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苏中“七战七捷”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作者:常浩如 肖茂修 耿学忠
来源:新华日报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今年是苏中“七战七捷”70周年。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东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3.3万余人,在江苏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人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共歼敌5.3万余人的胜利。史称苏中“七战七捷”。
苏中“七战七捷”,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也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它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表现了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凡的军事才能,更彰显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今年是苏中“七战七捷”70周年,作为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发生地,江苏人民因为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感到自豪。我们隆重纪念这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役,对于我们落实“四个全面”,实施“两个率先”,谱写好伟大“中国梦”江苏篇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苏中“七战七捷”,作为解放战争史的开篇之战,虽然与壮阔恢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比,规模较小,战果较少,知名度也不高,但它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规模较大的胜利,特别是战役过程中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所体现出的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实事求是的可贵品德,从谏如流的宽阔胸襟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榜样力量和启示作用。
一、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乌云笼罩着中国上空。蒋介石自恃美国的支持,在苏中地区向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大举进攻。当时,苏中粟裕部面临的形势是,要以3万之军,迎战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双方的兵力对比是1:4,实力相差悬殊。大敌当前,以粟裕为代表的共产党和新四军毫不退缩,不怕流血牺牲,敢于迎难而上,奋起自卫,经过浴血激战,终于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这既反映了党和人民军队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也体现出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和当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面临大兵压境的险恶形势一样,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同样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和难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带领人民群众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必须具备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何谓担当?笔者以为,担当就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并且见之于行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担当,每个层级有每个层级的使命担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岗位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把敢于担当作为人生修养和为官从政的时代课题来回答与践行。敢于担当,就是面对险恶形势敢于率众亮剑,面对复杂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错误失败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如何担当?笔者以为,担当,从来就不是一时冲动的意气用事,更不是猛打猛冲的胡乱作为。担当首先要具备敢于担当的品格。敢于担当,是植根于人的心灵的一种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敢于担当的背后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担当意味着付出、奉献甚至牺牲,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利害得失。这种大度、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不坚定,前进方向迷惘,精神“缺钙”、骨头不硬,就容易在风浪面前东摇西摆。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其次,要有善于担当的本领。善于担当,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把握规律的能力,善于从战略上、从趋势上、从全局上来思考和谋划工作、观察和处理问题,分清哪些是牵动全局的,哪些是推动发展的,哪些是不做不行、否则要贻误时机的,在正确的时间节点做正确的事,在现有条件下做急需的事,在有限资源下做效益最大的事。要牢记走群众路线,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善于把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鲜活经验变为决策依据和工作方法,又要善于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变为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再则要练就勇于担当的底气。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勇于担当不仅是一种外在气魄,更是一种内在能力体现。担当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坚定信仰、胸怀大局、强化能力,还需要有既“硬”又“净”的底气。粟裕作为“七战七捷”的历史主角,他之所以能不畏强敌,敢于提出与中央和上级战略部署不同的意见,并且出色地指挥部队以弱胜强,创造了不朽的军事奇迹,关键在于他作为优秀的军事家,具备担此大任的底气,否则,就不可能有“七战七捷”。
二、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
苏中战役发起前,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外线作战的战略部署,粟裕看过中央的部署电报后,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认为:当时我军外线出击的条件还不成熟,从实际出发,先在内线作战更为有利。而且,自己的意见也得到了其他在一线的指挥员的赞同。于是,毅然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报,把苏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如实阐明:“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公粮收入占华中二分之一,人口亦占五分之二,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
粟裕当时发出这样一封促使中央改变战略部署、反映华中实情的电报,是极其需要军事智慧和政治勇气的,充分体现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可贵品质。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说真话、办实事是我们党贯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千千万万党员的要求。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不敢坚持讲真话呢?说到底还是自身患得患失,党性不够坚强,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立场不够坚定在作怪。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或怀有“老好人”心态,或秉持“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为官之道,或抱着“不求有功,但求平安”的原则,对组织、对群众只说“好话”、“官话”、“废话”,不说真话、不说实话。对领导只讲成绩功劳,回避问题不谈差距,造成现实中讲正确的废话多、讲漂亮的空话多、讲严谨的套话多、“假大空现象”、“隐报瞒报漏报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讲真话,讲实话,不仅是一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更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如果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比作生命,那么敢说真话,讲实话,就是血脉和赖以生存的氧气。供氧不足,人就会萎靡;血脉不畅,会致人以死。在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敢于讲真话,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蓬勃发展,兴旺发达;反之,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敢讲真话、说实话,是一个社会的“底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味品”,是规范、引导社会按照正常轨迹发展的“内生力量”。粟裕敢于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关键时刻直言进谏、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形势,讲真话、道实情,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为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三、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作为一线指挥员的粟裕,除了他具备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外,还表现出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当时毛主席作为全党、全军的最高领袖,是公认的久经战争考验的战略家和军事统帅,从红军开始在全军就流传着“毛委员用兵真如神”的传言。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一般前线指挥员都不会多想,会毫不犹豫地贯彻执行,但粟裕没有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在第一次陈述被驳回后又再次陈述,甚至直接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发电报告,体现出的是对党和革命事业负责的无限忠诚,体现出的不计名利得失、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当然,在收到一线指挥员粟裕提出“先坚持在内线打几仗”的建议后,毛主席经慎重思考,及时对原定战略部署作出调整,也充分体现了从善如流的民主作风。后来毛泽东对粟裕说:“自遵义会议之后,对我和中央作出的决策,还没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你粟裕可是第一个喔!”毛泽东在1947年9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批示中指出:“我军正确地采取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方针”,“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此外,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还知道,粟裕和陈毅从一开始就是不同意见的,并且多次有争论。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陈毅对中央之前提出的南线作战计划始终是坚定不移的,尽管中央后来对这一作战计划有所改变,但陈毅还是要坚持下去。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会合。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作了自我批评:“两次到分局会谈,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过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由此可见,陈毅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不带任何个人因素,都是出于对战争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因此,争论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友谊也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争论,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心为公、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无论是想问题、看问题,还是作决策,只要是出于公心,始终保持这一份包容心,都会得到最终的认可。要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不同的声音,包括反对意见。宁闻“谔谔之音”,也不要“鸦雀无声”。无论是顺言还是逆言,都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随时准备修正错误。这样,作为一线的执行者,才能坦陈己见而无顾虑,愿意建言献策而不怕穿小鞋,更不会怕打击报复。
道理很明白,诤言逆耳,还会让人脸红出汗,但却最富养分、最有价值。我们党的任何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有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根本无需大惊小怪。既然有反对意见,必然有其反对的理由。倘若只有一种声音,甚至于悄然无声,看起来是高度集中、至高威信,实非好事。作为决策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如总书记说的那样: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有容人之气度、纳谏之雅量,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确保党委班子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
要保持宽阔胸襟,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决非易事。
关键在于: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摒弃私心杂念。私欲是一种“紧箍咒”,禁锢人们的头脑和胸襟。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心存浩然正气,觉得天地宽阔。二要加强思想修养,培育良好品质。领导干部要有大度容人的品格,容得下敢于提批评建议的人,容得下反对过自己的人,容得下与自己有隔阂的人,容得下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要有见贤思齐的品格,在班子内部形成互尊、互敬、互爱、互补的良好风尚。要有从谏如流的品格,善于以人为镜,明己得失,虚心纳谏,改己之过,努力在实践中养成大将风度,胸中能包容五湖四海,能装得天下大事。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除自身才智卓越和执着追求外,一个共同的秉性,就是胸怀大度。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不同声音。
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作为组织和领导者要有“容错”“容败”的思想和气度。历史上往往不乏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结果不是胜利,而是产生错误,甚至招致失败,如何看待和评价,其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尤其需要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由于情况十分复杂,改革创新中难免有时会犯错误,甚至局部失败。对其中出于公心,勇于担当的人是“一棍子打死”或“打入冷宫”,还是正确评估,认真总结经验得失教训,适当地包容他们的“错误”“失败”,效果会截然不同,这是可想而知的,毋需赘述。
时代向前发展,精神永葆青春。苏中“七战七捷”至今已有70年,但战役前后以粟裕、陈毅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役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担当精神、求真品质、宽阔胸襟仍然是我们党和军队共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保障和力量源泉。
(执笔:常浩如 肖茂修 耿学忠;来源:新华日报)
第二篇: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导游词
苏中七战七捷
各位游客,那我们现在就来到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它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与红色旅游资源完美结合,融为一体,现在请大家随我一同进馆参观吧!
