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摘要: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文化,研究其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总结规律和共同特征,并且结合我国目前监察制度的现状,探讨如何取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之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行政监察制度
演变特点
监察效能
监察方式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如何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战国思想家韩非子说“明君治吏不治民”,说明官吏的管理对国家的治理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行政监察制度作为一种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政活动及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监察的制度,在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反观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政监察制度,在维护皇权和加强统治秩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中有我们值得借鉴和完善的,下面就从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来总结归纳借鉴意义和启示。
一: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主要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并没有形成行政监察制度,但是这一时期监察意识出现。“周公使管叔监殷”即是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封在商都,统治殷遗民,商王的京畿被划分为三个地区,分别由武王弟霍叔、蔡叔、管叔统治,以监视武庚,谓之“三监”。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监察意识,但那时主要是监国而非监吏。
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第一代监察官员,在《周官》中称“御史”,同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中御史”和“三有司”的记载。在商代,惩治国家官员的职务犯罪,主要有“三风十愆罪”、“听赃罪”和法官的“五过”罪。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尽管还在萌芽阶段,但是在监察这方面的尝试开了历史先河,激励了以后朝代的继续探索和完善。
(二)形成阶段——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七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的帝国以后,就在中央政权内部建立了与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并列的监察机构。
秦汉时时在中央设御史府,长官是御史大夫,但其基本职责是“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既是便于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又是对丞相的监督。其属官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以御史丞为首,统领御史在御史府中协助御史大夫办理政务;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孟子·公孙丑》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李孔怀
第141页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二是以御史中丞为首,负责监督官吏,接受百官奏事并且按规章弹劾官员。
在地方上,秦在郡一级设有守、尉、监,三者之间既有分工,又互相监督。汉代基本因循此制,后改长官负责制,层层监督下属是长官的主要职责之一。这样州、郡、县分别在本级长官的领导下,形成相对独立而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刺史,以“六条”监察郡国,年终回京汇报。
特点:主要是有中央和地方之分、监察和行政尚未分开。
(三)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
魏晋时,御史台逐渐脱离从属地位,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直接由皇帝控制。
在中央,御史依其监察的主要事务一分为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百官,举劾不法,并组织领导侍御史。侍御史除了纠察不法外,还是御史台的日常事务负责人。殿中侍御史一般居殿中纠察非法,凡百官朝班秩序,举止言行,都是监察的对象。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是采取不定期和不定官职的遣吏巡察。御史应命出巡,称为“台使”,负责品评地方官员的善恶,纠察冤狱,伤民劳民不法之事。
特点:御史台逐渐从行政机关脱离,称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谏官系统开始规范。
(四)隋唐——成熟阶段
隋唐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御史台总领监察之职,三院监察官员品阶不同,职责有别,构成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地方则分为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同时,唐代监察制度的日趋完善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御史监察体制的完备,更在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谏官系统。这样就更加完善了只监察官吏而皇帝被排除在外的局面,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特点:御史权力扩大,并享有部分司法权;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
(五)明清——严密阶段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代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区(明末增加为十五道),负责各道监察的官员为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当时被合称为“科道之官”。
《明史·职官志》
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清廷还对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对都察院的体制任务工作规程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特点: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明代“科道”分立的体制,实现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
二: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整体特点
(一)监察逐渐与行政分离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执掌监察,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丞相统治。而丞相府的司直也是中央一级监察官员,不仅剥夺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同时御史大夫本身也是监察的对象。这种监察机构及其官员受行政掣肘的情况,反映了监察机构还未成为独立于行政的政治实体。东汉时御史台虽然已经成为国家的专门监察机构,但还只是相对地独立行使监察权。
唐代监察制度从行政中分离出来的倾向明显加强,御史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其内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台院、殿院、察院各司其职,且又统一于一台。体制严密的三院一台系统克服了汉以来监察机构的重叠,监察官员名目繁多、职权不清、统属紊乱的情况。
明代监察制度从行政中分离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打破了唐宋以来御史台三院的分工。都察院上升为“三大院”之一,其职总理朝廷内外上下监察事宜,并统管中央、地方、行政、司法及军事等监察工作。
经过这样的完善,监察权逐渐与行政权分离,独立行使其监察职能,不受或少受行政的干预,从而提高了监察的效能和独立公正性。
(二)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监察领导体系
自魏晋御史台脱离少府后,中央监察机构独立成为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构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而是直接受皇帝或者中央监察机关领导。
如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重点是加强对六部的行政业务监察是直接受皇帝统治而不附属任何机构的独立监察体系。地方监察御史与地方一级行政长官地位平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均职掌独立,互不统属,并分别向皇帝负责。
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地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者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为监察职能充分发挥扫除了障碍。
