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明朝覆亡观改革
从明朝覆亡观改革
内容提要:明朝有若干不亡之机,但依旧因循了必亡之路。文章认为:其关键在于改革,尤其是体制改革没有抓住时机。有鉴于此,任何朝代欲使改革成功,均须在社会暮气不深之时抓紧进行。如今,坐天下,搞改革,同样不能缺乏紧逼感。
关键词:明朝覆亡 改革
明朝欲亡者有二,不亡者有三。欲亡者,一为“土木堡之变”,赖于谦等忠臣义士渡逾之;一为“甲申之变”,思宗露死煤山。不亡者,容后细述之。概言亡与不亡,关键视改革成与不成。
不亡者,一曰:明成祖朱棣遣郑和下西洋。斯为自明以来第一转机。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诏携蒋宾兴等率军二万七千余人,分乘二百多艘大船下西洋。其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座舰用九桅。其时国力、军力、技术力,世无相畴者。中华民族向无恃强凌弱,殖民他国之传统,但借“下西洋”扬威之际,扩大影响,促进贸易,开拓市场,为国家厚植国本,凭添无限发展生机,当为应有之义。然,谋国者计不出此,仅限于宣谕皇威,搜罗珍奇异宝,尽为赔本买卖外,不作拓展经济之战略延伸。此殊属世所憾者!故明成祖一死,仁宗朱高炽甚觉糜费,乍嗣位即宣布“罢西洋宝船”,俄而又指定郑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此事遂寝。若不然,当世之君明眼烛世,知时机之来,展宏图,举大略,“下西洋”岂非出现西方美洲“地理大发现”之机缘!是乃明初第一次放弃改革、发展之良机。
不亡者,二曰:张居正改革。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半年后上穆宗《陈事疏》,并经恩准允行。其内容为:(1)省议论。一切章奏,务从简切;是非可否,明白陈直。毋得彼此推诿,徒托空言。(2)振纪纲。皇上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刑赏予夺,一归公道,而不必徇乎私情。(3)重诏命。敕下部院等衙门,凡大小事务既奉明旨,须数日内即行题复。„„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吏部即以此考其勤惰,以为贤否。(4)核名实。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满,毋得概行复职,滥给恩典。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以为殿最。酌情裁与,稍加差等。(5)固邦本。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慎选良吏,牧养小民。(6)饬武备。申严军政,设法训练。六条改革,试行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方少数民族“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成绩炳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明朝自成祖、仁、宣以降,朝野泄沓成风,六部、九卿、科道仰承宦官鼻息,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横行,张居正以超人之铁腕,扭转政风、土习,令行禁止,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边境太平,户口繁衍,百姓家给人足。一时间,营造出转贫为富,化弱为强,人所期盼之胜景。然,此种改革乃是不触动根本政治体制之人治式改革,缺乏制度保障,难免人在政存,人亡政息。迨至万历九年六月张居正一死,神宗不忧反喜,再无昔日如芒刺背之感,加之群小奋起反攻,一代人杰落得个追官夺爵,没产充公,后人自经、充军、幽闭,惨不忍睹。其改革成果亦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日本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中日两国大战七年,丧师十余万,国力消耗殆尽。此乃明朝中晚期人治环境下,不实行根本政治制度改革,或谓改革不彻底,丧失起死回生之第二机遇。
不亡者,三曰:明思宗治国理政出现之转机。确切地说,那是明末之回光反照。彼时,社会疾患已深入肘腋,病入膏肓。外有北元压境,日日劳师糜饷;东有倭患扰边,中日朝鲜交兵,经济滑向崩溃边缘,关外赓继满清虎视,朝夕持械寇击;况且,天不作美,旱涝濒仍,饥民嗷嗷待哺,李自成、张献忠揭杆而起。是时,命且不保,谈何改革!但崇祯皇帝非平庸之辈,算得上勤政、有为之君。其可称道者,一曰:斥罢阉党。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去世,思宗即位。三个月后,崇祯帝下旨斥罢权倾一时之阉党,恶贯满盈之魏忠贤,遣送安徽凤阳。途中闻下诏逮捕,畏罪自杀。另一作恶多端之阉竖崔呈秀,遣送回藉。闻下诏逮系,投缳自尽。崇祯二年,思宗复颁布“逆案”名单,将数百名逆党一一定罪。二曰:为蒙冤官员平反昭雪。如:有“廉吏第一”美称之兵科给事中杨涟,与御史左光斗等已故官员,追赠官爵、谥号;一应未死者,重新起复为官。三曰:为扭转辽东局面,重新起用袁崇焕,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添注左侍郎。四曰:节俭勤政。明朝中后期诸帝,宪宗喜欢女色,武宗耽于渔猎,世宗独好清修颐养,神宗有始而无终,光宗视女色胜过生命,熹宗只配当木匠。此辈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肯坐朝理政!以致奏章积山,迄至霉烂变质,无人一读,国政几于瘫痪。崇祯帝一反其先辈所为,生活清苦,不迩声色,不殖财货,禁止殿宇熏香,不准衣饰侈僭;于危急之秋,“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之主,无以过之。”(张岱《石匮后集》)故“崇政始政,天下翕然称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和认可。但明思宗在积重难返之世,命运实在太过恶劣;加之刚愎自用、多疑、躁切、擅杀之秉性,使人惧如伴虎,且又误中满清皇太极之反间计,错杀良将袁崇焕,自毁长城;安内攘外两难选择中,复首鼠两端,不能始终如一,终致漫患无治,身死国弃。
明朝有不亡之机,但依旧因循必亡之路。其要在于改革不能收起死回生之功!有以下诸端可鉴:①国家经济力有限,政府掌握资源同为有限,历史提供给侪辈之机遇、时间亦复有限。但凡掌权者由国初悚惕勤政,走向政怠宦成,玩世不恭;社会大致亦由安定繁荣走向矛盾积聚、烽烟四起之过程。此乃历史周期率在各个朝代之自然体现与反映,即政治权威之发展趋势,往往呈递减耗散状行进,明朝亦复如此。当国者在形势大好之机,满足于已有成绩,自吹自擂,自我陶醉,苟且于目前,不为万世太平计,结果在歌舞升平中自娱而娱人矣!此其教训和特征之一。②不改革不行;但想改革,不抓住机遇,同样不行。明初和前半期,国力强大,社会暮气不深,当为改革之大好时机。错失前期改革、发展之良机,迨至中晚期已处强弩之末,方由张居正推动改革,确有些勉为其难。崇祯朝经济停滞,社会不靖,领导者个人权威丧失,山穷水尽之时,即便是诸葛武侯当世亦莫能转势矣。此其教训和特征之二。③改革,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同样不行;只进行政治体制细枝末节改革,不进行根本政治制度改革也不行。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之教训,即在于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已覆,后车当鉴。
天不借年,时不我待。明思宗遭遇之悲惨,值得一读: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内城陷”,一阉奔告。上曰:“大营兵安在?李国桢何往?”答曰:“大营兵散矣。皇上宜急走。”其人即出,呼之不应。上即同王承恩幸南宫,登万岁山(景山),望烽火烛天,徘徊逾时。回乾清宫,„„因命进酒,连沃数觥,叹曰:“苦我民尔!”以太子、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语皇后曰:“大事去矣。”各泣下。宫人环立,上挥去,命各为计。皇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皇后拊太子、二王恸甚,遣之出。后自经。上召公主至,年十五,叹曰:“尔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挥刀断左臂,未殊死,手慄而止。命袁贵妃自经,系绝,久之苏,上拔剑刃其肩。又刃所御妃嫔数人。召王承恩对饮,少顷,易靴出中南门„„走安定门,门坚不可启,天且曙矣。帝御前殿,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景山)之寿皇亭自经。„„太监王承恩对缢。上披发御蓝色,跣左足,右朱履,衣前书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是日,天上细雨霏霏,崇祯帝年二十五,以发覆面,露死在煤山(今景山)雨地里。„„皇朝之末日便如此了局。时至今日,已逾三百六十余年,吾侪读之,仍觉如骨梗喉。岂非懔乎、惕乎!政治体制改革,能不“只争朝夕”欤?当年打江山、闹革命,毛泽东号召人们读《甲申三百年祭》;如今坐天下、搞改革,焉能没有紧逼感!
第二篇: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看邓小平的改革观
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看邓小平的改革观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倔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这是《三国演义》对关羽英雄主义气慨的写照。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不仅今后人赞叹不已,而且对我国今天的改革也启迪良多。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物价改革时说:“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的风险”。邓小平这一论述,既是对关公精神的赞誉,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改革观。
一、敢于突破陈规
