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周刊冯小刚和周星驰与2005民间语文走势
2005民间语文走势
北有冯小刚 南有周星驰。
两种不同形式的幽默语言,在成为民间流行语汇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会.□胡尧熙
从《天下无贼》到《功夫》,冯小刚、周星驰,两位喜剧大师不约而同地更倾向于CG技术。丢开二进制代码,冯、周二人一如既往奉献的仍然是一个时期的热门流行语。对于爆米花后面的观众来说,对流行语的追捧不仅仅是一种口腔锻炼活动,也是一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语文课。
〓政治语法和平民情境的冯小刚 去年我们都在说“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如今流行的是“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冯氏喜剧时刻都在侵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语言为之鲜活。
京片儿与政治语言曾经是冯小刚影片的最大卖点,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片都带有浓厚的王朔痕迹,故事有趣,主题简单,语言上则是政治性的调侃。京味幽默的本源是市民阶层,嬉笑怒骂之间观者会发现其实被嘲笑的是自己。所以当冯小刚将它注入电影中,大家首先觉得新鲜,随之而来的是亲切感。
《不见不散》中,葛优给美国警察灌输思想:“为人民服务!同学们辛苦了!”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场合地高呼政治口号,正是冯小刚早期的幽默特质。一位混在美国的北京倒爷向当地执法者灌输政治教条,话语环境的陌生和特殊,立刻产生出一种反讽的效果。由此,人们发现,政治话语也可以如此亲近有趣。
冯氏贺岁电影中的京味幽默当然不仅仅是冷气十足的王朔式政治调侃加葛优一本正经的表情,冯小刚的对白也在社会环境的发展中与时俱进,更具现实意义。《大腕》中对广告与消费心理的诠释虽然新意欠奉,但同样折射出社会环境中人的意识变迁。除了傅彪催人泪下的“补钙就差一步”之外,李成儒在长镜头中的长篇演讲也已成为诸多“拿来主义”的对象。“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由疯人院里的精神病人刺穿大多数人在消费时代的精神顽疾,观众在一阵畅怀之后也会默认自己的病症,因为在这出戏里,他们本身就是冯氏语言的原材料。
京片子毕竟只是语言的一类,因此从《手机》开始,各类方言开始成为冯氏电影中的新兴势力,而对白也更靠近市井与常人。无论是葛优的“做人要厚道”还是张国立的“坐而论道”都曾在BBS上流行一时。在《天下无贼》里,王宝强的河北话和尤勇的陕西话更是抢去大量的对白量。梳理《天下无贼》的台词,2005年的流行语将在以下几句中产生。“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优说出这句话时,在冯小刚早期作品中的一脸肃穆已经不复存在,少了单纯的调侃与夸张式的讽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人性化的油滑与狡讦,是办公室政治在贼集团内部的翻版演绎,更具现实指导性。“有组织,无纪律”、“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扬两个同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会是公司人员集体出行时,最合适的调侃语句。“我最讨厌你们这些劫匪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把“劫匪”替换成任何目标都将会是十足的反讽。没有道理和不无道理的周星驰 其实周星驰的几乎所有影片都在表达一句台词“做人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但尹天仇万万不会想到,他激昂的誓言“努力!奋斗!”只能引来观众的一阵哄笑。努力和奋斗并不可笑,可笑的在于这番壮志豪言并非出自某有为青年之口,发出呐喊的只是一个“死跑龙套的”。身份的错位造就怪诞的无厘头文化——周星星越是苦口婆心地讲述人生道理,银幕前的人越发觉得荒谬。
周星驰在以往的片子里总是会接出很奇怪的台词,而《少林足球》的台词“正常”太多了,但正因为太过“正常”,反而带给观众另一种不同的无厘头乐趣。其实片中最能令香港人心有戚戚然的对白来自二师兄田启文:“我一秒钟几十万上下无缘无故跟你们几个废物去踢球!不好意思啊,你知道我这人就这么直啊!我无缘无故的还要去跟你这个死瘸子去参加比赛!你原谅我就是这么直啊!最后还要无缘无故地赢了比赛,这或然率低过零啊!”这句在内地观众听来平淡无奇的对白对香港人而言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金融风暴曾让无数香港人经历了“一秒钟几十万上下”的终极体验,像田启文这样推着自行车上班的“白领精英”对于香港人而言并非不可能出现。所以,二师兄字字泣血,香港人感同身受,每个人都在思索:凭什么要莫名其妙的一秒钟几十万上下?所以,无厘头并非是搞笑的代名词,它只是一种无逻辑、出其不意、上文不对下理的行为、思想和语言。或许它充满后现代文化的特征,而后现代是游戏的、解构的、狂欢的、喜剧的方式,对一切都随波逐流,毫无所谓。无厘头也是香港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无奈。零零漆:“十年了,已经十年了,我还以为国家已经把我忘记了。”司令:“怎会呢,就算是一条底裤,一张厕纸,都有它的用处。” 如果在现实中听到后者的回答,闻者肯定是痛不欲生,自尊心受创。但由周星驰来承受,那么观众就有笑的权利。语言的力量让我们可以为一个人的郁郁不得志而开怀畅笑,卫生纸和底裤带来的启示是:痛苦总是别人的!
