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易经详解-乾卦
乾为天
【原文】乾:元,亨,利,贞。
【译文】乾卦:创始、通达、合宜、正固。
【解读】
1、《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先画出卦图,再标出卦名。卦图由六爻组成,爻有阴阳之分。所谓六爻,其实是由两个单卦(各有三爻)所合成。本卦称为乾卦(下乾上乾),六爻皆阳,阳有刚健之意,象征原始的生命力,充满动态的能量。
2、乾卦在六十四卦中,是八纯卦之一。所谓纯卦,是指上下皆为同一个单卦所组成者。
3、《易经》有《序卦》,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可供我们理解各卦之参考。譬如,《序卦》开头就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意思是以乾卦为天,并以坤卦为地。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乾代表阳刚劲健的主动力,坤则是承受力,两者相摩相荡而变化生出万物。
4、“元亨利贞”是本卦的卦辞,附在卦名之后,是对本卦所作的基本判断。“元”,原也,万物由此创始,“亨”,通也,万物有其共同来源,并且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彼此之间通顺畅达;“利”,宜也,万物变迁运行,对一切都有利而和谐;“贞”, 正也,由此所展现的万物,可以坚持自身的途径,进而恒久不息。【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解读】
1、“初九”是本爻的序位。六爻由下而上的序位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指阳爻,而“六”指阴爻。阳为奇数,又以动为主,所以取奇数(一、三、五、七、九)之终,表示动之极。阴为偶数,且以静为主,所以取偶数(二、四、六、八、十)之中,表示静之极。另一说法,则以巽揲(die,二声)蓍(shi,一声)成卦时,得六、七、八、九四个数字,其中九为老阳(九大于七,七为少阳),六为老阴(阴数如负数,所以,八为少阴)。《易经》用老不用少,故称九与六。
2、“潜龙勿用”是本爻的爻辞,以下各爻皆有爻辞。“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生物,充满刚健的活力与变化的势能,可以“乘风云而上天”。爻辞多就本爻所处之位,作一客观的描述,此为筮辞;再论断其出处进退以及吉凶祸福,此为占验之辞。以位而言,初、二是地;
三、四是人;
五、上是天。初九位于地之下,犹如在深渊之中,所以称为“潜龙”,此时不宜有所作为。正如人在年轻时,要努力进德修业,培养实力。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文】九二: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 【解读】
1、“九二”,“九”为阳爻,“二”为由下而上的第二位。二、三、四、五阳爻,皆先称九(阴爻则先称六)。二为地之上,表示龙已经崭露头角,才华受到注意了。这时见到大人是有利的,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栽培与磨练。
2、“大人”,德行完备的人,有此可以成为圣君(与九二对应的九五,为天子)。譬如,舜在耕田、捕鱼时,他的卓越表现开始受到尧的赏识,那么舜就是“利见大人”。通常,大人是指有位者,君子则是无位者。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九三:君子整天勤奋不休,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
【解读】
1、“君子”,九三是阳爻,亦即刚爻(阴爻则称柔爻),在《易经》的用例中,刚爻为君子,柔爻为小人。
三、四是人位,所以九三谈到君子的表现。九三位居下卦(或内卦)之上,无法确知下一步的发展,唯有本着乾卦的精神,日夜精进。
2、“乾乾”是健行不息,“若”是词语,有“如此”之意,“厉”与“无咎”都是占验之辞,所论为吉凶祸福。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文】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解读】
1、九四之位,上不在天(五、上),下不在田(初、二),中呢?它才由下卦移到上卦之初,进入新的世界,有犹豫不定的情况,所以又可称之为“中不在人”。
2、“或跃在渊”的“或”是疑辞,“跃”与“在渊”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表示可上可下,要看时机与条件是否配合。保持此一机动状态,就不会有灾难了。在《易经》中,“或”字多用于三爻与四爻。
【原文】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文】九五:龙飞翔于天空,适宜见到大人。【解读】
1、九五进入天位,又居上卦之中,并且阳爻居刚位(初、三、五为刚位,二、四、上为柔位),称为“当位”,这是既中且正的位置。
2、飞龙上天,可以行云布雨,大显身手。这时所见的“大人”可能有二义:一是天子,二是贤臣,要看此龙本身所居之位而定。事实上,这时龙所象征的人,自己也是德行完备的大人了,可以呼唤同伴共同发挥才干,造福天下百姓。程颐说:“圣人即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有此可知,大人可以指君,也可以指臣。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解读】
1、“上九”,每一卦的最上一爻都称“上”(上九或上六)。
2、“亢龙”相对于初九的“潜龙”,达到另一极端。在物极必反的原则下,必须周而复始。“亢龙”前无去路,高处不胜寒,所以“有悔”。【原文】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用在乾卦整体,显示六个阳爻无首无尾,吉祥。
【解读】
1、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另加“用九”,坤卦另加“用六”。这二卦为六爻皆同的纯阳卦与纯阴卦,所以可以使用(或贯通)于全卦各爻。
2、“群龙无首”即六爻各龙顺时而变、随位而成。由于看出六爻为一个整体,没有首尾、本末、先后、上下之分,所以结果是吉祥的。万物的变化“始卒若环”(开始与结束像是一个连环),无法分辨先后,因此可以一往平等;人面对生命的历程,若能体认变化的微妙,在适当的时候做合宜的事,“顺受其正”(顺着情理去接受它正当的部分),自然心安理得。
【原文】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译文】 《彖传》说:伟大啊!乾卦所象征的元气,万物借它而开始存在,它也由此主导天体。云四处飘行,雨降落下来,各类物种在流动中成其形体。太阳的光明终而复始地出现,爻的六个位置也按照时序形成了。然后依循时序乘着六条龙去驾驭天体的运行。乾卦的原理是引发变化,让万物各自安顿本性与命运。万物保存聚合并处于最和谐的状态,就达到了合宜而正固了。乾卦为首,创生出万物,普世都可以获得安宁。
【解读】
1、《彖》即《彖传》,用来解释卦辞,说明一卦之卦名、卦象、卦义。最初,卦辞亦称彖辞,“彖”字音近“断”,意指裁断一卦的吉凶。后来,为了与卦辞区别,就专以《彖》代表《彖传》。《彖传》属于《易传》(十翼)之一,一般认为十翼是孔子及其后学的贡献。
2、本段所言,是为了解释卦辞“元贞利亨”,因此全文第一句说的是“元”,第二句说的是“亨”,第三句合说“利贞”。最后一句则是赞叹其伟大的效应,使自然界与人世间都平静安宁。
3、“乾元”是指原始的能量(元气),由此创圣出万物。万物处于变化之中,有开始也有结束,并且一直生生灭灭,因此需要一个总源头。《易经》就以乾卦为其象征符号,并且以龙的形象来展现其充满活力又变化无已的特性。
4、文中两次提及的“天”(“统天”、“御天”),在此意指天体(日月星辰以及风云变化等),是人在仰观时所见的至大之象。“天”的概念在古代有多重意义,在此所谓的“天”是指自然之天,与它相对的是大地以及两者之间的万物。自然之天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但是一说天道又有二义:一是整个自然界(包括天地与万物)的规律,二是针对人世间的善恶所做的规范及其报应。这些概念将在本书相关部分说明之。
5、“六位”,依《说卦》所云:“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位是指六个爻的位置,各依据其时而成立。而所谓的“时”,则来自于对“大明终始”的观察。接着所说的“六龙”,则是指爻辞中以龙来象征六个阶段的表现。“御天”的主语仍是乾元,但是人可以效法这样的作为,依时而进。
6、乾道一直在“变化”之中,而其效应是要让万物各自“正”其“性命”,亦即在变之中有不变,并且使整体形成“大和”状态。如此即是“利贞”。
7、“首出庶物”的首,应指乾卦而言。程颐说:“乾道首出庶物而万汇亨,君道尊临天位而四海从,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也。”他以乾道与君道对比,可知“首”是指乾卦,而不是“首先”之意。
【原文】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 《象传》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断奋发上进。
【解读】
1、《象》即《象传》,又可再分为二:《大象》解释卦象,附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爻象,附在爻辞之后。但是在《易经》中两者都用“《象》曰”来表示。在此乾卦中,《大象》与《小象》并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
2、《大象》所言,一般都是从上下两个单卦(亦即基本的八卦,各有三爻)的组合上,分析卦象所显示的意义,然后再推述人在德行休养上应该如何取法。譬如,乾卦上下皆是乾,乾为天,乾为健,因此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然后,君子是指立志发挥人性潜能,成就完美人格者,他在取法此卦时,所要做的是自强不息。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初九爻辞“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是因为这个阳爻在全卦的底部。九二爻辞“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是肯定德行可以普遍施展开来。九三爻辞“整天勤奋不休”,是说要在君子之道上反复修炼。九四爻辞“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是因为向上进取没有灾难。九五爻辞“龙飞翔在天空”,是肯定大人处于兴旺的时候。上九爻辞“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是说满盈的状态无法长久维持。用在乾卦整体,发现天体的运行无始无终,循环不已,因此不可认定自己居先。
【解读】
1、本位是乾卦的《小象》部分,共七句话,分别对应六爻的爻辞与用九。
2、九三的“反复道也”,是因为它处于下卦之上,为下卦之终,同时面临新阶段的开始,形成极大的挑战。九五的“大人造也”,是说德行完备的人一定会大有作为。
3、“天德不可为首”,乾卦虽位六十四卦之首,以其无限元气创生万物,但是由于万物变化不已,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不可认定乾卦居于一个固定不移的首位。换言之,在乾卦六爻中,可以说“群龙无首”,而在全部六十四卦中,乾卦也“不可为首”,如此可以让其他各卦自然展现。
【文言】
【原文】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译文】《文言传》说:创始,是一切善行的首位。通达,是美好事物的会合。适宜,是正当作为的协调。正固,是具体行事的骨干。君子实践仁德,足以担任领袖。会合美好万物,足以符合礼制。维持一切适宜,足以协调义行。守正并且坚持,足以办成事业。君子就是要做到这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代表了创始、通达、适宜、正固。
【解读】
1、《文言》是对乾坤二卦之经文(文)的解说(言),亦即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传》。此二卦代表天地,为一切变化之始,最为重要,所以额外加以说明。本段总述卦辞,以下接着分述六爻的爻辞。
