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
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7〕3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国函〔2006〕52号,以下简称《试点意见》),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煤炭市场的控制力,有序推进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工作,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煤炭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大型煤炭集团公司集聚,全面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与地方煤矿的横向和纵向联合重组,培育和发展大集团大公司。集团化重组要与资源整合紧密结合,通过重组整合、产能置换、关小建大,发展一批安全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全面提高全省煤炭产业水平、产业集中度和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大集团公司的规模控制力、核心竞争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省整合重组形成2-3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公司,3-5个5000万吨级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省煤炭运销总公司等6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0至500亿元;平朔煤炭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太原煤气化公司、兰花集团等4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一)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在晋北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区域的规划矿区内,重点培育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对三市范围内的合法煤矿进行重组,对三市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要大力发展大型坑口电站和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站,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由动力煤基地向煤电基地的转变,形
成一个煤炭产销量达到1.5亿吨的特大型煤炭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电企业集团公司。
(二)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在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区域的规划矿区内,重点培育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对上述区域内的合法煤矿进行重组,对上述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以煤焦化、煤层气和煤电等产业多元发展为重点,延伸煤焦产业链,建成煤炭产量在1亿吨以上的炼焦煤和焦化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焦企业集团。
(三)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阳泉、晋中东四县(昔阳、和顺、寿阳、左权)区域的规划矿区内,重点培育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对上述区域范围内的合法煤矿进行重组,对上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建成5000万吨以上的无烟煤生产公司,并发展以电、铝和煤化工为主的非煤产业。
(四)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治市区域的规划矿区内,重点培育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对长治市辖区内的合法煤矿进行重组,对长治市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建成5000万吨以上的能源和化工集团公司。
(五)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晋城市区域的规划矿区内,重点培育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对晋城市辖区内的合法煤矿进行重组,对晋城市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煤层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充沛以及化工用无烟煤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等延伸产业,建成5000万吨以上的无烟煤和煤化工集团公司。
(六)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平朔公司。中煤集团平朔公司在现有煤炭生产能力3550万吨/年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对矿区内现有小煤矿进行收购兼并、整合重组,复采弃采资源、统一规划,建设东露天矿、安太堡一号井工矿300万吨/年、二号井工矿600万吨/年和井东矿等逐步形成6000万吨/年规模。
(七)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与市、县地方煤矿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在市场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参股其他小煤矿等方式建立煤源基地,做实做强,逐步发展成为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大型地方煤炭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煤炭销量稳定在1.5亿吨左右。
(八)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在发展现有煤矿的基础上,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其他小煤矿联合重组,继续扩大出口煤基地建设。同时,加快山西各重点煤矿集团公司现由中煤、神华、五矿等代理的出口煤业务向本企业转移,积极开拓国际煤炭市场,实施出口煤基地建设和代理煤焦出口并举的发展战略,做实做强我省煤炭出口贸易,煤炭出口贸易量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
三、重组形式
以国家批准的山西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为单元,根据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以资源和产权为纽带,按照地域、煤种、市场分布、运力流向等进行科学规划,通过横向、纵向、战略合作等形式进行整合重组。
(一)横向重组:集团重组和资源整合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重点在规划矿区内、也可跨出规划矿区与其他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整合重组,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增强大型集团公司对煤炭市场的控制力,并利用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在技术、资金、人才和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地方中小煤矿安全保障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环境综合治理等问题。
(二)纵向联合: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投资控股、兼并联合,实现产业延伸和企业扩张,尤其是与煤炭有关的电力、冶金、煤机、铁路等领域的企业,以及煤炭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煤化工、煤制油、煤层气开采利用等企业加强合作,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三)战略合作: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要通过将国有产权及资源进行市场化评估,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进规模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步伐。实现向煤电、冶金、煤化工延伸的综合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山西煤炭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备条件的要在境内外上市,实现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已上市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要在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增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各大型煤炭集团公司要抓住当前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国有企业产权流动重组的工作力度,加快大集团的发展。