冯小刚习惯于用政治话语谈论与政治无关的事情,以达到调侃的目的。而周星驰则以骂人不带脏字,不谈政治却颠覆政治而闻名。当韦小宝拍出那记带有儒雅气质的马屁:“我对你的敬意又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敏感的人会立刻感受到办公室政治的阴霾袭来。
周星驰说:“事实上,我的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是我的想法和我在生活中的体验。”2005年,周星驰带给我们的体验将是:“别以为你长得帅我就不打你。”、“聊得挺投缘,赔点医药费算了。就算杀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杀人这种事,我整天就有这种想法的。”“难道我学过如来神掌也要说给你听吗?”仔细品品,可以发现,语言本身的游戏意味已经很淡了,其乐趣要在语境中去体会。一事无成的阿星在街头向跟屁虫阿骨发闷气:“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一样都没做成,都是你连累的„„”周星驰的电影语言在过去十年间逐渐发酵,成为新一代借力打力的文化符号,它在不无道理中颠覆意识形态,而如今又开始回归。◆
第二篇:国家的态度: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的表达与实践(一)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1
——维特根斯坦
按法条主义逻辑,国家禁止民间收债,故民间收债违法,当事人法制意识淡薄,对收债人应严肃处理,对委托人应加强教育,甚至处罚。但事情是否如此简单?一旦超越书本上的民间收债规则,进入“行动中的法”之视野,我们会有更丰富的观察。本文发现,国家禁止民间收债抑或法律原则上禁止私力救济2,这一流行的法律信条和当然的实定法规则在社会实践中却是一项极其笼统的主张,在官方表达与法律实践之间存在相当距离。我们面临若干疑问:民间收债行为是否一概非法,皆为国家禁止;国家究竟禁止什么,为什么禁止;国家禁止民间收债有何收益,谁因此受益,谁因此受损;国家是否能禁止民间收债,效果怎样,预定目标是否实现;民间收债是否影响社会秩序,禁止能否保障社会秩序;没有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国家能否适当解决纠纷,为此需耗费多少资源;禁止民间收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社会对国家禁止民间收债的态度如何;为什么有些法律人也选择私力救济解决纠纷;国家是否真的禁止民间收债,等等。国家对待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的真实态度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究且有趣的问题。本文以华南一个民间收债个案3为例,采取与法条主义相对的法社会学进路来解释国家对民间收债的真实态度,试图展示民间收债人与国家的博弈过程,最后论及国家在法益衡量中的政策取向。国家对民间收债态度的分析,基本上适用于私力救济。
但本文的视野决不限于细微、局部和片断的民间收债个案,而试图面对中国现实问题,深入法治实践,从普遍存在但为人忽略的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现象入手,观察纠纷解决、法律运作和社会秩序,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框架解释实证材料,既立足微观结构也放眼宏观视野,顺其自然连接到法治理论的基本问题,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天空一样。我力图走出当前法学界局限于概念法学、宏大叙事、法规制订、规则移植、西方经验、而忽略司法实践和中国问题的法解释学思路,期望发掘“边缘”对于“法治”的意义,尝试理论框架的检验、评析、总结和改进,旨在探索一种迈向社会实践的法学。这一进路体现了我近年来所追求的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即所谓“小叙事大视野”的“问题中心”的法学研究范式——在边缘处发现意义,在无关中寻求关联,在细微点建构宏大,从原点到场域、从细微到宽广、从个案到法理、从单线索到多角度、面对中国问题、坚持价值中立、倡导跨学科研究、由诉讼至法理通思想而达社会的研究进路和方法。“4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而不顾近”,并以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为中心“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法学研究中去。
一、国家究竟禁止什么?
1988年6月25日,高法、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通知规定:各级公、检、法、司机关,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成立“讨债公司”及其他类似的企业。1993年5月6日,国家工商局发布工商企字[1993]第124号文《关于停止办理公、检、法、司机关所属“讨债公司”登记注册有关问题的通知》,停止为公、检、法、司机关申办的“讨债公司”及类似企业登记注册,通知其立即停止“讨债”业务,并办理撤销、注销或变更事宜;否则依法吊销营业执照。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局明令禁止开办讨债公司。2000年6月15日,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下发国经贸综合[2000]568号文《关于取缔各类讨债公司严厉打击非法讨债活动的通知》(下称568号文)规定:
„„
一、取缔各类讨债公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对继续从事非法讨债活动,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要坚决依法处理。
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监督管理,对申请经营讨债业务的企业不予核准登记;对打着咨询服务、委托代理等名义从事讨债活动的企业要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未经登记注册的讨债公司,一经发现,立即坚决予以取缔。
三、各级公安机关要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非法讨债活动的打击力度。对采取恐吓、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讨债行为,公安机关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上述规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尝试阅读其他信息——国家究竟禁止什么?568号文标题及内容都表明,它只是禁止开办讨债公司这种组织化、经营化的讨债行为,且文件系国家经贸委牵头下发,所针对的当然是企业。这反映了国家对组织的担忧。民间收债有些采取组织的形式(如讨债公司、调查公司),但多以自然人面貌出现。禁止成立收债组织,显然并不意味着允许自然人收债,故法律打击矛头虽直指讨债公司,但自然人为他人提供收债服务同样在打击范围内。本文依通行说法概述为“国家禁止民间收债”,5不区分是企业还是自然人,相信这一表述在本文语境中不会造成误解。该文还出现“严厉打击非法讨债活动”字样,虽可理解为“凡讨债一概非法”,但其本意应为承认讨债有非法与合法之分,区分界线当然是方式是否妥当。故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实质上国家只是禁止方式不当的收债行为。
民间收债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568号文的概括。但该文所列举的手段一概非法吗?请看括号中的评注:
雇请下岗、退休及其他社会闲散人员(这是在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上门催讨(有问题吗?)、死缠硬磨(欠债不还,还不许债权人或其代表纠缠?)、跟踪(是为对付债务人躲避?)或损坏债务人名誉(通常只是声称其欠债不还,既怕名誉受损,何必拖欠?)等手段获取报酬;有的甚至以威胁(稍稍威胁也在情理之中)、恐吓、哄骗(如能成功,为何不哄骗?请注意,究竟是谁在骗?)、敲诈甚至绑架等暴力手段危害债务人的人身安全„„
真正的违法,只是“恐吓、敲诈甚至绑架等暴力手段”。故民间收债本身并不存在是否违法的问题,也不一定损害社会秩序,是否违法取决于收债采取的手段。收债可能违反社会治安管理,也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绑架、伤害甚至杀人罪,还(更?)可能完全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法律就此明确规定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无需一概禁止。就我所调查的收债人而言,陈鸿强以个人名义实施收债行为,这种弱组织的非正式制度成功地规避了“禁止成立讨债公司”的法律,跨越了制度设置的障碍,且收债方式基本适当,未直接违反法律规定,基本上未体现社会危害性。
二、为什么禁而不止?
