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7: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

苏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例

1、“想一想”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歌舞剧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教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相互交流和回顾反回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 归纳解题步骤。【教学过程】

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 1.回顾策略

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习过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 2.提示课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 1.运用策略,感受步骤。(1)呈现例1,了解题意。

引导: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题意)(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

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先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得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

学习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得清楚。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

①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 说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

②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整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③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 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 ④引导观察,感受作用。

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 小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板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

(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

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相反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过程)

(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答 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查算法是不是合理)

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

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

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检验结果 写出答案)(5)引导回顾,体会过程。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几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民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

2.完成“想一想”,加深认识。(1)解答“想一想”。

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

提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怎样检验?(板书算式)

让学生一起说答案。(2)比较异同。

提问: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列式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第三步方法不同?

指出: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相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

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⑴归纳步骤。

引导: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

指出: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四叔: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主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⑵交流体会。

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 指出:大家联系今天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业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到数量间的关系。

三、巩固策略,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整理条件。

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发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

解决第⑴题。

引导:看第⑴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 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交流一下?

让学生列式解决并检验。(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⑶解决第⑵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⑵题。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的策略吗?

⑷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两各策略不同在哪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

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几步?分析数量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

指出: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和体会?(结全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当堂完成,组织交流反馈。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弄清题意,明确条件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列式解答,算出结果 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的实际问题?能举例说说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表整理,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基本数量关系。再问: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怎样的步骤?

谈话: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 1.理解题意。

出示书第58页例2,让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启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充分吗?

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缺少条件,因为要求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需要知道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而题中没有给出这样的条件;一种认为条件充分,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的条件,但可以从表中找到。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 板书: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追问:表中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设疑:表中只告诉我们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情况,而水位下降120厘米所需要的时间显然超过8小时,还能说水位下降的速度不变吗?(题目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速度计算。)

谈话:“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结构完整的问题。2.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板书:理解题意)接下来要做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这道题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老师巡视,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反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确定解题思路的?

指名交流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时的思考过程,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对同学发言作出评价和补充。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2)从问题想起,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要先算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3)根据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通过列表找出答案;(4)根据水位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水位下降高度的10位,想到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10倍。

讲评时,对于第(1)(2)种思路,要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不同过程,明确: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展开思考;对于第(3)种思路,要着重让学生说说列表的方法;对于第(4)种思路,要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水位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水位下降高度的10倍,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10倍。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接下来我们要列式解答,还要对列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板书:列式解答并检验)请大家根据自己确定的思路,或从上面讨论的思路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思路,列式算出结果,再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并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检验。

学生按要求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计算的方法,以及检验的过程,并具体说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讲评,并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说说其间的联系,明确:无论用什么方法解题,都要抓住题中的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4.触类旁通。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仿照上面解决第一题的过程,先想一想这道题和上面的第一题有什么不同,解题时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解答,再自己试一试,并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解答和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列式解答,怎样检验的。

比较:请大家比较上面的两道题,说一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解答方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再问: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抓住怎样的关键?

明确:虽然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系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这一关键。

5.回顾与反思。

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从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等方面展开交流、并适时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出示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条件和问题整理在表中,并组织反馈与交流。提问:解决题中的问题,分别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指名展示列式解答的过程和结果,并分别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

追问: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都要抓住哪一个数量? 2.做练习九第4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提醒学生注意: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瓶果汁的含量相等”这一条件。

让学生看图并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解答。

反馈:解决上面的问题,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指出:以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但不必把每一道题的检验过程都写出来,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比较:题目中的两个问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做练习九第5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并说说从表中有知道什么。提问:题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强调这一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同时说说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时,选择的是表中哪一组数据,为什么选择表中任一组数据都能求出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

提问: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都要抓住怎样的关键?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有什么问题或者疑惑吗?