2、有创始才有万物,一切价值由此开端,所以这是众善之长。万物彼此之间通顺畅达,所有的会合皆是美好的。凡是有利或适宜于万物的,皆有其正当性。然后,要完成一事一物,非有正固不可。君子体认“元贞利亨”,可以明白仁、礼、义并成就事业,无异于找到了人间世的康庄大道。【原文】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译文】初九的爻辞说,“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隐遁的人。他不会为了世俗而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名声而有所作为,避开社会而不觉苦闷,不被社会认可也不觉苦闷。别人乐于接受,他就推行主张,别人有所疑虑,他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坚定而无法动摇的,这就是潜伏的龙啊。”
【解读】
1、本文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乾卦各爻对人生的启发。“子”是指孔子。
2、既有龙德,为何要潜隐?因为位居初爻,时机未至。即使德行已著,但是尚未显示效应,尚未受到别人的肯定。有此可见,儒家一方面要有坚定的立场,同时也保持深刻的社会关怀。
【原文】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译文】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处于正中位置的人。平常说话都能守信,平常做事都能谨慎,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为善于世而不夸耀,德行广被而感化世人。《易经》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君主的德行啊!” 【解读】
1、九二居下卦三爻之中,所以成为“正中”。由于位置适当,龙德发挥了作用。其作用依然是从自己开始,要反身而诚,由近及远,再修己以安人,化民成俗。
2、“君德”,上述的表现已经是君主的德行,但是并未拥有君主之位。若是修养到了君子的程度,则担任君主亦非男式。
【原文】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译文】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休,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讲君子应该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做到忠诚而信实,由此可以增进德行;修饰言辞以确保其诚意,由此可以累积功业。知道时势将会如何到来,就设法使它来到,这样才可以同他谈论几微之理;知道时势将会如何终止,就坦然让它终止,这样才可以同他坚守作为。因此,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所以能够勤奋不休,按所处的时势来警惕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啊。”
【解读】
1、九三居下卦之上,走到终点,但是尚未进入上卦,因此面临考验。就下卦而言,它处于上位,就全卦而言,它仍在下位,所以除了进德修业之外,别无良策。这种考验培养了过人的智能,否则如何可以与他“言几”、“存义”。
2、“几”是几微之理,亦即可以洞烛先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看出了端倪,然后可以预作准备。“义”是适宜,在此指正当的作为,否则没有坚守的必要。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译文】九四爻辞说,“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上去或下来没有一定,但不是处于邪恶的动机;前进或后退也没有一定,但不会离开自己的同类。君子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都想要把握时机,所以没有灾难。”
【解读】
1、九四开始进入上卦,又以刚爻(阳爻)居于柔位(二、四为柔位),显得不够安稳,所以用“或”这个疑辞。由于配合时位而无常、无恒,反而是正确的表现,所以没有灾难。
2、“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表示不论是在出处进退的任何状况下,都必须努力进德修业。这才是“无咎”的真正原因。
【原文】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译文】九五爻辞说,“龙飞翔在天空,适宜见到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声调相同就会互相呼应,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吸引;水流向潮湿的地方,火会烧向干燥的区域;云随着龙而浮现,风跟着虎而飘动;圣人兴起,引来万物瞩目。以天为本的事物会亲近在上的天,以地为本的事物会亲近在下的地,万物都是各自随从他自己的群类。”
【解读】
1、九五之位既中(在上卦之中)且正(阳爻居刚位),所以充分彰显了乾卦龙德的精彩。本文所述为变化中各安其位,秩序井然。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圣人作”。“万物睹”的物包含人在内,表示自然界与人间世都获得了安顿。
2、“云从龙,风从虎”,孔颖达说:“龙是水蓄,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这一段所说的是感应,只有圣人在位,万物才会依其感应而真正安定。
3、“本乎天者”是指日月星辰等,“本乎地者”则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
【原文】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译文】上九爻辞说,“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地位尊贵却没有职位,高高在上却失去百姓,贤人居下位而无法前来辅佐,所以他一行动就会有所懊悔。”
【解读】
1、上九位居上卦之终,为全卦之最高位,但是已非九五之中位,所以虽然高贵,却无民无位,亦得不到贤人辅助。此时不必有所作为,否则将有懊悔的后果。
2、乾卦各爻形成一个对比:初九与上九是“潜龙勿用”与“亢龙有悔”,都不宜行动;九二与九五都强调“利见大人”,因为两者皆居中位;九三与九四在《文言传》中都提及“进德修业”,表示自强不息之意。此六爻形成一个整体,始卒若环,首尾相应。《易经》所标举的变化之意,在此得一最佳示范。
【原文】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译文】(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处于卑下的位置。(九二)龙出现在地上,这是因为顺着时势而一步步前进。(九三)整天勤奋不休,这是因为正要进行该做的事。(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这是因为要检验自己的能力。(九五)龙飞翔在天空,这是因为处于上位,可以治理百姓。(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因为走到穷困时会有灾难。(用九)乾卦的元气施展在全卦中,这是因为天下都治理好了。
【解读】
1、本段依各爻爻辞,说明人的行动如何配合时与位来表现。
2、“时舍”是指因时而舍。“舍”是古代行军或旅行时,到了一站住下来。九二的“时”是“地”的上位,并且处于下卦之中位,所以有较佳的机会。
3、“乾元用九”,因为全卦皆为阳爻,可以上下贯通,无首无尾,形成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亦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与“天下治也”是互为表里的。
【原文】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译文】(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阳气处于潜伏隐藏的时期。(九二)龙出现在地上,这是由于天下万物纷纭有序并且显现光明。(九三)整天勤奋不休,这是由于随着时势一起前进。(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这是乾卦进展的变革已经来到。(九五)龙飞翔在天空,这是上达天位,可以展现天的功能。(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由于随着时势走到穷困的地步。(用九)乾卦的元气施展在全卦中,这是由于显现了天的规律。
【解读】
1、本段依各爻爻辞,说明其相关的现象是怎么回事。
2、“阳气”是指阳刚的生命活力,亦即乾卦的元气。初九代表一切生命处于萌发状态。九二,阳气升到地面,万物显示了文采与光明。九三,顺着时势抵达下卦的终点。九四的“乾道”,是指阳气所形成的乾卦已经有其进展路线,而有下卦走到上卦了。九五的“天德”,是指天位而言,因为从阳气发展为乾道,接着所体现出进来的莫过于“天”。天德是就天而言,亦即九五已是天子之位,应该治理百姓。最后用九所说的“天则”,是指天的规律,亦即真正的统治是让乾元的变化自然运作,显示“群龙无首”的和谐境界。
3、本段文字所形成的对比,与前段有所不同。初九与九四,是“阳气潜藏”与“乾道乃革”;九二与九五,是“天下文明”与乃“位乎天德”;九三与上九,是“与时偕行”和“与时偕极”。这三组对照,在《易经》中是常见的,亦即有相应的关系,就是上下两个单卦就其相同位置而呼应。
【原文】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译文】乾卦所象征的是元气,是万物得以创始并且通顺畅达的基础。至于适宜与正固,则是就万物的本性与实情来说的。乾卦的创始作用能够以美妙与适宜在造福天下万物,但是它并不指明自己对什么有利,这实在是太伟大了!伟大啊,乾卦!刚强劲健而居中守正,本身是纯粹不杂的精气。六爻按时位进展运作,向外贯通了万物的实情。依循时序乘着六条龙,是要驾驭天体的运行。云四处飘行,雨降落下来,是要使天下获得太平。
【解读】
1、本段就是前面彖辞再做说明。
2、首先解释“元贞利亨”,“元”是始,“亨”是通,“利贞”则是指万物“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亦即万物要保持天赋的“性情”(本性与实情)。
3、乾之“大”在于“不言所利”,就是不限定它对何物有利,也即是对万物皆有利,但是毫不居功。
4、乾的元气是纯粹精气,因为六爻皆阳,“其性刚强,其行劲健”,占有五位与二位,是为居中守正。“六爻发挥”,写下万物变化的状况,形成一个周流不虚的整体。“旁通”一词值得留意,因为六十四卦之间皆有此一可能。“云行雨施”,则万物皆蒙其利,而“天下平也”。
【原文】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译文】君子以成就道德作为行动的目标,要提现在日常可见的行为中。(初九)所谓的潜伏,是说隐藏而尚未显露能力,行动而尚未成就道德,因此君子不会有所作为。(九二)君子努力学习以积累知识,向人请教以辨别是非,以宽容态度处世,以人爱之心做事。《易经》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因为他具备了君主所应有的德行。九三上下皆为刚爻,又未居中位(二、五),往上没有到达天位,向下又离开了地位,所以要勤奋不休,按所处的时势来警惕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啊。九四上下皆为刚爻,又未居中位,往上没有达到天位,向下已经脱离地位,中间又失去了人的位置,所以用“或”字来描写它。所谓“或”,是疑而未决的意思,所以没有灾难。(九五)至于大人,他的道德与天地的功能相合,他的智能与日月的光明相合。他的行事作风与四时的秩序相合,他的赏善罚恶与鬼神的吉凶报应相合。他的行动先于天的法则,天的法则不会违逆他;他的行动后于天的法则,他就会顺应天的法则所界定的时势。天的法则尚且不会违逆他,那么何况是人类呢?何况是鬼神呢?(上九)所谓的“亢”,是说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只知道获得而不知道丧失。只有圣人吧?能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不致偏离正途的,大概只有圣人做得到吧?