尽管法律的生命在于法的实现,但即便在法治国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自觉守法也决非理所当然。法的实现与立法目标永远存有距离,我们目睹了许多法律无法执行之现状,近世几乎所有基于法律移植而实现法制转型的国家、甚至法治国家均不同程度遭遇国家法正当却无效、民间法有效又缺乏合法性之悖论,法律的命运即不法,有法不依可谓这些社会甚至法制社会之常态。国家虽三令五申禁止民间收债,但与“禁酒令”、“禁放令”6类似,在现实中难于执行——不少债权人在遇到正式制度障碍时仍求助于收债人,而收债人也照收不误。实践表明,国家至多只能禁止讨债公司成立,根本无法消除民间收债现象。为什么禁而不止?民间收债的法律为何难于执行?
首先,民间收债源于市场需求7自发产生。舆论似乎表明,公众对民间收债普遍持消极评价。8而民间收债市场的存在却揭示了公众对它的庞大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和市场。尽管法律规则作为正式制度安排对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抑制或激励,但当权益无法通过正式制度获至适当救济时,人们其实不会太顾忌国家是如何规定的,因为个人寻求权益保障压倒一切地胜于法规文本。民间收债很大程度上是对正式制度的反映,而非其随意控制的客体。
第二,国家对民间收债的惩罚承诺实际上不可置信。惩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针对收债人而非债权人,即便这种惩罚承诺可能改变博弈各方的收益支付,对债权人也基本无碍,故债权人即使知道国家禁止民间收债仍可能会选择,这也导致民间收债需求的产生。进而,国家的能力有限,即便全能政府也无法严密管制广阔的民间社会。且法律执行取决于投入的资源,对民间收债禁止需耗费大量成本,国家愿意为此投入多少呢?
第三,有人发现,人们的守法动机并非通常认为的惩罚,而来自道德。9泰勒提出,道德性对守法动机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法性,惩罚的风险判断充其量只有较小影响,即威慑对是否守法的激励不强。“在一个只依靠威慑力的社会中,犯罪就会多得像所有的人都得了精神病一样。”10为什么通过法律规制民间收债难以凑效,一个主要原因是债权人和收债人没有遵守这种法律的动机,因为它有利于赖帐者,对其而言不具道德性。尽管法律的合法性不以个别人道德判断为标准,但有必要重视法律及执法的合法性,因为当法律与道德存在紧张关系时,国家为解决纠纷、维护秩序的努力就很难如愿。
第四,弱势个人或组织寻求合作导致对民间收债的需求。布莱克提出,法律变化与组织性成正比。组织和群体比个人热衷诉讼,组织性越高诉讼性越强,且组织诉个人获胜的可能性大于个人之间的诉讼。11现代法制中的社会偏见,最极端的形式之一就是这类“组织歧视”。12有歧视必有应对,法律合作主义因而产生,即“通过把个人凝合为组织(法律合作社团)来使案件的社会结构达到均质化的目的”。多数传统社会依靠家庭和家族等合作结构,保证社会成员的冤情申诉。13近现代社会中纠纷解决多为法律个人主义,但基于对抗组织歧视之需要,出现了法律合作社团。14我国《民事诉讼法》允许有关组织支持起诉,正是基于此种机理。收债公司、私人侦探社出现无疑有助于稍稍改变现代社会中个人弱势。调查表明,寻求民间收债者多为相对弱势的个人和组织。在调查地区,日本、美国、欧洲的企业运作较规范,组织性更强,陈鸿强既未接受过其委托代为收债,也未发现其成为收债对象,说明它们更偏好公力救济。组织性稍低的非法人企业相对更不喜欢诉讼,调查样本中虽有近40的涉外事务,但基本为台资、港资“三来一补”企业,不具法人资格,规模不大,组织性偏低,而台资企业在聘请民间收债人乃至黑社会收债、以及拖欠他人款项方面较为突出。
三、国家与社会的共谋:国家是否真的禁止民间收债?
国家无法禁止民间收债,却又如此规定,这是否说明国家的认识或能力有问题?且慢断言,还有必要推敲:国家是否真的禁止民间收债?