进入馆区,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天下第一奇碑”,也就是“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他之所以被称为“奇碑”,是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的纪念碑的形式,风格与众不同。中国古代的纪念碑都是由碑基、碑身、碑冒组成,而“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现代建筑的代表,整个碑基结构复杂,碑身是一把刺刀,因而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刺刀”。整座纪念碑是紧扣着“苏中七战七捷”中的七字设计的,可谓是无七部成碑,而且每一处,都有特定的深刻寓意。看,那碑身主体高27米,它象征着华中野战军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碑基上的7段假石挡土墙,寓意着军民团结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书卷式的碑墙高14米,寓意着“苏中七战七捷”这一伟大战役,和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讲永载史册;碑墙上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题写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九个大字,金光闪闪,由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撰写,全文727个字的碑文,寓意着苏中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他们将在新时期创造新辉煌;碑墙一侧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和周围种植的柏树,象征着华中野战军将士们不屈不挠、奋战到底的精神,如松柏长青,永垂不朽。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大型水景纪念墙,称为“群龙争雄”,这七个水柱似蛟龙出水,欲与天公试比高,象征着我军各部队在战役中积极响应,立功比赛的情景!
请各位转身,请看,这是苏中七战七捷陈列馆,主要由:第一大厅、前言厅、分诉厅和总结厅构成。馆正面是向天鸣放的七支步枪,那天庆祝胜利的礼炮。陈列馆外墙上,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提写的馆名。在我们面前的是陈列馆 的第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浮雕,上面有一块斜立的花岗岩石柱,柱子上有胡耀邦题写的“苏中七战七捷”六个字。从侧面看,石柱与成像形成英文字母“V”,代表“胜利”的意思。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前言厅吧!这个厅是对苏中战役的总体评价和概括。由此向前,我们就进入了分序厅。七个厅按照七战顺序,即:首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站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一次陈列,而且一个厅比一个厅大,寓意着苏中战役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由此向前,参观总结厅,总结厅有战果厅,将军厅,缅怀厅,展望厅,艺术厅几部分构成。这里就是战果厅,苏中战役大量杀伤敌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士气,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心。指挥厅主要展出当年苏中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的相关资料和实物展品。缅怀厅陈列着全国各地来我馆参观和举行各地纪念活动的照片资料以及新四军老战士捐赠的各种物品。展望厅主要展示的我馆自建成碑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我馆建设的一些图片资料等。艺术厅陈列的是全国各地参观人士在参观我馆后的感想而在我馆留下的宝墨,以及全国一些知名书画家题赠我馆的书法、国画等珍品。中间雕塑是战争、和平雕塑,它寓意着苏中战役的胜利,寓意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抢已锈蚀,但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也寓意着苏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
那现在我们所在的就是“烟笼水乡”,苏中地区河流众多,水网交错,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华中野战军纵横驰骋,浴血奋战情景,又一次在我们眼前再现,弥
漫的烟雾寓意苏中战役的硝烟,又似宁静的水乡,喷涌的水柱,寓意着华中野战军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水中倒插的七支枪,寓意着战争已经过去,人们开始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缓缓而下的水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取此名意在苏中人民在恬静的环境下,过着幸福的生活,也创造着美好生活。
最后我们参观的就是国防园了,这里陈列着我国不同时期的我军使用的大型武器。有苏联生产的“T34”坦克,有击落入侵我国领空侦查机的“红旗2号”导弹,有时刻准备出击的“雄鹰”战斗机。
好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讲解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有半个小时的自由参观时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纪念馆门口集合,请记住我们的车是黄色,车牌还是苏F34567!谢谢大家的配合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及对现实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及对现实的启示
柳建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到200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整整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从执政的角度说,这6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60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回顾了过去55年党执政的艰辛历程,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阐明了党长期执政所积累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运用好党的执政经验,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是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是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后30多年党的基本经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将近14年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1998年,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20年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总结了党成立后80年的基本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及200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又重点总结和认识了改革开放30年“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每一次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经验总结,都使我们党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思想上更加统一,在工作中不断开辟崭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①这一论断,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其是否成熟与成功,常常取决于它对自身的历史是否重视并科学地加以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是一个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历史经验的启迪。总结和汲取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是为了在继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六条执政经验,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拓展了空间。
二、科学理解并牢牢把握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及其指导作用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大主题,以我们党执政55年的实践为基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总结了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简单说,六条经验就是“六个坚持”,科学理解这“六个坚持”,就要正确理解并牢牢把握其中的精神实质。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被实践证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这条经验对我们党未来的执政历程,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在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十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强调的精神实质仍是这个意思。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党的执政经验对现实的深刻启示。只有正确处理继承、坚持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大大推进全党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条经验也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只有坚持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曾鲜明地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②,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0年的改革开放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社会主义再次充满了勃勃生机,其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是党执政兴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政权稳定,决定着党合法执政的物质基础。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正如党中央经常强调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交互作用的全面进步的过程,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完成,都要求我们党不仅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始终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回答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③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取一党、一己之私利,始终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考验,也是毛泽东建国前就特别关注、建国后又经常思考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以后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垮掉了,丧失了政权,教训十分深刻。
古今中外的政党发展史表明,任何政党执政以后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
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重脱离群众,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即使是长期执政的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这种考验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党执政的规律,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启示我们,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其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目标,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框架。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决策水平。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团结和凝聚13多亿人民同心同德、集中力量搞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构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在未来执政的征程中,我们党肩负着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三大历史重任。当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事业的党,其自身当然也应该是充满改革精神的党。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的新措施、新办法。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党的建设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勇于在党的建设领域进行大胆试验和探索,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办法等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党的建设的各方面成效也才能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六条执政经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主题之下,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从内容看,六条经验以阐述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主线,贯穿和体现了一系列重大原则:第一条讲的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第二条讲的是党执政的制度基础,第三条讲的是党执政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第四条讲的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五条讲的是党执政的主要方式,第六条讲的是党执政的根本保证。从内在逻辑联系看,它是把党放在执政主体的位置,沿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路回答了我们党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问题。六条经验,凝聚着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哲理,揭示了共产党治国安邦的真谛,是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要重视对保证党如何长期执政其他经验的研究
