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暴力行为是由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
攻击行为,可造成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防范与护理
护理评估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特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暴力行为发生征兆评估: 1.行为评估:早期兴奋行为,如不能静坐、来回起动、击打物体、握拳、下颌或面部肌肉紧张;一些具有暗示性的语言,包括对真实或想像的人与事进行威胁,或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较大并具有强迫性等,护士要警惕病人兴奋激动表现,加强防范,尽可能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2.情感评估:随着暴力倾向的增加,病人情感的光奋也逐步升级。如不愉快、激动、愤怒等,一旦失去控制将产生不良后果。3.意识状态评估:意识状态的改变也提示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如思维混乱、精神状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损害、无力改变自己等。
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针对他人)与幻觉、妄想、焦虑、器质性损伤等因素有关。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1病人没有发生暴力行为;2病人能够确认造成自己激动、愤怒的因素,并能控制自己的 行为或寻求帮助。2.长期目标1病人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要;2病人能以积极的方式处理挫折、紧张等感受。
护理措施 1.暴力行为的预防,密切观察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及时发现暴力行为先兆,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尽量把暴力行为消灭在初期。
(1)在开始接触有暴力危险病人时,病房内一定要有能够及时支援的人员,保证在必要时共同制止病人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可使医护人员减轻焦虑。护士在接近有暴力危险的病人时至少要维持一个手臂的距离。千万不要从病人的身后接近她,避免使其害怕而激发暴力行为。
(2)环境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避免嘈杂、拥挤、炎热,使病人感到舒服安全。同时,要注意管理好各种危险品,防止病人用作攻击的工具。(3)良好的沟通:通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化解危机状态,以直接而坦诚的态度、同理性的关心和支持性的反应与病人会谈在会谈中切勿批判病人的感受,但也要避免太温和。要让病人感受护士的真诚关心和合作的气氛降,让病人仍拥有自我控制及决定权,这样可帮助病人逐渐安静,消除或减轻暴力危险。
(4)病人的教育:教会病人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情绪的方式,尤其是不满和愤怒情绪的处理,提高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鼓励和指导病人用语言表达其困扰、愤怒等情绪,并允许其有机会宣泄其不满情绪,必要时给与适当的限制。同时评估病人过去处理压力的方式,然后给予其可能接受的指引及限制。
(5)尽量传达出护士接纳病人的态度,让病人明白护士所进行的对其行为的指导及限制都是为了协助病人控制其不稳的行为。(6)护士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因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会有害怕与担心,而病人也感受到一些反应,如果护士能将自己的情绪及感受与病人适度的分享,可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也可消除护士自己的紧张、害怕。反之,一旦造成病人误解,会增加敌视或暴力倾向。
(7)服用药物:必要时,长期或短期服用相关药物会有效预防冲动和暴力行为。
2.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1)控制局面:当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要呼叫其他医务人员一起行动,尽快控制局面,疏散其他病人离开现场,确保其他病人和病房的安全。在交流中护士必须用坚定、平静、平和的声音和语气与病人交流,不要把任何焦虑急躁的情绪传递给病人,使病人害怕失去控制而造成严重后果。
(2)解除危险品:如果病人持有危险品,一定要尽快的解除。护士要取得病人的信任,向病人解释代为保管,以后归还;可以答应病人的要求,帮助减轻愤怒情绪,自行停止暴力行为。如果语言制止无效时,可以采用转移病人注意力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夺下危险品。(3)约束与隔离:在采用其他措施无法制止病人的暴力行为时,可以采用约束和隔离的手段。但必须有医嘱才可以使用,是为了保护病人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减少对整个病房治疗体系的破坏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执行身体保护时,常常会引起病人的不安与反抗,所以在保护过程中要持续与病人谈话,以缓和语气告诉执行约束的目的、时间。必要时护士可陪伴在一旁以减少病人的焦虑。(4)根据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处理。
护理评价 1.病人在住院其间是否有发生暴力行为;病人能否确认造成自己激动、愤怒的因素,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寻求帮助。2.病人是否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要;病人能否以积极的方式处理挫折、紧张等感受。
第二篇:学校安全管理防范与校园暴力行为应对
学校安全管理防范与校园暴力行为应对
近年来,中小学生打架斗殴、持刀伤害等校园暴力案件时有发生。为汲取教训,确保广大师生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采取下列对策:
A、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1、完善预案,落实责任。学校要制定预防校园暴力工作方案,认真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人,层层落实,细化责任。对由于责任制不落实造成重大事故、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没有及时发现、整改措施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的,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严格落实学校日常安全管理措施。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设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工作机构和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定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会议制度。完善和落实门卫工作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要配备教师或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学生宿舍,坚持校领导带班、教师24小时值班和定时查铺制度,要成立校园治安巡逻队,不定时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巡逻,协助学校做好防范校园暴力伤害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安全教育,形成人人参与的安全防范机制。
B、强化学生法制教育
1、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借助国旗下讲话、宣传栏、板报、班队会、举办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
2、要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学校要密切联系当地公安、司法部门,聘请法制副校长,并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进学校、入班级,每学期至少到学校开展2次以上的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传授防暴、逃生技巧。学校要将讲解安全知识,传授防暴、逃生技巧列入学校的教育日程安排,通过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逃生、自救能力,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点。
4、切实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事实证明,学校各类伤害事件的发生,绝大多数是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所致,如随口骂人,随意投掷等等。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难点。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养成教育。
5、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共建安全网络。为了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教育网络机制,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一是建立“学校——家庭信息卡”。学校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家长也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学校,从而掌握学生的动态表现,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二是成立“家长学校”。学校要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们宣传家长的监护责任等法律知识,加强对家长“科学育子”的指导,引导家长掌握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有偏差和有早恋倾向的学生要重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出现异常举动,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思想工作。
C、开展校园安全整治活动
1、积极联系当地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一次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并与学生逐一签订“无管制刀具保证书”。对校园周边非法贩卖管制刀具,或非法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及周边的社会人员,学校应积极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告,促使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进行一次接送学生车辆摸底排查,清除无证无照黑车,并与自发雇佣车辆的学生家长签订责任协议。
