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时间:2019-05-14 18:5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第一篇: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ane in Jane Eyre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46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48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49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 50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52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53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54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 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7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58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主人公弗洛伦蒂诺心理分析 6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61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62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65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6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68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69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 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1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72 中美企业文化的对比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75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76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79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81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 82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83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85 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87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8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及对策 90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92 The Essence of Love——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uasion 93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94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96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9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 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00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101 谭恩美《喜福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03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104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107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108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10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110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111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13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115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116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118 浅析官方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20 英语使用中展示的性别语言差异 121 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 123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124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6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127 《荆棘鸟》中女性主义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解读 128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31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33 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6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37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38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139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140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 143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144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145 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 146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48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149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150 商务函电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151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152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53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

154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155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156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157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158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59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160 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

161 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

162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163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

164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165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66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67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 16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6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70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对英译汉的影响 171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72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73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

174 Unavoidable Tragedy –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176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177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178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79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80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18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182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183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84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185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86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187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188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89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190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19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192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193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194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195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96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奶妈和《西厢记》中的红娘人物形象比较 197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98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

199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 200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第二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泊秦淮》的几种译本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3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谈新闻英语的翻译

4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戏剧翻译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Drama Translation 5从目的论视角看菜单翻译—基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分析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6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电影剧本的英汉翻译

第三篇: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研究[定稿]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商务英语作为两国经贸往来的一种载体,其地位日渐显现。增强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文章主要对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进行了研究,以便对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商务英语;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武汉商学院2015校级科研立项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KY023。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和功能翻译理论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不同于其他专业语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用词简单。国际商务活动非常讲究效率,使用简单的词语有助于人们进行交流,而复杂生僻的词不易于理解,会给双方的沟通增加障碍。

2.普通词汇,特殊意义。商务英语词汇中使用了大量的普通词汇,这些普通词汇在商务英语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只有了解这些词汇的专业意义才能应用自如。

因此,了解商务英语的主要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商务英语,为中国的国际商贸活动搭好语言桥梁。

(二)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创立的功能目的论,大胆摆脱了当时盛行的“等效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查,给实用文体翻译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原则,将翻译的焦点从对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人际间、部分的通过语言媒介的跨文化的行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译文要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在目的语交际环境中充分实现其译文功能。

二、商务英语翻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商务英语和汉语翻译两者之间的困难

我国的母语是汉语。从我们日常的学习来说,英语可能已经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难点,可是作为商务英语来说,它的内容更加全面、系?y。就好比地方方言和官方语言,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们更多的是和班级里的同学交谈;长大后,我们需要和我们的上级直接进行交流,那我们需要学习的不只是言语的交谈,还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一份工作做得更好、更突出。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因为在对外经贸活动中,我们不仅需要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同时也需要把汉语翻译成商务英语,而不是一般的常规英语,这样才可以准确地体现我们交流的内容。此时商务英语翻译的难点就体现在如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上。

(二)商务英语翻译发展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都在加强沟通和交流。商务英语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与他国民间经贸交流沟通的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的翻译不够准确。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差异,因此在词汇的翻译上也有着相对的差异,比如中方的表达更加含蓄,而西方就比较直接等。我们经常在翻译的时候由于对词汇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导致翻译出来的内容与原文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就会对两国的交流沟通造成一定的障碍。而且商务英语更加专业,因此我们翻译的时候,要把它和普通英语区分对待,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否则就会翻译得不够准确。如果差异较大,就会使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差较远。

2.句式的表达不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发明创造,而中国人擅长的是发现。因此西方人可能更加偏向于逻辑性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而中国人更加擅长问题的总结。由于中西方之间的表达差异,导致我们对于句子、句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尽量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尽可能地减少翻译的偏差性,以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沟通,用语言去搭建一座属于两国沟通的桥梁。

三、从功能翻译视角研究商务英语的翻译方法

(一)用词准确,翻译完整

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用词准确,翻译完整。就拿商务英语中最常见的商务合同来说,由于每一项条款都是精确的,也是规范双方行为的一个条件。因此在对商务合同进行翻译时,我们必须用词严谨,做到翻译完整,保证合同的全面性、严谨性。在翻译的时候,清楚地了解双方的要求,才能使翻译出来的文章更符合企业的要求。例如鸳鸯在中国代表的是夫妻和睦,但是在英语中翻译为“mandarin in duck”就缺少了中文所表达的含义。“You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 requirements.”如果此句话翻译成“建议你联系他们为了你的要求”就会造成翻译文意的欠缺。应该结合上下文翻译成:建议你应该和他们取得联系,就你所需要的商品进行沟通。因此,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