(三)权重责轻
汉刺史一来形成以卑临尊、秩卑权重的传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监察官的作用。
明十三道监察御史虽然是七品小官,但是他们巡察辖道,考察官吏,成为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巡按到地方后不仅可对省级以下的所有地方官员进行监察,而且可监察身为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藩服大臣”。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按察使为最高司法、监察官,正三品。一个七品的巡按使却能对从二品和正三品的封疆大臣进行监察,正是统治者运用位卑权重,以小制大、以下监上的统治术。“御史论劾三司方面及有司,五品以上指实参纠,六品以下贪酷显著者即便拿问”就表明了这一点。
监官位卑权重,一方面便于皇帝管理,肯听从皇帝命令,乖乖服从皇帝:另一方面监官地位低下,使其无法形成强大的反抗力量,只能专心为皇帝服务。
(四)注重监察官的选任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在选任方式上,针对历代“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的弊端,自宋代以后,中央一级监察官多为帝王亲定,皇帝直接主掌任用权;而地方监察官则实行“台官自选制”,从而使包括宰相在内的各级行政长官置身于御史监察之下。
此外,统治者对于监察官员的任职资格限制很严。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
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有利于保证监察官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较丰富的治民从政经验。这对监察工作的实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强调回避制度
早在汉代就已经实施了地域回避制度,规定刺史均不能是本籍人,后有实行“三互法”,即规定自身本籍、婚姻之家的对方之籍以及两州人士的对方之籍相互换籍为官,不得相互异地从监。宋代的宰相不仅没有荐举御史的权利,而且规定凡是宰相的亲戚故友,以及被宰相举荐为官者均不能出任监察御史。
明代的回避制度有两种:一是故地回避,凡是巡回监察之处系原籍,或者曾为任官、寓居处所,必须回避。二是仇嫌回避。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处理公事,中间有仇嫌之人,准许提出回避。明代还规定了“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
通过这些严密的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裙带关系、地域血缘亲疏关系给监察事务带来的干扰,避免了监察官相互之间的行私舞弊和袒护包庇。
(六)权利直接来自皇帝,作用的发挥与皇帝的个人素质和昏庸能力紧密相关
可以说,古代的监察机构是维护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是皇权的附属品,皇帝往往不受监督,其加强监察制度的完善最终是为了自己的集权统治,从这个意义来说监察制度并没有完全独立和行使监察职权,其效果限于皇帝的个人裁决,而且监察机构部稳定,常常因皇帝的个人决策改变,减弱了监察制度的实际 《万历会典》卷二一0《出巡事宜》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效能。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在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和维系统治阶层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古代官吏的管理、监督方面的贡献,促进了行政管理的高效性以及官员清廉自律,从而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发展到后期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监察异化的问题。对于我们当代的行政监察制度有很大的借鉴和吸取教训的意义。三: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对于当代监察制度的现实启示及其解决措施
(一)保证监察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监察和行政不分,监察机关受行政机关影响较大,不能独立地行使监察权。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党政不分,使执政党的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类似于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且都附属于行政机关,降低了行政监督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双重领导体制也是造成监察无法独立于行政的原因。一级的监察机关是行政监督的主体,但是由于其要受到本级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而客观上由于人员编制、财政预算等一系列问题受制于同级行政机关,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这种受制于人的领导体制使得行政监察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而在监督同级政府时感到力不从心,有畏难情绪;上级监察机关又鞭长莫及,造成监察漏洞。
监察受到行政的干预,而监察的主要对象又恰恰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样监察的效能可想而知。为此,应该加强立法.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各监督主体的权限、职责、地位及活动范围、方式、程序等,理顺权责关系,惟有如此,才能明确各主体之间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关系,才能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责任追究制,才能保证行政责任的正确实现和追究。
(二)完善监察人员的选拨和任用制度
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除了选拨方式多样化,对于监察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
目前,我们的监察机关人员多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没有一定的高标准。因此,对于选拨任用监察官员,要继续完善录用制度和考核方式。不仅要对人员的执政能力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对监察人员的个人品质也要加入考核范围。监察人员的个人品质代表着监察机关的整体形象,对监察工作的良好进行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监察官员的考核要全面且考核标准要更高。
再者,对于监察人员的考核,要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争取能力素质较好者得到重用,同时也激励监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监察思想,培养监察人员的公正、无私品质。
监察队伍的整体形象关系到监察工作的有效进行和监察机关的形象,关系到 温龙行.我国行政监督的疏漏及其对策[J],政法论坛.2003(1):04-05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大众对监察机关的信任程度,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
(三)完善监察法律体系
古代“以条问事”,使得监察功能获取源自法律的权威力量得以发挥。现今我国没有完整统一专门性的行政监察法律法规。我国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机关审理政纪案件的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规定得较为原则,具体操作性不强。应尽快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作为其必要补充,对监察官员的选拔任用、监察机关的职责权能、监察活动的程序纪律等方面都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从而使行政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保证行政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行政监察制度的运行设计好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威的法律体系,保障行政监察的有效运行。
(四)多种监督方式结合并用
古代采取常驻的监察机构和自上而下的巡察制度结合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监察的效率。
目前我国监察方式单一,多为被动监督,且事后监督,这种落后的监察方式使得行政监察的效能大大减低,监察机构职权没有充分发挥,使得行政活动滥用职权、不规范、违法现象多发,不利于廉政建设。应该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监察机制,引进先进的监察手段和技术,比如电子监察,引入群众参与机制与监察机制相结合等。
(五)加强行政监察的透明度
古代的回避制度的实行是为监察公正做保障。回避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裙带关系、地域血缘亲疏关系给监察事务带来的干扰,避免了监察官相互之间的行私舞弊和袒护包庇。在现代需要借鉴,也是廉政建设的一个方面。利益问题往往影响监察工作的进行,因此对于有利益掺杂的事务,在进行监察时应该采用一定的回避程序来规避腐败出现的可能性。
不仅在监察机关内部实行有利于监察独立公正的制度,外部的监督必不可少。行政机关有监察部门监督,那么监察机关又由谁监督呢?当然是公众的监督了。但是,目前监察机关政务不透明,信息不公开,公众难以行使有效的监督权力,因此监察机关需要透明行政,在阳光下行使权力,接受社会的监督,从而提升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结语
