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公安机关的服务型职能
试论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
作者: 指导老师: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职能正逐步由传统的以管理为主日益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更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公安机关要“坚持专政职能和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性,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总书记的指示下,服务型公安机关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安机关的本质属性及其服务性职能的含义、误区、履行职能时的原则,乃至如何更好的履行其服务性职能。
关键词:公安机关,服务性职能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在客观上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实现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且这一要求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为迫切。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更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和优质的服务。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的代表座谈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公安机关要“坚持专政职能和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性,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履行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公安机关服务性职能的界定及含义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服务蕴含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从抽象意义上来说,他是公安机关的指路明灯,是评判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恰如江泽民同志为济南交警的题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将“服务”和“执法”并列为公安工作的两大方向,更是明确肯定了“服务”是凝聚和升华公安精神的主流渠道。具体来说,他又是公安机关所承担的重要职责,是公安机关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满足公众心理需求的一项职业活动,亦是我们通常所狭义理解的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即公安机关依法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并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且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效能。
二、公安机关的本质属性——服务经济建设
(一)、服务经济建设是由公安机关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几年,国家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但目前最大的问题仍是发展不够,甚至这成为严重制约其他工作的瓶颈。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可视续发展。在举国努力发展的形势下,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部门,必须服从发展这一大局的需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机关要担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即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要履行这三大历史使命,却离不开发展。故而,公安机关要树立“经济发展我发展”、“经济发展我先行”的牢固观念,一切以发展为主题,切实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的全局中去,不辱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服务经济建设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内在要求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成熟的市场经济,即规范的秩序经济,是以社会治安秩序为保障和基础的。古今中外,更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紊乱不堪的治安秩序下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因此,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甚至社会治安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而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机构,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法律明文规定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其重要的职责中的一项。因而,公安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切实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更广阔的发展。
(三)、服务经济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更多的交给市场调节。而政府则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事实也同样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此,公安机关应当积极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同时,积极构建公安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新型互动关系,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公安机关服务性职能在履行时应遵循的原则
公安机关面对新时期、新变化,要树立新思想、新观点,并通过对“四项原则”的学习和把握,达到社会要求的新高度、新层次,完成公安机关谋求的新发展,实现向服务型职能转变的新跨越。
(一)、责任原则。就今天的中国而言,经济建设仍是政府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全党、全国工作中的一个子系统。面对政府积极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应该主动替政府分担,更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在举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大浪潮中起到表率作用。具体地说,公安机关要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主题,按照“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警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公安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积极承担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固有责任,并且最大限度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出力。
(二)、公平原则。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明确,而公平也位列其中。公平地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并为其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社会对政府的新要求、新需要。而公安机关具有维护和稳定市场秩序以及社会治安的职责和使命,自然也要为这一新要求服务,同时,这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公安机关务必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打击犯罪,更好地维护和保障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发展,不厚此薄彼,努力创建公平平等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效率原则。市场经济以追求效率为前提,而公安机关面对这一潜在的市场定律,更应在工作中以效率原则严格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并把其当做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公安机关要端正态度,深刻审视和反省自己,找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认真加以完善;要在保证质量和完成数量的前提下,努力在服务、管理、打击等各个关节都达到公平平等、效率至上的要求;要以“服务经济建设”、“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鉴别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最大限度的将警力资源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地方,实实在在的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满足百姓民生对公安工作的热切期盼和基本要求。
(四)、有限原则。说到有限原则,就不得不提到“全能政府”的观念。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是不现实的,甚至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难以办到。因为任何一个政府的职能都是有限的,有边界的,根本不可能担负起为社会无限服务的责任,而公安机关亦是如此。对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公安机关应该准确界定自身职能,摒弃在职责履行时无限扩大、不受制约的错误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正确观念,完善该强化强化、该退出推出的积极思想,真正完成“全能公安”向“有限公安”的有利转变。此外,在公安机关规范执法的同时,为减少某些民警盲目执法、随意执法现象的出现。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制定各警种服务保障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保障警权不越位,并令公安机关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公安机关服务性职能的认识误区
与现实要求相比,公安机关的服务观念上还存在诸多误区。它是制约公安机关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跃的根本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辅业”的错位观念。过去,一些人认为公安机关就是打击犯罪,强调服务经济建设,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不只不应把打击犯罪和服务经济建设分裂成两个方面,反而应该联系起来分析。其实,打击犯罪只是一种手段,服务于经济建设才是其根本目标。公安机关要从大局出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为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促进公安机关职能的强化和地位的提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此过程中,服务经济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必将越来越体现公安机关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能。