在科学把握并运用六条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对保证党如何长期执政其他经验的研究。这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执政党如何牢牢掌握国家机器,不断加强对国家强力部门的领导?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国家机器等上层建筑是政权的支柱,特别是军队、武警、公安更是国家政权的支柱。现在国内外敌对势力最希望的是中国共产党放弃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说像原苏东国家共产党那样放弃对国家强力部门的领导,实行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在这方面,我们绝不可书生气十足,而应该牢记毛泽东的话:“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武装部队必须永远置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军民一致,官兵一致。”④要思考并记住邓小平的政治疑问和嘱托:“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⑤
2.执政党如何牢牢掌握舆论工具,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有效领导?舆论工具对一个政权来说至关重要。高度重视枪杆子,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笔杆子,这是毛泽东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思想,也再次被当今世界历史经验教训所证明。从某种情况和某种时候讲,舆论工具的导向、舆论工具掌握在谁手里,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一些国家和势力一直在不惜成本地采用各种手段加强舆论宣传竞争,而且在我国周边加大宣传的力度。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舆论控制力。
3.执政党如何从长治久安着想,坚持把干部和青少年教育好,掌握未来执政的基本力量?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非常郑重地提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⑥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他们的。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办好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普通大学,成功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人才的同时,就非常注意对青少年的培养。建国前后,国家又派很多青年学生到苏联等国家去留学、培训,培养了一批政治家、科学家及各方面的人才。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毛泽东讲到中央委员会构成时,曾认为当时中央委员会的构成主要是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强调今后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⑧,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我们现在和今后强调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委员会就应该特别注意选用法学家、社会学家及各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对此,我们应该有战略思考。现在的大学生和未来的大学生,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孩子们,主张个性张扬,绝大部分又受到过初步的民主训练,人人上网,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情况。怎样教育、引导他们,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战略问题。
注释:
①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②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380页。
④⑥《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第四篇:新民学会现实启示
新民学会现场教学讲稿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到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前期和他的好朋友萧子升,蔡和森一起商议发起成立了一个社团组织,可以说,这里是追随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的必经之站。我们知道毛泽东他虽然身在韶山,但实际上他长在长沙,学在长沙。他1910年来到长沙,到1923年赴上海任职,在长沙的时间是将近14年。所以在这14年的期间里,在长沙的各个角落实际上都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来新民学会,为什么新民学会如此之重要?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现在学术界对于新民学会的界定实际上是有几句话: • 第一,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团体。• 第二,新民学会是我们湖南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核心。• 第三,新民学会是湖南进步青年快速成长的一个摇篮。• 第四,新民学会是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平台。
而对于毛泽东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正是因为他所发起成立的这个新民学会,帮助他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实现了思想的一个转变。他本来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其实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一个大杂烩。就是通过新民学会的这几年的历练,他到1920年的冬天,他就成立了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从而就为他日后成为伟人打下了扎实的政治思想基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追寻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上必须要来新民学会。
而新民学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远远不止这些,我想通过追忆这段历史,缅怀这段历史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对于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愿嘤鸣以求友—青年毛泽东治学修身的启示
我们知道青年毛泽东他本来在一师范读书,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毕业之前一个多月还要想起要成立这样一个社团组织呢? 那这里呢,就要从毛泽东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是有很有关系的。这要提到1915年9月一张征友启事。它粘贴在长沙城各个中学门口,启事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愿嘤鸣以求友,愿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其落款署名28画生。
这张奇异的启示,引起了后来成为新民学会早期会员的青年学生罗章龙等的兴趣,他看了以后,为这个内容所感动,很真挚,就回到学校写一封回信给28画生,他己署名为“纵宇一郎”,三天以后就收到回信了,那个回信的内容就大致说这个:“空谷足音,跫然色喜,表示很高兴”。于是两人约定在第二个礼拜天到定王台图书馆见面,见面以后才知道他叫毛泽东,因为这个毛泽东的繁体字是28画
这个重要的征友启事就是这些爱国青年共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开始。从1915年至1918年的三年间,毛泽东的周围逐渐引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这些青年形成了后来的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在这些人中,蔡和森是毛泽东最亲密和最重要的朋友,他们同是杨昌济的学生,因此来往密切,思想交流频繁,友谊之深,如同手足。
这里有点值得注意,尽管毛主席当时求友心切,感召了一大批跟他一样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但是,他对于交朋友他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什么朋友他都愿意来结交的。他在一师范的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提出了一个“三不谈”来约束规范自己,那就是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庭琐事儿。他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他也有一个明确的一个要求,他的朋友第一个肯定也要遵守这三不谈,还有一个是什么,就是也要和他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要坚强刚毅,要敢于追求真理,勇于追求真理,随时准备为国家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他交友的一个原则,所以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讲大家要慎交友。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一个段子就是你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也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睿智;你跟大方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越来越慷慨;你跟富有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有钱;你和勤劳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上进;我们的话来讲这就是朋友的一种影响。
所以在他的这个交友原则之下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聚集了许多位跟他一样的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
那这些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又干什么呢?前面讲了“三不谈”,不谈钱,不谈感情,不谈琐事。那有的朋友就说,我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这些,当红的微信公众号也都是两性问题,情感问题,娱乐八卦,我除了这些,我就没有东西可谈了。而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的就是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使个人以及全人类生活向上的问题!
每每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思考。当时的中国那么大,在偏南一隅,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却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理想,他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能谈论着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来改造国家与社会。这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胸怀伟业,心忧天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资讯发达,却眼光囿于身边琐事,行为局限于个人利益。
我想,这值得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思考,我们不仅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理想里是不是只有小我,有没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且不说要向青年毛主席一样时时刻刻谈论国家人民,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我想当每个人有了这种责任心,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视野会更加开阔,在事物的判断中,也会有更加准确和宏大的抉择。场景二:沩痴寄庐——缅怀革命母亲
1、沩痴寄庐的解释
去过新民学会的朋友都知道,在门口是写着“新民学会成立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因此在新民学会没有成立之前这里是蔡和森的家。1917年的夏天,蔡和森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在这里租下这所房子,这个地方的地名呢叫做刘家台子,后来又叫做周家台子。
那在蔡和森居住之前,这套房子是干嘛用得呢?大家看到“沩痴寄庐”匾额。沩痴寄庐中的“沩”,是指宁乡的沩山或沩水;“痴”,是痴迷,而在封建文化里,这个“痴”实际上是指一位守孝的孝子,亲人逝世后,要守孝三年是吧,因此“沩痴”是房主的自称,表示这是一位宁乡籍的孝子。“寄”是寄居;“庐”,古代郊野平民住所,或守丧的简易房屋。这四个字的大意是:宁乡人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就说明了这个房子的原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当地农民为守护祖坟旁边临时搭建的非常简陋的一个房子。
今天这里很多人就说,蔡和森家里好有钱哦,这个地段又好,又是闹市中间的一篇净土,又有这么一个菜园子。那我们今天看来,的确觉得周围很繁华的地段也很昂贵,但实际上在新民学会成立的时候,尤其在蔡和森居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是非常非常的荒凉和偏僻的,当时的一个大的院子一个月只需要两块钱,一个月这两块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一个南门口四五十平米的一个房子,他租金也需要40块钱左右。
2、葛健豪的故事
当时蔡和森又是什么情况呢?蔡和森是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他比毛泽东早一年进入一师范,他是1913年入学,1917年从一师范毕业。在毕业前夕,他们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蔡和森的姐姐蔡庆熙嫁到了衡山,与丈夫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还没有满2岁的时候,丈夫得了白喉死掉了,当地人就觉得她克夫,于是蔡 庆熙在婆家是备受虐待和折磨,这时他们的母亲葛健豪挺身而出,把她们母女接回永丰镇来住,与婆家彻底脱离关系,而在当时,这种事情还是备受争议的。后来,为了一家人能相互照顾,也为了继续在长沙求学,蔡和森就把母亲他们一起接到了长沙。而蔡和森从一师范毕业以后,并没马上去找工作,而是继续研究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当时一家人少了一个赚钱的劳动力,生活又比较拮据,那怎么办呢?于是就租下了这块地,自己耕作,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而当时毛泽东他他在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经常喜欢去湘江游泳是吧,游过来到城西正好就到了这里,于是他们几个小伙伴就经常在老人家这里蹭饭吃。但是这个母亲非常慷慨,他对于蔡和森的朋友们从来都是视如己出,一视同仁,没有区别。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时政,白天在这里吃饭,谢谢大家有饭吃,晚上就留宿。这个毛泽东他们后来不好意思,所以在谈完正事后,也在这个菜地帮忙。所以毛泽东跟葛健豪女士的感情特别深厚,也是亲切地称她为革命妈妈。在1918年的时候,毛泽东跟他自己的母亲感情也很好是吧,但是他的母亲身体不好,1918年他的母亲到长沙来,也是把妈妈安排住在这里,葛健豪女士也是精心的照顾毛泽东的母亲,我们今天到韶山去了,看到一张照片,这个文七妹和毛泽东的弟弟在长沙的一张照片,也就是在新民学会拍的。
