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

时间:2019-05-14 15: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

第一篇: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

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等文件精神,推进“工业立区”战略,紧抓“招商引资生命线”,提升新会投资吸引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扶持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工商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新会区范围内,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且承诺10年内不迁离新会区、不改变在我区的纳税义务、不减少注册资本、没有纳入统计失信名单的企业或机构,以及协助新会区引入投资项目并落地建设的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

本办法所指的三产(现代服务业)扶持对象不包括房地产项目(企业)。

若被扶持企业(项目)、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违反承诺,将追回已经发放的奖励(补助)资金。

二、扶持措施

(一)招商引资引荐奖励。

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二产项目和科技孵化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3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业项目给予奖励。

1.项目引荐奖。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仅提供招商信息,但未具体参与项目洽谈,由我区相关单位跟踪落户的,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2‰给予奖励(税前,下同),每个项目最高奖励100万元。

2.项目参与奖。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提供项目信息并具体跟踪、参与项目的联系与洽谈,对项目落户我区发挥重要作用的,按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算给予奖励。二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亿元(含最低数,不含最高数,下同)的, 按4‰奖励;5—10亿元的,按4.5‰奖励;10亿元以上的,给予500万元奖励。现代服务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5—5亿元的,按4‰奖励;5—10亿元的,按4.5‰奖励;10亿元以上的,给予500万元奖励。现代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3—2亿元的,按4‰奖励;2—10亿元的,按4.5‰奖励;10亿元以上的,给予500万元奖励。

3.引入总部企业加奖。经我区认定的新会区总部企业,对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总部企业引入后的2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的,再给予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30万元奖励。

4.引入名企加奖。引入央企、大型骨干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含全资子公司及控股企业),在上述第1、第2款奖励标准基础上,对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增加2个千分点奖励。

以上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分两期兑现:项目完成购 — 2 —

地、立项、报建、动工后,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入库实际数的0.5%兑付首期奖励;项目投产后,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最终入库数兑付剩余奖励。若项目分期购地、分期投产,则按照项目实际购地和每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二)新项目落户奖励。

1.对新设立的企业或机构给予奖励。先进制造业外资企业(含增资扩产项目,下同)实缴注册资本1000—2000万美元、0.2—1亿美元、1亿美元以上,先进制造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2—10亿元、10亿元以上的,经认定分别给予100万元、160万元、200万元奖励。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外资企业实缴注册资本500—1000万美元、1000—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以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6000万元、0.6—3亿元、3亿元以上的,经认定分别给予100万元、160万元、200万元奖励。奖励分两期兑现:其中内资企业参照上述第(一)条招商引资引荐奖励兑付原则分2期兑付;外资企业实缴注册资本足额到位后兑现50%,项目完成50%的固定资产投资后兑现余下50%。

以上外资企业奖励,先进制造业投资2000万美元以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的仅限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其他外资企业不作限制;以上内资企业奖励,先进制造业投资2亿元以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投资6000万元以下的仅限央企、大型骨干企业、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投资项目,或新会区注册企业在本区

新投资设立的独立法人区域销售总部,其他内资企业不作限制。

2.对新落户且2年内经认定为新会区总部企业的,每家再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且2年内经认定属高新技术或科技孵化器项目的企业,在享受省、市、区有关政策及以上新落户奖励的基础上,每家再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且3年内首次纳入统计“四上”企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项目,每家再给予10万元奖励。

3.在我区新成立的银行、保险、证券、私募股权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须经监管机构批准登记或备案注册),按其注册资金或运营资金实际到位额度的1%给予一次性专项扶持,每家机构最高500万元。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三)重资产建设支持。

对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可由政府代建项目全部或部分的厂房及厂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企业自投产后下一年度起5年内分期回购;通过融资租赁设备的,可对其租赁费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补助3年,每年补助最高100万元。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四)发展贡献奖励。

1.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且同比增长15%以上、5—10亿元且同比增长12%以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的区内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奖励;当年主营业务收入10—30亿元、30—50亿元、50—100亿元且 — 4 —

同比增长8%以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的,分别最高给予3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奖励。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0.5—2亿元、2—5亿元、5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增长5%以上的限上现代农业、三产企业,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和300万元奖励。以上奖励资金不高于企业当年实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比上年新增部分。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规上工业企业按《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江府办﹝2017﹞25号)执行。

对当年首次升规入统且利润总额增长10%以上的传统特色产业(新会陈皮、小冈香、古典家具、五金不锈钢)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0.3—1亿元、1—3亿元、3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增长5%以上的“四上”传统特色产业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6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

2.对通过联营模式达到统一开票的“入统”企业,在首次纳入统计“四上”企业的当年,给予50万元奖励;第二年开始3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20%以上的,每年给予30万元奖励(3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下降的,以未下降当年为计算基数)。

