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

时间:2019-05-14 15:0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

第一篇: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

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

【摘 要】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 社会实践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比较少,教师往往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理解、体验和实践的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教学,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实践表明,只有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让课堂活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中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如在导入“珍爱生命”时,可列举四川地震事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在导入时,可先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把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他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活了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二、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以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有老师做出较好的范例。老师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达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的训练、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与学校中的班、团、队的德育活动,与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相关的德育活动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沟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效应。

三、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效果都在发生变化。学生对政治老师、政治课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是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才能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范文论文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第二篇:关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厦门六中

政治组 叶美珠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家做过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跃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于是跳蚤自觉的改变了跳跃的高度;科学家又再次降低玻璃罩的高度,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了,跳蚤又一次降低了踌躇的高度;如此这样,经过几次的试验后,当玻璃罩高度降低到贴近桌面时,跳蚤不再踊跃了,这时,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发现这只跳蚤竟然不会践踏,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爬蚤了。

课改实验中,专家们讲述的这个故事平实、浅显,但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特区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新颖、独特;思维与情感丰富、多样;自主性较强,自信、自重、自强,见解卓越。而我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却常常是有呼无应,教学氛围近于沉闷,过程机械、简单,甚至于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压抑。问题出在哪里?细细反思,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精心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多少正是我们成人思想的折射!甚至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所增加的每一项内容,所努力跨越的每一步,正是在不断降低罩在孩子头上“玻璃罩”的高度呢!孰不见新闻媒体时常无奈而感叹的高喊:现在的孩子管不了„„然而,摘掉“玻璃罩”后,你能猜想到学生能够跳多高?课堂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自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魅力吧。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更多是以经验化的“驯服工具论”来教育“驯服”新的经济形态下受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希望普通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育者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上能“用”,在考试中能“考”,在他们眼中,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只是一种活的“工具”。然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只是培养一些没有自主意识,不敢探索、不敢创新,不能提出问题的人才,就不可能进步;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随着国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一个人只有具备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立足社会,丰富完善自我,享受现代文明。

社会实践活动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最大突破在于打破了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专制意识”,归还学生多样化发展、独立发展的机会,激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1、丰富学习体验,增加“创造”积累

创造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实践,需要十分丰富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其中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加以运用,从而内化为知识结构的一个组成;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增加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体验过程;以及良好意志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些心理体验必将对创造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中,杏林区东浮村的学生在学习经济常识时密切联系实际,对自己生活的村庄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发现了村民们有着独特的经济来源:加工、制造、销售玛瑙饰品,并且这些经济来源占据主 要当地村民主要收入。学生不由得产生了一系列疑问:东浮村玛瑙饰品销售市场有多大?效益多高?从业人员文化、技术水平如何等等。正是这些疑问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通过调研后,他们既得到了答案,同时也深受启发:发展农村经济还需依靠发展乡镇企业,走产业化道路;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中心点,他们提出了“人性为根本,制度为生命”等管理理念及具体做法;针对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农民投资入股,技术与劳动力均可用作资本入股公司资本,走股份制公司制的途径,等等设想。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高一年经济常识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方面知识,也加深对百姓情怀的感悟,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等等。理论与经验在这里得到有机、恰当的融合。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是不同活动课题不同角度,以及同一课题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思考,给学生带来了真实、多样的体验,为开发潜能、彰显个性、弘扬主体、培育创新精神提供了可能。

2、培育综合运用资源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调动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的过程,是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有效、充分利用中各种资源的有效过程。

