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者与读者:社会媒体情感分析作者和读者的观点
作家与读者:社会媒体情感分析作者和读者的观点
摘要:这篇介绍了情感分析的小说研究的作家和读者的观点。一个挑战是缺乏一个语料库标注作者和读者的情感。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在线作者情感语料库和在线读者情感语料库。然后要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新生成的语料库,发现作者和读者情感之间确实存在着关系。关键词:作者情感分析;读者情感分析 1 介绍
文字是人们传达的情绪媒体之一。但是,作家和读者总是共享相同的感情吗?如果不是,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情绪完全随机的,或有重复出现的模式吗?这些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语料库标注作者和读者情绪很难找到和极其费力从头开始构建。因此,我们寻找一个替代方法创建一个注释作家和读者的情感的语料库。
我们观察到都是现成的语料库都仅是只包含作者的情感或者只有读者的情感。例如,作者情感可以通过许多很大的博客网站获得,例如雅虎奇摩博客1,允许博客作者通过使用表情符号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他们的情感。读者情感集也是可用。由于最近流行的Web 2.0,某些新闻网站,例如雅虎奇摩新闻2,通过Web 2.0技术让读者表达自己对新闻文章的情感。采取语料库的可用性,我们整合创建作者与读者这两种类型的情感语料库标注。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雅虎奇摩博客作为作者情感语料库,和雅虎奇摩新闻作为读者情感语料库。为了产生一个注释与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的数据集,我们通过使用雅虎奇摩新闻语料库构造一个文档级读者情感分类器,并在雅虎奇摩的博客文集上使用生成的分类器。通过这种方式,一个新的标注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的博客语料库就获得了。
在新创建的语料库上执行分析。我们把一个博客帖子用读者对帖子的情感作为飞机的一个点。之后,文章的读者情感信息覆盖在一个平面上,检查结果图和模式识别。我们进一步将博客基于他们的主题分为16组(如。、政治和体育),分别分析每组作家情绪对读者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阅读博客,读者对相同的作家的情感反应因不同主题的变化而不同。2 语料
A 读者情感语料
读者情感语料库由中国新闻文章从雅虎检索奇摩新闻。雅虎奇摩新闻为用户提供一个选择的投票的8种情绪向新闻表达他们对新闻的感觉。投票后,读者可以看到一个选票的分布,它显示了其他读者对相同的新闻文章的感受。
雅虎提供的奇摩新闻的8种情绪很棒的、感人的、有用的、快乐的、令人震惊的、难过的、无聊和生气。有用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情感。这意味着一篇文章包含实用信息。我们读者情感语料库的新闻文章从2007年1月24日至8月7日收集了总共18651年新闻文章。我们收集出版一个星期后的每一个新闻文章,以确保其情感投票数已经稳定。B 作者情感语料
作者情感语料库包括来自从雅虎奇摩的中国的博客文章。雅虎允许博客作家通过4十个不同表情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表情图片代表的情绪状态。在写一篇博文,一个作家可以在博客文本的任何地方添加这些表情符号。每个博客属于由雅虎奇摩的博客定义的16个主题之一。博客的主题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主题是母亲和婴儿、俱乐部、生活方式、消费电子产品、形象创建、宠物旅行,爱好、金融、政治、创意写作、个人成长、艺术评论、科学、体育和视听。雅虎需要博客作家手动选择一个博客的主题之后提交一篇文章。
图1 Valence-arousal图。纵轴是唤醒水平。水平轴是价水平。的两个轴是原点。两轴范围(1,1)。图上的位置代表作家的情感。颜色代表读者的情感。
图2 每个读者的情感与作者情感象限相关联
博客数据集包含从2005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20日的帖子。因为我们仅分析情绪,博客文章应该包含至少一个表情符号。2764202个数据集的所有帖子至少有一个表情符号。我们进一步使用的算法来减少带注释的文章的表情符号的数量至776107。这样做是保持每个博客类别最多70000个博客。3 博客帖子的读者情感
虽然可以在雅虎奇摩博客上用表情符号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文章的读者情绪仍是未知的。我们利用分类器对这些博客文章进行读者情感分类。分类过程细节介绍如下。在[1],林,杨和陈使用雅虎的新闻文章奇摩新闻建立读者情感分类器。他们的分类器将文档按雅虎奇摩新闻定义的读者情感分为8大类。分类的目的是将新闻文章的情感定义为一个新闻文章的最主要的情感。林,杨和陈使用五种特性:中文字符二元组、中文词、新闻元数据、词缀相似性和情感词的情感信息来训练SVM(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我们采用林,杨和陈的分类方案建立对博客文章按读者情感进行分类到雅虎的8个读者情感类别的分类器。我们的读者情感分类器在雅虎奇摩新闻与前面描述的语料库中训练。获得读者情感分类器的一个迹象性能,我们进行training-testing雅虎新闻语料库。2007年6月1日之前的文章(13035篇文章)作为训练数据。剩下的文章(5616篇文章)作为测试数据。我们得到的准确性是0.7803。相比之下,通过林,陈杨和过滤新闻语料库的最高精度是0.7688。我们最后在所有的训练18651个新闻语料库对读者情感分类器。这个分类器适用于所有雅虎奇摩的博客语料库。在这个过程之后,雅虎博客文集注释作者和读者的情感。4 读者与作者情感
A 构建Valence-Arousal图
在他的作品中,Russell提出代表情感信息的一个二维图[2]。在Russell的图中,横轴代表价水平,纵轴代表了唤醒水平。价水平的定义是一种情感的极性(即积极的或负面的)。唤醒水平定义为的强度情感。在他们的研究中,Russell的杨,陈和林适用valence-arousal图概念到雅虎奇摩的博客文章[3]。他们分配的每一个表情符号到4个之一象限图。杨、林、陈将表情符号分为4类,然后作为类博客分类的句子。我们采用杨,林和陈的博客表情符号映射到象valence-arousal图。绘制博客帖子到valence-arousal图中的步骤如下,给定一个博客b,将E b作为b的每个表情符号组。每一个表情符号是与二维位移矢量的基础上表情符号的象限valence-arousal图相对应的。表情符号在象限I,II,III,IV位移向量< 1,1 >,<-1,1 >,< 1,1 >,和< 1,1 >。在valence-arousal图中b的坐标定义如下
其中u(b)是valence-arousal中b的坐标,de是表情符号e的位移矢量,|Eb |是Eb的基数。|E b|确保的规格化因素价和唤起坐标范围(-1,1)。
使用雅虎奇摩博客语料的博客帖子,我们构建一个valence-arousal图充满了代表作家情感的博客文章。
