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醉酒的六重生态体系
陶醉酒的六重生态体系
系出名门的陶醉酒,是舍得酒业旗下勇于创新的核心战略产品,与舍得酒拥有相同历史、血统和生态环境。陶醉不但继承了舍得酒业的东方哲学和谐观,而且以白酒核心生态产区、优质生态水源、优选生态原粮、生态古法窖池、生态酿造工艺和生态陈藏的六重生态体系,粹酿出全新的味觉臻品。
舍得酒业首家提出生态酿酒的创新理念,并打造出首家生态酿酒工业园区。中国食协对舍得酒业“首个践行生态酿酒、打造首家生态酿酒工业园”给出了书面证明;2001年行业泰斗沈怡方就指出“舍得酒业代表了中国白酒发展方向”。得天独厚的生态园区
北纬30度,乃世界公认名酒集中带。陶醉酒产地——舍得生态酿酒园区位于北纬30.9度、名酒集中带的核心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矮的山丘、宽阔的冲积平原、蜿蜒的涪江,多种地貌形成稳定与平衡的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天然发酵池,湿润、温和的气候有益于酿造白酒所需的优势微生物得到充分地富集和繁殖。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厚爱与馈赠。
纯净安全的生态水源 纯净的雪山水源造就了原生态的涪江,其一波三折从生态酿酒园区蜿蜒而过,源源不断地补给深层地下沱泉,沱泉水经植物矿化层和砂砾层渗透,自然过滤澄清上涌,再通过管道输至万吨高位水池内物理净化,最后再利用膜过滤等处理,提供酿造生产优质、安全用水。
优质精选的生态原粮
优选优质原粮基地的当季原粮,经自动化生态粮仓低温储存,通过物理方式,不使用化学药品,避免了传统储粮方式造成的二次污染,使粮食能够保鲜、防虫、防霉、不陈化,保证陶醉酒原料的高品质。
营养富饶的生态窖池
酒好还需窖池老,窖池关键在窖泥。窖泥的自然老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陶醉基酒生产的窖池夯筑用泥全部取自无耕种、无污染的坡地生态糯黄泥,挂窖泥则接种于泰安作坊上百年老窖池,经自然老熟,富集了大量酿酒有益微生物菌群,这些菌群成熟而稳定,为酿造高品质基酒夯实了基础。
古老娴熟的生态酿艺
陶醉传承130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体系。为确保其酒质的丰蕴馥郁,采用七因九诀酿酒法、五官九觉鉴评法,实行“一清到底”工艺控制,使陶醉酒香韵汇融粮香、曲香、窖香、糟香,味蕴呈现出:轻柔充盈的弥漫感、甘厚飘逸的净爽感、妙不可言的陈香感、深邃微妙的馥郁感、回味悠长的层次感。
稳定平衡的生态陈藏
陶醉酒在最后的酿造过程中,为确保其品质及陈香,采用含较多微量元素天然安全的宜兴优质紫砂陶坛进行生态陈藏。陶醉基酒在稳定性高、不透光、导热慢、透气好的紫砂坛中长年“呼吸吐纳”、“缔和平衡”,直至调酒师依照古法进行筛选、优化,终得幽雅舒适的独特风格。
陶醉酒集合如此匠心独具的六重生态酿酒技艺之大成,才使得每瓶酒都完整呈现历经岁月粹炼的厚重陈香与绵柔细腻,让人无时无刻不想沉醉其中。陶醉,将在白酒市场中大放异彩。
第二篇: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
一、友好的自然生态
人是自然之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水、森林、空气、土地,使生态优势更明显,发展后劲大幅提升。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唯一“中国避暑之都”等荣誉,是对贵阳人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呵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特别礼赞。--图片
二、宜居的城镇生态
人是城镇的主角。城镇因人而建,城镇让生活更美好。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着眼于人的需求,坚持人本理念、优化人居环境、推行人性措施,建设宜居的生态城镇。五年来,建成区面积扩大了一百平方公里,老城区不断“稀化”,新城区加速崛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一批特色城镇和村寨尽显迷人风貌……--图片
三、绿色的经济生态
发展必须绿色,绿色推动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贵阳选择了一条超常规的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园区、企业、个人三大主题,发挥政府、市场、科技三大作用,发展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三大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转型升级。贵阳的实践诠释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推进工业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双赢。--图片
四、自强的文化生态
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软实力。贵阳汲取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精髓,牢记周恩来总理“后来居上”的寄语、胡锦涛同志在贵州工作时“作表率、走前列”的嘱托,凝练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成为不断战胜困难、创造出奇迹的强大力量。成果、圆满、精彩协办全国第九届少数名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桂冠,贵阳实现了“文明转身”。--图片
五、和谐的社会生态。
和谐,是共生共赢、各得其所的状态。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着力改善心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高质量改善民生,探究贵阳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子,最大限度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运转有序。对此,贵阳孜孜以求。--图片
第三篇:JL-06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图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图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思想保证 环境保护 领导小组
组织保证 环境保护 领导小组
工作保证 编制实施性 环保措施
制度保证 各项环保 制度
经济保证 包保 责任制
措施保证 各项针对性 保证措施
社会保证 签定合作协议 制定合作计划
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让每个职工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视环保如保护人类,视责任重如泰山,让环保成为自觉的行为。建立组织保证按设计文件和施工度,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把环保工作列入议落实。事日程,经常了解环境保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抓好环保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定期组织环保检查。
奖惩 措施
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相应措施,并跟据动态信息及时充实修改。把各项措施用物化的手段真正落实到实处。
工现场,经济 兑现
涉及所有施工活动(点、线、面)逐项检查,全面实现环保目标
第四篇: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
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
林有刚
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严重枯竭等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发展,必须触及人的精神层面,培育人的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态道德培养的主要驻地。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位在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品德上,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作为人们思想观念应当反映现实的关系之一,指出“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生态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自身发展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重视其生态价值,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优势培育人的生态道德。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须经过一个“知情信意行”逐步递进的过程,所以生态道德的培养需要从普及作为“知”和“情”生态意识;培养作为“信”和“意”的生态道德责任感以及践行作为“行”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个方面入手,构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一、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一直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据
着指导地位。强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只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规范,道德义务只是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往往从一己之利益出发,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
