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性恋研究综述
同性恋研究综述
艾福娇 陈秀兰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
同性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要端正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同性恋。本文将综述各位学者的研究,向读者剖析同性恋的历史渊源、内涵和性质、同性恋的成因,并探讨对同性恋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同性恋,历史渊源,性质,成因,态度
“同性恋”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像张国荣坠楼事件,曾经掀起一片对“同性恋”问题的激烈探讨。我国学者于1989-1990 年对两万名国人调查, 发现中国当代有7.6% 的大学生、2.54% 的已婚农民有同性恋行为(上海性社会学中心刘达临等)。1991 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京市成年男性中2%-4% 是同性恋者。据调查统计,素质型同性恋约占中国人口的2%,约3 000 万;如果加上有同性恋感情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3%-3.5%,约4 000 万人左右。同性恋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承认同性恋的存在,我们要端正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了解同性恋。本文将借花献佛,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向读者们剖析一下同性恋的历史渊源、内涵和性质、同性恋的成因,并探讨对同性恋的正确态度。
一、同性恋的历史渊源
吴奇曾在《古希腊的同性恋》论述了古希腊的同性恋的奇异现象: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关系尤其是男童之爱在古希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人们对婚姻中的性关系以及男女间的性爱关系并不表现出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热情,而处于理论和道德关注中心的是一个自由的成年男子和一个参与未来城邦管理的还未长胡子的男童之间的性爱关系[1]。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下史和野史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像脍炙人口的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下不忍惊醒共寝的董贤“断袖而起”的事实,实际上就是同性恋的现象。另据考证,自我国商代的“比顽童”到清朝的“象姑”,各朝各代都不乏同性爱者,尤以宋代为最盛。而且,像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金瓶梅》等名著中都有对同性恋现象的描写,更有《品花宝鉴》则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的。
在中世纪,出于《圣经》的训诫,同性恋行为被当作重罪受到严厉惩罚。但是,在教会独裁时代,不仅是同性性行为,即便是异性性行为也受到压抑,因为它们都是肮脏的肉体行为,都是人类堕落的体现。所以,同性恋并不比异性间的通奸更坏。世纪末~19 世纪初,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同性恋行为被病理化,同性恋者被当作性倒错者、越轨者。到19 世纪,这种观点占据了上风,并且“创造”出了“同性恋”这一专有名词。人们将“同性恋”与“正常”性行为区分开来,同性恋被视为反常的性取向,同性恋者被认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存在。
弗洛伊德1935 年就提出了同性恋并非疾病的论点, 但是到1973 年才被多数精神病医生所接受, 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出去,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制开始松动。
西方自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同性恋者权利运动”为理解同性恋增加了更多的变数。人们把歧视同性恋与政治压迫联系起来,在反抗“同性恋恐惧症”的同时,对同性恋作了全新解释。他们把同性恋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对抗父权制的传统观念。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各国关于同性恋的法律开始明显放宽。1992 年, 联合国卫生组织才做出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出去的决定。90 年代后出现的“酷儿理论”更是异军突起,既挑战对同性恋的污蔑,又反对肯定同性恋的主张,向一切“正常”、“常态”以及既成规定发起攻击;他们反对“存在”(being)只强调“行动”(doing),主张“建构”而反对“本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个人,把同性恋看成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认为同性恋与道德无关。
二、同性恋的内涵和性质
“同性恋”概念最初是德国医生Benert 于1869 年提出,他认为,“同性恋是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的现象。”
人们根据对同性恋的研究,将同性恋分为:真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精神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也称素质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者的身心素质上与普通人相比有极大的不同,他们大多具有较多的异性特征。他们的性活动不仅仅是感情之间的吸引和依恋,而且还包括肉体上的性行为。假性同性恋,也称为境遇性同性恋。通常指由于长期生活在与异性隔离的生活环境中,如军营、海轮、监狱等地方。由于没有合适的异性伙伴,而把同性作为满足自己性欲对象的同性恋者。这类同性恋者主要是由生活情境造成的,一旦生活情境改变,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情欲对象,与异性相恋。精神性同性恋,称为同性爱慕。这种同性恋只表现在个人精神上,把对同性恋的欲望存于心底或幻想、梦想之中。
二、同性恋的成因