如“城市垃圾处理厂进岛好还是出岛好”调查研究组为了证明垃圾处理厂进岛的危害,不但调查生活社区、学校;而且查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刊物、文稿、及环境问题处理记录;考查大量环境问题造成的历史遗迹、遗骸等。以大量事实和数据突显其危害的同时,又运用化学知识,从垃圾的组成、特性来加以分析证明,针对垃圾处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观点及有效的建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就这样,在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他们整合 所学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让他们深刻感悟团结协作巨大作用,培育乐观向上的良好意志心理品质,难怪许多学生在学习心得中颇为感叹的说: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3、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的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选题上,从关注自然界与环境方面的“城市垃圾处理厂进岛好还是出岛好”调查研究;到关注社会生存与发展方面的“维权行动在厦门――关注消费者权益受保护现状”、“美丽的青春迷失在网络世界里――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查”,以及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中学生近视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青少年早恋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中学生染发问题研究”等等课题,无不体现着鲜明时代特色,洋溢着可贵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这些课题超越了教材、课堂等等窄小空间的束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对其中奥秘的探索、解析,取决于学生亲身参与调查研究的程度,积极主动投身实践的程度,这对充分发展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1、根据学习水平及特长,四――六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2、根据兴趣、能力、知识水平以及现有条件,结合所学知识,精心筛选恰当的学习主题,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设计多样而有趣的方式展现学习成果。如制作多媒体、设计小品、漫画、游戏等等

5、利用课堂教学中的15-20分钟展示学习成果。包括基本学习要点 介绍,情感渲染,激情调动,能力训练等。主要环节包括四――六人小组主持学习活动;自由提问;总结点评等。

四、建构社会实践活动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

无论从学校自身看,还是从社会以及家长角度分析,目前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依然“惟结果却忽视过程、惟分数却轻视素质、惟眼前而不重发展”。急功近利、分数为主的评价主流使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然而,教育追求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世纪的发展需要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推动。因而,实现夯实基础知识与实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成为课改实验的最为关键点。其中,创立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不失为一项有效尝试。

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特色如下:

1、注重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及学习态度评价

以建立学生成长袋为模式,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机构。评价主体一分为三,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家长的评价为辅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态度等为侧重点,对学生在每一个月、每一单元中的实践活动表现进行综合的动态评价。让社会、学校、学生都有机会自主参与评价过程,达到全方位、积极客观的监督与指导效果。

2、丰富考试形式

考试内容上,将传统单一的、以卷面笔试为主的考试一分为二,采用了面试和笔试合二为一的考试方式;考核主体亦一分为二,确立教师和学生两者同为评价主体;在面试中,注重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表达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在笔试中,增加了开放性题型,侧重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进行考核。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 某些做法确实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但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也需因地制宜,才能扬其长,避其短,为我所用。愿借此抛砖引玉,赢得课改活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04年6月17日于厦门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尤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生活化 学习兴趣 生活体验 学习体验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是有意义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关键是如何提高兴趣,兴趣从那里来。兴趣从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中来,教师要选取生活 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地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音乐声毕,我又启发道:“在音乐的海洋里,你的回忆之河流淌出了哪些片段、哪些画面?”熟悉的画面、欢快的旋律、富有诗意的问语勾起了学生温馨的回忆,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以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起老师的教诲、关爱,谈起与老师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学生的爱师之情油然而生。

又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实话实说”:说说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又是怎样面对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刚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个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刚聊天时提出,两人见面 并一块外出游玩。小刚很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我问同学们:“小刚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学生明显分成了“去派”和“不去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案情继续:小刚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禁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同意了。这时我又问:“你认为小刚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见面比较好?”学生众说纷纭。当小刚与这位网友见面时,这位网友说自己生活比较困难,向小刚提出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刚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激烈的辩论。当小刚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及其同伴的跟踪。小刚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悬念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而这又迫使学生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大胆猜想。教学内容也随之自然展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此时教师不是以真理和道德的说教者的身份轻易地评判,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标准,各抒己见。

又如,在学习《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榜样就在身边”的教学环节:你认为我们学校、班级或小组内谁的意志比较坚强?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学生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他们在交流的同时也教育着自己和他人。

再如,学习《情趣与兴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的区别,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说:爱花这种情趣,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做法。第一种人自己种植花卉,欣赏花的结苞、开放到凋落;第二种人在逛公园时看到自己喜爱的花便顺手摘下。通过这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比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第一种是高雅情趣,对社会有益,第二种是庸俗情趣,对社会无益。

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生活,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

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种生命的重要性,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教学难点,我把游戏活动“搬”到了课堂。我把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发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子的学生,并让他们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编织“生命网”。接着我问同学们:“从刚才的游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是相互关联的!”“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需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学习《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悉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了然于心。

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宽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例如,在上完《学会调控情绪》这课后,我给学生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