(二)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之间的地域差异,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者来说,必须明确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保证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比如“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它仅仅是一种顽强的动物,因此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更加准确;我国的减肥产品翻译成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在美国就被翻译为“专门为肥胖者使用”,导致产品一直很难销售,但是翻译成为“Slimming Pills”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再就是“coke”翻译成“公鸡”,但是在西方又代表着人体的器官。因此我们在进行中西方文化翻译的时候,要注重词汇的引申含义。对于翻译来说,只有清楚地了解文化差异,才可能使商务英语翻译更加精确。

(三)重视词语的意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时候英语的词汇在中文意思中找不到相应的翻译词语,这样就会导致翻译的不完整。比如:美国文献中的“red”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果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仅仅翻译成“红色”,就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又如把中文里的“此时此刻,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做不同的事”翻译成为“At this moment,people worldwide are doing different things.At the moment,people are doing various this around the word”。在这个翻译中,我们要重视“不同”,要找出两个“不同”所包含具体含义的词语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翻?g的时候必须要重视译文的调整,重视中西方词语的意译。

(四)避免出现错误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对于比较难以理解、不常见的词汇,切不可运用中文语言的特点进行英语的翻译,这样会出现错误,同时也会因为翻译工作者的粗心造成比较简单的错误。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不仅要有技术,同时也要具备责任心。只有灵活掌握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明确客户的要求,才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工作者。例如中文中比较喜欢使用比较级,如“越来越……”。关于“Never China made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n now.”的翻译,我们根据中文的语言特点经常会使用比较级,或者持否定的态度,所以比较好的翻译为:中国从来没有取得这样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如今,英语成为全世界交流的通用语言,在当今世界的交流中,主要是用英语去沟通。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经济支柱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也越来越有发言权,因此商务英语也越来越重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商务英语,才可以更好地在国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好商务英语,对于国家来说,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两国经济的友好往来;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两个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因此,商务英语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载体,不可缺少。

伴随着商务英语重要性的凸显,商务英语的翻译也要求更加精确。功能理论给商务英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基础,给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确保商务英语的翻译更加严谨和准确;功能翻译理论给商务英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突破,让翻译更加连贯,忠于原文,最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这样才使翻译的内容更加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娜.功能主义翻译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报告[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2]窦红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3(21):9.[3]张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3):48-50.[4]洪梦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以英语信函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2):149-151.[5]周沫.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校园英语,2015(35):243.[6]唐雯雯.影响商务合同翻译的因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80.[7]刘玲英.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的汉译[D].长沙:中南大学,2011.[8]魏靖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商务合同汉译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第四篇: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

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第05版:法律文化周刊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钟小凯

--------------------

□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子文化,法院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影响司法过程,也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基础。

□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审判大楼,而在于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发挥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使法院精神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自觉地以法院文化所昭示和倡导的公平正义方式为参照,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法院文化一词发祥于上世纪末,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后,一些法院院长在当时文化热的影响下借鉴已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概念,相继在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发表关于文化建院的文章,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后,法院文化作为专用名词开始在法院官方文件中出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此,法院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法院工作。

法院文化的提出并非随心所欲的结果,它是在我国法院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一个新鲜词汇,是根据我国法院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产生的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事物。

法院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内在的法院精神理念和外在的文化表意符号,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法院管理文化、审判管理文化,包括对法院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型构,以及借助法院文化的方法论工具价值使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工作、支持法院审判,使法院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并最终养成法治理念。法院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关系密切。19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弗里德曼首次使用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职业者形成的法律文化,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统治地位,倡导“法院是法律中的王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的司法主导型的法律价值理念。国内一些法律文化研究学者提出,应从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出发阐释法律文化的内涵,并注重方法论法律文化研究。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子文化,法院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影响司法过程,也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基础。在法院文化研究中,应努力发掘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并应注重在对传统文化型构或转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法院文化内涵。