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的功能局限,拓展其功能领域,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而生态道德的形成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培养保护自然的“知”和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的“情”开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要破除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陈腐思想观念,明确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与自然和睦共处,与其他物
种和谐共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中国传统“天人和一”的生态价值观,要使人认识到只有“天人”一体,构成完整的系统,二者才能共生共荣,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达到自然生态和谐,人类社会才能和谐。
二、培养生态道德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培养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知”与“情”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将其深化、发展,让其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和意志,帮助人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即思想品德形成环节中的“信”和“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教学,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在这种宣传教育和知识教学中,“人——自然”道德教育则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种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学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使生态责任感深入人心并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操。
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并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人口暴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调,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优势培养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在于帮助人们使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统一起来、道德责任和生态主任统一起
来。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价值,让环境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苏联生态学家佩德里茨金指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意识提升为生态责任感,培养人们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以人类生存为出发点,抛开局部利益,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所谓的“生态道德,不仅是指个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应遵守的生态规律及由此制定的生态规范的总和,更是指个人根据自然承受能力,以最优方式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自觉性。”可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不仅要培养生态意识,建构生态道德责任感,更要促使人们把上述“知情信意”外化为“行”,即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达到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目的的。自然界不同的物质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人的实践又有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之别,人们往往在利用某个层次的自然规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时,却由于没有认识或忽视了相关层次自然规律的作用,而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为争取一时的农业增产,乱砍滥伐,引起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 针对人类这种短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其预警防范的功能,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共同构成生态道德的培养体系。其中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是基础;培养生态道德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是进一步的深化,是培养生态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后面“行”的动力和杠杆;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最终结果和最终目标。三者相互联系,构成生态道德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者:zhujiuxiang 于 2013-11-30 11:32 发表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生态产品成为当今中国最短缺的产品,生态差距成为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认,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及其部分领域和区域的盲目开发、无序开发、过度开发是主要原因,而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是更深层面的制度原因。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没有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没能很好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相当程度上、许多领域中,主要还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在政府不合理干预下配置资源。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先征后返、财政补贴、电价优惠、降低环保标准等进行招商引资,带来产业转移的早熟,加剧了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税收和价格机制还难以有效抑制对资源及其资源性产品的过度需求,由于土地可以卖钱,各级地方政府对占用土地的需求几乎是无限大的,工业用地、水资源、能源等的价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湿地、林地的成本过低或基本无成本,远远无法弥补生态价值。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多于其财力,迫使其不得不圈地卖地融资,导致耕地和生态空间被过多占用。以C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和干部任用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等,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我们已经建立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但不系统、不完整。源头上,没有建立起有效防范的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
还没有完整建立,许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不到位,用途管制在耕地方面落实较好,但没有扩展到占用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严密监管的制度。对各地没有资源环境方面的警示和约束,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后仍在过度开发;环境保护的制度不少,但在环境保护中居核心地位的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还很不健全。后果上,没有建立起严厉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没有追责。一些不法企业偷排、超排,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只是象征性地交点罚款就可摆平,等等。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源头严防的制度体系
源头严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决定》提出了7个制度,构建了源头严防的制度。