3、举办一次突发性校园暴力应急演练。学校要根据本校制定的应急预案,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学生的防暴、逃生技能,并完善预案,增强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操作性。
D、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帮教力度
要加大对“问题少年”的关注、关爱和帮教力度。要做到“转变观念正确对待、严爱相融及时鼓励、家教配合形成合力”。要建立专门档案,形成定期联系制度和定人帮扶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创造条件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
总之,学校要根据本校情况,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防范校园暴力行为,减少或不发生校园暴力行为。
第三篇: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1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二、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三、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
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2.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4.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四、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
1.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5.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保护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其谈话,以降低其焦虑。
6.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氟哌啶醇,地西泮(安定)等肌注来控制患者的情绪,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
第四篇:有暴力行为病人的护理常规
有暴力行为病人的护理常规
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在病人病情有所改善时及时给予肯定,坚定病人的治疗信心。多给予病人鼓励性语言,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希望和曙光。对疾病的康复持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绝望的态度。
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感受,以温暖及同情的心理对待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合理运用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注意言语的使用。避免使
用中伤性的言语和使用粗暴的行为去制止病人的强迫动作和行为。防止伤害病人的自尊心。
4.对有强烈自杀企图和行为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
束,并对病人讲清楚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已取得病人的配合,并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
5.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必要时清楚所有的不不安全物
品。
6.7.安排离护士站近的病员,必要时二十四小时专人陪护。在交接班及开饭时间,清晨、夜间等工作人员较少时应
密切监护病人的行为。
8.9.对病人合理的要求及期望给予满足。协助病人确定压力源并教其使用良好的应对方法。
10.提供病人及家属紧急的情绪支持,及缓解危机的方法。
11.帮助病人了解人生的意义及目的,并鼓励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篇:龙潭小学2013—2014学年学校安全管理防范与校园暴力行为对策
龙潭小学2013—2014学年学校安全
管理防范与校园暴力行为
对
策
龙潭小学
2013年9月
龙潭小学2013—2014学年学校安全
管理防范与校园暴力行为对策
为确保广大师生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采取下列对策:
A、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1、完善预案,落实责任。学校要制定预防校园暴力工作方案,认真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人,层层落实,细化责任。对由于责任制不落实造成重大事故、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没有及时发现、整改措施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的,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严格落实学校日常安全管理措施。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设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工作机构和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定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会议制度。完善和落实门卫工作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要配备教师或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学生宿舍,坚持校领导带班、教师24小时值班和定时查铺制度,要成立校园治安巡逻队,不定时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巡逻,协助学校做好防范校园暴力伤害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安全教育,形成人人参与的安全防范机制。
B、强化学生法制教
1、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学校应组织学生
观看法制宣传片,借助国旗下讲话、宣传栏、板报、班队会、举办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
2、要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学校要密切联系当地公安、司法部门,聘请法制副校长,并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进学校、入班级,每学期至少到学校开展2次以上的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传授防暴、逃生技巧。学校要将讲解安全知识,传授防暴、逃生技巧列入学校的教育日程安排,通过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逃生、自救能力,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点。
4、切实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事实证明,学校各类伤害事件的发生,绝大多数是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所致,如随口骂人,随意投掷等等。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难点。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养成教育。
5、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共建安全网络。为了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教育网络机制,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一是建立“学校——家庭信息卡”。学校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家长也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学校,从而掌握学生的动态表现,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二是成立“家长学校”。学校要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们宣传家长的监护责任等法律知识,加强对家长“科学育子”的指导,引导家长掌握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
常管理、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有偏差和有早恋倾向的学生要重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出现异常举动,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思想工作。
C、开展校园安全整治活动
1、积极联系当地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一次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并与学生逐一签订“无管制刀具保证书”。对校园周边非法贩卖管制刀具,或非法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及周边的社会人员,学校应积极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告,促使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进行一次接送学生车辆摸底排查,清除无证无照黑车,并与自发雇佣车辆的学生家长签订责任协议。
3、举办一次突发性校园暴力应急演练。学校要根据本校制定的应急预案,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学生的防暴、逃生技能,并完善预案,增强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操作性。
D、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帮教力度要加大对“问题少年”的关注、关爱和帮教力度。要做到“转变观念正确对待、严爱相融及时鼓励、家教配合形成合力”。要建立专门档案,形成定期联系制度和定人帮扶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创造条件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
总之,学校要根据本校情况,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防范校园暴力行为,减少或不发生校园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