(四)区域重组:有条件的市、县,地方国有、集体和民营煤矿在区域内可以几个和多个骨干煤矿为核心,与所在区域内不同所有制煤矿,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重组整合,关小建大,构建产权多元的区域性集团公司。
四、措施要求
(一)加强矿区资源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的原则,三大基地内的小煤矿要按照国家批复的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进行分期分批分类推进:
1.对在大型煤炭企业所在规划矿区内的30万吨/年以上、炼焦用煤、优质无烟煤(煤种为焦煤、1/3焦煤、肥煤、无烟煤等)可采储量在800万吨以上、其它煤种(煤种为烟煤、气煤、长焰煤等)可采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或通过资源整合改造后可以达到30万吨/年以上的合法煤矿,应以资产或资源为纽带进行整合重组,成为大型煤炭集团的控股企业。
2.对资源量少,单井规模小于30万吨/年、炼焦用煤、优质无烟煤(煤种为焦煤、1/3焦煤、肥煤、无烟煤等)可采储量在800万吨以下、其它煤种(煤
种为烟煤、气煤、长焰煤等)可采储量在1000万吨以下、不能进行资源整合改造而单独保留的矿井,不增层、不扩界,采完后自然退出。
3.对影响国有大矿安全和属于国家规定的“16种类型”关闭的矿井,由所在地政府实施关闭,其所剩资源量较大、适宜规模开采的,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收购整合。
4.有条件的市县也可以骨干煤矿为龙头,联合所在区域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以资产或资源为联结纽带,整合区域内的中小合法煤矿,构建产权多元的区域性煤炭企业集团。组建运行后,再与大集团进行联合重组,以提高产销集中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5.对目前整合重组有困难的合法煤矿可按照《省煤炭工业局推进我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托管地方煤矿的指导意见》(晋煤经发〔2007〕10号)的要求签订托管协议,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托管,实行专业化管理,也可通过先委托煤炭大集团公司进行安全生产管理,逐步以资源和产权为纽带进行整合重组。
(二)明晰产权关系,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1.在整合重组中,要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企业。
2.所有规划矿区内的合法煤矿,必须全额缴纳采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未缴或未缴清的,可由规划区域内国有煤炭大集团优先缴纳,然后对煤矿进行整合重组。应缴采矿权价款最多可分十年缴纳。省、市、县分成部分的采矿权价款可折股授权国有煤炭大集团经营,省、市、县政府依法按股收取资本收益。应交国家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规划矿区内已全额缴纳采矿权价款的市县营煤矿,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资参股进入煤炭大集团公司,形成煤炭大集团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4.规划矿区内已全额缴纳采矿权价款的非国有中小煤矿,可以协商转让给大集团公司,或对其资源/储量和资产进行评估后,折股进入煤炭大集团公司,组建为煤炭大集团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5.中小煤矿的转让、出卖,应优先考虑我省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应严格监管资源的转让价格和采矿权人的变更,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制定。
(三)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
1.对重组进入煤炭大集团公司的企业,要在企业所在地设立子公司。
2.坚持税费上缴渠道和各方既得利益不变的原则。重组后煤炭企业的税收上缴办法、各种基金收取,仍保持重组前的格局不变;对乡、村两级原有的集体利益也应予以保证。
3.原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各类资金,可以转为国有股份,由各级政府授权相应的部门或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集团持有。
4.中央和省国有重点煤矿所在的市县政府,也要参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分配,分配办法及比例按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5.市县乡在国家和我省政策以外的费用,由整合重组的双方协商确定。
(四)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在全省形成有利于整合重组的舆论氛围;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整合重组期间超能力超强度生产,确保安全。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指导、企业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整合重组。省人民政府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经委、省煤炭局、省国资委、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参加的整合重组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煤炭局。领导组办公室要做好牵头组织协调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重组工作顺利进行。各市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和协调机构。
(五)制订方案,积极推进。全省各市县和各大煤炭集团公司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的要求,积极主动进行双向沟通,研究制订企业整合重组和资源成片整合方案,报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领导组核准后实施,要先易后难、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合重组。
五、创优环境,支持大集团重组
(一)对重组进入煤炭大集团公司的地方中小煤矿,优先安排矿井改扩建,依法及时换发相关证照。
(二)对煤炭大集团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被全面托管的地方煤炭企业,存量的铁路外运计划按前三年的平均数调整到大集团公司,由大集团公司负责销售,在大集团公司内计划单列;未整合重组到大集团或未被托管的企业,其销售仍维持原渠道不变。
(三)对煤炭大集团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被全面托管的地方煤炭企业,由煤炭大集团公司进行安全监管,安全考核指标在大集团公司单列,同时接受属地政府的安全监察监管。
(四)对煤炭大集团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被全面托管的地方煤炭企业的煤矿,火工品的供应按国有重点煤矿的批供标准和渠道进行。
(五)对国家规定的“16种类型”关闭矿井,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关闭力度,防止借整合重组名义逃避关闭。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1〕54号)
中国 山西门户网站发布日期:2011年08月05日
【字体:大 中 小】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1〕5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全省“双百”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围绕近百个县城(指85个县城及11个县级市)和100个重点镇,建设特色宜居城镇(以下简称“双百”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现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型跨越,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加快大县城建设,开展百镇建设工程,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农村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把100个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
(二)工作目标。围绕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战略布局,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
度,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
在各县、市人民政府推荐的基础上,省人民政府确定100个镇作为重点镇,每年从中选取20个左右重点镇作为示范,集中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按照市政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科学规范、经济适用的市政公用设施,用5年时间把全省100个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人口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镇,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
二、重点任务
(一)加大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