下一步是覆盖在同一读者情绪图。我们为每个读者情感,分配不同的颜色和为每个博客点根据文章的读者情感定义颜色。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获得每一个博客点在valence-arousal图上的颜色。如果有不止一个博客文章具有相同的点坐标,然后定义颜色读者情感最常发生在这些博客点被选中点的颜色。现在我们有一个valence-arousal图表达作家的和读者的情感。
图3 16个博客主题的4个Valence-arousal图。这些图与图1是相同的格式。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联的情感2 到16个博客主题。当读者情感在一个轴,这意味着t表示读者情感不偏离的象限轴的分离
并不是在valence-arousal图中所有的坐标都充满点,因为不是图上所有的位置在博客语料中都是相连的。为了减少稀疏并获得一个通用模式,我们在图中应用了一种平滑技术。平滑的算法是基于3-nearest-neighbor分类。对于图上的每个位置,不管一个博客是否贴在那个位置,我们发现最近的三个博客点位置,其中包括的点定位是否有博客点位置。那么多读者情感颜色选择颜色的位置。图1是3-nearest-neighbor平滑的valence-arousal图。B 全局情感模式
查看图1,我们注意到颜色都不是图上的随机分布。取而代之的是可见的模式。例如,第一象限是橙色和第4象限是绿色,而主要是绿色的和蓝色。这些观察结果告诉我们,很可能点位置和颜色之间有一个关系。这反过来意味着一个作者和读者的情绪之间的关系。获得作者和读者的情绪之间关系的具体证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第一次调查读者情绪与作家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比较读者情绪发生的条件概率价轴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换句话说,我们比较P(r | v +)和P(r | v-),r是一个读者情感、v +代表价轴的积极的一面,和v-代表了负面的价轴。如果P(r | v +)> P(r | v-),然后读者情感r有更高发生概率价的积极一面的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将r与积极的作家的情绪。如果实际情况是相反的,即P(r | v +)< P(r | v-),然后我们会将r与消极的作家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在B +的博客文章在整个博客文集有一个积极的价坐标方程(1),b和hb是读者情感分类器决定的博客b的读者情绪。P(r | v-)定义类似地,在B-所取代B +,这是整个博客文集有负价坐标博客集。
所有读者情绪的P(r | v +)和P(r | v-)比较的结果表明感人的、有用的和快乐的读者情绪与积极作家的情感。也就是说,这4个读者的情感的P(r | v +)> P(r | v-)。相反,令人震惊、悲伤、愤怒与消极的作家的情感。所有的价值差异P(r | v+)和P(r | v-)统计重要的假定值< 0.05根据片面的t。类似的分析是进行唤醒水平。在本例中,P(r | v +)和P(r | v-)取而代之的是P(r |v+)和P(r |v-),+和-代表积极的唤醒水平和消极的唤醒水平。比较结果表明,感人的、无聊和愤怒与积极的唤醒水平。太棒了、很有用、快乐、令人震惊和悲伤与负相关唤醒水平。再一次,所有概率值差异统计上显著的假定值< 0.05。合并后的结果显示价水平和唤醒水平在图2中。
C 博客主题的情感模式 我们已经分析了作家和读者在整个语料库中的情感关系。在这分段,我们调查每个16个博客主题的关系。图3显示了valence-arousal图的16个博客主题中的4个。检查这些图,我们注意到它们的颜色模式是不同的。此外,这些颜色从全球图形模式与图1也是不同。我们已经看到,博客主题可能会影响读者如何应对情感作家的情感。
统计在每个博客主题上确定作家和读者的情绪之间的关系,我们比较P(r | c、v+)和P(r | c、v-),和P(r | c+)和P(r |c-),c代表了一个地方博客的主题。结果表明,作家和读者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同的博客有不同的看法的话题。
图4显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情绪的两个博客主题。我们观察到不同于彼此。这也适用于所有16个博客主题。也就是说,所有图形都是独一无二的。16个博客主题中的8个,图表不展览模式类似于一个全球图形的价的水平。为这8的博客主题,太棒了,感人的,有用的,并不总是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价水平,令人震惊,伤心,无聊和愤怒的情绪并不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负价水平。至于唤醒水平,每一个16个博客主题有不同的映射读者的情感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觉醒轴。
总之,分析博客的价点valence-arousal图使用整个语料库作为一个整体告诉我们,博客主题的读者和作家情感倾向于同意他们的极性。然而,通过博客主题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总是当我们分析博客文章。这意味着有一个博客主题影响读者如何应对作家的情感。4 相关工作
许多研究已经完成情感的主题分析。他们要么处理作者意见要么处理读者的意见。大多数是关注作者的。工作开始早在2002年,当时彭,李和Vaithyanathan基于电影评论的分类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4]发布他们的论文。彭的小组发现,比起unigram、统计、词性、词的位置和形容词的功能,使用英语unigram词功能达到更好的精度。从那以后,更多的研究已经完成提高分类精度。马伦和科利尔[5],和胡等[6]采用词情感特性提高分类精度。文本的作者情感分析不仅限于分析文档的水平。Wiebe调查的主观性形容词[7]。哈曼和Szpakowicz手动标签短语与情感类别[8]。在[9],苏等发现的单词和情绪之间的关系。由于他们日益普及,博客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作者情感语料来源。工作已经通过Mishne分类博客条目到37的情感类[10]。杨、林、陈博客文章归类为4作家情感类别[3]。科恩等人研究灾难发生中博客作家的情感变化 [11]。
在[12],周和Chaovalit执行主题独立的极性分析。
