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定稿]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第一编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1. 语法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2. 汉字是音节文字。
3.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能独立运用,是指能单说或能单独(不必与另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结合)进入句子。
4. 短语: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也叫词组。短语是造句的单位。
5. 语素一般是比词小的语言单位。短语是比词大的语言单位。由于汉语的词大多缺乏明显的形态标志,又由于书面语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汉语成分,所以一个语言单位究竟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有时难以确定。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对很多难于从理论上解决的语言成分,只能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加以规定。语素、词、短语的划分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6. 句子:指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前后有较大停顿、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
7. 句子和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构成语段、篇章。
8. 我们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其词汇意义。9.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包括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虚词一般不能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虚词下又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象声词四类。此外还有叹词。
10.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是“体词”,在句中主要不作谓语;动词、形容词是“谓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
11.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12.句法结构关系:词与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短语,词与短语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一个更大的短语。在短语中词与词(或短语)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的,这种关系叫句法结构。
13.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述宾)关系、补充(述补)关系、主谓关系。
14.短语可以分为三大类: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固定短语。①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我们把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叫做某类词的短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②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有介词短语和“的”字短语。③固定词组主要是由实词(有时包含虚词)构成的固定的组合,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短语的词以及语序一般都不能变换;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往往不能简单的根据所包含的词的意义作字面上的理解,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意义。15.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四字格”。
16.固定短语在句子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其语法功能并不完全与中心语一致。从语法功能来看,一个固定短语总是接近于某一类词,但又不一定具有该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
17.汉语的词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类:单纯词、合成词和缩合词。
18.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在语音上以单音节的为多,也由双音节的,一般为叠音或双声、叠韵,有的两个音节完全不同,如“玻璃”“葡萄”“琥珀”“咖啡”等,还有三音节以上的单纯词(多为外来词,也叫译音词)。此外,象声词也是单纯词。
19.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20.构词法:研究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方法。
21.汉语的合成词由重叠方式、派生方式和复合方式构成。
22.汉语的重叠构词方式:①重叠同一语素构词;②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词。最常见的是两个重叠的语素加在形素后面构成一个词。重叠的两个语素也可以加在名素或动素后面构成词,这种情况不多。③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构成一个词。此法多构成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再用这种方式构成新词。④重叠形容词的第一个音节,在两个重叠的语素或音节中间嵌入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里”“罗”“了”等)。此类重叠式也称为不完全重叠式。用这类重叠式构成的词含有厌恶、轻蔑额意味。
23.在合成词中,具有词汇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语素。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而只用来构词的语素叫词缀语素,也叫附加语素。由词根语素加词缀语素构成词的方法叫派生法,用派生法构成的词叫派生词。
24.汉语派生词构词方式可以分为前缀式构词、后缀式构词、前缀和后缀合用的复杂构词方式。
25.位于词根语素前的词缀叫前缀,汉语中常见的前缀有“阿”“老”“第”“初”“小”等。位于词根语素后面的语素叫后缀,常见的后缀有“子”“头”“儿”“者”“巴”“然”“性”“化”等。还有一些没有彻底虚化的后缀,叫类后缀,如“家”“员”“主义”等。
26.复合词也可以根据其词根语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复合词(也称联合式复合词)、偏正复合词、动补复合词(结果动补复合词和趋向动补复合词)、动宾复合词、主谓复合词以及复杂的复合词等。
27.复合词多由两个语素组成,也由一些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称为复杂的复合词。这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与双音节复合词的结构关系大致相同,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和主谓式等。
28.缩合词是由表示事物的全称短语(词组)缩减成几个语素,再按照原来的次序组合成的词。缩合词也叫简称,因而也有人把这种构词方法称为简称构词法。具体方法有:取全称中心词、并列几个全称名词中的修饰成分再加上中心成分、提取短语中各词的第一语素、用数字概括几个方面。29.根据结构,可以把句子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大类。
30.主谓句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也叫双部句。主谓句又可按谓语的性质,即按谓语是哪类词,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
31.非主谓句指不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又叫单部句。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所以非主谓句是完整的句子,不是省略句。
32.非主谓句分为无主句和独语句两种。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也可以叫动词句。独语句指由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子,也叫独词句,由名词构成的可以叫名词句,由形容词构成的可以叫形容词句,由叹词构成的可以叫叹词句。33.根据句子结构还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指只包含一个主谓短语(或谓语)的句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都是单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单句组成的。组成复句的各个单句是这个复句的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语音停顿。复句的各个单句彼此分离,互不包容。
34.句子成分按地位、作用划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35.划分句子成分: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间划‖,主语下划=,宾语下划-,谓语下划~~~~~~,补语[ ],状语< >,定语()。
36.按照交际功能,我们把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
37.陈述句是一种叙事、描写、说明、议论性的句子,它给听话人或读者以信息,一般应包括新的信息。陈述句又可分为几类,我们称作语体。主要有叙述体、描写体、说明体、论说体。
38.叙述体是叙述动作行为和事件进行发展的句子。在叙述体中,总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事件进行的时间词语,其所叙述的动作行为、事件有时间性,在时间中进行、发展。这与描写体说明体议论体不同。
39.描写体描摹人或物体的外贸形状、性质特征等。描写体中常出现形容词谓语句、带“得”的情态补语、固定短语、存现句、动态助词“着”等,也可以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描写体通常是描写静态的事物,没有时间性。
40.说明体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名词谓语句、“是‘字句等系词谓语句、用动态助词“过”的句子等等往往是说明句。它说明一种情况,一般也无时间性。
41.论说体也叫论证体、议论体,作用是阐述、论证一种观点、看法。它一般也无时间性。
42.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以便从对方获得信息,主要出现于对话中。典型的疑问句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
43.祈使句指表示请求、命令、劝阻或禁止的句子,多出现于对话中。
44.感叹句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抒发感情,表达说话人强烈的喜悦、赞赏、愤怒、悲痛、厌恶、惊讶等等,而不是为了给人新的信息。常用于感叹句的副词有:多、多么、真、太、号、极了。
45.呼应句是用于招呼人和对招呼呼应的句子,分为招呼句和应答句两类。46.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叫语序或词序。汉语的句子有其内在的语序。在连续的语流中,汉语的词序又要受已知信息、新信息等信息结构、篇章等因素的制约。汉语的语序还要收到汉族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语序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不同层面。
47.自然语序,指完全没有上下文,语言环境没有提供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的语序。48.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篇章对语序的影响: Ⅰ.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
Ⅱ.在篇章中起连接作用的语言成分要位于句首。49.影响汉语句子语序的其他因素:
Ⅰ.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前,比如定语在名词前,状语在动词、形容词前,偏句在正句前等等。这可能与汉语的人的思维规律有关。
Ⅱ.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或观察的顺序,先发生的先说,先看见的先说,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由大到小排列也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汉语的数字、地址、日期等等都是由大到小排列额。Ⅲ.文化因素、社会习惯。
第二编 词类 第一章 名词 1.表示人或事物(包括空间、方位和时间)名称的词叫做名词。名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四个小类。表示空间、方位、时间的名词,称为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这三类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与一般名词不尽相同。
2.汉语名词的形态标志有两种:一种是前缀,用在词根语素前;一种是后缀,用在词根语素后。3.前缀:
Ⅰ.阿 用前缀“阿”构成的词多为指人的名词。“阿”也可加在表人的名字前,表示一种非正式的称呼,含有亲近的意味,多用来称呼同辈或晚辈。用前缀“阿”构成的名词,在南方方言里用的比较多。
Ⅱ.老 ①老汉、老婆、老板 俗称,带有随便的意味;
②老张、老外、老兄、老总 用于对长辈或同辈人的称呼,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 ③老虎、老鹰、老鼠 带有厌恶、惧怕的感情色彩; ④老大、老
二、老几 表示排行。
Ⅲ.小 ①小朋友、小人书、小吃 表示某事物的形状相对偏小或含非正式或低下的意味;
②小店、小女、小弟 一种谦称,降低所指称事物的规格; ③小名、小费、小意思 有非正式、非正规、附带的意思;
④小姐、小伙子、小鬼 “小姐”有尊重的意味,“小伙子”“小鬼”有亲昵的意味 4.后缀:
Ⅰ.子 有名素+子,动素+子,形素+子以及多语素+子。“动素+子”可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动作的施事、动作的对象。“形素+子”可表人或事物(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后缀“子”总是轻读的。汉语中常用的带后缀“子”的名词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随意在一个语素或词后加上“子”造出新词。
Ⅱ.儿 A1.伴儿、门儿、信儿 单音节名素+儿 后缀不可去掉,去掉后意思变化
A2.花儿、根儿、盘儿 此类后缀可加可不加 A3.板儿、洞儿、词儿 儿可加可不加,但加与不加意思上有差别 B1.画儿、包儿、捻儿 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或对象 B2.盖儿、塞儿、扣儿 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工具 B3.亮儿、单儿、弯儿 形素+儿 C1.针鼻儿、墨水儿、胖墩儿 一定要用“儿” C2.杏仁儿、项链儿、水饺儿 大多数可以去掉“儿”
①“某些个体量词+儿,变为名词,如:个儿、串儿、条儿 ②数词+儿,构成名词,这些词常用来排行称呼自己的孩子 ③名词+儿,在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里用的较多 ④在语音上,后缀“儿”不单独成音节
⑤有些语素构成一个词时后面可加“子”,也可加“儿”,意义上有些区别。加“子”时往往指较大的物体,或带有厌恶的感情色彩;加“儿”时,一般所指物体小巧,或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Ⅲ.头 A1.木头、苗头、舌头 名素+头
A2.前头、后头、外头 有方位意义的语素+头,构成处所名词 B1.说头、奔头、来头 动素+头,构成名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常用在“有”“没有”的后面,有时“头”还可以儿化
B2.甜头、苦头、准头 形素+头,构成名词,也表示抽象意义
Ⅳ.者 有动素+者、动词或动词短语+者、形素+者、表方位词的名素+者。“者”是一个还没变化完全的词缀,有时还保留词根语素的特性,是一个粘着语素。“者”作为词缀的主要意思是“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前者”“后者”可指事物。5.类前缀和类后缀:
在汉语里,还有一些类似前缀或后缀的语言成分,一般称为“类前缀”“类后缀”。在语义上它们比上述前缀或后缀虚化程度要差一些,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具有实在的意义。
Ⅰ.类前缀 半、次、亚、准、类、非、伪、反、全、多、超、大、单
Ⅱ.类后缀 ①用于指人的名词:员、长、士、家、师、生、工、匠、手、星、友。迷、汉、界、队、族、②具有贬义的类后缀:佬、鬼(也用于昵称)、棍
③用于表示学术观点、理论、思想、主张的名词:主义、学、论
④用于表示事物特征的名词;气、度、率、风、性、型、形、式
⑤用于表示处所、单位的名词:厅、行、厂、场、站
⑥用于表示器件、用具、物品的名词:具、器、件、机、仪、品
⑦表示章程、方法的名词:则、法1(指法律)、法2(指方法)、法3(指见解)6.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 大多数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汉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一般不把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用一个量词。名词也不能单独受量词的修饰。但有时在成语或科技著作中,数词和名词可以直接连用,如一箭双雕、三心二意、一圆柱体。另外还有一些时古汉语延续下来的用法,如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夫一妻等、② 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但有一小部分名词在句中做谓语时,可以受副词的修饰。
③ 名词可以受代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种短语的修饰,一般也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的修饰。
④ 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时一样的。但是在指人的名词后可以加后缀“们”,表示多数。然而名词后加后缀“们”是有条件的。如果在表示人的名词的前面有数量词或在句中有其他表示多数的词语时,名词后就不能再用“们”。
⑤ 少数名词可以重叠,表示与量词重叠相同的意见。7.名词的语法功能: ① 作主语和宾语。② 作定语。
