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精选)

时间:2019-05-14 02:3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精选)》。

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精选)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7〕112号 【发布日期】2007-09-05 【生效日期】2007-09-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信用环境的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07〕11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91号),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提出的“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实现《山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创造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信用山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制假售假、合同欺诈、商标侵权、虚假广告、走私贩私、偷逃骗税、恶意逃废债务、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和失信违约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强化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和约束,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信用制度尚未确定,社会信用服务体系还未形成,社会信用活动未能广泛开展,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尚未形成,信用缺失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突出矛盾。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信用山西”对于优化发展环境、树立新晋商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到“十一五”期末,建成“一个保障(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三大主体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个系统(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信息披露系统、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以政府信用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以个人信用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大宣传,推动信用教育,加快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守信行为,严惩失信行为,树立信用观念。使政府部门公信力、执行力大幅提升;市场主体信用缺失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公民个人信用意识显著增强。全省社会信用状况明显提高,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进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府扶持、启动建设,并主导开展征信工作,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为保障信用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保障技术人员的稳定,保证有维持系统运行的充足资金,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

2.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与分层次推进、重点实施相结合。在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探索建立符合山西实际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化体系。抓紧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技术标准和信用报告标准文本,逐步实现信用建设的专业化、标准化。对信用数据库结构和标准,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标准,以及数据库技术支持软件等实现通用或相互兼容,保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促进资源交换和共享。坚持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

3.坚持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诚信宣传教育与制度化规范并重,通过加强宣传服务,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信用意识。抓好行业信用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健全惩戒机制,规范信用行为,加强信用监管。

三、以三大主体信用为重点,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构成了社会信用体系的三大主体信用。政府信用是先导,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

(一)切实强化政府信用。建设“信用山西”,政府要率先垂范、取信于民。其核心是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服务,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简化环节、规范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行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行政审批中的“权力寻租”现象和变相审批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行为,要严肃查处。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同时办结”,搞好“一站式”服务。同时,要加快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行政公信力。

2.严格依法行政,建设责任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要强化“责任行政”理念,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尽职尽责。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投诉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严肃法纪、政纪,对法律法规和上级机关制定的政策、决定不贯彻、不落实、不兑现、阳奉阴违、软顶硬拖的要严肃查处,确保政令畅通,政策落实,取信于民。

3.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人民群众对政务活动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各部门都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原则和服务承诺,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其他各种途径,面向社会及时发布政府规章、措施和政务信息,增加政务活动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规范的决策机制,保持政策和重大决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增强行政行为的公开性、透明度,增大政府工作的可预期性,进一步树立政府威信,推动整个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

(二)着力提升企业信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失信惩戒和信用自律机制,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市场信用度。

1.通过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将分散在行政执法、司法及银行等各个部门和机构的信用信息归集、整合、披露,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这是实施企业信用监管和开展信用评价的基础条件。

2.积极推进行业信用建设。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偷逃骗税记录;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发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商会、协会的作用,开展信用评价,订立行业信用守则,规范行业行为,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依托“金保”管理系统,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用工备案、工资标准、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费缴纳等信用数据库,以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为重点,将劳动保障事业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的劳动保障信用机制。

3.健全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信用监管机制。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使其“一时失信、终身悔恨,一地失信、社会不容”。

4.引导企业加强信用自律,健全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信守合同、依法纳税、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主动申报信用信息,维护信用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信用度。

(三)逐步建立个人信用。

1.要加强信用道德教育,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德治建设和法治制约,不断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在公民中建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使诚信守约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取向,形成“以诚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2.要从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入手,逐步建立以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使用、披露及个人隐私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起步阶段,选择特许行业从业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国家公职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在校大学生等为特定对象,着重做好从业经历、信贷消费、不良记录等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四、强化措施,部门协同,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大力弘扬信用文化,积极培育信用道德。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城乡居民、在校学生等各个层面的信用道德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弘扬信用文化,培育信用理念。加大“信用山西”建设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信用宣传,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表彰诚信典型,曝光失信案例,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为荣、违约失信为耻的道德风尚。以信用建设为主题,组织举办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分行业、分地区开展信用知识培训、信用知识竞赛等形式的信用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为推进“信用山西”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二)加快信用立法步伐,推进信用法制建设。依法推进“信用山西”建设是依法治国的要求。要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和经验,抓紧建立健全我省信用管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和披露、信用咨询和评价、信用惩戒和激励、征信机构管理等法规和制度。通过建章立规,明确征信服务的基础性信息标准,界定信用信息的公开范围,规范信用管理部门、信用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确定政府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企业及个人提供基本信用信息的义务等,为各种社会信用活动的开展提供法规、制度支持,使我省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有章可循。