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经过各朝各代的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和改进,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在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职权的规定、监察方 《行政监察学》杜兴洋 主编
第228页
行政监察学期末论文
式的运用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现代行政监察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参考文献:
《行政监察学》
杜兴洋
主编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李孔怀
著
《中国行政制度史》
蔡放波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借鉴意义》
陈实
理论学刊,2002,11 《古代官制通史》
张晋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皇帝制度》
徐连达、朱子彦等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
袁刚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行政效能监察——理论、模式与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探析》
敬志杰、谢伟
第二篇: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对农村养老的启示
作者:苏保忠 张正河 林万龙
【摘要】养老是 中国 古代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建立的渊源与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深刻分析了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了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对当前建立 农村 养老制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养老 农村养老 养老方式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养老”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据史料记载,历史 上许多朝代都建立了自己的养老制度,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养老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考察,理解和把握其演变 规律,进而为建立中国农村养老制度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一、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建立的渊源与背景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早在母系氏族社会,老人已开始受到氏族成员的尊敬。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又提出的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伦理思想。这些尊老传统和敬老思想对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尊老尚齿的传统
尊老尚齿(意指敬老)是中国传统美德。它形成于尧舜,发展 于夏商,到了周代,已经形成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先秦三代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在尊敬老人上是一致的,并且还都拥有养老礼制。《礼记·祭义》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在先秦三代,“燕礼”、“飨礼”和“食礼”是用来款待宾客的不同礼仪。用款待宾客的礼仪来对待老人,足以表明先秦三代尊老尚齿的程度。尊老尚齿不仅有利于吸引人心,更为重要的是还利于安邦定国,故成为古代养老制度建立的渊源之一。
2、“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推行孝道是先秦三代治国的首要措施。孟子认为,子孝则家齐。天子养老,等于养天下之父亲,以父统子,则天下归心,忠君则天下太平,这就是“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思路。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高祖刘邦后的每一位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了一个“孝”字。不仅如此,汉统治者还通过举荐的方式,把民间那些“孝悌力田”者吸收到朝廷做官。由此可以看出,尊老敬贤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控制力极强的精神武器。
3、重视发挥老人的作用
对老人的尊敬不应仅仅体现在解决温饱问题上,还应体现在通过让其从事代表性的工作和给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来发挥他们的作用上。因此,养老在古代被赋予了更多的 教育 功能。在先秦时期,天子养老,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其出身分别供养在不同的学校。据《礼记》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侯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四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这里所说的“国老”即有爵位的老人,而“庶老”就是指普通百姓中的老人。
二、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主要内容
老人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人的尊敬与赡养是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应承担的责任。中国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养老礼仪和制度,现将内容见于典籍的归纳为如下几点。
1、设专职官员负责养老事务
之所以说先秦时期的养老制度已具有初步框架,不仅是因为当时已有养老思想的发轫,还因为先秦时期设有专门负责养老的官职,使得养老有了组织保障。从《周礼》中可以看到,养老相关的官职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太宰”,其职责是通管全国事务,“以生万民”。二是“大司徒”,其职责为“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三是“乡大夫”,具体负责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等事项。尽管当时还未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但还是可看出当时国家对养老事务的重视。
2、对鳏寡孤独者进行特殊照顾
让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孟子·梁惠王下》的说法,“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对这些人的特殊照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定期救济。对鳏寡孤独者进行定期救济的政策史料上记载得并不详细,但是通过《月令》和《王制》,还是能对夏商的情况有一些了解。根据《礼记·王制》的说法,夏商时期政府对鳏寡孤独者均定期发放生活必需品,主要是粮食;结合《月令》来看,日期主要是在仲春和孟冬。
(2)人身权利保护与照顾。夏商周三代的政府对鳏寡孤独者的照顾还体现在对他们人身权利的保护上。商王告诫臣民不要欺负鳏寡孤独者;周公则在告诫周人不要欺侮鳏寡之人的同时,还要他们像殷先王祖甲和周文王那样去关怀他们。这不仅有政府专职官吏负责,而且还有特定的经费来源。前面提到的“大司徒”,其职责范围中的“振穷”就是救助鳏寡孤独者。根据《周礼》的记载,国门和关门所收关税除留足国用外,节余要用于赡养老人和小孩;而没收“非民”的常用物品所得,则用来赡养那些为国死难者的父母和小孩。
(3)问病。问病就是询问鳏寡孤独者的病情,是周代实施“养疾之政”的重要内容。据《管子》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问病工作由“掌病”一职负责。公职人员生病,“掌病”以国君的名义进行慰问。70岁以上者,3天一问;80岁以上者,2天一问;90岁以上者,则要每天问病一次。平民生病,“掌病”5天问病一次。对于患病特别严重者,“掌病”要向国君汇报,国君亲自看望。不过这些对鳏寡孤独者的福利政策到战国时代已因 政治 原因而难以实行了。
3、设立居养机构,以养鳏寡孤独者
居养机构是专门收养孤老贫病、不能自存者的机构,最早设立于汉代。公元521年,梁武帝颁布诏令,决定在京师建康置“孤老院”,目的是让“孤幼有归,华发不匮”。隋唐五代也继续设立这类机构,并派官吏专门负责相关事宜。元代设有养济院,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明清两朝更制定明确法规,加强对这类机构的管理。
4、赐予爵位、官衔,使之地位显赫
这里的爵位是指非品官之爵,官衔也多是荣誉性的。孝文帝对于尊老极其虔诚,他不仅尊敬“三更”、“五老”,还对平民老人屡有赐衔。如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沼冀、定三州民百年以上假以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而北魏孝明帝也诏令“京畿百年以上给大郡板、九十以上给小郡板、八十以上给大县板、七十以上给小县板。诸州百姓百岁以上给小邵板、九十以上给上县板、八十以上给中县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诏令:“民年七十以上赐爵一级。”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诏令:“其应天、凤阳三府,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皆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役,正官岁一存问,著为令。”