关羽取路投洛阳,经过东岭关时,遭到守关将孔秀引领的五百军兵阻拦。孔秀按老规矩行事,执意“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孙秀强调“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殊不知,关公“行期所迫”,不曾讨得文凭,而若待孔秀禀报丞相,又会耽误行程,只好杀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阻止关公前行的理由也是老规矩:“无文凭,即系私行”。“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因而,他们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滑州,黄河守将秦琪还是问“丞相公文何在?”也落得了同样的下场。从孔秀到秦琪,都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关公则敢于冲破陈规的束缚。
我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要改革,首先就要解放思想,突破陈规。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总是同某种背景知识相联系的。当这些背景知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时,人们的认识活动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事实上,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背景知识不可能完全地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能及时地清除这些不符合实际的背景知识,那么,它势必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产生误导。还应该看到,一定的背景知识往往被主体组成为一定的认识图式或者说思维模式,它在主体的活动中表现为某种习惯,主体总是以此去认识外界的客体。如果主体不能根据新的客观事实及时地修正原有的认识田式所造成的思维习惯,那么就不能正确地认识新事物或事物的新特性。因此,主体必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地突破某种陈规,解放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遇到了严重的阻力。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在政治上仍然推行“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路线,在思想上推行“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遍地坚持)。“两个凡是”的目的并非弘扬毛泽东思想,而是坚持个人崇拜,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僵化和社会义事业的停滞不前。邓小平及时地察觉到“两个凡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危害性,并对此给予尖锐批判,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此,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必须首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实行解放思想,这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反之,“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放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果说粉碎“四人帮”以后,解放思想旨在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行拨乱反正的话,那么,随着改革任务的提出和推进,解放思想的内容和要求也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改革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都是突破陈规、更新观念的结果。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此,兴办经济特区也是如此,至于说到社会义主初级阶段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则更是解放思想所引起的重大的理论突破。
我国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经历过曲折的道路。党的“八大”之后,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曾出现过包工包产之类生产责任制的尝试,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这种尝试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压制住。1959年整顿人民公社过程中,又出现了包工、包产到户的创造,然而“反右倾”运动又使之夭折。6o年代初期,全国20%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包产到户,但1962年的北戴河会议上,它又被制止,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人们实行了思想解放,冲破了传统的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农村生产责任制才获得新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兴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人担心它是“资本主义”。针对这种议论,邓小平亲临经济特区调查研究,充分肯定:“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们的对外影响”。实践证明,特区姓“社”不姓“资”。显然,这又是一个重大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我国国情,作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诚然,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人口多、底于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关系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而且还存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决不可以超越这个阶段。总结历史经验,成败得失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正视社会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以及强调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突破了以前超越阶段的思想、理论以及由此派生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我们长期存在思想误区。把它们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范畴混为一谈,在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之间,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划等号。邓小于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贤奉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奉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据此,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解放思想、突破陈规,是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前题,正是由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才有了农村经济改革的辉煌成就,才有了扩大的对外开放,也才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五大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这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突破陈规。
二、敢于冒风险
洛阳太守韩福,深知关公勇猛,便设计将其擒获。以孟坦佯败引诱关公追赶,而韩福则以暗箭射击。关公固此而左臂受伤,血流不止。当关公夜投汜水关时,守关将卞喜一方面在镇国寺埋伏刀斧手,诱关公至寺后相害,而另一方面,卞喜假迎关公,赞其“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荥阳太守王植得知关公杀了韩福之后,商议谋害关公。王植也是假装殷勤,喜笑相迎,而又半夜放火欲置关公于死地。可见,关公此行,历经了千难万险。而关公则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在对待革命和建设问题上,往往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怕字当头,畏首畏尾,不敢向前迈进一步;另一种是敢字当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邓小于提倡的是后一种态度,他要求人们在改革开放中要敢于冒风险。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矛盾很多、困难重重,关卡不少。比如物价的改革就面临许多困难。过去物价都由国家统一调控,对于这种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不改革不行。而一旦实行改革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当副食品的价格放开后,就马上有人抢购,议论纷纷,不满意的话多得很。任何改革都会有风险,古今中外,概莫例外。邓小平多次提醒人们不要怕冒风险。他说:“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我们不能避开风险,这个风险是绕不过的,除非我们不前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也正是因为敢冒风险,我国闯过了物价改革等难关。