(三)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监督管理。各级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要把信用监督管理作为行政监管执法的内容,根据职能分工,研究制定信用监管措施和办法。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社会信用综合管理机制。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制定信用违法处罚办法,依法强化对违约失信当事人的处罚,尤其对严重失信并造成恶劣后果的当事人,要依法从重处罚,并及时披露其失信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付出沉重的失信代价。

(四)建立信用信息系统,整合社会信用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1.加快政府各部门与省人民政府建立的信用信息系统的联网,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以“信用山西”网站为平台,对政府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掌握的各类企业身份信息、业绩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进行归集整合,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为政府监督管理和社会信用信息查询提供服务。

2.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联网,按照资源共建、信息共享的原则,完善省、市两级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和“信用山西”网站数据库。

3.建立信用信息披露系统,以“信用山西”网站为统一的信用信息披露平台,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网络通讯等传媒作用,建立弘扬诚信、惩戒失信机制。

4.建立信用服务系统,培育以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咨询为内容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五)培育规范中介组织,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专业服务的方向培育发展信用调查、咨询、评估、担保等信用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引导中介组织恪守职业道德、完善自律机制,发挥中介作用,维护和促进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监管,实行社会中介机构备案制度,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中介活动,对蓄意合谋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担保证明的中介机构,要依法严惩。建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促进我省信用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保障。

1.政策保障。为了保证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部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方案,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推广并带头使用信用产品。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日常监督、资质管理、评级评优等方面逐步对信用报告的使用做出必要的规定。金融和商业机构在与企业或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业务时,要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当事人的信用报告或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在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合作等商业活动中,提倡企业和个人主动提供信用报告,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人才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要逐步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必备手续之一。民政等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信用行业协会的组建。

2.资金保障。各地各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需由政府承担的支出,由各级“信用山西”建设领导组办公室提出需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保证投入到位。

3.技术保障。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七)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其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信用山西”建设领导组,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负责组织实施“信用山西”建设领导组日常工作及事项。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协作配合,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职责是: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清理、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政务透明度。利用政府网站以及其他多种途径,面向社会,及时发布政府规章、措施和政务信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疏通基层群众对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渠道,健全社会监督网络。

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围绕规范信用秩序,惩治失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研究并协助拟定归集、披露各类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草案。

经委、商务管理部门。推动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指导,引导企业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强化信用自律。开展信用担保调研和政策拟订工作,推进企业信用担保建设。

教育部门和学校。把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作为教学内容,研究制订信用道德教育计划并抓好实施。

公安部门。开展“以案释法”的宣传活动,建立以情报信息为先导的经济犯罪预警机制,搞好经济犯罪嫌疑单位和个人的情报资料档案建设。

民政部门。建立民间组织和社会救助对象的信用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搞好法制宣传,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舆论氛围。

财政部门。建立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完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搞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信用管理。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费保障。

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备案,工资管理制度,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等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促进规范劳动用工、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费的正常缴纳、使用。

建设部门。完善“建筑企业和建筑材料质量征信系统”,建立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和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

宣传、文化部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强诚实守信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新闻出版、文艺、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开展社会诚信宣传。

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建立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制度。

税务部门。依托“金税”管理系统,建立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等纳税信用记录,完善纳税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办法。开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税收宣传活动,促进诚信纳税。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税务稽查,重点打击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开“假票”、做“假账”、搞“假申报”行为。搞好税务师事务所信用管理。