③ 作谓语,限于用来表示籍贯、时间、天气等,而且前面常常有修饰语。④ 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后面要加“地”。一般名词很少单独作状语,但数量词加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可以作状语。更常见的是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8.方位词是指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的词。方位词按其结构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单纯方位词是最基本的方位词,都是单音节的,有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上“以”或“之”或者后边加上“边”“面”“头”就构成合成方位词,表示方位、处所或时间。“边 ”“面”“头”要读轻声。不同的方位词与“以”“边”等组合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还有特殊的合成方位词“中间、当中、底下”等。由单纯方位词两两组合构成的合成方位词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内中、当间儿、左前方、右前方、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等。9.单纯方位词的用法:
Ⅰ.单纯方位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可以单独使用:
① 在成语或类似成语的固定短语里,其中大部分是成对的方位词同时使用,前后呼应:前仆后继南腔北调 ② 在书面语里
③ 作某些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朝、向、往、在、从、对”等的宾语 ④ 单纯方位词也可以单独修饰动词作状语 ⑤ 单纯方位词作主语时,也常常成对使用 Ⅱ.某些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已称为一个词:
① 成对的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常用在数量词或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概数。“内外”可以用在处所词后。
② 有些成对的单纯方位词连用时表示抽象的方位与范围。左右为难前后矛盾转战南北举国上下
③ 有的成对的单纯方位词分为与“一”连用,在句中修饰动词,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一左一右的摇摆
④ 有的成对的方位词,两两重叠使用,意思时“遍及各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
Ⅲ.有的单纯方位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或之后,构成一个表示时间或处所的短语。表示时间时,单纯方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有时可加一个“个”字。① 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表示时间。上个星期 表示方位处所。前/后院
② 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后表示时间。十年后、三个月内 表示处所。地上、书里、报上
位于名词后的方位词“上”“里”要读轻声。用普通名词表处所时,后面往往要加上方位词,但在国名、地名之后,不能再用方位词“里”。在单纯方位词里,“里、前、后、上、下”等与名词的结合能力最强。单纯方位词与名词结合时,无论在前或在后,在它们之间都不用“的”,如前门、门前、里屋、屋里等。单纯方位词“前、后”用在数量词前,表示顺序上或时间上的相对位置,“前”相当于开头,“后”相当于结尾。
Ⅳ.有些单纯方位词还可以用在非名词性的词语前后:
①“前、后”可以用在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的后面,表示时间。天亮前、我走后
②“上、下、前、后”用在动量词前,可表示时间、词序。上次、下一步
③“左、右、东、西”成对的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无规则的多次重复,一般用作状语。东一句西一句
10.合成方位词的用法及语法功能:
Ⅰ.合成方位词的用法要比单纯方位词灵活、自由。在句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但有少数地合成方位词,如“之间、之中、之内、之外”等不能单独自由使用,只能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之后,也不能单独作定语。
① 作主语多用于“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或其他描写性的句子。② 作宾语多作动词或介词“在、向、朝、往、从、自、由”的宾语。③ 合成方位词修饰名词是比较自由的,方位词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用“的”。④ 合成方位词作状语后面不用助词“地”。
Ⅱ.合成方位词也可以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的后边,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加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边,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的短语。
① 名词用在“~边、~头、~面”等合成方位词前时,中间一般不用“的”,合成方位词要读轻声。这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由“上”和“里”构成的合成词也可以重读,名词与合成方位词之间有时还可以加“的”,这时所表示的意义重点在方位词上,有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表示的意义不同。“名词+之(以)~”多表示地域,名词和方位词之间不能加“的”。“名词+~边(~头、~面)”与“名词+之(以)~”在意义上有差别。前者表示的范围比较窄,后者表示的范围比较广。
② 有些合成方位词加在数量词后边,表示范围或时间。如百年之后十里之外。③ 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用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时间的短语(不能表示处所),在句中多充当状语或定语。合成方位词和前面的修饰成分之间不用“的”,如以前以后之前之后当中中间。“以前”前面的词语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整个短语的意思相同,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所指的动作行为没有发生。“以后”前边的词语一般是肯定的。
④ 一般来说,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而合成方位词有的能受副词(多为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如最前边、紧里头、顶后边儿、再下边儿、极右、太左、稍后等。
Ⅲ.方位词的引申用法: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如单纯方位词“上、中、下”常用来组成“„„上”“„„中”“„„下”等短语。“„„上”意思是“在„„方面”;“„„下”表示“在„„条件下”;“„„中”表示“在„„过程中”。
11.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处所词语。处所词包括方位词、表示地点的专有名词、表示处所的一般名词和代词、表示处所的名词短语(多由名词+某些方位词组成)。
12.处所词的语法功能:
Ⅰ.作主语:要描述某个处所时,就把处所词放在句首作主语。处所词作主语的句子主要有形容词谓语句及主谓谓语句、由“是”“有”构成的存现句、其他存现句、表示某处持续进行某动作的句子、表示某处所的用途的句子。
Ⅱ.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处所词常常作“在、到、朝、向、往、从”等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Ⅲ.作定语:处所词修饰名词时,后面通常要加结构助词“的”。Ⅳ.作状语:处所词很少单独作状语,其单独作状语主要出现在下面三种句子中:A.表示某处正在进行某个动作,处所词与位于句首,施事主语不能省略;B.谓语很简短的动词谓语句,多用于口语;C.处所词成对使用的句子。
13.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时间词语。时间词语有两种,一种表示在什么时间,说的是时间的位置,这是时点,如下午,2002年;一种表示多长时间,说的是时间的长度,是时段,如十年、两分钟。14.时间词语的语法功能:
Ⅰ.作状语: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常常单独作状语,这是其主要功能。表示时段的词语有时也可以作状语,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动作的速度、频率等。在表示一段时间里没有做什么的否定句里,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也可以作状语。Ⅱ.作补语:作补语的一般是表示时段的“数量词+时间名词”。Ⅲ.作谓语:有的时间词语可以单独作谓语,表时间、日期。Ⅳ.作定语:时间词语和名词之间常用“的”。
Ⅴ.作主语:时间词语作主语时,谓语都是对时间词所表示的时间加以说明。Ⅵ.作宾语 第二章 代词
1.代词是具有指别、称代作用的词。代词的指别、称代的具体内容,离开具体的句子是不确定的,因此,代词的所指具有高度的概括
性。代词的语法功能与它所代替的词语一致。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时,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定语。代替动词、动词短语或某些形容词时,可以充当谓语。代替形容词、数词时,可以充当定语和补语。代词不能受其他词修饰。在书面语中,有的代词可以有定语,如“被人尊敬的他”,但这是极少见的。
2.按意义和功能,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是起称代作用的词,常用的有我、我们、你、您、你们、您们、他,她、它、它们、他们、她们、咱、咱们、人家、别人、旁人、自己、自家、自个儿、大家、大伙儿。人称代词的
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 示程度的副词、指示代词既有指别作用,也有称代作用,在句子中可以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有时可充当宾语。疑问代词是用来
表示疑问的词,它是构成疑问句的一种手段。问人用“谁”,问事物用“什么”“哪”,问方式和性状用“怎么”“怎么样”或“怎样”,问处所用“哪儿”“哪里”,问时间用“什么时候”“多会儿”,问数目用“几”“多少”。
3.我、你、他(她、它)的特殊用法(除却第一二三人称、人称单数及复数): ⅰ.单数人称代词“我”或“你”作定语时常用来代替“我们”“你们”。这种单数人称代词代替复数人称代词的用法多见于书面语,尤以信函、公文或新闻报导中用的较多。口语中有把“你们俩”说成“你俩”,但不如书面语普遍。ⅱ.有时说话人为了表示谦恭或有意不突出自己,可以用“我们”代替“我”。ⅲ.有时为了表示亲切,说话人可以把自己置于听话之中,用“我们”代替“你们”。
ⅳ.“你”“他”也可以用来不确指说话的对方或第三者,而是指任何人。ⅴ.有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前后呼应,不确指某人,这种说法可以使语言简练生动。
4.咱们,咱:
ⅰ.“咱们”和“咱”多用于北方口语,都是包括说话人与听话在内的人称代词。ⅱ.“咱们”VS“我们”:在北方口语里,“我们”一般来说只指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的一方,但有时包括双方。而“咱们”一般包括双方。不过“咱们”和“我们”的区别也不是很严格的。凡是用“咱们”的地方也可以用“我们”,但说话人用“我们”时,如果他所指的人不包括听话人的一方,“我们”不能改用“咱们”。“咱们”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单数或复数)以及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他或他们)。“咱们”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ⅲ.“咱”有时候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我们”,有时又相当于“咱们”。这需要由语言环境来帮助鉴别,这样用的“咱”往往带有粗俗、随便的意味。5.人家、别人、旁人:
ⅰ.“人家、别人、旁人”都指称听话人和说话人以外的人。“别人”和“旁人”只能用于泛指,“人家”既可以泛指,也可以确指。ⅱ.人家:①泛指第三人称
②“人家”用来确指第三人称,所确指的人都在上文提到过。有时可与指人的名词(短语)连用,构成复指成分。
③“人家”还可以用来确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这种用法多为年轻的妇女们所常用,有娇嗔、亲昵的意味,只用于口语。
ⅲ.别人、旁人用来泛指第三人称,多用于口语,还有“另外的人”的意思。“旁人”比“别人”的口语色彩更浓。6.大家、大伙儿:
这是总括众人之称,用法为:①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②不包括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内,有时还可以不包括谈话人双方在内;③
放在“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人称代词后边作复指成分。“大伙儿”与“大家”的意思用法都相同,区别只在“大伙儿”只用于 口语。
7.自己、自家、自个儿:三个用法相同。“自个儿”是北方口语,“自家”是南方方言。
ⅰ.“自己”不是确指某一人称的代词,而是表示某人或某物的“自身”,对人而言也可理解为“本人”的意思。在
句中可单用,也可复指人称代词或指人、物的名词。
ⅱ.“自己”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连用,人称代词或名词放在前边,“自己”放在后边,构成复指成分,强调某人本人或事物本身。
ⅲ.“自己”也常常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用在同一个句子里,称代处在主语位置上的人称代词,“自己”在句中充任宾语、定语等成分。当句子的主语表示施事者,句中的宾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又与该主语同指一个人时,一般说来,不重复原来作主语的名词或代词,而用“自己”。
ⅳ.“自己”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前面还可用“还、又、可、就、常常”等状语。“自己”作复指成分时,它的前面不能插入此类状语。ⅴ.“自己”有时可以代替第一人称“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口语。ⅵ.“自己”也可以泛指任何人。ⅶ.“自己”还可用来表示亲近的意思。8.这、那:“这、那”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词类(如量词、数词、名词)连用。(指别或称代人、事物)
ⅰ.“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事物。必须注意:
①“这、那”在句中多作主语,而且多指事物。指人时,多用于“是”字句中,介绍人或物的场合。
②“这、那”很少单独作动词的宾语,但有时可作介词的宾语。“这、那”后面加上量词后可以作动词的宾语。
③“这、那”还可以代替短语或句子,特别是“这”,承前称代的范围很广,用处很大。
ⅱ.“这、那”与名词或“数量词+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其词序是:“这(那)+数量词+名词”。“这、那”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构成“这些、那些、这点儿、那点儿”。“这/那些”指代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这/那点儿”表示少量。“这、那”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ⅲ.“这、那”在一个句子中,前后呼应,表示不确指,这种用法作主语或宾语都可以。
ⅳ.“这、那”有时用在句首,起承上的连接作用。
ⅴ.口语中,“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
9.这里(这儿)、那里(那儿):分别指称较近和较远的处所,“这儿、那儿”更加口语化。(称代处所)
ⅰ.单用时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用法与处所词语基本相同。比如可用在“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中作主语,也常用在动词“来、看、挂、到”等或介词“朝、向、往、到、在”后作宾语。
ⅱ.直接加在某些名词(多为表示人或具体事物的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谁”的后面,表示处所。汉语里有些动词如“来、去、到、在、上、回”等,介词如“从、在、往”等,后面常常要带处所宾语。如果宾语不是处所词,而是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的名词时,后面一定要加“这儿、这里”或“那儿、哪里”,使之称为处所词语。
10.这会儿、那会儿:(称代时间)
“这会儿”有“这个时候”的意思,通常指“现在”或当前。前面加上表示过去或将来时间的词语也可以指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
“那会儿”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的某一时间,不能指现在。究竟是指过去还是指将来,要视语言环境而定。它们的用法与时间词语一样,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等。“这会儿、那会儿”可以单用,也可以用在某些词语后,表示某一确定的时间。
11.这么、那么:(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ⅰ.这两个词的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或程度,在句中作状语。“这么、那么”用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时,多表示程度,用在动作动词前时一般表示方式。
ⅱ.“这么、那么”也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作谓语的时候,“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作定语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义往往在下文交待,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这么、那么”还可以用在数量词语前,“这么、那么”重读,有指代作用。“这么、那么”轻读时,表示估计。
12.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ⅰ.这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可以指代性质、状态、情况,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ⅱ.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
ⅲ.“这样”和“那样”并列实用时,表示虚指,常作定语或状语。
ⅳ.“这样、那样”在句中可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这样”用来承上,“那么”用来启下。13.谁、什么、哪:
“谁、什么”的用法与其代替的名词完全一样,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哪”有两个读音/nǎ/或/něi/。“哪”后往往带量词或数词。如同数量词后的名词可以省略一样,疑问代词和数量词或量词后的名词也可以省去。“谁、什么、哪”应该注意的用法:
①“谁、什么”都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谁、什么”可指单数也可指多数。“哪个”表示单数,多数时用“哪些”。
②“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表示领属关系,不用助词“的”的情况较少。“什么”作定语表示修饰关系,问事物的性质或种类时,一般不用“的”,表示领属关系时要用“的”,“什么”后实际上省略了名词。如:“这是什么的声音?”