又如,一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课近尾声时,我布置了课外探究题:请深入自己生活的社区,调查社区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观察每个物种及每种生命的特征,写一篇调查报告。关爱生命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而应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的生活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备课不仅仅是备知识点、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生活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生活化也要求学校领导、所有任课老师以及学生家长要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真正实施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

生活化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也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永恒的追求和动力。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21:03

1、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一课程区别于他课程的特性。教师只有把握课程性质才把握课程的特质,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针。

2、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思想品德课有三个基本理念:条件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方法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3、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

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有机统一的三维目标体系,是新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教师只有认真把握三维目标,很好地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才会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实践,多数教师对课程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有了较为清楚地认识与把握,特别是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4、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标准

新课程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为基础,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组织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三方面组成纵坐标,构成了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体系。纵横坐标交互,共同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线,主线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通过学习与实践,多数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体系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心中有数,方能灵活施教,从容施教。

5、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新课标对如何有效施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等。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不断用这些“建议”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可喜的转变。

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广大教师大多能够认识评价的目的、遵循评价的原则,在评价的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且取得一定成效。

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较大转变

1、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基本能够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总目标”、“分类目标”的规定,还是对具体“内容目标”的规定,都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生活主题的要求,确立并努力落实“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努力贯彻“三贴近”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和实效性。

在情境的设置上,能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课堂练习能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活动方式上,注意启发性、开放性与探究性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4、在教学手段上,注意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改过程中,许多教师注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四)多数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有明显改进

1、评价内容更全面

以往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只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新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新的教学评价是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性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动促进作用。

3、评价方法多样化

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和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评价方法除了笔和纸测试以外,还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这样利于对被评价者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不但可以评价结果,而且可以评价过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不力

课程理念是构建新课标、新教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没有新课程理念指导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基本理念理解与把握还不到位,或者这些理念还没有转变为现实的教学行为,如:教学过程中,情景设置远离学生的生活;教育目标偏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课程追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不够;教学评价只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等,致使课程目标得不到贯彻落实。

事实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归因为是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学习、领悟、贯彻不到位所致。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新课程、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具体教学行为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学习、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强化。

(二)目标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尺度。但有些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把握目标的能力较弱,不能从整体上对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关系进行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有的三维目标含糊不清,相互错位;有的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的甚至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自由放任。这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驾驭和处理教材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未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有的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结构体系、内容呈现方式及主要特点等不甚了解;有的教师对教材主体单元的逻辑层次、各个模块的功能认识不清;有的教师对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把握不准„„表现在教学上:在教材处理上有的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不能灵活整合教材,照本宣科;抛开教材,任意“发挥”等等。处理把握教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提高能力当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仍较为突出

尽管从总体上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教学效益有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

1、教学互动性不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缺乏应有的广度;探究活动不充分,不深入,似蜻蜓点水,缺乏应有的深度。

2、情景设置缺乏思维深度,缺少探究价值,“精品”意识不强,多是浅层次的“重复建设”。

3、重形式,不重实效,媒体运用、“讨论”、“辩论”、“表演”、“体验”等,意在“表演”“走过场”。

4、重视现成结论,忽视学习过程,不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体验,引导学生参与也多是教师“抢”“逼”“围”,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5、受到事先设计好的活动程序的束缚,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且对生成性的问题置若罔闻,不能有效利用。

6、课堂即使评价笼统而缺乏针对性,多“很好”、“太棒了”、“为他(她)鼓掌”等等,不能给学生以准确的切合实际的鼓励和指导。

7、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五)教学评价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虽然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注意了多元化,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了发展性评价,但在日常评价中,重知识性评价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一些较好的评价方法没能长期坚持下来;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规范、可操作、比较合理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继续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和指导力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适应新课改,推进新课改,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可进行再培训,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理论方面的、课标和教材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教法学法等方面的专题式培训;可以搞区域、校际教研与交流,组织和建立区域联合教研网络或者学习研讨共同体等,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学共长,共研共进。当然,教师的培训需要各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

1、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标准意识,用课标指导各种教学活动。教材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教师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教学,那种抛开教材,另起炉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允许的。当然,教材为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2、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机统一整体,教学中应鲜明的体现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安排与处理要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要为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服务,切不可以知识为中心,喧宾夺主。