工商部门。完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济户口”管理,健全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并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建立健全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组织企业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实施商标战略,开展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争创活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消费者满意一条街”活动。对征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质监部门。依托“金质”管理系统,运用质量监督、检验、认证等各项行政监管和执法手段,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建立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按照企业产品质量信誉等级实施分类监管,提高企业和产品质量诚信度。构建产品质量预警机制,开展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整治及打假治劣工作。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推进企业质量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

环保部门。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

统计部门。加强信用统计建设,组织开展统计诚信活动,加大统计数据质量的保障和监管力度。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打击药品、医疗器械制假售假行为,创造公平有序、健康和谐的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组织相关部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安监部门。建立安全生产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查处重特大事故并向社会披露事故信息。

物价部门。核定社会信用信息有偿服务收费标准,加强价格监督,促进企业价格诚信。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完善专利执法数据库,加强信用分类管理,促进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相关业务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出口商品预警机制,对工业品出口生产企业全面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建立标准、计量、产品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出口商品企业的质量信用体系。

海关。依据《海关总署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办法》,制定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的内容和标准。

银行业监管部门。建立完善企业、个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贷款企业和融资担保机构资信等级评估和联网查询在内的信贷征信系统。加大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工作力度,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加强金融同业协作,联手惩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强化对企业改制工作中金融债务处理的监督。建立省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制度。

证券期货、保险监管部门。进一步健全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的信用管理系统,要推动建立证券企业、期货企业、上市企业和保险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

审计部门。建立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政收支以及财政收支的法律、法规、规章的信息数据库。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信用度。

地方各级政府、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有关部门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支持,搞好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为工作实绩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的地区和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七年九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的意见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诚信淄博”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逐步完善,征信信息在金融信贷服务、财政转移支付、经济合同订立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类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普遍增强,社会信用环境持续优化。

同时也要看到,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度低、信用激励和约束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非法集资等时有发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

以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为依托,坚持政府引导和行业监管并重,突出数据采集和信息应用,推进信用信息共享,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打造“诚信淄博”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体系。市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及时做好新设金融机构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征信系统接入工作,实现征信系统全覆盖。各金融机构要切实保证上报信贷征信信息的数据质量,实现数据上报率、入库率达到100%,准确、全面、及时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加强与人民银行的合作,开通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功能,完善接口程序和报送渠道,将全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信息等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信贷征信信息的全面采集入库。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数据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中小企业配合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市环保、国税、地税、工商、质监等部门和单位要确定分管负责人和联络员,主动提供所掌握的中小企业信息,确保每年新设中小企业信息全部入库,逐步实现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全面入库和及时更新,依法向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中小企业信息查询服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对中小企业进

行信用评级,评级结果及时加载到中小企业基础信息库,为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和企业间经济交往提供参考。扎实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活动,选择部分中小企业重点给予政策辅导、信用培植和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征信+信贷”的支持模式,今后3年,每年在创新成长型、环保低碳型中小企业中选择30—50家进行试点。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农户信用档案系统为基础和平台,整合农村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健全农村融资服务体系,促进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支持“三农”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推进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农户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力争3年内使全市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达到50%。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活动。三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评价,金融机构根据信用评价做好信贷支持和金融延伸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

(四)强化社会信用中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如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加快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步伐,推出一批有实力、守信誉的企业群体;继续推进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工作,推动担保公司增强信用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政府各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同时强化监管责任,严格监督中介机构合法开展业务,促使信用中介服务业规范运作、适度竞争、限制垄断、优化服务,切实提高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五)建立信息共享和激励惩戒机制。依托企业、个人两大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一是完善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征信管理牵头部门联系,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筹职能范围内的行政执法信息,并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为唯一定位标识,收集、整合信用信息资源,纳入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二是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要在信贷授信、工商年检、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要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对企业、个人的恶意失信行为,依法予以公开,金融机构联合给予信贷制裁,各职能部门依法追究其违法违规责任。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着力引导和推进信用报告、评级报告在全社会的应用。各级、各部门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行政审批、土地交易、产权交易、日常监督、资质认定、人才聘用、干部管理,以及检验、评估、评优等工作中,对信用报告、评级报告的使用作出明确规定。积极倡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社会交往中使用信用产品,主动提供信用报告或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四是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与披露各个环节,妥善处理好信息披露与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切实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主要职责是,在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促进征信市场发展,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宣传普及信用知识,推广应用信用信息产品,协调建立部门联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就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进行协调沟通。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科室的负责同志担任。