3.在新会投资的企业,通过税收策划将区外关联企业税收调整到新会缴纳的给予奖励。2017年及以后落户的新会区总部企业,且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5亿元以上的,分别按主营业务收入的4%、6%计算奖励;2017年以前落户的新会区总部企业,没有享受各级总部经济扶持政策的可按本条措施计算奖励。对非

总部企业但将区外关联企业税收调整到新会缴纳,且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按主营业务收入的3%计算奖励。本条奖励资金不高于企业当年在新会实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额的30%。

4.经认定的销售中心(房地产企业除外)、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功能型总部升级为综合型总部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

5.对首次纳入统计“四上”企业,且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法人代表(或企业总经理)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直接划入个人账户。

6.对主营业务收入超2亿元且同比增长15%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以上的工业企业,可对企业货物运输费用,按照年物流运输费用总额(本地开票)的10%给予补助,每家每年补助最高100万元。

本条奖励资金可用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奖励,但不得超过当年企业获得本条奖励总金额的50%。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五)转型升级奖励。

1.鼓励现有工业企业通过集约用地实现增资扩产,对不新增用地提高厂区容积率,扩建自用生产、研发、仓储等生产性相关场所5000平方米以上的,2层以内按每平方米40元、第3层开始按每平方米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家企业累计最高奖励200万元。

2.鼓励停产企业、低效企业或因环保须搬迁企业自带优质项目(房地产企业除外)整体转型升级改造,在新项目达到承诺的 — 6 —

相关指标后,对原搬迁企业和新项目企业均按本办法新项目落户奖励标准计算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六)产业联动奖励。

1.鼓励区内企业互相采购、促进企业联动发展。区内企业购买区内工业企业生产的先进装备制造产品(关联交易除外),当年购买额1000万元以上且买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的,给予买方企业购买总额1%的补助,每家企业全年补助最高100万元。购买区内工业企业生产的工作母机(含成套装备、生产线、单台设备、关键零部件),当年购买额200万元以上且买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的,按不超过购买价格的30%给予买方企业补助,每家企业全年补助最高200万元。

2.对当年在原有生产基础上通过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和销售产品以扩大生产(关联企业除外),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且同比增长20%以上、委托加工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30%以上的企业,在获得以上发展贡献奖励基础上,对每家企业再给予20万元(委托区内企业加工)或10万元(委托区外企业加工)奖励。

3.鼓励区内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推进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对收购本区企业、收购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关联企业除外),给予收购方50万元奖励。对兼并重组我区困难企业(关联企业除外),按其重组当年承接被重组企业的银行实际贷款额,对重组方给予5%贴息,每家企业全年补助最高200万元。对收购区外企业(关联企业除外)且收购行为在新会区内纳税的,收购金额在0.2—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收购方

50万元、150万元奖励。

4.鼓励区内私募股权基金通过投资、并购等形式推进区内企业发展。对投资本区企业且投资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关联企业除外),给予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100万元奖励。对投资区外企业且投资金额在0.2—1亿元、1亿元以上的,并将投资标的引入区内落地(工商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新会区内),分别给予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150万元、300万元奖励。

5.服务于我区高新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总部企业、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依法注册成立并按章程开展活动的行业协会,经认定给予每年20万元活动经费补助。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七)科技创新奖励。

1.对我区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立项的各类科技计划并获资金扶持的项目,财政分别按1∶1、1∶0.7、1∶0.5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单项资助分别最高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

2.对企业建设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经科技部门认定)并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给予补助,前3年按其新增研发设备实际投入金额的30%给予资金补助,累计补助金额最高100万元;对其运行经费,3年内每年给予20万元补助。

3.对进驻科技企业孵化器(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入孵企业或个人给予租金补助,其中对进驻众创空间的创客,给予每月300元/人,最长12个月的卡位租金补助;对进驻预孵化器的项目团队,按实租面积(最高100平方米)给予全额租金补助,单个团 — 8 —

队补助金额每年最高2万元,补助时间最长2年;对进驻孵化器的企业,按实租面积(最高400平方米)给予全额租金补助,每家企业每年补助金额最高10万元,补助时间最长2年;对进驻加速器的企业,按实租面积(最高1000平方米)给予50%的租金补助,每家企业每年补助金额最高20万元,补助时间最长2年;对进入孵化园区的统计“四上”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0.2—1亿元、1—5亿元、5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60万元奖励。

4.获认定为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新会区总部企业且在认定期限内,租用办公用房且自用的,按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30元且不超过租金80%标准给予补助,补助期限最长2年,每年补助金额最高100万元;购置办公用房且自用的,按购买房价的10%一次性给予补助,最高500万元。