深化完善县域城镇(村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开展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建设试点。围绕“大县城”建设,加快制订县城“十二五”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2011年要全面完成“十二五”建设规划编制和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备案工作。积极开展城市设计,指导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综合整治,提升景观风貌设计水平,塑造城镇特色和品位。
纳入“百镇建设工程”的重点镇,要在深化完善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百镇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因地制宜,抓紧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要把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创建特色宜居示范城镇的依据和考核内容,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和计划,重点突出“五建设两整治”,即通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中心街市、居住社区等五项建设,镇区景观风貌和环境卫生两项整治,引导周边农村人口向重点镇集聚。重点镇政府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规划管理人员,有条件的镇要建立规划师把关制度,及时指导重点地段、重点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保障规划实施,体现地域特色。2011年8月底前,完成今年确定的21个示范镇(名单附后)近期建设规划。
(二)加快“大县城”建设
1.以县为单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各县要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域为单元、县城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做强做大县城,通过大县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综合整治。具有发展潜力的县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区,综合考虑新区的区位、资源、交通、环境、生态等因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县城新区,把新区打造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提升县城的聚焦力和凝聚力。围绕扩容提质大行动搞好县城旧区综合整治,以“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对其旧区进行综合整治,整饰建筑外观、整治广告牌匾、清理乱搭乱建;对县城主干道、广场、主要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重点塑造,形成亮点。
3.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县城燃气、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水等设施建设,实现“三个县县有”和“四个达标”的目标,即
县县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集中供热和生态文化公园,城镇燃气、供水、污水处理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达到国家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县城整体功能,使县城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十二五”末,建成区人口规模10万人以上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的县城达到40个;绝大部分县城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三)开展百镇建设
1.实施五项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按照市政标准新建或改造镇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完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市政设施向周边村庄延伸,统筹镇村发展。实现镇区道路全部硬化,配套建设排水管渠、路灯和交通标志等。建设标准自来水厂,建立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天然气、煤层气等气源,加强供气管网建设,提高燃气普及率。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农贸市场、商业服务等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乡村的能力,提升小城镇功能。三是公园绿地建设。做好环镇绿化带建设,有效隔离工业区和生活区,减少工业污染;结合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形成镇区小游园,营造良好公共活动空间;做好庭院绿化,实现驻地企业、机关单位、居民小区、居民小院全部绿化。鼓励种植乡土树种,降低维护成本,见缝插绿,体现生态化。四是中心街市建设。通过改造现有商业街市,或在新区结合居民小区建设新的街市,打造适合小城镇小尺度的商业步行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服务周边人群。五是居住社区建设。结合扶贫移民搬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镇村居民点布局,鼓励分散居住的居民以其宅基地置换镇区集中的居住用地,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新建居民小区的规划布局、建筑立面、屋顶、色彩等应体现小城镇地域特色,并按城市居住小区标准配建绿地、建筑小品等,创建一批宜居社区。
2.开展两项整治,塑造特色小城镇。一是景观风貌整治。研究提炼能反映当地建筑风格的建筑符号,对重点街道或中心街市的建筑外立面进行综合整治;对商业橱窗、门面牌匾、广告灯箱等户外设施进行规范,做到统一协调;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或附属物,清理占道经营;塑造富有特色的城镇小品,形成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和观赏性的城镇人文景观,丰富城镇内涵;对乡镇企业的围墙、大门进行美化改造,体现企业文化,展现现代企业形象。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洁大行动,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设置足量的垃圾箱和清运设施,建立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规划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规范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驶及行人的交通行为。通过采取全面整治、分片区整治、重点地段整治等多种推进方式,塑造体现乡土特色、和谐统一的小城镇整体形象。“十二五”末,建成区人口规模5-10万人的重点镇发展到5个,3-5万人的重点镇发展到11 个,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里将制定“双百”建设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对各市进行考核评价。各市人民政府也要将“双百”建设纳入对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县(市、区)及镇人民政府要制订“双百”建设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形成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抓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对省人民政府每年确定的20个左右示范重点镇,补助每镇2000万元,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分担,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涉及小城镇发展的示范选择、政策试点和资金支持应当优先安排于重点镇。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及其他专项补助资金要向重点镇倾斜,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资金和项目对重点镇优先予以安排。地方各级政府要逐年加大小城镇规划编制资金投入。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加强重点镇镇级财政建设;新增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及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的支出外,主要用于重点镇发展。搞好发达乡镇体制改革试点,对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
(三)强化培训学习。加强县城和重点镇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规划建设管理业务培训,在2010年组织城镇化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加强小城镇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总结经验。各县要抓紧制订“双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建设重点。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要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附件:2011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名单附件