附件:

1.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名单

2.淄博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六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入开展矛

【发布单位】80402

【发布文号】晋办发[2001]8号 【发布日期】2001-02-07 【生效日期】2001-0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晋办发[2001]8号)

各市(地)、县委,各市(地)、县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实施。

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二月七日

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

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体性事件的首要环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2000年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的社会政治稳定。实践证明,只有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牢牢掌握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17号)精神,在全省进一步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齐抓共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经常研究排查出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本地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分管政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同志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责任人,要积极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落实责任,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其他领导同志要按照维护稳定分工负责的要求,抓好分管部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综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组织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省里依托省综治办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各市(地)、县综治办也要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乡镇、街道办事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由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任主任,公安、司法行政、法庭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职责;协调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检查、督促、指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落实;收集、整理、上报有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信息、资料和进展情况。

二、二、进一步加大排查各种矛盾纠纷的力度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各种矛盾纠纷的信息,认真分析研究,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县级以上单位每个月一次,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地方、单位要根据需要随时召开。根据排查出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本着“分级负责、归口处置”的原则,按照中办发[2000]17号文件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部门分工,将处置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提出处置期限。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处置难度大,有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提交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组研究,提出具体的处置意见,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组,及时进驻矛盾纠纷发生地调查处理。每次协调会议必须形成会议纪要,并将分解情况和所明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处置的期限等,以督办卡的形式交有关部门办理。督办卡一式4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留存1份,用于跟踪督办,其余分别送交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接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在规定期限内,认真妥善地处置化解本地、本单位的矛盾纠纷。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认真开展工作的,要向同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写出书面说明。

三、三、实行定期报告和情况通报制度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将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情况,定期报告同级党委、政府和上一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本级解决不了的,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报告上级党委及综治委,由上级党委、综治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要随时上报。经过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实行“零报告”制度。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对本地、本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每月总结一次,报告上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对本地发生的造成一定影响或越级赴市(地)以上群体上访的事件,要写出专题报告。同时,要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月报表制度。由省综治委统一印制《全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月报表》,各市(地)矛盾纠纷排查办公室逐月将本地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及各县(市、区)的情况汇总填写后,于下月的15日前报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每月要对本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通报。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分类指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领导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处置得力,辖区内社会稳定的地方要通报表扬;对领导不重视,推诿扯皮,把本部门、本单位的矛盾推向社会,把应该本级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单位要通报批评,直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四、加强对矛盾纠纷查调处工作的督促检查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加强对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及时排查、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实行重大矛盾纠纷挂牌督办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同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对有可能在当地、全省造成影响的重大矛盾纠纷,省、市(地)综治委要挂牌督办,直至解决。二是要组建督导队伍,定期深入基层现场督办。各市(地)、县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督导组,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督促指导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帮助各单位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三是要及时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及时听取责任单位、责任人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展情况的汇报,帮助各单位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四是对因排查处置工作措施不力,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的单位,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通过督办卡的形式,督促该单位限期解决。对解决不力,再次发生上访的,同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责成该单位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三次发生重复上访的,该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排查调处工作的领导要到上一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说明情况。

五、五、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畴,列入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内容,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和考核。上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对下级上报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纪要和上报的材料,要建立档案,作为考核的依据,必要时进行实地考核。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激励制约机制,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与责任人的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紧密挂钩。对工作得力、成绩显著的,要写出专门报告,在报送党政主要领导的同时,送交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依据。对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不力或隐瞒情况,酿成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行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否决该单位当年评选先进及主要领导晋职、晋级的资格。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中央综治委、中纪委、中组部、人事部、监察部《关于对发生影响稳定重大事件的地方领导实行责任查究的通知》精神,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给予严肃处理。