1991年1月29日至2月28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明确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于更快一点”。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更表明了敢冒风险的胆识和敢闯新路的勇气。
无论做什么事情,能否敢为人先,开拓新路,关键是能不能克服一个“怕”字,树立一个“敢”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的前无古人的事业,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和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气概,反复号召全党同志大胆改革,大胆创新。邓小平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以后还会遇到风险,固难,包括我们自己还会犯错误。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中敢冒风险,敢闯新路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拓新生活,走向新领域的主体能动精神。
有无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敢闯新路的勇气,始终是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观原因。邓小平联系实际,揭示了问题的真谛,也消除了人们的思想障碍。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深圳作为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做法往往令许多人不可思议。邓小平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引进外资是深圳敢闯的做法之一,而正是这一点,引来许多非议。然而,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资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多搞点“三资”企业,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不仅有国营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虽然外商可以赚钱,但国家也拿回了税收,工人拿到了工资。我们还从中学到了技术和管理,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敢冒风险与开拓创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只有敢冒风险、才能开拓创新。敢冒风险既是个胆略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开拓创新则重在实践,即使是理论的创新也是实践创新的升华,就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敢冒风险的胆略就没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基于对这一关系的辩证把握,邓小平在引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敢于超越前人,尤其是敢于向陈腐观念挽战,敢于提出新见解,开辟新途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于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这里,邓小平揭示了胆大与步稳的辩证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邓小干的一句名言。这句通俗的大众化语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所谓“过河”,是指我们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近期目标是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远期目标是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摸着石头”指的是过河的途径和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具体国情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乃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绝不是主观任意的,必须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可见,“摸着石头过河”,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也渗透着胆大与步稳统一的辩证精神。
胆大与步稳的统一,要求在实际操作上“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纠正错误。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注意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于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和“看一步”的关系亦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走”就是实践,“看”就是认识。只有在“走”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正确的“看”法,只有“看”准了才能干好。反之,如果只顾“走”而不注意看,其结果就可能误入歧途。可见“走”与“看”的关系,也是胆大与步稳的统一。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步就要总结经验”。他还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走一步”,“看一步”的关键问题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地发现问题,修正错误。其所以必须如此,理由有二:其一,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及“一国两制”的构想等,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二,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说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的话,那么,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总结经验在第一个过程中的作用在于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认识的基础更坚实可靠。邓小平说:“历史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总结经验在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使一般性的东西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弄清具体实际,并据此对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说:“每走一步都必定会有的收,有的放,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邓小平所说的“收”,也就是在执行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
总结经验要求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及其实践进行定性分析,看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行得通的就推广,行不通的就改进。比如,“我们首先开放农村,很快见效。有的地方一年翻身,有的地方两年翻身。农村取得经验之后,转到城市”。而在一段时间,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要调整一下,收缩一下,这也是好事情,我们取得了经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及时地总结经验,不仅可以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也可以防止犯大的错误。邓小平说:“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我们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了。总之,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由此可见,总结经验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要求,它同样体现了胆大与步稳的辩证精神。