(二)、是“机械服务”的缺位观念。一些民警认为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就是表面上的笑脸相迎,文明用语等。的确,这些都是公安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公安机关的服务职能还远不止这些,我们要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追求。即公安机关如何使生产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面对新要求的现在,公安机关更应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积极融入大局,把履行职能的目标定位于为发展生产力的服务上,把更多的公安资源投入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去,以促进区域经济井然有序的推进。
(三)、是“无限服务”的越位观念。某些民警受“全能政府”观念的影响,认为公安机关应当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但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对于管得过多、过宽,,只会挫伤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甚至产生负面效应。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更应摒弃这种观点,准确界定其服务性职能,始终遵循“有限原则”,最大限度的履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职责和义务,从根本上解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真正实现从“全能公安”向“有限公安”的转变。
五、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服务职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面对不断变化的治安环境,公安机关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确立新时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服务性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实现新的思想大解放
首先,公安机关应当树立“发展第一”的观念。面对迅猛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局势,社会要求公安机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而一个国家的崛起也在于发展。因此,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甚至成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故而,公安机关要站在新高度、新视角,一切以发展为主题,强化自身观念,积极适应飞速的发展和不断的变化,找准公安机关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和提高其工作水平及专业素养,切实做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其次,公安机关应当树立“服务中心”的观念。服务经济建设是公安机关的本质属性,那么树立“服务中心”的观念也就势在必行。特别是面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化的大趋势,公安机关必须坚决克服“服务辅业”错位观念和“机械服务”的缺位观念,牢固树立同舟共济“零距离”的正确思想,始终坚持公安工作的四项原则,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其核心工作和根本目标,并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切实把服务中心的思想化为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植根我们的头脑,以确保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顺利的地进行并取得广阔的发展。
最后,公安机关应当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法律的制定最大限度的反映了人民的意志,而公安机关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因此,依法办事是公安机关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能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市场经济和人民大众最根本的需要和要求。具体地说,公安机关要先于律己,努力做到遵纪守法,严禁权力的乱使滥用,始终反对奢侈消费,坚决克服拜金主义,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切实做到和做好廉洁勤政乃至依法办事。其次,健全完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体系,并自觉主动地接受其监督。另外,在依法办事的同时,公安机关也要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服务民生,保障发展”的积极思想,以确保为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服务。
(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营造新的发展大环境 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浪潮中,公安机关因其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更好地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对服务于经济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作用
首先,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保护作用。而保护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面对违法犯罪乃至道德缺失的现象,公安机关应当始终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积极帮助需要援手的弱势群体,切实做到违法犯罪活动再小也要追究、人民合法权益再小也要保护。另一方面,在面对市场经济主体差别对待、不平等境遇时,公安机关应当以公平平等、效率至上为原则,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出发点,以调解解决为主,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以及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社会治安环境,努力营造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新平台。
其次,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公安机关应加强在预警方面的建设,树立信息观念,关注信息资源,注重信息搜集,建立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信息指挥中心,以加强对情报信息的的分析和研判。第二,公安机关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把握对与错、是与非、正当活动与违法犯罪间的界限,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切实做到定性准确。第三,公安机关要快速反应、严厉打击,以保证违法犯罪分子落入法网,不再危害社会和人民,确保经济建设顺利地进行,最终实现办案工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最后,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而管理作用无非就是对社会的管理,对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人的管理。这就要求公安机关真正做到“有限公安”,突破“全能公安”对思想的束缚,改进管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提升管理社会的层次和水平,切实做到调动起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敏,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服务职能的发挥,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张普华.公安机关服务职能刍议.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1999,(1)
[3]刘孝云.试论我国警察职能的转变.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4]马闻钧.论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公安机关的服务职能.辽宁警专学报.2006,(6)
第二篇:公安机关主要职能
公安机关主要职能
县公安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公安工作的职能部门,领导、管理全县范围内的公安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指导、检查、监督全县公安工作。
(二)掌握影响稳定、危害国内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情况,分析形势,制定对策。
(三)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负责对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刑事案件、经济案件以及毒品案件的侦察、预审工作。
(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五)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加强车辆及驾驶员的依法管理。
(六)指导、检查、监督全县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七)指导、监督、组织实施全县消防工作。
(八)指导、监督全县公安机关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以及群体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九)指导、监督、实施全县公安机关对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
(十)指导、监督、实施全县公安机关依法承担的执行刑罚和监督、考察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对看守所、治安拘留所的管理工作。
(十一)组织、指导出境、入境和外国人在我县居留、旅行的有关管理工作。
(十二)依法管理户口、居民身分证、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和特种待业的管理工作。
(十三)依法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十四)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十五)负责全县公安后勤保障。
(十六)制定全县公安机关人员培训、教育及公安宣传的方针和规划,检查监督落实情况;按规定权限任用干部。
(十七)制定全县公安队伍监督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分析队伍现状,组织实施督察工作;按规定权限实施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查处全县公安队伍违法违纪案件。
(十八)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篇:论服务型政府职能
论服务型政府职能
(作者信息)
【摘 要】当前我国政府职能正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本文在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基础上,通过对政府职能的总结归纳,结合现实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以期为构建和谐政府、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是要把我们的政府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新理念,也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模式。它反映了社会对行使公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角色定位认识的理性拓展,体现了民主法治背景下国家主体的公民的殷殷期望。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当我们执行国家意志,处理国家各项事务时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满足人民的需求,更需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一、概念界定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服务为主导以人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向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乃至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民主的法治的责任的权力与能力有限的政府