同性恋, 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反常、病态、罪恶与犯罪,后来就同性恋是否属于心理障碍,很长时间国内外对此也有许多争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越来越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变态行为,社会应对同性恋采取宽容态度。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同性恋者生活的一种非健康状态。所以,了解同性恋的成因,对同性恋者本人,及关注他们人群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同性恋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生理机制说”和“社会心理机制说”。
(一)生理机制说
生理机制说认为,同性恋是由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决定的。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谁是同性恋,谁不是同性恋。克尔曼的研究发现, 对单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为100%, 而对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不足15%。对此结果,有人提出质疑。美国的海莫等人发现, 异性恋兄弟在染色体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 同性恋兄弟的基因共有率则高于。这一研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染色体。对此进一步的研究是以对同性恋兄弟为对象的分析, 表明至少有一个与同性恋有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这一区域。而研究小组对女性同性恋者的研究还初步显示, 女性的性取向也是受基因影响的。目前, 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证明, 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 即性取向的全部遗传力对于男子来说大约是, 对于妇女来说约为。川性激素因素方面。维兰尼等人发现, 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翠丸酮比异性恋对照组少, 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的翠丸酮则比异性恋对照组多, 对此有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川等人于、年发现, 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期, 雄性激素的过多或过少, 对性别的分化大有影响。「司但也有实验表明, 给男同性恋者补用肇丸激素的结果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 只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川另外, 有人指出, 每个人都有男女两性的性激素存在, 当这两种性激素的分泌失调时, 则可产生性取向的变态。阁可以说, 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 但仍难以确定, 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另外, 酗酒、糖尿病也足以使翠丸酮素降低, 在检查过程中容易造成混淆。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 还有人研究了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少数研究者宣称, 已在下丘脑中发现了控制男女两性性反应类型的脑中枢, 其中最著名的是列维关于影响男子同性恋的生物学证据的发现。
(二)社会心理机制说
社会心理机制说,则否认器质性原因,认为同性恋是成长环境和心理冲突造成的分支学说比较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男性的同性恋行为是“性倒错是俄狄浦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2 ];而女同性恋则是由“阴茎嫉妒”造成的[3 ]。行为主义特别重视偶然事件和特殊经历的影响,他们认为,青春期发育开始以后,青少年在性生理上开始成熟并产生性冲动,可是在现实条件下无法通过正常的两性活动获得满足,如果在此期间偶然通过同性的性行为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同性性行为产生强化,在反复强化之下就会形成同性恋。
另外,我国学者李银河提出的“空白占据理论”和行为主义的思想较一致,认为认为是非常态下的同性性行为占据了性取向上的空白。而“特殊经历说”则认为,当个体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一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异性交往得不到正常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诱发同性性行为,进而发展为同性恋。
对于同性恋的成因问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这些理论的探讨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同性恋的本质,消除了一些人们对同性恋的误解。
三、结束语
同性恋的发生,并非社会开放的结果,它是在历史长河中早就存在的。从中外的文化长河中,我们找到同性恋的许多星星点点。所以,同性恋的发生是必然存在其客观原因的,对同性恋者采取歧视、排斥、压制态度是不对,而宽容、理解和帮助对同性恋者来说,是非常必需的。明确这一点,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更是极为重要的。另外,我们也发现很多同性恋者自己其实也是情非得已,多少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这种爱恋,只得通过手术将自己变性,多少人因为同性恋而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自杀,还有多少人因为同性恋而犯罪。所以,宽容又不等于不管不顾。综合各同性恋成因的研究,特别是心理机制学说,我们发现,儿童的成长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同性恋的成因研究,也提示了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在我国大陆还只是被大家提及,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是值得大家,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件事情。参考资料:
[1]吴奇,古希腊的同性恋,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 卷第3 期2007 年8 月;
[2]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EBöOL ].h t tp: www.xiexiebang.com;
[3]汪新建, 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 ].医学与哲学, 2002, 23(4): 1-4.;
[4]余放争、杨国纲、余翔,同性恋国内研究概述,医学信息2005 年12 月第18 卷第12 期;
[5]周荣祥,揭秘同性恋,《性·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
[6]饶夏,同性恋的社会心理诱因及其健康状况,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7]李阳、张延华、张海霞,《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年6 月第28 卷第6 期总第334 期;
[8]王乃信.当前国内对同性恋问题的不同观点[J].医学与哲学,1998,19; [9]倪晓日方,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红河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2003。
年12月。
作者简介:艾福娇(1983-),女,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陈秀兰(1984-),女,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第二篇:同性恋论文
演讲稿:关于大学生群体中同性恋群落的调查
还原他们的世界
——以《北京故事》和《蓝宇》浅析中国同性恋现象
文学院 文学072班 0721110XXX 纠结井
摘要:同性恋文化现象不是一个新兴文化现象,而是古而有之的社会现象。伴随着这一现象存在的是带有非主流色彩的同性恋文学,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同性恋文学也可以追溯的遥远的古代。但对此主流社会却一直持冷漠歧视的态度,在社会伦理层面也对之构成了绝对的压抑和否定。当代社会同性恋文学致力于以一种异于传统世俗的眼光去反映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表现并非变态也不病态的同性恋之爱,为普通民众对同性恋者的生活感情方式有所了解,从而能以一种平常心去宽容对待社会上的同性恋者。本文试结合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执导的《蓝宇》及其原著《北京故事》为例分析关于中国同性恋文学中对同性恋进行的一些人性思考和感情挖掘。
关键词:同性恋文化 蓝宇 北京故事 同性恋之爱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现象,它同异性恋一样,是人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根植于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土壤之上的是同性恋文学,可以说同性恋文学承载着这种社会的亚文化。在我国四千年的历史中,正史和野史中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大量记载,更有脍炙人口的“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战国)、安陵君(战国)等历史人物和故事的记载。我国纯粹的同性恋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六朝,至阮籍发端,后人以同性恋为题材的作品相继出现,小说中对同性恋现象的描写也不少,如《红楼梦》《金瓶梅》等,更有《品花宝鉴》一书,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
在当今更加注重思想自由发展,人性自由解放的时代,同性恋群体隐匿于社会大群体中,伴随着这种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同性恋文学也再一次浓墨重彩的走进我们的视野。近年来,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也纷纷被搬上大银幕,如由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台湾著名作家李碧华女士的作品《霸王别姬》,张元执导的王小波编剧的《东宫西宫》,以及由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改编拍成的获奖影片《蓝宇》,另外的一些电影如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李安先生执导的影片《断臂山》等等。大量的同性恋作品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一非主流的文学现象。
《蓝宇》的原著是网络小说《北京故事》,这是一篇以中国大陆十几年的发展为背景,以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为内容的小说。作为一篇同性恋文学作品,在一些读者的眼下它不免带有一些色情的色彩,尤其是对于那些带有传统批判排斥观点看待同性恋现象的人,更是会觉得这部小说中一些情色性事的描写恶心低俗,但是若以客观中立的眼光去抓住整部小说的情节轮廓,进而感悟其灵魂,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相当动人的有关人与人之间真爱的故事,且这个故事时发生在异于常人的同性之恋间。以下试结合小说《北京故事》及改编的电影作品《蓝宇》从三点浅析同性恋这一社会文化形象在文学中的表现。
一、肉欲的寻欢
文本故事是以主人翁陈捍东的回忆性自述的形式讲述的。陈捍东是一个地道的北京高干子弟,80年代末期下海经商,他说着地道的一副玩世不恭的北京话,玩着地道的奢侈的休闲娱乐,是物质殷实的商人。他的经济地位为他有能力去找“朋友”“玩儿”奠定了物质基础。而蓝宇是刚到北京念大学的穷学生,在急需钱用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捍东,当时的他只有十六七岁,可以说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完全没有成熟的性需求和情感诉求。是陈捍东教会了他这些成人世界里的事。