五、课外作业 做练习九第3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整理,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基本数量关系。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列式解答并检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 ~ 62页练习九 第6-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指出:根据问题可以找到数量间的联系,知道计算的方法,发现还需要什么条件。3.引人课题。

谈话:同学们能掌握上面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能力。这节课就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实际问题的数量,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说明: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需要经历四步: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并完成答案。现在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清楚地解决问题。

2.练习九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中校对。3.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题里的数量你是怎样整理的?(板书:5分------350个 12分------?个 ?分一一700个)现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更清楚了,谁来说一说?(指名说说条件和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怎样想?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根据列表,说说怎样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可以怎样想?(用不同的策略说明思路)(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你是怎样检验的?(可以把结果代入原题,也可以分别求出条件里和问题里每分钟字数,比比是否相等)(3)比较异同。

比较:比一比列表整理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已知打字时间求字数,已知字数求打字时间)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按5分钟打350个字计算,所以都要先用350÷5求出每分钟打70个字;但因为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

4.解答补充题并比较。出示补充题:(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指出:这样的问题,都是照前面条件计算,所以第(1)题要先求每行多少棵,第(2)题要先求每头牛吃多少千克。但要求的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第(1)题要求总棵数,用乘法算;第(2)题己知总数量,要求可以分给几头牛,用除法算。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学生读题,了解要求。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 [板书: 10÷5=2(分)](2)完成第(2)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板书: 30 X 60 = 1800(个)]为什么? 你想怎样计算填表?(口头说明用1800 ÷ 24)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请大家算一算、填一填。(学生计算、填表)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些数据都要先求出什么,后面计算箱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计算每箱个数呢?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小结:第(1)题和前面练习的题是相同的,已知10分钟装了5箱,要先求装1箱要几分钟,才能再求出表里的结果;第(2)题已知这批狲猴桃每箱装30个,可以装60箱,要根据这两个条件求出总个数,才能解决表里的问题。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你准备怎样算,是怎样想的?(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还可以怎样想?(可以用不同策略交流思路)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说明:根据题里数量间的联系,这是先求总盆数的实际问题,关键是用前两个条件先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的结果。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检查板演题每一步求的什么,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说明:两题的条件不同,数量间的联系就不一样,计算方法就会不同。解决问题时,不光要能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要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想明白用什么方法算。

四、总结收获 1.思考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这节课我们按解决问题的步骤,解答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以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两类问题,大家体验了这两类问题的不同特点,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了解题方法。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10题(启发学生理解“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的意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4课时

练习课(2)

教学内容:60--63页练习九第12--18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进一步巩固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在练习中巩固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光盘课件。教学过程:

一、口算。

320÷4= 5600÷80= 6300÷700= 270÷50= 540÷36= 173-52-48= 7200÷45÷2= 254-(54-16)= 指名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练习。1.出示第12题:

70-14×4(53-5)÷12 75÷(19+6)组织列梯等式计算,三人板演。集体订正。2.练习第13题。

(1)自由读题(读两至三遍),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入手来说说)

师:从“12头普通奶牛”和“每头普通奶牛每天产奶20千克”你能知道什么?

从问题“这些牛一天一共产奶多少千克?”你想到了要先求什么?(2)列式解答,交流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说说怎样检验。3.练习第14题。

(1)自由充分读题,在课堂练习本上整理题目中的条件。(指导后进生整理)(2)选则有代表性整理结果在展台上展示,请学生给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3)通过整理条件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求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4)看到了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5)列式解答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6)说说自己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4.练习第15题。学生独立读题完成。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问题及如何解答。

5.独立完成16--18题。完成后反馈交流。适当评价。6.指导完成思考题。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指名说说自己的解答及算理。师:知道空水壶有多少克吗?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54页。

第二篇: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篇:苏教版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个性化辅导讲义

专题:用假设法和替换法解决问题

1、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用替换策略时,通常把一个量替换成另一个量来表示,原则是替换以后的算式计算比较简单。

3、假设法也是常用的解题策略,思考时要先假设要求的两个未知量是同一种量,再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的矛盾加以调整,最后找到答案。一般来说,假设全是A,结果算出来就是B。

典例研讨:

例1:实验小学买了1个篮球和6个足球,正好用去270元,足球的单价是篮球1的。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

3练一练: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妈妈买了3千克水果糖和4千克奶糖一共用去44元,已知1千克奶糖的价钱与2千克水果糖的价钱一样多,每千克水果糖和奶糖各多少元?