附件
2011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名单
(21个)
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
太原市古交市马兰镇
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
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
阳泉市盂县南娄镇
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
长治市长治县苏店镇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
朔州市怀仁县金沙滩镇
朔州市平鲁区凤凰城镇
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
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
运城市闻喜县东镇
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
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
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
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
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
吕梁市孝义市梧桐镇
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
主题词:城乡建设 城镇
方案 通知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模版)
晋政发[2009]18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现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五月八日
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煤炭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总体要求的部署,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十二五”全省煤炭产业振兴发展奠定基础,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到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矿井2598座,其中生产矿井1804座,建设改造矿井794座。煤炭生产能力9.4亿吨,其中生产矿井6.13亿吨,建设改造矿井3.27亿吨。煤炭产量(统计口径)6.56亿吨,煤炭出省5.33亿吨,煤炭出口2068万吨。全省煤炭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89.7亿元,实现利税883.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5.1%、39.6%和64.8%。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66亿元。我省煤炭产业在积极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全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低。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80%以上,矿井平均单井规模仅36万吨。二是产业技术水平低。2008年仅有307座煤矿实现了综采,占煤矿总数的11.9%,约有40%的煤炭产能仍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煤炭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三是综合竞争力不强。四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五是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六是“四矿”(矿城、矿业、矿山、矿工)问题突出。煤炭城市转型步伐慢,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严重;矿山企业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任务艰巨;煤炭企业社会包袱重,矿工收入水平低。七是煤炭及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煤炭的加工转化和相关产业,特别是煤化工、煤机制造、煤炭物流等产业的发展与煤炭大省地位极不相符。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省煤炭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需求萎缩、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煤炭产业形势严峻。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快,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同时,煤炭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也为全省提供了一个调整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科学规划,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采取措施,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煤炭产业平稳运行、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抓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稳步推进大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水平,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二)发展目标
1.煤炭生产能力保持合理水平。到2010年,煤炭生产能力9亿吨/年。到2015年生产能力96亿吨/年。
2.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煤炭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左右,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
3.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
4.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到2011年,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0%。到2015年,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5.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到2011年,大型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以上,矿井水复用率达到80%以上,达标排放率为100%。到2015年,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矿井水复用率达到90%以上。
6.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1年,矿井采区回采率达到《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0%;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70%,煤层气(瓦斯)抽采量达到7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0%。到2015年,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5%,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煤层气(瓦斯)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70%。
7.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煤炭开采、煤机装备和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进展。到2015年,煤炭开采、煤机装备和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煤炭液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地下气化进入工业性试验。
8.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到2011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基本好转,遏制和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人以下。到201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煤炭职工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省兼并重组规划确定的矿井控制指标,加大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力度。各市人民政府作为兼并重组的责任主体,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科学组织,采取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地区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任务。省内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兼并重组工作。省、市有关部门要建立“一站式”服务机构,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推进兼并重组工作。