③“什么”单用时,可以代事物,也可以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什么”作定语时,也可以修饰指人的名词,代姓名、职业等。“什么人”和“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都是问人的姓名、职业、身份,但“什么人”不够客气礼貌。“他是你什么人?”是问“他”和“你”的关系,这时不能说“他是你的谁?” ④“什么”修饰“时候”、“地方”等名词时,不用“的”,直接组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短语,用来询问时间和处所。
⑤“什么”与动词“为”连用组成动宾短语“为什么”,用于动词、形容词前或句首作状语,问原因、理由,也可以作宾语。
⑥“哪”很少单用,单用时多作主语,起称代作用,可以替代单数的人或物,也可以替代复数的人或物。“哪”常与量词连用,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起指别作用。“哪”在年、月、天等前面可询问日期。“哪些、哪几个”表示复数。14.哪里、哪儿:“哪里、哪儿”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哪儿”多用于口语。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询问处所,在用法上很接近处所词语,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哪里”或“哪儿”问处所时前面多有介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5.多会儿、哪会儿:这两个词只出现于口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都是用来问时间的。“多会儿”相当于“什么时候”,“哪会儿”时“那会儿、这会儿”的疑问形式,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多会儿”还可以作谓语,问日期,只见于北京话口语。
16.怎么、怎么样、怎样:为副词性疑问代词,即所谓“代副词”。ⅰ.怎么:
① 可以询问动作的方式
② 可以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用在主语前,有时“怎么”只表示奇怪。③ 可以问事物的性状,用“怎么”询问性状时,后面要跟量词。在“怎么”与量词中可加“一”,也可不加“一”。
④ “不怎么+动词/形容词”表示不高的程度 ⅱ.怎么VS为什么:
“怎么”问原因时含有明显的奇怪、惊讶、诧异的因素,而“为什么”的功能主要是问原因,可能包含奇怪的因素,但那不是主要的。因此,如果问话人只想知道答案,没有诧异成分时,只能用“为什么”。ⅲ.怎么样、怎样:
① 问动作的方式,此时“怎么”比“怎样”和“怎么样”更常用。
② 问性状:“怎么样、怎样”问性状常常用作谓语、补语。“怎么”也可以问性状,作谓语,但包含奇怪、诧异的成分。“怎么样、怎样”问性状时还可以作定语。“怎么”也可以作定语描写性状。③ 口语里“怎么样”比“怎样”用的多。
ⅳ.描写性状时,“怎么”与“怎么样、怎样”的不同: ① “怎么”没有“怎么样、怎样”更常用,用的范围不广。
② “怎么”后面一定要有“一”和量词,“怎么样、怎样”后常有量词,可以没有“一”,有时也可以没有数量词。
③ “怎么样”有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事物的看法或评价。在句中可作谓语、补语、定语,总是用否定形式“不怎么样”,意思是“不太好”、“没达到某一标准”或“不理想”。17.几、多少:
ⅰ.“几”用来问“一”至“十“之间的数字,而“多少”可以问任何一个数字。但如果答案很明显在“十”以下时,以用“几”为宜。
ⅱ.“几”与名词连用时,中间通常要插入适当的量词,而“多少”与名词连用时,其间的量词可有可无。“几”和“多少”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但不能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
ⅲ.“几”可用在“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等等位数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万、个”三个位数词前。
ⅳ.“几”前可用疑问代词“哪”,“多少”不能。“几”除了作数量代词外,还可用以表示不定的数量。“多少”有时也表示不确定的“量”。18.疑问代词的活用:
ⅰ.表示反问。反问句中虽然含有疑问代词,但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句中有否定词时,一般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句中无否定词时,一般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哪儿、哪里”构成的反问句,有时不表示处所。口语里常单用一个“哪儿+呀”(哪呀)或迭用“哪里“(哪里哪里),表示否认,也是一种谦词,用于别人对自己褒奖时,但这种用法毕竟是对别人刚刚说的话的一种否定,所以通常只用于同辈人之间,晚辈对长辈用,会显得不够客气。ⅱ.表示任指(或泛指)。
① “谁、什么、哪、哪儿“等疑问代词还可以用来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任何一个人,“什么”可以指任何一件东西。疑问代词这样用时,不要求回答,句中常用副词“都”或“也”与之呼应,有时句首还可以用“无论”“不管”等连词,更加突出其任指意义。疑问代词也可以用在介词之后,表示任指。② 另一种表示任指的方式是用两个同样的疑问代词,前后呼应,指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同一种方式、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等。第一个疑问代词是任指的,第二个疑问代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以第一个疑问代词为转移,与第一个疑问代词指称同样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多见于复合句和紧缩句。疑问代词前不用“无论、不管”等词语。前后两个分句或两个短语之间有时用“就”关联。在用“谁”表示任指时,第二分句的“谁”可被一人称代词代替。
③ 还有一种表示任指的方法是两个疑问代词用于同一单句,前后呼应,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ⅲ.表示虚指。疑问代词用于虚指时也不要求回答,它只表示不知道或说不出来或无须指明的人或事物。19.每VS各:
ⅰ.“每”和“各”都是指组成全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但又涉及、关系到全体。ⅱ.“每”指的是全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着眼于所指事物的共性。在用“每”的句子里,一般要用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各”强调所指事物的不同点,侧重于逐指。
ⅲ.“每”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能直接与名词连用,“每”和名词之间要用量词或数量词。“每”与表示时间的名词“年、日、天、分钟、秒”等可以连用,中间不用量词,这是因为“年、日、天”是名词,也是表示时间的量词。“每”与“月、星期、小时、人”等一起用时,中间可以用量词“个”,也可以不用。ⅳ.“各”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名词连用,但也是有限制的。名词为单音节时,“各”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名词为双音节时,量词可用可不用。可以和“各”连用的名词多为表示组织、机构的名词。“人”也可以和“各”连用。有些名词不能和“各”连用,“各”与名词中间要用量词。能与“各”连用的量词也是有限的,常与“各”连用的量词有“个、种、样、类、条、位、门、届、项、级、界”等。
ⅴ.“每”和“各”还可以单独修饰动词。20.某:
ⅰ.“某”可直接用在名词前面,指代不原意、无须说或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某”可以叠用说“某某”。有时“某”和名词之间也需用量词,如“某种原因。某项规定、某个事件”。“某”还能与不定量词“些”连用,在名词前,也可以用数词或数量词。
ⅱ.“某”也可以指不确定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通常只见于书面语。“某”还可以用在姓氏的后面指确定的人,这种用法也可以表示自称,如“我杨某”。“某”的这种用法多出现在与人交谈的场合,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恃情绪。第三章 数词和量词
1.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2.数词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基数词又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倍数。3.整数的称数法:
ⅰ.基数指数值,即数目的多少。汉语的基数词分系数与位数两部分。整数的系数词是: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位数词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汉语“万”以下按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一万个万为亿。
ⅱ.“十”以下的数目只用系数词来称数。“十”以上的数目,要把系数词与位数词结合起来称数,系数词放在位数词之前,个位数有“位”但没有位数词。位数与前面的系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位数(连同前面的系数)的数值是相加的关系。ⅲ.数目在“万”以上时,以“万”为单位,“万”位照读,“万”以上的位数和“万”以下一样,仍读作“
十、百、千”,而不是“十万、百万、千万”。“亿”以上的数目,以“亿”为单位,称数法与“万”以上的相同。ⅳ.汉语称数法是四位一级,位数顺序如下:个十百千、(一十百千)万、(一十百千)亿„
ⅴ.注意事项:①“11-19”,十位数的数词为“一”,称数时“一”略去不说。②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位数词前没有系数词)时,在一级之内不管空几位,都读一个“零”。但万级、亿级的“万、亿”仍要读出,不可空过。58012 ③如空位在后,不管空几位,空位后的部分都可略去不说,但“亿、万”等位数仍要念出。204000000 4.分数的称数法:分数通常的说法是“x分之x”,前一个x表示分母,后一个x表示分子。3/10读作十分之三。分数前有整数时,读作“x又x分之x”。分母为100的叫百分数,读作“百分之x”。分母为1000的读作“千分之x”。“分、成”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5.小数的称数法:小数通常的读法是把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以后的部分只读系数词,小数点以前的部分与一般称数法相同,也可只读系数词。
6.倍数的称数法:倍数通常的说法是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倍”。倍数一般用在“大于”或“增加”的情况。要注意的是“是„„倍”与“增加了x倍”的区别。“A是B的x倍”是说A÷B=x;“A比B增加x倍”是说(A-B)÷B=x。“小于”或“减少”的情况一般不用倍数,而是用分数来表示。7.概数的表示法:
ⅰ.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连用的一般为系数词,通常数目小的在前,数目大的在后。“两、三”连用时有两种方式,“两三”或“三两”,但后者一般只限于“三两天”。“九”和“十”不能连用表示概数。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 连用,表示概数的有“三五”。
ⅱ.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来、把、成、上”比“左右、上下、以上、以下、近、约”更口语化。
①[来] “来”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用于整数。
A.“来”如在量词后,它限制整个数量短语,如“十来斤肉”。如果“来”在数量短语中间,它只限制前面的数词。B.“来”的位置。“来”用在名量词后,位置与名量词的种类有关。我们把名量词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连续的量,可以再分析的,如度量衡单位“斤两尺寸”,表示时间的“年月天”,表示组织的“连排班”等。这类量词所表示的单位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另一类是表示非连续的量,不能再分割的,用个体量词表示,如“个、只、把”等。“来”与表示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有两种位置:a.数词(只能是以0结尾的)+来+量词(+名词)b.数词(以1.2„„9结尾的及10)+量词+来+名词。a.式中量词后的名词可省略不说。b.式中的数词以1-10为多,10以上的有时也可以,但比较少用。“来”与表示非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只能位于数词后,数词只限于以0为结尾的,即a.式:数词(以0结尾)+来+量词(+名词)
C.当数字超过“十万”时,一般不在“万、亿”后边用“来”。如一般不说“一百三十万来人、十二亿来人口”,但可以在“万、亿”前用“来”,如“一百三十来万人、十来亿美元”。D.“来”多用于口语。
②[多] “多”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略多。其位置及用法与“来”一样:
a.数词(以0结尾)+多+量词(各种量词)(+名词)
b.数词(以1„„9结尾及10)+量词(表示连续量)+多+名词
③[把] “把”与“来”的意思一样,但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和某些量词之后,而且位数词或量词前不能用系数词,所表示的意思是“一”。如:百把人、万把亩、块把钱。北方多用“来”,南方多用“把”。
④[左右]也表示与实际数值相去不远,可略多,也可略少。“左右”要与数量短语一起使用,位于数量短语之后。当数值在“十”以上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表示年龄、日期,量词可以省去不说,后面可以加“左右”。“左右”表示时间的概数时,既可用于时点,也可用于时段,但只能用于数量词表示的时间词语后,不能用在时间名词之后。(春节左右 × 天亮左右 ×)
⑤[前后]只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意思与“左右”基本相同,但只用于时点,不能用于时段。常用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如春节前后。表示时点的数量词语后“前后”用的较少,可以说十号前后,不大多星期一前后、五月前后。“前后”不能用于表示时段的词语,如不能说三天前后。
⑥[上下]其意思和用法基本与“左右”一样,但适用的范围有些不同。“上下”适用的范围窄,多用于年龄,“左右”则适用于各种量词。用于年龄时,“上下”一般适用于成年人,而“左右”可以用于各种年纪。
⑦[以上]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表示大于该数值的概数。用法与“左右”基本相同。“以上”有时只起划定界限的作用,不表示概数。习惯上“x以上”的数目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满x的”。
⑧[以下]表示小于某个数值的概数,用法与“以上”基本相同。习惯上“x以下”不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不足x的”。
⑨[成] “成”只用于“百”以上的位数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包含有数目大的意思。“成千的人”„表示人多。“成”也可用于借用量词及准量词前,如成车的往外拉,成年的劳动。“成”还可以用在“倍”前,“成倍的增长“。
⑩[上] “上”也只能位于“百”以上的位数前,表示数目“够得上、达到”,也表示数目大的意思。(上万的人„)用“的”更加强调数目大。
○11[近] “近”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虽没有达到但接近”,适用的量词很宽,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较大的数目,如近三年、近千人。
○12[约] “约”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与后面的数量短语所表示的数目相距不远,与“左右”近似。“约”适用的数词、量词范围很广。ⅲ.“几、两”的活用:
①[几] “几”是疑问代词,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概数。“几”所表示的概数一般在“十”以内。有时“几”所表示的实际数值并不在“十”以内,说话者所以用它,是为了有意缩小数值(客气或其他原因)。“几”还可以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表示“十”以上的概数。
②[两] “两”活用表示概数的用法与“几”基本一样。但“两”一般多用于肯定的情况,“几”肯定、否定情况都能用。“两”因为也是个系数词,所以不能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
8.序数词是表示次序的数词。汉语序数词的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汉语在不少情况下用基数词表示序数。有些事物还有特
殊的序数的方法。年代、月份、日期、楼房层数、组织机构、等级(除头等、末等)、亲属排行等多用基数词表序数。子女排行为长子、次子„小儿子。基数词也可以用在量词后表示序数,多见于书面语:教科书(练习一、二),著作、论文(图一,注一),书籍(卷一)。天干地支也是一种序数。天干可用于成绩、剧中人物、等级、组织机构等。地支可用于时辰。天干地支配合起来适用可以用于夏历纪年。9.二VS两:
ⅰ.用在量词前。量词为度量衡时,用“
二、两”均可,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分、亩、顷、合、升、斗、石、钱、两、斤等)多用“二”,新出现的度量衡单位(米、公顷、公里、平方米、立方米等)多用“两”。一般量 词前用“两”。
ⅱ.用在位数词前。“十”年只能用“二”;“百、千、万、亿”位于数列中间时,一般用“二”,处于开头时,“百”前可用“二”,也可用“两”,“千、万、亿”前通常用“两”。
ⅲ.称数序数、分数、小数以及基数的个位数,都用“二”。
ⅳ.在“半、倍”前。在“半”前用“两”(两半儿);在“倍”前用“
二、两“都可以(两倍、二倍)。
10.俩:“俩”是两个的意思,为北方口语。一般能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用“俩”。不能用“两个”的地方,也不能用“俩”。
11.仨:“仨”是三个的意思,用法与“俩”基本一样,但没有“俩”常用。12.半:数词“半”的意思是二分之一。前面无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前(半尺、半天)。前面有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后,后面再接名词,名词也可以省去(一斤半肉、两天半)。“半”与数词、量词连用时,位置基本与“来、多”相同。13.一:①数词“一”限定宾语时可略去不说。
②“一”表示分指时,有“每”的意思,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数量短语。Eg.一天去一次
③“一”表示“满、整个”的意思,具有描写作用。Eg.一屋的人都醉倒了
④“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突然发生的、通常是一个短暂的动作或变化,后边一般有一个后续句,可能是一个动词短语或一个分句。Eg.他把门一关就走了。这样用“一”时,“一”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已发生或完成,与时间无关。
⑤“一”还有一种熟语性的固定用法。Eg.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活、练一身好本领
14.数词的活用:有些数词不表示实在的数目,而表示与数目有关的其他一些意思,这就是数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熟语性的,不少是成语。因此需要逐一去记,不能随意创造。