【解读】
1、本段是对《象传》(包括《大象》与《小象》)所作的说明。首先谈的就是自强不息,“以成德为行”。以下接着分述六爻。
2、九二的“君德”,意指处于下卦中位,君主之德已具,但是毕竟未到九五可以大显身手的阶段。
3、九四比起九三,多了“中不在人”一语,是指它已完全脱离“地位”,而接近“天位”,这不是人的合宜位置。此时的“或”代表警觉状态,保持可上可下的弹性,所以“无咎”。
4、九五的一段描述是常被引用的材料,但是意思不够明确。“与天地合其德”,是指天地有大生广生之德,在天地是功能,在大人则是道德。“与日月合其明”,是指大人的智能不会受到遮蔽,可以洞察一切真相。“与四时合其序”,表示大人的施政合乎时宜。“与鬼神合其凶吉”,所指应是大人对于百姓的善恶所作的裁决与赏罚,符合鬼神的吉凶报应。“先天”与“后天”二词,表示天的法则在运作上有一定的时机,所以应以“天的法则”来翻译“天”。至于此一法则所代表的是主宰之天或自然之天,则仍有讨论空间。
第二篇:【读《易经》心得】乾卦:天道
【读《易经》心得】乾卦:天道1 这一贴写得很艰难,经常是想得很好,但是写出来后是一堆胡言乱语。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易经》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其特点是并行处理信息,而书面文字是线性的,有先后次序的。结果就像把一个有图案的皮球,剪碎贴到平面版上,如果不知道原来皮球的图案,你从平面上是很难想象他原来的样子的。我想这是一切解释或解读《易经》的文献或书本都面临的问题,你不懂,不管你怎么看都不懂,你懂了,一看就明白。就像一个没吃过糖的人,你就算写一百万字,也还是不能让他明白糖是什么味道,但是如果吃过,一个字足以:甜。一般我考虑执行问题时用西方的流程结构(金字塔或递阶控制结构),这时可以很清楚的写出框架来,就像我以前在管理帖子中写的那种风格,简单,明了。
但是我寻找创意时往往用意象,例如一条船,一幢楼,或者一座山等等。当采用这种意象来思考时,往往用的是类比的思维方式,这时由于是并行而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要想把大脑考虑的东西整理成有结构,有层次的东西,基本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一般到筛选完各种创意后,才能形成单一逻辑的东西,这时才能用文字或语言说清楚我在想什么。(不知这样说是否清楚?)
所以本来信心满满的我,越写越没信心,尤其是乾坤二卦,是解读《易经》的入门,搞懂了乾坤,也就搞懂了《易经》。所以想写清楚非常不容易。现在看来,再怎么努力,也仍然是平面上的皮球拼图,而不是皮球本身。
我个人认为《易经》的思想基础仍然与《黄帝内经》一样是天人合一。同时采用的是同样的借象比喻,或借象附会法。
而且《易经》里的描述单词是多义的,看不同场合就有不同意思。这点我在写《黄帝内经》的帖子中已经提到,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和描述并不一一对应,有时同样的单词描述的是不同对象,有时不同的单词描述的是同一概念。
而其中最为典型,含义最为复杂的莫过于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有N种含义和解释。而这是解释整个《易经》的关键。
不过在乾卦中,我认为元亨利贞描述了天的特性,解释是这样:
元:描述事情产生的根源,根本,例如元气或阳气,因为天的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也描述一种空灵状态,中国传统是认为万物生于无(所谓无生有,有生万物),而有空才可以有载,有载才可以有物。元是一切的开始。这是一种博大的状态,一切皆可以产生。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是是指赤字之心:虚静,空灵,宽宏,包容,无情无欲。只有这种心境的虚空,才能包容万物。
亨:同理,亨的本义是通达,通透。天能使万物品类流布成形,无不亨通。
所以亨是一种一切无碍,一切畅通。是一切顺利的开始。而通达无碍正是天的特征之一。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时就是那种轻松,放松的状态:不滞,不执,不臆,不我,无惧,无待。也是想成大事必须有的状态。其实我们日常只要心中有滞碍,就会糊涂,身上有滞碍,就会疼痛。
利:利的本义是和,只有物和才会有成。其实天就是这样,阴阳平衡,四季往复,运行不息,并能使物性和谐,各得其利。
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就是那种平衡、和谐、顾盼自如、神清气爽、自信平和。
贞:贞的本义是正,只有正成方可藏,才能有所得。天又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不偏,不倚,不急,不燥,中和,平实。(其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中而不倚)。其实现实我们都知道投机者可是得逞一时,但是长远来看还是做事踏实稳健的人获得成果的多。总之,天的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自然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的功德,故元、亨、利、贞被称为乾四德。按照上述形象来附会:简单来说就是:元是生;亨是长;利是成;贞是藏。类似的现象就是春生,夏长,秋成,冬藏。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个流程:生、长、成、藏。
一、原文简介(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卦辞:
乾,元亨利贞。
卦象:乾上乾下,是天。至阳至刚,崇高无比。乾卦是取天为象的。
乾坤两卦是六十四卦之首,是六十四卦的根本。
卦辞大意:乾卦象天,其义为刚健,其德性为元、亨、利、贞。乾天蕴含着充沛刚健的阳气,沿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律,循环往复,运行不已,而变化无穷,主宰着整个宇宙,正可体现其创始万物、处事亨通、和谐有利、固守正道的四项美德。
《彖》是解释卦辞的。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大意:浩大的天的元始之气啊,万物依靠它产生,它主宰着宇宙自然。浮云飘行,云行雨施,万物变化成形。太阳升降周而复始。乾卦六爻按照不同的时机形成,就像按时乘着六龙在天上运行。由于天道的变化,一一赋予万物以各自的本性和生命,而阴阳和合的太和元气得以保全、融合,这样就使得物性和谐,各有其利,万物都能正固持久地成长。天居于万物之首,犹如国君居于众民之首,使得天下都获得安宁。
乾卦的六爻是取龙为象的,这里的六龙便是指乾卦六爻。
这段话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像天道运行一样有规律,都像太阳的升降一样,有开端,有终局,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乾卦六爻取龙为象,通过龙在六位上的潜、见、惕、跃、飞、亢的六种不同动态,说明人事中的内在规律。
而上面《彖传》的字面解释可以是:君临天下的统治者,也应效法天道的元、亨、利、贞,以此恩泽天下,才能求得万国咸宁。
我们引申到做事情中,那就是做事情也必须是:元亨利贞。
《象传》是解释卦象、爻象的象征意义。《象传》有大、小之分,《大象传》每卦只有一条,解释卦象;《小象传》则有六条,分别解释六爻爻象。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意:乾为天、为健,乾卦上下体皆乾,说明天道的运行,刚健强壮,永不衰歇。因此君子应当效法天道刚健强壮之德,立身处事应当奋发有为,永不懈息。这是古人直观自然的心得体会:看到天绕地转,昼夜更迭,四时交替,永无止息,永不懈怠,因而想到君子应该效法天象永不停息地发愤自强。这是一种进取的观念。是乾卦的本质。
2、乾卦六爻的爻辞
乾卦六爻取龙为象,借以变化无穷之意。
初九,潜龙勿用。
大意:初九阳刚得正,惟其位卑力微,难有作为,此时当潜藏养晦,进德修业,厚积实力,以待时机,暂不施展才用,犹如巨龙暂时潜藏于渊谷之中,养精蓄锐,以待来日,而蜕变成飞跃上天之飞龙。
周易六十四卦的初爻,都含有资历浅,地位卑,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的意象,故应潜藏养晦,进德修业,畜积实力,以为来日发展之准备。《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大意:潜伏深渊的巨龙,不宜施展才用,因初九阳气初微,所以潜居于下位。
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初期阶段,都是在积累力量,等待时机。但是一个人没有目标,就不可能耐心积累和耐心等待。等待是一种能力,因为很多人在等待中逐渐失去雄心壮志和能力,一旦机会到来时,也只能叹息而已。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大意:九二阳刚得中,才德俱进,居仁由义,是崭露头角,施展抱负的时候,犹如巨龙出现在大地上,正待有所作为,故利于有大德的人相助,或居上位者提拔。
周易六十四卦的二爻,居位得中,身衔官职,正是崭露头角,施展才用之时,蕴含有进取而有得的意象,故系辞传有「二多誉」之说。《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大意:巨龙出现在大地,乃因九二阳气渐增,其有生养之德,能普施于万物。一旦准备充分,机会来临,一定不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该冒险时必须敢于冒险。传统上对这一爻的解释为: 九二为阳爻,气质刚健,同时又居于本卦下体之中位,是得中,具备刚中之德。说明有雄心,又能守持中道,已经具备成功条件。
卦有天、地、人三才,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
九二居第二爻,位置是地之上,表示阳刚渐增,纯阳之气已从地下升出地面。九二已经崭露头角,力量储备合适,人的才干和品德已为大众所看见,机会一来,就应该抓住机会,洒甘霖,施恩德。
