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单元22短文两篇之爱莲说第一课时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第一课时
总课时_______时间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审核:八年级语文集备组 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正确朗读字音,解释重点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w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yí)()乎众矣()!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复兴中学
春起之苗 编著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馈训练: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聊城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前半句也可直接写,不必翻译)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而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2011-2012学年上学期
复兴中学
春起之苗 编著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飘散到远处,却越发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噫!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六、注释:爱莲说:出自《周濂溪集(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可:值得。者:花。蕃:多。独:只,唯独。自:自从。予(yú):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妖艳。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通:空。直:挺立。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mà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益:更,更加。亭亭净植:笔直地洁2011-2012学年上学期
复兴中学
春起之苗 编著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竖立。近:靠近,走近(形容词)。可:只能。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闻:听说。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植:立 今译: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省略句】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七、教学后记: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复兴中学
春起之苗 编著
第二篇:《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学设计
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复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了解文章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生自学: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要求: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教师分析: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 停顿。
3、请学生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四、课文翻译。
1、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2、师生共同解决“中通外直“怎么翻译?“蔓和枝”怎么解释?
教师明确: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4、分析“之”字的用法。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翻译成“的”。
五、互动探究: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教师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分析: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
2、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谦逊质朴”
“中通外直”-----------“正直,心胸坦荡”“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
“香远益清”----------“君子美名远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重”
3、词语辨析:细品“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4、讨论: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2)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明确: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3)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思考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陶渊明是个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
(4)品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从句式和修辞角度)
(5)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明确: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5、概括文章中心。
五、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 复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生自学读课文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互动探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 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六:作业布置
第三篇:22诗二首第一课时
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作品意象,体会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作者凭借想象,表达美好愿望的写法。
朗读法、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阅读《牛郎织女》故事。自读诗歌,预习质疑,写下疑难问题。老师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学生自荐概述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摆脱这种束缚,自由幸福的生活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接触了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间,完成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以后成立了“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恢复》等。
1.请同学们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再请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朗读课件反复诵读。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所以节奏不宜强,语速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自由朗读,互读互评,教师指导点评。
3.再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描述诗歌的图画美。
(1)灯星相互辉映图(2)天上的街市繁华图(3)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4)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1.明确联想、想象的定义。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研读诗歌。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第一节诗中有两处联想,请找出来。
明确:街灯→ 明星
明星 → 街灯
(3)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是联想还是想象?
想象:(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 课文第二、三、四节诗运用了想象,诗人凭借想象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天街景象。
(4)诗人为什么对牛郎织女的命运做这样的改造? 明确: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管制 想象: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闲游)
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诗的后3节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定然”“定”都是断定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于想象,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3.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是诗歌美丽的外衣”,你认为哪里(词或句)写得好?找出来,反复品读一下,再分小组讨论,一起交流品读。教师指导点评。
请用“我认为______(词语或句子)用(写)得真美(好),美(好)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评析诗的语言。
(1)我认为“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一句中“缥缈”这个词用得真美,美在“缥缈”写出了天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特点,隐隐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愿景感到渺远、迷惘的感受。
(2)我认为第一节写得真美。美在联想与想象。人从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天上的明星又想到地上的街灯。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而且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和星光辉映的美景。真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啊!另外它用的词也非常准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而“点”字更让人充满幻想,仿佛天上的星星就是天上有人点的灯火。
(3)我认为“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一句中“点”这个词用得真好,好在一个“点”字既照应了前文的“闪”,又巧妙回答了街灯为何能明。因为点灯必有点灯人,有人就有世界,有世界就有生气。
(4)“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朵”字用得真美,美就美在“朵”写出了那一闪而过的流星恰似花朵般绚烂美丽。