5.对取得商业银行机构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贷款成本(包括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等)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部分给予50%补助,单笔贷款贴息时间最长1年,每家企业每年只享受一笔贷款贴息(一份贷款合同),最高50万元。

(本条奖励由区科技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八)企业上市奖励。

1.企业在国内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在《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市区企业改制上市的实施意见》(江府办〔2013〕15号)奖励400万元基础上,再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在我区的金额,分3个档次进行奖励:投资额1—5亿元的,奖励200万元;5—10亿元的,奖励

300万元;10亿元以上的,奖励400万元。

2.企业成功在香港H股上市的,在《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市区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天津股权交易所和香港H股上市给予奖励的通知》(江府办函〔2016〕45号)奖励50万元基础上,增加奖励200万元。上市企业将募集资金在我区投资的,投资奖励标准参照国内上市企业奖励标准执行。

3.企业以存在控制关系的境外公司到香港主板(含创业板)间接上市(红筹方式),并将募集资金60%以上在我区投资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在此基础上,再按募集资金在我区投资额计算奖励,具体参照国内上市企业奖励标准执行。

4.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的,在江府办函〔2016〕45号文奖励30万元基础上,增加奖励150万元。新三板挂牌企业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且所募集资金在我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奖励。

5.企业采用买壳、借壳方式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金融工作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1.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或示范性家庭农场每个给予15万元奖励;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每个给予5万元奖励。

2.对新型职业农民创办规模化现代农业经济实体,连续2年每家每年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纳入统计“四上” — 10 —

企业的,每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提高至最高20万元。

3.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300—500亩,一次性给予每亩30元奖励;流转土地面积500—1000亩,一次性给予每亩50元奖励;流转土地面积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每亩100元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

4.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每新获得一项给予5万元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农林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1.企业单独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或与职业(技工)院校合作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分教点,组织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2.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认定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单位”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

(本条奖励由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三、附则

(一)对带动性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特别重大项目,经区政府同意,另行予以重点扶持和奖励。

(二)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上级部门要求区内配套或负担资金的政策规定)的,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予以支持,每家企业每年合计奖励(补助)最高1000万元,另有规定的除外。获得奖励(补助)的涉税支出由企业或个人承担。

(三)奖励(补助)资金按现行镇级财政体制增支比例分担。

(四)本办法实施细则由各相关单位制定,并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统一收集后颁发。

(五)本办法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商有关单位解释。

(六)符合本办法扶持的企业(项目)、个人,扶持期限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特别注明的措施除外)。有效期届满或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将根据实施情况予以评估修订。

附件:相关名词解释 — 12 —

附件

相关名词解释

1.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指凡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区提供项目投资信息,协助与投资商取得联系,并使项目最终落户我区的个人或组织(包括国内外的企业、社会团体、经济组织、机构、个人等)。但项目投资方及其内部从业人员,国家机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不适用本办法。

2.新会区总部企业:参照《印发江门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江府办﹝2011﹞95号)标准认定。

3.现代服务业:指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咨询等生产和市场服务,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商品零售等个人消费服务行业。

4.现代农业: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5.央企:指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

6.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指2013年起公布的500强企业。

第二篇:农信社如何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农信社如何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2011年4月15日 9点4分来源:金融时报作者:笑冬 马建红

相关标签:调 查

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肩负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支持“三农”、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生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型跨越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不适应性凸显。一方面是金融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不适应人民群众急剧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金融产品供给单一,不适应金融服务公平性和均等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经营理念还受传统经营的影响,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金融服务滞后,不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实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农信社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展专业化经营。农信社拥有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信社正处于股份制改造阶段,在加快推进股权改造的同时,从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及自身转型方面看,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差异化经营的问题。就是把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应由主要针对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周转贷款,转向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生产等结构调整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专业化经营的问题。应在管理、战略、文化、服务、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专业化的经营,力争让品牌影响力走在市场前列。专业化经营既是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也是适应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式。农村贫困,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农户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仍较普遍。农信社要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此外,要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生产后劲,激活农业存量资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开发农民房屋、承包地、林地、荒山、采矿、商标等抵押贷款产品,提供方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信用建设是发展农村信贷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薄弱状况,应加快农村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三农”特点、行之有效的定价机制,并开展农信评估、担保、评级工作,让农户树立起信用观念。还要抓住在中西部地区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层次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机遇,组织好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保险、农业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好农信社与农村、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切实实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使农民、政府、金融企业共赢的政策和措施。从目前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放宽的形势下,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逐步提高市场开发程度,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政策环境。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中公共财政资金配置最为关键。要做出统一安排,使政府与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真正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通过客户结构转型,紧扣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而言,要切实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瞄准设施蔬菜、特色养殖、经济林建设、水利建设、产业升级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持续加大融资力度,有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三、对策和主要措施