但是九二不当位(二是阴位),失正,过于冒进会有失败的后遗症。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大意:九三处上下卦之间,正是天人绝续之时,往来之际,变动不定而多所危疑。故必须有君子刚健谨慎的精神和毅力,终日努力不懈,自强不息,以渡难关。即使在夜晚时分,也是戒惕慎行,故虽面临危险、困境,也可免遭咎害。周易六十四卦之三、四爻,上不在天(五、六),下不在地(初、二),均表示其处境之艰难,三居下卦之上,往往受抵,四虽已进上卦,却往往受压,故系辞传有「三多凶、四多惧」之说。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大意:君子刚健谨慎,夙夜匪懈,自强不息,说明九三能永远履行正道,不使行为稍有偏差。九三是一个极为微妙的阶段,必须戒备谨慎,心怀疑惧,必须更加小心勤奋。
传统解释:
九三处于下卦之上、上卦之下,事业将成而未成,是不上不下的时候。是个多凶的危厉之地,很容易动辄得咎。正如飞机刚刚起飞阶段是最容易出事的。
这是因为任何事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是螺旋上升的,都有反复。九三处于乾卦的上下二体之间,正是在或上或下的反复阶段(自上而下为反,自下而上为复),所以这时必须坚持不懈,遵正道而行。
但是九三以阳爻居阳位,刚健得正,只要终日乾乾,夕惕若,能够小心谨慎且勤奋工作,就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真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大意:九四阳气渐进,惟不中不正,居上卦之下,而未敢轻进,有戒慎恐惧,进退未定之象,犹如游龙腾空,欲飞又止,然其并非心存犹疑,乃是审时度势,待机奋进,明识时务之英豪,故免遭咎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大意: 巨龙欲飞又止,或腾跃上进,或退处深渊,说明九四能审时度势而进,必无咎害。传统解释:
九四正处在从下卦入上卦之时,地位未定,进退两难。且九四以阳爻居阴位,不当位,主凶。一般说法是三位多凶,四位多惧。四迫于君位五,是多惧之地,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受疑忌。形势可进则进,不可进则安居不动,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则可免咎。
但是也应看到有利的一面,阳主进,阴主退,阳居阴位,能够随时进退,见机而动,故无咎。所以这时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切不可自以为是,盲目乐观。一般年轻人经常在这种坐二望一的阶段忘乎所以,结果以悲剧收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大意: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君王之位,阳气充盛,有圣人之德,能惠及天下,而为万民所瞻仰,犹如巨龙飞腾于天,云行雨施,泽被万民。故利于出现大德大才之臣,以辅佐国政,以安定天下。
周易六十四卦之五爻,居上卦之中位,又居天子、国君之尊位,为各卦中最吉祥之爻位,象征事物已发展至最完美的阶段,故系辞传有「五多功」之说。《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大意:巨龙奋起,高飞在天,云行雨施,泽被万民,说明九五得大人的辅佐,有所作为而大展雄才。传统解释:
九五为阳爻,刚健;处于上卦之中位,故居中;五为阳位,阳爻在阳位,故得正。所以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旧称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全部由阳爻组成,是纯阳至健之卦,所以乾卦九五不仅刚健中正,而且至刚至阳。上九,亢龙有悔。
大意:上九居乾卦之终,高而无位,有阳气过盛,知进而不知退之象,犹如刚亢的巨龙,腾空高飞,穷极而忘返,必将遭遇挫折,而有所悔恨。
周易六十四卦之上爻,居无位之地,多寓有事物的发展,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大意:巨龙高飞穷极,势必遭受挫折而有所悔恨,说明上九阳气刚亢过盛,知进而不知退,过于自满,盛久必衰。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易经》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朱熹说:“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 盈满易倾,如何能久。
传统解释:
上九,龙已亢,阳已极,处于极盛满盈阶段,必须止进而退了。
中国人经常说急流勇退,实际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退的人都是不得已的失败者。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得意志满时摔跟斗的。一般人在位高权重,功成名就时,是很难清醒的。而要想居安思危,慎终如始,警惕戒惧,悔而能改,就能够可以善始善终了。可惜我们看到的都是善始者多,克终者少。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大意:乾卦六爻均为阳爻,是群龙之象,皆有刚健的本质。惟以刚健而为首,则易为外物所忌,若物极而反,阳极变阴,不强为人之首,则能以柔济刚,而获吉祥。
九为阳爻,其性刚健,可为人群之首,能役使众民而随心所欲,有流于专横之弊。用九者,即不为九所用,刚极则柔,穷于上则返于下,循环始终,而不至于亢极。《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大意:天道循环不已,物极而反,阳极变阴,刚去柔来,则能以柔济刚,用九而不为九所用,不自居万物之首,此天道之美。
一般卦只有六爻,但乾、坤二卦还有用九和用六两条。这与占占卜方法有关。乾卦用九,就是六个阳爻全部变为阴爻,则乾变为坤。坤卦用六,就是六个阴爻全部变为阳爻,则坤变为乾。
用九就是占卜得到六个数都是九,奇数九为阳爻,故所得之卦为乾;而九又为变爻,六个阳爻都要变为阴爻,那么整个乾卦将变而为坤。所以用九所得之卦既不完全是乾,也不完全是坤。是乾,却将变为坤;变坤,却又仍然是乾。处在乾坤转变之中,兼有乾、坤二者的美德: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就是刚而能柔了。
这就是我以前在其他帖子里说的矛盾共同体:剃刀加上锤子。传统解释:
群龙是指乾卦的六个阳爻,性质刚健,一往无前;当用九之时,全部变为阴爻,除了保持阳刚本性外,同时又兼阴柔,这时的表现形式将是:
越是强大,越有地位,越是谦逊谨慎,越是不为物先;处于首领地位,却不以首领自居,这就是群龙无首。这是大吉之兆。(这是黄寿祺先生在《周易译注》中的解释,鄙人看不懂)因为:
自为人首者,人不愿以为首;不以人首自居者,却为人首。这就是《易经》的辩证法。《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这个道理。不以首领自居,而得万民拥戴。这是最理想的境界。
第三篇:傅佩荣_《解读易经》1-乾卦
1、乾卦
【1.1】
【白话】
【解读】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先画出卦图,再标出卦名。卦图由六爻组成,爻有阴(--)阳(—)之分。所谓六爻,其实是由两个单卦(各有三爻)所组成。本卦成为乾卦(上乾下乾),六爻皆阳,阳有刚健之意,象征原始的生命力,充满动态的能量。 乾卦在六十四卦中,是八纯卦之一。所谓纯卦,是指上下皆为同一个单卦组成者。一次出现的有乾卦(六爻皆阳,第一卦),坤(六爻皆阴,第二卦),习坎卦(二、五为阳,第二十九卦),离卦(二、五为阴,第三十卦),震卦(初、四为阳,第五十一卦),艮卦(三、六为阳,第五十二卦),巽卦(初、四为阴,第五十七卦),兑卦(三、六为阴,第五十八卦)。 《易经》有《序卦》,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可供我们理解各卦之参考。譬如,《序卦》开头就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意思是以乾卦为天,并以坤卦为地。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乾代表阳刚劲健的主动力,坤则是承受力,两者相摩相荡而化生出万物。 “元贞利亨”是本卦的卦辞,附在卦名之后,是对本卦所作的基本判断。“元”,原也,万物有此创始;“亨”,通也,万物有其共同来源,并且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彼此之间通顺畅达;“利”,宜也,万物变迁运行,对一切都有利而和谐;“贞”,正也,有此所展现的万物,可以坚定自身的途径,进而恒久不息。
【1.2】
【白话】
【解读】 “初九”是本爻的序位。六爻由下而上的序位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指阳爻,而“六”指阴爻。阳为奇数,又以动为主,所以取奇数(一、三、五、七、九)之终,表示动之极。阴为偶数,且以静为主,所以取偶数(二、四、六、八、十)之中,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初九,潜龙勿用。乾卦。创始、通达、合宜、正固。
乾,元贞利亨(六爻皆阳)表示静之极。另一说法,则以巽揲(die,二声)蓍(shi,一声)成卦时,得六、七、八、九四个数字,其中九为老阳(九大于七,七为少阳),六为老阴(阴数如负数,所以,八为少阴)。《易经》用老不用少,故称九与六。 “潜龙勿用”是本爻的爻辞,以下各爻皆有爻辞。“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生物,充满刚健的活力与变化的势能,可以“乘风云而上天”。爻辞多就本爻所处之位,作一客观的描述,此为筮辞;再论断其出处进退以及吉凶祸福,此为占验之辞。以位而言,初、二是地;
三、四是人;
五、上是天。初九位于地之下,犹如在深渊之中,所以称为“潜龙”,此时不宜有所作为。正如人在年轻时,要努力进德修业,培养实力。
【1.3】
【白话】
【解读】 “九二”,“九”为阳爻,“二”为由下而上的第二位。二、三、四、五阳爻,皆先称九(阴爻则先称六)。二为地之上,表示龙已经崭露头角,才华收到注意了。这时见到大人是有利的,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栽培与磨练。 “大人”,德行完备的人,有此可以成为圣君(与九二对应的九五,为天子)。譬如,舜在耕田、捕鱼时,他的卓越表现开始受到尧的赏识,那么舜就是“利见大人”。通常,大人是指有位者,君子则是无位者。
【1.4】
【白话】
【解读】 “君子”,九三是阳爻,亦即刚爻(阴爻则称柔爻),在《易经》的用例中,刚爻为君子,柔爻为小人。
三、四是人位,所以九三谈到君子的表现。九三位居下卦(或内卦)之上,无法确知下一步的发展,唯有本着乾卦的精神,日夜精进。