5、赏赐物质,改善老人生活条件
从秦汉到晚清这一时期,帝王养天下平民老人最主要的就是物质赐予。汉文帝在即位当年就定制:对年龄在80岁以上的平民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者,每人再赐帛二匹,絮三斤。唐高宗也下诏赐百岁老人毡、衾、粟、帛,后来又把赏赐范围扩大到“凡民八十岁以上者”。洪武十九年,明太祖诏令:“耆老不系卒倡优,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闻奏。贫无产业者八十以上,每人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给帛一匹,絮五斤,虽有田产,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亦如之。”由此可以看出,在众多人口急需救济时,老年人已经成为政府优先考虑的对象了。
第三篇:德国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
德国的崛起对现今中国的启示
德国地处中欧,由十六个联邦州组成,资源贫乏,人口众多,气候寒冷,强邻环伺。在崛起的过程中,远没有英法美俄等国那么顺利,频频受到打压。民族问题复杂,以至于几百个小国在几百年里无法得到统一,甚至随时有被肢解的危险。即使在现在,奥地利,瑞士等国的日耳曼人还是占很大比例。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战胜了老牌强国法国,打破了欧洲的政治平衡,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国家崛起在兵荒马乱的中欧走廊。在俾斯麦的铁血政治的带领下,德国国力日渐强盛,工业产值赶超英法,直逼美利坚。威廉二世也加紧了对“阳光下的地盘”的攫取。最终,德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战后又开始重新忍受民族分裂的痛苦,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下却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强国。
如今的中国也在崛起的路上。德国曾长期是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强国。中国也奋力实现了的经济的崛起。同样作为后发国家。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处境多么相似。
1,强敌林立,政治环境不容乐观,边境线复杂。这应该是后发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德国的崛起不可避免的挑战到了英法俄的传统利益,最后导致德国不得不陷入两面作战的怪圈之中。中国影响力渐升,美国重回亚太,日本贼心未改不怀好意,东南亚诸国自身难保却趁火打劫,朝鲜也口是心非,俄国
永远都不会改变其侵略的本性。总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德国要恶劣不少。
2自然资源贫乏。普法战争不仅带给了德国巨额赔款,也带给了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阿尔萨斯和洛林虽是弹丸之地,却拥有着当时欧洲最大的铁矿和煤矿。让德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如虎添翼。但石油天然气储量都极为有限。反观中国,号称地大物博。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任何资源都算不上多,不得不大量进口。以至于在世界原材料市场上,“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完全缺失大宗商品定价权。和非洲、中亚、东南亚、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中重要议题之一往往是原料供应。万一没有了安全的能源保证和矿产保证,怎么办?侵略? 3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以出口为导向。德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众多的中小企业,世界领先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以及相对饱和、狭小的的市场,让德国成为为数不多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国。而中国则有着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抚养比较低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劳动力工资上涨较慢、国内市场较小。人口因素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同时都面临着高端制造业领域被强国占领的危险。所以德国坚持了传统制造业。中国坚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在发展策略方面,德国给中国的启示也很深刻。
1农业当先。也许这一点有人会以为无关紧要。可鲜为人知的是,一直到1870年,德国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德国的统治阶层容克贵族一直都依赖传统的庄园农业,将易北河东岸的谷物出口到英国,渐渐完成资本积累,为德国的工业化奠定的扎实的基础。同时,谷物的出口也是以对英国开放其商品市场为代价的,从某种程度上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本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为工业升级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一点是解放了劳动力,推动了对农奴的解放,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为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保证。20世纪初时,德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已是世界第一位,远超传统农业强国法国,美国。而中国自不用说,农业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所有的动荡几乎都与农业有关。人口稠密,土地贫瘠,水利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政策上对农业的轻视对农民的打压导致人祸也多,甚至历史上人吃人的事也不少。自然灾害三年,饿死多少人至今讳莫如深,谈此色变。所以改革开放初期首先解放的就是农业,这和德国如出一辙,才有了今天辉煌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而言,农业积累的那些资本是至关重要的。以致于我们现今最大的优势还是劳动力廉价。而不是像德国那样,农业作为功臣,实现了自己对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崛起。中国的农业始终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不是像德国农业崛起带动多种产业的崛起。就像中国加入WTO后,工业出口受益匪浅,进出口总值从世界第七到2012年的世界第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业遭到重大冲击。中国本是传统大豆出口国,可现在无论是生产成本,单位面积产量,产油率都远逊美国。以至于中国现在大豆几乎全靠进口,掩盖了粮食危机的同时撑起了饲料行业。更严重的是食用油市场几乎被外商占领,食用油价格一路飞涨,国内榨油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2用交通打通国家的经脉。1835年,德国开始修建铁路。到1870年,德国铁路里程已达19000公里。当时,英法的纺织工业如火如荼,并有全面占领德国市场的趋势。由于德国独特的庄园经济和以小城市为主的格局,人员流动日益密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显得尤其迫切。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也使得交通的地位上升。莱茵地区发达的工业经济与下游港口的联动使得德国的工业产品得以迅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随着铁路建设的高潮,德国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铁路不仅直接拉动了钢铁、煤炭、冶金、电力、石油等行业的发展,而且随着火车飞转的车轮,消费品市场迅速扩大,物流成本迅速降低。铁路的兴起与扩张,打破了原来单纯依赖沿江、沿河的工业布局,工业文明的成果被迅速传播到远离江河的国土内陆,直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鲁尔区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的工业区,其最重要的优势条件之一便是交通条件,本已拥有莱茵河这条黄金水道,却还拥有超过占全国五分之一的铁路网,任何一个城镇到高速公路不超过六公里!同时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均衡的几个大国。从柏林延伸出的密如蛛网的穿行在森林里的铁路网成了德国标志性的风景。反观中国,最好的路在城市里面,却堵得水泄不通:最烂的路在偏远山村,却是人们出行的生命线。中国人口是德国17倍,铁路里程仅仅是德国两倍。交通不畅不仅直接造成物流成本占GDP18%的两倍于欧美的比例。也直接影响了区域发展平衡。东北拥有最稠密的铁路网,同时也拥有最均衡的城市分布:而广东经济发达,却年年在春运问题上吃了不少苦头,每逢节假日广深高速上拥堵的车流让人揪心不已,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落后直接与交通严重不便有关。“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到底是中国制造的无限荣耀还是脆弱交通的低调无奈?反观香港,本是不毛之地,却因为深水良港走向全世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向世界的唯一窗口。而泉州港宋朝时便是东方第一港,今天除了鞋袜,还有多少底气呢?乍浦港也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将要建成世界级良港”,今天除了钱塘江的呼号,还有什么呢?