(一)以深入贯彻落实一条道路和两场革命的战略思想为纲领,审时度势,使内部各项机制建设成为农村合作银行做强做优的动力与活力。

1、体现四个着力,明确侧重点,争取在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上实现新发展。

一是着力加强客户经理等级制度和淘汰机制建设,建立以业务为主的等级评价标准和考核奖励制度,明确等级档次、考评周期、晋升或降级等动态管理的规则。二是着力提升客户经理信贷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对客户经理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对贷款客户风险状况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是着力创新客户经理岗位的设置和定位,将客户经理营销和操作相分离;增设理财、风险等类别的专业客户经理,定期出具企业和行业的风险分析报告。四是着力改进客户经理的工作方式和作风,采用客户经理全天候密集上门营销的方法,并对客户经理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个人账户进行不定期排查,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

2、围绕五大中心,紧扣关键点,争取在网点标准化转型升级上凸显新优势。

一是围绕网点硬件环境改造为中心,全面分析网点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和客户结构,设置不同类型的特色网点。二是围绕网点功能、流程转型,根据网点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复杂程度,对柜口设置、业务种类、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规范,实行分级差别服务。三是围绕员工服务行为规范为(博客,微博)中心,对员工服务行为进行标准化管理和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营销技巧、风险意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四是围绕加强网点服务环境的监督为中心,将服务质量、客户的满意度纳入支行网点及员工考核,采取明察暗访、调阅监控录像、神秘人检查、随机询问客户满意度等方式,进行定期评比和通报。五是以转型试点网点的验收为中心,打造标杆网点,层层推进,定期验收,对其经验在全行推广。

3、坚持六项创新,找准切入点,争取在特色金融产品研发应用上确立新方向。

一是创新推出股权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合理确定股权质押贷款的发放对象,通过对出质人和质押股权所在公司的资信、身份及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完整审查,评估股权的市场价值以确定质押贷款的金额,同时在贷后要求企业提供质押股权所在公司的财务报表,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创新推出网上银行金融产品,通过积极筹备、及时总结,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培训并投入试运行,争取早日对外开办丰收e网业务,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创新推出特色银行卡金融产品,通过开发集存、贷、汇、理财等于一体的特色银行卡,为企业提供套餐式的优质服务。四是创新推出出口退税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在发放贷款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对经国税部门认可的企业出口退税专户进行控制,贷款到期后直接从该账户扣除,帮助外向型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创新推出应收账款质押或收购等产业链融资金融产品,选择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六是创新推出商标权、专利权等新型质押贷款金融产品,满足企业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二)以继续努力当好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顺势而行,使外部各项业务拓展成为农村合作银行抢占先机的保障与支撑。

1、注重三个实效,掌控平衡点,争取在企业多元化发展支持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在信贷支持的行业和企业类别的选择上求实效,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如光机电、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扶持,持续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扶持,重点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企业的扶持;做好传统行业如服装、箱包、童车、洁具等的跟踪和监测,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结构的调整。

二是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信贷支持的力度上求实效,对转型升级刚刚启动的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适当予以支持,推出技术改造贷款;对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档次的成长型企业给予挖掘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为其排忧解难;对已经转型成功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为其提供全方面、全过程服务。三是注重在信贷支持的不同发展模式和前景的企业差别上求实效,对资金实力较强、掌握相当技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大力支持;对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掌握相当技术的企业,提高抵、质押率;对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技术不稳定的企业,严格控制信贷投入。

2、突出六个强化,防范风险点,争取在企业异地办厂和对外投资信贷监管上提升新能力。

一是突出对外迁企业在资金监管力度上的强化,针对企业外迁信贷资金监管难度加大的情况,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要求外迁企业在银行开立基本账户,要求其平时用于异地所办企业的日常经营开支、出货运输等方面的资金通过开立在银行的账户进行划转;同时要求外迁企业提供相对规范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资料,加强对外迁企业生产和销售状况的跟踪。

二是突出对外迁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在信贷政策调整上的强化:对外迁企业,以租赁和购买当地土地与厂房两种不同的类型为区分,在扶持方式和支持力度上进行区别对待;对投资房地产的企业,做好专用账户开户、预售资金监管等工作,注重企业自身资本实力和资金链状况。

三是突出对外迁和对外投资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灵活性上的强化,结合企业的行业性质、资信状况、贷款期限和经营情况,建立利率定价的风险溢价机制,实行差别化的上浮利率,来获得风险补偿。

四是突出对外迁和对外投资企业经营效益跟踪上的强化,关注企业信贷资金流向,强化对其风险的预警与分析。五是突出对外迁和对外投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筑上的强化,深化与信用担保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使针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