法院文化具有法官文化、审判文化的印记,法院文化必须以法官为中心、突出审判特色,不能脱离审判、疏远法官而盲从中国古代文人情结开展法院文化工作,改变法院文化就是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观念。要从法律、法院、法官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法院群体精神品质和群体精神,提炼出具有法院特色的法院文化目标。法院文化产生的土壤是法院,但又不能仅仅限于从法官、审判的角度来理解法院文化,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视角下对法院文化进行探讨。

第一,法院文化并不是“法院的文化”,而是“关于法院”的文化。

在法学理论探讨中,法院文化被认为是法院所提倡的精神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以及法院中不同个体有关法律和法院活动的看法、态度、评价等观念形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法院制度和器物等。在法院文化建设实践中,法院文化被认为是法院在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由此,有人将法院文化解读为“法院的文化”,法院之外没有法院文化。

“法院的文化”必然将所有的法院工作都纳入法院文化的范畴,不仅包括与审判工作高度关联的法院精神、制度规范、审判言行及法院大楼、法庭设施等,还包括法院所开展的捐助扶贫、计划生育等工作,法院文化成了一个大箩筐。同时,将不是法院形成的文化成果但与法院高度关联的文化成就排除在法院文化的范畴外,造成法院之外无法院文化,比如社会民众对法院的期待、社会与法院的互动等被排除在法院文化范畴外的情形。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形式,是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法院文化的创建主体不应只是法官群体,不能将法院文化封闭在法院内。法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其关联载体,其核心内涵是“关于法院”的精神观念,而这种精神观念是法院群体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法院文化应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及当前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法院文化实现法院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并在法治语境下努力勾画中国特色的法院文化图景。

第二,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法院文化应是具有审判工作特点的文化形式,必须体现法官职业特征,审判文化、法官文化是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法院文化和审判文化、法官文化也不能等同视之,不能将法院文化限于为审判工作服务,不能将法院文化功能限于提高法官素质。

审判文化是指以法官为主体的全体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审判工作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载体。法院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部门,法院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审判特色,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首先,法院文化的价值目标是建立司法主导型的法治社会,审判文化以促进审判工作为目标。其次,法院文化的渊源非常丰富,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文化构建都是法院文化的渊源,包括审判工作及其他法院实践,还包括法院外的文化表达。审判文化则侧重于在审判工作实践中的提炼升华。最后,法院文化的创建主体是包括法院群体在内的全社会,而审判文化的主体更多的指向审判法官。

法官文化是法官群体在审判实践中共同遵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是在长期的审判实践、管理和组织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影响和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职业意识、理念等文化要素的综合体现。法官是法院之构成主体,主司法院审判职责,法官文化和法院文化之间联系密切。但是,二者依然存在显著差别。首先,法院文化比法官文化立意更高远,是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而法官文化主要是依靠法官在审判工作中长期积累而养成。其次,法院文化主要是立足于法院,以法院为场域构建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法官文化是站在法官的角度,强调的是法官素质建设。

第三,法院文化的重心在法院精神的淬炼,但外在的物质、行为等载体建设也不容忽视。法院文化的核心在于树立一种法院精神,提炼出一种价值、一种理想作为法院的追求,塑造法院的形象,其他所有外显的文化载体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内涵展开。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法院又是一个追求确定性、稳定性的组织机构,因此法院文化应该极其重视稳定性、连续性。一般来说,内在的精神内涵比外在的物质载体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内在的法院精神内涵是法院文化构成的基础部分,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从“关于法院”的各种思考和实践中提炼而来的具有法院特征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法院精神、职业道德、价值目标、群体意识等,以维护法院职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凝聚法院职业共同体的集体意识。法院是社会正义的守护神,是社会纠纷的最终裁判者,难以想象没有精神理念支撑的法院如何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唯有法院文化内含的精神理念能通过司法过程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基础。