(一)何谓“服务型政府”
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服务型政府可以定义为: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下,在处理与政府服务对象(包括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民众等)的关系中,体现践行民主维护公民权服务公共利益的特征,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与参与化的新型政府。[1]1.重心在于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职能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其他一切职能都处在次要的位置,服从于社会服务职能这一中心职能的实现。这就是说,社会服务本身就是目的,是服务型政府存在的价值所在和主要依据,服务精神应该贯穿政府活动始终以及一切政 1
府活动中。在传统政府模式下,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在政治统治职能上,政府虽然也提供社会服务,但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不过是维持政治统治、稳定统治秩序、争取政治合法性的手段。
2.提倡公民参与
提供社会服务虽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却不取决于政府意志,而是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要求,政府必须对公民的服务要求做出前瞻性的回应。否则,政府提供什么服务,公民就得享受什么服务的强制式服务供给方式是违背服务型政府本质的。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认为的社会服务塞给公民,而公民却有可能不需要这种社会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恩赐的服务就会变成强加的痛苦。因此,必须健全公民参与机制,畅通公民参与渠道,让公民表达和选择各自需要的社会服务。
3.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这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几百年经验的总结。市场经济是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产品。市场经济越是深入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性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模式是我国经济、政治、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4.以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本身就包含着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重塑政府权威的内容。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重塑政府权威就是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交出去。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加强管理。当前的问题是正确履行经济调节职能,防止越位,即防止干预微观经济,防止干预企业、代替企业;正确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既防止越位又防止失位,即既防止代替市场,又防止监管不到位;特别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注意防止失位,其核心之一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核心之二是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府是全面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权威的行政机构,政府必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面临着全球化对政府自身建设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我国政府必须从改变执政理念和施
政手段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入手,在关注政治效应的同时关注社会效应和人文效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政府行政活动的民主化、科学化、网络化、透明化。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必须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要求,在现阶段,提高行政效能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2]2.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从经济角度讲,它必然引起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等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面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迫切要求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3]3.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人民是政府或政权力量的基础。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尊重和体现人民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否则就会影响人民拥护政府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行为的效能,可以更多的获得人民的拥护、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府实行管理服务的执政理念,更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应当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指针,始终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贯彻于各项行政工作之中
4.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5.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在市场 3
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应由市场来调节,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决定生产经营行为。政府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由市场调节,市场管不了和管不好的经济活动由政府出面进行调节。因此,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需要。
[4]
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一)维护市场秩序
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凭着雄厚的资本或是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最后控制市场,这样势必导致垄断。垄断的存在将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了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政府应对垄断进行干预,打击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维护市场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市场存在着有效的竞争。但由于垄断的存在,市场机制 的有效性往往难以发挥,造成社会效率损失,因此,必须对垄断加以防止和管制。而市场本身不仅不具有防止和管制垄断的功能,而且还存在着某些导致垄断的机制,所以防止和管制垄断的职能就只能由政府承担。
(二)完善制度服务
政府是作为秩序化统治的机构而存在的。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人们需要政府首先就是希望政府能够给人们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确立完全依赖于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制度条件下,人民才能按照规矩去创造财富和谋取个人的幸福。政府必须根据人类最基本、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如自由、平等、公正、安全、公平、繁荣等来向社会提供制度、执行制度和纠正已经过时的制度。政府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推进制度创新。
[5]
(三)提供公共服务
一般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它主要涉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程序、态度、方式和方法等问题。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简便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四)维护社会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任何政府都追求的社会目标,但市场竞争能产生效率,却不能兼顾公平。若完全任由市场机制调节分配,就必然造成在贫富间、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促使社会发生两极分化,构成对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极大威胁。因而政府必须通过制定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过度分化。
(五)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市场调节实现的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史均已证明,此时若没有政府出面干预,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冲击社会稳定;或因需求不足而导致生产过剩,导致失业面扩大,造成社会动荡。目前,我国转轨时期市场体系正处于发育和走向成熟阶段,价格机制的误导和自由竞争引起的非法垄断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这必然导致市场经济系统运行的混乱无序。因此,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国家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路径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坚持以人为本,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应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理念。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就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 在当前形势下,构建服务型政府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归宿也是为了人民,我国各级政府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全体党员干部迫切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切实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我国各级政府都是人民政府,如果与人民疏离,政府就失去了正义性和合理性,党也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执政者应当承担起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作为行政活动的目标要常怀忧民之心常修务实清廉之德,培养先民后己 5