3、5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46元,1千克苹果的价格是1千克梨的2分之3.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

4、王老师买了同样的6本笔记本和4枝钢笔,共付出57.6元。已知3本笔记本的价钱可以买2枝钢笔。每枝钢笔和每本笔记本各多少元?

5、(生活运用题)张阿姨拿一些钱去购物,如果单买拖鞋可以买20双,单买袜子可以买60双,现在把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看做一套,这钱可以买多少套?

例2:1袋薯片比1盒巧克力便宜5元,妈妈买了6袋薯片和10盒巧克力,一共花了210元,薯片和巧克力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练一练:

1、张老师买了2千克芒果和2千克香蕉用去了14元。每千克芒果比每千克香蕉贵3元,每千克芒果和每千克香蕉多少元?

2、5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46元,1千克苹果比1千克梨贵2元。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

3、鸡和兔共有40只,兔比鸡多10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4、某剧院前排票价比后排票价要贵15元,张叔叔买了8张前排票和12张后排票,一共花了1320元,前排票价和后排票价各是多少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长2厘米,周长是20厘米,则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例3:李老师买回50张公园门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儿童票,另一部分是6元一 张的成人票,总票价共260元。两张门票各买多少张?

练一练:

1、一个饲养组一共养鸡、兔78只,共有200只脚,求饲养组养鸡和兔各多少只?

2、、三年一班30人共向北京奥运会捐款205元,同学每人了捐了5元或10元,你知道捐5元和10元的同学各有多少人吗?

3、六(1)班同学的绿化小队有15名同学,一共植树102棵,男同学平均每人植树8棵,女同学平均每人植树5棵,绿化小队的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4、一只小松鼠采松子。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如果一连几天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5、操场上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乒乓球,进行单打的有多少人?双打的有多少人?

例4:在数学抢答比赛中,答对一道题加10分,答错一道题扣6分。

(1)1号选手共抢答10道题,最后得到36分。他打错了几道题?

(2)2号选手共抢答8道题,最后得到64分。她答对了几道题?

练一练:

1、运输公司为玻璃店运玻璃,每运一块可得运费0.7元,如果打破一块,不仅得 不到运费外,还需赔偿损失费7元。该运输公司运2000块玻璃,实得运费1246元,打破了多少块玻璃?

2、陈叔叔为富达超市运送200个碗,每运一个碗得运费0.5元,如果打破一个,除不得运费外,还需赔偿损失费3元。最后陈叔叔得到运费89.5元。陈叔叔打破了多少个碗?

3、某运输队为某商店运水瓶500箱,每箱6个水瓶同。已知每10个水瓶的运输费为5.5元,如果损坏一个水瓶,要赔偿成本11.5元(这个水瓶的运输费得不到)。结果运输队共得到1553.6元。共损坏了多少个水瓶?

例5:100个馒头100个和尚吃,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则:大和尚有多少个?小和尚有多少个?

练一练:

1、一个大人一餐吃2个面包,两个孩子一餐吃1个面包,现在有大人和孩子共99人,一餐刚好吃了99个面包。问:大人和孩子各几人?

2、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4个,小和尚每4人吃1个。大和尚与小和尚各多少人?

附加题:

1、某餐桌加工厂有44名工人,每名工人一天能加工6张餐桌或8把椅,子。一张餐桌赔6把椅子为一套。怎样安排这些工人才能使每天加工的桌椅都配成套?

2、甲、乙两人共同生产一种零件,甲生产8小时,乙生产6小时,一共生产312个零件。已知乙5小时的工作量等于甲2小时的工作量,甲、乙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3、小陈从 地翻过山顶到 地,共行了30.5千米,用了7小时。他上山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下山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如果上山、下山速度不变,由 地返回 地要多少时间?

4、师傅和徒弟共同加工670个零件,师傅加工了8小时,徒弟加工了9小时,师傅每小时比徒弟多加工20个,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徒弟呢?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主备人:魏红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教材P71-7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时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的思考策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的思考策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划分】 共4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1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1课时 练习十 2课时

第一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1)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14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了解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条件想问题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体会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教学准备:

教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启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小孩掉进水缸,是怎么样救孩子的? 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称象的?