六是突出对企业主行为决策和风险承担上的强化,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的落实,要求外迁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的企业主签订无限连带责任承诺书和补充协议,将个人资产用于企业担保,同时要求大股东也签订个人连带责任协议;提升企业主的还款意识;转变经营观念,以评估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市场发展前景等要素的信贷决策行为,来帮助企业主作出合理化的投资决策。

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区联社)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带领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植根八桂、服务“三农”,在短短五年中,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成长为一个资产优良、实力雄厚、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当前,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成为全区分支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

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着力打造“广西人自己的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转向,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和县域金融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实施“五大工程”促进“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

从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到今年8月底,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97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三农”贷款1907.28亿元。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广西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85.20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502.73亿

元。区联社连续5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最近又获“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支持中小企业先进奖项”。

――实施农户小额信贷品牌工程。区联社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品牌,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信贷资金需要。从区联社成立到今年8月底,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303.4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621.62亿元。区联社着力构建发放千家万户农村小额贷款的平台,增加支农信贷投放渠道。近年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向各类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发放贷款41.94亿元。

――实施产业化企业服务工程。区联社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担保+农合机构授信+农户承贷+农业政策保险”、“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模式,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2009年,区联社与自治区农业厅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3年内向全区农业产业化提供信用额度100亿元;与自治区林业厅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框架,计划在5年内为我区林业产业、林权制度改革等提供260亿元的信贷支持。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向林业、桑蚕业、糖业、酒精淀粉业等广西优势特色农业发放贷款274.9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广西优势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扶持工程。按照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的要求,全区各级农合机构积极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一是制订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让利于企业;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服务中心;三是推行产品质押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活体产品抵押贷款、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流动资金最高限额循环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新产品。截至今年8月,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79.43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居全区各金融同业之首。区联社2007年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实施农村消费信贷工程。围绕政府实施家电、农机具、汽车“三下乡”工程,积极支持农户购置家电、农业机械、自用车和其他各类耐用消费品的信贷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配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投放近3亿元贷款支持农贸市场建设,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和消费环境;修订和完善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贷款管理办法,提高县域、乡镇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信用贷款额度,支持其购建房、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等。2005年以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发放各类农村消费贷款近100亿元。

――支持地方重点项目、优势产业。一是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重点支持园区道路、排污设施和厂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贷款支持金额达29.48亿元。二是加大对地方支柱产业支持,除了对制糖、林业、桑蚕等支持外,还加大对广西千亿元产业的信贷支持,累计对制糖、林业、造纸、有色金属等产业项目发放贷款340亿多元。三是不断加大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支持,信贷支持重点项目资金345亿元。四是积极参与桂台合作,目前广西农合机构与8家台资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近期向台资企业发放贷款1.51亿元。

第三篇:街道深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龙泉街道深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街道把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与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效显著。

一是全力筑平台,环境促发展。坚持围城服务、靠城发展,以推介会、招商会、座谈会、实地考察、“主题概念”招商、“点对点”招商等多样化招引模式,争取更多的合作投资意向,积极推动13个续建项目的支持配合力度,顺利启动了解放东路等区域拆迁改造,加快推进区域“城中村”改造工程,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和拉动作用。

二是倾力抓民营,资源化优势。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了服务业总量、质量的协调提升,已拥有餐饮、旅游、商贸、信息等30多个行业、100多个门类,新发展民营企业74家、个体工商户851户,经营业户达到7000余户,目前,辖区内投资项目正在建设;家乡汇餐饮服务项目已开业运营。

三是双轮同驱动,特色变品牌。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加大对机械机床等制造产业的扶持力度,组建成立了机床信用担保商会和机械制造业协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发展,打造了机械制造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第四篇: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昆山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区工商质监局

刘锋

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昆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等等殊荣。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区委党校安排2018年秋季主体班赴昆山学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现就昆山经济升级转型及招商引资做一下粗略的归纳。

昆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昆山在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牢牢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突破全生产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的情况下的硬发展没道理,多还旧账,不欠新帐,实现了由加快速度发展到加快转型的转变。”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

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一套组合拳:

(一)、注重四大抓手:一主抓高端产业培育;二主抓创新要素集聚;三主抓企业创新发展;四主抓传统制造业升级。

(二)、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也就是说要加快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牢牢树立投资是第一大动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有效益的项目速度不能慢,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让,有竞争力的投入不能停。要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如期建成一批项目。要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狠抓项目进度,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组合拳中间的重要议程,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昆山在2015年到2020年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昆山现在新兴产业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领域一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一个是新型平板显示,一个是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小核酸”全国最大基地就在昆山。这些产业落户昆山后为昆山的经济提速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章,原有企业“老树开花”。