更少的新领域的研究已经完成读者情感分析。林、陈和杨将雅虎新闻文章分类成8情感[1]。在2007年,semeval-2007年组织了一个无人管理的任务新闻标题的注释情绪[13]。5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从分析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来看进行情感分类的新研究课题。我们结合作者情感博客语料与读者情感新闻语料库。当映射每个博客上的一个点到valence-arousal图,发现读者的情感相关联的某些象限图。博客语料库作为一个整体,往往是积极的读者的情绪与积极的作家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样的现象对个人博客的主题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因此,文本的主题是一个影响读者对作家情感的重要因素。6 参考文献 [1] Lin,K.,Yang, C.,and Chen, H.-H.Emotion Classification of Online News Articles from the Reader's Perspective.In Proc.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IEEE, Sydney,AU,2008.[2] Russels,J.A Circumplex Model of an A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 Yang,C., Lin,K.,and Chen, H.-H.Building Emotion Lexicon from Weblog Corpora.In Proc.of 45th 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33-136.ACL,Prague,CZ,2007.[4] Pang,B.,Lee L., and Vaithyanathan,S.Thumbs up?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In Proc.of 2002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79-86.ACL,Philadelphia,US,2002.[5] Mullen,T.,and Collier,N.Sentiment Analysis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ith Diverse Information Sources.In Proc.of 2004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ACL, Barcelon,ES,2004.[6] Hu,Y.,Duan J.,Chen,X.,Pei,B., and Lu, R.A New Method for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in Text Retrieval.In Proc.of 2nd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1-9.Jeju Island,KR,2005.[7] Wiebe, J.Learning Subjective Adjectives from Corpora.In Proc.Of 17th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735-740.AAAI,Austin, US, 2000.[8] Aman,S., and Szpakowicz,S.Identifying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Text.In Proc.of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peech and Dialogue,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629,196-205.Springer,Plzeň,CZ,2007.[9] Su,Q.Xu,X., Guo.,H.,Guo.,Z.,Wu.,X., Zhang, X., Swen,B.,and Su,Z.Hidden Sentiment Association in Chinese Web Opinion Mining.In Proc.of 17th International www.xiexiebang.com,2008.[10] Mishne,G.Experiments with Mood Classification in Blog Posts.In Proc.of Style 2005 in 28th ACM SIGIR Conference.Salvador,BR,2005.[11] Cohn,M.,Mehl,M., and Pennebaker,J.Linguistic Markers of Psychological Change Surrounding September 11, 2001.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12] Zhou,L.,and Chaovalit,P.Ontology-Supported Opinion Min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3] Strapparava,C.,and Mihalcea,R.SemEval-2007 Task 14: Affective Text.In Proc.of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mantic Evaluations.Prague,CZ,2007.
第二篇: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的心得
自古以来有读者手持的书刊必然就有出版书刊的作者,而有作者创作的地方却未必会有读者的身影。其实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读者是水,作者则是鱼,水无鱼则无味,鱼无水则难活也。不过,话又说了回来“水至清则无鱼”,这样的水,太过于透明,就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给人的第一感观就太过于朴素、单调、乏味;若在这清澈的流水中,放置几条金鱼进去,无疑给人们的视觉感观又有了新的不同见解。
先说作者吧,作者用他那清晰的绘笔,描述着人间的纪实与趣味,从落笔的轨迹中,抒发出作者自己对人生事物的真实情感与价值观点;继而希望从读者的认可声中,获得共鸣与赞扬。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当读者在欣赏作者的作品时,若能激起内心深处共鸣的火花,无疑是在那拥挤的人群中,相遇久别重逢的故友;更像那在千里之外的知音,相见恨晚;其实,每件文学作品创作的背后,都包含着作者呕心沥血的写作与思考,稍夸张地说,就是文章里的每句话甚至于每个字都要深思熟虑,放置词语或字的位置一定要恰当好处,从而保证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作品字句的含义;让读者从思想上认识观点、开拓眼界、树立思维,通过日积月累地学习,最终登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巅峰。
而读者呢,就是通过不断地品读各类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对人生事故的不同见解,从而在文学价值观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阅读就是通过品味作者的人生履历,感受人生之磨难、了解人情之事故、丰富人生之情感。当今社会是网络文学纵横的时代,我们都会在网络、媒体、微博当中看到,不少知名作家有上万的读者粉丝,他们时刻关注着作者的创作进度和言行举止,并以作者的人生态度为榜样,在生活中不停地模仿崇拜,通过效仿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行为举止,仿佛他自己就是克隆出来的作者二号。当然这样的行为是让我们所不能认同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没有绝对一摸一样的人;所以,不管你在怎么效仿,顶多算是山寨中的“高仿”,永远都算不得是作家中的“真品”。崇拜文学的作者,也要拜之有度,不可听之任之,否则,你不但连崇拜都谈不上,而是完完本本地失去了精神上做人的主权。