坚持胆大与步稳的辨证统一,必须注重试验,试验是人类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试验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控制自然,改造社会,克服盲目性,避免失误和挫折,我国的改革,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领域走向政治领域、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有序过程,不能一哄而起。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并指出先进行试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他说:“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行得比较快”。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特别是1981年后建立了深圳等特区,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也有了新的突破,即使是难度最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也纳入议事日程。对此邓小平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熬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邓小乎关于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试验的论述,闪烁着胆大与步稳、求实与创新之统一的辩证法光辉。
总之,“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以及注重总结经验和试验,是我国改革的思想方法论,它不仅是改革初始阶段所必须坚持的,而且要贯穿在改革过程的始终,对改革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篇: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经济学院 国贸1001 吴昊天一 1011110112)
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 东林党 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这就是“东林党”的来历。
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手是齐楚浙党。双方从争国本开始,以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余波,相持不下。
天启年间,东林党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按理说,这是他们治理国政的最佳时机。然而此时,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
阉党是以魏忠贤为核心人物的宦官集团。熹宗不喜欢管理朝政,只喜欢木工,经常沉溺于此,不觉厌倦,而魏忠贤总是等熹宗做木工的时候故意拿出一大堆奏章出来让熹宗批阅,而熹宗这时总是不耐烦地让魏忠贤去处理,时间长了,朝中大小事务都由要先请示魏忠贤,魏忠贤也就执掌了朝政大权,被东林排斥的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魏忠贤排斥异己、收罗爪牙、建立了便布各地的特务网络,说了魏忠贤坏话,很容易就招致杀身之祸。朝中巴结魏忠贤的人也越来越多,魏忠贤也被人称为“九千岁”。
阉党的行为引起了正直官员的痛恨。杨涟上书陈述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但是反而被罢官,从此,魏忠贤就对东林人恨之入骨。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后来这5人加上自杀的顾大章被称为 “前6君子”)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7人,(史称“后七君子”)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在短短四年后就被宦官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掌握政权的时候坐失良机。作为当权的群体力量,他们没有赶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案,又对阉党的丧失警惕,提出了一个“笼络群奄”的错误政策,姑息养奸,试图劝告魏忠贤不要干政,这显然是没有用处的。面对着日益强大的阉党,他们不用武力做后盾,在阉党步步进逼的时候,一味息事宁人,妥协退让。所以很快丧失了在朝中的优势地位,被阉党轻而易举地消灭,成为千古冤案。
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同时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党人虽然又一度入阁,但不久,到袁崇焕被捕治罪以后,东林党人又被迫退出内阁。
从表面上来看,明朝的统治者消灭了一群不安分子,保证了当权者的权位,是统治者的胜利,但是这对王朝而言与其说是凯歌不如说是挽歌,像东林党人这样不惜一己安危,用自己的信念和道义来扶持王朝,挽救世道,最后却被他们所信任和效忠的统治者所屠杀。一个封建王朝到了靠屠杀忠臣以维持一时的所谓“稳定”时,这个王朝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走向灭亡与晚明病态的政治分不开的,不论是东林党之争还是阉党当政都走不出这个范畴。
说到晚明的病态政治,人们自会联想到宦官专权,然而宦官专权其实不过是病态政治的种种表现之一。病态政治的根源在于政体。明太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集权专制,废除丞相职务,由所谓的“内阁”秉承圣意处理政务。但内阁的意见“票拟”往往是君主施政的主要依据,因此说“内阁”仍具有一定的权力,只不过它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批红”。对于勤于政务的君主而言,内阁作为其行政秘书,不难予以驾驭;而一旦君主怠于政事,则内阁的权力便会急剧上升,为权力所诱惑的官员也会为了内阁的执掌权而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内阁首辅要保证其地位,又必须获得那些代行“批红”的权阉的支持,从而形成腐败的官僚——宦官集团,攫取各种政治私利。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疲软,引发官僚对于权力的争夺,形成政治利益集团,使腐败日益加剧,这是明代一再发作的政治病症,也是一切专制政体难以避免的通病。
对于一个专制君主来说,天下的地土民众都是其家产,而将这份财产经营得当,传与子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官员则如他的管家与仆人,负责管理家业,维持家中的开支用度。一个善于治家的主人,不仅要选择胜任的仆人,也要密切监督考察,规范其行为操守,还要善于培养仆人们的忠诚度。明太祖支给官员们难以接受的低廉俸禄,但其严苛的监管与残酷的刑罚遏制了官吏的渎职腐败。而时至晚明,荒淫贪婪的明神宗、玩乐无度的明熹宗无暇监管,致使整个官场的腐败登峰造极。隆庆、万历之交明廷推广“一条鞭法”,将诸项赋役归并后折银缴纳,本意在于减化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然而各级官吏为中饱私囊,在正税外滥行科派,臭名昭著的“火耗银”便源于此时,其少则占正税的十之二三,多则达正税的数倍。百姓艰于完税,不得已或售卖地产,或逃亡他处,或诡寄地产于豪绅名下,极大地刺激了土地兼并,加之明廷动辄滥赏宗室地产,以致催生出一批地跨万顷,田连阡陌的藩王与官僚地主。与此同时,据顾炎武估计,富甲天下的苏州、松江等地,晚明时9/10的民
户沦为无地的佃农。大量的失产民众与严重的两极分化,体现了晚明社会的空前危机,剧烈的社会动荡迫在眉睫。
而由于东林党人在重新执政后的一系列错误措施,在本来就一孱弱的明朝身上狠狠撒下了一把盐。
政治军事上东林党和阉党反复斗争,用党争取代了国是。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为打倒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两党相互培植人马,打击异已,在对北方军事和内政税收各方面,看问题,做决策,不是对国家是否有利,而是对党派利益是否有保障和增益。
东林党人有执政失误,那要极力保护,以便东山再起,而非东林党的阉党,甚至其它非东林的中立派,如淅党、秦党、楚党等,就是工作再努 力,军事上再正确,也要坚决打击至下岗身死。例如熊廷弼经略辽东,以沉稳为主。但因为熊是楚党,即使熊在辽东经营的再好,东林党人也千方百计要把他拿掉; 而真正丢失辽东广宁重镇的王化贞因为是东林党人,东林党内部一致决策把王的过失推到熊身上,导致熊“传首九边”.明朝最后的统治者崇祯帝是东林子弟,从小接受的也是东林儒生的教育。崇祯帝上台后,东林党人一举除去阉党,独霸朝纲。
经济上东林党维护代表的是东南地区商人地主的利益,对西北、中原、两广广大农民的利益毫不关心。
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
东林领袖顾宪成不卑货殖,并认为经济人才不仅能有益于一方,而且能有益于国家的财政。
另一领袖高攀龙也十分关注商贸问题,认识到国家征收商税是对整个经济的破坏,指出征收商税是“夺民之财”,提出应取消白粮的钞关复税并保护铺行,体现了扶植工商业发展的利民思想。
高攀龙认为天子不应有私财,而崇祯帝确实是这样做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钱都给了东林官僚和大商人。
在明朝后期,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抵制排斥,“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
明代的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
明朝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税收。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顺应并代表了江南工商业的利益,忽视了北方和中原农民的利益!