转型升级并非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创新的办法来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专、精、特、新产品,来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来淘汰低端的设备工艺。“老树开花”既是企业的共同要求,更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把转型的重心落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鼓励现有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内涵发展能力,推进产品产业的结构高端化,企业不在低端抢饭吃,而在高端有作为,老产业要有新的绝活,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果。

第三篇文章,落后产能“腾笼换鸟”。

加快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斩金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落后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尽可能变包袱为财富,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僵尸企业已稀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财富及发展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与其补贴僵尸企业,不如对参与这个重组兼并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昆山围绕推进转型升级,狠抓项目落实;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做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通过写好三篇文章,构建科技含量高,项目产出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能力强,三高一强的产业新体系。

为了打好这套组合拳,昆山做到“政府推动,部门互动,企业主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

通过三个支持:通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善,来打造创新发展新的环境;通过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通过支持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来实现经济更具有质量更优结构更有效率的持续性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对于昆山来说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一大瓶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这是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其用地总规则是: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了不用、多征少用、征作它用”。具体:

一、企业投资要有强度,外资企业每亩八十万美元以上,内资企业500万人民币以上,投资在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在昆山拿不到土地,只有去租厂房。

二、配套土地有限度,不允许拿了土地后迟迟不投入,改变土地性质。

三、厂房建设的高度,随着现代化的提升,没有航车了都是office,都是电脑机器控制的,所以厂房(除加工厂房)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有限制的。

四、土地开发要有精度,城市扩展要有规划和精度,不能多年后出现无序状态。

五、村庄整理(城中村改造或项目动迁)要有深度,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做好,配套还建要做好,动迁就快,投资项目落地就快。

六、盘活存量要有力度。

七、市场化操作要有透明度。

在国务院2016年5月10日印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之前,昆山早在2006年就实施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创新战略,实施了六个一批专项计划: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最后申报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了不让创新成为空中楼阁,昆山把握了五大要素:一、人才是基础;二、企业是主体(政府不是主体);三、政府是推手(政府给政策);四、园区是载体;五市场是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钱)。

一、人才是基础。

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

昆山在2010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度推进人才国际化,大范围用好用活人才,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事业因人才而新,人才因事业而聚,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昆山将自己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昆山对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制定了一个政策总纲和23个配套细则,形成一套人才政策体系。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金,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院士和国家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给予最高一亿元的支持。

另外推出高质量发展3015财政扶持的政策体系,30就是市和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30个亿,重点用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15就是建立15亿规模的专项资金池,重点奖励顶级科创企业。

在资金服务实体方面,昆山设立一个是5亿规模的综合风险资金,另一个是总规模6亿的市场化的创新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担保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到10亿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昆山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和工匠经济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社会氛围,累计评定享受政府人才津贴人员到目前为止是6513人,发放人才津贴总额是1.73亿人民币,涉及到1050家重点企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政府制定措施是:评选一次可享受政府津贴连续三年。政府津贴分三个档次,原来是每人每月一千、两千、三千三个档次,到2007年这个档次升为每月一千五、三千、五千三个档次。

昆山对接国家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体制改革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自身制度改革意见》,开展了昆山工匠评选,分三个档次,一昆山工匠、二高科技重点人才、三高科技优秀人才,让人才和工匠价值获得充分认可,使更多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工匠和创新人才。

昆山每年开展各类的竞技大赛,搭建技工成长平台,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人才有舞台、有支撑、有激励、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有获得感,从而激发技术工人创造性的精神动力。

昆山看到了高技能人才对实体经济的特殊重要性,“实体经济需要博士,然而更需要技师”,昆山让有特殊技能的工人的薪酬水平高于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酬水平。

所以2014年12月29号,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江苏昆山:这个转型发展的人才密码”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昆山人才工作的突出成绩,而且深刻阐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新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一种新模式。

现在昆山的人才贡献率为56%,超过江苏全省水平十四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日益在优化,人才效益日益在凸显。

昆山有2000多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是昆山在全球召过来的),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们都要,符合我们产业对接的我们才要,对接不上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浪费人才。昆山在世界上有五个留学人员的工作站: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杜塞多夫、新加坡,也是全球五个人才工作招聘站,互相对接,这2000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昆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8个,国家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32项,占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项一项,优秀奖四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7名,两院院士18名,院士工作站有8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品牌产品113个。

2017年昆山人发明专利是57项,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昆山在2011年就荣获了中国县级市聚集创新竞争力城市,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是纽带,三者合一,必须要完善。企业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昆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是106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69家,各类企业与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464个“产学研”联合体,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00多项,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技术转让、成果推广、产业基地等方面实施了数百个合作项目。拥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62人,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96.7%,成为企业转化成果和实现利润的核心动力。