ⅰ.单个数词的活用 [三] 表示多:再三斟酌、一问三不知;表示少: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九] 表示多:九天云外、九霄
[十] 表示种类繁多、齐全:十全大补丸、十全十美 [百] 表示多:百感交集、百废待兴、百思不解 [千] 表示多:千里马、千篇一律 [万] 表示多:万箭齐发、万籁俱寂
ⅱ.数词联合活用,多与其他词类交错使用 表示少:一知半解、一男半女、一鳞半爪 表示少:三言两语
表示杂乱无章:乱七八糟、七手八脚 表示频繁:三天两头、接二连三 包含贬义:说三道
四、不三不四
表示多:千锤百炼、千头万绪 表示对比悬殊:挂一漏万、九死一生、千虑一得、百闻不如一见
15.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分名量词合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 次数的单位的量词。16.名量词的分类: ⅰ.专用量词
① 个体量词:也叫类别词,用于个体事物,这是汉语特有的。汉语表示个体事物的名词一般都要求有一个特定的量词与其配合不能随便使用。汉语的个体量词有一百多个,常用的有个.把.张.本.间„,不少个体量词与相应的名词在意义上有某种练习,如“条”一般用于长条状的物体,“张”一般用于能展开(或打开)的物体,“颗、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个”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可以用于很多个体名词前。一般来说一个名词通常只选用一个个体量词,也有的名词可以用不同的量词,量词不同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有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表示的事物每什么不同,可能指示地方色彩或语言风格的不同,如北方人说“一辆汽车”,南方人说“一部”。个体量词前可以用指示代词:这张纸、那条河。② 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集合量词前一般也可以用指示代词。
③ 度量词:即度量衡的计算单位。长度-(市)分、(市)寸、(市)丈、丈、(华)里、厘米(公分)、米(公尺)、公里、海里;容量-合、升、斗、公升、石;重量-钱、(市)两、(市)斤、克、公斤、吨;面积-分、亩、顷、平方寸、平方尺、平方米、公顷;体积-立方寸、立方尺、立方米、立升、加仑、品脱。④ 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有两个-些、点儿。“些、点儿”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一般来说,“一些”比“一点儿”表示的数量要多。“些、点儿”前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这么、那么”。“这么些、那么些”表示数量多,“这么点儿、那么点儿”表示数量少。
A.“
(一)些”的用法:可以用在名词前,表示不定量。“些”前可以用“好”表示“多”,“些”后的量词多省去不用。[‘几’前也可以加‘好’表示‘多’,但‘好+几’表示的数目一般不超过‘十’,且‘好+几’后边一定要用量词。好些比好多口语色彩更浓]“
(一)些”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不太高的程度。表示程度时,“
(一)点儿”比“
(一)些”更常用,且更口语化。表示程度的“
(一)些”可以用于比较句。
B.“
(一)点儿”的用法: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数量少;在祈使句或在“想、要”等能愿动词后,可以起缓和语气的作用,使说话更客气,“
(一)些”没这个用法。“点儿”前面除了可以用“一”外,还可以用“半”,表示的数量比“一点儿”更少。“
(一)点”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程度,意思是“略微”。当与某一标准比较时,“
(一)点儿)”要放在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的后边,不要用“有”。
C.“有
(一)点儿”的用法:当不进行比较、用的又是负向形容词时,通常要把“
(一)点儿”放在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前,“
(一)点儿”前一定要用“有”,即要说“有
(一)点儿”。
⑤ 准量词:有些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这时这些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与量词相同,这样用的名词叫“准量词”。准量词主要有“年、星期、天、小时、分(钟)、秒;国、省、市、县”等。数词和准量词后必要时还可以用其他名词(eg.三年的时间)。大多数准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再用其他量词,但“月、星期、小时”前可以用“个”。“国”的用法与“省、市、县”不同,可以说“两国”不可以说“两个国”,但可以说“东北三省”也可以说“东北三个省”。“市、县”用法与“省”同。这时因为“省、市、县”可以单说,“国”不可以。
⑤ 复合量词:复合量词是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eg.架次、人次、秒立方米 ⅱ.借用量词
有些名词(多为表示容器的)可以临时用作量词,叫借用量词。Eg.三碗饭、两壶酒、一身衣服„„借用量词有的可以儿化。有些名词有时可以与“一”连用,后面还可以加“的”,表示“满”的意思,eg.一桌子(的)菜、一肚子(的)坏主意、一手(的)泥„„ 17.动量词的分类: ⅰ.专用动量词:
主要有次、下、回、顿、阵、场、趟、遍、番等。专用动量词不仅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动量词的使用不只与动词有关,还与相关的名词有关。
[次]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次”是最常用的动量词。
[下] 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动作。“一下”在动词后还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不表示动作的次数。
[回] 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回”还可以作名量词,用于“事情”:eg.一回事 [顿]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阵] 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骤发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场] 完整的进行一次为“一场”,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趟] 一去一回为一趟。
[遍] 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
[番] 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番”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口语钟较少使用。ⅱ.借用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以及人体的四肢器官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Eg.砍了一斧子、切了一刀、咬了一口、看了一眼
18.数词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常见的只有数字作为陈述对象的,这时数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eg.一加一等于二。数词有时可以作谓语,但必须是包含系数词与位数词的,eg.今天十五了。用作谓语的数词除了表示年龄、日期外,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了名词。量词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当它作定语的时候是因为省略了数词“一”。这种省略了“一”的量词只能出现在宾语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数词和量词一般是连在一起使用,构成数量短语。量词或数量短语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和疑问代词“哪”,构成“指数量短语”。指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与数量短语基本相同。
19.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ⅰ.此类数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名词,充任定语。一般来说,数量短语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两高座楼)。如果个体量词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可以再分割的,数词与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大、小”这两个形容词(一小条布、三大块蛋糕)。大多数表示不定数目的集合量词前也可以用“大、小”之类形容词。但数目一定的“打”及表示成对的“对、副、双”等集合量词前不能用“大、小”修饰。“厚、薄、长”等描写物体性状的形容词,有时可以用在某些名词前,插在数量短语中间,eg.一长排桌子。但可以这样用的“数+量+名”短语是有限的。借用量词因本来是名词,所以前面一般可以加形容词修饰语,eg.一满壶酒、三大锅汤。
ⅱ.作主语或宾语。如果数量短语所修饰的名词已在上文出现,下文紧接着再提到该名词时,可以只说数量短语,这时数量短语具有了代替名词的功能,结果数量短语就成为主语或宾语了。Eg.我们去买衣服,我买了两件,小王买了一件。ⅲ.作谓语。ⅳ.由序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作状语。Eg.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20.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ⅰ.作动量补语:踢了两脚 ⅱ.作状语:一把把我拉住
ⅲ.动量词还可以作定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肯定句里,动量词作定语都出现在主语前,宾语前的动量词是补语(一顿打),能这样用的“动量名”短语不多。另一种是在“一„„也/都+不/没„„”这种话题对比焦点的句子里。Eg.我一次话剧也没看过。
21.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ⅰ.数词“一”重叠,表示“逐一”的意思,作状语。ⅱ.量词的重叠:
① 名量词重叠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毫无例外”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分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应注意与代词“每”的区别,“每”既能分指“全体中的个体”,又能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重叠的名量词可以作主语(有时候是复指主语)和定语。重叠的名量词只能作主语的定语,不能作宾语的定语。表示时间的准量词重叠时,可以作状语(他天天做早操)。“重、层”等量词重叠时表示“一层(重)又一层(重)”的意思,既可以做定语又可以做状语,既可以修饰主语,又可以修饰宾语。
② 动量词也可以重叠,也表示“毫不例外”的意思,多作主语。Eg.他家顿顿吃米饭。
ⅲ.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能这样用的数词限于“一”。Eg.一盘一盘的水果„重叠的“一”也可以省略,数量短语后不用“的”。Eg.一件件往事。这种重叠形式没有前一种描写性强。这样用的重叠的数量短语,作用在于描摹,它描摹事件很多的样子,所描摹的事物必须是以个体(用集合量词时,事物是分析的群体)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它与“很多”的意义和功能不同。如果说话者的目的不在于描写,而只是一般的叙述事物多,就不宜用重叠数量短语这种表达方式。重叠的数量短语可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的方式,意思是“~接着~地”,也有形象化、个体罗列地作用(两个两个地走进教室)。重叠的“一”可以省略,“地”也可省略(天气一天天冷了)。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一般也可以重叠,用法与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叠式相同,其这种用法表示频繁多次的意思,也具有描摹的作用。22.数量词的句法语用功能: ⅰ.通指、单指、定指、不定指:
① 通指的意思是名词表示一类事物,可以采用“数量词+名词”的形式,但更常见的是用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单个名词。“一+量词+名词”一般不表示通指,如果表示通指,一般只出现在话题或主语的位置上。
② 单指的意思是名词表示现实存在的一个单个的事物,可以采用专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名词”以及单个名词等等形式。但是用单个名词表示单指较受限制,这种名词表示的事物通常对说话人来说必须是已知信息,而且这样用时对语境也有要求。
③ 定指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确定的,特别是对听话人。说话人所以用定指形式,是因为他认为听话人能明确知道所指的事物是什么,能把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定指的名词主要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的形式。单个名词表示定指时,必须有清除的语言环境。而“数量词+名词”表示定指时,数量词后或者有其他定语,或者是已知信息,在后一种情况下,名词后边常常用“都”来总括。
④ 不定指指,一个名词,虽然说话人知道其所指的事物是什么,但他认为听话人不能将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因而对听话人来说是不确定的。不定指的名词多为“数量词+名词”形式。单个名词表示不定指一般限于存现句。⑤ 名词还有实指与虚指,有指与无指的区别。实指指现实中确有其物,虚指指该物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是不确定的。有指是指名词表示的事物在话语中是存在的,否则是无指。“他在大学里当老师”的“老师”是无指。ⅱ.作主宾语的名词前用不用数量词的问题: ① 表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A.汉语的句子一般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也就是一个句子通常是从已知信息开始,而把新信息放在后边。所谓已知信息主要指听话人可以把它与同类事物区分开来的信息,所以是定指的。汉语的句子一般从已知信息开始,也就是一般从定指的名词开始,因此句首通常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可能全句都是新信息,没有已知信息,开头也必然是新信息,这时通常用“有”字句,将新信息放在“有”后面,以免使其处于句首。Eg.从前有一个老人,住在大森林里。
B.但是汉语的句子也可以以表示不定指的名词开头。这种以不定指形式开头的句子,一般出现于叙述体,前边多有时间词语,而且多出现于通讯报道、童话故事一类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叙事中。在对话中,在议论、描写、说明性的句子中,一般不能用这种以不定指名词开头的句子。新信息一般放在句子的后半部,放在动词后,是不定指的,最常见的是“数量词+名词”形式。当然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有表示已知信息的定指的词语,如专有名词、代词、“指代词+名词”等。② 表示通指、单指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当说话人不能确定自己要买几本书、什么书时,“书”要用表示通指的单个名词,而不能用表示单指的名词形式“我去买一本书”] [我去买件衣服。“件衣服”是单指、不定指的,表示新信息,但说话人只买一件,买什么样子的他是很清楚的] [如果一个名词只表示一种职业,是系词的宾语,就是无指的,前面不能加数量词。只有为了描述人或物时,才可以加“一+量词”] 第四章 动词
1.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动词的语法特征有①在句子里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情态补语,动词有时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前面只能用谓宾动词),少数动词可充任状语;②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③多数动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着、了、过”;④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
2.动词按能不能带宾语以及能带哪类宾语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①及物动词主要指能带受事宾语(动作的接收者)、对象宾语、结果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带宾语后表示使动意义,这类动词也是及物的。大多数及物动词的宾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答话、有一定的上下文)等可以省略。“姓、叫、属于、具有、成为、等于”等也是及物动词,这些及物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宾语。②不及物动词指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很多不及物动词可以带非受事宾语。不及物动词所带的宾语主要有: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事物(即存现宾语)。有些动宾短语凝结的很紧,与某些语言中的一个词相当,eg.见面、握手、结婚„.后面不能带宾语。有的动词包含几个意义,可能分属及物与不及物两类。
3.按动词的内容意义分,可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与能愿动词。ⅰ.动作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是最典型的动词,有下列语法特征:①一般可以重叠;②一般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③可以用“不”和“没”来否定;④可以带表示动量、时段的词语;⑤可以构成命令句,如“来!”“走!”⑥可以用正反疑问句式提问;⑦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ⅱ.状态动词主要是表示人或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如“爱、恨、喜欢、讨厌、希望、想(念)、”(心理)与“聋、瞎、瘸、饿、醉、病、困”(生理)等。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不同的语法特征是:①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病、醒”等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②不能构成祈使句;③表示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及物的,表示生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不及物的。