我们来到新民学会,出了追忆那段历史,我们也要缅怀一位最伟大的母亲,就是葛健豪女士,其实他原名不叫葛健豪,他叫葛兰英,是她自己改的名字,他说“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到封建的豪强。”可以说葛健豪女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葛健豪出生名门,是湖南双峰县荷叶乡一户封建官僚家庭,在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氏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荷叶的最上层。而蔡和森的外公和爷爷曾经在曾国藩手下任职,因此葛健豪16岁奉父母之命嫁 到永丰蔡家,可以说是两家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姻。先后生育了蔡庆熙、蔡麓仙、蔡和森、蔡畅几个儿女。
其实葛健豪嫁过去后完全可以过一种安逸舒适的少奶奶生活,但是他没有。这是因为蔡和森的父亲身上依旧摆脱不了纨绔子弟的气息,结婚以后一些陋习例如吸鸦片、赌博、嫖妓让葛健豪女士非常看不惯;葛健豪女士从小就在家塾跟着哥哥伴读,她性格坚毅,思想豁达,而且痛恨封建陋习,这与不务正业的丈夫截然相反,自然两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感情很不融洽,在婆家备受折磨。加上她的大女儿庆熙也像她一样,嫁到婆家后受尽虐待。种种不幸,让葛健豪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思想,她痛恨那些恶习陋俗,渴望男女平等和女子独立。因此,她从来不用旧观念约束儿女。她曾顶住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硬是不给小女儿蔡畅缠足。二三十年后,当蔡畅靠自己矫健的双脚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想起母亲为保住这双天足所作的斗争,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激之情。
年近五十进校读书
前面说到了,葛健豪嫁到蔡家后,观点思想上与封建的蔡家十分有冲突,但是两人还没有到决裂的时刻,真正让葛老毅然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是出于对自己女儿蔡畅的保护。
1914年,葛健豪的丈夫为了财主500银元,要把年仅13岁的小女蔡畅嫁给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地主儿子当童养媳。葛健豪极力反对,蔡和森在长沙知道这件事后也极力反对,3个人一致认为只有用“逃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来砸断这根封建“包办婚姻”的锁链,由蔡和森把妹妹蔡畅从永丰接到长沙读书。葛老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只身带着儿女离家出走,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养大成人。我们想,如果当时葛老没有极力反对这段婚姻,我们党的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女战士,一位共产党的创建人,而多了一位被封建婚姻戕害的农村妇女。我刚才也介绍了提到他出身名门,出身望族,他始终是关注民生,关注底层这个百姓的生活。葛建豪十分崇拜远房亲戚秋瑾,认为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帼奇人,是“智仁勇兼备的女子”。葛健豪深受秋瑾新思想的影响。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故事。儿女们也正是从她的嘴里第一次知道了“革命”这个词。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把辫子剪了,他回家告诉母亲,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政府号召老百姓剪辫子。葛健豪认为很有道理,随后也把自己的“巴巴头”剪掉了。母子俩的行动给闭塞的永丰镇带来很大影响,不久,剪辫子就在当地蔚然成风。
葛老在和秋瑾的交流中还意识到一么问题呢?就是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还可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他才会极力的支持他的儿女们求学,而且他也渴望自己成为一位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时,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公告招生,年近50的葛健豪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出嫁时娘家陪嫁的首饰,凑足学费后带着蔡和森、蔡畅和蔡庆熙和孙女,祖孙三代一同进入湘乡县城去求学。
当她来到第一女校报名时,校方以她年纪大了为由不让报名。这让她十分气愤,她让儿子帮忙写了一张诉状,自己呈送到县衙。当时还算开明的县知事仔细看了诉状,觉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便在诉状上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责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同读高小班,小女儿蔡畅就读初小班,大女儿蔡庆熙就读缝纫班。入学后,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每天就寝钟声响过以后还要读一阵书才睡觉。虽然年纪大,又是个小脚女人,但她每门课程都坚持参加学习。即使上体操课,她也坚持和十几岁的女学生一道上课练习,从不缺课。
儿子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后,葛健豪又带着蔡畅、蔡庆熙及外孙女刘昂从湘乡来到长沙。葛健豪入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文化,蔡畅考入周南女校读书,蔡庆熙入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入了周南女校幼稚园。蔡家祖 孙三代五人一起进省城读书,一时间在长沙城内传为佳话。
迈着小脚赴法勤工俭学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国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葛健豪全力支持蔡畅、向警予等人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以身作则,积极报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当得知一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出国旅费有困难时,葛健豪便利用与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是亲戚跟同乡的关系,请他帮忙,从裕丰纱厂借来600块银洋,分发给这些青年,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1919年12 月25 日, 葛健豪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名学生, 从上海启程赴法留学。
而当时赴法是什么情况呢?不想我们现在有飞机,就是要在我们长沙转到上海,然后在上海乘船35天才能到达,而当时为了节约路费大家买的都是四等舱的票,什么叫做四等舱,就是这个仓位沉浸在水底终日不见阳光的,所以很多的这些青年的经过这大半个月的颠簸以后,到了法国就一病不起了。
所以有些年轻人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不想去了,看着这个太风险太高了是吧。看到这种情况,这个葛健豪当时怎么说啊;行前,她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你说,一位54岁的老太太一句外语也不会说,自己怎么能退缩,年轻人勇敢地走上了赴法的道路,不发表意见。
经过大半个月的海上航行,1920 年1 月30 日,55 岁的葛健豪迈着她的小脚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她与同去的6 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学习。在学校,她像小学生一样, 从一个个单词学起。虽然年纪大,记忆力差,又没有任何外语基础,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她还专门去拜访过同来的徐特立,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天学一字”的求学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葛健豪终于可以用法文与人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了。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葛健豪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互增进了解,自由恋爱结婚。她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出了语言的问题,还有经费的问题,到了那边生活费要怎么解决呢?葛健豪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后就开始刺绣,常常绣到深夜。她的刺绣技艺精湛,深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刺绣可卖几十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除了供自己和儿女们开支,剩余的就用来资助那些国内来的贫困留学生。葛健豪还时常做一些可口的饭菜给那些生活拮据的留学生吃,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1922 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先期回国工作。同年秋天,党派蔡畅、李富春夫妇前往苏联学习,葛健豪便带着外孙女李特特辗转回到了中国。
晚年仍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葛健豪归国后,先在长沙安家,大革命失败后,60 多岁高龄的葛健豪跟儿女们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可她的愿望却被蔡和森、蔡畅劝阻了。他们对她说:现在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党组织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很难开展活动。你年纪这么大了,又是小脚,入党反而会给党组织增添麻烦,留在党外同样可以为党工作。尽管葛健豪没有实现入党的愿望,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履行一位革命母亲的责任。她一面含辛茹苦地抚养革命后代,一面积极投身到党交给她的各项秘密工作之中,先后辗转于武汉、上海,掩护儿女、儿媳和女婿干革命。
至1928年她的二儿蔡麓仙与三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后,经蔡和森与蔡畅商定,才把老母亲安排回到了老家湖南永丰,时,她在永丰的老家一点财产也没有,只靠在乡下租种几亩田地生活,而老人家心里始终关注着革命。
我们知道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家中的人怕她伤心,一直瞒着未让她知道。一直到1943年,在老人家临终前还依然不知道他非常优秀的儿子已经于12年前离开了人世。老人家一生生了几个孩子是吧,但是呢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边只有大女儿蔡庆熙。到这个时候他非常惦念着自己的儿女,但 是她也依旧关心革命,她问长女蔡庆熙:“和森、蔡畅有信回没有?”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闻讯后心情极为沉重,他挥毫写下挽联悼念: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短短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对这位革命老人的赞颂之情。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缅怀回忆这一段历史,一定要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以及像这位母亲一样的无数的好母亲.她一生创下了很多的传奇,他培养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这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他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所以我想,这个革命母亲的精神给我
场景三:艰辛求索——改造中国与世界
刚才讲了新民学会的现实启示和我们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女士的感人事迹,我们再回到新民学会,想问大家新民学会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团体?学术团体?还是革命团体?“建党先声”的先进组织。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来追忆这段历史。
我们知道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国内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因此,一些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另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范围波及广、思想解放程度高的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78年改革开放)。
但是,在当时的湖南,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特别是我们城西,由于浓厚的保守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之,一批以卫道者自居的保守乡绅反而在长沙成立经学会,传播朱程理学,以封建的旧文化来对抗新文 化思潮;除此之外,另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弘扬国学为由,创办船山学社,尽管他们的目的也是救治社会,但是他们竭力主张复兴旧道德的方式,在客观上和卫道者们一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因此,当1915年之后,新文化运动波及全国时,长沙城西依然相对平静,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而打破这一局面的,与一位开明的学者分不开,那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在1917年冬天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他们就开始商量要来创建一个社团,我们讲了新民学会是20世纪国内最重要的团体,而实际上在当时类似于这样的社团组织呢,在全国大概是有400来个。
不过新民学会确实影响最广、时间最长的。是它首先打破了湖南思想界相对沉寂的局面,进而成为了长沙和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于是,今后几个月的酝酿以后,1918年4月14号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就在眼前的这个房子堂屋里召开了。当时参会的人员就是毛泽东的这些朋友们,大部分都是杨昌济老师的学生,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萧
三、罗章龙、张昆弟、叶兆真等13位热血青年一起来到蔡和森家中,正式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他们就在张桌子里面举行的成立会。