“乾乾”是健行不息,“若”是词语,有“如此”之意,“厉”与“无咎”都是占验之辞,所论为吉凶祸福。九三。君子整天勤奋不休,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二。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1.5】
【白话】
【解读】 九四之位,上不在天(五、上),下不在田(初、二),中呢?它才由下卦移到上卦之初,进入新的世界,有犹豫不定的情况,所以又可称之为“中不在人”。
“或跃在渊”的“或”是疑辞,“跃”与“在渊”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表示可上可下,要看时机与条件是否配合。保持此一机动状态,就不会有灾难了。在《易经》中,“或”字多用于三爻与四爻。
【1.6】
【白话】
【解读】 九五进入天位,又居上卦之中,并且阳爻居刚位(初、三、五为刚位,二、四、上为柔位),称为“当位”,这是既中且正的位置。
飞龙上天,可以行云布雨,大显身手。这时所见的“大人”可能有二义:一是天子,二是贤臣,要看此龙本身所居之位而定。事实上,这时龙所象征的人,自己也是德行完备的大人了,可以呼唤同伴共同发挥才干,造福天下百姓。程颐说:“圣人即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有此可知,大人可以指君,也可以指臣。
【1.7】
【白话】
【解读】 “上九”,每一卦的最上一爻都称“上”(上九或上六)。
“亢龙”相对于初九的“潜龙”,达到另一极端。在物极必反的原则下,必须周而复始。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上九。亢龙有悔。九五。龙飞翔于天空,适宜见到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亢龙”前无去路,高处不胜寒,所以“有悔”。
【1.8】
【白话】
【解读】 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另加“用九”,坤卦另加“用六”。这二卦为六爻皆同的纯阳卦与纯阴卦,所以可以使用(或贯通)于全卦各爻。
“群龙无首”即六爻各龙顺时而变、随位而成。由于看出六爻为一个整体,没有首尾、本末、先后、上下之分,所以结果是吉祥的。万物的变化“始卒若环”(开始与结束像是一个连环),无法分辨先后,因此可以一往平等;人面对生命的历程,若能体认变化的微妙,在适当的时候做合宜的事,“顺受其正”(顺着情理去接受它正当的部分),自然心安理得。
【1.9】
【白话】 《彖传》说:伟大啊!乾卦所象征的元气,万物借它而开始存在,它也由此主导天体。云四处飘行,雨降落下来,各类物种在流动中成其形体。太阳的光明终而复始地出现,爻的六个位置也按照时序形成了。然后依循时序乘着六条龙去驾驭天体的运行。乾卦的原理是引发变化,让万物各自安顿本性与命运。万物保存聚合并处于最和谐的状态,就达到了合宜而正固了。乾卦为首,创生出万物,普世都可以获得安宁。
【解读】 《彖》即《彖传》,用来解释卦辞,说明一卦之卦名、卦象、卦义。最初,卦辞亦称彖辞,“彖”字音近“断”,意指裁断一卦的吉凶。后来,为了与卦辞区别,就专以《彖》代表《彖传》。《彖传》属于《易传》(十翼)之一,一般认为十翼是孔子及其后学的贡献。 本段所言,是为了解释卦辞“元贞利亨”,因此全文第一句说的是“元”,第二句说的是“亨”,第三句合说“利贞”。最后一句则是赞叹其伟大的效应,使自然界与人世间都平静安宁。 “乾元”是指原始的能量(元气),由此创圣出万物。万物处于变化之中,有开始也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用在乾卦整体,显示六个阳爻无首无尾,吉祥。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结束,并且一直生生灭灭,因此需要一个总源头。《易经》就以乾卦为其象征符号,并且以龙的形象来展现其充满活力又变化无已的特性。 文中两次提及的“天”(“统天”、“御天”),在此意指天体(日月星辰以及风云变化等),是人在仰观时所见的至大之象。“天”的概念在古代有多重意义,在此所谓的“天”是指自然之天,与它相对的是大地以及两者之间的万物。自然之天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但是一说天道又有二义:一是整个自然界(包括天地与万物)的规律,二是针对人世间的善恶所做的规范及其报应。这些概念将在本书相关部分说明之。 “六位”,依《说卦》所云:“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位是指六个爻的位置,各依据其时而成立。而所谓的“时”,则来自于对“大明终始”的观察。接着所说的“六龙”,则是指爻辞中以龙来象征六个阶段的表现。“御天”的主语仍是乾元,但是人可以效法这样的作为,依时而进。 乾道一直在“变化”之中,而其效应是要让万物各自“正”其“性命”,亦即在变之中有不变,并且使整体形成“大和”状态。如此即是“利贞”。
“首出庶物”的首,应指乾卦而言。程颐说:“乾道首出庶物而万汇亨,君道尊临天位而四海从,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也。”他以乾道与君道对比,可知“首”是指乾卦,而不是“首先”之意。
【1.10】
【白话】
【解读】 《象》即《象传》,又可再分为二:《大象》解释卦象,附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爻象,附在爻辞之后。但是在《易经》中两者都用“《象》曰”来表示。在此乾卦中,《大象》与《小象》并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 《大象》所言,一般都是从上下两个单卦(亦即基本的八卦,各有三爻)的组合上,分析卦象所显示的意义,然后再推述人在德行休养上应该如何取法。譬如,乾卦上下皆是乾,乾为天,乾为健,因此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然后,君子是指立志发挥人性潜能,成就完美人格者,他在取法此卦时,所要做的是自强不息。
【1.11】
【白话】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传》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断奋发上进。《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爻辞“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是因为这个阳爻在全卦的底部。九二爻辞“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是肯定德行可以普遍施展开来。九三爻辞“整天勤奋不休”,是说要在君子之道上反复修炼。九四爻辞“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是因为向上进取没有灾难。九五爻辞“龙飞翔在天空”,是肯定大人处于兴旺的时候。上九爻辞“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是说满盈的状态无法长久维持。用在乾卦整体,发现天体的运行无始无终,循环不已,因此不可认定自己居先。
【解读】 本位是乾卦的《小象》部分,共七句话,分别对应六爻的爻辞与用九。
九三的“反复道也”,是因为它处于下卦之上,为下卦之终,同时面临新阶段的开始,形成极大的挑战。九五的“大人造也”,是说德行完备的人一定会大有作为。“天德不可为首”,乾卦虽未六十四卦之首,以其无限元气创生万物,但是由于万物变化不已,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不可认定乾卦居于一个固定不移的首位。换言之,在乾卦六爻中,可以说“群龙无首”,而在全部六十四卦中,乾卦也“不可为首”,如此可以让其他各卦自然展现。
【1.1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白话】 《文言传》说:创始,是一切善行的首位。通达,是美好事物的会合。适宜,是正当作为的协调。正固,是具体行事的骨干。君子实践仁德,足以担任领袖。会合美好万物,足以符合礼制。维持一切适宜,足以协调义行。守正并且坚持,足以办成事业。君子就是要做到这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代表了创始、通达、适宜、正固。
【解读】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之经文(文)的解说(言),亦即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传》。此二卦代表天地,为一切变化之始,最为重要,所以额外加以说明。本段总述卦辞,以下接着分述六爻的爻辞。 有创始才有万物,一切价值由此开端,所以这是众善之长。万物彼此之间通顺畅达,所有的会合皆是美好的。凡是有利或适宜于万物的,皆有其正当性。然后,要完成一事一物,非有正固不可。君子体认“元贞利亨”,可以明白仁、礼、义并成就事业,无异于找到了人间世的康庄大道。
【1.13】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白话】 初九的爻辞说,“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隐遁的人。他不会为了世俗而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名声而有所作为,避开社会而不觉苦闷,不被社会认可也不觉苦闷。别人乐于接受,他就推行主张,别人有所疑虑,他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坚定而无法动摇的,这就是潜伏的龙啊。”
【解读】 本文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乾卦各爻对人生的启发。“子”是指孔子。既有龙德,为何要潜隐?因为位居初爻,时机未至。即使德行已著,但是尚未显示效应,尚未受到别人的肯定。有此可见,儒家一方面要有坚定的立场,同时也保持深刻的社会关怀。
【1.14】
“
【白话】 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处于正中位置的人。平常说话都能守信,平常做事都能谨慎,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为善于世而不夸耀,德行广被而感化世人。《易经》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君主的德行啊!”