据史料记载,自从刘邦开始,除了极少数之外,汉代几乎每位皇帝都有一定数量的男子作为其性爱对象,可见中国古代的同性恋现象常常出现在物质生活或文化品位相对高的群体中。在八十年代末的中国,一些社会上层人士可以说是把找同性作为性交对象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虽然广义上的同性恋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但笔者以为这种行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行为,正如不能说嫖客与妓女的关系是恋爱关系一样。其实很多的同性恋是从肉欲的寻欢开始的。他们只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生理上的刺激和快感,是受与生俱来的欲望的驱使。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性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为异类,透过对未曾明显表露之性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性恋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性之人的原欲执著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占的地位并不比对异性的原欲执著小。①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双性恋者认为他们从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更能给他们带来快感。陈捍东可以说是一个双性恋者,他在和同性交往之前有过已经有过很多和异性交往的经历,而却为寻求新玩法才开始接触到男性伴侣的,这是他生活中的一种物质生活满足后追求的享受性消费,对他来说是一种“玩法儿”。
而陈捍东的玩放之于蓝宇身上,不免让人觉得这个男孩子很无辜。空白占据理论认为,性行为方式和性角色认同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回事。人们可以在认同了某种性角色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性行为方式还是空白。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就大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生的性取向。而且从现在对同性恋成因的后天环境论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同性恋的一个可能性因素。文本中蓝宇的家庭是有过裂痕的,这使得他的心理成长环境在阶段上受到过影响。但是更准确的可以说是陈捍东把蓝宇带上了同性恋的路。在这里,我们不好评论说是一个富人的消遣毁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而此处反映的其实正是现在社会上很多同性恋群体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具有感情色彩的关系在男同性恋的全部关系中所占比例甚小,至少在那些常到社会上走动的人们当中是如此。不少调查对象都有过同几十人、数百人性交的经历,但其中真正具有感情色彩的关系仅有几次而已。我们不否认同性恋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但是单纯追求性生活带来快感的这样一种寻欢作乐的游戏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因为它不受具体社会习俗与法律禁令的制约,所以不利于传统社会单元结构的构建,容易造成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单纯肉欲的寻欢算不得一种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与崇拜,我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二、同性之爱再审视
小说以金钱为始建立起陈捍东和蓝宇之间的关系,带有相当的现实性和残酷性。但是正是通过有物质向情感的渐变和转换才使得后来建立在二者之间的情意至深的同性恋关系晓得更加的真实感人。让读者不得不用换一种公正客观或者说是人性的态度去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同性之爱加以再审视,剔除歧视不公的目光。
英国同性恋文学的早期探索者著名作家DH.劳伦斯认为,同性的爱同样能创造生命活力,在他的作品中细腻生动地展示了同性性吸引所带来的强烈的力量。主人翁之一的陈捍东是个体形健壮且有成熟味道的北京男人,在上流社会圈子的活动使他对一切关系的处理已经相当熟稔;而蓝宇是初来乍到的东北农村大男孩,他年轻单纯,带着些许的青涩,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赋予他惹人怜爱而略带忧郁的气质,他需要钱,却怀着自立自强的心理,不拿钱来作为自己情感的交换,他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干净朴实的情感关系,虽然他知道他和陈捍东之间的关系对于陈捍东来说只是一场交易一场游戏。第一次的接触后,还处于青春期的蓝宇的生活已经被较他年长的陈捍东所开启和改变了,他轻而易举地被这个成熟男人所吸引,产生了迷恋的心理。而他吸引捍东的正是他这种异于自己交际范围内人群的“处男气质”,他憧憬中有过的童真,有一定的自恋成分。从美学角度看,这可以说是二者间男性美的相互吸引,也是一种人格的相互吸引。李银河认为,同性感情与异性感情之间的区别之一在于,由于同性恋爱一不可能组织家庭,二不可能生育子嗣,其动机与异性恋爱相比,显出一种更加一追求快乐位目的的性质。换言之,同性恋爱双方的互相吸引,更多来自个人先天的特质,如相貌、体形、年龄、气质等,而较少来自个人的社会属性,如地位、职业、家庭背景等。所以在看待同性之爱时,除了那些完全不看对象只追求纯粹性生活的同性恋者,不得不说它是符合对美的追求的,而对美的欣赏与追求是应该无国别同样无性别之分的。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兴趣高雅的男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尚未成熟的英俊少年比异性情侣更能燃起他们炽热的感情之火,他们有着姑娘似的腼腆、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男子汉的气质正处于含苞待放之时。这种爱远远超出了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柏拉图甚至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感情的真正贵族与骑士形式。这样来看,陈捍东和蓝宇之间的爱情形式不免有些许符合古希腊人眼中的真爱,因为相互欣赏而产生吸引以至后来的依恋。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从这个观点出发,对不同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对异性的感官反映,这种反映是没有必要和他人重叠的。而美是客观的,我们毋需也不应该去抹杀和否定人对于各自审美偏好的诉求。这也是推崇人性解放和自由的所应遵循的。无论是文本中对双方体格外形及神色气质的描写,还是电影中通过对人体的一些有形展示都透露着男性的健康美的质感。而有的读者或观众会认为这些描写和展示无异于低俗的色情描摹,有的影评人甚至认为认为《蓝宇》开场即向观众展示两个男人的全裸,让二人交流性感受,完全是导演希望籍此抓观众眼球的主观意愿的表现。另外整出戏只是在表现陈捍东和蓝宇二人任性的分分合合,既没有多少感情的黏合力,也没有什么戏剧的张力。除了肉感之外,毫无情感和灵感可言。而笔者认为,电影由于时间篇幅的局限所要容纳的故事对于表现二人感情由金钱关系向恋人关系的转变确有不足,小说中虽多了许多事件情节的叙述,但是在一些性描写的段落确实没有达到一些读者所追求的高雅,但是这并没有对文本及电影主题的凸显造成致命的阻碍。反映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也是不完美的,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的一种形式也只是能做到相对完美,它既可以是对生活的写实性描摹,也可以是高于生活的美化。我们作为观众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东西,如此才能得到不同的领悟。