各市(地)、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意见,迅速开展工作。

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二00一年二月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二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二

摘要: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现提出意见。

四、切实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主要职责是,在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促进征信市场发展,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宣传普及信用知识,推广应用信用信息产品,协调建立部门联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就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进行协调沟通。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科室的负责同志担任。

附件:

1.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名单

2.淄博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1:

淄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名单

总召集人:唐福泉(副市长)召集人:李跃刚(市长助理)胡希德(市金融办主任)张光森(市人民银行行长)成员:张学武(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于明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周立华(市公安局副局长)成锡钶(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昌晖(市财政局副局长)朱拥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董云波(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副书记)刘建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连波(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大力(市商务局副局长)谢锡锋(市环保局副局长)王立民(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马春安(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巩庆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邵世文(市金融办副主任)范立玉(市中小企业局副调研员)王鲁建(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杨林(市国税局副局长)潘荣文(市地税局副局长)栾召金(市工商局副局长)张同秀(市质监局副局长)

王宏(淄博海关副关长)肖荣银(淄博检验检疫局纪检组长)刘洁(市人民银行副行长)杨鲁燕(淄博银监分局副调研员)祝亚非(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张光森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淄博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市人民银行: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监管对象的行政许可和处罚等信息的共享。

市中级人民法院: 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民事诉讼判决和执行等信息的共享。

市发展改革委: 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公安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民政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等的共享。

市财政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险参保信息、企业是否拖欠工资信息、企业发生劳资纠纷被举报投诉信息等的共享。

市国土资源局: 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土地登记抵押信息、矿产资源管理、国土资源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住房登记和抵押信息、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行政许可和处罚等信息的共享。

市农业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商务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环保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环境违法处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行政执法监管信息的共享。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食品、药品企业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的共享。

市信息产业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和贷款信息的共享。

市中小企业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国税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欠税信息、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个人欠税信息、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行政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地税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欠税信息、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个人欠税信息、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行政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工商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信息及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市质监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相关行政许可和处罚等执法信息、对获证组织开展行政监管的信息、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的共享。

淄博海关: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欠缴进出口税款信息及相关行政执法信息的共享。

淄博检验检疫局: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的共享。

市保险行业协会:完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重点实现企业及个人相关行政监管执法信息的共享。

第五篇:2005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

晋发[2005]18号2005-06-06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全省整体经济实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指导原则。一是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准确定位,重点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商贸旅游等多。二是市场导向的原则。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制度、机制和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是改革开放的原则。立足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简政放权,激活县域经济内在活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资源和资本在更大范围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城乡统筹的原则。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发挥县城和建制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五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生态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六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强县(市)率先发展的带动作用,重视和推动中等县(市)和欠发达县(市)努力赶超。

3、发展目标。不断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10年,力争全省有3个以上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5个以上县(市)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元;10个以上县(市)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二、发展重点

4、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把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纳入全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纳入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建立城乡一体、相互推动的体制和机制。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引深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拓农业增产增效增收的空间。鼓励工商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开发,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和畜产品加工业。全面落实国家、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增加对列入“百龙”调产项目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省有关部门要优先推荐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上市融资。

5、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重要发展的七大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针对我省多数县(市)属于资源型经济的特点,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农畜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及与其相配套的工业企业和产业集群。要注重资源节约和利用,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逐步淘汰现有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支持开发和推广资源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改造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依托园区办工业,创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省有关部门安排科技研发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等,要重点向县域经济倾斜。

6、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好县城和有发展潜力的建制镇。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小城镇和支柱产业。加强小城镇的管理和环境治理,实现小城镇的清洁、文明、安全、有序。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小城镇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促进非农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7、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各县(市)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坚持特色产业多元化和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每个县(市)都要确立主导产业,尤其是生态、农业、商贸、旅游基础较好的县(市),更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要集中生产要素,加大投入,尽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把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和县乡财源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主导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8、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晋发[2004]15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允许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重组。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监管和指导,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进一步激发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创业的热情,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9、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及其他性质的户口类别,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居民户口。取消“农转非”指标控制,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稳定收入的,可以在当地办理落户手续,并依法享受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选择有条件的市、县(市)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今年先选择一市、其余市各选择一个县(市)进行户籍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具体办法由省公安厅制定。