会上首先讨论通过了毛泽东和邹鼎承他们事先起草好的会章,然后讨论了这个协会的名称叫做新民学会,这个姓名呢最早是由蔡和森和萧子升提出来的,取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新民”就是指使民众觉悟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习总书记在谈创新的时候也引用了这句话,意思说精神上的弃旧图新。而且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在学会性质和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和蔡和森做长远打算,认为学会要向政党发现发展,而萧子升的意见比较保守,认为现在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写到会章中。而两者的分歧又体现在后来的蒙达尼会议上。最后通过讨论,学会确定了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选举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干事会,大家推举毛泽东任总干事。毛泽东婉言谢绝,提议萧子升任总干事,自己愿意多做实事。不久,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因此新民学会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新民学会早期虽是一个学术组织,但对会员却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狎妓。整个这些规定就保证了这样一个组织的先进性。而这些规定,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后期许多文件会议中一些对党员军队的一些要求的雏形。例如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共产党员的五项条件 “
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
2、忠实;
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
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总结当第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再到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提出,这些也可以从新民学会的影子。
这是因为本身新民学会这个会务工作就是毛主席在主持,那么他后期的一些思想可以说就是学新民学会这个时候的思想的一个顺理成章的一种发展。
场景四:旗帜就是方向——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的启示
新民学会成立后,坚持实施“向外发展”与“国内研究”并重的方略,向外,是由蔡和森带头,先后有萧子升、李维汉、向警予等20余人赴法、赴日和赴难养勤工俭学。国内,则有毛泽东为首,在中国这个底盘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可以说这两只劲旅并驾齐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殊途同归,集合于共产党的旗帜下。
1、赴法勤工俭学
说到留法勤工俭学,我们便要将目光抛向河北省保定市,1918年正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杨昌济给学生蔡和森寄来了一封书信,告知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保定等处设有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就是这封信将千里之外的新民学会会员的视野 从南方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国外。这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因此留下了湖南进步青年的足迹。
蔡和森首先到了北京,见到了杨昌济,联系了勤工俭学,这个时候呢,蔡和森觉得自己个人往外边跑,力量还较单薄,他还是想把毛泽东请出来,因为它是最好的朋友。他给毛泽东写信之后,毛泽东也就带着新民学会的同学来到北京。1918年8月,毛泽东带领25名新民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抵达北京,并安排他们进入留法预科班学习法语。
为了协助会员筹办赴法的旅费,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人在景山东门附近的三眼井租了一间平房,睡觉是8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把赴法勤工俭学会友,安顿好后,在杨昌济教授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某到一份差事,每月八块钱。在这里他和蔡和森见到了李大钊,并阅读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毛泽东那强烈的求知欲给李大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那时他们都不可能想到,最终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正是毛泽东。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他为我们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科教人才。当时赴法的成员中,有19人是新民学会成员,其中12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员。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这其中当然有照顾重病母亲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新民学会成立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让他意识到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国内还有许多迫切的事情要做,新民学会应当要做长期的准备。
驱张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反帝爱国运动,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毛 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成为五四时期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领导核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们在长沙组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为学生联合会奔走忙碌,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第一期湘江评论订了两千份,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湘江评论锋芒系列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旨,其中毛泽东的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就在湘江评论上连载了三期。湘江评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民众的大联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当时,皖系军阀湖南省长张敬尧在统治湖南的过程汇总,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湖南人民愤恨以及一致认为“张毒不除,湖南无望”。1919年8月,张敬尧封闭湘江评论,解散湖南学生联合会。军阀的压迫激发了湖南人民的斗争精神。1919年12月,湖南学生举行第二次销毁日货大游行,遭到湖南省长军阀张敬尧的弟弟张靖康的镇压,这一事件直接成为了湖南群众实干军阀张敬尧的导火索。
12月4日,新民学会决定发动驱张,并组织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罢课,并派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扩大驱张宣传,同时利用驻扎在衡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湘军与张敬尧之间的矛盾对其施加压力。1920年春,同年6月,张敬尧退出湖南驱张运动获得全面胜利。
湖南自治运动
驱张运动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状态,依然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黑暗,因此,许多进步的爱国的青年学生,他们在思考中国的如何解决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在探索如何救国救民的途径,新民学会实际上成为了湖南当时革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
当驱张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毛泽东在北京读到了许多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其中有罗章龙翻译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有印本。在上海,他和陈独秀也研讨了驱张成功后如何改造湖南的问题,但这个时候他的思想还处于呼声革命的阶段,特别是湘系军阀谭延闿提出“湘人治湘”的口号后,他认为这是改造湖南社 会的绝佳时机,因此提出了湖南人民自治的口号,希望通过人民制宪,让人民掌握政权。然而,当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要求实现民治的时候,湖南军阀最终撕破了自制的伪装,露出了独裁和军阀割据的真面目。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宣告失败。
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以后,毛泽东认真的总结了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而他经过不断剖析,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这是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他后来回忆说:
他在11月25日一个晚上就分别给新民学会会员向警予、罗章龙、张国奇等人总结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提出一定要有一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我们说主义像一面旗帜,旗帜树立起来了,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旗帜就是方向。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间,第一个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并不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也并不是毛泽东,但是对于体制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的毛主席,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超越了当时所有的领导人。
在这之后,新民学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1920年7月,蔡和森组织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对毛泽东提出的学会目的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进行讨论。另外一次就是1921年初的一个大雪天,在中国的新民学会成员在毛泽东的组织下召开的新年会议,继续蒙达尼会议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新民学会会员大都主张相信布尔什维克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新民学会的蒙达尼会议和新年会议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针,标志着这个团体以完全由一个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
任何一种信仰的确定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尽管当时大多是的会员都同意 布尔什维克主义,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例如与温和派萧子升的分歧从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一直延续到蒙达尼会议上,在那次会议中经过讨论,大家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但是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与道路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蔡和森与萧子升的意见截然不同。在张昆弟的建议下,蒙达尼会议决定把这个问题反馈国内,由国内的会员继续讨论。
这个时候的蔡和森凭着一本法华字典,通过猛看猛印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分别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便第一次明确要在中国成立共产党。
也就在此时,在国内的新民学会核心成员为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于1920年8月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由会员易礼容担任经理不久,要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这时的新民学会经过两年的斗争实践后,已逐渐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核心成员常以群众团体和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名义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并准备接受陈独秀的委托,在湖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作。
毛泽东在收到蔡和森8月和9月两封关于建党设想的信件后,也先后对于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历史证明呢毛泽东蔡和森的建党思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
那么从这个学会的这三年的历史来看,它从一个学术团体到革命团体,在发展成它的先进分子又组成长沙的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这么一个发展脉络。应该说,学会和包括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贡献是独特的。
而我想新民学会的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远不止于此,从里面孕育和成长的人格 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特别是年轻人学习。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话,来自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讲话:“我们爱美好的东西,但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没有因此而柔弱;我们把财富当成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但是没有把它当成可以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以贫穷为耻辱,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地避免贫穷。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务,而是国家的事务。”这来自人类童年事情古希腊雅典的一句话,体现了完整的理想人格,追求理想,热爱智慧,注重实际,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不正是和我们新民学会那些年轻人中体现的完美人格是一致的吗?