除了在同性恋之爱审美方面的再审视外,还要抓住的灵魂性的东西毋庸置疑是感情。感情永远是最能打动观众心的,带有足够的力量可以融化人们心理冰山。文本中两个主人翁前后经历了几次分分和和,在这个过程中蓝宇一直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因为从一开始二者的心态就不同,地位也是不公平的。对于捍东来说他是在玩儿,那么在其潜意识里蓝宇就是被玩儿,他可以有很多玩儿的对象,并且不会认真;而对于蓝宇来说,陈捍东这个男人是打开其情欲之门的人,而且这是个有钱男人,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力,一个有能力的男人必定有他的魅力,单纯的他一投入便是百分之百的真感情。蓝宇对陈捍东的这种感情和异性恋中对对方的爱慕情况是很相似的,不难理解。而虽然陈捍东最初的动机只是玩儿,但是从蓝宇那反馈给他的却不是游戏,这就让他预备好的游戏没有办法按规则进行,而且蓝宇性格中真诚坚韧自强及那浓郁的忧郁气质打乱了他的阵脚。这一切驱使着这两个在社会身份上属于相同磁极的人跨越了社会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真心相爱了。真正的爱情是以性为基础而产生,但最终都是独立且高于性而存在的,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之间。在蓝宇经历了一次**事件而活着再次出现的捍东面前时他们用肉体证明彼此还活着的情节,陈捍东说出了对女人都难以启齿的“我爱你”。以及在陈捍东因为行贿、参与走私,非法集资等事入狱,蓝宇花尽自己所有的钱去救陈捍东,使得他免受牢狱之灾,开始了从头再来再也不计较任何束缚在蓝宇租的小房子里开始了新生活。还有最后在蓝宇意外身亡时,陈捍东的悲痛欲绝的情节。这些都表现出陈捍东终于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对于同性的蓝宇的这种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同性之间灵肉交融的情致和体现心灵自由的性爱,它脱离俗世的金钱、地位等评判体系,是真真切切的爱的存在。
在电影《蓝宇》中,也许最能征服观众的一场戏是陈捍东被释放后他们去到远郊,陈捍东坐在街边的长椅上,蓝宇就站在捍东面前唱起了他们都很喜欢的《你怎么舍得我难过》。那个场景是冬天,蓝宇一边唱,白气一边被呼出来,阳光很柔和的照在捍东身上,他浅浅的笑着也跟着蓝宇一起哼着。男人与男人眼中的柔情蜜意被诠释的淋漓尽致,全然不逊色于异性之间的情意,这种爱不会给人恶俗变态非正常的厌恶感,而是和人世间所有的爱一样闪着圣洁的光。故事时着力在感情这个维度上去挖掘去反映同性恋之间的不异于常人的爱,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同性恋也是一种爱情的事实。
三、常人态势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同性恋处于一种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不被宽容的社会观念中。它虽然没有合法的地位保护,也不算违法,但却被普通民众鄙视为不洁,为怪物,不道德的社会丑恶现象。世俗这把利剑的锋利度是不可小觑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歧视的力量要远大于法律的作用。即使是一些同性恋者也无法接受自己的行为和身份,脱不了传统世俗的眼镜。而置身于这样主流的大环境中,当事人也很难脱离缠在身上的人际关系网。故事中途陈捍东遇到了自己认为合适结婚的对象,他几乎没有做太多挣扎的选择了结婚,而且为了让自己心里上减轻负蓝宇的愧疚感,他还介绍蓝宇去找精神病学教授接受治疗。可见他潜意识里遵循的还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虽然在他遇到后来的妻子林静平时已与蓝宇有了较为稳定的感情,但是这还是没有让其正视与蓝宇在一起的这种生活方式,即同性恋的生活方式。除了他的观念,社会地位,他身后的老母亲一家人都在看着他,他是家里的长子,是个成功的商人,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身份的扮演上来说他是个男人,他要通过女人,通过结婚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他几乎是很难去违背传统家庭观及对自我身份的社会认同去一直经营其同性恋的潜生活的。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所以现在社会中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性恋者在表面上是会选择和异性结婚的。可见同性恋这一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大众眼睛里,也或多或少的藏匿在同性恋者身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对许多现象都存在着这种普遍的大众狭隘目光,无法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及理性的心智去看待和思考出现和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小说文本中蓝宇却道出结婚是对同性恋这一生活方式的不尊重。他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大多数人最后都选择结婚,那没有意义,也不道德。”他用了不“道德”这个词来形容同性恋者选择和异性结婚的行为。但是在大众眼里同性恋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破坏了社会伦理秩序,反常态,不符合社会规则。很明显二者的衡量尺度是全然不同的,蓝宇站在了追求人性自然发展的立场,认为违背自己身心需求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推崇的是一种个人价值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而非让人性对社会认同化的迂腐屈服。