ⅲ.关系动词的词汇意义一般比较抽象,其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关系动词后往往出现宾语,大多数关系动词的宾语基本上是不可缺少的。
关系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是”;②“有”
③“叫(称谓义)、姓、当作、成为、像、等于”等,其主要语法特征是: A.多用“不”来否定,偶尔可以用“没”来否定;
B.除了“像”以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省略宾语; C.一般不用重叠式,“成为、叫、等于、像”等根本不能重叠; D.后面一般很少用动态助词“了、着”; E.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F.不能构成祈使句。
ⅳ.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
① 能愿动词的分类:表示意愿的:要、想、原意、肯、敢
表示对情理、事理的判断的:应该、应当、应、该、得(děi)
表示对主客观条件判断的:能、能够、可以
表示准许、允许的:能、可以、可、准、许、得(dé)
表示评价的:配、值得
表示可能的:可能、会、要、得(děi)、能 ②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A.绝大多数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这主要出现在答话中。在其他场合的能愿动词有时也可以单独作谓语。
B.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
C.可以受到某些副词的修饰(但不同的能愿动词能受修饰的情况不同)。D.能愿动词的宾语只能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不能是名词或代词(某些熟语除外)。
E.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
F.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谓语(其后的成分是宾语),有时可以充任定语(应该的事多着呢,可不一定能实现)。
③ 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A.只要意义上允许,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B.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否定的结构,否定形式的能愿动词也可以带否定的宾语。“(不)配、(不)值得”后不能用否定宾语,这是意义决定的。
C.能愿动词的宾语包括它后面所有的词语(语气词除外)。有时能愿动词的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动宾结构。能愿动词的宾语中的动词,其受事也可以位于句首成为话题,也可以用“对于、关于”等引导作状语。
D.关于状语:a.能愿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
b.能愿动词不能用于由介词“把、被”构成的状语之后,但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包含由“把、被”等构成的状语。能愿动词前一般还不能用描写性的状语或由“跟、给、向”等介词构成的状语。
c.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整个谓语也可以有状语,一般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或由“对于、关于”等构成的状语,状语可以位于能愿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句首。d.能愿动词的宾语当中也可以包含状语,包含什么样的状语与充任宾语的词的词性有关。如中心语是动词时,其状语与一般动词谓语句的状语一样,既可以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对象的词语,也可以是描写性的词语。如果宾语由形容词或主谓短语充任,宾语中能包含的状语就有限了,只能是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的限制性状语。
e.在一个句子中,能愿动词的状语、整个谓语的状语以及宾语所包含的状语,各司其职,不能随意调换。有些词语既可以作全部或能愿动词的状语,又可以作谓语动词的状语,但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使用的场合或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你能明天走吗?VS你明天能走吗?)状语在能愿动词前,表示动作者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有什么意愿或可能做某事,状语谓语能愿动词后则表示动作者打算或可能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做某事。4.按所带的宾语分类,动词可分为:
ⅰ.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名词、代词、数量词)宾语的动词,这是大量的。ⅱ.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动词、形容词)宾语的动词。Eg.进行、加以、开始、希望、从事、受、敢于、企图、觉得„有的动词既能带体词宾语又能带谓词宾语,eg.记得、通指、肯定、表示、研究、准备、同意、看(见)、听、引起„ ⅲ.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的宾语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很多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也可以带谓词短语宾语,如希望、觉得、怕等。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时宾语超过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ⅳ.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如给、教、送、交等。
5.按照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动词分为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作动词。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可以持续、可以反复进行的,后
边可以用“着”,一般可以重叠。非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是不能持续的,往往一发即逝,后面不能用“着”。
6.动词还可以分为自主动作动词和非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可以控制的动作的动词叫自主动作动词,自主动作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是动作者有意进行的。自主动作动词可以构成祈使句。表示动作者不能控制动作的动词叫非自主动作动词。非自主动作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
7.下列情况下动词可以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 ⅰ.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祈使句也属于此类情况。ⅱ.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文章的标题以及标语口号也属于这种情况。
① 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② 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等。
ⅲ.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而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中。实际上在这样的句子里,动作的发生也没有确定的时间。汉语的四字短语具有极强的成句功能,特别时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ⅳ.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就是说,这种句子并不是叙述按照时间发生的动作、事件,而好像把动作、事件平列起来,这种句子多由几个分句组成。因为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而不是叙述性的句子,所以标题中也通常没有“了”。
ⅴ.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或补语(但句末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① 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② 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③ 能愿动词
④ “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认识、明白、承认、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但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了”。
8.动词的重叠是指汉语的动词可以重叠起来使用,重叠的动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具有特别的表达功能。9.动词重叠的方式:
ⅰ.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第二个音节(即重叠的部分)读轻声,即“A?A”式。如果动词是第三声,那么第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之间可以加“一”。ⅱ.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二、四音节轻读。
10.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即表示“少量”。如果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果动作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11.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ⅰ.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ⅱ.用于动作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是委婉的表达主观冤枉的一种方式,这是动词重叠最常见的用法。用在表示冤枉的“想、打算、希望”等动词后的动词重叠形式也有这样的功能。动词重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表示“少量”这样一种语法意义,说话人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示自己请求、命令、愿望,表示事情不是很费时费力,似乎是不难做到的,从而使对方容易接收,而且由于重叠的动词读轻声,所以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当未发生的动作是比较随意的、不是那么严肃的时,通常也只用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形式后加上“看”,包含尝试的意思。
ⅲ.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①
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如摇头表示否定或惋惜,点头表示肯定、称赞或打招呼,拍肩膀表示关系亲密,皱眉表示不满意,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挠头表示没有办法,努嘴、用手指有指示作用,眨眼睛表示困惑不解,伸舌头表示不好意思,等等。即通常所谓的体态语、身势语。这些动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式是表达这种动作最常见的方式。
②
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这样用的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动作也有比较随意的意味。表示已然动作时,如果动作须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就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不是短时的动词也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
ⅳ.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常常是几个句子连用。动词重叠的ⅲ和ⅳ的两种用法,因其功能不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所以前边可以用表示时间长的状语。12.可重叠动词的性质: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主要取决于该动词本身的性质。而且语言环境不同,表达功能不同,可以重叠的动词 也不完全相同。
ⅰ.总的来说,可以重叠使用的主要时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词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持续性动作动词如“看、笑、歇、等、摇、拍”等,也是自主动作动作。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用重叠形式时,表示的则是一种可控制的自主动作。“哭”一般来说是一个非自主动作,但“让我哭哭吧”的“让”使哭成为了自主动作。“醒”也是不能控制的,只有在叫醒一个人,“使之醒”的时候,才可以用重叠形式。类似的还有“咳嗽”。非自主动作用词不能重叠。ⅱ.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连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
ⅲ.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ⅳ.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以及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动词重叠形式也主要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较少使用动词重叠形式。13.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ⅰ.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动词用了“过、着”等动态助词后,也不能重叠。
ⅱ.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重叠的动词一般不作状语和补语。
ⅲ.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在疑问和反问句中,这种用法有埋怨的意味;在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14.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ⅰ.“V来V去”式:
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如“来、去”;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义相关的动词与“来、去”一起用(摇来摆去、推来挡去)。动词后加上“过来、过去”:走过来走过去、说过来说过去。ⅱ.“V1V1V2V2”式:
有些动词可以按照此形式重叠使用,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意义相关的两个词也可以这样用,如“磕磕拌拌、嘻嘻哈哈”等。动词这样用时,形式与功能都很像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后面常常有“的”;作状语,后面常常有“地”。15.动、名兼类词有以下几种:
ⅰ.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这类动词主要有:摆、包、堆、点、垛、组织、统计、主编、展览、检讨、领导、声明、通指等。
ⅱ.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eg.好、大、多等等)修饰。动词这样用时,就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如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等),而成为名词,即此类动词兼属名词。如:爱好、爱护、保障、部署、表演、创造、抗议、考察、揭发、转折、作用、预感、援助、舞会、启发、飞跃、警告„„ 16.能愿动词分述:
ⅰ.[要] ① 表示有做某事的意愿。表示否定意愿时北方人不用“不要”,而用“不想、不打算”。南方人可以说“不要”。
② 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须要”的意思,多用于未然的情况。③ 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表达否定的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④ 用来表示一种看法、估计,用于比较句。
⑤ “要”还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如表示“索取”“要求”(动词)“将要(副词)”,表示“如果”“要么”(连词)的意思等。
ⅱ.[想] 能愿动词“想”表示“愿望、打算”。与“要”相比,“想”表达的是一种意志,在语义上要强的多。因此“要”前可以加上“一定、非„„不可”这种表示强烈愿望、意志的词语,“想”则不然,可以加上表示程度浅的“有
(一)点儿”。但是“很”只能用在“想”前。“想”还用作动词,意思是“思念、思索”。ⅲ.[原意]表示主观愿望,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ⅳ.[肯] ① 表示主观愿望,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的意思。
② 表示把有利的事情、条件斤两让给别人,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可以说“自己不肯„„”。③ 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
ⅴ.[敢] 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表示有把握作出某种判断。
ⅵ.[应该、应当、应、该] ① 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② 表示估计或推测,也是建立在第一项用法的基础上。
③ “应该、应当”的用法基本一样,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后边可以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可以用于书面语,也可以用于口语。“应”和“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应”多用于书面语,“该”多用于口语。
ⅶ.[得děi]①表示情理上或事实上需要,比“应该”语气更肯定,而且更口语化。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用、不必”,口语中可用“甭”。