10、依法合理利用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建设用地流转和置换。全省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剩余部分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贫困县中安排专门的移民搬迁用地计划。省级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其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在当地难以实现占补平衡的,由当地县(市)政府提请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异地调剂。鼓励企业增加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鼓励县(市)政府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的前提下,可将通过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折抵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11、实行财政鼓励政策。省财政继续对县级财政实行增收奖励,鼓励县级财政多收多得。同时,对消化赤字、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县给予奖励,对农林牧生态县、旅游特色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对全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试点。以2004年为基期,2005—2008年间,35个县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税”地方收入每年比上年新增部分的省、市分成全部留县,以增强其财政实力。省、市和有条件的县(市)财政都要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省政府每年从财政扶贫配套资金中划出1000万元,专项用于贫困县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

12、加强金融支持。适度提高县级银行贷款规模,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支持县域经济和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倾斜,增强其资金实力。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资金流向引导,县(市)及其以下金融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的绝大部分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履行好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职能的基础上,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国家开发银行要充分发挥其资金优势,努力与县(市)政府建立“政银合作”关系,对县(市)进行信用评级,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力争到2007年,开发银行的融资服务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并逐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真正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省要力争组建3个“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组建50个统一法人的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农民、民营企业入股农村信用社,用好利率浮动政策,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增强融资能力。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省、市有关部门要帮助和支持各县(市)建立和发展担保业,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省、市各类担保机构都要积极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以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矛盾。

1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营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创新招商形式,加强项目的开发和储备,强化服务,优化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多渠道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招商。同时,通过扩大产品出口、境外办企业、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途径,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

1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加快县域电网改造,提高县域电网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用电需求。加大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县乡公路等级,两年内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建制村基本通公路。同时,强化县、乡、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提升农村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培育多元投资主体。省、市两级政府要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倾斜。

15、强化对社会发展的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与县(市)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市)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动员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帮助县(市)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采取省、市与县(市)对口支援的办法,凡新进入省、市两级学校、医院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取得执业资格后,应到县(市)或乡镇学校、医院(卫生院)进行基层工作锻炼。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等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智力支撑体系。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抓好“普九”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择业能力。“十一五”期间,省、市、县(市)要制定培训计划,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加培训学习者给予适当补贴(培训费),使其初步掌握1—2种职业技能。

16、扩大县级调控经济的权限。在国家、省产业政策和行业及地区发展规划指导下,落实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按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的规定执行。凡属备

案项目,按属地原则实行备案。全省选择25个综合实力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扩权试点。凡属省审批或核准的项目,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办理,同时抄报所在市。在各类资金上有关部门要对扩权县(市)给予重点倾斜。扩权县(市)在规定的机构编制总数范围内,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调整、设置县级行政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对全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市有关部门要在资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并适当降低其重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比例。允许县(市)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切实加强领导

17、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要把发展县域经济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政府成立县域经济工作领导组,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指导各县(市)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协调、督促及考核评比工作。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县域经济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组织领导。

18、加强县(市)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切实加强县(市)领导班子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注意把那些政治过硬、熟悉基层工作、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具备较强领导经济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县级领导岗位上,配强县(市)领导班子。特别注重选配好县(市)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并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加强对县(市)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发展县域经济实绩的考察、考核,引导和激励他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大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不断提高其执政水平和领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19、形成全社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基层的思想,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减少文件和会议,保证县(市)主要领导集中精力抓发展。今后,省、市各部门下发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重大的规范性文件,应事先征求县(市)的意见。对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县级机构的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上级主管部门党委(党组)和所在地党委要相互沟通、密切配合,选好配强领导班子。

20、完善县域经济奖励考核机制。建立我省县域经济综合监测评价体系,从2005年起,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实行监测考评,由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监测考评结果每年排队公布。对发展县域经济成绩突出的县(市),省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

下载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信用山西”建设努力创造诚信守约(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