忠党爱民的高尚情怀,不要为了一己之利或本部门之利而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的行使事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政府承担着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多层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政府职能优化工作。在现阶段,务必将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 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解决好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具体来讲,一是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二是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三是要建立适合国情的公共服务模式,四是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五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六是要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法制化建设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领导体制,说到底就是要建立高度民主的法制化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甚至异化。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并建立和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实现我国政府向法制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转变。
[6](四)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政府运行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传统的政府运行机制下,公众参与途径狭窄,公众参与的机会十分有限,这直接导致了传统政府运行机制下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执行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由人管人的行政模式向制度管人的行政模式转变,坚决杜绝与民主政治建设不相协调做法,进一步明确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革公民参与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依法行政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以实际行动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曹叔亮,张艳芳,钟金意.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向[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2]蒙云龙.服务型政府构建问题研究[J].管理学刊,2013(5)
[3][4]苏建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职能及对策研究[J].政策研究,2009(5)[5]马丽萍,李世碧.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8(3)[6]刘晓敏.浅谈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J].消费导刊,2009(12)
第四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纲: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1、统治型政府
2、管理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三、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概念和特征,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基础上,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改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概念 特征 建设途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这种政府体制和控制型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和公民发生了碰撞。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优化发展环境,对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形象取代旧有的控制型的政府形象。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这是服务型政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竞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以公民为中心就是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具体来说“以公民为本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公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指针,政府要从事什么工作、向公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是从政府一厢情愿认为公民需要什么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不需要的服务,政府不能强制使其接受。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公民的需求是什么。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这是公民本位在决策环节的体现。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达成,必须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出来的。政府必须为公民自由、充分的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和采取有效的途径,整合公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最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公民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公民对执行行为的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公共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观点和治理理论提出的“共治”思想在服务型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在各种执行方式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即使在那些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政策执行中,如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等,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公开,以接受公民的监督、评价等参与活动。为此,要求政府要就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程度以及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等向公民及时、全面地公开,公民可以就执行情况发表意见、实施监督。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这是公民本位思想在评估环节中的体现。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政府,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因此,是否为公民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服务就成了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做法,如邓小平就认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政府既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也不具备完备的德行,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如果没有被有效控制,政府必然利用对公共产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支出,导致官僚主义,诱发财政赤字,甚至为了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偏离或侵害公共利益,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矛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民意和社会的限制,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通过市场、社会组织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履权必负责,滥权必问责。责任政府行为承担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和道德上的责任,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效率低下,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不和谐。只有责任政府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和公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方兴未艾的服务型政府。
1、统治型政府是前工业社会、在自然经济主导下一般国家普遍采取的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从而防止社会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衰败,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统治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阶级统治展开的。政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一些服务,但都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政府不能仅仅充当职责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事务的“守夜人”的角色了,这就对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注重管理、适度干预。从传统行政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等几次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先后经历了“守夜人” 到“干预者”、“划桨人”到“掌舵人”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等基本特点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管理型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向行政领域转移,公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地主动积极要求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不再甘心做一个消极的被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服务型政府把公民本位确立为自身的指导理念,正是对民主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在《政府属于我们》一书中,作者提醒不要忘记政府是属于它的公民的,“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公民不仅是船上的乘客,而且更是船的真正主人”。《新公共服务》一书也提出: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都意味着政府需自省,调整自己职能。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行政论坛》第4期上刊发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 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我国不能不与世界的惯例接轨,政府的功能、结构和行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在驱动力。