第五篇:新民学会现实启示2
新民学会现场教学讲稿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新民学会”这个教学专题。新民学会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前期和他的好朋友萧子升,蔡和森一起商议发起成立了一个社团组织,可以说,这里是追随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的必经之站。我们知道毛泽东他虽然身在韶山,但实际上他长在长沙,学在长沙。他1910年来到长沙,到1923年赴上海任职,在长沙的时间是将近14年。所以在这14年的期间里,在长沙的各个角落实际上都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新民学会如此之重要,我们今天发展对象培训还把专门把这个作为一个教学专题来讲?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现在学术界对于新民学会的界定实际上是有几句话: • 第一,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团体。• 第二,新民学会是我们湖南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核心。• 第三,新民学会是湖南进步青年快速成长的一个摇篮。• 第四,新民学会是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平台。而对于毛泽东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正是因为他所发起成立的这个新民学会,帮助他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实现了思想的一个转变。他本来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其实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一个大杂烩。就是通过新民学会的这几年的历练,他到1920年的冬天,他就成立了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从而就为他日后成为伟人打下了扎实的政治思想基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追寻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上必须要来新民学会。一:愿嘤鸣以求友—青年毛泽东治学修身的启示
我们知道青年毛泽东他本来在一师范读书,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毕业之前一个多月还要想起要成立这样一个社团组织呢? 那这里呢,就要从毛泽东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是有很有关系的。这要提到1915年9月一张征友启事。启事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愿嘤鸣以求友,愿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其落款署名28画生。
这张奇异的启示,它粘贴在长沙城各个中学门口,甚至粘贴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有人就怀疑,这个征友启事是不是想交女朋友。
有人引起了后来成为新民学会早期会员的青年学生罗章龙等的兴趣,他看了以后,为这个内容所感动,很真挚,就回到学校写一封回信给28画生,他己署名为“纵宇一郎”,三天以后就收到回信了,那个回信的内容就大致说这个:“空谷足音,跫然色喜,表示很高兴”。于是两人约定在第二个礼拜天到定王台图书馆见面,见面以后才知道他叫毛泽东,因为这个毛泽东的繁体字是28画
这个重要的征友启事就是这些爱国青年共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开始。从1915年至1918年的三年间,毛泽东的周围逐渐引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这些青年形成了后来的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在这些人中,蔡和森是毛泽东最亲密和最重要的朋友,他们同萧子升是杨昌济的学生,被誉为湘江三友。因此他们来往密切,思想交流频繁,友谊之深,如同手足。
这里有点值得注意,尽管毛主席当时求友心切,感召了一大批跟他一样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但是,他对于交朋友他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什么朋友他都愿意来结交的。他在一师范的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提出了一个“三不谈”来约束规范自己,那就是不谈金钱,不谈男 女,不谈家庭琐事儿。他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他也有一个明确的一个要求,他的朋友第一个肯定也要遵守这三不谈,还有一个是什么,就是也要和他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要坚强刚毅,要敢于追求真理,勇于追求真理,随时准备为国家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他交友的一个原则,所以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讲大家要慎交友。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一个段子就是你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也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睿智;你跟大方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越来越慷慨;你跟富有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有钱;你和勤劳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上进;我们的话来讲这就是朋友的一种影响。
所以在他的这个交友原则之下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聚集了许多位跟他一样的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
那这些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又干什么呢?前面讲了“三不谈”,不谈钱,不谈感情,不谈琐事。那有的朋友就说,我在微信群里聊全部都是这些,情感问题,家庭育儿,理财养生,我除了这些,我就没有东西可谈了。这可是可以理解的,1935年毛主席在延安说过这样以一段话:“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臵。我和他的伙伴们非但没有这样做,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者私人问题。”
因此,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的就是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使个人以及全人类生活向上的问题!每每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思考。当时的中国那么大,在偏南一隅,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却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理想,他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能谈论着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来改造国家与社会。这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胸怀伟业,心忧天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资讯发达,却眼光囿于身边琐事,行为局限于个人利益。
我想,这值得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思考,我们不仅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理想里是不是只有小我,有没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且不说要向青年毛主席一样时时刻刻谈论国家人民,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我想当每个人有了这种责任心,有了这种大局意识,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视野会更加开阔,对事物的判断,也会有更加准确和豁达。
场景二:沩痴寄庐——缅怀革命母亲
1、沩痴寄庐的解释
去过新民学会的朋友都知道,在门口是写着“新民学会成立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因此在新民学会没有成立之前这里是蔡和森的家。1917年的夏天,蔡和森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在这里租下这所房子,这个地方的地名呢叫做刘家台子,后来又叫做周家台子。
今天这里很多人就说,蔡和森家里好有钱哦,这个地段又好,又是闹市中间的一篇净土,又有这么一个菜园子。那我们今天看来,的确觉得周围很繁华的地段也很昂贵,但实际上在新民学会成立的时候,尤其在蔡和森居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是非常非常的荒凉和偏僻的,当时的一个大的院子一个月只需要两块钱,一个月这两块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一个南门口四五十平米的一个房子,他租金也需要 几十块左右。
这个房子为什么这么便宜呢? 那在蔡和森居住之前,这套房子是干嘛用得呢?大家看到“沩痴寄庐”匾额。沩痴寄庐中的“沩”,是指宁乡的沩山或沩水;“痴”,是痴迷,而在封建文化里,这个“痴”实际上是指一位守孝的孝子,亲人逝世后,要守孝三年是吧,因此“沩痴”是房主的自称,表示这是一位宁乡籍的孝子。“寄”是寄居;“庐”,古代郊野平民住所,或守丧的简易房屋。这四个字的大意是:宁乡人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就说明了这个房子的原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当地农民为守护祖坟旁边临时搭建的非常简陋的一个房子。
2、蔡和森的故事
当时蔡和森为什么要租这么一个大院子,他又是什么情况呢?我跟大家介绍下蔡和森的情况。蔡和森,我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就是当年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的信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也是著名的“五卅运动“的领导人。1931年6月间,因叛徒顾顺章出卖,蔡和森被捕牺牲。”
蔡和森祖籍是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但是他是在上海出生,他父亲蔡荣峰当时是江南制造局的一个小官员。其实,蔡荣峰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么为什么能当时还算是肥缺的一个职务呢?这就和蔡和森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妻子葛健豪女士有关。
他祖父曾经参加过湘军,而母亲葛健豪的父亲也是湘军中的重要将领,两家因此很早就结亲。后来,蔡和森的父亲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谋到一个小职员的位臵,所以,当时蔡和森出生在上海,他小时候,蔡家家境还不错。但他的父亲蔡蓉峰不思上进,在上海不仅学会抽鸦片,还讨了小老婆,母亲葛健豪看不惯,在1899年的春天,带着小和森和哥哥姐姐一起回到了娘家双峰荷叶镇,荷叶镇这个地方大家应 该熟悉,这是曾国藩的老家,蔡和森的外祖父葛葆吾,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女婿,所以,曾家和葛家是姻亲关系。由于幼时在荷叶生活过,因此,蔡和森深受曾国藩读书报国的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荷叶另一位女革命家秋瑾的影响,这些都无形中引导他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蔡家迁居永丰,家境日益衰落,以至于蔡和森13岁时就不得不在堂兄开的辣酱店中当学徒。当时,家人是希望他学成之后,也开个辣酱店,做点小买卖,改善一下家庭环境,因为蔡家祖上就是靠开辣酱店发家的。但蔡和森从小立志读书,所以在三年学徒期满后,他不愿经商,在母亲的支持下进入了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因已经16岁了,年龄大,他常常被周围的同学嘲笑称为“太学生”。但他不以为意,刻苦攻读,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这一点和我们的毛主席很像,大家知道,我们的毛主席17岁才上小学,之前还务过农,当过米店学徒,他到学校后,因为穿着土气,被一些富贵同学看不起,又因为当时他是在湘乡读书,是外乡人,遭受到同学的排挤,可他不以为意,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一年以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老师贺南纲带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有志不在年高。今天,各位正值青春年少,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而且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积极向上,如果我们向当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那样,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我相信,大家日后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在毕业前夕,他们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蔡和森的姐姐蔡庆熙嫁到了衡山,与丈夫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还没有满2岁的时候,丈夫得了白喉死掉了,在现代丈夫病死了,不会怎么样,但是当时是在封建旧时代,又是民风比较保守的农村,所以当地人就觉得她克夫,不吉利。于是蔡庆熙在婆家是备受虐待和折磨,这时他们的母亲葛健豪挺 身而出,把她们母女接回永丰镇来住,与婆家彻底脱离关系,而在当时,这种事情还是备受争议的。后来,为了一家人能相互照顾,也为了继续在长沙求学,蔡和森就把母亲他们一起接到了长沙。而蔡和森从一师范毕业以后,并没马上去找工作,而是继续研究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当时一家人少了一个赚钱的劳动力,生活又比较拮据,那怎么办呢?于是就租下了这块地,自己耕作,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而当时毛泽东他在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经常喜欢去湘江游泳是吧,游过来到城西上岸正好就到了这里,于是他们几个小伙伴就经常在老人家这里蹭饭吃。但是这个母亲非常慷慨,他对于蔡和森的朋友们从来都是视如己出,一视同仁,没有区别。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时政,白天在这里吃饭,晚上就留宿。这个毛泽东他们后来不好意思,所以在谈完正事后,也在这个菜地帮忙。所以毛泽东跟葛健豪女士的感情特别深厚,也是亲切地称她为革命妈妈。毛泽东跟他自己的母亲感情也很好是吧,但是他的母亲身体不好,1918年他的母亲到长沙来,也是把妈妈安排住在这里,葛健豪女士也是精心的照顾毛泽东的母亲,我们今天到韶山去了,看到一张照片,这个文七妹和毛泽东的弟弟在长沙的一张照片,也就是在新民学会拍的。
