的课堂教学观开始蔓延。

2003年,江苏省在连云港组织了一个大型的教研活动,我应邀执教了一节课。下课后,我去外省参加一个活动,在火车上接到活动现场一位教师的电话,说大家正在评课,一位教师对我的课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急切地问他是什么意见,他说那位年轻教师并没有针对课提出什么具体意见,而是说:这样的课,他也能上得出来,他们那里很多教师也能上得出来,黄老师作为特级教师,这节课“特”在哪里?作为新课改的课,这节课“新”在哪里?说真的,听了这位年轻教师的意见,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是说自己的课很好,也不是说自己的课别人不能提意见,而是他的说法让我吃惊。后来,我渐渐地发现,这竟是不少人的想法:上公开课就要与众不同,就要标新立异,就要运用平时不用的、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新方法;很多教师听课也是唯新才好,唯奇才妙。只要是自己能上的课,都不是好课;只有常人上不出的课,才是好课。其实,新课改的课,一定是很多人能上的课,否则注定要失败;我们组织活动,就是要研究家常课怎么上得好。语文没有多少新方法,更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严重的两极现象而担忧:一部分人越走越远,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一切照旧。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语文?

回望原点:语文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了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家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惊喜地发现:新课改从理念到实践,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他学科或许可以引进,但母语教学是不能引进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这一批教育名家的课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针对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的教学行为,我们对母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渐渐地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观点,得到很多课程专家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他们说,如果这样教语文,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他们能努力做得到,也愿意一步一步去做。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追求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能够很好地运用语文;二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建设精神的家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我们一再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至此,语文本色教学的核心主张已经基本形成。

提倡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有感于语文教学高位化、形式化、低位化、应试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语文,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好语文;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就会南辕北辙,越改离我们的目标和初衷越远。在强调语文本色教学核心主张的同时,我们还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中学生的写作不是狭义的实用写作,不是自由的业余写作,也不是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培养获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养写作天才和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让他们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好平常文章。

此外,我们也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语文不只是学习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际的工具,而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

我们还从实践层面总结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们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引导;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自由写作和规定性写作相结合,系统训练和选点训练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写作教学机制,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努力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阐述,将这些定位和策略实践化,将教师的文本阅读、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诊断,甚至将语文学科考试的应对等一些问题都操作化,使得语文本色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广泛接受和课程专家的高度认可。

实践本色语文,提倡本色语文,首先是由这样的一个“我”决定的。因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人,是一个实践主义者,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我是一个平民语文人。换一个角度说,我提倡语文本色教学,是从和我一样的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立场出发的。

我们一直从学理上不断完善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并努力寻找它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本色语文的学科思想基础;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主要理论凭借。

我们将“本色”的内涵界定为: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追寻共生: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在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它形成了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折腾;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用PPT;甚至有人以为,一切故我就是本色语文,一切为了考试也是本色语文。有的教师说,语文本色教学真好,教学可以轻松省力。也有的教师问我,如果都提倡本色,那还要课改干什么?特别是在主张林立、概念漫天时,有些教师对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新的困惑。

面对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人无法弄清真相。应该说,这不是老师们的问题。因为语文本色教学,不管怎样系统全面,不管怎样立足实际,它还只是一个教学主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实践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需要,我们必须总结出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主张的教学方法。

2010年,在语文本色教学获得江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后,我们开始潜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2009年,在全国中语会出版的汇集30年来的优秀语文教师的成果和成就的《中国语文人》中,我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和谐共生教学法”。其实,2008年,我在专著《黄厚江讲语文》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应该说,这里已经蕴含着我对理想的语文课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新课改理念理解表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越来越少,语文教学高位化和形式化的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应试式、结论化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教师的备课就是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上课就是直接或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课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课后通过做各类题目强化结论的记忆。很显然,这和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大相径庭的。本色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教语文,好的语文课应该什么都有而一切又为了语文。可教师们常问:这样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倾尽全力对“和谐共生教学”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主要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架构,而是立足于它的课堂实践,努力用课堂告诉大家,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应该怎样体现,语文共生教学应该怎么操作。

2013年,语文共生教学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但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我已年届花甲,但它还很年轻。

总之,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从原点走向共生,从“主张”到“方法”,一直在为了解决问题而行走和追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第五篇:安全发展 和谐共生