说明:司马光和曹冲都很聪明,一个砸缸救孩子,一个把大象换成同样的石头再称,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策略”,在数学里也有很多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方便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要求学生读题,找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题里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第二个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2)交流算法。

引导:小朋友已经了解了题里条件之间的关系,那你准备怎样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想?同桌小朋友先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交流,并指名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多摘5个,先算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5个,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3)列示解答

引导:小朋友已经找到了计算的方法,能通过填表或者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请你选择一种方式,在课本上完成计算,求出结果,并填写答句。

交流:填表的同学说是看,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填的?(呈现数据)列算式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答句)(4)回顾概括

交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清理条件和问题,再分析怎样解决,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算式解决。解决问题时,可以列表或者列表找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 想想做做1(1)让学生看图一,想想有哪些条件

提问:从图里你知道了哪些条件?(4个苹果500克,1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个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读读第2题的条件,想想能提哪些问题? 指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根据条件想问题,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分析问题时可以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能想解决哪个问题,弄清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想想做做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在表里填出每次弹起的高度吗?填一填 交流:你填的米数的依据是什么? 列式解答

交流:求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按什么列式的?

3、想想做做3 引导:如果用18个圆表示18个小朋友,你能标出芳芳和兵兵各排在哪个位置上吗?在图上标一标,并想想你是根据什么标位置的.4、想想做做4 提问 :你分析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能说说你由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得到的体会吗 ?

5、想想做做5 交流:你是根据什么来画的,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看看刚才大家猜的怎样。

小结:把一个数每次乘以2,这个数增加、变大的速度快得我们压根无法想象。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策略?能具体说说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要怎样想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弄清条件和问题 确定先算什么

选择方法解答(列表、计算、画图)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想起解决两部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尝试回顾反思,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能先求出什么问题,再联系条件想怎样求出问题的结果。(板书:条件——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主要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策略 1 理解例题题意。

让学生独立读题,想想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是怎样填写条件和问题的?能看图把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和大家说一说吗?

2、运用解题策略

引导:你打算怎样求出有红花多少朵,和同桌互相说说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交流并理解:可以根据绿花有12多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两倍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3、列式解决问题

引导:想到了先求黄花朵数再求红花朵数,那每一步怎样计算呢?自己列示解答。集体口答造句

说明:这里的关键一步是先求黄花有多少朵,它是找有联系的条件想到的,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再联系条件求出问题的结果。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么想、怎样算呢 ?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三、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1 审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想想做做2 读题。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3、想想做做3(1)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互相讨论,说说怎么想的 这样的想法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呢?

四、策略总结

想想今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弄清条件和问题 确定先算什么

选择方法解答(列表、计算、画图)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示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才条件想起说明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感受事物间的联系,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b 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C 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让学生读条件提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2)看图说一说条件,再提出问题。

2、引入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练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大家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1、练习十第一题(1)提出问题

引导:请同学仔细看题,想想根据每题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 交流:让学生根据每题的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师按顺序分别板书。(2)解决问题

提问:第(1)题提出的问题要根据什么条件解答?同桌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等会和大家交流,看哪个说得比较好。

交流: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的问题各要怎样解答?求拔河人数关键是解决哪个问题? 提问:第(2)题准备怎样解答,关键是解决哪个问题?(指名说)列式解决第(1)(2)题的问题,巡视指导。交流,板书(3)回顾小结

提问:回想一下这两题的练习过程,实际上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用的?解决这两题的关键各是哪一步?

2、练习十第2题(1)了解题意

出示第2题的图和问题。

引导:请同学看看题里每个小朋友的身高情况,互相说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交流题意,明确:小力身高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小军身高多少厘米?(2)分析解答 引导:能看看图里的条件,说说怎样想可以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你能从条件想起,说说可以怎样想吗? 追问:这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关键是哪一步?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板书。(3)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刚才我们用了什么策略?关键是先求什么?