3、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指导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提高。在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乏;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

4、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学中,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等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方法要服务于课程目标意义的实现。努力克服重形式轻内容、以形式代内容的倾向。

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离不开预先精心的活动设计,离开预设很难有精彩呈现。而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即在教学中,随时都会生成很好的教育资源或契机。所以,教师要精心地、全面地进行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从容地面对学生,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以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转变教研方式,加强校本教研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好形式。各学校、教研组要着重研究学科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评价。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理念,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大大探索与试验。要借鉴各地区、各学校总结出来的好的评价方案,逐步完善本地区、本校与新课程配套的学科课堂评价和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多元主客体评价方式,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积极开发有实用价值、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资源

加强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学特色的体现,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各校教师应根据当地地域文化实际、学校教学实际、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育活动更加灵活,使教学形式更具特色,使教学效果更突出。

第五篇: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适应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是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需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逐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追求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新课改提倡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的重要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应以生活化课程观为指导,强调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初中学生正处于的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心理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渴望从心理上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处于从探索外部世界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因此,思想品德课程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生活问题为线索,帮助学生面对和处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机整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适应学生生活需要的进行科学设计,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追求教学目标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生活化就要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在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更要突显对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这就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下面本人以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情趣,培养乐观幽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觉陶冶高尚的情操。能力目标:自觉运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追寻高雅的生活,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知识目标:知道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追寻高雅生活的重要条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知道自觉陶冶高雅情趣的不同途径和方法。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

(三)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经历与发展需要为依据,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能够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活内容。首先,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建立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之源。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个子目“丰富的文化生活”,我设计了“晒晒你的文化生活,分享你的快乐”活动环节,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真实的丰富的文化活动照片制作成视频专辑。如文化类:看书籍杂志,网上阅读、书法、绘画、摄影、演讲;文艺类:唱歌、跳舞、弹琴、看影视剧;体育类:爬山、游泳、打球、骑车、下棋;生活休闲类:种植花草、饲养动物、收集邮票等的照片。将学生文化活动专辑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从自己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中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来源于生活本身的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其次,善于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课堂导入环节,我从我校尚“品”文化吉祥物优雅女孩的“品”字发夹和大气男孩“品”字发型的形象设计共同点设问:他们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找出“品”字设计。设问:他们设计蕴含学校对同学们怎样的期待?学生回答:“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品位的育新人!”设问: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这样三个问题紧扣我校“品”文化导入课题“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我在《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个子目“丰富的文化生活”我还收集了学生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的图片及资料,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诵经典朗读比赛、书法比赛、运动会,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领悟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也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再次,捕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教学中,我引用了公益广告《好人就在身边》视频,展现最美农民工王俊旺与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英雄官东、最美司机吴斌,还有最美清洁工、最美护士等“最美中国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认识到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目标。最后还要进行“评选最美班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推荐“最美班级人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好人,见证感人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个人生活中都可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追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灵活多样的操作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一些生活化的可行性强的活动方式,如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谈,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以撰写小论文、做手抄报,调查报告等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实现课堂从教室到社会生活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情境表演、现场直播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道德实践。如上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要求学生对各个相关人物进行访谈,做好记录,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我设计了现场才艺展示活动,学生可以表演舞蹈、书法、绘画、乐器等,尽兴展现才艺,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高雅的境界,带来美的感受,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育新学校)

下载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邓文婷 164078 一、调查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传入及影响,以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不全面,导致全社会的信......

    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棵相结合的思考

    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思考 摘要:支教是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一言一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一言一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根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思品课教 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

    思想品德课论文有效教学论文: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思想品德课论文有效教学论文: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关注有效教学,做到花时少,收获大,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有效教学也......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独特的作用。而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的......

    初三思想品德课复习方法与技巧

    初三思想品德课复习方法与技巧思想品德课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 一、全面复......

    初三思想品德课复习方法与技巧

    初三思想品德课复习方法与技巧 思想品德课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 一、 全面......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案与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案与反思 ——生命的奥秘 蓬江区杜阮镇龙岭小学黄国旋 “以学生为本、以贴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