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资本家中收入收税。
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
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
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
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最后,北方和中原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东林党好不容易抢夺把持到的朝政,也推翻了东林弟子崇祯帝的大明天下。
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
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
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遗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可见,东林党于明朝有功有过,功不少,但祸及亡国,本人认为,一个被对宦官仇恨少昏头脑的执政党,就算功再多,终有一天会犯下亡国打错。崇祯的遗恨不是没有道理,可叹其从小生在东林党中,自即位开始就逃不出东林党的手心。
总而言之,晚明的病态的政治体制衍生出了宦官当权和东林党执政,这两个虽都有功,但是过大于功。是明朝前期的遗留的政治问题的最后爆发,也是历史潮流的推进,不论如何让评价,历史已去,今人只是痛心明朝的灭亡吧,毕竟这是汉名族最后一次的彻底沦陷。
第四篇:历史真的很精彩——从《明朝那些事》说起
历史真的很精彩
——从《明朝那些事》说起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历史这个主题,分局《明朝那些事》的阅读感悟,说实话有点班门弄斧,一些观点和见解不妥之处,望各位海涵。
虽然我不是学历史的,但我喜欢历史,喜欢通俗历史、文化历史、平民历史。
2006年,因为易中天的《品三国》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掀起了从平民角度解读历史的热潮。从此,历史不再那么晦涩难懂、历史不再如教科书那般枯燥乏味,我也如痴如醉地迷上了历史。
2006年3月,《明朝那些事》首次在天涯社区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讲起,到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为止。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所以就不再对该书内容作过多介绍,仅谈谈个人近年来阅读通俗历史的一些体会。
一、历史使人自信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拥有最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南北朝期间,五胡乱华,北方汉族被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屠杀,几近灭绝。然爱国将士们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反而促进了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辽宋金元时期,以文为重、高度发达的宋朝,被处游牧时代的蒙古族所灭,但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却将首都设在北京,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在历经康雍乾三朝后,却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当你了解中华民族历经异族侵略、帝国殖民仍矗立不倒,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你能不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自豪吗。而且,你还要佩服你的祖先,这么多战乱、这么多异族侵略、殖民,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是多么的厉害,所以你,又是多么的了不起。
人们时时感叹老去光阴速可惊,念念不忘终将逝去的青春。于是,原来满怀梦想,大都变成了颓废堕落,少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豪情。为什么?最主要就是缺自信,缺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那么,我想说,历史可以给你自信。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1832年,30岁的他才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秀才,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长沙危急之际,40岁的左宗棠一生的功名才从此开始。
周武王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姜子牙。他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渭水钓鱼等待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这些不老传说的历史,让一代代人信心满满地继续追求下去。
二、历史使人明智
伟人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历史,特别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左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外出专列上携带的大批古书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必备的。一天,毛主席正在车上阅读《三国志》,张治中和罗瑞卿进来,在谈话间,毛主席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
得失,都有可鉴之处。毛泽东从中学到不少军事知识、战争知识。对此,他从不讳言。古田会议后,为了阐述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的道理,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三国演义》中老将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黄忠本来年老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表示: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
毛泽东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找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谋略。
那么不懂历史,不看历史是怎样?记得历史上有个最牛的教书先生,就是北宋开国功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赵普是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是“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是北宋中央机构改革方案的泡制者。然而,一生三度为相,位高权重,为宋太祖所倚重的赵普,却有一次被宋太祖在朝堂用笔涂脸。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历史。宋史记载,赵普青少年时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要赵普命名一个新的年号,他要求这个年号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在赵普的建议下,使用了“乾德”二字。岂料几年以后,北宋平定西蜀,在西蜀宫女的物品中,发现一面铜镜,上面竟然有“乾德四年铸”几个大字,赵匡胤大为吃惊,拿出来问:“他们怎么会有乾德四年铸的东西?”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于是召来学士询问,学士说:“这必定是西蜀的东西,当年伪蜀王曾经用过这个年号。”太祖听后大怒,当即用毛笔
涂抹赵普的脸,愤怒地说:“你哪里比得上他!”赵普脸上被涂后十分羞愧,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得到宋太祖批准才将墨水洗去。
三、历史使人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不缺英雄、不缺气节、不缺担当的民族。“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纵观历史,每到国家民族危急关头,总有敢于担起救民于水火的英雄横空出世,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要使命,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就是这气节、责任和担当!
“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山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是小平同志的担当。
最近看了一篇很有气节、很有责任、很敢担当的文章,就是周小平写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看了后,我热血沸腾,感触很深。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被否定。互联网上80%的声音都是在咒骂政府,先是咒骂警察,后是咒骂城管;先是仇官,然后又仇富。网络舆论阵地已经沦陷,公众拼命骂中国捧美国,这是信仰的缺失信号。但,试问:一昧地崇洋媚外、攻击政府,最后,政府跨台了,经济崩溃了,国家四分五裂了,人民就幸福了?你移民到了国外就能得到尊重了?