②表示估计、推测,在语气上比“会”更肯定。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ⅷ.[能、能够] ① 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② 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③ 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④ 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在陈述句中,第③④二义的肯定形式用“可以”。
⑤ 表示估计。
⑥ 表示善于做某事。ⅸ.[可以] ① 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② 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上述两义在陈述句中,否定意思用“不能”或可能补语。
③ 表示情理上许可。在陈述句中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④ 表示“准许”。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是,可以用“不可以”,更常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⑤ 表示“值得”的意思,否定时用脑“不值(得)”。ⅹ.[准、许]表示“准许”的意思,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xi.[得dé]表示“许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在陈述句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形式用“可以”。“不得不”的意思是“只 好”。
xii.[配] 表示“有资格”的意思,前面常常有“只、才、最、不”等副词(疑问句除外),多用于口语。
xiii.[值得]表示“有价值”的意思,否定式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xiv.[可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一般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或虚拟的情况。“可能”也用作名词,意思是“可能性”,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也许、或许”的意思。xv.[会] ① 表示经过学习而后具有某种能力。“会”VS“能”:“会”表示学而后能,不需要学的,只能用“能”,不能用“会”。表示某种效率时,用“能”。
② 表示可以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会”还用作动词,表示“善于做某事”。第五章 形容词
1.在各个词类里,形容词的构成方式最为多样。形容词由以下四种方式构成:①单音节形容词;②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③带词缀的
形容词;A.由一个音节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后缀,B.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后缀,在形容词与后缀之间还有“里、了、不”之类的
嵌音,嵌音都读轻声,此类后缀具有厌恶的感情色彩;C.前缀(稀巴烂、滴溜圆);④由一个名词语素或动词语素与一个形容词语素
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语素所表示事物与形容词语素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雪白、滚热、笔直。
2.按照能在句子中充任什么成分,可以把形容词分成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我们把既能做谓语又能做定语的形容词叫做一般形容词,绝大多数形容词属于一般形容词。一般形容词通常可以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多数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非谓形容词指只能修饰名词(一般后面不用“的“)作定语,不能充任谓语、补语等成分,有些语法著作把此类形容词叫做区别词。
还有少数形容词如“多、少、够”等,一般只能作谓语、补语,不能单独作定语修饰名词,“多、少”作定语时要与副词结合,后面不必加“的”,eg.很多书。“够、对、错”通常不作定语,但可以作谓语和补语。3.非谓形容词VS一般形容词:
ⅰ.非谓形容词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状语、补语等,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这类“的”字短语可以作宾语。ⅱ.非谓形容词要用“非”而不是“不”来否定。
ⅲ.非谓形容词多不能用“很”修饰,但“个别、主要”等可以用“很”修饰。ⅳ.目前出现的新的非谓形容词使用范围很窄,只用来构成科技名词或科技名词短语。
4.按照表达功能,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性质,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其进入句子时,句法上有很多性质。状态形容词形式比较复杂,功能上主要是描写性的,表示事物的状态,包括带词缀构成的形容词和一个名素或动素与一个形素构成的复合形容词,以及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5.我们把“大、长、粗、厚、高、胖、热、好、积极、美、聪明、快、熟”等称为正向形容词;把“小、短、细、薄、矮、瘦、冷、坏、消极、丑、笨、慢、生”等称为负向形容词。在比较句中,用“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但表示天气“冷热”,以及表示人体“胖瘦”的没有这个限制。在与表示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连用时,也会因形容词的方向性不同而不同。6.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有(可与动词相区别):
ⅰ.性质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带词缀的形容词以及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本身包含程度意义,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ⅱ.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有些形容词有时可带宾语(表示使动意义),这时这些形容词就兼属动词类了,这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现象。
ⅲ.单音节以及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和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动词重叠形式不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的方式(AABB)也与动词不同。7.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ⅰ.作定语: ① 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不用“的”)是有条件的。在不用“的”的“形名”短语里,哪些形容词和哪些名词配合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没有语义或语法的根据,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由于经常组合凝结成的,是习惯性的,因此对学汉语的人来说,不用“的”的“形名”短语是需要逐一去记的。
② 性质形容词如果加上程度副词或重叠起来,后面再用“的”与名词搭配就很自由了。而有些性质形容词包含不止一个意义,即在与不同的名词组合时的意义可能不同,eg.老工人、老朋友、老同学。这种由同一形容词构成的“形名”短语,在其他语言中有时用不同的形容词表达,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③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都要用“的”,只要语义能够搭配,与名词的结合是自由的。
④ 在口语中,形容词更常作谓语,在书面语或正式的口语中,形容词常作定语。ⅱ.作谓语:
① 性质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一般只能用于对照、比较的情况,这是因为汉语的形容词本身包含比较的意思。在没有对照、比较意味的句子里,只用一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会使人感觉句子不完整,所以要在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很”,这里的“很”表程度的意思很弱,在形容词前加上其他副词或其他成分也可以,eg.外边风特别大。/他哥哥非常聪明。
② 在状态形容词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带词缀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但后面要用语气助词“的”。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这类句子往往作为一个分句,出现于复句中。Eg.街上漆黑,„„ ⅲ.作状语:
① 性质形容词大都不能单独自由的作状语,只有“多、少、早、晚、迟、快、慢、难、容易”等可以单独作状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虽然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有很大限制,只能修饰个别的词。如“轻”一般只修饰“放、弹”等。类似的短语如“高举、高喊、紧握、粗通、粗看、静听、怪叫、重创”等。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里很少单独作状语,多采用重叠形式。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只出现在书面语中,eg.愉快地生活、激动地表示„„
② 状态形容词有些可以作状语,后面一般要用“地”。ⅳ.作补语:
① 性质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结果补语:看明白、晾干。
各类形容词都可以作情态补语,其限制基本与作谓语的情况一样。即性质形容词单独作情态补语有比较、对照的意味。性质形容词作一般的描写性的情态补语时,后面要用“的”。
③ 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补语,eg.站得笔直、涨得通红
ⅴ.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主语时,对谓语动词有要求,谓语动词必须是:①某些系词,如“是、像”;②“使、让、叫”一类表示致使意义的词;③能愿动词;④形容词。8.形容词的重叠:
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① 按AA式重叠。在口语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可以儿化,念第一声并且是重音所在。在庄重正式的场合或朗诵非口语化的文学作品时,重叠的音节不儿化,也不变调。
② 重叠形式的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补语时,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一般不表示程度深,但描写作用很强,而且包含喜爱的感情色彩。两个语义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有时可以对举后重叠,有不整齐划
一、纷繁不一的意思,eg.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些词语形式上与形容词重叠式类似,但实际上是一种熟语,如“多多少少”意思是“或多或少”。ⅱ.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①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AABB式和A里AB式。
② AABB式(完全重叠式),在口语中第二个音节可念轻声,第三音节念第一声,第四音节也念第一声,儿化并且是重音所在。在正式场合,第一音节重读,第二音节为轻声,第三四音节正常。双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作状语、补语时,也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描写作用更强,表示程度的作用不明显;作谓语时取得了单独作谓语的资格,同时具有描写作用,这种句子也多作为分句出现于复句中。有的双音节形容词只有完全重叠式,没有基本式,如:大大咧咧、病病歪歪。③ A里AB式(不完全重叠式):重叠时声调不变,重音在第一音节上,第二音节(嵌音“里”)读轻声,第三四音节次轻,有时重音可落到第四音节上,使语气更重些。不完全重叠式含有厌恶、轻蔑的意味,能这样重叠的只限于包含贬义的形容词。
ⅲ.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的重叠:ABAB式,一般包含程度深的意思。
◇注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能重叠的多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不能重叠的多些,单音节形容词和名素、动素+性素构成的形容词绝大多数都可以重叠。9.形容词的兼类:
ⅰ.形容词兼副词:有些形容词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意义有所改变,语法功能也与副词相同,这时应属于副词。主要有:直(不断地)、怪(很、非常)、老(总是)、全(都)、白(徒然)、光(只、单)、快(时间接近)、偏(只有、就)、死(不灵活、程度高等)、早(很早以前)、真(的确、实在)、干(徒然)。这些副词都只用于口语。
ⅱ.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如果能带宾语(常表示使动意义)或能按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ABAB式,表尝试、短时等义),就兼属动词。
① 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红、温、匀、晃悠、明白、麻烦、冷淡、端正、横、省、累、饿、多
② 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无形容词重叠式的:习惯、充实、清醒、健全、普及、滋润、孤立、讲究、公开、缓和、挤
③ 能带宾语,不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但有形容词重叠式的:厚、乱、黑、脏、多、少、苦、死、破、哑、勉强、模糊
④ 能带宾语,不能重叠的:聋、瘸、瞎、对、错、差、涣散、焕发、坚定、固执、讨厌、忠诚、便宜、松懈、冤枉
⑤ 不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高兴、热闹、安静、凉快、轻松、唠叨、痛快、舒服、漂亮、干净
ⅲ.形容词兼名词:当形容词能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或具有名词的某些语法特征(能受数量词和表示性质、数量的形容词修饰)时,就兼属名词类。这种兼类的形容词数目有限:横、竖、苦、规矩、秘密、便宜、保险、方便、热闹、困难、痛苦、烦恼 第六章 副词
1.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
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2.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
ⅰ.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任状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也可以修饰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这样、那样、这么着”等。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但是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则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短语)、代词或数量词。ⅱ.副词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ⅲ.副词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也许、一定、别、差不多、当然”等能用来回答问题,这种副词单独回答的句子多见于口语。ⅳ.有的副词还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
ⅴ.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① 用单个副词关联的:说干就干。死也不投降。
② 用两个相同的副词关联的:那座楼又高又大。我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③ 用两个不同的副词关联的:再困难也不怕。非学会不可。
④ 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连词或介词关联的:不管多困难也得学会。刚来中国时,我连一个汉字也不认识。3.副词的分类(按意义分):
ⅰ.表示时间的:刚、刚刚、已经、曾经、早、就、早先、正、将、永远、从来、随时、老、总、忽然„„
ⅱ.表示范围的:都、全、统统、一共、独、仅仅、只、一概、净、一味、单、光„„
ⅲ.表示重复、频率的:又、再、还、也、屡次、再
三、常常、经常、时常、往往、不断、反复„„
ⅳ.表示程度的:极、很、挺、怪、太、非常、多么、几乎、尤其、过于、比较、可„„
ⅴ.表示语气的:可、幸亏、多亏、难道、何尝、居然、究竟、到底、大约、也许、倒、明明、敢情„„
ⅵ.表示肯定的:不、没(有)、一定、准、未必、必定、必然、未、别、莫、休、勿„„
ⅶ.表示情态的:显然、已然、仍然、逐步、逐渐、渐渐、亲自、擅自、百般、毅然、互相、特地„„ 4.[都]:
ⅰ.[都]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上是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都]所限定的事物没有例外的发生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或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在[都]总括的内容不确定时,可以靠语言环境或说话人的逻辑重音来确定。副词[都]在句中应该放在它所总括的词语后。
ⅱ.副词[都]常用在下面几种情况,有时候[都]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① 句子的主语为复数事物,要突出“全部”的意思时,谓语中常用“都”。[都]也可以总括介词的宾语。有时[都]所总括的词语可能省略了,没有在[都]前面出现。当[都]总括的名词都充任话题的时候,[都]字必不可少。
② 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都要用“都”与之呼应。名词或量词重叠使用时,含有复数的意思,谓语里也要用“都”。
③ 句中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么”等时,谓语中要用“都”或“也”与之呼应。这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表示周遍性的意思,不是单数。