这是一种带有先进性的现代人越来越崇尚的标榜个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故事中陈捍东的好朋友刘征及其妻子对陈捍东和蓝宇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表现出常人态势的,虽然小说或是电影中对二人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做出解释,但我们不妨把之当作一些良性的暗示: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眼界较为开阔的人能够对同性恋者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同性恋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受到我们异样目光的对待。甚至于在最后蓝宇因为意外事故身亡,捍东妈看到精神几近崩溃的捍东时也流露出对捍东及蓝宇之间感情的默许的情感。说明同性恋并不是一种不能被大众感知和理解的一种行为,只要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情感和生活方式都是我们应该予以尊重的,这就相当于是在尊重人权,尊重爱的本身。在结尾作者安排了蓝宇的意外死亡,而不是与陈捍东由此开始长期甚至是类婚姻的生活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一个刻意的安排,因为按社会现状来说,同性恋在一起保持长久关系的是相当之少的,没有法律约束的同性“婚姻”给他们自由,但也令之缺乏保障。另外得不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必定会对他们的幸福生活带来干扰和障碍,也许最终还是以分手收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为同性恋者营造一个正常的社会舆论氛围及他们正当权利保护的合法化。
结语: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同性恋只是一种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不仅是一些同性恋者对自己生活的看法,而且也是应该是当今社会中相当大一部分异性恋者需要认同的观点。蓝宇和陈捍东二人的爱情故事展示给我们的只是中国同性恋现象中一个并不完整的截面,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浅析,可知作为同性恋文学该作品试图通过艺术真实的反映同性恋者的身理和精神的状态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对同性恋行为进行人性自由发展的思考和其情感的探索,传达出美和爱的包容性和普遍性,从而让大众真正认识同性恋,受到公正宽容的对待,不必压抑,不必再埋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环境,完全可以自主地顺时度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善自为之,保持良好的心境,过上和异性恋者同样正常的生活,安度一生。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李银河 他们的世界(电子书)
3、李臻 尊重他们的世界——读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
4、李银河 酷儿理论面面观 《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张芸 电影 《断臂山》与《蓝宇》的性爱表现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3月第13卷第1期
6、王玫 赵鹏云 试论魏晋六朝文学中的同性之爱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7、陈薇 冯钧 二十世纪初三位英国作家作品中的同性恋现象研究 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5期
ps:本来想花两个星期倾力打造的论文,结果花了两天的时间完成。可以说又成功的制造了一篇垃圾。还是抓不住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不知道自己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又怎么才能成功的用理论去支撑自己的观点,把想法简洁的表达出来,还是写到最后成了凭空的想象~混乱了又混乱,只能思考再思考,不断的用知识填补自己,才能有所提升。无论如何,还是要尽力去写每一篇文章,无论过程再怎么艰难,总是会有收获的,这点我一直相信。
第三篇:同性恋之歌课程论文
题目 由同性恋电影想到的
姓名与学号 3090104136杨威
年级与专业
自动化0901
所在学院
电气学院
作业成绩
同性恋之歌
Chapter1蓝宇
开始的开始是事业有成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陈悍东,故事的另一主角是带着大学生标签为了美国梦迫不得已出卖肉身的蓝宇。第二次碰巧见面的时候蓝宇精准地道出了再有三天他们就四个月没见到了,临走的时候陈悍东把自己的围巾围在蓝宇的脖子上。满荧幕是这样的情节,我是说就像一个女人固执地喜欢上一个男人,不管是在一起互相甜蜜还是分手前彼此的争吵。之间有第三者的插足,说明同性恋之间碰到的感情问题也如异性恋一般正常的同时也让人更加感觉到陈悍东还未意识到他是真正喜欢蓝宇。一个与蓝宇有关的消息让陈悍东挂在心上,陈悍东第一次放下自己大男子的强势去主动关心蓝宇。下一个情节出现:陈悍东遇见一个吸引他的女性,而且他以为它可以给她带来婚姻的幸福,于是陈悍东结婚。再后来是陈悍东生意危机同时已经离婚,再次与蓝宇碰巧见面,彼时蓝宇已经是个工程建筑师重新抱有去美国的最初的梦想,有自己的生活,起码是很正常很阳关的生活。陈悍东出现,他们又重新在一起,像原来一样。或许应该说比原来更好:经历一些事一些其它感情经历陈悍东终于意识到自己是爱蓝宇只爱蓝宇。或许应该说比原来还要坏:陈悍东因经济问题几乎判刑。峰回路转的是蓝宇用以前陈悍东花在他身上的钱救了陈悍东,但就在所有人以为疙瘩解开幸福终于顺利的时候,导演用百用不爽的转折方式——车祸结束了蓝宇的生命。最后的最后是驾车戴墨镜的陈悍东独白说每次经过蓝宇出事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看个不停,以及脑海中浮现般镜头切换般翻转个不停的那些让陈悍东伤感让故事伤感让我们伤感的桥段,那一刻我几乎想到命运。
亲爱的你好想在见你一面/为什么留下这个结局让我承受/最爱你的人是我 1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Chapter2 春光乍泄