不论是作者也好还是读者也罢,其实在写与读的过程中,就是一场静谧的文学交流,在这个文化交流的长河里,有赞扬也有反对,有鼓励也有奚落;其实,无论是褒奖还是贬低,都是对作者和读者的磨砺与考验,让他们在实践人生的道路上淡泊明志、越挫越勇、持之以恒,我坚信终有一天,梦想会照亮他们的自己人生舞台。
第三篇:人人都有桃花原——《桃花源记》的作者意义与读者意义
在愤而辞去彭泽县令的16年后,57岁的陶渊明写成了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桃花源诗并记》。有趣的是,以田园隐逸诗的杰出成就而被唐宋文人推崇备至的陶渊明,这次却做了件傻事儿:160字的诗,竟然配置了320字的记。偏偏这记,具有夺目的绝世风采,让太多的人,见了它便心满意足,不再有心思去关注诗歌本身了。
此种“喧宾夺主”行为,当然是陶渊明故意为之。因为,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情感的自我化和内容的诗意化,往往给读者留下了太大的二次创作空间,这就势必削减了作者意义的传递。而叙事性的文字,则写实性较强,有利于相对完善地表达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陶渊明需要用这则序言,完整传递出归隐田园16年间有关家国民生的深度思考。毕竟,16年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中,陶渊明没有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邻家老农,仅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一己之乐。在他的灵魂深处,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如同那菜园子里的韭菜,割了一茬,还会生长出另一茬。他要用这样的叙述性文字,向世人展示一幅他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生活画卷。而这样的展示,其实又隐藏了一份特殊的期待:希望刘宋王朝的统治者以及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能够从桃花源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情境里,解读出黎庶的生活期待和王朝的统治之道。
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意义
16年的时光,足够消磨掉一个人身上的所有锋芒,却无法熄灭思想者心头的理想之火。如果说16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尚且还属于率性而为、敢打敢冲的理想政治的践行者,那么,写作《桃花源记》时的陶渊明,无疑已修炼成为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顶级“美政设计师”。这个设计师,不再满足于“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豪情,不再迷失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自信,也不再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而是以16年的田园生活感悟为蓝本,开始为天下苍生设计应有的理想大厦。陶渊明的理想大厦里,都准备了些什么呢? 1.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桃花源记》中,桃源中人与外世隔绝数百年。几百年间,桃源人的一切生活资源,全部来自自己的劳作。人们用这样的劳动,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营造出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心灵乐土。在这片乐土上,没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官府硕鼠的掠夺,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有的只是自在自得的劳作,是家家可以有酒食招待客人的殷实。
2.自管自治的政治结构。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秩序。好的秩序,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又处处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乐融融的桃花源,离不开一定的秩序支撑。只是,桃花源的秩序,更多体现为生产、生活的有序与和谐。那平坦肥沃的土地、规划齐整的房舍、四通八达的道路,那精心挖掘的池塘沟渠、用心种植的绿桑翠竹,那或自在往来或辛勤劳作的农人,无不以一种极为写意的方式,彰显出一幅自管自治的松散式社会结构的美好图景。这幅图景中,没有军队,没有警察局,没有政府办公大楼,没有门类庞多的部委局办,人与人之间似乎也全无等级尊卑。但这里又绝不是无政府主义者的集散地,不是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的放纵之所。这里的人,遵守了一些共有的价值约束,并让这样的价值约束,成为每个人心中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只有如此,桃花源才会数百年欣欣向荣。
3.友善互信的伦理框架。误入桃花源的渔人,在桃源中享受的,无疑是超级贵宾的待遇。其到来,只经历了最初的简单询问,便再没有人怀疑他是否另有目的;其离开,也只承载了几句“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人们虽担心他会泄露了桃花源中的秘密,却并不将他强留在桃花源内,让这秘密永不会外传。人们从最善良的心地出发,愿意相信渔人的承诺,就像他们彼此间的相互信任。
而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数日时光,似乎也没有受到过任何的约束。除了每天接受宴请,更多的时间,想来便是在这桃花源中自由自在的观光。桃花源中的人,用最大的友善与信任,坦然地款待这贸然到来的陌生人,光明磊落,不瞒不欺。相比之下,出了桃花源,便急不可待地“诣太守,说如此”的渔人,人格的卑劣便无法与桃源中人同日而语了。4.和平安宁的价值诉求。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内容是,既然桃源中人都知晓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么,为什么数百年间,桃源人从没想过走出这片闭塞的土地,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答案或许只有一个:“此间乐!”在桃源百姓数辈人的口口相传中,外界世界的凶险,不知被放大了多少倍。与其因为好奇心而走出去冒险,不如守着这桃源中的安稳平和,波澜不惊地度过一生。故而,即便是从渔人口中了解了外面世界的变化,桃源中人也不愿意跟渔人一起走出这闭塞却自足的自由王国,更不愿外面的人大量闯进来,破坏了他们既有的和平安宁。在桃花源人们的心目中,和平安宁,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上述四方面的瑰丽图景,支撑起了《桃花源记》中最绚烂的理想生活模式。此种模式中,人们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自由,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没有兵荒马乱,不需要背井离乡,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体现了农耕文明中最惬意的生存态势。