到去年年底昆山上市企业突破一百家,全市还储备了近百家上市挂牌的后备企业,形成证券市场的昆山板块,募集资金130.43亿人民币。

实体产业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有了市场、金融平台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实力,效益就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企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等院校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政府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在企业上,创新出成果了。

三、政府是创新推手。

为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昆山强化四个对接,(一)科技要同经济对接;(二)创新成果要同产业对接;(三)创新项目要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四)研发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昆山这四年全市县研发投入占每年GDP的三点3.5%,超过100亿,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的6.2%,超过80亿。这些拿出去的奖励纳入财政预算,人代会审核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因为主要领导更替而改变。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领引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主品牌制造发展。

四、园区是创新载体。

昆山一共有四大类21个园区作为创新的有力载体,第一类,四个国家级的四类开发区;第二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类,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由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园区升级过来的);第四类,国家级服务外包商务区。1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模具、可再生能源、机器人、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电路板、传感器、精密机械),五个国字号产业园(国家留学人员产业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清华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院)。

集产、学、研、技术合作转移为一体,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来助企业创新,这就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特色服务,还能为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昆山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基地,一个是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现在有136家企业,德国企业为主,也有欧美企业;另一个是西班牙产业基地。

昆山还有深化两岸合作基地(试验区),这是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点名昆山项目,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因为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投资最活跃,台商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资占全国的台资的九分之一。

园区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聚昆山90%以上的工业产品,整个昆山就是大园区,园区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承载能力,2015年创新能力排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

五、市场是创新的导向。

昆山的创新从市场的需要处出发,占领市场最高点。其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创新的成功也来源于市场调查,即要创新也要接地气。

在新常态下,昆山经济的发展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定位上,其着眼于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新一轮发展目标,昆山是通过建设四个高地:(一)创新资源集聚;(二)高端人才创业;(三)科技成果转化;(四)科技金融服务;真正使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真正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型新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向产品竞争提升、本地制造向当地创造提升。以实现“四化三提升”来抢跑中国制造2025。

招商引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始终确立了“办好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的理念”。很多外商都是通过在昆山投资者的介绍慕名而来。

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为:

一、是采取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办法来着力吸引新办规模大、档次高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从作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来转变。

二、是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不断地拓展招商渠道,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与技术发达地区。在积极的搞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昆山组织有关人员对欧美国家的驻上海领事馆、投资中介公司以及大的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进行走访,了解投资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编制产业导向政策,把利用外资同调整优化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鼓动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鼓励外商与市县企业嫁接、合作、合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规模小,档次低,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昆山坚决不上,这是一条硬政策。

各开发区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同时坚持辐射性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具有一把扇子两个功能,对外吸收对内是辐射的功能,有力地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既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窗口,又是辐射乡镇、带动全市县区发展的龙头。

另外是建立配套基地,使配套区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乡镇开放型经济发展,把项目落实在开发区乡镇配套区,注册在开发区,享受开发区政策。

四、是从形态发展向功能发展转变,不断强化产业导向功能、鼓励资本集聚功能、艺术孵化功能、辐射扩散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来增强持续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招商引资空间,提高开发区的开放性经济水平。

项目是地方产业成长的细胞,产业是承载项目的一个土壤,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的增长极。

在新常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入有效投资,既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撑,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龙头性的重大项目引进是今天的投资强度,是明天的经济效益,更是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刷新一座城市的颜值。

昆山在招商引资时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抓招商;

二、意向项目抓落实;

三、在手项目抓到资;

四、在建项目抓投产;

五、关联项目抓配套;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企业,形成项目群、产业链。

每个地方领导、开发区园区的主任、招商局长、搞招商人员,对园区的发展都必须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开发区的主攻产业是什么?第二、发展主攻产业,园区有哪些优势?围绕主攻产业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这些企业进展到什么程度?第三,还准备再对接哪些龙头企业?第四,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哪些关联企业?

现在园区全面招商转向集群化招商,首先要找准园区的行业龙头项目,改变过去招商都是别人介绍什么项目就碰到什么项目园区就招商什么项目,没有目的性(不能捡到盘里全是菜),现在要要搞集群化招商,要把精力下到找集群的龙头企业上。

集群化招商就是要对入区集群化招商,对已经入区的每一个企业去了解该企业用谁的产品,谁用你的产品,最大的那个企业在哪里?这样招来一个企业跟着配套的就是一组企业,这叫做集聚关联,配套企业就是产业链,也叫集群化、集聚化,形成横向配套,纵向延伸。

招商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会越来越轻松,不仅效果好,而且增加了你的把握度。以后每个地方每个开发区每个园区,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已经入区企业的项目推荐座谈会,缺啥补啥,定点招商。