3制造业是核心。宝马、奔驰、大众、奥迪、拜耳、巴斯夫、西门子、博世等一串闪亮的名字,都属于一个民族——德国。其实,在欧美各国纷纷转向服务业时,德国的制造业依然屹立不倒,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信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好的帐单都是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2/3,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最顶尖的杂志是用德语出版。时至今日,德国在化工、汽车、电气、机械、光学仪器等方面依然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实原因上面便提到了,铁路的大力发展直接带动了机械工业的崛起,并开启了振奋人心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反观中国的制造业,20世纪初由纺织行业和面粉行业带动,可是知道今天在这两个行业上也未有起色。规模自然是全球第一。拿纺织行业来说,品质上从没有被别人认同,更不要说引得尊敬,虽然里面有民工的血汗。更没有像德国那样多点开花,更不要说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丝绸行业一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垄断了养蚕技术上千年,也赚足了欧洲人的钱。可时至今日,意大利的顶级时装设计大师们却设计着那些我们从不曾想到过的绚烂的服饰,那些规模不大的工厂里加工着我们的蚕丝。地理上的优势固然能维持一千年,但技术的进步终将会淹没上帝的恩赐,落后只是那一瞬。
乍一看,中国和德国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德国往往能化危机为转机,为世界留下了他们的严谨的教义一般的态度,硬是把工业产品变成了艺术品。中国呢?希望不要再重复那条具有讽刺意义的“丝绸之路“
第四篇:公司行政监察制度
公司行政监察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充分发挥企业中监察职能作用,促进公司员工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根据监察部的有关精神和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监察室是公司行使监察职能的部门,负责对公司各单位及其员工执
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察。
第三条监察室对公司和上级监察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受公司主管领导和上级监察部门领导。
第四条行政监察工作必须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监察工作中实行行政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监察工作建立举报制度和申诉制度。
第七条监察室在公司总经理领导下,主管公司的行政监察工作,履行监察职责。
第八条监察室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监察业务,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
第九条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监察人员。
第二章监察工作主要职责第十条监督检查公司各单位及其员工遵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及公司规章制度中的问题。
第十一条受理对公司各单位及其员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
第十二条调查处理公司各单位及其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十三条协助司法部门调查处理公司各单位及其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十四条受理公司员工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室受理的申诉,保护监察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对公司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严重损害企业利益,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对违反行政纪律的,根据检查、调查结果,作出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处分的监察决定。
第三章监察室的权限第十七条监察室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十八条监察室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
(二)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三)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行拘禁或者变相拘禁;
(四)建议公司或有关单位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
第十九条监察室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一)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违反行政纪律,应当予以纠正的;
(二)公司各单位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违反行政纪律,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
(三)给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二十条监察室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
(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对第(一)项所列情形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的,应当按照公司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监察室依据有关规定作出的监察决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执行。
监察室依据有关规定提出的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的,应当采纳。
第二十二条监察室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查询。
第二十三条监察室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四章监察工作程序第二十四条监察室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和上级监察部门的要求,制定监察计划及实施方案。
第二十五条对于需要查处的事项,要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法违纪行为,需要给予行政处
分的,要立案。对重要复杂的案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报上一级监察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监察室工作人员在调查工作中全面收集证据,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
第二十七条监察室工作人员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及其亲属有利害关系或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监察事项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八条监察室对于立案调查的案
件,经调查认定违法、违纪事实不存在,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予撤销,并告之被调查部门和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
第二十九条监察室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要报公司主要领导批准。
第三十条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或者有关人员。
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自收到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
第三十一条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公司监察室申请复审,监察室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部门申请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
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处罚第三十二条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本制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对直接责任人和其部门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一)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的;
(二)利用职权包庇违法、违纪行为的;
(三)故意拖延或者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的;
(四)拒绝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就监察部门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
(五)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
(六)阻挠、抗拒监察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
(七)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和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
前款所列行为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三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四条本制度由公司监察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家训智慧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林莺
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曾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个人理解,这个孔子,他其实是个泛指,并不单单是孔子这个人,或者是孔子的思想,而是我们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和文明,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其中,就包含有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中国古代家训智慧。