(5)我认为“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两句中“定然”这个词用得真好,好就好在本诗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定然”这样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4.《天上的街市》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里有什么不同? 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本诗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诗人彻底颠覆了传说故事,化悲为喜,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诗人仰望星空,写下美好篇章,想一想,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把天上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联想与想象。第一节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联想明星,接着诗人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诗歌后三节,都是想象。第二节想象天上的街市与现实的对比,想象牛郎织女的生活。
6.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请你选择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第一部分(第1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第二部分(第2节—第4节):想象天上的街市。
本文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街灯→明星→街灯(联想 写实)
↓
物品(珍奇)追求自由幸福天河(浅浅 不甚宽广)(想象)
牛郎织女(自由往来
闲游)
第四篇: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1.《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不包括(D)。
A.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B.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
C以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为指导D.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为目标2.以下哪一项不是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A)
A.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家长如何监督、管理孩子,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业。
B.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未成年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C.面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人观。
D.通过多种形式为家长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3.本文件指出,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要成立(C),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
A.家长委员会B.校务委员会C.校务管理委员会D.领导小组二判断
1.家长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和指导服务。对 2.文件在组织管理部分,要求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做到四个纳入。错3.家长学校师资由幼儿园教师或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志愿者担任,场地可利用现有的活动室。对
4.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3次家庭教育指导,5次亲子实践活动。错5.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中小(幼)、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对6.家长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来自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经费。错7.中等职业学校的家长学校不属教育部门负责,而属于企业负责。错8.街道、社区(村)家长学校校长、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负责人由主管妇联工作的领导兼任。对9.机关、企事业单位家长学校负责人由分管妇联或工会工作的领导兼任。对10.本文件规定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评选表彰工作的重要参考。对
第五篇:22 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九色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诚信”为主题,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外,同时对学生进行“诚实笃信、相互尊重”这一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九色鹿》作为本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体裁是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德,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诚信的追求。
全文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九色鹿的由来。第二到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九色鹿救人不要报答。第六到九自然段为第三段,写调达见利忘义,出卖九色鹿,受到惩罚。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复述这篇课文。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色鹿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2、用“只好”、“竟然”两个词语造句。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第一段,初步了解九色鹿。
4、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简介敦煌莫高窟和绘于敦煌石窟第257窟西壁上的连环画式故事画《九色鹿》。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这个神奇而动人的民间故事——九色鹿(板书课题:九色鹿)齐读课题。
3、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出示问题)
(1)九色鹿生活在哪里?(2)九色鹿长什么样子?(3)为什么叫它九色鹿?(4)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5)课文讲了关于九色鹿的什么故事? „„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九色鹿到底是一只怎样的鹿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要求:
(1)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2)遇到生字词的时候多读几遍。
(3)带着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2、(出示九色鹿图片及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交流:
A、我知道九色鹿生活在什么地方,长什么样子?(洁白如雪 毛色鲜艳 漂亮极了)(指名读好句子)
B、我知道了为什么叫它九色鹿?因为„„所以„„(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说)C、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鹿?
3、这是一只多么神奇而美丽的鹿啊!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它的美。
三、朗读第2---9自然段,学习生字词。
1、过渡:在这只神奇而美丽的九色鹿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弄清这个问题,不过,这几个自然段中生字和四字词语特别多,请同学们按要求去读书。
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2—9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划出四字词语,理解词语,不理解的做记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课件)
(1)读准多音字的音:
泄露()暴露()肮脏()心脏()调整()调集()(2)生字:誓 皇榜 财 浩 义 魂 残 斥 弃 重点指导:誓 魂 残
誓 发誓的誓,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生记)其实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可是有根据的。上面为什么是个“折”字呢?古人在发誓时,一般手中拿一根枝条,发完誓(言)就折断枝条(折),意思是如果违背了誓言,就得到和这枝条一样的下场。所以,誓字上面是折,下面是言。(3)(出示课件)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A 指名读,跟读,女同学读,男同学读,齐读
奋力挣扎 连连叩头
郑重起誓 千恩万谢 进宫告密 背信弃义 见利忘义
恩将仇报 B 理解词意----“义”:什么是“义”呢?大家请看——(出示:義)认识这个字吗?告诉大家,这个字也读yì,是“义”的繁体字,它的上方是“羊”字。说来还真有趣,古人非常崇尚“羊”,因为羊一身是宝,不管是鲜美的羊肉,富有营养的羊奶,还是温暖的羊毛。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喜欢把“羊”用在最好的字眼上,如“美丽”的“美”,“善良”的“善”。“義”和“美”、“善”一样,都是做人应当遵守的品行。
C 在下列词语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呢?
“义”在字典上有四种解释(出示:A意思 B指拜认的亲属关系 C道义 D人工制造的)“见利忘义”的“义”应该选()
D 这些词中有一个词与“见利忘义”的意思一样,它是哪个?(背信弃义)“背信弃义”的意思是什么?(不守信用,不讲道义。)
哪个词的意思与“知恩图报”的意思相反?(恩将仇报)
“知恩图报”的意思是什么?(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总想要去回报。)
“恩将仇报”的意思是什么?(受到别人的恩惠,却用仇恨来报答。)
四、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 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中有两位主人物,他们是谁?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后交流。)
2、学生默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了解故事内容。
(1)故事中有两位主人物,一位是九色鹿,还有一位叫——调达,纠正读音:调tiáo.板书:九色鹿
调达
(2)写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什么故事?
(3)(指导看课文中的图片)这两幅图正好画出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的内容。
相机板书:
九色鹿------→ 调达 美丽、神奇
←------(4)谁能在这两条横线上用最简洁的字词,说说这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九色鹿救调达 调达出卖了九色鹿)● 理清文章的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边读边想,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九色鹿救调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调达出卖了九色鹿?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两个词语吗?(这天 有一天)(2、指名回答问题
3、男女生分别读两个故事。
4、学生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第三段(第6--9自然段)
五、小结,齐读课文。
六、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2 九 色 鹿
救
九色鹿------→ 调达(美丽、神奇)←------
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