安全发展 和谐共生

这里远山环绕,郁郁葱葱;这里,紧邻满堂河,地处棋盘山风景区边缘;这里,1968年建库以来,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这就是坐落于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的沈阳销售东陵油库。7月7日,记者走进东陵油库,立刻被这里满眼的绿色吸引,远有郁葱青山,近有嫩绿草地,乳白色油罐点缀于绿色之间,景色秀美。

东陵油库库容20万立方米,年吞吐量150万吨,辐射整个辽宁,是沈阳地区唯一具有乙醇汽油调和功能的油库。由于周边后来开发成了旅游区和居民区,油库对安全环保工作非常重视,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强化智能管理,力促企地和谐,打造了一座“绿色油库”。

污水处理为环境“添香”

“这里正在建国际风景旅游区,所以政府对油库的安全评价和环境评价要求很高,我们在这方面必须加大投入。”东陵油库党委书记李龙说。

满堂河是沈阳的母亲河——浑河的支流。为降低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油库2009年建成投用了油污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一旦发生漏油事故,油污将通过排污管道流入油污处理池,然后通过沉淀、分离、加药、进行油水分离。生活污水则在化粪池中沉淀后进入污水调节池,净化过滤后进入氧化池。工作人员通过定期向氧化池中隔栅上的丝状菌加氧,使其降解有机物,在进入消毒池消毒后,达到排放标准。油污和污水处理系统使东陵油库达到了油污内部处理不外泄,生活污水排放零污染的目标。

“油污处理系统是为了防备油污泄漏而建设的,发生油污泄漏时才启用。污水处理系统大大改善了库区的生活环境,净化了空气,在库区已经闻不到以前的污水异味。”李龙说。

智能管理为安全护航

作为一座地处生态保护区的大型油库,安全工作自然成了头等大事。

据李龙介绍,东陵油库配有专职消防队,3辆消防车,罐区“两主两备”消防泵组,有消防泵工24小时值班。油库除了例行检查、严查“三违”、整改隐患外,还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对在安全上有“污点”的员工取消一切评优和奖励的资格,严控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在制度上重视安全,东陵油库还投资1034万元引进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电视监控系统、油罐液位显示系统、红外报警系统、阀门工艺自动监控系统、输油管道自动检漏报警系统等九大智能化控制系统,严控安全。

这些控制系统有的已经启用,有的还在逐步完善中,确保时时监测,及时掌控,防患未然。

共建共享为和谐共生

油库的建设不能囿于自身的发展,东陵油库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和附近居民。

在东陵油库南侧几十米处是满堂街道中水社区。为使油库与周边居民区有效隔离又自然协调,东陵油库在油库和居民区之间用原来施工剩下的土方堆起一座小山,并在上面种植树木,远远望去,油库与小区自然衔接,既实现了安全隔离又使景观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一举两得。

东陵油库前面的中水村1号路原来是一条连接附近村庄的沙土路,路面坑洼不平,一逢阴雨天车辆进出就非常困难。

为保证顺利收发油品,东陵油库去年投资290万元把这条路修建成一条南接马宋公路、北接北沟村的柏油路,在方便车辆进出油库运油的同时也方便了周边居民的出行,获得当地居民的赞誉。

除污绿山水,严控保平安。东陵油库扎实做好安全环保工作,实现了油库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下载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漯河市:走和谐共生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贯彻中央有关“三农”决策部署、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

    与世界万物共生(演讲稿)

    与世界万物共生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物种。我们喜爱忠诚的狗,乖巧的猫,而当提到毒蛇猛虎时我们又唯恐避之不及。正是这些生灵,和我们......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存在并运行了几十亿年,与自然界的数百万种各类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适应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不依赖于人的运行规律。......

    解放思想与学习共生共进

    解放思想与学习共生共进解放思想与学习共生,与思考为伍,与创新相伴。一个思想常新、观念常新的人,必定的一个富有聪明智慧、思维活跃、创造能力极强的人,必定是一个能干好工作、......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 蓝庆毅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中国拥有12......

    立足共生课堂 助推教学改革2

    [2018年始兴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立足共生课堂 助推教学改革 ——始兴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为了更好落实《始兴县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

    精诚合作 共生智慧 打造团队品质

    精诚合作 共生智慧 打造团队品质 ---密云六中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2年6月23日 精诚合作 共生智慧 打造团队品质 密云六中英语教研组共有教师16名, 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团队,也......

    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 文登市实验小学 杨昱婷: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们观摩了邹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周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