无形的价值理念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必须通过外在的物质、行为等载体来传递、来养成。通过法院建筑、法庭设施、法官行为等外在的文化表意符号来养成法院文化也需一番工夫,尤其在法院实践中,对无形的内在的精神内涵我们往往无从下手,而只能通过外在的行动建立起一整套表意系统,逐渐积累,养成文化的氛围。这种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往往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辛劳,需要投入极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强调法院文化内在的精神内涵的同时,绝不能轻视这种努力。当然,作为表意法院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与法院相关或者高度相关的文化特性。具体包括由审判礼仪、行为规范等所构成的行为文化,法院的建筑、设施和装备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在审判活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院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所构成的制度文化。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反映法官素养的法官行为文化,这是当前法院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如《从律师角度看法官素质》(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4日,第6版,法律之声)所言,有的法官法庭主持不知所云,有的法官庭审中心不在焉,有的法官对当事人、代理人无故发火,甚至有的法官当庭抽烟、打瞌睡等,都是现实中曾出现过的不良现象。如果法官缺乏法官修养,不遵循法官行为规范,损害法官职业形象,那么法院文化建设最起码的基础就会丧失,法院文化也将无从谈起。当事人希望什么样的法官,“社会”希望什么样的法官,这也许是我们当前法院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形式,是包括法院群体在内的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套包括法院建筑、法庭设施等作为表意符号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法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其关联载体,其核心内涵是“关于法院”的精神理念。在法治社会里,社会公众往往将法院视为实现公正的地方,冠以“公平正义化身”之美誉。的确,法院的庄严与神圣可以通过巍峨挺拔的办公大楼体现出来,但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审判大楼,而在于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法院文化要体现审判色彩,以法官为本,但实现法院文化的社会价值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法院文化本身除了内部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法院文化的外部特色。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公正的司法,实现公正不仅是社会公众对法院的美好期望,更应该成为法院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当前法院文化与社会的认可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法院文化特质,发挥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使法院精神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自觉地以法院文化所昭示和倡导的公平正义方式为参照,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第五篇: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大学文化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大学文化

 分类:大学学报作者:李 莉 彭世文字数:2867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摘要]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近年来中、西文化研究的有关范式,从文化堕距、文化分层、文化选择、文化形态、文化自觉等方面对大学文化进行剖析,指出大学文化是高层次文化,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大学文化带有继承性、创新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等特点。走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主要表征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研究;文化选择;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5-0123-0

4文化研究无疑是当今人文社科领域中一门显学,是当代知识生活中最令人感到兴奋的领域,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突出的现实参与意识、尖锐的社会批判精神,使其在学术界日益成为一种被人广泛运用的有效分析手段乃至时髦话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研究”的成果及理论范式的不断引介,国内一些理论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见解,国内教育理论界也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热潮,特别是用文化研究的有关范式研究大学文化更是一个热点。

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以文化人的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使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一)关于文化和文化研究

“文化”的概念历来模糊而不确定,千差万别。克鲁伯(A·L·Krober)与克拉孔(Clyde Kluckhohn)曾检讨了一百六十多个关于“文化”的界说,认为文化是一种成套的行为系统,其核心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这种看法“同时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因此在社会科学家之间获得广泛的流行”。与“文化”的多义性一致,“文化研究”不能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安德鲁·爱德加、彼德·塞德威克认为文化研究有两种定义,一是泛指对文化的多个方面的研究,在此意义上它等同于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和文学批判等学科的学者对文化进行多种理解和分析;二是特指一个独特的学术领域。

“文化研究”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文化研究”是对于“文化”的研究,是运用各种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种志等各种分析手段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解释,这是一种较

为传统、宽泛或广义的理解,人们从文化的视野研究文学以及其它社会问题,文化研究提供阐释的参照背景。其二,“文化研究”是通过文学或其它社会问题来研究文化,前者充当了后者的注脚,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以及新的结构性压迫的形成,致力于考量它们与文化经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成为人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种最具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因而我们可以把“文化研究”视为一种分析的立场、策略甚至技术手段,它表明一种参与的、批判的、实践的态度,为我们研究提供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与运思理路,简言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指导。

在当前大学文化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大学文化视为某种具有超越独立品性与普遍永恒价值的事物,而没有把这种文化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剖析。如果把大学文化视为一种具有特定时空规定的社会结构的话,“大学文化研究”首先是关于“大学文化”这一局域性的、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文化研究”;其次,它可以是关于“大学文化”的文化研究,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作为研究策略的大学文化研究”。因为研究立场与视角的选择,意味着迥异的研究对象、运思理路乃至研究进路。大学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种以大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而更应是一种以大学文化为契入点、对我们所处时代与社会作出深刻理解与剖析的研究。大学文化不再是大学围墙内的单一文本,而成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一方面,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另一方面,大学由于其自身对于某些价值理念的坚守与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二)文化堕距理论:大学文化应引导社会先进文化