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它成了一个催化剂,引起了全社会对我国政府职能的 重新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必要性的认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 问题。如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增收困难、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犯罪活动日益严重;政府官员的腐败难以抑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进行根本变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三、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在公共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应由政府单一化管理转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者参与以及社区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要注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纳政府以外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公共活动,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步改变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为更加合理地界定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中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其实质和重心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同时,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行政审批的运 作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职能 转变的有效途径。改革行政审批的实质是对权力的一种下放。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此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实施行政许可法 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做到严密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过程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 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 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 “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 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 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目前,政府的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由粗放向专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大刀阔斧通过大部制改 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件“细活”。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达到缩短管理层级、细化管理内容的目的。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难“量化”。政府应当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进行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量。公共 服务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的合理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二是社会绩效,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其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三是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自身的结构调整,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的改革就不能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努力铸就的。在强调公民参与时,也要注意,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不完善,不能一味的强调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公民的特点和议题的性质,理性考虑公民参与的梯次发展与有序参与的问题,并改进参与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让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够投入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3、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875、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18-19.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切.中国行政管理(北京),2005,(4)..
第五篇:第三节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第3页:第三节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公安机关的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于国家与社会所应起的效能与作用。公安机关的性质是公安机关职能的根据,而公安机关的职能则从社会作用上反映了公安机关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看,公安机关有不同的职能。从它调整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关系的作用看,公安机关具有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从不同专业分工的作用看,公安机关有侦查的职能、保卫的职能、治安管理的职能等:从不同的工作手段所起的作用看,公安机关有镇压、打击、预防、处罚、强制、管理、教育和服务等职能。无论对公安机关的职能作怎样的划分和理解,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就是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
一、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
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国家宪法和法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作用与效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专政职能,是通过人民解放军、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等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来实现的。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专门用以对付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其实质是公安机关代表国家和人民对上述专政对象实行的政治统治。
公安机关承担的专政职能是公安机关性质的必然体现。公安机关专政职能的削弱.就意味着国家专政职能的削弱,这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否。在现阶段,虽然国家的工作重心是发展经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可以削弱。近年来,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颠覆分裂破坏活动依然存在,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犯罪的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新的犯罪形式和犯罪手段不断出现,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严峻的斗争形势,公安机关必须增强敌情观念和专政意识。强化专政职能,充分发挥打击犯罪、巩固政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公安机关专政职能的具体内容包括:从专政的目的来说,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专政的对象来看,是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实行打击;从专政的手段来说,是打击、制裁、改造与监督并用。
二、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
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依法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社会作用与效能。公安机关民主职能的实质,就是保障人民享有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在本质上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要通过整个国家机关的作用表现出来,其中包括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反映的是公安机关与敌人的关系,民主职能反映的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的关系。因而民主职能是我国公安机关性质的又一个具体体现。在现阶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有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对敌专政的职能,确保国家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公安机关民主职能的内容包括:保障人民充分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享受正常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靠人民群众搞好公安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的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公安机关要想更好地履行民主职能,必须增强公安民警的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关系
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区别,是指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都有各自的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对谁专政,对谁民主。这是一个根本立场和政治原则问题,是关系到公安机关性质和公安工作成败的首要问题。
公安机关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象不同。专政的对象是敌人,而民主的对象是人民。二是方法不同。对敌人使用专政手段,而对人民实行民主的方法。
所谓联系。是指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对敌人专政与对人民民主这两种职能渗透于公安机关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项业务工作之中,两者紧密结合,不能分割。具体来说,这种联系表现在:公安机关专政职能是民主职能的基本保障,民主职能是专政职能的社会基础。只有绝大多数人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专政职能是实现民主职能的基本保障,民主职能是发挥专政职能的基础条件。公安机关对敌人的专政越有力,人民的民主、安全等合法权益就越有保障;公安机关对人民的民主实现得越充分,对敌人专政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