我们来到新民学会,出了追忆那段历史,我们也要缅怀一位最伟大的母亲,就是葛健豪女士,其实他原名不叫葛健豪,他叫葛兰英,是她自己改的名字,他说“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到封建的豪强。”可以说葛健豪女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葛健豪出生名门,是湖南双峰县荷叶乡一户封建官僚家庭,在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氏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荷叶的最上层。而蔡和森的外公和爷爷曾经在 曾国藩手下任职,因此葛健豪16岁奉父母之命嫁到永丰蔡家,可以说是两家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姻。先后生育了蔡庆熙、蔡麓仙、蔡和森、蔡畅几个儿女。
其实葛健豪嫁过去后完全可以过一种安逸舒适的少奶奶生活,但是他没有,她始终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的百姓生活。而蔡和森的父亲身上依旧摆脱不了纨绔子弟的气息,结婚以后一些陋习例如吸鸦片、赌博、嫖妓让思想豁达、痛恨封建陋习的葛健豪女士非常看不惯;自然两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感情很不融洽,在婆家备受折磨。加上她的大女儿庆熙也像她一样,嫁到婆家后受尽虐待。种种不幸,让葛健豪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思想,她痛恨那些恶习陋俗,渴望男女平等和女子独立。因此,她从来不用旧观念约束儿女。她曾顶住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硬是不给小女儿蔡畅缠足。二三十年后,当蔡畅靠自己矫健的双脚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想起母亲为保住这双天足所作的斗争,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激之情。
年近五十进校读书
前面说到了,葛健豪嫁到蔡家后,观点思想上与封建的蔡家十分有冲突,但是两人还没有到决裂的时刻,真正让葛老毅然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是出于对自己女儿蔡畅的保护。
1914年,葛健豪的丈夫为了财主500银元,要把年仅13岁的小女蔡畅嫁给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地主儿子当童养媳。葛健豪极力反对,蔡和森在长沙知道这件事后也极力反对,3个人一致认为只有用“逃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来砸断这根封建“包办婚姻”的锁链,由蔡和森把妹妹蔡畅从永丰接到长沙读书。葛老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只身带着儿女离家出走,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养大成人。我们想,如果当时葛老没有极力反对这段婚姻,我们党的历史上就少了 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女战士,一位共产党的创建人,而多了一位被封建婚姻戕害的农村妇女。
我刚才也介绍了葛健豪与秋瑾女士有亲缘关系,十分崇拜这位远房亲戚秋瑾,认为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帼奇人,是“智仁勇兼备的女子”。葛健豪深受秋瑾新思想的影响。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故事。儿女们也正是从她的嘴里第一次知道了“革命”这个词。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把辫子剪了,他回家告诉母亲,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政府号召老百姓剪辫子。葛健豪认为很有道理,随后也把自己的“巴巴头”剪掉了。母子俩的行动给闭塞的永丰镇带来很大影响,不久,剪辫子就在当地蔚然成风。
葛老在和秋瑾的交流中还意识到一么问题呢?就是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不仅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还可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他才会极力的支持他的儿女们求学,而且他也渴望自己成为一位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时,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公告招生,年近50的葛健豪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出嫁时娘家陪嫁的首饰,凑足学费后带着蔡和森、蔡畅和蔡庆熙和孙女,祖孙三代一同进入湘乡县城去求学。
当她来到第一女校报名时,校方以她年纪大了为由不让报名。这让她十分气愤,她让儿子帮忙写了一张诉状,自己呈送到县衙。当时还算开明的县知事仔细看了诉状,觉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便在诉状上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责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同读高小班,小女儿蔡畅就读初小班,大女儿蔡庆熙就读缝纫班。虽然年纪大,又是个小脚女人,但是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每天就寝钟声响过以后还要读一阵书才睡觉。但她每门课程都坚持参加学习。即使上体操课,她也坚持和 十几岁的女学生一道上课练习,从不缺课。
儿子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后,葛健豪又带着蔡畅、蔡庆熙及外孙女刘昂从湘乡来到长沙。葛健豪入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文化,蔡畅考入周南女校读书,蔡庆熙入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入了周南女校幼稚园。蔡家祖孙三代五人一起进省城读书,一时间在长沙城内传为佳话。
迈着小脚赴法勤工俭学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国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葛健豪全力支持蔡畅、向警予等人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以身作则,积极报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当得知一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出国旅费有困难时,葛健豪便利用与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是亲戚跟同乡的关系,请他帮忙,从裕丰纱厂借来600块银洋,分发给这些青年,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1919年12 月25 日, 葛健豪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名学生, 从上海启程赴法留学。
而当时赴法是什么情况呢?不像我们现在有飞机,就是要在我们长沙转到上海,然后在上海乘船35天才能到达,而当时为了节约路费大家买的都是四等舱的票,什么叫做四等舱,就是这个仓位沉浸在水底终日不见阳光的,所以很多的这些青年的经过这大半个月的颠簸以后,到了法国就一病不起了。
所以有些年轻人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不想去了,看着这个太风险太高了是吧。看到这种情况,这个葛健豪当时怎么说啊,她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这些年轻人一位54岁的老太太这么勇敢坚定,自己怎么能退缩,于是就没有人发表意见,勇敢地走上了赴法的道路。经过大半个月的海上航行,葛健豪迈着她的小脚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她与同去的6 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学习。我们知道在异国他乡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沟通。葛老当时已经55岁了,她这么大的年纪,记忆力差,又没有任何外语基础。当时一些年轻人都表示学习语言很男,但是她却毫不畏惧,她专门去拜访过同来的徐特立,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天学一字”的求学精神。像小学生一样, 从一个个单词学起。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葛健豪终于可以用法文与人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了。
除了语言的问题,还有经费的问题,到了那边生活费要怎么解决呢?葛健豪想了一些办法,她会刺绣,就拿绣品去买给法国人,那精美的刺绣品,深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刺绣可卖几十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除了供自己和儿女们开支,剩余的就用来资助那些国内来的贫困留学生。葛健豪还时常做一些可口的饭菜给那些生活拮据的留学生吃,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葛健豪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互增进了解,自由恋爱结婚。她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1922 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先期回国工作。同年秋天,党派蔡畅、李富春夫妇前往苏联学习,葛健豪便带着外孙女李特特结束了4年的旅法生活,辗转回到了中国。
晚年仍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葛健豪归国后,先在长沙安家,大革命失败后,60 多岁高龄的葛健豪跟儿女们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可她的愿望却被蔡和森、蔡畅劝阻了。他们对她说:现在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党组织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很难开展活动。你年纪这么大了,又是小脚,入党反而会给党组织增添麻烦,留在党外同样可以为党工作。尽管葛健豪没 有实现入党的愿望,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履行一位革命母亲的责任。她一面含辛茹苦地抚养革命后代,一面积极投身到党交给她的各项秘密工作之中,先后辗转于武汉、上海,掩护儿女、儿媳和女婿干革命。
至1928年她的二儿蔡麓仙与三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后,当时国内城市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于是老人家回到了湖南老家永丰,她在永丰的老家一点财产也没有,只靠在乡下租种几亩田地生活,而老人家心里始终关注着革命。
我们知道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家中的人怕她伤心,一直瞒着未让她知道。一直到1943年,在老人家临终前还依然不知道他非常优秀的儿子已经于12年前离开了人世。老人家一生有几个孩子是吧,但是呢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边只有大女儿蔡庆熙。到这个时候他非常惦念着自己的儿女,但是她也依旧关心革命,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远在陕北的毛泽东闻讯后心情极为沉重,他挥毫写下挽联悼念: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短短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对这位革命老人的赞颂之情。
葛健豪一生创下了很多的传奇,他培养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这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他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所以我们追忆这一段历史,一定要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我想,我们现在有这样安宁幸福的生活,就是有无数像葛老一样伟大的母亲在背后默默支持,默默奉献。
场景三:革新学术、砥砺品行——从严要求的启示
刚才讲了新民学会的现实启示和我们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女士的感人事迹,我们再回到新民学会,想问大家新民学会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团体?学术团体?还是革命团体?“建党先 声”的先进组织。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来追忆这段历史。
我们知道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国内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因此,一些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另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范围波及广、思想解放程度高的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78年改革开放)。
但是,在当时的湖南,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特别是我们城西,由于浓厚的保守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之,一批以卫道者自居的保守乡绅反而在长沙成立经学会,传播朱程理学,以封建的旧文化来对抗新文化思潮;除此之外,另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弘扬国学为由,创办船山学社,尽管他们的目的也是救治社会,但是他们竭力主张复兴旧道德的方式,在客观上和卫道者们一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因此,当1915年之后,新文化运动波及全国时,长沙城西依然相对平静,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而打破这一局面的,与一位开明的学者分不开,那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在1917年冬天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他们就开始商量要来创建一个社团,我们讲了新民学会是20世纪国内最重要的团体,而实际上在当时类似于这样的社团组织呢,在全国大概是有400来个。
不过新民学会确实影响最广、时间最长的。是它首先打破了湖南 思想界相对沉寂的局面,进而成为了长沙和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于是,今后几个月的酝酿以后,1918年4月14号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就在眼前的这个房子堂屋里召开了。当时参会的人员就是毛泽东的这些朋友们,大部分都是杨昌济老师的学生,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萧