第一个场景开门见山地表明了立场:他们就是同性恋。第一次开口就说出了那句著名台词: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来过。我来排一下序,远离台北的地方没有世俗的眼光没有家人的态度没有异端社会的格格不入,何宝荣和黎耀辉却在布宜诺斯艾里斯迷了路。可是他们根本不像要强烈到达目的地的,像寻找瀑布的一路上,慵懒得几乎没有心情。何宝荣依旧是那个浪子形象,游戏人生醉生梦死像阿飞像欧阳锋。梁耀辉挣钱做饭看伤口完全是被依赖者,他就是爱他,任他怎么做都是爱他。他也知道他爱他,于是怎样都敢去放纵。梁耀辉说何宝荣受伤那段日子是他觉得最高兴地,梁耀辉说不知怎么的那个夏天很快就过去。何宝荣只是把送他的表扔给他就走开,只待梁耀辉在他走后看他诱惑的背影。何宝荣只是在想要依赖的时候那么顺其自然好像忘记了之前对他的伤害,“我好想要你陪我一下”。环境是嘈杂的听不懂的鸟语,没有翻译的必要,还有夜景下匆忙的色彩匆忙的城市,只有个角落的小店与梁耀辉换来换去的工作环境。本来就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世界,在梁耀辉眼里何宝荣才是他唯一的世界,电影没有触及任何另外多余的人物故事情节。张宛的出现就是为了离开,让梁耀辉从他人之逃避理由想到自己回归理由。于是“我终于来到瀑布,我突然想起何宝荣,我觉得好难过,我始终认为站在这儿的应该是一对”说的时候是最后的伤感,应该已经决定回去了,或许他再也听不得那句杀伤力极强的“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来过”。梁耀辉回到了那个正常的城市,开始想见到父亲会是怎样。何宝荣在梁耀辉住过的房子里,修了台灯,对着瀑布发呆,抱着毛毯伤心欲绝地哭泣。
Chapter3 断背山
两个牛仔在共同放牧的断背山定情。天空幽蓝 树林有层次感 苍穹 银光泄地 篝火 威士忌 帐篷
烧烤,暧昧的背景里的杰克恩尼斯。最是分别之后,他们又进入彼此的生活。最让人感到压抑与隐忍的就是,彼此隔开过上看起来毫无交集的生活,有各自的家庭有各自的生活中的烦恼。即使明明知道感情一见就喷薄而出,杰克恩尼斯的选择还是在社会的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过相互有见一面的高兴、有过真希望能忘记你该有多好的纠结、有过因为对方工作等耽误而取消见面的无奈、有过面对自己形式婚姻的自责,总是不能够两个人都同时同样勇敢。看恩尼斯和杰克越来越老,感情不变,一样的断背山一样的钓鱼时光一样每月见一次面之后回到原本自己的没有爱的婚姻,一样的期待下一次见面。最后一个场景:恩尼斯去到杰克的旧房子看到那件打架时流血的衬衫,然后在他听到女儿结婚消息之后,对着那件衣服:Jack, I swear„„
最后一行字幕: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这是我目前为止看的三部同性恋电影,花了这么写文字来描述自己理解的剧情,好像与同性恋无关。我觉得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是觉得他们的爱情与同性恋的身份无关,也就是说我已经把他们归入了我自己字典中的爱情概念。在我看蓝宇对陈悍东的一举一动每件事情中他的表现,我相信这就是爱;当我看到无论何宝荣怎么做梁耀辉还是会回到他身边,以及最后离开是有多么的泣人泪下,根本就是现实中所谓正常爱情人在做有关爱情的决定;当我看到杰克与恩考斯的共同经历,我觉得我能感受到以前听说的男男之恋比男女之恋更加让人着迷。如果就是因为他们的性别就剥夺了他们相爱的权利,是不是人类主动在同伴身上附加的不公平。谈恋爱时候对于性取向的选择,要比是否真爱要简
单得多。而无关紧要的性生活问题人们又凭什么在哪里凭空想象,与你无关。同性恋只是社会发展到此贴在人们身上的世俗标签,一开始就毫无原因地笼罩着人们,在这个科学发展理性蔓延的社会不问为什么就去相信怎么就没有去怀疑一下这问题本身的荒谬呢。还好,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
同性恋的历史*:
起初的时候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异样的关注。然后是因为宗教的因素,才被贴上罪恶的标签。十二世纪,对同性恋的敌意开始在通俗小说中传播。十三十四世纪是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年代,同性恋问题愈演愈烈。到了欧洲工业时代,把同性恋看做医学上的诊断单位。之后因为社会大环境复苏了对异性恋阳刚之气的强调,对同性恋更加偏激。二次世界大战把男人与男人和女人与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数目聚在一起。科学研究表明:众多男人有过同性恋经历,女人亦如此。弗洛伊德也签字支持同性爱运动。正是这个时候卡开始责疑主导的“同性性行为是疾病”的观点。稍后1960年代,同性恋维权运动兴起的导火索成为现代同性恋人群从压抑到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转折点。
了解同性恋问题的历史对于更客观地理解同性恋以及更好地对待这一社会现象都是有帮助的。同性恋经历了从“正常现象”到“犯罪”到“宽容”的发展历程,期间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以及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待,同性恋是自古形成的风气而不是现实意义的病态。爱有没有规定男女之间,异性恋只是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世俗之见的一部分。培根说过,“在你相信任何事物之前怀疑一切”。我们从一开始没人教育就自认以为异性恋才是正常,只是说明这个观念埋入人类思想中太久,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来说,是之前社会对同性
恋是正常的思想的排斥太严重太久,导致这种基因慢慢变少,以至于我们没有为什么地从小以为同性恋变态。但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不如表面所显示的那么强大,只不过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使更多的同志走向公开、保守的社会是他们走向隐瞒而已。
同性恋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引起的社会问题。导致作为社会主体的异性恋的形式婚姻;私生活紊乱;健康问题(艾滋病的传播)。我想只要有一天社会足够的宽容来对待同性恋就像异性恋一样,形式婚姻的问题将不复存在;而因此而带来的男男女女私生活紊乱,会自然而然解决的,当然那时候的婚姻会更加复杂;健康问题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不仅是同性恋。
之前收到qq邮箱里的点名,有一问题是:你对同性恋的看法。我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觉得不能理解。对待蔡康永林夕张国荣是同性恋的事实,人们最初的念头大部分是想想他们怎么进行性生活都觉得恶心。所以说人们再谈爱情的时候首先条件反射的是性问题,而不是爱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上课时候老师介绍的柏拉图的观点:正常人是由原来的阴阳人繁衍而来,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找原本自己身体的另一异性部分。女同是由原来的两个女人分开的、男同是由两个男人分开得到的,就不难解释同性恋的问题。