我以为,这四方面内容,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最渴望表达出的作者意义。这样的作者意义,其实并非陶渊明的首创。《孟子见梁惠王》中,孟子的那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表述的就是类似的意义。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孟子的思想来检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自然能够称得上王道乐土。陶渊明就是要将这样一片乐土展示给世人,尤其是展示给刘宋王朝。他把这样的美政蓝图详细地设计出来,送给统治者作为治国的准则。
二、《桃花源记》的读者意义
宋武帝刘裕是否有兴趣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法知晓。在南北朝的飘摇风雨中,我相信,他更乐意于凭借手中的利刃,砍杀出一张自以为安稳舒适的龙椅;后世的统治者是否乐意于将《桃花源记》当做美政教科书来践行,同样难以考证。因为,真正愿意把民生疾苦放在个人享乐之上的帝王,毕竟凤毛麟角。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桃花源记》从其问世之日起,便为后世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庶虚拟出一方和平、纯净、安宁的生命栖居地,更为渴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的文人们创设了一处寄存理想、搁置苦痛的精神诊疗所。人们从这里读出了高蹈的理想,感受到了悲悯的情怀,体察到了生活的意义,也便能够在濒于绝望之时,重燃生活与生命的火焰,为了这或许存在的美好世界而开始自己的寻找历程。
这样的寻找,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唐宋诗歌中,为数众多的诗人,以不同的思想、心态和价值诉求,为《桃花源记》附着了不同的读者意义。诗仙李白的《桃源》,以“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的因果归纳,抨击了暴政之下民不聊生的痛楚。诗佛王维的《桃源行》,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的写意,将原本以虚写实的《桃花源记》,故意解读成了更为虚空的游仙诗。更用“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无奈,抒写出仙境难寻的惆怅。刘禹锡的《桃源行》,以“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的独特视角,表达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诗豪本色。王安石的《桃源行》,更是另辟蹊径,既借“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勾勒理想政治模式下朴素的平等意识与民主观念,又借“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感叹虞舜那样为民造福的君主领袖已经不可再得,而像嬴秦一样的暴君虐政仍然层出不穷的惨痛史实,以此抒发革新政治、救民水火的执政信念。这些诗作,看似歌咏桃源,实则独抒个性感悟,完全是有个性、有理想的解读者的灵魂自诉。把《桃花源记》视作写实之作,当然是虚妄;将桃花源等同于神仙境界,也属于梦呓。虽然每一个读者的心目中都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但是,这片桃花源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却更多只应该让我们联想起农耕文明时代丰衣足食的尘俗理想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有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有着寻常百姓的平凡且切近的幸福感受,有着“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真实劳作和真实心理。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近代学者梁启超解读《桃花源诗并记》时,便既反对唐人的“神仙说”,也反对宋人的“隐居说”。梁启超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和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进行了互文性阐释,提出了“乌托邦说”。梁启超认为:“这篇文的内容,我想起他一个名叫做东方的Utopia(乌托邦)。所描写的是一个极自由极平等之爱的社会。荀子所谓‘美善相乐’,惟此足以当之。„„后人或拿来的附会神仙,或讨论他的地方年代,真是痴人前说不得梦。”在梁启超看来,《桃花源记》的真实意义,不过是塑造一个“极自由极平等之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虽不存在,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著名学者陈寅恪对《桃花源记》的解读,则持“耻事二姓说”。陈寅恪说:“有一事特可注意者,即渊明理想中之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王介甫《桃源行》‘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深得其旨,盖此文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藉以表示其不与刘寄奴新政权合作之意也。”陈寅恪从桃源人的避世行为中,读出了陶渊明耻于跟刘裕政权合作的人格诉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教材编写者对《桃花源记》的主题意义作了这样的阐述:“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三、《桃花源记》的教材意义与学生的成长需要 对于学生而言,《桃花源记》首先是一篇美文。《桃花源记》的美,不但体现在桃源内外美好的环境、桃源内部美好的生活上,而且体现在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整散结合的叙述语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桃花源记》时,除了积累最基本的文言词汇,了解文言作品的相关知识,还要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品读作品的语言之美,感悟作品的情节之美,鉴赏作品的思想之美。可以说,这三方面的美,便是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们从《桃花源记》中获取的读者意义。此种意义,可以称为作品的教材意义。