三、罗章龙、张昆弟、叶兆真等13位热血青年一起来到蔡和森家中,正式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
会上首先讨论通过了毛泽东和邹鼎承他们事先起草好的会章,然后讨论了这个协会的名称叫做新民学会,这个姓名呢最早是由蔡和森和萧子升提出来的,取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新民”就是指使民众觉悟更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习总书记在谈创新的时候也引用了这句话,意思说精神上的弃旧图新。而且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在学会性质和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和蔡和森做长远打算,认为学会要向政党方向发展,而萧子升的意见比较保守,认为现在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写到会章中,现在是学术组织,限于学术研究,修养道德。两者的分歧其实是革命派与温和派在思想上的分歧,一直存在,后来又体现在蒙达尼会议上。
最后通过讨论,学会确定了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选举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干事会,大家推举毛泽东任总干事。毛泽东婉言谢绝,提议萧子升任总干事,自己愿意多做实事。不久,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因此新民学会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新民学会早期虽是一个学术组织,但对会员却有着严格的规定。发展会员新标准:品格好,志向好,学问好,确有向上要求的年轻人才能入会。会员遵守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狎妓。这些规定就保证了这样一个组织的先进性。而这些条文里尚朴素、主城市、禁浮华,戒骄傲等精神,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从严治军从严治党的纪律中都看到其影响。例如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共产党员的五项条件 “
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
2、忠实;
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
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总结当第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再到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提出,这些也可以从新民学会的影子。
这是因为本身新民学会这个会务工作就是毛主席在主持,那么他后期的一些思想可以说就是新民学会时期思想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
场景四:旗臶就是方向——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的启示 新民学会成立后,坚持实施“向外发展”与“国内研究”并重的方略,向外,是由蔡和森带头,先后有萧子升、李维汉、向警予等20余人赴法、赴日和赴难养勤工俭学。国内,则有毛泽东为首,在中国这个底盘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可以说这两只劲旅并驾齐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殊途同归,集合于共产党的旗臶下。
1、赴法勤工俭学
说到留法勤工俭学,我们便要将目光从长沙抛向河北省保定市,1918年正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杨昌济给学生蔡和森寄来了一封书信,告知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保定等处设有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就是这封信将千里之外的新民学会会员的视野从南方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国外。这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因此留下了湖南进步青年的足迹。
蔡和森首先到了北京,见到了杨昌济,联系了勤工俭学,这个时候呢,蔡和森觉得自己个人往外边跑,力量还较单薄,他还是想把毛泽东请出来,因为它是最好的朋友。他给毛泽东写信之后,1918年 8月,毛泽东带领25名新民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抵达北京,并安排他们进入留法预科班学习法语。
为了协助会员筹办赴法的旅费,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人在景山东门附近的三眼井租了一间平房,睡觉是8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把赴法勤工俭学会友,安顿好后,在杨昌济教授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某到一份差事,每月八块钱。在这里他和蔡和森见到了李大钊,并阅读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毛泽东那强烈的求知欲给李大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那时他们都不可能想到,最终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正是毛泽东。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他为我们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科教人才。当时赴法的成员中,有19人是新民学会成员,其中12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员。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这其中当然有照顾重病母亲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新民学会成立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让他意识到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国内还有许多迫切的事情要做,新民学会应当要做长期的准备。
驱张运动
因此留在国内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这成为五四时期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领导核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们在长沙组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为学生联合会奔走忙碌,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第一期湘江评论订了两千份,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湘江评论锋芒系列充 分表达了自己的主旨,其中毛泽东的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就在湘江评论上连载了三期。湘江评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民众的大联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当时,皖系军阀湖南省长张敬尧在统治湖南的过程汇总,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湖南人民愤恨以及一致认为“张毒不除,湖南无望”。1919年8月,张敬尧封闭湘江评论,解散湖南学生联合会。军阀的压迫激发了湖南人民的斗争精神。1919年12月,湖南学生举行第二次销毁日货大游行,遭到湖南省长军阀张敬尧的弟弟张靖康的镇压,这一事件直接成为了湖南群众反抗军阀张敬尧的导火索。
12月4日,新民学会决定发动驱张,并组织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罢课,并派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扩大驱张宣传,同时利用驻扎在衡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湘军与张敬尧之间的矛盾对其施加压力。1920年6月,张敬尧退出湖南驱张运动获得全面胜利。
湖南自治运动
当驱张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毛泽东在北京读到了许多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其中有罗章龙翻译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油印本。在上海,他和陈独秀也研讨了驱张成功后如何改造湖南的问题,但这个时候他的思想还处于呼声革命的阶段,特别是湘系军阀谭延闿提出“湘人治湘”的口号后,他认为这是改造湖南社会的绝佳时机,因此提出了湖南人民自治的口号,希望通过人民制宪,让人民掌握政权。然而,当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要求实现民治的时候,湖南军阀最终撕破了自制的伪装,露出了独裁和军阀割据的真面目。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宣告失败。
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以后,毛泽东认真的总结了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他在11月25日一个晚上就分别给新民学会会员 向警予、罗章龙、张国奇等人总结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着重谈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提出一定要有一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而这时的毛泽东经过不断剖析,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已经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他后来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了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收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我们说主义像一面旗臶,旗臶树立起来了,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旗臶就是方向。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间,第一个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并不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也并不是毛泽东,但是对于体制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的毛主席,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超越了当时所有的领导人。
在这之后,新民学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1920年7月,蔡和森组织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对毛泽东提出的学会目的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进行讨论。另外一次就是1921年初在中国的新民学会成员在毛泽东的组织下召开的新年会议,继续蒙达尼会议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新民学会会员大都主张相信布尔什维克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任何一种信仰的确定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像毛主席没有一开始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当时大多是的会员都同意布尔什维克主义,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例如与萧子升的分歧从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一直延续到蒙达尼会议上,在那次会议中经过讨论,大家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但是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与道路上出现了严重的分 歧,蔡和森与萧子升的意见截然不同。在张昆弟的建议下,蒙达尼会议决定把这个问题反馈国内,由国内的会员继续讨论。
这个时候的蔡和森凭着一本法华字典,通过猛看猛印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分别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便第一次明确要在中国成立共产党。
可以说远在法国的蔡和森与留在中国的毛泽东,两人不谋而合,几乎同时确立了并且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在收到蔡和森8月和9月两封关于建党设想的信件后,也先后对于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历史证明呢毛泽东蔡和森的建党思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
那么从这个学会的这三年的历史来看,它从一个学术团体到革命团体,在发展成它的先进分子又组成长沙的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这么一个发展脉络。应该说,学会和包括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贡献是独特的。
而我想新民学会的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远不止于此,从里面孕育和成长的人格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位特别是年轻人学习。今天我们开展讲政治将信念,做政治合格的党员的专题学习,我想也能从新民学会这段历史中收到一点启发,怎样才算是政治合格呢,首先是做到对党的绝对忠诚,我们每位党员在入党那天都在党旗下郑重地宣誓过,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是不是必须向蔡毛学习,一旦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信仰就不再动摇,是不是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政治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呢?
最后我一封书信结束本堂课,是来自新民学会建立早起,毛泽东 和他好朋友的来信。
“今日为仕者,不可观望,不可诡随 应自然磊落,应皎如明月,不可为富贵淫,不可为威武屈,苟图国利民福,虽死无愧于天地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