要设计园区的产业、地区的产业,然后按照产业链围绕产业的定位去招企业找企业。生产厂家在哪里?产业链还有哪些环节没进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寻找对象,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已经入区的那个企业的供销业务经理,找供销经理比找董事长更有效果,因为他更了解供销企业的脉络,对产业链招商有作用、更有效。可以说入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都是招商的对象,使原有的盲目招商可以变成点对点的精确制导、精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首先要明确主攻产业,要按照地方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主攻产业,对各自的主攻产业要进行分析,加快园区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集聚。第二,培育产业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主导产业的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间的复苏带动作用,使整个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要开展集群化定向化招商,也就是说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企业,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项目合作。

集群化招商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的有力途径,关键一个就是政府的软环境,政府的面貌要改变,要完全彻底服务于招商引资,整个区域的各部委办齐心协力,为了同一目标打好组合拳,地方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的增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GDP的增速,不是以增长取代转型,而是由增量转向质量,速度要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以高科技、新能源、低消耗产业为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还应该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增强自己的产业带动力,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要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要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来实现我们自己的观念增速。

第五篇:促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福建日报)(精选)

促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13年07月19日08:03 福建日报

本报讯(记者 周琳)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一、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各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贷款重组、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信贷资源。盘活的存量和争取的增量规模和资金主要投向“五大战役”、“三维”对接、“三群”联动、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农”等领域。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检查督促。

二、保障企业关键环节的合理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在纺织服装、鞋业、电机、石材、厨卫设备、工艺美术、林业、茶业等产业集聚区域建立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创新开发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和协作配套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金融品种,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当前企业的主要资金需求,将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等作为重点推动产品,并以企业获得的重点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采购合同订单为依据,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有序发展网络融资平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要支持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

三、做好企业技术改造金融服务。建立企业技改金融服务承诺机制,确保有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改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推广“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联动模式,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建立政银企共同出资的“风险资金池”,开展企业技改贷款项目和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助保金”贷款业务。建立企业技改贷款贴息机制,对纳入“百项千亿”计划的技改项目贷款,继续按银行贷款实际发生额的5%给予贴息扶持。

四、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拓展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加大信贷资金配给,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小微企业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开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可放宽至3%。多渠道建立贷款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助保金”贷款的风险分担作用,撬动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和资金。各金融机构要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拓面”、提升服务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优先安排新增信贷规模和办理支农再贷款、再贴现。从明年起,每年元月上旬,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各有关部门、“一行三局”应将上一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政策建议专题报告省政府。

五、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建立健全林权交易流转平台,推进林权顺畅流转。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统规统建农房建设项目贷款和按揭、抵押贷款业务,在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抵押登记试点,以及抵押贷款业务。

六、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对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募集资金70%以上投资省内的,享受我省扶持企业上市优惠政策。探索发行优先股满足重点产业整合企业的资金需求。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证券交易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荐优质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和鼓励各类保险基金、投资基金来闽发展。

七、强化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各地政府设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和客户保证金银行托管制度。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股权的质押登记、确认,稳妥探索企业使用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租赁地地上建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村集体工业用地和租赁用地融资能力。进一步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建立担保基金,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并按为农户提供生产性贷款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

八、推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每年引进1-2家外资银行和台资银行。支持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厦门和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率先试点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争取在设立闽台合资证券公司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加快“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建设,力争2013年实现每个乡(镇)拥有自动存取款设备、农信系统小额支付便民服务建制村全覆盖。

九、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省内互联互通。搭建银企信息对接平台,依法开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股市等,强化内部制度建设。对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通过政银企合作推进企业重组,尽力实现平稳过渡。在福州、泉州等民间借贷活跃地方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预警处置机制,继续加大对高利贷、非法集资、洗钱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

下载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淀区促进商业服务业发展支持办法

    海淀区促进商业服务业发展支持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海淀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北京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部署,引导区域商业服务业调......

    海淀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办法(范文模版)

    海淀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办法 来源:海淀区金融办 作者:海淀区金融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京海......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近年来,我市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机遇,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

    杭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合集五篇)

    杭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浙商的“回归”热不减,章鹏飞等浙商回归发展,政府等都大力支持。 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杭州经济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重要举措;广大......

    金普新区促进招商引资发展的若干办法

    金普新区促进招商引资发展的若干办法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金普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完善投资环境,加快新区发展,根据《金普新区促进招商引资发展的若干办法(试......

    支持集体企业、促进和谐发展

    全力支持集体企业精心谋划长远发展劳动服务公司现有职工人,其中,集体职工人,站派人员人。近年来,我们围绕车站“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总体思路,把全力支持集体企业,精心谋划......

    042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平稳较快发展 赵洪祝主持 2010年04月22日 04:19: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杭州4月21日讯 今天下午,省委常委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会议强调,我们......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古浪县委党校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