那么,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家训?家训的训,指的是教导,训诫,家训,就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族的长辈教育子弟或家族成员,父母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训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言行举止、修身、处世、交友、家庭生活、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初年周公的《戒子伯禽》。周公殷殷告诫代其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的意思是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他说这个的意思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告诫儿子,到了鲁国后,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了士人和民众,要像自己一样爱才、惜才、尊重人才。
同样,还有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这个父亲也很有名,大家一般将他当老师,当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父亲,这位父亲就是我们常说的“万世师表”——孔圣人。孔子对学生很和蔼,对儿子很严肃。他儿子也很有名,孔鲤,字伯鱼,因为出生时,鲁君送了一条大鲤鱼来作为贺礼,所以叫孔鲤,字伯鱼。孔子对这个儿子很严格,《论语》里记载,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能正确的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立足)”“是”,“退而学礼。”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但“家训”这两个字正式得名并被后世广泛认可并流传下来是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写了《颜氏家训》,“家训”才正式得名。
以后,大量以家训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马光的《家范》等,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还有许多家书、尺牍,里边涉及有教育子女家人内容的,学术界也一概将其视作“家训”。
中国家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这些浩如烟海的家训,我们当然不可能尽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精华,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首先来看看《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可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称为“古今家1 训的鼻祖”。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出生于江苏南京,是魏晋南北朝儒家文化尤其是家训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后人,也出了许多大家,比如唐代大学者颜师古就是他的孙子,后代还有个非常有名的颜真卿,大书法家。
《颜氏家训》中关于修身、处世、治家、勉学、为官等方面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还有许多在当时看来非常有远见的观点。比如说,《颜氏家训》认为:第一,教育要从小抓起,颜之推特别提到要重视胎教。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对胎教都比较重视,但大家想,颜之推,那是魏晋南北朝,公元531年,差不多1500年前的古人啊,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太不容易了!第二,颜之推提倡“礼为教本”,要以忠孝仁义作为人生准则,为人不能贪慕名利,要做实事。他还用一句话告诫后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个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我个人觉得具有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技。”父母长辈,留给子女、后代再多金钱财富,而不教会他们通过正当途径赚取金钱的本领,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漏筐,所有留下的好东西都会从筐的缝隙中溜走,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无尽的慌张,甚至是慢慢走向犯罪的机会。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败家高帅富,挎爱马仕包打劫超市”,说的是一个富二代,因为生意败落,妻子离婚,又迷上赌博,败光了所有家产,只好在成都街头流浪。在饥饿难耐,走投无路时,心一横抢劫了超市。被捕后警察发现其身上穿戴的奢侈品均为正品,但就是这样一个身穿高档品牌的25岁青年,面对生活的坎坷,脱离了富裕的生活便失去生活方向,连最基本的糊口都不能自给自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告诉孩子,父母总有离去的一天,人生,最终只有靠自己。作为父母,不能认为留足够的财富给孩子就够了,一定要教子一技,教他真正实用的本领,好为他在将来自立于世、自求发展打好基础,那才是真正的爱。
再来看看皇族的家训,唐太宗的《帝范》。《帝范》共十二篇,是唐太宗亲自写了,赐给太子李治的。
《帝范》第一篇先讲《君体》,主要包括为君之德性。其中写道“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民”,意思是君王没有威信和德行,就不能使远方四夷之人归附;君王没有仁慈的胸怀和宽厚的品质,就不能使百姓感受到恩典,治理天下,必须威德并用。
这句话既是对皇子治国的教导,其实也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对我们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也有启示。
这里也有个故事,唐太宗时期,有个功臣,尉迟恭,不但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还几次对太宗有救命之恩。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他的对手,也是兄弟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一喝,把李元吉吓得赶紧放手逃跑,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要不是尉迟恭这一喝,李世民可能当场毙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以,对尉迟恭,唐太宗自然是给了格外的恩宠。但这样一来,这个尉迟恭呢,就有点张扬、膨胀起来。一次,唐太宗举行宴会,请了些老臣和宗室至亲,因为有个人坐在他的上头,尉迟恭就很不服气,认为此人功劳不及自己,没资格坐在自己上面。坐在尉迟恭下头的任城王李道宗出来好意劝解,没想到尉迟恭不领情,抡起拳头对着李道宗一顿狂扁,不一会就把李道宗打得满脸乌青,最严重的是,眼睛都几乎被揍瞎了。这个李道宗也不是闲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他还有个女儿,特别有名,就是文成公主。李世民当然很不高兴。把尉迟恭叫去,说,我昨晚读史书,看到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的事,原来我以为高祖不对,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天想想,我觉得韩信,彭越,他们也有该死之处啊”这话,说的尉迟恭腿直打斗,史书记载,此后,他天天在家里练仙丹打坐,安享晚年,再也不闹事了。这个就是宽严有度,恩威兼施。
此外,唐太宗还告诫皇子们要多读史书,以史为鉴,并且要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学2 会判断是非、得到启示。唐太宗本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有一天,唐太宗就与大臣们聊,说是昨晚挑灯夜读,读到《晋书》,里面有一则晋武帝和大臣何曾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生活上极尽奢华,大臣何曾看出了其中的危机,有一天下朝后就神色忧虑。儿子何劭看到后很纳闷,就问父亲,怎么回事?何曾就将自己对皇上的担忧告诉了儿子并对他说,你呢,还可以免于杀身之祸,但是,他指指孙儿辈,像他们这代恐怕就危险了。果然,西晋王朝只延续了短短几十年,先是“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国家陷入了长时期的动荡和战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啊?何曾的孙子果然跟他预言的那样在乱世中遭酷刑所杀。
唐太宗说完此事,让大家议论,发表看法。大家都纷纷夸何曾有远见,是个聪明人。但唐太宗却脸色一沉:我觉得何曾是个不忠不孝的罪人!
大家一听,都愣住了。
“作为臣子,对君主要恪尽忠心,时时刻刻为国家安危和发展考虑,匡正君主的恶行,协力治理好国家。何曾作为朝廷要员,地位高,责任重,既然看到了问题,理应据实相告,直言规劝。可他呢,怕得罪君王,退朝回家发发议论,实在是不忠不孝。”说到这里,唐太宗话锋一转,“我听说你们有些人在背后议论魏征,说他提意见出风头,我看他不是。他敢于直谏,那是帮助我防微杜渐,不至于让国家发展误入歧途,是真正的良臣!”
从此后,再也没有人在背后议论魏征了,更多地大臣也像魏征一样,发现问题,也向唐太宗直言劝谏。也正是在魏征等一大批忠臣、直臣、贤臣的帮助下,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从史书中读出了智慧,所以,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多读史书,还要多思考。
再来看看五代十国时期的《钱氏家训》这部家训是钱氏的先祖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里边有句话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当年,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时,曾引述过。
江南钱氏,堪称千年望族,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宋末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诗人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均系钱门。近现代更是人才“井喷”,出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文钟,钱永健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钱氏家训》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个人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要符合圣贤的标准。家族篇开篇即语:“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让我们看到家庭的细节对于优良人格的形成有多重要。家长把家里打理得次序井然,后辈自然会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最终才能有办大事的基本能力。社会篇开篇即言:“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第一要务。在乡邻问题的处理上,谦让与人方便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要负起责任,有能力就要带头抚恤。国家篇开篇即言:“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 [dù]如仇。”在国家层面,普通人更多的是在集体层面上,我们要懂得用严明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懂得社会的准则,洁身自好。爱民(对优秀的员工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于社会(集体)的蛀虫(蠹),则要坚决剔除。由此可见,《钱氏家训》主张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它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3 个中国家庭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包拯,包青天,大家很熟悉。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严厉警戒后人:凡是包氏后代子孙有贪污受贿者,活着不得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氏子孙。如此言简意重的包公家训让人肃然起敬,发人深省。事实证明,包拯的子孙确实没有违背如此严厉的训诫,历代未听闻有贪污犯法之人。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个人觉得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精辟、也是我个人觉得最优秀最有借鉴意义的一本家训读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中学到的是“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事实上,林则徐虽然睁眼看了世界,但他对西方依然有许多的误解与偏见。比如,林则徐认为西方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因为西方人穿的高筒皮靴,他就以为西方人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只能依靠坚船利炮,在海上作战,一上岸,就会倒地,束手就擒。他还认为,西方人喜欢中国的茶叶,那是因为他们平时都是吃牛羊肉或牛羊肉磨的粉,如果不喝茶,就会便秘而死。