【解读】
【1.15】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二居下卦三爻之中,所以成为“正中”。由于位置适当,龙德发挥了作用。其作用依然是从自己开始,要反身而诚,由近及远,再修己以安人,化民成俗。
“君德”,上述的表现已经是君主的德行,但是并未拥有君主之位。若是修养到了君子的程度,则担任君主亦非男式。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白话】 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休,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讲君子应该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做到忠诚而信实,由此可以增进德行;修饰言辞以确保其诚意,由此可以累积功业。知道时势将会如何到来,就设法使它来到,这样才可以同他谈论几微之理;知道时势将会如何终止,就坦然让它终止,这样才可以同他坚守作为。因此,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所以能够勤奋不休,按所处的时势来警惕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啊。”
【解读】 九三居下卦之上,走到终点,但是尚未进入上卦,因此面临考验。就下卦而言,它处于上位,就全卦而言,它仍在下位,所以除了进德修业之外,别无良策。这种考验培养了过人的智能,否则如何可以与他“言几”、“存义”。
【1.16】
【白话】 九四爻辞说,“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上去或下来没有一定,但不是处于邪恶的动机;前进或后退也没有一定,但不会离开自己的同类。君子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都想要把握时机,所以没有灾难。”
【解读】
【1.17】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白话】 九五爻辞说,“龙飞翔在天空,适宜见到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声调相同就九四开始进入上卦,又以刚爻(阳爻)居于柔位(二、四为柔位),显得不够安稳,所以用“或”这个疑辞。由于配合时位而无常、无恒,反而是正确的表现,所以没有灾难。“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表示不论是在出处进退的任何状况下,都必须努力进德修业。这才是“无咎”的真正原因。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几”是几微之理,亦即可以洞烛先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看出了端倪,然后可以预作准备。“义”是适宜,在此指正当的作为,否则没有坚守的必要。会互相呼应,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吸引;水流向潮湿的地方,火会烧向干燥的区域;云随着龙而浮现,风跟着虎而飘动;圣人兴起,引来万物瞩目。以天为本的事物会亲近在上的天,以地为本的事物会亲近在下的地,万物都是各自随从他自己的群类。”
【解读】 九五之位既中(在上卦之中)且正(阳爻居刚位),所以充分彰显了乾卦龙德的精彩。本文所述为变化中各安其位,秩序井然。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圣人作”。“万物睹”的物包含人在内,表示自然界与人间世都获得了安顿。 “云从龙,风从虎”,孔颖达说:“龙是水蓄,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这一段所说的是感应,只有圣人在位,万物才会依其感应而真正安定。
【1.18】
【白话】
【解读】 上九位居上卦之终,为全卦之最高位,但是已非九五之中位,所以虽然高贵,却无民无位,亦得不到贤人辅助。此时不必有所作为,否则将有懊悔的后果。
乾卦各爻形成一个对比:初九与上九是“潜龙勿用”与“亢龙有悔”,都不宜行动;九二与九五都强调“利见大人”,因为两者皆居中位;九三与九四在《文言传》中都提及“进德修业”,表示自强不息之意。此六爻形成一个整体,始卒若环,首尾相应。《易经》所标举的变化之意,在此得一最佳示范。
【1.19】
【白话】(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处于卑下的位置。(九二)龙出现在地上,这是因为顺着时势而一步步前进。(九三)整天勤奋不休,这是因为正要进行该做的事。(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这是因为要检验自己的能力。(九五)龙飞翔在天空,这是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上九爻辞说,“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地位尊贵却没有职位,高高在上却失去百姓,贤人居下位而无法前来辅佐,所以他一行动就会有所懊悔。” 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本乎天者”是指日月星辰等,“本乎地者”则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因为处于上位,可以治理百姓。(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因为走到穷困时会有灾难。(用九)乾卦的元气施展在全卦中,这是因为天下都治理好了。
【解读】
【1.20】
【白话】 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阳气处于潜伏隐藏的时期。(九二)龙出现在地上,这是由于天下万物纷纭有序并且显现光明。(九三)整天勤奋不休,这是由于随着时势一起前进。(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这是乾卦进展的变革已经来到。(九五)龙飞翔在天空,这是上达天位,可以展现天的功能。(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由于随着时势走到穷困的地步。(用九)乾卦的元气施展在全卦中,这是由于显现了天的规律。
【解读】 本段依各爻爻辞,说明其相关的现象是怎么回事。
“阳气”是指阳刚的生命活力,亦即乾卦的元气。初九代表一切生命处于萌发状态。九二,阳气升到地面,万物显示了文采与光明。九三,顺着时势抵达下卦的终点。九四的“乾道”,是指阳气所形成的乾卦已经有其进展路线,而有下卦走到上卦了。九五的“天德”,是指天位而言,因为从阳气发展为乾道,接着所体现出进来的莫过于“天”。天德是就天而言,亦即九五已是天子之位,应该治理百姓。最后用九所说的“天则”,是指天的规律,亦即真正的统治是让乾元的变化自然运作,显示“群龙无首”的和谐境界。 本段文字所形成的对比,与前段有所不同。初九与九四,是“阳气潜藏”与“乾道乃革”;九二与九五,是“天下文明”与乃“位乎天德”;九三与上九,是“与时偕行”和“与时偕极”。这三组对照,在《易经》中是常见的,亦即有相应的关系,就是上下两个单卦就其相同位置而呼应。
【1.21】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本段依各爻爻辞,说明人的行动如何配合时与位来表现。
“时舍”是指因时而舍。“舍”是古代行军或旅行时,到了一站住下来。九二的“时”是“地”的上位,并且处于下卦之中位,所以有较佳的机会。
“乾元用九”,因为全卦皆为阳爻,可以上下贯通,无首无尾,形成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亦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与“天下治也”是互为表里的。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白话】 乾卦所象征的是元气,是万物得以创始并且通顺畅达的基础。至于适宜与正固,则是就万物的本性与实情来说的。乾卦的创始作用能够以美妙与适宜在造福天下万物,但是它并不指明自己对什么有利,这实在是太伟大了!伟大啊,乾卦!刚强劲健而居中守正,本身是纯粹不杂的精气。六爻按时位进展运作,向外贯通了万物的实情。依循时序乘着六条龙,是要驾驭天体的运行。云四处飘行,雨降落下来,是要使天下获得太平。
【解读】 本段就是前面彖辞再做说明。
首先解释“元贞利亨”,“元”是始,“亨”是通,“利贞”则是指万物“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亦即万物要保持天赋的“性情”(本性与实情)。
乾之“大”在于“不言所利”,就是不限定它对何物有利,也即是对万物皆有利,但是毫不居功。
乾的元气是纯粹精气,因为六爻皆阳,“其性刚强,其行劲健”,占有五位与二位,是为居中守正。“六爻发挥”,写下万物变化的状况,形成一个周流不虚的整体。“旁通”一词值得留意,因为六十四卦之间皆有此一可能。“云行雨施”,则万物皆蒙其利,而“天下平也”。
【1.22】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白话】 君子以成就道德作为行动的目标,要提现在日常可见的行为中。(初九)所谓的潜伏,是说隐藏而尚未显露能力,行动而尚未成就道德,因此君子不会有所作为。(九二)君子努力学习以积累知识,向人请教以辨别是非,以宽容态度处世,以人爱之心做事。《易经》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因为他具备了君主所应有的德行。九三上下皆为刚爻,又未居中位(二、五),往上没有到达天位,向下又离开了地位,所以要勤奋不休,按所处的时势来警惕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啊。九四上下皆为刚爻,又未居中位,往上没有达到天位,向下已经脱离地位,中间又失去了人的位置,所以用“或”字来描写它。所谓“或”,是疑而未决的意思,所以没有灾难。(九五)至于大人,他的道德与天地的功能相合,他的智能与日月的光明相合。他的行事作风与四时的秩序相合,他的赏善罚恶与鬼神的吉凶报应相合。他的行动先于天的法则,天的法则不会违逆他;他的行动后于天的法则,他就会顺应天的法则所界定的时势。天的法则尚且不会违逆他,那么何况是人类呢?何况是鬼神呢?(上九)所谓的“亢”,是说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只知道获得而不知道丧失。只有圣人吧?能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不致偏离正途的,大概只有圣人做得到吧?