④ 句中有“无论、不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中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涉及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情况。常见的格式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⑤ 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哪+几+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都”轻读。这时“都”要放在谓语动词前,总括后面疑问代词所询问的内容。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能都用“都”。这些问句之所以用“都”,是因为问话人假定答案不是单数,如果不用“都”,就不足以表示出这种假定,从而会引起听话人的误解或不快,但是“都”又不能放在所总括的名词(在句末)后。答句中所以不再用“都”,是因为“都”前的名词等是单数。在口语里,“都”有时直接用在疑问代词前,eg.今年暑假都谁想回国探亲? ⅲ.[都]的其他用法:
① 常与介词“连”、副词“甚至”、数词“一(+量词+名词)”搭配使用,出现于句子的话题对比焦点后。常见的格式有“连„都„”、“甚至„都„”、“一„都„”。有时,只用一个副词“都”,也表示同样的意思。“都”前也可以是数量词(短语)。“都”也可以出现在话题对比焦点后。
② 表示“已经”的意思,“都”轻读,句尾用“了”。“都”后可以有“快、快要”等时间副词。“都”后可以是数量短语。5.[只]:
ⅰ.“只”是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定”,在句法上它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在语义上,限定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其所涉及的事物的范围。
ⅱ.“只”限定动词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只”总用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在语义上可指向动词后面的宾语。“只”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指向宾语的定语。
ⅲ.“只”限定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这种用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只”用在谓语动词前,后边通常有一个语义相关的否定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进行补充。
②句中有能愿动词,“只”用在能愿动词前,限定能愿动词及其后边的词语。③有时,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的“只”限定一个范围,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
ⅳ.“只”与数量词连用时,表示数量少,“只”仍然要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不能与数量词直接连用。
①“只”限定宾语前数量定语。Eg.我只买了一条鱼。②“只”限定动词后的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或数量补语。Eg.我们只见过一次面。③“只”前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后有一般的数量词语,或时间词语在后、一般数量词语在前,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只”修饰谓语动词后的数量词语,表示数量少、时间短。
④有时,“只”可以直接用在名词短语前。这种用法是有条件的,要求名词短语是句子的谓语,或是主语;名词短语作宾语时,不能这样用。“只”的这种用法与“只有”相当。
ⅴ.“只”用在双宾语句里,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需要靠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确定。
ⅵ.“只”用在兼语句里,有两个可能的位置: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或用第二个动词前,“只”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只”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它的语义指向可以是第一个动词后的兼语,或第二个动词,或第二个动词的宾语,视重音而定。“只”用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指向第二个动词的宾语。ⅶ.“只”用在连动句中,可放在两个位置上:在第一个动词前,或在第二个动词前。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只”语义指向动词宾语;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可以指向动词,也可以指向宾语,也可以是宾语的数量定语。在谓语比较复杂的句子里,“只”的语义指向也较复杂,在运用和理解时须加以注意。6.[最]:
ⅰ.“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意思是“极端、超过同类事物”,常用于比较。“最”可以用在形容词、能愿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喜欢、恨、可怜等)的前面,“使、让、叫”等动词前也可以用“最”。“最”在句中作状语,所比较的事物有时并不出现。
ⅱ.“最”也可用于不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情况,后面多为“高、低、大、小、长、短、快、慢、早、晚、多、少、粗、细、冷、热”等形容词,“最”表示在性质、状态、时间、数量等方面的极点,常用于估计或提出某种限制。由于“最”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可以用在某些方位词的前面,表示方位的极点。7.[更]:
“更”是程度副词,用于事物自身发展各个阶段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比基准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更”多用于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前,作状语。“更”还常用于“比”字句中,比较句中用“更”时,是先肯定某一事物已经具有某一性质状态。“更”后可以用否定副词。8.[比较]:
“比较”是程度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不太高的程度。非常冷>很冷>冷>比较冷。“比较”不常常用于比较,而只表示具有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一般不能用否定副词,如不能说:今天比较不热。9.[稍微]:
“稍微”也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不高,可用在形容词(短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一定要用表示少量的数量短语,如“一点儿、一些、一会儿、一下”等,或表示短时少量意义的动词重叠形式。“稍微”和形容词之间可以加上“有一点”。“稍微”后面还可以用表动作短暂的副词“一”,后面再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短促或程度不深,这样用时,后面往往紧跟着另一个分句。跟“稍微”的意思和用法相似的还有“稍、稍稍、略略”。
10.[曾经、已经、刚]:
ⅰ.这几个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ⅱ.曾经VS曾:都表示过去发生过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并在说话之前已中止。“曾”与“曾经”功能相同,只是书面色彩更浓。
① 动词(短语)前用“曾经”时,后面常用表示经验的动态动词“过”,即“曾经+动词+过”。
② 动词后可用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
③ 表示否定时,一般用“没(没有)”来代替“曾经”,也可以用“曾经”,后边再用“没”,也可以用“不曾”,书面语色彩更浓。
ⅲ.已VS已经:功能相同,可以互换,“已”主要用于书面语,“已经”表示在说话前或某一特定时间前,动作状态就发生了,到说话时或某一特定时间,其结果状态仍然存在。“已经”后可用否定副词,还可以用于将来的时间,而“曾经”不可以。
ⅳ.刚VS刚刚:功能、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刚”比“刚刚”更常用。
刚VS刚才:①“刚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
②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了”,用“刚”的句子末尾不能用“了。”
11.[快(快要)、就(就要)、将(将要)]:
ⅰ.这三个都是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即将发生。“快、就”表示最近的将来。
ⅱ.“快、就、将”经常和“要”连用,组成“快要、就要、将要”。“将”和“将要”多见于书面语,口语里多用“快(要)、就(要)”,而且“快要”或“就要”比“快、就”表示的时间更紧迫些。用这些副词时,句尾常用语气助词“了”。常见的格式有“快„„了” “快要„„了”“就要„„了”。
ⅲ.表示时间时,“就”有“立刻”的意思,单用时多数情况下不用“了”。“就要„„了”比“快要„„了”表示的时间还要快些、紧迫些,而且“就要”前可以用表示时间的状语。“快(快要)„„了”前面除了可以用“已经”和表示“已经”意义的“都”外,一般不能用时间词语。
12.[在]:副词“在”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和也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一起用,可以和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一起用。13.[还]:
ⅰ.“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然、依然”的意思,此外,“还”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 动作和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
ⅱ.表示除了提到的情况外,另有增补。“还”表示这个意义时,前面常有“不但„„”“除了„(以外)„„”“既„„”等与之呼应。
ⅲ.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ⅳ.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ⅴ.“还”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部推论的结果。这种用“还”的句子,隐含着“连„„”的意
第二篇:现代汉语语法
【 论文 主题词】 现代 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
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第三篇: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精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一章 语法概说,汉硕咨询扣:伊尔酒吧三六欺凌四五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 词类
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区别 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 短语
一、定义
二、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 主语的语法构成 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 动语的语法构成 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 宾语的语法构成 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补语的语法构成 补语的语义类型 宾
语、补语的顺序 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 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双宾语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所”字句
四、非主谓句 五、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 同形造成的
歧义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 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复句的分类 四、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广义的因果句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广义的转折句 七、复句的扩充 八、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中补结构 短
语
我写
花红 灯亮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句
子
我写了。花红了。灯亮了。来人!抓住他!请用饭。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快跑!高点举!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2)研究对象的时限。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第四篇: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分析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构成方式
说明(合成词)砖头(单纯词)化学(合成词)月亮(单纯词)革命(单纯词)鸟儿(单纯词)董事(单纯词)雪白(合成词)太太(单纯词)
2.分析下列单位,将他们分别归入词和短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老鹰-老照片 木头-撞头 甘苦-雨雪 白菜-白布 雪白-雪堆
词 老鹰 木头 白菜 雪白
短语 老照片 撞头 甘苦 雨雪 白布 雪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性。(1)他过分激动。(副)(2)你买了多少礼物?(代)(3)里面黑咕隆咚的。(代)(4)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去做。(代)(5)将来一定属于你们。(代)4.辨析下列各组词,从作句法成分和组合能力上说明它们的语法特征。(1)友好-友谊 答:“友好”和“友谊”这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不同,“友好”前面可以加“不”和“很”,而“友谊”不行。我们可以说“很友好”、“不友好”,但不能说“很友谊”、“不友谊”;“友好”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两国人民非常友好)和定语(友好邻邦),“友谊”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友谊第一)和宾语(增进友谊)。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我们说“友好”是一个形容词,“友谊”是一个名词。(2)特别-格外 答:“特别” 强调特征与其它不同。可作形容词,例:她很特别;也可作副词,例:今天特别冷。“格外”是副词,强调与一般事物属性不同意。
5.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说明各组内词,哪些是兼类词,哪些同音词,哪些是词类活用。(1)这是一个误会/别误会了我的意思 兼类词
(2)苹果两块钱一斤/现在的一斤相当于古代的一百钱。同音词(3)他比阿Q还要阿Q。词类活用 6.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关系。
简单明了(并列)简单极了(补充)勇敢一点(补充)忍住悲痛(动宾)7.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有歧义的请作多种分析。
答:(1)对 校长的 讲话 进行 批评(2)发现 敌人的 哨兵 叫 王平
第一句没有歧义。第一句是个状中结构。对校长的讲话是介词短语做状语,其中校长的讲话可以划分出定语校长和中心语讲话。进行批评是中心语,应该是个连谓结构。
第二句有歧义。可以做两种分析:
1、主语:发现敌人的哨兵。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又可划分为,定语,发现敌人,中心语,哨兵。主语中的定语有可以分为动语,发现,宾语,敌人。
2、动语:发现。宾语:敌人的哨兵叫王平。宾语再划分为:主语,敌人的哨兵。
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再划分为,定语,敌人,中心语,哨兵。8.区别下列两组短语,证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1)读三遍——读三篇(2)明天春节——明天完成 答:(1)“读三篇”是述宾结构,“三篇”是名量词,修饰的是它后面的名词性的词。
“读了三遍”是述补结构,“三遍”是动量词,修饰的是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性的词。(2)“明天春节”是主谓结构。“明天完成”是偏正结构。9.请写出下列歧义短语的意义和类型
(1)菜不热了:菜凉了(主谓)菜不用加热了(主谓)(2)出土文物:出土的文物(偏正)出土了一件文物(动宾)
(3)没有买票的:没有人买票(动宾)还没买票的人(偏正)
(4)在火车上贴标语:在火车皮上贴标语(动宾)在火车里贴标语(动宾)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
(1)看来不会下雨了。(插说语)
(2)爱祖国、恨敌人是战士们的共同特点。(双主语)
(3)这女孩手冻僵了。(主谓谓语)(4)你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主谓主语)
11.用划线加注法分析下列复句,并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上的实际需要相联系,||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 并列 并列 不是为人民所掌握,| 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是不起作用的。假设(条件)让步 12.分析下列有语误句子,指出其原因,并改正。(1)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衣服做得好。(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做得好。)(2)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在高衙内一次又一次派人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3)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
(4)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13.下列广告词很有特色,指出它们在修辞上的特点。
(1)钻石音响-音响中的钻石(比喻)
(2)××牌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双关)
14.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1)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借喻)(2)感情的激流已经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而出了。(暗喻)
答: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15.分析两面两句话,它们都可有两个意思。请问:它们都是双关吗?为什么?