(二)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 根据国家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积极培育大同煤矿、山西焦煤、平朔煤业、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煤业、山西煤销等企业成为亿吨级和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国有重点煤矿要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地方煤矿及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在薄煤层矿井推广使用刨煤机或连续采煤机,在急倾斜煤层矿井推行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推广连续牵引车和无轨胶轮辅助运输,努力提升井下运输水平,实现煤炭运输连续化。
(四)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树立“安全就是政绩”的执政观,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全面开展安全整治,强化现场管理,突出抓好矿井瓦斯治理、防治水、综合防尘等重点环节、重点系统、重点部位的管理,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要落实好两个主体责任,切实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 要树立“大煤炭”观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进程。鼓励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加大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实现矿区清洁生产。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煤炭企业转型,重点培育我省煤机制造及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发展。
(六)认真解决“四矿”问题,实现矿区协调发展 加大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改变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问题,努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正确处理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
(七)加快煤层气开发,推进产业化进程 以勘探程度高、资源条件好的沁南、寿阳、吉县-大宁、柳林、临县区块为重点,开展地面煤层气抽采和利用。依托煤矿生产区、建井区和规划区,争取实现采煤采气一体化,实现地面先抽后采。加快现有生产矿井井下瓦斯抽采和利用力度,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重点扶持省内沿高速公路网的煤层气输气管网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建设晋城-济源、晋城-邯郸、寿阳-石家庄等跨省管线,开辟省外市场。
(八)加快运输通道建设,确保煤炭运输畅通按照三大煤炭基地规划布局,重点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煤炭集运系统。重点推进山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的建设,加快大秦线、邯长复线、侯月线等扩能改造。同时,加快地方铁路建设,形成“一环、二纵、五横”的格局。围绕煤炭主产区分布和煤炭流向,建设公路运煤通道和矿区公路。
(九)整合物流资源,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建立与世界煤炭贸易接轨的现代化信息交易平台,积极探索和筹划煤炭期货交易。加快山西能源工业国际分销物流港建设,带动物流产业发展。进一步办好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发展会展经济,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
(十)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壮大煤炭科技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煤矿队组干部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规范井下员工培训管理。加快建设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资源开发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合理配置煤炭资源,重点支持大型煤炭企业接替矿井建设。严格矿业权审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未经国家批准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原则上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要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矿井建设等方面管理,规范煤炭开发秩序。研究提出资源税、基金征收与煤炭资源回收率挂钩的标准,提高资源回收率的挂钩权重。
(二)严格煤炭行业准入门槛 在国家煤炭规划矿区整装煤田,新建矿井规模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兼并重组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严格控制煤矿下井人数,“一井一面”矿井每班采掘工人必须控制在50人以内。新开办煤矿的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晋陕蒙一类产煤地区的准入标准(甲级标准: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1000万吨/年,所属煤矿至少有一个规模不低于180万吨/年;乙级标准: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所属煤矿至少有一个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
(三)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煤炭产业的支持力度,省、市、县三级政府都要从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根据煤炭价格走势和企业承受能力等因素,对煤炭可持续基金征收标准适时做出调整。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支持我省大型煤炭基地骨干矿井地质勘探、安全改造和产业升级改造项目。
(四)扩大煤炭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和扩大煤炭企业通过债券、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加快能源产业基金运作步伐,尽快开展资金募集、项目遴选,加大对煤炭产业的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参股煤炭项目开发和建设,促进煤炭产业投资多元化。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等多渠道资金,支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输配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加快推进国有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工作,尽快将企业办市政、社区、医疗、消防等机构剥离出去,所需经费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由省、市财政给予解决。对于煤炭企业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企业转产转型发展等,在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使用上给予倾斜。
(六)理顺煤层气开发管理体制 坚持按照采煤采气一体化、先抽后采的原则,尽快理顺国家重点煤炭规划区内煤层气矿权设置关系,由我省大型煤炭集团统一开发,实行“先抽后采”,实现采煤与采气、矿权与气权一体化。
(七)严格煤矿职工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煤炭行业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水平,加强考核和管理,切实做到持证上岗,凡未经正规培训的员工一律不得下井。
(八)建立科技进步创新体系鼓励煤炭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展煤层气抽采利用、煤化工、煤机制造等具有高技术、集成化、智能化的联合技术研发,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研究室,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有关技术问题。
五、规划实施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本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尽快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市、各省属煤炭企业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80402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01-04 【生效日期】2001-01-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1〕1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按照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一月四日