一个问题的出现,是从侧面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社会要进步要发展要走向更美好的将来就必定要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问题越棘手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更长的等待。现代人觉得难以接受的问题说不定会被以后的人们很好地解决,就像我们现在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一样。目前能解决的就是教育问题,对于同性恋者:1.在尽量让别人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正确看待自己。2.不要逃避现实,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之不期而遇。
不自信、自暴自弃等做法更能反映自己的懦弱。不自己争取,怎样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于旁观者:1.不要不理解就去表态,厌恶鄙视等等。2.给予尊重,尊重是相互的。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继而才是科技发展问题。
假如我的身边出现同性恋者,我会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第四篇:反对同性恋--演讲稿
首先,我表明我的观点,我是反对同性恋的。
第一,从自然角度上讲,同性恋是违背自然的,自然法则规定了只有异性才能进行交配繁殖。如果自然界的生物都是同性恋,那么就没有几亿年的进化,也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没有现在的我们。而那些所谓的男性也能生出孩子的新闻也是不全面的,有一篇报道澳大利亚男子生出了孩子,但实质上那是一位变性者,她的女性特征器官并没有摘除,所以才能通过试管进行生育。
第二,我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上的异常,自古以来都讲究阴阳结合,男女相恋相爱才是主流正统思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爱慕和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动物同样如此,到了一定的季节,动物会进行求偶的行为,人也一样,就像现在的我们会对异性产生微妙的感觉,有的人更是踏出了恋爱这一步。再看那些在一起的男同志或女同志们,他们中是有不同角色的,两男中一个扮演女性的角色,两女中一个扮演男性角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
第三,同性恋对于社会的稳定存在威胁,曾经有过一个刑事案件,一个女孩有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她的闺蜜却是一个同性恋并且喜欢这个女孩,同时记恨女孩的男朋友,直到一天她对女孩的男朋友进行了谋杀。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影响社会安定的行为同样存在,同性恋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或者受到阻止,这样可能会引起新的矛盾。
第四,根据今年对艾滋病患者人数的调查,发现由于同性之间进行性行为而染上艾滋病的人数较去年大幅上升。艾滋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疾病,以往大都发生在异性之间进行性行为的过程中,如今因为同性恋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同性恋的行列并进行性行为,反而增加了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并且现在并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同性之间性行为的防护,会导致患者更多,也会增加全社会患艾滋病的人数。
第五,同性恋也会被有心者利用,有些明星或者政客,为了自己的名或者关注度,会用同性恋的名号来为自己获取利益,达到自己的利益。明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广告签约或者其他,政客的观点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毕竟在这个社会中,同性恋是一个小群体,因为特异性,很容易被关注,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容易被人利用。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第五篇:同性恋亚文化之课后感想
《同性恋亚文化和生殖健康行为学》课后感想
任课老师:蔡泳
经过老师半个学期的谆谆教诲,我对同性恋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对周边的性取向不同者的态度也改观了不少。
一开始报名这门选修课并不是对同性恋有什么求知欲,只是抱着凑热闹的态度想看看是怎样的老师有勇气开设这样一门课程,讲述一些什么内容,想见识一下医学院有史以来尺度最大的一门课的风貌。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渐渐清晰了同性恋亚文化的一个轮廓,从研究同性恋的必要性到同性恋的普遍存在性,从同性恋的思想观念到他们的行为方式,从一开始被社会抛弃的“灰色”人群到现在逐步被法律承认被群众接受的社会常态。我认识了整个同性恋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现状,也考虑到了将来这一群体的发展趋势。
在我看来,同性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存在即合理”这一真理。同性恋的性取向除了遗传因素更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既然已经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个“非主流”的内心定式,勇敢的接受它比自我鄙夷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周围的人也不必施以太多的评价与讨论,每个人有自我选择的自由,同性恋者若没有侵犯他人正常生活的自由,他就可以正常的存在。社会的进步正体现在其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济,这个世界的东西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性别也不止存在男和女,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烧死同性恋者。
对于同性恋者,我想说:感情本身并没有错。既然它可以超越国度、超越年龄,那它何尝不可以超越性别。或许你们并不需要太多的为所谓的伦理道德枷锁所束缚,跟随自己的内心,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取向。这世界没有那么多的绝对不可以,走自己的人畜无害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