(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分别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但目前没有把每一寸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确定清楚,没有清晰界定国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没有划清国家所有国家直接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等各种权益的边界。要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二)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相关法律规定了全民所有水资源、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者。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权益不落实;监管体制上没有区分作为部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利与作为所有自然资源管理者的权力。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越来越明显,市场价值不断攀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未来价值、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
制,就是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思路,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授权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对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进行统一监管,享有所有者权益,实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
(三)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我国实行对土地、水资源、海洋资源、林业资源分类进行管理的体制,很容易顾此失彼。必须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统一行使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空间和所有海域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的系统性修复。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过程严管的制度体系
过程严管,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决定》提出了5个制度,构建了过程严管的制度。
(一)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使用自然资源必须付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我国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总体上偏低,所付费用太少,没有体现资源稀缺状况和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必须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我国工业用地总量偏多,居住用地偏少,比例失调。原因之一是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混乱,各地为招商引资,工业用地实际出售价格往往低于基准价,甚至零地价,为弥补工业用地上的亏空,居住用地屡屡被打造出“地王”,价格畸高。要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从源头上缓解房价上涨压力。同时,要通过税收杠杆抑制不合理需求。当代的价格机制难以充分体现自然资源的后代价值,当代人不肯为后代人“埋单”,必须通过带有强制性的税收机
制提高资源开发使用成本,促进节约。要正税清费,实行费改税,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如,若对抽采地下水实行水资源税,就可以有效抑制过量开采地下水的行为。
(二)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发展,只不过发展的成果不是生产工业品和农产品,而是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生产者向生态产品消费者出售生态产品,理应平等交换、获得收入,这不是施舍或救助。生态产品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易分隔、不易分清受益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该代表较大范围的生态产品受益人通过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购买生态产品,这就是生态补偿。所以,要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生态产品受益十分明确的,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如河北的张承地区,肩负着为北京、天津提供优质足量水资源的主体功能,京津两市就应该给予必要的补偿,并使之制度化。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
(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水、土地等不宜跨区域调动的资源,以及无法改变的环境容量,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极限,不是靠价格机制能调节的。我国不少地区在现行发展方式下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已经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过高,生态空间和耕地锐减,大量开采地下水,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自净能力。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确定一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红线,当开发接近这一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后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
后果严惩,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决定》分别对领导干部和企业个人,重点提出了2个方面的制度,构建了后果严惩的制度。
(一)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是针对领导干部盲目决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而实行的制度。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与不全面、不科学的政绩观及其干部任用体制有极大关系。一些地方为了一届任期的经济增长,不顾及资源环境状况盲目开发,尽管可能本届任期内实现了高增长,却造成了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甚至不可逆的系统性破坏。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终身追究责任,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状况、林地、开发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自然资源进行审计,若经济发展很快,但生态环境损害很大,就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二)实行损害赔偿制度
这是针对企业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而实行的制度。在国土空间开发和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违反法律规定、违背空间规划、违反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总量控制的行为。对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要严惩重罚,加大违法违规成本,使之不敢违法违规。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处罚数额太少,远远无法弥补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治理成本,更难以弥补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长期危害。要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让违法者掏出足额的真金白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决定》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退耕还林、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环保市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联动机制、国有林区经营机制和集体林权、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制度建设任务,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就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