指出: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问题,关键是找到先求什么。这道题可以根据小力身高136厘米和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用136减去15先求出小英身高是121厘米这个新的条件。这样就能再根据小英身高121厘米和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用121加21求出小军身高142厘米。

3、解决问题

出示: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14个桃(1)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4、练习十第4题(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表格里人数变化的情况,看看要求哪些问题(2)解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从建设路开出时乘客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这里也是从条件想起,用原来的16人加上车9人,求出上车后25人,再减下车1人,就是开出时车上有乘客24人。(3)解答第二个问题

引导:像这样才条件想起,能求出第二个问题吗?算算、填填

交流:从后面3个车站开出时车上人数都是根据什么来算的?各是多少人?

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从前一个车站开出时的人数,和在每个车站人数变化,一步一步计算从这一站开出时的乘客人数。

5、讨论练习十第3题、第5题

交流:第3题知道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从条件七可以怎样想? 请看第5题的条件、问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出:在理解实际问题的条件很和问题后,根据条件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

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那些体会?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14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才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十第6题

2、根据线段图说条件,提问题 出示线段图后,让学生说说条件

提问: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吗? 交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的关键是要求什么问题? 从图上看,合唱组的人数实际比乐器组人数的几倍多6人? 3 引入新课

我们看线段图表示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是才条件想起。今天继续练习解决实际的策略,进一步掌握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二、策略练习

1、练习十第7题(1)引导画出线段图

引导:能不能画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呢?按条件先画什么?再怎样可以表示题里的意思?

(2)列式解答

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用的什么策略?你是怎样想的?(3)比较沟通

比较:求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2、练习十第8题

3、解决问题

出示:在小学生运动会上,第一小学得了14分,第二小学得分是第一小学的3倍,第三小学比第二小学少得8分。第三小学得了多少分? 独立解答,交流(板书算式)

4、练习十第10题 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分析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你觉得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

5、练习十11题 看图说说已知条件 提问:一律半价什么意思?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都是根据一律半价先求出现在每袋多少元这个新条件,再求问题的结果。

交流:你们提出了两个怎样的问题。

三、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通过这堂课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思考题

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并读一读问题

引导:为什么左边的钱比右边的多?你才这多的钱里能求出什么?知道怎样求吗?自己列式解决。

间隔排列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课前准备 活动单、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概念

1.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1)(屏幕出示几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屏幕上有一些喜羊羊、灰太狼的图片,同学们找找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片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2)说明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2.借助游戏,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3男2女一一间隔排列,如果老师(女)加入,排在这里(女生后)可以吗?可以排在哪里?

二、比较数量,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结合数据,探究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1)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兔子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呢?

说明把一个夹子与一块手帕分成一组,一个夹子对应一块手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直往下连,你发现了什么?(夹子多一个)。

让学生认识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这三组排列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结(板书: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探索发现,完善规律

1、如果增加一个蘑菇,小兔和蘑菇的数量(相等)

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同样多?

2、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说明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3、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说明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借助图形,掌握规律 比一比每组中两种图形的个数。

2、围成一圈的红、黄珠子,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可是看不到两端物体是否相同,怎么办呢?

(用剪刀从任意红珠与黄珠之间剪开,拉直),让学生观察,说说为什么两种珠子的个数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数量相同。(板书)

3、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把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如果手帕有20块,夹子有()个;如果夹子有20 个,手帕有()块。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3)锯本段。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多少段?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说明木段与锯痕是一一间隔排列,用哪个规律来判断?

说明锯的次数总比段数少1,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一刀两断,你还可以想到(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五、拓展规律

如果把正方形与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6个,圆形最少有()个,最多有()个 展示交流。

六、全课总结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课件演示生活中一一间隔的现象)。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序,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规律也有一种独特的美!板书设计:

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两端不同 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围成一圈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各位专家: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课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在学会策略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策略的意识。 2、充分地体验画图、列表对解决问题的......

    解决问题策略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49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奥数(五升六)思维训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尝试练习 1、用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2、某铁路线共有6个车站,这条铁路线共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二、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借助所画的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获取正确的解题思路;在体验、感悟、反思中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