国家为什么禁止民间收债或原则上禁止强力型私力救济?简言之,一怕出问题,二怕权威受挑战。国家及其代理人存在所谓的“问题”情结,稳定压倒一切,不出问题便是政绩。当然,国家也担心在民间收债损害社会秩序后再介入可能会耗费更多资源。而在收债人(包括债权人)、债务人与国家的博弈中,收债人通常会绕开国家的“禁区”,不出“问题”,因为无需触动“禁区”亦可达到目的。现实中有谁希望出问题,把事情做得轰轰烈烈?又有谁会故意挑战国家权威?他们不过想获利而已。尽管国家对民间收债表面上抑制,但实质是禁止非法民间收债,且国家禁止主要表现为法条的禁止——(立法)语言上的禁止或符号上的禁止,并没有太认真得打算要严格执法。只要以非暴力方式迅速化解纠纷而不导致秩序不稳,即不出现“问题”,国家事实上不可能了解相关信息。进而即便知道相关信息,纵然稍稍涉及暴力威胁或轻微暴力,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不存在严重违法或导致社会秩序不稳定——国家也会默认。因为国家从中也得到了好处,比如,民间收债不耗费国家资源,却能为其“摆平”许多纠纷,社会公正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公众对司法不满得以吸收。国家禁止民间收债的收益,至多是节约了对讨债公司的管理成本,但却需支出对民间讨债行为的打击成本,增加正式纠纷解决制度的成本,这显然需耗费更多资源。故国家对民间收债事实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没事偷着乐”。即便出现问题,也分轻重缓急,只有问题足够重大、冲突相当剧烈、行为构成犯罪、妨碍社会秩序、影响安定团结时,国家才可能介入干预。总之,只要一不出问题,二不挑战国家权威,国家对其实际上放任不管。经反复博弈,就以本文调查的民间收债为例的私力救济而言,国家与社会事实上达成了一种默示的共谋。
国家禁止民间收债,原则上禁止强力型私力救济,此为国家公权力之体现;作为补偿,相应提供适当的司法服务,此为国家职责。若国家未充分履行此职责,则其垄断纠纷解决服务的权力亦应打破。而公权力没有也不打算垄断一切纠纷解决,那对维护国家权威和社会秩序毫无必要,国家垄断的只是可司法纠纷的终局裁判权,且私人还可合意将争议交给民间机构解决。国家投入司法的资源有限,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而需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补充。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若导致更剧烈冲突,且影响社会秩序,则可纳入司法框架;若太平无事,则于国家、于当事人何乐而不为呢?而通过国家解决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引发的纠纷,又从另一侧面展示了国家权威,并明确提出社会对国家的需求,即私人之间无法解决的争执还得诉诸公力救济。这从反向构成国家对私人的训诫:“我早已宣示,禁止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现在(出了问题)不是还得求助于我吗?”外在形式与真实意思常常矛盾,嘴上说“不”未必等于心里不乐意,国家对民间收债的明示政策与其真实意愿并不完全一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民间收债和私力救济的存在,并实际上利用了它们的纠纷解决功能,以此矫正欠债不还现象的蔓延和法律机制的无力,悄然且窃喜。15
收债人不过希望通过收债获取收益,债权人旨在希望权益得以切实保障,债务人合作主要是因不愿太过冒险。而所有这一切,国家其实都尽在掌握之中。既如此,国家又何必规定禁止民间收债呢?合理解释是:国家不愿意明确倡导当事人寻求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原因主要是策略性的,16因为明确倡导可能损害公力救济权威,令社会制度显得不太“文明”,国家有失体面,同时可能导致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行动超过了一定的量的范围,演化得过于激烈,诱发社会秩序动荡,而超出国家默认的限度。使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保持在恰当的限度内,也是国家治理术的一部分。可见,私力救济不仅是一个法律、经济、社会问题,而且还是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本文尝试的一种纠纷解决的政治学维度。国家这种治理术还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梁漱溟在对比中西文化时曾提出,在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四个层次上,西方人更重个人和国家,中国人更重家庭和天下。17西方政治传统是民族主义的。而中国传统理想是“天下主义”而非“民族主义”,18这与中国独特的历史道路有关。传统中国长期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民众却一盘散沙,“以至连打仗都不像个样子”19.时至今日,国家仍很难做到政令通达,令行禁止,普遍现象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国家允许民间收债、私人侦探、私人罚款等情形,则可能令这些私力救济现象过分膨胀,从而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国家在法律规则的过度性方面就走得更远些,这可视为一种基于国情的治理策略。
另一方面,许多民间收债人也与国家的态度遥相呼应。就实证调查而言,陈鸿强民间收债便如同一幕戏剧表演,直觉引导他与幕后的国家配合默契,从而构成一起国家与社会间默示共谋的精致案例。国家事实上为民间收债确定了一个边界:不得采取组织的形式,不得使用暴力等非法手段,不损害社会秩序。陈恰是在这一边界上轻盈行走的“艺术家”。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行动边界——决不会因收债使自己受伤害,包括被法律追究或招致对方报复。在行动中他始终贯彻上述原则,这是一条从模糊逐渐清晰的原则。十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应小心把握分寸,在实现收债目标的前提下,不让官方抓住任何可干预之籍口,不使收债成为影响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事件”。但也不必过于谨慎,因为要做到“踩线不越线”,对他而言似乎并不复杂。国家事务千头万绪,“小菜一碟”通常不会引起国家关注。在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中,陈如鱼得水,在收债实践中累积了与国家之“猫”游戏的高超的博弈艺术。归结起来,这是一种“非问题化”技术。20因为他的行动只有出现“问题”,才可能进入猫的视野,而由于这只大“猫”要防范的“老鼠”太多,故“问题”还须足够重大。他心中有数,当问题成为一种怎样的问题时国家才可能干预,他还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可促使收债行动中可能的问题消解或细微化。他是一位穿梭于情、理、法之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聪明的粗人”,其策略正是毛泽东游击战略的活学活用。