看看历史,哪有附属国的主权,哪有被奴役者的权利?邓小平的担当小康了中国。那么,快要迷失了自己的当代中国人,又是谁站出来担当?也许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我只希望,中国古代高度文明被毁灭的崖山悲剧不会再重演。
历史真的很精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谢谢大家。
第五篇:从课程改革来看
文海“身负责任,感动他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内涵,培养文明文雅、有责任意识的文海学生气质,大队部特开展文海“身负责任,感动他人”系列教育活动。本活动根据文海少先队员的德育实际,以“责任”为切入口,充分发动学生的内驱力,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地点滴小事做起,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习惯,努力营造“责任教育”校园文化,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文化上寻找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有效提升德育成效的途径,力争把活动办成我校德育教育的常态化载体,全面提升我校的德育内涵和文海学子素质。
二、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2月24日—3月2日)
宣传发动是搞好本次活动的前提,各处室和中队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队课、中队角、黑板报、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进行责任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营造“责任”氛围。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责任,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怎样去履行责任,怎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班级声誉。要逐步实现班荣我荣、校荣我荣,班耻我耻、校衰我耻,今天我以班级、学校为荣,明天班级、学校以我为荣的高尚的精神追求。
(二)责任教育主题活动阶段(2014年3月—6月)
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大队部将开展一系列的责任教育主题教育。让师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情境中收获,在身边的小事中践行。
1.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结合雏鹰争章开展“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负责”系列活动。具体见雏鹰争章细则。
2.结合节日进行相关的责任教育活动
(1)三月五日学雷锋日:少先队“身负责任,感动他人”责任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2)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国际家庭日:“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主题教育
(3)三月十二日植树节:“校园是我家,护绿靠大家”主题教育 4.“学校是我家,责任靠大家”班级、学校红领巾责任岗设立和招聘活动。5.少先队“责任”主题队会:
(1)“我的责任我承担”,对自己负责,做一名积极进取的人。(2)“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对家庭负责,做一名孝敬长辈的人(3)对他人负责,做一名团结互助的人
(4)“班级荣辱,我的责任”或 “学校声誉,我的责任”,对集体负责,做一名有益于集体的人
(三)评先进树典型阶段(每个评选一次)
开展“最有责任心教师”评选和“最有责任心学生”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学生颁发奖状奖品,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校园之声广播中,大力宣传负责任学生、学生干部和教师的先进事迹。
希望广大师生清楚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要牢记责任,从细节做起,拒绝理由,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师,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与学校同命运,共呼吸,让责任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始终!、1、对自己负责,做一名积极进取的人
2、对家庭负责,做一名孝敬长辈的人
3、对他人负责,做一名团结互助的人
4、对集体负责,做一名有益于集体的人
(1)组织“为班级添光彩”活动。通过每月一活动,进一步增强 学生的责任意识。
(2)组织“学校因我而精彩”活动。完善自我管理,提高整体素 质:团委、学生会自主管理学生的周值勤、行为规范评比、卫生包干 检查、“爱护公物,从我做起”等活动的组织、安排、奖品的采购,学 生从活动中增长才干能力,增强责任心。
(3)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既为学生培养特长搭建了平台,又 让学生在竞赛中提升合作精神和成就感。
5、对祖国、社会和生态环境负责,做一名立志报国的人
2.开展“身负责任,感动他人”系列教育活动启动仪式,营造“责任”氛围。2、3、4、(3)
2.“学校是我家”责任岗位设立 3.2、教师参与的活动:撰写“我的责任我承担”心得体会。进行责任教育活动反思——“责任落实情况汇报”。
3、学生参与的活动:主题教育。“热爱学习,我的责任”主题征文活动。主题班报板报宣传活动。主题演讲活动。
1、国旗下讲话《责任在我心中》。
评选校级 “十大责任之星”(各班送一名学生材料参评)
“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2、各班召开主题班会《我的事我来做》(讨论哪些是我的事,该怎样做?)
责任教育主题活动阶段(2010年5月16日—7月15日)
3.做好资料的整理,力求成为文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
我校每周班级要评出优秀礼仪生、每月要评出校级校园岗位新星,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扬在各种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让他们在激励中、督促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志,为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加油。
“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人类、自然负责”的意识,大队部:
“责任在我心中”主题队会
一月一主题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和系列评比。如9月的“我体验、我悟责”,10月的“我的事、我守则”,11月的“同学的事、我尽责”,12月的“集体的事、我尽职”,通过这些主题实践活动,从学生个人层面评比悟责、守则、尽职、尽责小标兵。
开设“责任考场”。责任考场分明查、暗访两种。如10月10日组织的“眼中明责任、行为中显精神”随机暗访。三张废纸被有意的丢在了操场上的三个地方,看学生的行为。我们在校园网上,描述了三张废纸、三种典型现象,表扬了先进,指出了问题。通过这种暗访手段,提高学生警惕性、自觉性,逐步由他律行为转向自律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明查就是赛责任,通知考试内容,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开展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最有责任感。如10月下旬的五年级贵门综合实践活动。预先通知比赛内容,各班加强思想教育、准备训练和现场督查等。三天下来,惊奇的发现,这种预知的责任考试起到了作用:诺大的操场,没有发现乱丢的果壳纸屑、各种活动器材摆放整齐;大寝室里学生按时就寝起床、按要求整理床铺;食堂里安静有序就餐;活动时专心投入、兴趣高、收效大„„ 我们的这次带着责任的综合实践活动,受到了基地领导和老师的充分肯定。
按学生生活范围制定出了五个层面的教育内容,它们是: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
⒉ 第二层面:确定了不同年龄段责任感培养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其责任感的培养也安排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师采取了“班务承包”的管理形式
1、根据班内人数将班务工作分成若干“承包岗”,达到一人一岗,仅卫生值日一项便可划分出若干个承包岗,做到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将所划分各岗张榜公布,并附岗位职责。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乐为的事情必然会导致潜能的充分开发,因此在“承包”时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与竞争相结合将岗位落实到人。
3、上岗前让每位责任人进行一次就岗演说,以起到职责内化的作用,再将承包岗、责任人职责汇制成表张贴在教室醒目的地方,以达到时时警醒、相互监督的目的。
4、平时鼓励学生负起个人责任,结合开展各种集体竞赛活动,并辅以制度约束。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及时表扬先进,不断树立先进榜样,定期开展“承包岗”评优活动,并把责任感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会相互协作等。而就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来看,德育目标定位偏高,层次单一,空洞的说教成分过多,造成德育工作泛化、无序的局面,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为此,我们试图把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努力营造“责任教育”校园文化,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文化上寻找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有效提升德育成效的途径。我们以此课题为载体,坚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负责,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办学理
研究内容分层次逐步落实到位。
⒈ 第一层面:按学生生活范围制定出了五个层面的教育内容,它们是: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
⒉ 第二层面:确定了不同年龄段责任感培养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其责任感的培养也安排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对自己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中年段主要进行“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高年段在巩固低、中年段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坚持做到: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西三小学学生责任教育一日行为规范》、《小学生责任心歌谣》等,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责任教育的具体要求,以行为规范的训练为抓手,塑造“责任意识较强、人文素养较厚、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人格特征,让学生从小树立“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人类、自然负责”的意识,做诚信、文明、负责的现代人。
“红领巾监督岗”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值班领导、值周教师、学生干部、值周生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学生表现与期末“优秀班级”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学生能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从而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责任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红领巾责任岗检查考核制度:由红领巾监督岗执勤对干从纪律、文明、间操、卫生、安全等方面对所有班级进行全方位考核,各项考核按等级划分,计入班主任月考核常规管理,大、中队干值岗表现也与班级考核挂钩,考核结果每周一公布,每月一小结。
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由值周教师与红领巾监督岗值周生负责检查考核,考评结果与班主任月考核挂钩,每周评选一次“卫生红旗班级”,并在班主任月考核中嘉奖。