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
为了维护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法制环境,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抓紧做好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清理工作”的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为原则,以保护、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目的,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出发点,把清理工作与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与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二、二、清理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其对象是建国后到2000年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重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00年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的范围包括:
(一)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二)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
(三)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四)太原市、大同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五)省人民政府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六)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及其工作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七)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三、三、清理工作的分工
这次清理分工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和发文机关与草拟机关双向负责的原则。此外,下级人民政府可以对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也可以对上级人民政府对口的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也可以对相关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相关部门主要实施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
省人民政府领导并负责全省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领导并负责本地区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并负责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本部门代人民政府草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由省人民政府原起草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双向提出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的初步清理意见,经协商后,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对地方性法规提出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清理意见的,按程序由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原草拟部门双向提出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的初步清理意见,经协商后,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在这次省级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原草拟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部门被撤销、合并或进行职能调整的,由现在承担此项职能的部门负责清理并提出清理意见。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清理分工,参照省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清理分工进行。
欢迎各级人大、人民政协、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欢迎并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对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修订或废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广大人民群众或企事业单位可以针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和感受最深的规范性文件,署名或不署名向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文秘机构提出修订或废止的意见和建议。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文秘机构应认真研究广大人民群众或企事业单位的清理意见,及时上报审定。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可举行听证后。对积极参与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提出有价值清理意见的单位或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予以适当的表彰鼓励。新闻媒体应关注并及时报道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四、四、清理工作的标准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门必须对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严格地审查,明确提出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三种意见或建议。
(一)继续有效的标准是:
1.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一致的;
2.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一致的;
3.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二)应予修订的标准是:
1.个别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相抵触或不相适应的;
2.个别内容超越法定权限,擅自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行政强制措施的;
3.个别内容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不符合WTO运行规则以及妨碍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
4.原执法主体需改变的;
5.其他情形应予修订的。
(三)应予废止的标准是: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制定的;
2.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相抵触或不相适应的;
3.超越法定权限,擅自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行政强制措施的;
4.主要内容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严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不符合WTO运行规则以及妨害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运行规则的;
5.执法主体已取消的;
6.适用期已过或调整对象已不存在的;
7.规章已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
8.规范性文件已上升为规章的;
9.其他情形应予废止的。
各地、各部门在清理和报送拟修订或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时,应简要注明修订或废止的理由,提出具体的修订条款及内容。
建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还不能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的,有关执行或草拟部门应在提出废止意见时,同时提出新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按程序通过后执行。
五、五、清理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从2001年1月至4月15日共用三个半月时间进行集中清理工作。集中清理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是:
(一)组织动员阶段(1月5日至1月31日)。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和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清理规范性文件电视电话会议的基础上,各地区行政公署,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工作部门都应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清理工作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确立清理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召开清理工作领导组会议,制定清理工作计划并责任到人。
(二)落实任务阶段(2月1日至2月10日)。各地(市)、各部门在确定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定工作人员,落实工作条件,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落实任务,摸清应清理对象的底数,做到不打埋伏、不留死角。摸清底数的标准是,有准确的件数、有详细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有正规的规范性文件文本。
(三)实质审查阶段(2月11日至3月1日)。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分级分部门展开清理工作。逐件提出该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应予修订或应予废止的具体意见或建议。本部门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需修订或废止的,由本部门研究后重新修订发布或明令废止,并将修订或废止的情况和重新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部门起草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由起草该规范性文件的部门负责提出初步清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文秘机构审核,经协商后,按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
(四)验收总结阶段(4月1日至4月15日)。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和本部门的清理工作进行自检和总结,写出清理工作总结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清理总结报告报县级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和设区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县级人民政府的清理总结报告报地区行政公署或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设区市的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清理总结报告报省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上级人民政府组织清理工作验收。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对所属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清理工作进行验收;各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对所属工作部门和市、县、区人民政府清理工作的验收;省人民政府组织对所属工作部门和各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的清理工作验收。省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汇总全省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总结报告,写出全省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总结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全部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将这次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六、六、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统筹安排,保证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省人民政府成立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领导清理工作。省人民政府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杨季春 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副组长:赵命柱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郭国太 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27个)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省教育厅 省科学技术厅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建设厅 省交通厅 省水利厅
省农业厅 省林业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省环境保护局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物价局 省煤炭工业局
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郭国太(兼),副主任:牛支元。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确定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本部门的清理工作。
七、七、几点要求
这次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要清理的文件时间跨度长,数量多,工作难度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务必十分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要制定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的清理工作方案,具体落实清理工作任务,及时分析、研究,解决清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次清理工作实行工作责任制。各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为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清理工作负总责,保证本单位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清理工作任务。凡是发现哪级、哪个单位承担清理的规范性文件中,该修订的未修订,该废止的未废止,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清理工作的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自行解决。省人民政府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日常费用由省财政解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1〕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大中型企业,中央驻晋单位:
依据《山西省最低工资规定》(省政府令第218号)和《最低工资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21号)精神,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等因素,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现行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现行月最低工资标准由一类850元、二类780元、三类710元、四类640元,依次调整为980元、900元、820元、740元。
同时,相应提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5.63元、二类5.17元、三类4.71元、四类4.25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10.8元、二类9.9元、三类9元、四类8.1元。
二、提高煤矿井下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将现行的井下采掘人员、井下辅助人员月最低工资标准由1600元、1400元,分别调整为1800元、1600元。同时,相应提高井下采掘人员和辅助人员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0.35元、9.2元。
三、根据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收入变动情况,介休市、河津市、孝义市、襄垣县、山阴县、沁源县、柳林县七个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一个类别,黎城县、文水县两个县下调一个类别,其余县(市、区)类别不变。
四、本通知中所指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剔除下列各项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货币性工资:
(一)加班加点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行车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五、本通知自2011年4月1日起实行。
附件:山西省最低工资标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