(1)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答:这句话是歇后语,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第二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2)我想起来了。
答:这句话有歧义,不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我想起床了。第二个意思是我想起某事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与古汉语语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现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民族使用语言的方法,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意思,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意延伸而来,与古汉语语法相比,现代汉语具有以下几点变化:
1、词义缩小,如“鲜美”,古时候能修饰色彩、味道,现代汉语里一般表示味道;还有“妻子”,古时候是妻子和儿女,现在是女性配偶
2词义扩大:如“江”古时候就是长江,现代汉语里能泛指大河 3词义转移:“无论”在古代汉语里是不知道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连词,表示假设
2.什么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二是有意义。
3.什么是语法意义?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4.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差异有哪些?
答: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在于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5.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答:不可以。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
6.如何区别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答:1.看这个词能否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属于名词,它必然具有名词的属性,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比如“现在是五点钟”中的“现在”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昨天是星期天”中的“昨天、星期天”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中的“今天”则充当了句子的定语。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等,是不能作主语、宾语的。
2.看这个词能否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时间名词一般都可以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而时间副词则不能。比如“在当今,这种规象是不足为怪的”中的“当今”,就是如此。
3.看这个词能否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能受其他词类修饰的是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不能受其他词类的修饰。比如“去年的今天,我们是在客栈里”,“美丽的春天,鲜花盛开”,这里的“今天、春天”都是时间名词。
7.兼语短语的特点有哪些?
答:兼语短语最早叫“递系”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8.请举例说明谓语与词类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也就是说谓语一般是由词类中的动词来充当的。比如说“某某参加考试”,则参加是动词作谓语,而某某是名字做主语,考试是名词做宾语。
9.中心词是谓词的偏正词组都是谓词性的短语吗? 答:不是。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切分过程中应注意: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 4 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11.举例说明汉语里的语气表现手段。答:陈述语气,如“我已经吃过了”;感叹语气,如“这饺子真是好吃啊”;疑问语气,如“你会包饺子吗”;祈使语气,如“别再吃了”;反问语气,如“难道你还没吃饱吗”等。
12.说明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
答: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13.语法学中将一个具体看作省略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14.请举例说明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独特的审美观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15.什么是仿词?请举例说明。
答: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
草木皆冰——草木皆兵
2、民意测验——名义测验
3、你不会跳舞——我会跳六
16.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答: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7.什么是辞格?判断辞格的条件有哪些?
答: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8.什么是移就?移就辞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答: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心理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实用的东西不美,但一旦抛开实际的,实用的意义,而把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态度观赏它的形象,这时就美⑧
19.什么是语体?确定语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
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三、论述与应用题
1.怎样理解语法的抽象性?请以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
答:语言的抽象性表现为词汇级抽象和语法级抽象。在词汇意义上每个词都是一般的、概括的,表示一类事物。如“笔”表示所有的笔,钢笔、铅笔、毛笔和圆珠笔等。语法意义更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从具体的词句中抽象出来的。人之所以能了解语言的意思,是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可以用来交际和进行思维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听觉可以感知的,感知的形式语音又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人”的语音形式ren,是听觉上可以感知的声音,它的意义是“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ren这个形式和“人”的意义结合,代表了客观世界中“人”这种事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语言是可以为人所了解的。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但是,无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例如:买饭、作画、挖坑、蒸馒头、盖房子、说英语、喜欢唱歌、讨论问题、降低标准、开挖隧道、修理家用电器、穿蓝色西服、提出苛刻条件等,这些短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概括出“述语+宾语”的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语言单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答:词和词可以构成短语,词和短语都是结构单位,而句子不是从结构,而是从使用角度划分出来的。换句话说,词和短语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词和短语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词和短语之间是组合关系,词、短语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
1.两者的差别是质的区别词和短语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量再少,哪怕是一个词,只要带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如: “水!”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当病人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嘴里轻轻地说,意思是“我要喝水”。当军队在漆黑的山沟里急行军,走在前面的战士突然地喊了一声,意思是“这里有水,注意不要踩上去”。当一行人在沙漠里迷路,走了好几天,又干又渴,走在前面的忽然大声说,意思是“我们终于找到水了”。量再大,哪怕十几个词,甚至是几十个词,可能还是短语。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述宾短语,在“双方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只是一个句法成分。只有它带上语调,进入某一语境使用时,才实现为句子。同样道理,句子不一定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也可能只是句中一个成分,如:主谓短语“他喜欢打球”在“我知道他喜欢打球”中只作宾语。
2.句子结构复杂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词和短语实现为句子时,对语境的依赖度同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呈反比。语言单位越简单,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大。语言单位越完备,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它的多义性就越少。如:a、水b、喝水。c、想喝水。d、我想喝水。e、我想喝一杯开水。f、我现在就想喝一杯冷开水。从a到f句,对语境的依赖性由强渐弱。3.句子有动态变化和特殊成分
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说话人可以根据需要将句子的某一个部分加以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格局。这种变化只属于句子平面,在词和短语里是找不到的。像句子中的移位现象,如:东北人,他?句子的特殊成分指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两者有共同特点:附丽于句子,不能离开句子而独立,但一般都不是由句子的直接成分。换句话,句子是由短语实现而成的,但短语里面不包括特殊成分,尽管它们本身也是词或短语。
3.划分词类的依据有哪些?为什么给汉语词分类应该主要依靠功能标准? 答:语法上给词分类,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标准。可以从类别意义,也可以从外部形态变化,这里以词的语法功能为分类标准。一,从意义出发;二,从外部形态出发;三,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具体地说(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虚词(2)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体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3)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虚词和实词或者短语的不同关系上。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就能成为一个句子;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作状语),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成为句子,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叹词,总共11类。
4.判定是否兼类词要看哪些条件?
答: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5.有的人认为“坐在椅子上”应分析为述(坐在)宾(椅子上)关系,有的人则认为应分析为述(坐)补(在椅子上)关系。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好。
6.“老张有辆车很得意”是单义的,“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却是多义的,请解释两者不同的原因。
答:车是物体,没有感情,因此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张很得意
女儿是人,因此第二句话的意思有两种,第一是老张有个女儿感到很骄傲 第二是老张的女儿很骄傲
7.举例说明兼语句与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不同。
答: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十分相似。它们的结构顺序一致,但表示的意义关系不同,要注意分辨,不能混淆。下面介绍几种辨认的方法:
第一,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多为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里,主要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等意义的动词。
因此,凡是“使、请、派、让、叫、催、逼、劝、托、教、留、命令、任命、禁止、要求、请求、吩咐、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引导、指示、鼓励、培养、选举”等一类动 8
词,一般是构成兼语句;凡 是“想、怕、相信、希望、知道、赞成、反对、记得、以为、认为、了解、表示、担心、打 算、感到、看见、听见、证明、反映、标志、指出、说”等一类动词,后边的主谓短语一律作宾语。 第二,第一个动词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里前面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兼语(即涉及的只是某人或某物),不包括兼语的陈说部分。例如“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其中“打发”涉及的对象只限于“我们”其发问的方式是:“母亲打发谁?”“母亲打发我们做什么? ”必须这样加两问才能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涉及的对象是整个主谓短语(即涉及的是一件事情的整体)。例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其中“猜想”所涉及的是“他回来了”这样完整的一件事情。其发问的方式只能是:“你猜想什么?”动词后加一个问语就可以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
第三,语音停顿和插入状语的位置不同。从语音停顿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动词和主谓短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如不能说“你叫 ——他回来”,兼语句的语音停顿只能在兼语之后,如“你叫他——回来”。从插入状语的位置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谓短语前或主谓短语中可以插入时间名词或副词,如“我猜想昨天他回来了”或“我猜想他昨天回来了”;兼语句只能插在兼语之后,而不能插在兼语之前,如可以说“你叫他明天回来”,但不能说“你叫明天他回来”。
第四,从能否变换语序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结构关系不像兼语句那么紧密,作宾语的主谓短语往往可以移到句首,如可以说“他回来了,我猜想”;兼语句不能这样变换语序,如不能说“他回来,你叫”。
第五,从语义关系来看。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与兼语陈说部分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你叫他回来”中的“回来”是“叫”的结果,因为“叫”了,所以才“回来”。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与主谓短语里的动词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因为“他回来”并不是“我猜想 ”的结果。
8.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中哪些地方表达不妥;并加以修改: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速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比第4名领先了一分钟。
答: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二档,今天虽然经过了维修,但问题还是存在,因此基本上只能用1档、3档和4档跑。幸好车速还算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对车速的操控调的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时间上领先第4名一分钟。
9.什么是对偶?对偶有哪三种表现形式?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0.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例: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注意:比喻有三个主要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是有区别的,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中没有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11.请分析下列两句话,指出它们应归为哪种辞格?为什么?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运用了比喻中“甲像乙”的明喻格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生命的开始,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完全符合孟春时节的物象特征。
(2)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尽情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 运用了比拟。把春天当作是人,分别给予人格化的描写,使其具备人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赞美春天的新生,赞美春天的可爱表达出一种美情美意,从而使读者对春天产生强烈的印象,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共鸣。
12.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荷”的,但属于不同的语体。请分析它们的特征。
(1)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荷花(原产中国及亚洲南部等)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根状茎(藕)肥厚多节,节间内有多数孔眼。叶盾状圆形,长叶柄挺出水面。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品种较多,主要分观赏及食用两大类。观赏类又有单瓣、重瓣以及花色、花形的品种。答:(1)属于文学艺术语体。运用叠音的形式,使行文产生往复回环的音乐美、节奏感,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等。亭亭、枭娜、羞涩等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语体和形象色彩。句子结构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拟人,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拟人,如“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属于科学技术语体。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如睡莲科、根状茎、叶盾状、花期、花托、单瓣、重瓣等。句子结构紧凑,多修饰限制成分,多用逻辑关系严谨的复句,如“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语言风格上平实、朴素、没有语言变异形式。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词性
教学目标:掌握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的或者活用的词性,帮助古文的理解和学习。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㈠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人: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物: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 时间: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处所: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方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㈡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 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 表判断:是
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必须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动词的语法特点】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说说
谈谈
看看
想想
试试
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 1.动词“是”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有语病的句子
正确的句子 老师有布置作业吗?
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你有去超市吗?
你去过超市吗?
昨天有下雨吗?
昨天下雨了没有?
3.助动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㈢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
表性质的: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2.有些常重叠使用:
单音节: AA式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神秘——神神秘秘 清白——清清白白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ABB式:兴冲冲
气呼呼
喘吁吁
绿油油
凶巴巴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
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㈣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第二、第三„„ 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㈤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①专用的: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②借用的: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
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
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㈠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副词的语法作用】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
②这办法好< 极> 了。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㈡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 7 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㈣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易混词的辨析标准】
一、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二、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三、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四、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五、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
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巩固练习】
语文语法知识练习
1、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2.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名词
动词
连词
B.名词
形容词
介词
C.代词
副词
介词
D.动词
动词
介词 3.与“为了祖国,前进!”中加点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人多,屋子里很热。
..B.小青在上海。.C.我们按照程序严格把关。
..D.我和你一起走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 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老师正和小红谈话”中“和”的词性相同的是 A.他早点吃的是牛奶和面包
B.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C.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