“学会负责我能行”班级检查考核制度:以责任教育为突破口,“从对自己负责”、“从对他人负责”、“从对集体负责”三方面根据考核细则,结合班级日志由各班组织班干部进行考核,学生责任行为的考核与学生“四好少年”和“校园之星”评选挂钩,考核结果每周一公布,每月一小结。
“责任之星”评比制度:根据“学会负责我能行”班级检查考核结果,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每个月每班评选出一名“责任之星”,由学校大队部进行表彰,同时,照片与先进事迹及时通过“校园之星展示台”展示出来,为其他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最有效手段。树立榜样,潜移默化
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强,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习得一些社会行为,因此,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特别是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乃至推销自己的巨大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通过活生生的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说理营造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身边榜样,升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
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教师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手抄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评选班级责任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榜样不仅起到示范作用,全班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在实际的锻炼中,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述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实际锻炼。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师采取了“班务承包”的管理形式。发挥班集体优势,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加强班队工作的管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成任务与执行任务的矛盾,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动服从集体行动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任劳任怨、情绪稳定等性格品质。
1、根据班内人数将班务工作分成若干“承包岗”,达到一人一岗,仅卫生值日一项便可划分出若干个承包岗,做到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将所划分各岗张榜公布,并附岗位职责。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乐为的事情必然会导致潜能的充分开发,因此在“承包”时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与竞争相结合将岗位落实到人。
3、上岗前让每位责任人进行一次就岗演说,以起到职责内化的作用,再将承包岗、责任人职责汇制成表张贴在教室醒目的地方,以达到时时警醒、相互监督的目的。
4、平时鼓励学生负起个人责任,结合开展各种集体竞赛活动,并辅以制度约束。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及时表扬先进,不断树立先进榜样,定期开展“承包岗”评优活动,并把责任感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要严格地要求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做事一定要先想,再做。对那些能力强的队干部,教师应要求他们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能图轻松。由于有了准则和严格要求,学生的责任心大大增强了。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相应地,责任感就是指一种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的情感。责任感分为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等。
从课程改革来看。我国在课程改革中已经将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是:“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爱心、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正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要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本、英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责任心的培养已经得到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是要调动孩子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孩子感到我很重要,因为一个人认为他很重要的背后是他内心深处沉甸甸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有事可做,有责可负,体会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从而营造一种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的成长氛围,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学校的少先大队干部都是由班主任老师的推荐而产生,虽然这些学生品学兼优,但是其中有的同学就是为了那耀眼的“三道杠”,把成为少先大队干部看成是自己的最高荣誉,所以不能很好的履行少先大队干部的岗位职责,从那以后我在平时的少队活动中就有意渗透少先队的岗位责任,让同学们知道岗位赋予着责任、荣誉蕴含着任务,从此转变了同学们的工作风气,变让我干为我要干,大大提高了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少先队干部的作用。
“自愿”是为了提高学生主动热情,“选择”是让同学们感受到岗位的神,“培训”是让同学们更好的旅行岗位任务,最终达到激发同学们的责任需要。其实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岗位上得到体验,只要你喜欢这个岗位、只要你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你就有机会成为任何岗位上的佼佼者。
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伴随责任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责任认知向责任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与内部动力。一个人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符合个体要求的工作,他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肯定的情感;否则,他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否定的情感。所以在责任心培养过程中,我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责任情感。
第一发现岗位亮点及时总结。每周一班主任都要通过晨会对同学们一周的工作学习进行及时性总结,每月的最后一周少先队都要通过校园广播对少先队的各个岗位工作亮点进行表扬激励,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体验到努力工作给别人带来了方便,激发了更加努力工作、履行责任的热情,如卫生员的辛劳给全班同学带来了亮丽的学习环境;礼仪生监守给全校同学营造了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第二让学生感受到岗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没有“你”不行,例如以前课间只有少先队干部的值周,由于人数有限就不能全方位对学生课间行为进行有效管理,针对这种情况创建了校园礼仪生岗,以此增强课间对学生的全方位监督管理,从此学校的课间纪律有了明显改进。同时在岗位值周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到位尽职,才能提高岗位工作效率、发挥岗位职能,因为我们学生的行为还离不开别人的监督,一旦值周生和礼仪生不按时旅行岗位责任,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让岗位体验的同学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自己岗位工作的神圣,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旅行责任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的现实矛盾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产生深刻的情感体现,从而内化为责任行为。我校每周班级要评出优秀礼仪生、每月要评出校级校园岗位新星,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扬在各种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让他们在激励中、督促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志,为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加油。开展“对自己负责、对学习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五个系列教育活动。
“负责任”系列教育活动之一——对自己负责
教育主题是“对自己负责,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激励学生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强化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为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信念,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的校风校貌、昂奋的师生风采,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开放的素质教育新格局,达到沟通、理解与共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目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我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阳光天使”校园艺术节暨第三届学生素质大赛。本届的素质大赛以“全面发展,快乐进取”为主题,从艺术类到学科类,共涉及到七个学科17小项的比赛,2、深入开展趣味运动会,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以师生互动,家庭共同参与为原则。重视趣味性与技巧性的统一,重视参与面的最大化,以此掀起了我校师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健身高潮,推动了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
3、继续深化拓展安全教育,以“我自护,我平安”活动为载体,开展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保护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入宣传,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来校讲座,学习自护知识、消防知识、交通知识,定期组织安全疏散演练及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并开展“我是安全小卫士”小报制作比赛,在各班积极开展争创“平安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培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增强安全 防范意识,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负责任”系列教育活动之二——对学习负责