曾国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林则徐这些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他不但是看了世界,还进行了实践,眼到心到,行动到。其直接结果,就是其洋务意识的产生。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还说过一句话:“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就是说不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一!比如他要搞洋务运动,要向西方科技文明学习,就要首先了解西方社会的状况。但限于时代的原因,曾国藩很难做到实地考察,于是他找到了一个著名的替身--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在西方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他的巨幅画像至今还被供放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史陈列室里。容闳毕业后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与环境,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国内,力图教育救国。他跟曾国藩初次见面,两人都被对方的精神、信仰与气质所打动。曾国藩对所谓的美利坚知之甚少,却在一面之缘之后即掏出68000两白银之巨资交给容闳,请他帮忙到美国走一趟,替自己考察现代军工企业的设置情况,并委托容闳全权购买能建立完整军工企业所需的原生机械。此前,清政府从未派人去过美国,绝大多数国人也并不知道美国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曾国藩就是这么信任容闳,亲自把容闳送到江边码头,亲自把容闳送上船,然后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就好像自己亲自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航程。历时整整两年之后,容闳费尽千辛万苦,带着他从美国购买的100台能够生产机器的原生机械回来了。就是在这100台机器的基础上,曾国藩着手组建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标准的近代化企业--江南制造局。
曾国藩家书中,我重点想讲讲“诚信”,他在《交友》篇中,告诫儿子:“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这里,是将诚信这个品格作为择友和与朋友相交的一个首要条件和准则。交朋友,要交诚信的人,与朋友交往,也要做到诚信。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季札,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博学多才,品行高尚。一次,他奉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途径徐国时,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谈古论今,意气相投。宴席上,品着美酒佳肴,听着优雅的音乐,季札一时性起,就起身抽出佩剑以助酒兴,并对徐国国君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
这把佩剑非比寻常,剑鞘上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有上等的宝石,灯光下闪烁着4 夺目的光芒。剑锋则是用上好的钢打磨而成,寒光闪闪,格外锋利。在季札手中,剑被挥得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的国君被这把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心知其意,无奈出使诸国,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于是就在内心暗想道:等我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却在不久前暴病身亡了。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祷念着:“我知道您喜欢这把佩剑,只是当时不便相赠,如今我出使归来,任务完成,可以将它赠予您了。”跟在一旁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在离开徐国之前,我曾在心里许下诺言,回来时要将这把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季札挂剑处修建了 “季子挂剑台”。
司马光,大家都听过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非常聪明。那是他六岁时的故事。司马光七岁,还有件事,有一天他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里玩。玩着玩着,开始砸核桃来吃,砸开了硬壳,取出里面的核桃仁,放到嘴里,可是刚嚼了几下,就觉得核桃仁又苦又涩,于是吐了出来。姐姐对他说:“你瞧,核桃仁外面有一层薄皮,把这层薄皮剥掉,就不苦了。”司马光点了点头,就照姐姐说的去剥皮,谁知怎么也剥不下来。姐姐帮了一阵忙,也没剥下来,正好有个小伙伴来叫,就走开了。这时候,有个使唤丫头来给主人加开水,看到司马光正干着急,就叫司马光把核桃仁放在茶杯里,倒上开水泡一会儿再剥。果然,很容易就把核桃仁的皮剥掉了。过了一会儿,姐姐回来了,看到桌上放着白白的核桃仁,很惊奇,就问司马光:“小弟,这怎么剥出来的?是谁想的好办法?”司马光挺得意地说:“我!”还把用开水泡核桃仁的方法告诉了姐姐。姐姐很开心,这小弟太聪明了,去年砸缸救人,今年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剥核桃仁,真是神童啊。这时候,司马光的父亲走过来了,十分严厉地对司马光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办法吗?明明不是你,为什么要说谎?你这么小就不老实,以后还有人相信你吗?” 司马光挨了批评,知道撒谎是坏事,老老实实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再也不撒谎。后来,宋史中记载,司马光最大的品行就是诚,被人推崇,被青史记载。
国外,对这个诚信更加看重,有个德国留学生,成绩很好,在德国读到了研究生毕业,然后就想留在德国就业,找工作。但是找了很多企业、公司,都不要他。于是,退而求其次,找了中等企业去应聘,谁知人家也不要他。德国,大家知道,很多都是技工,他是研究生,高学历啊?难道是因为中国国籍受到歧视吗?不是的!后来,有个企业老板跟他说了实话:“年轻人啊,你知道吗?信用记录显示,你曾经有三次坐公共交通没有买票!”
所以,这个诚信非常重要。曾国藩将这个写进家书,作为家训,教导自己的孩子!另外,曾国藩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取向的态度,也有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借鉴的地方。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有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所以他多次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曾国藩本人是个标准的儒生,和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领军人物;二儿子曾纪鸿,出色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惜后来英年早逝。这两个孩子,从小也是学的经史子集,当时的封建社会,儒生要施展抱负只有“华山一条路”,即参加科举考试。但曾纪泽,第一次进城赶考就落榜了。老爹曾国藩得知后,打算写信勉励他,不要灰心,继续努力。谁知,老家传来消息,说曾纪泽打算从此放弃科学考试。族中长辈对此都甚觉惊奇,觉得这孩子疯了,大家都认为曾国藩要是知道这个消息肯定要气坏了。哪知,曾国藩却很平静,写信问儿子,为什么要放弃科举考试,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曾纪泽跟父亲说,科举考试内容僵化,都是在故纸5 堆中自欺欺人,不如学点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将来可以报效国家。现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摒弃夜郎自大的心理,承认差距,奋起直追,我想学点西方社会学与语言学。对儿子如此清晰的思路与远见卓识,曾国藩大加赞赏并全力支持。不仅同意儿子放弃科举考试,还亲自为曾纪泽找老师,请当时一些了解西方文化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来教育他。后来,曾纪泽终成晚清著名外交家,跟郭嵩焘两个人成了中国外交史上开风气之先河者,出任英法大使期间,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得到了西方各国的交口称赞。俄国侵占我国新疆伊犁时,在已经签订前期卖国条约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愤然请缨,在彼得堡跟俄国人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终于凭借高超的外交智慧将伊犁要了回来。此事,被世界各国评论者称为“人类外交史上的奇迹”.次子曾纪鸿,紧跟哥哥,他当时还小,还没到参加考试的年龄,却也学哥哥的样,跟父亲说:我也不考了,我要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学科,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曾国藩自己也不了解,但他还是支持儿子的兴趣。曾纪鸿后来成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将圆周率值计算到了100位的数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曾国藩家书中还说:“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孔子教育弟子,其中最要紧的是仁,仁,莫过于“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也是这样说并这样做的,他的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吸收中国古代家训智慧,用于现代的教育,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立德为先、修身齐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幸福生活!