三种美中,前两者不会形成歧义。立足于反复的诵读、精致的问题情境以及适度的点拨,学生们不难理解。作品的思想之美,则因为千余年来不同解读者附加在《桃花源记》中的不同读者意义而难以形成统一性认知。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才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学养和教学能力。是只依照《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观点,把单一性的答案传递给学生,还是尽可能多的呈现不同观点,然后组织学生紧扣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而斟酌筛选。将成为区分课堂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尺。毕竟,教师的教学职能,不在于告知固定的答案,而在于引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然后再走向更大范围内的未知。这样,学生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综合技能才会有长足的提升。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而言,《桃花源记》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心灵价值呢? 首先,“世外桃源”的文化符号,标示了一种平等、和谐、安宁、自足的生存态势。生活于象牙塔中的中学生,人与人之间本无必然的矛盾冲突,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大体相同的情趣爱好,很容易形成强烈的集体价值认同。将这样的价值认同,和桃花源中的自管自治的政治结构、友善互信的伦理框架、和平安宁的价值诉求相结合,便能够形成既宽松自由又张弛有度的班集体秩序。在这样的秩序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对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能力的个性化提升,均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其次,人人心中均应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将和梭罗的瓦尔登湖、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成为心灵诗意栖居的一方圣土。当代中学生心中的桃花源,当然不会再局限于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小天地中,但桃花源所象征的平等、和谐、安宁、自足,却是值得每个人追求一生的生活财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建一座自己的桃花源,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之中,都能时刻给灵魂以足够的慰藉。这样的慰藉,将让人生感受到更多的美好,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生活热情。
第三,桃花源内的美好生活,昭示的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和平养无限生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催生了怡然自得的美好生活,而个体内心中的平和淡定,同样能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形成这样的认知,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或许还并无太大意义。但当他们步入成年人的社会之后,面对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其价值便能够彰显出来。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本质上说,正是陶渊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特定岁月中的真实写照。我们阅读《桃花源记》,当然离不开对陶渊明的认知与理解。但我们又不能仅只将我们的理解停留在对陶渊明的认识上,而是要将《桃花源记》的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教材意义结合起来,并使其和我们的时代特征相联系,如此,《桃花源记》才能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桃花源也才能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
第四篇: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口提示——【高考金题速传真】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关口金题—【考纲知识精解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中“汉关”、“朔云”、“边月”、“西山”、“飞将”、“沙场”等典型意象的使用,结合试题下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回想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写作内容,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热情、奋勇杀敌的豪壮、戍边将士的乡愁、黩武开边的厌恶、奇丽风光的惊叹等感情。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实也点出了边塞战云密布的形势,意味着边境紧张的时刻又来临了;“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全面展开,后两句,笔