【解读】 本段是对《象传》(包括《大象》与《小象》)所作的说明。首先谈的就是自强不息,“以成德为行”。以下接着分述六爻。
九二的“君德”,意指处于下卦中位,君主之德已具,但是毕竟未到九五可以大显身手的阶段。
九四比起九三,多了“中不在人”一语,是指它已完全脱离“地位”,而接近“天位”,这不是人的合宜位置。此时的“或”代表警觉状态,保持可上可下的弹性,所以“无咎”。九五的一段描述是常被引用的材料,但是意思不够明确。“与天地合其德”,是指天地有大生广生之德,在天地是功能,在大人则是道德。“与日月合其明”,是指大人的智能不会受到遮蔽,可以洞察一切真相。“与四时合其序”,表示大人的施政合乎时宜。“与鬼神合其凶吉”,所指应是大人对于百姓的善恶所作的裁决与赏罚,符合鬼神的吉凶报应。“先天”与“后天”二词,表示天的法则在运作上有一定的时机,所以应以“天的法则”来翻译“天”。至于此一法则所代表的是主宰之天或自然之天,则仍有讨论空间。
第四篇:26易经《大畜卦》
26易经《大畜卦》
中华文化传承《大畜卦》大畜卦展示在'大畜'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大畜卦的代号是7:1,主卦是乾卦,卦象是天,阳数是7;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阳数是1。主卦和客卦的阳数比是7:1。主方应当把客方像动物畜养起来,驯服它,但不是消灭它。大畜卦在周易中是第26卦。左图中,红色表示当位的爻,天蓝色表示不当位的爻,箭头表示有应。中华文化传承基本信息:说明结构和卦爻辞大畜卦的结构和卦爻辞图中有两个箭头。第一个箭头从第四爻指向第一爻,这两条爻都是当位的爻,红色,既当大畜卦的结构和卦爻辞位又有应,是对主方有利因素,表明客方消极被动正好是主方积极主动谋取发展的好机会。第二个箭头从第五爻指向第二爻,这两条爻都是不当位的爻,天蓝色,有应而不当位,是对主方不利因素,这个不利因素是指主方利益可以受到客方伤害,然而,由于第一个有利因素,主方积极主动地开拓发展,实力雄厚,可以依靠实力,给予客方一些实惠,从而达到更有利于主方的效果,而客方的消极被动和不佳素质,正是主方达到这种效果的机会。所以,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看,这两对爻列出了一幅对主方非常有利的图景。至于第三对爻,第三爻和第六爻,都是阳爻,都表示态度强硬,双方处于矛盾之中。主方态度强硬是实力雄厚的表现,是应当坚持的,是潜在的对主方有利因素,主方有可能制约客方。客方的强硬是脆弱的表现,没有强力素质支撑,虽然是潜在的对主方不利因素,然而,主方完全可以压倒客方,直接消灭客方。可是,由于实力差别极端悬殊,主方有很多途径可以尽量避免损失,达到最佳效果。主卦的三条爻辞中,'利巳','舆说輹'和'良马逐',指主方应当积蓄力量,不要急于采取进攻性行动。客卦的三条爻辞指出对客方进行制约,设定'童牛之牿'和'豮豕之牙',这有利于主方达到'何天之衢'。卦爻辞中,三次提到'吉',没有'凶',这表明,由于主强客弱的巨大差别,当前的情况有利于主方。二个'吉'出现在客卦的爻辞中,表明,吉利来自对客方的制约。删去判断词,可以看出爻辞以散文诗的形式描述了这种策略:晚些时候行动,卸去车下的横木,让良马相互追逐,让兵卫好好休闲。(看那)小牛的头上绑着一根横木,(看那)阉割了的猪的牙,向天堂的道路啊,四通八达。卦辞中有'不家食吉','家'指主方,'不家'指客方。下面逐条说明卦爻辞。卦辞〖卦辞原文〗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译文〗利于坚持下去,不食用家里的粮食吉利,利于涉越大江大河。〖解说〗这是大畜卦卦辞,综合说明主客双方关系。当前形势有利于主方保持现状,'利贞'。'贞'是坚持下去的意思,但不一定有利于改变现状。'不家食吉',意思是不吃家里的食物,就吉利;'家'指主方,'不家'指客方,也就是说,吃客方的吉利。客方态度强硬,顽强抵抗主方的行动,主方应当不消耗自己的实力,而用客方资源。'利涉大川',在'不家食'的条件下'涉大川'是有利的。倒底'涉大川'是什么意思?就主客双方关系而言,在不消耗主方实力的情况下,'涉大川'就是多方面突破。'涉大川'不是指冒险行动,而是指不消耗实力地推进当前有利形势。一阳〖原文〗有厉,利巳。〖译文〗有困难,利于晚行动。〖解说〗这是大畜卦第一爻爻辞。第一爻是主卦下爻,代表主方的行动,阳,表示主方积极主动地谋取和扩大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创新、创业、投资、进攻、求职、示爱,等等。'厉'(li),凶猛,厉害;这老虎很厉害。'巳'(si),地支的第六位;巳时,指上午的九点到11点。爻辞告诉主方尽管客方素质不佳,但是如果主方进攻,可能遇到很厉害的抵抗,'有厉'。爻辞又告诉主方,应当谨慎,应当晚行动,'利巳'。〖结构分析〗第一爻位置是阳位,这条爻是阳爻,阳爻在阳位,当位。第一爻和第四爻有应。当位,表明主方积极主动有可能创造更多利益,是潜在的对主方有利因素;有应,表明客方消极被动,是主方积极主动谋取利益的好机会,那潜在因素成了真正的对主方有利因素,主方应当保持积极主动。然而,从全局考虑,由于客方态度强硬,为了避免损失,主方应当晚些行动,所以爻辞说,'利巳'。二阳〖原文〗舆说輹。〖译文〗把车下横木卸下来〖解说〗这是大畜卦第二爻爻辞,阳,表示主方素质良好,比如说,主方有资金、有地位、有权力、有实力、有技术,等等。'舆'(yu),车中装载东西的地方。'輹'(fu),车下横木,装上轮子车可以运行。'说'是脱开的意思。这里,'舆'中装载的东西是指主方的军力、财力、物力或身体的力量,'舆说輹',把主方良好素质积蓄起来,不要施用。〖结构分析〗第二爻位置是阴位,这条爻是阳爻,阳爻在阴位,不当位,不过与五阴有应。不当位,表明主方的良好素质有可能遭受损失,是潜在的对主方不利因素;有应,表明客方素质不佳,需要从主方获得利益,那潜在因素成了真正的对主方不利因素。由于存在这种不利因素,主方应当避免损失,不要轻易挪用自己的良好素质,所以爻辞说,'舆说輹'。三阳〖原文〗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译文〗良马相互追逐,利于艰苦地坚持下去;让兵卫休闲,利于有所前进。〖解说〗这是大畜卦第三爻爻辞,代表主方态度,阳,表示主方态度强硬。'逐'(zhú),追赶:逐鹿。'舆卫',车舆与卫士,泛指兵卫。爻辞建议主方积蓄力量,不要施用自己的良好素质,让良马松开而相互追逐,让兵卫休闲。如果做到如此,就可以避免在客方的顽强抵抗中遭受损失,而能够有所前进,'利有攸往'。〖结构分析〗第三爻位置是阳位,这条爻是阳爻,阳爻在阳位,当位,然而与六阳不有应。当位,表明主方的强硬态度有可能制约客方,是潜在的对主方有利因素。不有应,表明客方态度也强硬,不受主方制约,那潜在因素没有成为真正的对主方有利因素。由于不存在这种有利因素,所以爻辞说'利艰贞',在'曰闲舆卫'的情况下,'利有攸往'。四阴〖原文〗童牛之牿,元吉。〖译文〗小牛头上的横木,很吉利。〖解说〗这是大畜卦第四爻爻辞。第四爻是客卦下爻,代表客方的行动,阴,表示客方的行动是被动防守。'童牛'是指幼小的牛。童牛还没有长角,不能够用角顶人,对人没有威胁。爻辞用童牛比喻客方,说明客方的被动行动对主方没有威胁。尽管客方的被动状态不威胁主方,主方也提前防范其威胁。'牿'(gu)是绑在牛角上使牛不得顶人的横木。在童牛头上绑上横木,不仅童牛现在不能顶人,即使以后,角长出来了也不能顶人,这么做就对主方非常有利。所以,爻辞说'童牛之牿,元吉'。〖结构分析〗第四爻位置是阴位,阴爻在阴位,当位,是潜在的对主方的有利因素。这条爻又与第一爻是一阴一阳,有应,那潜在因素成了真正的对主方有利因素,所以爻辞说,'元吉'。五阴〖原文〗豮豕之牙,吉。〖译文〗阉割了的猪的牙,吉利。〖解说〗这是大畜卦第五爻爻辞。第五爻是客卦中爻,代表客方素质,阴爻,表示客方素质不佳,比如说,资金缺乏、地位底下、实力薄弱、教育程度低,等等。'豮'(fen),阉割猪。'豕'(shi),猪。'豮豕'比喻客方,客方很虚弱,就好比被阉割了的猪。客方的力量就好比被阉割了的猪的牙齿。而对比之下,主方素质良好。显然,客方的豮豕之牙伤害不了主方。但是,尽管那豮豕之牙伤害不了主方,主方仍然防备它,形势对主方有利,所以,爻辞说'吉'。〖结构分析〗第五爻位置是阳位,这条爻是阴爻,阴爻在阳位,不当位,不过与二阳有应。不当位,表明客方素质不佳需要从主方获得弥补;有应,表明主方的良好素质正好可以弥补客方的不足,那不利因素成了真正的对主方不利因素。然而,从总体上考虑,客方需要主方弥补其不足,是对主方的依赖,主方可以依靠自己的良好素质,制服客方,例如用经济手段向客方施压,所以爻辞说'吉'。六阳〖原文〗何天之衢,亨。〖译文〗向天堂的道路四通八达,顺利。〖解说〗这是大畜卦第六爻爻辞,它表示客方强硬态度。'何'(he),感叹词。'衢'(qu),四通八达的道路。'亨'(heng),通达,顺利;如,万事亨通。爻辞直接向主方指出:向天堂的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何其多啊,事物进展顺利。言外之意,硬拼并不是通向天堂的唯一捷径,可以对客方的强硬态度置之不理。〖结构分析〗第六爻位置是阴位,这条爻是阳爻,阳爻在阴位,不当位,并且和三阳不有应。不当位,表明客方的强硬态度可能制约主方,是潜在的对主方不利因素;不有应,表明主方态度也强硬,那潜在因素没有成为真正的对主方不利因素。在态度方面,主客双方处于矛盾之中。第六爻是对第五爻的补充,第六爻阳,第五爻阴,表示客方仅仅有很微小的实力,这种强硬态度是外强中干的表现;另一方面,第三爻是对第二爻的补充,这两条爻都是阳,表明主方实力非常强大,主方的强硬态度是实力非常强大的表现。相比之下,客方的强硬态度很脆弱,主方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制服客方,所以爻辞说'亨'。基本资料易经六十四卦第26卦山天大畜(xù)(大畜卦)止而不止中上卦象曰:忧愁常锁两眉头,千头万绪挂心间,从今以后防开阵,任意行而不相干。大畜卦相关分析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艮)相叠。