从传统再回到现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孩子成了现代中国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青春期,是身体和思想迅速成长和定型的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和引导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
那么,这个敏感时期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
人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什么东西才能真正支撑我们走一辈子呢?钞票?不行!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可以买到婚姻,却买不到爱情;可以解决物质问题,但不能解决精神问题。朋友圈?也不行!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被取消关注了。亲情?友情?爱情?当然这些很好,但没有人可以陪你走一辈子,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替你走你的人生路。能支撑我们走一辈子的东西唯有一样,它就叫做“价值追求”。
现在的孩子心理普遍很脆弱,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哪里哪里的学校,这其中有中学也有大学,有个学生跳楼了。回想下中国古代,何曾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古代的年轻人、知识分子绝不会这样,基本上就没有自杀的,绝不会动不动就去自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屈原,第一个就是自杀的,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端午长假!请问屈原怎么死的?”“自杀的。”“怎么自杀的?”“跳水自杀的。”“跳的什么水?”“跳的汨罗江。”“汨罗江在哪里?”“湖南。”“屈原哪里人?”“湖北人。”问题来了,湖北人要死,为什么要跑到湖南去跳江呢?湖北没有江吗?湖北号称“千湖之国”,要死不死在自个家门口,死到别人家门口,恶心人家去吗?那么屈原为什么要跳江呢?原因很简单,郢都被攻破了,楚国灭国了,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际,写完《哀郢》与《怀沙》后才沉江以明志。这叫6 什么?这叫“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观去死。不要说屈原了,“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田横在秦末自立为齐王.刘邦统一中国后,田横带领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刘邦招降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耳.田横来到离洛阳三十里处,终觉向刘邦称臣为耻,自刎而死.岛上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五百人可以集体横刀自刎。大宋亡后,崖山之役,十万可以集体跳海自尽。更不要说大明亡后,江南一城一城的知识分子集体自尽殉国。这叫什么?这叫为了一个价值追求,为了一个价值观而舍身取义!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面对再大的坎坷,再大的磨难,屈原怎么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怎么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庄子怎么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些都是古人的名言,其实用现代的话来说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有强大的价值支撑。这种价值支撑什么时候最容易获得呢?无数的仁人志士告诉我们,它在青春期最容易获得。
整整一百多年前,有一个17岁的年轻人,他叫蒋志清,考进了宁波的箭金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做顾清廉的老师。在这里他跟着顾老师读到三本书,他后来在日记里提到,这三本书奠定了他整个人生的价值追求。第一本书,邹容的《革命军》,树立了他的革命理想;第二本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此他就变成了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所谓“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第三本书,王阳明的《传奇录》,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终身理想。这个17岁的年轻人后来有一个名字叫做蒋中正。
在蒋志清同学之后,又有一个比他小5岁的年轻人,叫毛学任,字咏芝,考入了长沙第一师范学堂,遇到了著名的杨昌济老师。杨老师问他:“你这名字,不错哦,谁取的?”毛学任说:“我自己取的,因为我崇拜的偶像是国学大师梁任公,梁启超。”杨老师听了点头说:“梁任公确乎一代楷模,但我们湖南也有先贤值得你学习啊!”于是就送了两本书给这个年轻的毛学任同学。一本《曾文正公文集》,一本《胡文忠公文集》,作者是晚清实学的两位大师——曾国藩与胡林翼,也都是湖南人。后来毛学任太喜欢这两个人了,说了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另外,则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不叫字咏芝了,因为胡林翼字润芝,他就把自己字改成了“润之”,后来大家都叫他毛润之。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发现大多都发生在十七八岁,十八九岁。比如说,两千四百年前,有一个叫仲由的同学。据司马迁描述,他大概原来是混黑社会的,性格比较冲动。但在十八岁的时候拜在孔仲尼老师的门下,从此他脱胎换骨,由仲由变成了孔门大弟子——子路。
同时,在西方,在雅典,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名叫阿里斯托勒斯,因为听了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师的演讲,感觉太深刻了,深刻到苏格拉没有底儿了!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摔跤手的生涯,请注意,他原来是一个体育特长生啊,他当时在摔跤界已经有个外号叫“宽”,说明已经闯出了名头。可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职业生涯,拜入苏格拉底老师门下。这个决定对于他个人来说还不算巨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才是意义极其重大,因为“阿宽”的绰号只是意译,它的音译叫做“柏拉图”。
还有一位梁卓如同学,十七岁的时候高中举人,有着大好前程,可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来到一所学校,听了一位叫康南海老师的课,便毅然放弃了科举考试,拜入了康南海门下。后来这对师生以“康梁”并称,这个梁卓如同学就是后来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青春期是一个人性格定型和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更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更关键,更重要。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孩子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同时要通过读书让孩子们7 树立崇高的精神信仰,并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都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和根基。吸收中国古代家训智慧,用于现代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做到立德为先、修身齐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健健康康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