意酣畅,淋漓尽致,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表现出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这场战斗必然大胜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很显然,这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斗志昂扬、奋勇杀敌的边塞诗。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关键词语。从第三句中的动词“催”、“追”的表意看,这是写奋勇出击;从第四句的动词“遣”、“还”的表意看,这是写彻底消灭敌军。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9年高考湖南卷)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解析】秦观的诗,前两句写四季轮回中,每个时节的风物都有自己的崭新风貌,何必要痴心留春,为春天逝去而伤感呢?后两句写不必为百花纷谢而怨恨,树木葱茏的夏日也是很美好的。这首小诗,一改中国古代诗词“惜春”、“伤春”的传统情感,表明诗人不同常人的看法,独辟蹊径,别具情味。元好问的这首词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别人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问而不答,则继之以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只有日暮归楼后到“梦里寻春”。这首词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该题考查的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干中涉及两个概念,先要明确其内涵。从不同的语素考虑,“理趣”侧重在“理”,是指诗作传达给人们普遍、深刻的事理,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情趣”侧重在“情”,是指诗作借典型形象所寄寓的感情与意趣,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明确概念的涵义,找到着眼点,然后结
合诗歌内容分析评价,这样才能使答案准确、到位。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次石湖书扇韵①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姜夔的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还鲜明地展现出一个人物形象。诗作写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恬静;后两句既写景又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美景,怡然自乐。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
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使分析评价做到准确、恰当,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辨明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
根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词可分成很多类别,如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羁旅行役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地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把握。
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之情感色彩相应的诗词中。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结合诗意,开拓意象,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很明朗了。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解析典故,明确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以通过典故,曲折地予以表达。用典是古人作诗的一种高妙艺术,诗词中的典故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隐含着诗人深刻的用意。从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明确典故本身 的意义,是分析诗词用典的前提。因此,诗词鉴赏备考中,积累一些常见典故,把握其意义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高考命题所选的古诗词语料,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往往在诗词后面给以注解,这些注解不可忽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才能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不便直言,便借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诗人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国运衰微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痴迷淫乐的晚唐统治者,收到了借古讽今的良好效果。4.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会使我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更深层的理解。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高诗是晚望金陵,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韦诗是看金陵图,说伤心是画得成的。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该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注解,说明两人都是晚唐诗人,联系晚唐的社会现实,自然让人进一步印证他们都是因国势衰败而伤心。5.明确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
回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来强化思想内容的?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尤其是开放类的试题。此类考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设置,明确试题指向,推究命题意图,因题而异,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词人的心目中,“游人”的份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分值高,而考试中失分也最为严重。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解诗意,似是而非。