当然,也有少数民间收债人越过法律的界标,触及雷区,最终招致公权力打击,正如媒体有关讨债的各种负面报道。此外,民间收债的行动边界看来似乎清晰,但实际上极具弹性并富于地方特色。例如,调查地东门盛行一种人人追求实惠、个个发展经济、各扫门前雪、不惹事生非、和气生财的社会文化,不论收债人、债权人、债务人、抑或公权力机关成员,其主导动机皆为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在东门活跃的经济潮流中大多数人无瑕顾及其他,故民间收债边界相比内地许多地区就显得更宽阔些。21
就国家的态度而言,还有必要稍稍分析国家专门的纠纷解决机构——法院的态度。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法院与民间收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究发现,法院并不介意、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竞争。首先,司法救济虽与私力救济有竞争,但因法院人财物力有限,而审判任务太重,故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事实上成为“案件分流”的一种途径。就此而言,法院和法官非但不介意私力救济介入纠纷市场与之竞争,相反在内心还持欢迎态度,因为它有助于法院减轻案件负担。第二,通过民间收债或私力救济分流的多为小额案件,且当事人对自身利益十分介意。故即便考虑在当前司法不公、法官可通过审判追求收益的背景下,法官也不会在意这些案件“分流”,因为它们显然不构成法官制度外收益的主要来源。法官既然面临越来越重的案件负担,拥有充分的“收益来源”,则不会介意小额案件流失。作为理性人和对风险强烈厌恶的法官,面对斤斤计较的当事人,一般也不会产生冒险追求制度外收益的激励。第三,即便私力救济导致冲突激化,需国家介入,这种干预一般也不涉及法院,而由公安机关或政府处理,只有极少数案件因私力救济引起纠纷诉诸法院。其中一小部分转变为刑事案件,通过公诉或自诉方式进入法院,另外还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人身侵权诉讼等。假定通过私力救济解决纠纷的金额为P1,这可视为私力救济相对于法院的收益,假定民转刑案件耗费司法成本C1,因私力救济激化导致侵权诉讼耗费司法成本C2,其他成本C3,则P1远远大于C1+C2+C3.故从法院成本—收益对比和节约司法资源角度来看,法院对私力救济的态度也无需敌视。第四,法院不能公正、效率地解决纠纷导致社会日益不满,既然自身存在严重不足,故在与私力救济竞争中,法院就不便理直气壮指责私力救济的问题,也无瑕顾及其他,因为对自身问题法院已疲于应对。法院对新制度的需求不强烈,制度革新的空间有限,而灵活的收债人对此有比较优势,可作为新制度的载体,既化解纠纷也不损害社会秩序。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信息还相当不对称,法院没有动力了解当事人的信息和纠纷市场的供求关系,而民间收债人则贴近市场,能敏锐感觉供需信息变化并及时反应。并且,谁也不可能比当事人本人更精确计算其利害得失,故其寻求私力救济或民间收债救济权利,亦在情理之中。上述分析表明,法院有自身的特点和逻辑,对私力救济的态度不完全等同于国家,法院不会旗帜鲜明地代表国家与私力救济“作斗争”,也谈不上是否默许的问题。因为不论国家对私力救济态度如何,是否允许,限度与范围如何,事实上皆与法院无关。司法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竞争,竟然是一种基本上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竞争,这是一个有趣的初步结论。徐昕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狼和小羊》教学案例与反思
二年级语文《狼和小羊》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自然段,看看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多媒体播放动画)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狼找了几次碴儿?
生:狼我了三次碴。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找碴儿的。
二、读文质疑,读议解疑,学会读书
1、读文质疑
师: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是怎样找碴儿的,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可以提出来。(读书思考后质疑)
生:哪里是上游?哪里是下游?
生:“温和”、“找碴儿”各是什么意思?
生: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它的态度怎样?
生:它为什么要找碴儿?
生:小羊是怎样讲道理的?(师摘要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会读书会思考,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问题,真了不起。(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所提问题)
2、读议解疑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可以四人一组讨论解决。(生自读后,展开讨论)
生:我觉得“温和”就是“善良,和蔼,温柔”的意思。
师:你能温和地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亲爱的小羊,我真为你担心!
生:“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挑毛病”。
生:狼是有意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实际上是想吃小羊。
生:小羊跟狼讲道理说自己在下游,狼在上游,自己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它讲话的态度很温和。
师:谁来指一指哪是上游?哪是下游?(多媒体显示图画)
师:学完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真是气人,狼为什么非要找小羊的碴儿,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不是很好吗?
生:狼是不会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的,因为它想找借口吃掉小羊。
3、感情练读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谁能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其他同学都来当小老师听一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好。
师:请大家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引导评价)
生:他读出了狼说话时有意找借口,盛气凌人的语气。
生:他把小羊说的话读得很温和,但是没有读出小羊小心翼翼据理申辩的语气。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段话再读一读吗?