乾为天,刚健;艮为山,笃实。畜者积聚,大畜意为大积蓄。为此不畏严重的艰难险阻,努力修身养性以丰富德业。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初九:有厉利已。阳处卦之最下,上应'**',乾刚主动,但上卦为艮为止,'初九'受'**'之钳制,动者有危险,不动则有利,故诫之'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九二:舆说輹。阳居阴位,不中不正,上应'六五',进则被五所止,诫之应居中能守。'舆说輹'是说车坏了,当然也就不能行走了。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在乾卦之上,与'上九'同类相比,两刚皆主动而不相畜,好像两马追赶向前,故'良马逐'。'利艰贞'是说二马只知进而不知止,占卜的结果是,知难而进又能控制自己,才是吉利的。'曰闲舆卫,利有攸往'是告诫人们平时就要练好驾车的本领,不要一等到用时就'舆说輹',这样才利于有所行动。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童牛之牿,元吉。处艮卦之下,阴柔得正,与'初九'相应。初为畜之始,气单力薄,如同刚出生的小牛犊,止之甚易;四居中得正,犹牛之牿,故说'童牛之牿'。小牛尚未成熟,进者无力,再加上木枷,则就更无所作为了,该止则止、该畜则畜,故'元吉'。象曰:**元吉,有喜也。六五:豮豕之牙,吉。阴处尊位,下应'九二'之阳刚,五以阴柔之道畜之。与初相比,二之阳刚更强,如同公猪一样暴躁,止之不易,畜止的方法是'豮豕之牙',即将其阉后再去掉了牙,使之失去阳刚之气,在大畜之时就没有危害了,故'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上九:何天之衢,亨。处卦之极,似身处山之顶,下面是一片兰天;山上有路直通于天,'何天之衢'是说畜之道畅通无阻,与卦辞'不家食,利涉大川'相互映,说明大畜之道'利'且'吉'。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原文及注释大畜卦经文: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注释:大畜:卦名。畜有畜养、积聚之义。大畜即大的蓄积。不家食:不在家吃饭,而是食禄于朝。故《彖传》曰:''不家食吉',养贤也'。朱熹《周易本义》曰:'大',阳也。以艮畜乾,又畜大者也。又以内乾刚健,外艮笃实辉光,是以能'日新其德',而为畜之大也。以卦变言,此卦自需来,九自五而上。以卦体言,六五尊而尚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正不能,故其占为'利贞',而'不家食吉'也。又六五下应于乾,为应乎天,故其占又为'利涉大川'也。'不家食',谓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初九:有厉,利已。注释:有厉,利已:有危厉,宜停止。厉,危厉。已,停止。朱熹《周易本义》曰:乾之三阳,为艮所止,故内外之卦各取其义。初九为**所止,故其占往则有危,而利于止也。九二:舆说輹。注释:舆说輹:车子与车轴分离。说,即脱。朱熹《周易本义》曰:九二亦为六五所畜,以其处中,故能自止而不进,有此象也。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注释:良马逐,利艰贞:良马驰逐,宜艰难中守正。逐,追。贞,正。日闲舆卫:每日练习用车马防卫。日,《周易正义》及帛《易》作'曰'。闲,练习。朱熹《周易本义》曰:三以阳居健极,上以阳居畜极,极而通之时也。又皆阳爻,故不相畜而俱进,有'良马逐'之象焉。然过刚锐进,故其占必戒以'坚贞'。'闲'习,乃利于有往也。**:童牛之牿,元吉。注释: 童牛之牿:童牛角上著以横木(使它无法顶人)。童牛,小牛。牿(gù),牛角上横木。古人驯牛在牛角上系的横木,使其无法顶人。帛《易》作'鞫';九家易作'告',鞫、告、牿、梏皆以同音通假。朱熹《周易本义》曰:'童'者,未角之称。'牿',施横木与牛角,以防其触,《诗》所谓'福衡'者也。止之于未角之时,为力则易,大善之吉也,故其象占如此。六五:豮豕之牙,吉。注释:豮豕之牙:以木桩将小猪拴起来以防跑掉。豮(fén),即$,小猪仔。'牙'为拴猪仔的本桩。另一稻'豮'为阉割小猪,此句之意为阉割小牡猪的生殖器,则牙齿虽存而不再伤人。但由经文**爻'童牛之牿'考之,似以前说为妥。朱熹《周易本义》曰:阳以进而止之,不若初之易矣。然以柔居中,而当尊位,是以得起机会而可制,故其象如此。上九:何天之衢,亨。注释:何天之衢:意谓肩负天之通途。衢,四通八达之路。何,荷。朱熹《周易本义》曰:何天之衢,言何其通达之甚也?畜极而通,阔达无碍,故其象占如此。白话解析大畜:白话称之为泰蓄泰蓄①: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白话】筮占得泰蓄卦,利于贞问,不在家中就餐,吉善,利于渡大河。【注释】①泰蓄:卦名,大量积累。泰:大。蓄:积累。【讲解】泰蓄卦下卦键卦,上卦根卦,山天合象,山下容天,最大的积累储藏。这条卦辞反映了古人的积累意识。初九:有厉,利巳①。【白话】筮得泰蓄卦,占得初九,虽有危难,但利于祭祀。【注释】①巳:祭祀。【讲解】初九为上卦的**所止,不能自进,但利于祭祀。九二:车说緮①。【白话】筮得泰蓄卦,占得九二,捆绑车子的绳子脱落了。【注释】①说:通脱。緮:捆绑车子身与车轴连接处的绳子。【讲解】车子是古代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广为人们所重视,所以爻辞对车子有详细的记录。九三:良马遂①,利根贞,曰阑车卫②,利有攸往。【白话】筮得泰蓄卦,占得九三,车子散了架,拉车的好马也丢失了,因祸得福,利于坚定的问占。说防卫用的战车破烂了,利于有所往行。【注释】①良马遂:遂良马。遂,丢失。②阑车卫:破烂的卫车。阑,残缺。【讲解】这条爻辞说明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道理。告诉人们,坏事可以变为好事。**:童牛之鞫①,元吉②。【白话】筮得泰蓄卦,占得**,有小牛角套上木架的卦象,其占语为大吉。【注释】①鞫:通梏,牛角上的木架。②元吉:大吉。【讲解】这条爻辞涉及到教育的社会化问题。用小牛加木架套角作比喻,告诫人们从小孩的教育问题入手抓人的社会化问题,那就能大吉大利。六五:哭豨①之牙,吉。【白话】筮得泰蓄卦,占得六五,拔掉那去掉势的猪的牙齿,其占为吉。【注释】①哭豨:通行本作豮豕。豮豕:去掉势的猪。豮,去势。【讲解】将猪阉割之后又拔掉它的牙齿,这只猪便乖乖地听人使唤了。卦爻辞的编者以此为吉,反映了他们的奴化教育思想。尚九:何①天之瞿②,亨。【白话】筮得泰蓄卦,占得尚九,其象为手握天赐的兵器,其占语为亨通。【注释】①何:通荷,握持。②瞿:兵器。【讲解】何天之瞿而能亨通,反映了古人天神崇拜的思想。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彖传〕【白话文】《彖传》说:大畜具有刚健笃实的美德,因而光辉焕发,这种美德日新月异。阳刚居上而崇尚贤能之辈,能积蓄刚健者,这就是天下之崇高的正理啊。'不要贤良能人闲困在家里,应该让他们出来为国效力。'说明国君能崇尚贤能之辈,'有利于涉越江川巨流开创大业。'说明国政举措顺应天理。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天在山中,大畜有厉利巳,不犯灾也。舆说輹,中无尤也。利有攸往,上合志也。**元吉,有喜也。六五之吉,有庆也。何天之衢,道大行也。新解【原文】(乾下良上)大畜(1):利贞。不家食(2),吉。利涉大川。初九:有厉,利巳③。九二:舆说輹(4)。九三:良马逐⑤。利艰贞。日闲舆卫(6)。利有攸往。**:童牛之牯(7),元吉。六五:豮豕之牙(8),吉。上九:何天之衢(9),亨。【注释】①大畜是本卦的作题。畜的意思是聚积,大畜就是积蓄很多。全卦内容 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②不家食:不在家里吃饭。③巳:用作 '祀',祭祀。④说:用作'脱'。輹:用作'辐',这里指车轮。⑤ 逐:交配。马在交配时要奔跑追逐。(6)闲:用作'娴',意思是熟练,熟 悉。舆卫:车战中的防卫。(7)童牛:犝牛,即公牛。牯(gu):牛角上的 木架。(8)豮(fen)豕:奔突的大猪。牙:用作'互',意思是猪栏。(9)何;用作'荷',意思是承受。衢:福禄。【译文】大畜卦:吉利的占卜。不在家里吃饭,吉利。有利于渡过大 江大河。初九:有危险,有利于祭祀神鬼。九二:车上的车轮脱掉了。九三:良马交配繁殖。占问旱灾得到吉兆。每天练习车战防 卫。有利于出门行旅。**:用木架架住公牛的角,大吉大利。六五:用围栏圈住奔突的大猪,吉利。上九:得到上天的福怙,大吉大利。【读解】男耕女织,是古时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理想的生活方式。种 田放牧自然是男人的亨,正如骑马打枪、当兵打仗是男人的事一 样,其中甘苦,唯有男人最有体验。这里我们看到了远古畜牧业的情景。它与今天工业社会使用 人工激素饲料的工业化畜牧大异其趣。那是一个动物凶猛的时代,性情粗暴的公牛不必说了,就连现在被看成最蠢笨、最无战斗力 的猪,也凶猛异常,尚未驯服,其它动物(包括人在内)的凶猛 更可想而知。工业化社会的全面异化,必然使人对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心驰 神往,对动物和人的雌性化深恶痛绝。回归自然的口号虽然早在 19世纪就已喊出,但我们却离自然越来越远,与自然越来越隔膜,越来越对立。回归自然已经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还是古人 有福气,呜呼!
第五篇:《易经》卦序歌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複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