缺乏对诗意的整体把握和准确理解,以致作答似是而非。如有学生只要是看到山水田园诗,不管作者是谁,怎样绘景,都要加上“隐逸情怀”。2.忽视要求,答不对题。
忽视对题干要求的审视,导致作答偏离指向。如2008年全国卷I: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作答为留恋山水的情怀。3.缺少要点,言不及义。
作答缺乏要点或没有要点,以致答案不能很好扣合要求。如2009年山东卷: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作答只写到景物没有揭示情感。4.曲解诗意,强加观点。
缺乏深层解读,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如2008年湖北卷: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本是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答为不被重用的愤世嫉俗。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有人说该诗开篇一句突兀不凡,妙笔绘柳,请简要分析。
(2)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潭烟飞溶溶”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哪个字用得极妙?(2)“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你认为是这样吗?
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纳凉 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因受新党排挤被贬。(1)该诗短小精美,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说明。(2)该诗的创作意图隐藏在诗句背后,你认为诗的意图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②当酒船,细细流霞③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异名。②叶叶红衣:即片片荷花瓣儿。③流霞:这里指美酒。(1)这首词句句有叠字,请找出用来写荷花形象的叠字并简要分析。(2)简要说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喜迁莺 许 棐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 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
【注解】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
(1)简要说明,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2)与其他闺怨词相比,该词不乏新意,简要说明该词的“新意”是什么。通关目标20:
【通关演习】1.(1)柳枝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却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诗人着一“惹”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垂柳写活了,可谓出神入化之笔。(2)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殷忧。2.(1)“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濛濛的景状,诗人以淡墨描绘如画的夜景,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 的洒泻写活了。(2)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诗的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隐居的心迹,“幽意”笼罩全篇,开篇“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是正确的。3.(1)前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后两句写纳凉看到的美景,全诗采用对偶句式,把纳凉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使一个纳凉之地的自然景色活现在读者面前。(2)字面看该诗没有反映社会生活内容,仕途受挫、厌弃官场的秦观,借这首小诗影射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社会,表达了自己远离官场,刻意追求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愿望。4.(1)“袅袅”、“脉脉”、“盈盈”。“袅袅”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脉脉”写出了荷花含情不语的生长情状,“盈盈”写出了荷花的风姿神态,恰当的叠字使用凸显出荷花的形象与精神。(2)该词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借荷花寄托了作者的志趣,表现了作者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5.(1)上阕用了鲜明对比的方式。开篇两句以细雨斜风、鸠鸣燕飞,写出初春恬静美好、自由快乐的景象,与“谢娘家”的幽静寂寥以及人物的郁闷愁苦形成鲜明对比。(2)闺怨诗词多是女子对命运的怨叹,该词的下阕写女主人不愿让春光与韶华白白流逝,这是悲剧色彩中的反抗心理,是对人生的肯定,从而显示出该词不同于其他闺怨诗词的深厚思想内涵。
第五篇: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练习
例1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例2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例3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例4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例4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例5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6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例7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例8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9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