三、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4~5自然段
师:我们在学习狼和小羊第一次对话时,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生:先读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读书讨论弄懂问题,最后练习感情朗读。
师:我们还用这种方法学习狼和小羊的第二次对话。请大家自由结合分成学习小组,先读读课文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内容再讨论解决,最后练习分角色感情朗读。(多媒体显示学法)生:(自读思考后,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指导交流)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学习情况。
生:狼第二次找碴儿比第一次态度更坏了。它气冲冲地说,不管小羊怎么申辩,都是坏家伙。
师;你能用“气冲冲”的语气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凶恶的狼你真是个坏家伙,总想办法找借口干坏事。
生:狼又找一个借口,说小羊去年在背后说它的坏话,这个借口真可笑,那时候小羊还没生出来呢!
生:小羊真可怜,它在向凶恶的狼求情,和它讲道理也没有用。
师: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哪一组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自学了这一段你对狼和小羊有什么看法?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自主探究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虽然小羊驳倒了狼,但是穷凶极恶的狼会就此罢休吗?请同学们用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独立学习第六自然段。(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生:狼第三次找碴儿,态度变得非常残暴,它骂小羊是个小坏蛋。
生:狼找不到理由,只好说小羊的爸爸说过它的坏话,它不许小羊再申辩了,露出了原形,龇着牙向小羊扑去。
师:凶恶的狼就要吃掉可怜的小羊(多媒体显示狼扑向小羊的定格画面),在它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小羊被狼吃掉了。
生:狼等不急了,扑向小羊的时候用力太大了,栽到河里,在河里挣扎着淹死了。
生: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灵机一动,用它的小角猛戳狼的肚皮,狼疼得怪叫,这时候一位猎人听到了,一枪打死了狼。
五、分角色表演复述故事
[反思]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发现探究式学习策略。
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无论是引导学习2、3自然段,还是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学习4、5、6自然段,都体现了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另外小组合作形式多样,有两人组、四人组、自由结合组,在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拓展想像。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另外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结尾时,利用多媒体定格狼扑向小羊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学生奇妙的想像中赋予故事新的结尾。
第四篇: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走势的认识与判断
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走势的认识与判断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
以上我们请四个部委的领导进行了各自分管方面的演讲,国家发改委是从整体的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财政部戴司长代表丁学东副部长从财政的情况、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的考虑进行了介绍。苏宁副行长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和当前的金融形势给大家做了介绍。另外商务部的傅自应副部长从整个的经济特别是商务方面、进出口的情况作了分析。
下面我先谈谈对四位部领导演讲的体会,然后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四点认识
听了四位副部长的演讲,我觉得可以理一下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个是从总体形势来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基本面还继续保持。大家举了很多的例子,包括发改委的领导通过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给出的说明;另外刚才讲到金融目前总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受国际的影响不是特别大;财政方面戴司长也介绍了。
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测算。我们认为一季度是10.6%,二季度是10.1%,三季度是9%,四季度可能会更低一些。1~9月份是9.9%,我们测算全年有可能会保持9.8%,弱一点是9.7%的增长速度。正好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持平。从这个意义讲,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讲,我们国家的经济目前的基本态势确实是比较好的,这是从他们方方面面的介绍中可以感觉到的一点。
第二点是当前的经济发展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国内的经济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的效益下降幅度比较大。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回落得也比较快,财政收入下降比较多,等等方面来看,可能大家担心今年四季度或者是明年可能形势会更加严峻。而且由于我们国家前一段时间是采取比较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所以可能在结构调整和周期性调整方面都会面临一些压力。从国际情况来看,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家认为有可能从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的局面这样的形势目前越来越明朗,这样的话可能会造成国际性的经济衰退。
当前对于中国基本面的判断没有争议,但是对于今后一段时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国内争论比较激烈,一会儿简单介绍一下。这是第二个方面,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际的,而且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特别是国际形势。这一点应该充分估计,这是我想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尽管如此,由于中央政府及时的调整了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和力度,从原来的“两防”——防止经济过快增长和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调整到“保增长、控物价”的方向上,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微调政策来保持经济平稳的发展。刚才戴司长也讲了财政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出台了很多,苏宁同志也讲了,包括一些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等等方面都采取了。但是由于货币政策是长期的,财政政策是更能够救急的。所以,财政政策相对于而言在短期内起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由于中央及时采取这样的政策,调整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所以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这样一个相对好的局面。目前为止,在经济大国当中,保持GDP仍然高于物价上涨的只有中国一家,这很不容易。为什么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是这样的道理。
第四个方面,下一步。刚才我说了有两派观点,总的来讲,由于中国在这一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加之国内经济增长劲头比较足,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自身的活力还存在。另外我们又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的促进和推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材料的供应相对比较宽松,金融方面的形势也还可以,粮食又连续五年获得丰收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在。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得当的话,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发展,仍然具备条件。虽然具备着经济下滑比较快的危险,但是经济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是存在的,关键取决于政策。