文化堕距,又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指在社会变迁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构成文化各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一致的。当文化各部分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或错位时,就形成了“文化堕距”。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时,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较快,其次是风俗、文化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文化变化速度的差距引起了文化失调,进而造成了社会问题。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道德观念不能与技术发展相适应而引起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关系紊乱和社会行为无序,必将产生文化堕距,也势必影响到大学文化中。以迪尔凯姆和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本身是一个有着自身结构的有机整体,社会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一旦社会结构中的任何部分出现了功能失调,都将使大学的文化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从这一理论出发,“文化堕距”对大学文化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大学文化应是属于变迁较快的一方,也就是说,应引领社会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创新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与社会其它部分出现的“文化差距”,必然使得体现文化重要载体——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受到挑战,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调”,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关于道德滑坡、价值移位、信仰迷茫等现象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大学不仅有弘扬、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更担负着创造新思想、新文化并以之来辐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大学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保持与社会生活的适当距离,对社会需求作出理性审视,并为社会文化进行价值定向。它不断的制造“文化堕距”,同时也在不断的修复“文化堕距”,使其达到动态的平衡。

(三)文化分层理论:大学文化是“大文化”与“文

化多元”的统一

西方关于文化的主流研究基本认为:首先,文化是由某一群体共享的因素构成的;其次,文化是组织成员行为的解释框架;第三,文化既是所有成员共享的,但是不同群体的文化具有典型性。当代著名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曾把文化界定为“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区别于其它群体成员的集体性的精神规划”。这些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多数时候认为文化是潜意识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特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从种种关于文化的表述中,我们还发现研究者倾向于文化是分层的。如文化分层的“冰山模型”(Iceberg Mode)把文化分为外显、内显两层:一层是可以看得见的“典型”层次,包括行为规范和技术制品;另一层是看不见的共同“核心”层次,主要指价值观等。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洋葱模型”则把某一民族的文化比喻成为一个洋葱: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等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也就多少代表了该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的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对人和自然独特的表示方式。最里面一层是价值观(Values),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我们每天都在其中,可又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思宾塞-澳蒂提出的分层在“洋葱模型”中显得更符合逻辑。她把基本假定和价值观放在了同一个层次,作为民族文化的内部核心层,包括信仰、态度和习俗;它影响着外面的“体制和制度”层;再接着外面的一层是“仪式和行为”、“人工制品和产品”。前者代表人的行为模式,后者代表非行为模式。该模型与“冰山模型”相比,更易被学界接受:第一,文化分层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第二,对价值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因而把价值观表述得更加精确。对于大学文化研究来说,“洋葱”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化不同维度内容的分析,针对某一文化群体搜集资料,并对该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所谓静态描述。其次,可以根据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界线分明或者单向影响的就内部因素之间如何互动来考察某个特定大学文化形成的过程,并且进行一定的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一个没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大学,可以尝试利用制作标志等“人工制品”来塑造大学成员的态度和规范,可以通过启动礼仪和仪式系统来影响制度文化的改变等。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传统的大学则可以通过启动外围层次——“人工制品”、“礼仪”与“行为”或“体制”与“制度”——影响或引导新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借助文化分层理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文化”与其元文化(例如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等)或者与亚文化(例如院系文化、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大学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与非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文化分层理论认为,“文化”是由多种“小文化现象”构成的集合体,考察一种文化不能忽视大、小文化之间的联系。法国人类学家莱韦·斯特劳斯认为,如果缺乏“大文化”(culture)的参照背景,就无法理解各种“小文化”(cultures),不同的“小文化”以“大文化”作为参照对自己的特定模式给予阐释。文化不是多种文化属性的总和与累加,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诸多因素共同构建的集合体。在大学文化研究中,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文化”概念,以便更好地解释一些文化现象,包括大学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决策方式、管理风格、成员交往方式、校风、校训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功能和作用。

文化分层理论认为,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共享的,但是它强调了文化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解释功能,也指出文化处于人性与人格之间,是不能被遗传和继承的,尽管组织成员享有共同的文化,而表达自己的文化都要经受个体人格的调控。因此,在大学文化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对于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的理解。

(四)文化形态学理论:大学文化的“挑战与应战”