1、教育主题“我的成绩我做主”。有志向和责任感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恒定的学习动力,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一往无前,所以,他们取得好的成绩,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教育学生对学习负责,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主,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2、成立“阳光天使小记者”站,为学生创设一块交流思想、享受成功的平台,让学校见证每个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负责任”系列教育活动之三——对学校负责 教育主题:铿锵鼓乐,快乐校园
一支精神饱满、演奏精良的鼓号队伍,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形象,鼓号队员精彩的演奏不仅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一种折射,它是少先队检阅式、主题队会式、各种仪式及重大活动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继续训练和扩充我校的步操鼓乐团,发展新队员,坚持日常训练不放松。
“负责任”系列教育活动之四——对社会负责 教育主题:文明礼仪伴我行
讲文明礼仪,传优良美德,创和谐人文学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讲文明、懂礼仪,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中队活动评比,选出教育性强的中队活动在全校进行展示,并结合平时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评选文明标兵示范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负责任”系列教育活动之五——对祖国负责
1、教育主题:光荣的委托 神圣的使命
今年是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0周年,为了培养学生身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与祖国休戚与共,血肉相依,为国献身的意志。我校少先大队部开展 “光荣的委托 神圣的使命”队委就职及新生入队主题大队会。活动要求:
1.各班要认真落实《责任教育活动方案》,结合本班实际,拟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创造性的开展富有成效的主题教育。2.要教育学生干部为同学们树立“善于负责、敢于负责、时时负责、处处负责”的榜样,争做责任教育的楷模。
3.每位同学要从我做起,敢于剖析自己,深刻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今后如何对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负责。
4.各班要充分认识到: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优良校风、班风和学风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改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爱心与责任心(重在自我责任心的培养)研究重点: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改进学科教育,利用教材教学资源,在传授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渗透爱心、责任心的教育。
②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爱心与责任心(重在集体责任心的培养)研究重点:如何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在班队集体建设中,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集中反映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代表集体方向;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人际关系,把全班学生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让每个学生在管理和被管理中认识责任,履行职责;树立健康的集体舆论,增强集体教育力量,使每个学生在集体舆论中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集体责任感。
③优化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爱心与责任心(重在家庭责任心的培养)研究重点:如何沟通家校之间的联系,改进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地可以追溯到家长。”因此,学生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学校要积极探索与研究,如何建立家长关注、理解、认同并有效参与的德育改革新机制,使学校与家长之间在爱心与责任心的培养的理念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有效克服父母过度溺爱和包办代替的不良做法,消除父母不良、消极的行为榜样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④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学生爱心与责任心(重在社会责任心的培养)研究重点:如何由学校牵头,协同社区组织,构建学生社区服务体系,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社区服务的亲身实践中,学会尊重人,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关心人,关心弱势群体的疾苦,理解与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从而确立社会意识,明确对社会的责任。
1、家庭成了培养学生有责任心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可以从家庭这块阵地入手,要增强孩子对家庭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提升孩子在家庭里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里的客人而是主人,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在这一方面,我首先是建议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把孩子当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老把他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家里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孩子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让孩子帮着出谋化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家里的家务活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例如每天爸爸应当做什么,妈妈应当做什么,孩子应当做什么都要事先规定好,孩子可以少承担一些,但决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学习而大包大揽;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充当检察官的角色,对家里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看看大家做事是否都有责任心;我还建议有些家长在孩子寒暑假期间让他当一段时间的家,这期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都可以由孩子来做主,都可以由孩子来安排,孩子从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中能够学到了许多,也提高了许多,家庭责任感增加了,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
“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包含着父母的含辛茹苦,因此每个孩子的身上也相应地承担着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在这一点上,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活动,创设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为妈妈做件事,唱首歌,重阳节为爷爷、奶奶送欢乐,牢记父母的生日,在自己生日时对妈妈送上问候等等。在这种交流中增进了孩子对家人的关心和理解,责任心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受土地承包的启示,在班级工作中有的老师师采取了“班务承包”的管理形式。加强班队工作的管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做事一定要先想,再做。对那些能力强的队干部,教师应要求他们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能图轻松。想办法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里的每一项工作,给他们在实际的锻炼中,强化学生的责任心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学生,发现学生在家能自觉地给家长做点简单的家务(拿碗筷,倒垃圾等)的人寥寥无几!学生也是家庭的一员,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承担他们该承担的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利用一些节日创设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例如:“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件事,唱首歌,亲手做张贺卡,为妈妈洗一次脚;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捶捶背,说说心里话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人的关心和理解。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
在家里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一点任务,让他们感受做事认真负责的乐趣,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五、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的另一个重要基地。作为老师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比如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中来,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机会,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负。事事责任到人,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并经常开展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这学期一开学,我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了劳动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放手让班干部管早读、午间阅读纪律。第一次大扫除,我带头做,以后打扫卫生,就叫小干部负责,分组打扫,扫完后小干部检查,检查合格,再报告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我在班上实行了值日班长制。我根据学校的四项竞赛,制定奖惩制度,力求用具体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每周确定一个小而具体的目标,用红笔写在黑板的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当天进步最大的学生,将成为第二天的值日班长。于是每天放晚学前评选第二天的值日班长,成了学生最期盼的事。偶尔因为事情多忘了宣布,总有学生大声地提起。平时坚持多表扬、鼓励。
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将关系到他以后的人生。每个人不一定都会有超越的贡献,但如果没有责任心,他一定很难成功。有责任心,在工作中才会认真,负责,也能磨练坚韧的意志,能够更好地克服困难,也更容易成功。
教给家长们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例如:跟孩子签订责任合同,对孩子们有责任心的行为及时表扬,让孩子们自己的事自己做:鼓励他们多做家务、多收拾自己房间,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补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