我们测算了一下,如果政策得当的话,中国经济2009年,在世界经济IMF测算是3%,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速是有可能的。我们测算了三个方案:如果是双积极政策有可能是9%以上;如果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可能是9%左右;如果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可能是8%以下,有可能更低。
听了四个部委领导介绍了经济情况之后,我可以理出这样的几点体会。
二、关于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走势的认识与判断
下面跟大家沟通的是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形势,目前国内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论,存在着两大派观点。对于中国经济当前基本面的判断,大家几乎没有太多的争议,认为当前基本上是比较好的,在国际上相对来讲是相当不错的。但下一阶段会怎么样,从我参加的各种讨论会,无论是学者界还是机关的有关会议,大家都存在着两种非常明显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是认为经济下滑一些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我们前一阶段宏观调控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支持他的观点,如果维持这样正好缓解了我们原来认为能源投入已经绷得很紧,无法继续长期发展下去的观点。第二个是可以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如果经济总是热度很高的情况下,谁也不去做结构性的调整,我们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都做不到。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坏情况,即便是没有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也到了该这样回调的阶段了。进入这样的周期了,不调整的话,再往下走可能就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是还应该继续冷静地观察,相对要比较稳一点。
认为我们国家现有金融开放程度的情况下,在我们国家基本面的基础上,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济对我们国家的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也是可控的,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观点。还有一种典型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形势很好,但是下一步太说不清了,国际经济形势很难讲,根本没有探底。另外,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会怎么样,中国能否挺得住,危险性很大。所以,认为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可能不是稳步的线性的回调的曲线,有可能到某一个时点之后会激烈性的下滑,那个时候再去启动的话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相应采取的对策就应该是更积极的,国际上各国都在救市了,我们国家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不是光调点利率、外围上做一点动作就完了,应该在财政上采取非常积极的一些做法,甚至有些人认为应该继续发行国债。这个观点认为第一我们国家经济下滑的趋势令人担忧,国际上大形势的变化会导致我 们国家的经济进一步深度下滑。认为如果经济真的低于8%以下,可能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会产生了。根据97年的经验,真正经济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启动起来的难度绝对不比治理通货膨胀更容易。
所以,目前存在这样的两派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社科院的同志们在秋季报告里面写得是相对比较乐观一点,认为经济影响不会太大。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可能相对而言属于偏不乐观一点,认为目前的形势不可小视,它可能会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在我们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我们常常说要把问题和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点,看得更重一点。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收缩,特别是面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也应该把国际、国内的问题和困难看得更重一点,看得影响会更大一点,这样就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所以,我们倾向于国家不管文件上怎么说,但是实际上能不能采取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话,我们国家2009年继续保持9%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可能企业的体会更深,现在广州、深圳的民工不是在往城市里面走,而是强大的返乡流,运输很困难,返乡的相当多,说明企业停工破产的情况比较多。加之《劳动合同法》正好在这个时候出台,所以,企业负担加大、经营困难。甚至一些老板采取非正常的办法来清算倒闭,而是蒸发了,包括国际上也是,很多企业老板一夜之间不知道哪里去了,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所以,基本上我想存在着这样两大派的观点,我也分别介绍了代表的一些机构。这样的观点在政府里面也是一样的,政府在准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也会请方方面面的专家去谈建议。据我们了解,一些经济专家们在向中央建议的时候也仍然是两种观点、两派意见。据说现在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都到下面去考察、了解情况去了,下一步政策最终会什么样的倾向,可能很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明朗的东西出来。这个时候部长们不会说得太明朗的,因为中央还没有定调子。
地方上的情况也不一样,前一段时间在报纸里面看的浙江现在情况很好,小企业效益不错,但是去广东看情况很不一样。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争论也是正常的。
这是我向大家介绍的情况,根据上午讲的情况,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可以互相探讨一下,可以讨论。
提问交流
提问1:王主任刚才讲了两派观点,也讲了中央没有定调,您是否可以根据您了解的情况做一个个人的判断。
王长胜:我是代表国家信息中心的观点,我讲了我们的观点。提问:您的判断是中央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王长胜:我希望中央能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做法,这样就可以使2009年的经济继续保持9%的增长速度。我认为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无论从国内或是国际上保持这样的速度是需要的。为什么呢?如果更低的速度的话,更多社会的问题就会产生,比如就业的问题、企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存在。
而且说到这里又引发了我的想法,我们国家也经过了几轮经济的起落了,回忆一下,由于总体来讲,政策采取得比较贴切,每这样一轮完了之后,国家都能上了一个台阶。所以希望只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能挺过这一轮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话,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够上一个台阶。我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定要用在与结构调整相吻合的地方上去。刚才戴司长也讲了,大家都是有重点来投,这轮投的时候用于经济增量调整的力度在加大。
如果我们国家在面临百年不遇、比97亚洲金融危机更严重的大形势下,我们国家能挺过去的话,我想中国经济本身、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方面的位置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因为有这样的预期,所以我希望中央在经过讨论之后,采取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是长期的,财政政策是短期的,我认为中央也不要拖到明年,最好是在今年四季度能够采取措施。
我只能说我期望,我判断至少能认为中央还是相对比较积极的,因为国际上这样的形势,美国也是这样,因为雷曼兄弟没有管所以引发了大的动荡。英国就做得比较好,欧洲总的来讲英国相对比较好,银行需要的所有资金会无偿供应,这样的话给老百姓的信心和银行金融界的信心一下子稳定了。
我对形势的看法第一宁可更为严重一些,第二如果经济快速下滑,滑得很低的话比经济过热治理起来难度更大。所以,我倾向于采取比较积极的政策,更好的挺过去,不要等到一下子滑到没有办法不得不被动采取措施的时候,就会更加困难。1990年经济曾经有一个月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国家在很短的情况下砸进去了几百个亿,无动于衷,如果是那个情况下会更难,这是我们研究经济波动之后得出的共同观点。当然,如果财政政策比较积极,货币政策再稳健的话,潜在的风险还在,全世界都投钱的时候,到经济复苏的时候面临的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了。
提问2:我很关注您刚才谈到的经济周期波动,能不能把研究的结果跟大家介绍一下,比如说这次调整,周期时间会持续到什么程度。第二个问题,国内潜在增长的速度什么是比较合适的?