文化形态的理论源于摩尔根、黑格尔、斯宾格勒以及汤因比等创建与发展的文化形态学理论。这是一种关于研究人类社会总体以及不同区域文化形态差异的理论,其理论本质在于以文化哲学以及文化比较的话语揭示人类社会总体或不同区域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发展规律。汤因比认为“挑战——迎战”是考察人类社会文化形态演变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形态学的方法就是“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予以考察和比较的方法。文化形态学理论既可以揭示某个文化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从理论上反映创造其在文化形态的相应人类群体当下呈现的生存方式及其可能的优化、发展途径。解读大学文化的内涵,可知大学文化内部呈现的各种形式连同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约束促动的形态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个具体的、生动的、特殊的、微观层面上的文化形态,并从本质上反映大学的生存方式、竞争方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以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为基本语境的无边界时代,遵循“挑战——应战”的基本法则,采取文化形态学的方法研究大学文化,其本质就是要以深刻的根源性的方式重构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增强大学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实现以人文价值为主导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相统一的教育文化回归,最终实现大学的社会目的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目的。

(五)文化选择理论:大学文化在文化批判中前行

文化选择是人们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发展多种可能性进行的选择,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调节和适应机制。通过文化选择,人类文化得以进化。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传播与创造的机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进行着文化选择。大学具有文化属性,它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成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观点,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即文化传递、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要实现大学的文化功能,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蒋梦麟认为大学有三股势力:校长、教授和学生。这些人是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文化选择的主体。大学的管理者(以大学校长为代表)对于大学文化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在文化选择中主要体现在:建立和规范大学价值体系与确立大学理念;增强学校凝聚力,进而强化师生对大学所选择文化的认同;通过硬件和软件建设,增厚学校文化底蕴,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在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充当协调人;等等。大学教师(以教授为代表)是大学教育和科研活动的主体,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最终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师。其在文化选择中的作用体现在:规定、维护大学文化选择价值标准,创建、培育学科文

化,承担、实施学校文化选择,引导学生文化;等等。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也对文化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选择的文化进行再选择;不断将新的文化因素引进校园,甚至出现“文化反哺”现象,改变学校文化面貌;进而使大学对已选定的文化进行再选择,不断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其所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对大学文化选择具有较大冲击,而青年亚文化所特有的反叛性对大学与社会主流文化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也可以产生破坏性的负作用。

大学文化选择首先表现在以文化批判为文化选择的推进机制,大学的文化选择总是紧随着文化批判而展开,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文化更新机制,并带有双向选择的特点。对于社会来说,大学文化选择一方面可以推进文化的进化,另一方面则规范社会价值体系,成为“社会良心”。对于大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自身而言,大学文化选择既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模塑,提高个体的文化选择力,也将促进大学文化创造,孕育发生大学文化精神。

(六)文化自觉理论:大学文化必须实现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反复倡导的一个理念。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自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扬优势,克服弱点;第二,要自觉到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条件下形成的,要使它有益于今天,就必须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使其得到更新和发展;第三,要自觉到我们今天是作为全球的一员而存在,已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个体,因此还要审时度势,了解世界文化语境,参与世界文化的重组,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对自己文化的全面的自觉。

“文化自觉”观点对于研究大学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由此也引发出一个文化转型时代的到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尤使大学人的“文化自觉”显得日益紧迫而重要。提出“文化自觉”不是要助长文化自大狂,而恰恰是反对文化浮躁,反对文化作秀。

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大学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大学文化自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化选择的自觉与文化的创新。在文化选择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借鉴与综合创新,传播、引导先进文化:以“大学人”的责任自觉担负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清理、批判、传播;把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思考社会文化的整体构建,利用不同学科团队共同担负起社会文化系统的预测、修复、综合、完善;认真做好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工作。可见,大学的“文化自觉”根本在于文化创新,使大学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社会改革和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持。

下载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以广州市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求调查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徐新豪 摘要:社会工作事业在广东、北京、上海蓬勃发展,广州的家......

    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论文[精选5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

    目的论视角下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 摘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探究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现状及翻译方法。太极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时应以传播拳法技巧和......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尤其是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因为电影片名的......

    “互联网+”视角下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互联网+”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在探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基础上,从文化旅游、传统媒体、非遗传承三个方面分析贵......

    4C视角下的超市营销策略分析.

    ■ 现代管理科学 ■ 2008年第 2期 一 、 4C 营销理论的提出 20世纪 90年代 , 美国北卡罗林纳大学著名的营销理 论专家罗伯特 ・ 劳特朋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 —......

    ESP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ESP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商务英语,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了社会、高校及学生的重视,但是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发展步调却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