王长胜: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研究,目前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看法。一个认为中国经济在9%~9.5%之间,在去年和前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候,有一批经济学者认为会达到10%以上。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没有很严谨的论证,我个人的观点是认为在9%~10%之间是潜在的增长率。很多乐观的同志们觉得会高,有的同志们认为会低一些。
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从目前我们采用的经济的先行指标、一致指标、滞后指标的分析来看,目前经济的先行指标是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回头回落的,理论上讲,经济的先行景气指数和一致景气指数一般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差。我们国家恰恰正是到了8、9月份,特别是9月份的时候经济明显下滑。现在的先行经济指标仍然在下滑,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者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话,6个月之后还是在下滑。大概是这样的规律。
为什么我们主张政策调整快一点,因为周期是变化的,如果等到一定程度认为可以的时候,它又会发生变化了,到时候出台政策不是熨平周期,很有可能没有效果而是反周期了,搞不好会加大振幅,这是我们研究的结果。
提问3:尊敬的王主任,我是来自重庆的商贸集团。上午听了四位部长的报道,感觉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得很全面,下一步的措施也非常明显。但是有一个困惑,中央采取的靠三驾马车拉动经济调整为主要靠内需。从四个部长提出的对策,对商贸流通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不能是很明显。
从今年1~3季度,全国商贸流通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商贸流通行业经济增长、销售收入下降非常大。从现在来看,下一步农村投入很大、民生投入很大。但是从最近几年看,从税收、行业政策上面对扩大内需的扶持力度比较迟缓。如果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中央对这个行业没有优惠政策出来的话,有可能造成历史上中国重工轻商的局面,从第一、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移的扶持、扩大内需的扶持措施滞后。我想请王主任在这上面谈一些想法。谢谢。
王长胜:商业环节或者是叫流通环节这个问题同中国整体的经济是联动的,所以造成了当今的情况也不奇怪。另外,确实我们国家在服务业上面、第三产业方面确实是相对于目前发展得很不理想,比国家原来制定的政策来讲是相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很复杂的,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讲了。但是从国家的政策来讲,今后肯定是往这个方向去发展的,包括流通,包括物流业。我们国家物流业的发展非常滞后,这些东西也恰恰影响了我们国家真正的向现代化的发展。现在的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国家都达不到,这肯定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但还有待时日。至于国家的政策,目前情况下不可能就商业企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应该是一个整体的。
提问4:我想谈一点想法。我觉得现在大家讨论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会不会影响实体经济。从企业的角度,我们感觉影响早就存在了,而且未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市场在萎缩,特别是从工业制造业和重工业这一块来看,明年的市场是完全不容乐观的。第二个是明年的资本投资,所有的企业都会控制,我是搞石油行业的,最近我们看国际数据,如果明年的油价是75美金/桶,大家不一定认识到会达到这样的水平。
王长胜:我听说现在油的成本要在60美元/桶以上?
提问:不一样,可能50、60美元,最难开采的石油边际成本大概在50美元。这样的话大公司资本投资直接会减少20%,这对实体经济是一种连锁影响,对其它的行业也会有影响。第三个我觉得更加严重的,对中国是特别严重的,可能大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民营企业现在出现了资金链断了,一些大的企业肯定也会多多少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这两年高的价格和需求拉动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有大量的投资,资本支出很大,突然一下子市场冷却,融资渠道也萎缩,很多公司 都会出现资金链的问题,这会在明年有很重要的体现。资金链发生问题现在冰山一角已经出来了,明年可能会有更大的问题。
所以,中央的政策包括学界的研究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困难,这不是将来会不会影响的问题,而是完全应该看到的问题。
王长胜:我同意你的观点,目前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了,以后将进一步影响。只不过是影响到什么程度,我们建议是两点,第一从国家层面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周一财政部会召开座谈会,我们也会派人参加,也会在这方面继续呼吁。第二点企业既然已经面临这样的情况了,还是不要采取完全“等靠要”的办法,还是要积极的应对。无论从企业的节能减排方面,效益提高方面,提高创新能力、技术改造等方面,要配合国家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双向的使劲对中国经济持续的良好发展是有价值的。
第五篇:申请执行人李建桃与被执行人李和瑶、王华英民间借贷纠纷
申请执行人李建桃与被执行人李和瑶、王华英民间借贷纠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苏执字第249号
执 行 裁 定 书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人民法院
执 行 裁 定 书
(2010)苏执字第249号
申请执行人李建桃,女。
被告李和瑶,男。
被告王华英,女。
本院在执行申请执行人李建桃与被执行人李和瑶、王华英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申请执行人李建桃与被执行人李和瑶、王华英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现两被执行已按执行和解协议当庭给付申请人李建桃兑现款100000元,申请人李建桃向本院申请解除对两被执行人所有的位于郴州市骆仙山庄3栋102室的查封。据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9条之规定,裁定如下:
解除对被执行人李和瑶、王华英所有的位于郴州市骆仙山庄3栋102室住房的查封。本裁定送达后立即执行。
审判员雷小明
二0一0年八月六日
代理书记员宋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